对自己说不要紧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对自己说不要紧范文

永远不要对自己说不哲理故事(共)

约翰·库缇斯出生在澳大利亚一个平民家庭。他出生时只有矿泉水瓶那么大,脊椎以下没有发育,双腿像青蛙那样细小,而且没有肛们。经过手术,他也只能痛苦的排便,医生断言他活不过当天。但是,他挣扎着活了下来。医生再次断言他活不过一个星期,可是一个星期后他仍然活着。一个月后,一年后,他依然活着,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医生的预言。如今,尽管孱弱无比,时刻面临死亡,但他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励志大师之一。

面对残酷的人生,面对真实的生活,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承受常人难以理解的磨难。

在18岁时,他决定将自己不能发挥作用的双腿截掉,这样他就成为了真正的半个人。后来,他学会了用双手走路。他笑着说,自己看得最多的风景就是各种各样的腿、鞋子和女孩的裙子。

尽管有人对他说,没有人会责怪他什么也不做,但是,他下决心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他认为懒惰并不是他的强项,他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生存。他几乎趴在滑板上开始找工作。他大概敲开了数千家店门,尽管有的人打开门以后都没有发现趴在滑板上的他,但他最终还是找到了工作。他终于能够自食其力。

尽管失去了双腿,他仍然决心成为一个运动健将。他开始出现在室内板球俱乐部里,并成为举重场上的运动员。他的命运开始转变。1994年,他成为澳大利亚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对于所有的嘲笑和侮辱,约翰·库缇斯用骄人成绩作了回击。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场公众演讲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开始到讲台上去讲述自己的人生经验,讲述自己的拼搏和挣扎,给他人以启迪。一次,他问自己的听众,“有多少人不喜欢自己的鞋子?”听众中举起了一堆手臂。他的眼神变得锐利,语气变得严肃,他举起自己的红色橡胶手套,说:“这就是我的鞋子,有谁愿意和我换?就算我拥有全世界的财富,我也舍得和你换。现在,你们谁还抱怨自己的鞋子呢?”

30岁时,约翰·库缇斯再度遭受了残酷的打击。他罹患癌症,又一次面临死亡的考验。但是,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坚持和病魔进行顽强的抗争。2000年,他再一次战胜了死神,进入癌症痊愈者的行列。如今,他已经拥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拥有了太太和儿子。

即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也永远不要对自己说“不”。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着伤痛和苦难,比苦难更强大的是我们顽强的意志。只要心灵不哭泣,完满的生活就会拥抱我们。

第二篇: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对自己说不要紧》教学设计

对自己说“不要紧”

教学目标:

1.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小冲突、小问题,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保持一份好心情。 2.能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到冲突生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对人对己造成伤害。学习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教学难点:

把学到的调节情绪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学会对自己说声“不要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回忆生活中曾经发生的让自己生气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处理方法。 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

教师准备:课前了解并搜集发生在学生之间的小冲突,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孩子们,你们喜欢唱歌吗?好,那么让我们一起唱首歌放松一下吧,(师生一起唱《拍手歌》)再宣布 上课。

一、联系实际 引发思考

1.师:(看图)同学们,唱完歌,看一看你们现在是什么心情? 生:快乐/高兴/开心

2.看图,找出能代表自己心情的图片,从而引出生气。

师问:那么下面哪张图片能代表你现在的心情?

生找图片说第二幅,然后再说余下的两张个代表的心情,引出“生气”

师:可是老师今天早上却遇到了一件不开心的事,在我开车经过十字路口,由于急着赶路,不知什么时候闯过一个送孙子上学的老奶奶,吓得我猛地刹住车,老奶奶嘴里嘟囔着还狠狠的瞪了我一眼,当时我那个气呀,现在还怒气未消呢。那么老师想问问你们,“在生活中和别人发生过这样的冲突吗?”

3.交流:先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二、感悟探究 明确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发生在你们之间的不愉快,那么.这样的事情你们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1)(播放视频“洒水的事件”) 师问:那位男孩该怎样做?

生:说做法(引出“让我先说对不起”) 师问:那位女生该说什么呢?

生说:没关系/不要紧(板书:不要紧) (2)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师小结:是呀,像牙齿碰舌头,锅碗碰着勺,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千万别生气,这些真的不要紧。让我们学会宽容。板书“学会宽容” 2.出示小美和琦琦闹矛盾以及爸爸和小美的对话图片

(1)小组讨论:

A:假如你是小美,听完爸爸的话你会怎么想? B:如果你是琦琦呢?你又会怎么想? (小组先在组里讨论,然后再在全班里说一说) 师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别人怎样对你,就不要这样对别人。我们要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想问题。并板书“学会反思、换位思考”

一生读: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教师过渡: 其实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处理生活中小问题的方法,在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受到了教育和启发。我又想到早晨的事情,也许是因为我光顾着赶路,根本没注意到那两个人,也许是小孙子上课要迟到了,所以他们才跑的那么急,也许我的急刹车还吓到人家呢!这么一想我还真觉得没必要生气了,这件事还真的不要紧。(补全板书:对自己说“不要紧”)

三、拓展提升,解决问题

(一)听故事,悟事理 1.播放《钉子的故事》视频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说自己的感想 3.播放《生气的危害》 看完后让学生说说生气的危害

教师过渡:你看在生活中我们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有了矛盾我们就会生气,生气既伤害别人又伤害自己,那么要想不生气,就要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让我们来当当小医生给生气开处方吧。

(二)当当小医生(发心形的纸)

1.生气的时候怎么办?给“生气”这个病开个处方吧! 2.学生开处方,然后再说一说。 最后总结下课

第三篇:不要轻易对学生说

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句话颇让人深思。

据说著名作家毕淑敏在一次合唱比赛中曾被老师斥责为“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使她从此弓了脖子塌了腰,再也无法张开嘴唱歌了。幸亏她后来调整了自己,但心灵却留下了阴影。“世界乒坛皇后”邓亚萍曾被教练说“不”,在省乒乓球队集训了半个月就被退了回来。好在不服输成就了她的辉煌。

如此看来,教师不宜轻易对学生说“不”,否则天才也可能被扼杀。 我们身边也有相类似的案例。

在阐述“中国梦·我的梦”课堂上,泉泉说“我的梦就是当爸爸”,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也笑出了眼泪。乍一听,不由人不笑,可细一思量,这何尝不可以作为一个梦想?更何况其中也许蕴含隐痛。果然,泉泉是个单亲孩子,他没有爸爸,拥有好爸爸是他追求的梦想。

在特殊学校,一个智障的孩子满心欢喜的捧着一把红薯干送给他的班主任老师,可是老师看到学生流着鼻涕、双手漆黑,立时恶心反胃,从而谎称自己不喜欢吃红薯干。看到学生失望的神情,另一虽有洁癖的老师却灵机一动,嗔怪说学生偏心,双手接过学生手中的红薯干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好在我们的老师懂得反思,泉泉的梦想得到了理解,智障孩子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我以为这就是良善教育!如此看来,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说“不”字时要尽量做到三思而后行。即使批评学生,也有方法有技巧,这让我想起了陶行知用四块塘果教育学生的故事。

针对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班上同学这一事实,陶行知处理问题很到位。他首先制止事态发展,接着了解事情的真相,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方式(四颗糖的奖励)教育学生。王友心悦诚服,被砸男生心灵也受到了震撼(他们欺侮女生在先)。这个教育案例成了经典。试想,如果陶行知简单粗暴处理王友,效果会怎么样呢?

我又想起了日本特殊学校的一个教学案例。智障班的孩子经过十几分钟反复演算、多次尝试多次失败后终于有人算出“8+3=11”(和是两位数,这是突破)时,老师万分激动,满脸幸福的竖起大拇指对“发明者”说:“你将来说不定能成为首相!”——课堂随之掌声雷动。

我们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是指针对学生的“坏”行为不要盲目否定。有些事情,从表面看好象很可笑,但其实这种可笑中或许含有隐情,或许含有智慧、或许含有执著精神。辩证的思考与处理问题才是明智之举。

爱因斯坦小时候板凳做得不好,但老师不能这样讥笑——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事实上,这是他做的第三个小板凳,而他拿出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更为粗糙。(《三个小板凳》)“牛顿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差,许多顽皮的同学经常欺负他。但是小牛顿心灵手巧,精于手工制作,而且非常着迷。”(《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04年第二期)——我们能说牛顿成绩差就是愚笨么?倒是清兵卫如果不是老师与父母横加干涉,他很可能会成长为优秀的葫芦专家(《清兵卫与葫芦》)。

这样看来,对学生说“不”字时一定要慎重!不宜轻易说“不”,那就要多鼓励,多表扬。鼓励是孩子前进的兴奋剂、加油站。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陶行知是这样做的,我们的一些老师是这样做的,日本特校的老师是这样做的,爱因斯坦、牛顿的老师后来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不经意的一声鼓励,说不定就能扬起这个孩子学习路程的风帆;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声抱怨,就会成为这个学生思想上的包袱,成为他学习生活的绊马索!

——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

第四篇:不要随便对孩子说的10句话

1.本来想要个儿子(女儿)的,天公不作美。

这是明显的性别否定,孩子会自然的接受家长的“要求”。同时这种说法也会让孩子感到困扰,可能因为自己没符合爸妈的期望为失落或者感到愤怒,这样的情绪都会影响孩子。

2.别玩了,看看书去。

可以说一个孩子的童年伴随着玩耍才是正常的,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玩耍能学到很多经验。总是不让孩子玩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父母要明白不要参杂自己的价值观去勉强孩子。

3.你太小了,做不了这使。

父母保护孩子是责任,但是过度去保护就是不对了。对于现在的环境,需要鼓励孩子去尝试一些和年龄符合的事情,不要事事都替孩子去做。4.不能接受失败。

无论是谁都没遇到失败和挫折。如果您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那么你要小心了,不要什么都要求孩子都成功,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患上强迫症,很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5.不能去那个事。

父母习惯把自己的经历按在孩子身上,自己儿时吃亏的事情,是不允许孩子去做的。其实父母限制的多是阻碍孩子童年应该经历的体验,成年容易做事不果断。

6.小孩子懂啥,上一边玩去。

这是明显的划定界限,大人是大人;小孩子就小孩,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受重视,心理上会不服气,严重的会心理压抑,以后做事缩手缩脚。7.不能和谁谁玩。

这是对别人家孩子的歧视,带有父母自己的主观性。孩子是天真没有心机的,和谁一起玩并不分什么尊卑。家长强制的分开,让孩子无法理解,严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交际。

8.给我好好的听。

这是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否定孩子自己的思考。其实孩子是需要通过各种经验教训积累自己的思维。如果父母什么事情都干涉,什么事情都不让做,会阻碍孩子的思考能力,也会导致成年以后缺乏主见。

9.消停的,别哭了。

孩子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喜爱和认同的,认为父母是自己的保护伞。可是连哭泣都会被妈妈呵斥,孩子会感到特别的无助,也会慢慢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在未来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表达。

10.当初要没把你生出来就好了。

有的家长在气头上会说这样的话。这话完全否定了孩子的存在价值,对孩子是沉重的打击,因此绝对不能说,否则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第五篇:最好不要对孩子说下面十句话

1.你为什么就不能够象-----

孩子被对比,很可能增加他们本能的敌对情绪,甚至耿耿于怀.应该向孩子讲清楚你的具体要求.重点放在你希望他改变的不良行为上.

2.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被话刺伤的孩子只会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 要和颜悦色,耐心讲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你简直笨到家了

这话只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有的因此产生自卑感,不求上进. 家长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卓有成效的帮助,才是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掌握生活本领的根本方法.

4.走开,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

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产生无以名状的孤独感. 倘若你的确想独自呆一会儿,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释:我很乐意与你在一起,只不过现在太忙,请原谅.

5.少啰嗦,闭嘴

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的意见一点也不重视.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毫无主见,依赖性极强,把自己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6.老老实实去做,不然-----

空洞的威胁最终将损害家长的威信.孩子反而会继续自己的不良行为.瞧你怎么办. 最好办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偿罚手段.

7.妈妈求你了

教育最怕出现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软硬不吃,但千万别说妈妈求你了.说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心里更加篾视你

8.我没本事

和孩子谈话时把自己的自卑感表露无遗.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 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9.揍死你

当你说这话时,表明你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这是一句根本无法兑现的大话.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10.你滚吧,想去哪里去哪里

最后通牒式的话让孩子没法应对,他虽然不想离家出走,但更不想就此低头.任性的孩子可能会逞一回英雄,真的离家出走了.

应明确指出孩子的错,即使在批评的时候,也应让他感到父母的慈爱和关切 .你的孩子,你不管谁管?

你的孩子,你不爱谁爱?

上一篇:弟子规测试试卷范文下一篇:二十四节气谷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