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题报告范文

2022-05-27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课题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高中课题报告范文

高中英语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于 XX年5月4日 召开了工作室筹备会议,主持人介绍了计划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方法、步骤等。进一步细化了分工、研究方式、阶段划分等细节问题。然后按分工分头准备开题所需要的各项数据、资料。课题主持人及时将课题立项情况向学校相关领导做了汇报,介绍课题组的工作进展及设想,以求得学校领导在思想上、业务上和资金上的支持。

课题开题后,课题组全体成员团结合作,按照申报书中确定的方法和步骤展开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过去一个阶段的分工工作:

XX年9月21日 讨论、拟定调查问卷: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朴锡锦、石学红、阚惠秋负责。

问卷统计:课题组成员合理分配,分别完成。

数据汇总、分析,确定存在的代表性问题: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

撰写调查报告:朴锡锦负责。

对代表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将问题分配到人,分头进行,定期集中,交流感受,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1、写文献综述、拟定问卷调查。

课题组利用假期,通过翻阅图书资料,查阅相关网站,并结合课题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每人都写了文献综述。拟定了《高中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调查问卷,问卷共有25个问题组成,涉及英语阅读策略培养能力的教学方面总体情况,包括对学生现有阅读水平的摸底调查、阅读意识、阅读中语意和句法障碍表现、阅读困难、提高阅读理解的主要途径、是否有意识地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等等;老师的现行的阅读教学方式等问题。各类问题混合编排。问卷中的所有问题都提供四个选项。

2.、分别在XX年11月份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每个成员的教学班,问卷1000多份,并全部回收。全部问卷由课题组成员核查、整理,然后用电脑进行统计,算出各类选项的百分比。数据统计完成后,课题组成员共同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并对汇总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合数据显示和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将问卷反映出的信息归纳为五大方面:①学生普遍认为阅读非常重要。他们还认识到制约自己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词汇量不足和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匮乏。②学生的阅读面比较广泛,但阅读兴趣各不相同。③有80%的同学对长难句理解有困难。④对于阅读习惯,80%的学生是被动阅读,是在老师要求下阅读。90%的学生对阅读方法了解甚少,欠良好的阅读习惯。⑤运用构词法去猜测生词的能力较弱,学生阅读障碍的关键是学生对生词、关联词、替代词缺乏正确理解。

3、对问卷发现的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良好的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要读得准,二要读得快。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阅读材料的选取受到限制,学生从高一到高三所读材料的梯度较为模糊,在同一层次上重复过多,虽经师生共同努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却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忽略了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特别强的年龄阶段,他们常常对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关注,因此,为了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教师在选取材料时既要考虑满足教学的需要,又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特别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更应重视这一点。同时,还要注意各种不同材料的交替使用,尽量避免体裁和内容的单一。另外,不同性别对同一种内容的兴趣也不一样,这也是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还可从网上下载一些笑话和幽默故事,贴在教室的贴报栏里,让学生课前课后随时阅读,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得到片刻的放松和休息。总之,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解他们的热点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整体素质。

①略读法是快速阅读中的一种方法,通常又称为浏览。利用略读法做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首尾两段。

②查阅法。 查阅法主要是获得具体的信息,回答具体的问题,即测试中的细节问题。

③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法。考生应该有意识地积累英语单词。考生可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把一个生词放在具体的句子语境中记忆。

④判断推理法。在答题时,考生一旦发现有一个看似正确的选项,就立即把它作为正确答案的备选项,这是不明智的,正确的方法是再看一看其他选项中还有没有更完备的答案。如果有别备选答案的话,就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选择比较,去伪存真,做出深层理解和全面分析,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选出切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的最佳答案。

由朴锡锦等负责撰写了调查报告。目前,我们正处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

4、通过教研活动观察学生阅读策略的掌握

XX年11月12日 由学院师训处刘主任和教研员马晓姝老师联系,工作室组织到通化县综合高中送教下乡。工作室成员王志丹、杨东颖两位老师分别针对高一学生做了两节课:口语课和阅读课。 XX年12月12日 ,工作室成员林淑娟、赵景平两位老师同时在通化一中同课异构,讲授选修7的reading“Living well”; XX年4月12日 阚惠秋老师在通化一中参加“山花奖”教学竞赛,讲的是阅读课,整个教学始终贯穿着阅读策略的具体指导,多种策略交互使用,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方法,学生活动面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阅读技巧大大得到了提升,得到了省市教研员的一致认可,获得教学竞赛优秀奖。

三次教学活动,均已课题为依托,落实到课堂教学。口语课为阅读的导入作铺垫;通过阅读课的讲解,引导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通过skimming进行整体阅读教学,关注文章的首尾段, 来指导学生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canning扫读,留心各段的首尾句,教学生如何确定各段的主题句;通过careful reading细读,关注文章的细节、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等。讲课结束后做了课后反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80%,效果很好。

送教下乡活动课后我们进行了研讨,大家各抒己见,认真地分析和总结了这两节课阅读策略的实施情况,教研员和综合高中的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郭老师进一步宣读了与该课题相关的: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的步骤、预期中期成果、最终研究成果、最终成果转化等,让大家了解本工作室课题的研究情况。

同课异构后,教研员马老师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家也对课堂的观察进行了交流。

5、 XX年6月9日 ,工作室聘请了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泽宇进行了《教师走近(进)教研的策略探究》的主题讲座。在宏观上,李教授给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使我们每位教师在头脑中首次对于教研的策略探究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为我们以后的教研活动打下基础。在微观上,李教授运用生动有趣、恰如其分的例子,非常专业地具体、有序地展开讲解,使我们不但有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进一步了解、掌握了具体的操作,为我们今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研活动提供了可使用的实用教材。我们工作室成员深受启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教研思想贯穿始终,最后使每位教师都能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时间安排问题:由于问卷当中的问题涉及面广,又要考虑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而且问卷调查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问卷选用问题的代表性,所显示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后来的课题研究,所以,开始时课题组对拟定问卷的难度考虑不足,认为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形成一份问卷。但实际工作起来,问题才显示出来,由于考虑问题的代表性,每个问题都要经过反复的讨论、设计、筛选,非常繁琐,而且6月份已进入期末,教师和学生都忙着期末考试的各项工作,所以问卷收发很匆忙。问卷回收后,又赶上各个学校期末各项工作收尾,我们加班加点,以最快的速度统计完成,并形成调查报告,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

初步成效:

1、学生愿意参与阅读,参与竞争,阅读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如学生在阅读英语短文时,已学会从标题、上下文、关键词句等大胆预测文章,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有所提高。

2、教师转变了及教学观念,从而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一改过去教学“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部分教师通过省市级的优秀课例的展示和论文的形式,展现了对课题的理解。

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感觉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时有脱钩现象,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探究并发挥实效是我们下一步认真思考的问题。

2、在分层教学上做得不够,部分教师在作业的布置和评价上有待提高。

3、在合作阅读的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在小组发言中有些被动,这种现象在高年级的学生表现普遍,如从刚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加以训练,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效果会更好。

4、适合中学阅读教学材料少,尤其适合中学生的配套英文有声阅读材料更少。

将进一步购买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料,鼓励成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视野,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所需。在活动开展的时间安排上应该更科学合理。具体措施:

1、教师要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开放的思想和创新意识,勇于开拓出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2、给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适当调整。前一段实践证明,优生和差生搭配开,学生组数不宜过多,组内人数也要合适,这样才能使组员高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3、要能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可转化性。适时地调整学生层次,这样有利于激发进步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查找退步学生的原因。

总之,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前期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存在一些欠缺之处,但也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积累了经验,为我们的工作调整了方向。我们会更加努力,真正使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

开题报告

一. 课题名称:山水与文化

二. 课题组组长:王君杰

成员:王泽琛,王文周,杨帆,白松,闵超

三.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 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 灿烂的异彩。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 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四.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山水文化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当今世界,旅游越来越普遍地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内容,人们以 这种活动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我国风景名胜区遍及全国各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被称为我国的“朝 阳工业”,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的“无烟工厂”,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揭示出我国风 景名胜固有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真正地认识和欣赏她们的美,激发起人们强烈的感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游 览我国风景名胜,热爱我国风景

名胜,理解我国风景名胜。这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这是第 一层面的价值。中国山水文化保留着历史的足迹,又是了解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的特殊的窗口。中国自古就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把游历与读书相提并论。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保留着丰富的实物资料,生动地体现 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发掘中国山水文化的这一层面的价值,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发扬中国 山水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民族传统,这是它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价值。

五. 预期成果:

了解山水文化的行成与本质,特点与形态,立足于当下从新时代的高度去理解人与山水的关系。

六. 研究方法:

搜集资料,问卷调查

七. 活动计划:

1. 任务分工:

分为3个小组

第一组:王君杰,王泽琛负责制定问卷与发放。

第二组:王文周,杨帆整理和搜集资料。

第三组:白松,闵超打印文件及最终整理。

2. 活动步骤:

(1) 全体组员进行讨论、确定课题、出动全体组员收集有关资

料。

(2) 全体组员发放问卷。

(3) 对回收问卷和所收资料进行整理。

(4) 上网将活动细则及成果打印出来,便于写论文报告和总结。

第三篇:高中物理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外先驱对宇宙的探索

研究过程:

1)2012-10-3,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明确研究方向,对组员进行合理

分工,分别开展研究性课题的内容。

2)2012-10-10,小组内部展示各自搜集的成果,并再次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案的建议,把小组成员的成果综合起来并完善。 3)2012-10-17,小组组长去问指导老师,并做了相关记录。 4)2012-11-10,小组内派代表采访指导老师。

5)2012-11-20,将小组内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并认真填写表格。 6)2012-12-10,将小组的最终成果制成PPT,并完成论文。 研究体会:

中国的天文史可谓是丰富多彩的,虽说早期的占卜是用以愚民,但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国留下了相当完备的天文记录,也给世界天文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使我们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更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人类从宇宙中学到的,充分印证了阿尔贝特·施韦泽的那句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 1

情将越深。太空探索让地球更美好。

访谈的问题:

个人对于历史天文学的观点。

访谈记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老师,您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我们当今社会有何帮助?” 被访谈者的结论:

文化都是传承的,面对现代生活我们不能割裂历史,在西学东渐的当今,传承天文学这个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天文学的感悟和领会,触类旁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致力于把文明社会构建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吧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神奇充分展现在构建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天文学独特的宇宙观对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具有有非常的借鉴意义。现在我国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管是在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顺应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规律,破坏自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古代天文学主张

的“无为而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宇宙观。对于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节制自己的欲望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无限制的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的话,我们将面对着无法想象的噩梦。因此我们处世的时候要谨慎,顺应自然,现在从宇宙观得到的经验,在现在这样的社会,我们既要有所为,其实更要有所不为。天文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文学与我们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天文学,就拿最简单的天体太阳和月亮来说,它们大概是人类最直接的、最大的而且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了。除了对人类的光明和热量外,它们还对人类有着相应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因此,天文学对于人类的意义绝非深刻一词就可以形容的。天文学这像浩瀚的天空一样广袤无边,人类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探索的旅程还很远。而人是一切发现的原动力,所以对于天文学爱好者及专门从事天文学的职业工作者来说,学习好、运用好简单而又复杂的天文学,任重而道远。

访谈结果与打算:

这次访谈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天文学的广袤无边,激发了我们对天文学极大的兴趣,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虽达到了目的,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对于今后的研究方向目前还没有确定,不过我们还会继续努力,坚持于天文学的研究。

第四篇: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摩擦力

在当代,工、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了大量机器。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摩擦力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如何利用有益摩擦及避免有害摩擦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而摩擦力又以各种方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摩擦力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以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作用为切入点,运用中学物理所学的有关摩擦力的知识,研究分析摩擦力受何种因素影响,力求得到一些课本所没有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有关力学知识。

本课题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组员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写论文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而组员间的配合也是对我们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考验。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验证滑动摩擦力受正压力及动摩擦力因素影响,并探索其它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2、研究影响静摩擦力的因素。

3、定性研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从新浪网、课外书籍中采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实验研究法 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定量研究。

五、研究计划

[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此阶段为理论分析阶段。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接下来的实验验证阶段确定研究方向。本阶段计划用七周,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此阶段为实验验证阶段。通过一系列实验,结合组员间的讨论定下论文初稿,再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形成正式的研究报告、论文。本阶段计划用十三周时间,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进行实验研究,取得实验数据。

2、整理、总结研究结果。

3、撰写论文。

4、成果展示。

[二]任务分工

1、查阅资料:XX

2、准备开题报告:XX

3、撰写论文:XX、XX

4、成果展示:全体组员

六、可行性分析

1、课题本身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多种书籍都曾进行探讨,有较充分的资料来源,且涉及的力学知识与中学物理教材紧密相连,使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2、可利用每周学校研究性学习时间,周末及寒假进行研究活动,时间充足。

3、活动所需经费不多,活动工具简单,都能由组员自行解决。

4、全体组员对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以及信心把研究做好。

七、预期成果:论文

八、成果表达形式:文字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人类生活、生产中,摩擦力无处不在。摩擦力按其性质可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三种。不同性质的摩擦力,影响其大小的因素亦不相同。我们组选择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进行研究,并粗略研究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研究至今,已取得一些成果。

首先对于滑动摩擦力,从课本中知道它与正压力成正比。我们组员采取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准确验证了在动摩擦因数一定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这一结论。但因为动摩擦因数较难控制,只粗略验证了在正压力一定时,滑动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系数成正比这一结论。由此,我们仍可得出f=μN这一公式。

那么动摩擦因数由什么决定呢?我们知道动摩擦因数反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反过来说就是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决定了动摩擦因数,而动摩擦力是两个有不光滑接触,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动摩擦因数也不是单独由某一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决定的,而是由两个有相互作用摩擦力的物体的接触面粗糙程度决定的。

假如我们拿一支笔,一段小绳,把绳子缠绕在笔上,我们会发现绳子缠绕的圈数越多越难拉动,如果绳子之间有重叠的话,则更是难以拉动。这中间是否存在其它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呢?我们分析得到:绳子在笔上每绕一圈,绳子与笔之间就多了一圈(无数多个)接触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多了无数处,即有更多的地方产生摩擦力,所有的摩擦力叠加在一起,便使合力增大了。若绳子中有重叠,则不止绳子与笔之间,连绳子与绳子之间也会有相互作用,阻碍对方运动。且这时绳子与笔的压力除直接与笔接触的绳子的压力外,也包括绳子与绳子之间的压力,这样摩擦力便急剧增大,以致难拉动绳子。生活中,船靠岸时总是用绳子绑住岸上的桩,也是采用多绕几圈绳子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的。但这里面并不包括除正压力及动摩擦因数以外的其它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对于静摩擦力,其产生原因是因为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相对运动趋势产生的原因是有外力作用,因此,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不仅包括接触面不光滑、有正压力,还需要有外力作用。在不超出最大静摩擦力的范围时,外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一旦超出最大静摩擦力的范围,物体便开始运动,静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那么最大静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经过实验可知fmax=μN即最大静摩擦力与静摩擦因数和正压力成正比,其中静摩擦因数比动摩擦因数稍大,因为当外力等于动摩擦力时,物体受力还是平衡的,要使物体运动,就必须增大外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固定的,较少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十分多样化、复杂化、只有充分了解、控制这些因素,才能充分利用有益摩擦,避免有害摩擦,最大程度地改进生产,改善生活。

第五篇:《高中地理课件研究与制作》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课题组老师在对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资源整合研究中,收集整理上百件地理素材,互学互研,制作 20多件地理课件作品,并由学生参与评选出四件优秀课件作品。探索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信息化的三段工作机制,即调查分析制定策略——学生参与老师互学互研——课件带动建设学科资源库。该活动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我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地理课件研究制作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且深远的影响,教育也毫不例外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宁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全县初中只有一名正规地理课教师,我校是全县唯一的一所市级重点完全高中,也只有 3位科班地理课教师(其中一位还是函授地理教育专业)。正常的地理教学无法保证,学生地理学科基本知识普遍缺乏,更谈不上地理学科素养。因而地理学科是我校,也是我县最为薄弱的学科。

宁强一中是我县唯一的市级重点中学,省级信息技术实验学校。现有 146名教职工,40个教学班,2700名学生。学校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课教研中心,全面负责和组织实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研工作。学校电教的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基本能满足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和教研的需要。由于我们是山区县、贫困县,信息闭塞,资金、技术十分短缺,信息技术课起步晚,绝大部分教师尚不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上课,见不多,识不广,对教育受信息技术冲击认识不到位。这就使得教学模式单一,方法单调,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也极大地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申报《高中地理课件的研究与制作》这一课题,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的整合,大幅提高我校地理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其教学方式,推动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普及,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研究依据和原则:

1、理论依据:

认识主义学习理论: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总是与认知对象与认识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不同,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

2、政策依据:

《课改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

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既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提高研究小组内部个个环节,各个成员的协调、统

一、高效,又要以理论为指导,联系实际,加强应用,不断优化与完善,增强整个研究活动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实践: 钻研教材,并结合教学实际和教材特点,收集整理汇总课件素材。 地理课件的设计、制作、试用、反馈、完善。 推动信息技术课在我校全面开展,带动信息技术课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为我校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各科资源建设奠定基础。

2、理论: 为我校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整合、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手段探索新路子。 地理课件的分类和制作程序。 总结论证地理课件素材种类和素材收集整理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课题研究中心不仅要学习他人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和网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借鉴吸收。

经验总结法:既要学习经验,又要对课题组每阶段成果进行总结,以指导后期研究。

问卷调查法:有针对性的问卷,了解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态度、方法、兴趣和自学能力等情况,制定研究方法和内容,力争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本课题研究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月到年月,问卷调查,现状分析:我们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了第一份问卷,对我校当时高

一、高二部分班级 2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缺乏,兴趣淡漠,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差,是学生普遍头痛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科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是重要原因。同时,我们又认真查阅了2002年以前我校高考文综(或地理)成绩在汉中市排名材料。通过分析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反思,寻找问题,决定将信息技术课与地理课进行资源整合,申报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年月到年月,学习软件操作,制作课件。课题组的地理课教师与信息技术课教师结对,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在繁忙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余,制作二十多个课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示和试用。试用后,召集学生代表进行评议,提出了近百条修改意见。课题组老师在汇总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反思,并进行了阶段总结,分析得与失。

第三阶段:年月到 200年底,总结分析阶段。对所有课件再修改、再完善,召集学生和部分教师代表进行评议,评选出四个优质课件存档,并上报。同时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了第三次反思,对存在问题、取得的成绩、后续研究设想以书面形式上报学校,并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各学科的资源建设与整合提出建议和设想。

研究活动流程图:(略)

六、成果及分析:

1、优秀的高中地理课件:

课题组成员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理论,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制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地理教学课件,如李荣懋和吴开沁老师制作的《地球运动的地

理意义

(二)》,刘兴明和刘红艳老师制作的《地理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杜芬斌和郑庆华老师制作的《海水的运动》等等都是这次研究中制作出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地理课件。通过反复试验论证,评选出以下四个优质课件存档上报。

2、探索出信息技术条件下资源整合的三段工作机制,即调查分析制定策略→学生参与老师互学互研→课件带动建设学科网络资源。

在整个研究过程,课题组经过了三次反思,第一次是反思学生学习的实情,查找问题,第二次反思是学生积极参与,信息课教师与地理课教师互学互研,对收集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第三次反思是利用制作的课件做典型示范,推动建设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这种的思路及做法得到学校班子和老师们的普遍认同,学校也决定按此三段工作机制来加快我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步伐。

3、在该课题研究活动的带动下,全校其他各科教师纷纷学做课件,自己和集体学习电脑技术,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在省市的课件大赛中获奖。

学校也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全员微机培训,并做为校本培训的核心内容,每周集中学习两次,每次时间不少于2小时。学期末,全员考试,不合格者补学补考,考试成绩列入年终考核范围。学校以现金补足的形式鼓励教师个人购置电脑,目前我校90%以上的教师都拥有个人电脑。全校教师的微机操作技术大大提高。在2005的全员赛教初赛中,40%的教师使用了课件,在复赛决赛中,所有教师全部使用课件,使全校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更加新颖、高效。 4、学生的学习兴趣浓,自主学习意识强,成绩全面提升。

在研究的第三阶段,我们又设计了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经过分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地理课的自觉性增强了,绝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升。地理课一直制约着我校文科综合成绩的提高,在2002年以前我校文综成绩居汉中市重点中学第九位,基本是末位。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后,学生知识面宽了,通过课件演示,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天体运行等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学生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2003年的高考中,我校文科应届生的文综平均成绩位居全市第四,2004年的高考中,我校文科应届往届综合平均成绩均居全市第一。由此2005年汉中市第二届名师评选活动中,汉中市教育局将我校唯一的一个名额指标分配给文科综合。由于吴开沁老师在本课题研究活动及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校所有教师集体评议并投票一致推选地理教师吴开沁老师为我校名师候选人。

七、结论与思考:

1、迅速普及信息技术手段的新路子。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师资短缺,在短时间内要迅速在教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手段,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方法,一直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研究,我们摸索出一个三段工作机制,即“调查分析制定策略——学生参与教师互学互研——课件带动建设网络资源”。这条路子受到学校的鼓励和肯定,并在教学研究和管理中逐步实施。

2、高中地理课件素材种类、收集的途径和方法:

地理网络素材最大程度丰富了课件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是整个课件的核心。地理课件的素材跟别的学科的素材一样,根据其呈现方式可以分为文本素材,图片素材,影像素材和动画素材四种。

地理课件素材的获取,我们课题组认为有以下几种:第一:使用他人完整课件进行修改。对部分时间精力不足,对多媒体课件了解较少的老师来说,可

以购买成熟地理课件。一般情况下,现成的课件不能适应不同老师的个性化教学,更不能体现不同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来做少量的修改。第二,自己制作课件框架,大量使用他人的地理景观照片,各地风土人文图片,地球运动动画,地质变迁动画等等,以及最新的中国、世界地理事件背景分析素材可供下载,既免费又迅速方便。第三,自己日积月累,获取有价值的影像资料。由于影像资料庞大,不易在网上传输,所以网上课件一般无影像素材。而现实中,地理课件在市场上也很难购买,就连介绍地理知识的光碟也很少。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从电视上获取资料较好。电视上对地理知识介绍的内容多,对课件制作很实用。电视中的素材质量好,但获取却非易事,需平时日积月累。某些动画片如“蓝猫 2000问”对地理知识介绍很多,并且叙述浅显易懂,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对这样的素材,我们就要亲自动手录制,最后刻成光盘保存。当需要时,就可以随时截取其中的片断运用到课件中。

3、课件制作平台和技术条件:

在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地理课件制作的平台一般有“ 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AutoCAD”和“Frontpage”上述技术比较成熟,功能强大,普及程度高,而且采用这些平台制作的课件在一般计算机上都能使用,无需自备操作平台。学校在校本培训中把上述技术做为授课的重要内容,对所有教师和所学内容进行考试,成绩列入年终考核范围。

4、进一步明确了地理课件制作中的两组关系:

在制作地理课件中除掌握相当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 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AutoCAD”和“Frontpage”技术外,还要处理好以下两组关系。

息课知识和地理课知识互相补充,互相渗透。课题组的老师大部分只懂一科知识,要么是信息课,要么是地理课。课题组进行结对合作,每位成员既要学习地理课知识,还要钻研计算机操作技术,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目前教育界倡导的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的要求。地理课教师要认真钻研信息技术,信息课教师也要学习地理知识。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必须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载体,又是主体,课件的质量高低,效果好坏直接取决于学生。课题组成员制作的十多个课件中,学生总共提出了 20多个合理化建议,经过老师再次修改、完善最终成形。学生的参与,直接关系到课件的质量。制作课件前,让学生提出可供参考的方案,制作过程中也可让学生直接参与,反馈、修改阶段更应让学生参与评估。

八、经验和存在问题:

1、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特别是省市电教馆的同志给予了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与支持。学校对该课题的开题、研究和结题工作给予了指导,并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两个微机室,一个电子备课室,一个多媒体制作室,开通了校园网等,在硬件建设上给课题研究大力支持。2003年底学校成立了领导机构,校长石正义同志亲自挂帅,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负责该项活动,抽调了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想办法,挤时间,既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常规操作方法,又要钻研地理教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确保了课件的高质量,高效率,又保证了课题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

整个活动中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人手较少,时间紧、地理教学素材不多等,都或多或少影响着研究活动,特别是高中阶段,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人员配备不足,要让教师在繁重、繁多的教学任务中挑出点时间搞教研,就太难了。由于我们基础差,起点低,与别的学校比,理论上升的程度很不够,我们重点做了些大量的实践工作。

2、后续研究:

将我们课题组探索出的三段工作机制推广到学校其他学科,各学科继续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各学科资源建设问题,力争使我们的研究在实践上更具操作性,理论上更具科学性。

上一篇:工作月计划表范文下一篇:工作周计划表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