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题结题报告

2022-12-11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课题结题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高中政治课题结题报告

初二政治小课题结题报告

《用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小课题

针对思品课教学单一,学生学习无兴趣提出了《用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的小课题研究。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做如下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思想品德课重在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目标和能力目标,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知道自己怎样在学习生活中去处理一些实际问题。这门课程老师容易上成枯燥的说教,满堂的灌输,学生也就上得毫无兴趣,在加之这门学科在中考中分值不高,又是开卷考试,学生根本不重视。因此我利用新课改的契机提出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小课题研究。 2.研究内容

(1)案例引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引出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找答案。

(2)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明白事理。 (3)案例反思。通过案例让学生反思我们应该怎样行动。 (4)举案说理。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或自己收集的案例来说明道理。 3.研究方法

(1)案例归类。将资料和网络收集的案例整理归类,并制作PPT (2)总结反思。每一节课上后,教师都对课堂做反思,并在其他平行班上课时作完善。 4.研究成果

1 (1)案例、故事、笑话、公益广告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但是,如果采用通俗易懂的案例、故事、笑话来说明一个知识点则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与掌握。如在讲《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时,引用了《早点》、《不是东西》两则小笑话,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化的差异。可见,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可以很好的激活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多下工夫、多搜集一些案例、故事、笑话、公益广告。当然,对于资料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举例并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让学生一看了之、一笑了之。而应该做到恰到好处地引用与解析,这样教与学的效果才会达到最佳。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案例、故事、笑话、公益广告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无疑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良方。 (2)巧用经典名家名言激发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典名家名言是其魅力瑰宝之一。自古以来,经典名家名言的教育作用与影响力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不仅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使人记忆尤深。结合这一特点,把经典名家名言运用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会产生良好的效应。例如,笔者在讲《日新又新我常新》这一课,告诉学生要如何全面认识自己时,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的诗句。学生听后顿觉醒悟、兴趣大增,自觉将这些话记在了课本相应的知识点旁。此外,对课本上出现的名家名言进行解释分析,也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的知识点,有效的在课堂上吸收所学的知识,减少课后记忆的负担。如此看来,教师适时、恰如其分的引经据典, 能有效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以达到持久的记忆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都有积极的作用。

(3)新闻时事述评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近年来加入了时事知识的测试。为了应对这一考试内容,许多教师一般采用临考前让学生集中背诵的方法,可是因为内容繁多,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让学生在平时就接触和了解一些时事内容,效果可能就大不相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一些人们普遍关注重大新闻,然后在课堂上对这些新闻热点进行述评,让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教师给予点评,会大大增进学生上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的良好学习态度,同时也轻松应对了时事测试。

近年来,西方的一些研究者分别研究了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兴趣和成就之间的相关接近30%;有兴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对学习成就有很大的影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因此,在思想

3 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用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

小课题

城阳中学 八年级

第二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

结题报告

一. 课题名称:山水与文化

二. 研究方法:

1、图书查询: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知识

2、询问老师:询问对此课题有兴趣的老师,解决疑难问题

3、网上查询:全面、深入了解探究目标

4、调查问卷:对周围人发放调查问卷,记录他们对山水文化的认识和看

法。

三. 研究性学习感受:

王君杰:只有启程,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到堂堂正正的人生。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次艰巨的挑战。我曾多次想过放弃,但当我看到其它组的同学都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践这次活动,我又重新燃起了斗志。再试一次,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最终还是成功结束了这次活动。虽说“万事开头难”,但我觉得坚持更难!此次活动使我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坚持,成功还是有希望的,契而不舍,金石可镂!

王泽琛:在经过漫长调查与深入研究,我们的研究性学习也接近尾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首过去,我们感触颇多。我们因为探究性学习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在研究调查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可认以应用到课内学习中,如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等,都是宝贵的财富。谢荣群我们不仅即将完成研究调查,过程中我们也享受了自主研究学习的乐趣。我们带着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步入自主研究的殿堂,我们从漫长的研究调查过程中明白了其中的艰难,但最后的成就令我们很满意。觉得很有成就感。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又使我们感受了其中的乐趣。

王文周:我们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研究性学习也一样,没有现成的学习内容,固定的模式,惟一的方法。这也使我们的研究学习更具难度更加丰富。这从中就是对我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开拓我们创新精神的另一种考验。在这次从主题制定,素材收集,书籍与网络的结合利用,增强了我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在这个阶段中,我们体

验到了团结互助,分工合作的快乐。

杨帆:它锻炼了我们契而不舍的精神。在实际研究调查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难题,如问卷调查中的人际交流方面,如何使对方简单正确了解我们的意图,配合我们的调

查,还有关于研究的人文地理。这时总会遇到一些资料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合,使得我们必须亲力亲为。自己去实地调查资料等。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有时忙得焦头烂额都无法解

决,很多时候想过放弃,但在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与鼓励下,最终还是使问题迎刃而解。

当研究性学习完成时,我们更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白松: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有一定实践意义,我们研究调查的一些方法可查找应用

于学习方法中。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将要结束,但这仅是“百里长征第一步”,需要学习、探

究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将继续努力,将这次学习的经验与精神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闵超:研究性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在此项研究性学习中,我学会了如何

团结合作,如何去领会自然,我会继续努力,一直保持全新的状态。

第三篇:重点高中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省将实行课程改革,起始年级的教师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这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旧教材大多直接呈现物理规律,几乎没给学生发现的机会,而新课程课标教材则更注重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课标教材,标题《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探究空间:“依托碰撞探究谁是不变量”。大纲教材标题《动量守恒定律》,标题直接说明动量守恒,探究空间:“是谁,在哪个过程中动量守恒,以及动量在什么情况下守恒”。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上来看,新教材更适合用探究式教学。 附件2(新课程培训心得)

二. 课题界定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的创造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附件1:(问题教学理论)

三.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方法,形成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流程。

1.教师方面: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的目的。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与学生要同时面对某些新事物,我们希望通过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视野,胜任对学生预习问题的有效指导。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问题等进行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突破。本次实践还是群体协作的结果,我们通过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将收集到的学生问题集体享用,对这些疑难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更是提高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总之,我们希望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践为载体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2.学生方面:自发的积极的投入到问题情境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相辅相成的。我们设想通过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主动合作等内涵发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对原有书本知识的质疑和超越。其次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改变被动的课堂教学现状。

四.课题理论依据

1.布鲁纳认知主义理论

问题情境是指有助于探索形成和提出问题的一切环境要素的总和,科学发现的关键环节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发现型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认知主义者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探索一样,“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合或转换,使人获得新的领悟而已”,因而都是发现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新课程积极倡导发现式教学,把学生当作发现的主体。显然,发现型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能力。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同时也存在极大的挑战。科学家的发现毕竟与学生的发现不同,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探知问题的关键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进行的。恰当的学习情境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3.心理学依据

从心理学来看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必要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以现有经验为基础,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问题的创设和解决”,力图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课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等。 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马永毅

负责课题申报,课题论证,素材提供及整理,优秀课反思归纳,参加课题培训会议,

新课程理念与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结题报告撰写等。

课题组成员:郭术红,王丽玲(中期论证报告撰写,新课程理念与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张玉欢,赵闯,李春亚(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

孟晓,高曙 (优秀课反思归纳,文件资料排版打印) 于盼,王晓辉 (素材提供及整理)

七.课题主要内容

Ⅰ.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1.以教学需要而创设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情境

成功的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更多的问题,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反馈机会,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展思维;同样,有些青年教师也在课堂上有很多的问题问学生,但却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2.以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它能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能使学习者在已知与未知,旧知与新知之间做出联想,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结构。要利用问题去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就要求在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创设问题。 通过有序的问题深入,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既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又能启发学生不断的从自己的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要注重交互性,注重论辩在课堂交流中的作用

问题该怎么问,这就要考虑问的方法,若教者老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看上去学生积极参与,老师认真启发,实质上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没有真正启发学生思维,这是不可取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论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强调教学过程和探索性,变学生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为自我探索、积极建构知识。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判断性的问题,而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的创设和解决中来,这样课堂也就失去了该有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要在学生建构知识时,扮演好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的角色,让课堂教学围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展开,在这样的交流中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机协作机制。因此问题的创设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民主化原则,问题创设要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

4、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情趣性和生活性。

有关学习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学习中的问题”,另一类是“学习者的问题”,两类问题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既要从解决学生在学习教材中发现或发掘出来的问题,又要从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三个层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着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问题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技术,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对问题的处理过于理想化,模型化,诸如“看成质点的小球,轻杆,光滑水平面”等理想模型的设置使物理教学与生活脱节。而当前,物理知识的应用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许多内容和客观实际与物理知识有着直接联系。为了把枯燥的物理符号和公式堆积变成丰富多彩的物理大餐,就要求把物理问题与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弥补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使物理教学充满情趣。

5.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有层次感,应逐层深入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境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所提供的问题情境以社会科技为背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解决问题的兴趣。

6.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原则 当我们把空洞的、死板的物理规律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物理情境体现出来时,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充满新奇感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讲《开普勒三定律》这节内容的开始,我从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火烧布鲁诺,从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到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资料的研究,怎样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如何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总结提出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定律。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之中,整堂课进行得相当成功。再如让学生亲自观察一些物理现象(演示实验),做一些物理实验(学生实验),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7.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情趣、协调的教与学的气氛原则

8.灵活应用各种教法的原则

要把各种有效的教法与学法,恰当地用于这一物理学习模式的有关教学环节之中。良好的教法,旨在激起良好的学法,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9.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物理活动中去。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中。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就要更进一步提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要让学生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成功,也要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强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现,通于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Ⅱ.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不同角度

1.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景

物理源于生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例,或者他们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展示了两个实验:在不同高度平抛两个粉笔头,高一些的初速度小一些,低一些的初速度大一些,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先落地。《曲线运动》中学生分组实验,运动的小球在磁铁的吸引下发生偏转等 平时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除了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养成平时要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我们每

时每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和物理现象发生一定的关系。在课堂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到具体、亲切,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例如在机械波教学中先放视频北京奥运会铜梁龙舞,而后提出相应问题。比如,在《电阻的测量》一节中的导入,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机三元色(红,绿,蓝)的控制电路图,其中有不同阻值的电阻各司其职,从而确保电视机荧屏上出现真彩色,如果某电阻坏了或阻值变化了,电视机会出现泛红,泛绿,泛黄的故障,由此可见精确测量电阻的阻值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电阻的测量.这样一下子便激起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和热情.

再如:讲《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一课时正值我国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让国人为之雀跃,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神州五号飞船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实况,铺陈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开始“导”,飞船的运动速度有何特点?学生答“V大小不变,方向一直变。”问:“有无加速度,飞船受力有何特点?”从而激发兴趣,导入本节要点。

3.抓住事物的假象与学生的认识错误,设置问题情景

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如: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通过讨论引起学生争论,设置问题情景。 4.复习旧知识,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设置问题情景,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 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时,复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结合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确定感应电流的大小,但电流的方向呢?部分学生会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回答:根据右手定则可确定电流方向。勤于思考的学生马上会反问:若导体与磁场间没有相对运动的情况,感应电流的方向又该怎样确定?

5.习题教学中,展示原型题,设置问题情景。

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成为解题的机器,教师出示一题,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题。我们在习题课教学中,改变模式,教师出示的是一原型题,要求学生通过变化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

6.再现物理学史,设置问题情景 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中这样导入:“千百年来对天体运动观测,没有发现宇宙运动有减少的迹象。在

16、17世纪的哲学家认为,宇宙间运动的总量是是守恒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提出质量和速率乘积的总量永远保持不变。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研究碰撞问题时发现:按笛卡儿的定义,两个物体运动的总量在碰撞前后不一定守恒。”新教材标题为《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何会想到碰撞中存在着不变量呢?原来是哲学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在这一段短短的物理学史中却包括了科学探究的三个要素,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不妨就从这段物理学史开始今天的探究。

7.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实验 如:讲《电压表电流表》一节,当讨论完如何用表头改装不同量程电压表后,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电路,来验证新改装的电压表是否准确,给出器材:“标准电压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学生电源一个,电键导线若干,及刚被改装好的电压表。”谁设计好了,请画于黑板与大家共享。有四位同学设计了不同方案,首先设计者发言,接着同学共同讨论寻找利弊(教师应重视此环节)。此种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研究性学习的两个目标),还为课下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此种教学方法应倡导之。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有无数种,即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应正确理解物理情境的真谛,努力创设适合物理教学的物理情境,通过趣意横生的物理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出知识能力、功底深厚的人才。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7年1月左右,课题正式立项,课题组成员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从不同班级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真实想法,并尝试在不同班级探索问题情境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学生学物理很困惑,感觉很难,课也能听懂,但一做题就感觉很难无从入手。有时很长时间也作不了几道题,也下了工夫就是没效果等。基于以上认识,在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设想,从2006年开始分别在高一张玉欢、赵闯、郭术红三位老师的六个教学班,高二马永毅、于盼、孟晓三位老师的六个教学班中探索和试行。

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8年2月左右,课题组成员关于问题情景教学的教学随笔,优秀课教案,积累教师的点滴经验。 期间马永毅、于盼、孟晓三位教师进行了,高三试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研究手段,试题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连续性及逻辑性及层层深入的讨论,学生考试后对试题反思的调研,经将近一年的探索研究感觉收获颇丰,再次对学生座谈,大部分学生感觉入门了,遇到物理问题知道怎样去分析了。同年马永毅、张玉欢、赵闯、郭术红四位教师还对新授课里,规律探究中问题情境创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要使学生探究更有效,教师的作用就要使学生始终明确探究的目标,所有的问题情境都应围绕探究的目标来创设。还发现这种课型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非常恰当合理,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否则极容易拖堂。经问卷调查,90%学生对这种科学探究式的教学非常感兴趣,马永毅老师的石家庄市青年教师观摩课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第三阶段:2008年3月—2009年初,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物理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撰写心得体会,共同探索课题的理论依据。课题组各成员广泛搜集整理优秀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视频,图片,文本,物理学史,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素材)。同时安排课题组部分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几节现场课,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情境教学的效果,张玉欢老师的一节《测重力加速度》着重研究学生用不同器材设计实验中情境的创设,郭术红老师授课《光的折射》着重研究在数据处理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高曙老师一节《探究安培力的方向》则着重研究总结规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马永毅老师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则着重研究物理学史中问题情境教学的创设,课后课题组成员召开了授课后的经验交流会,会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感觉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试探性教学收获颇丰,相约会写出经验交流的文章。

第四阶段:2009年初—至今,

课题组成员对个案进行总结归纳出问题情境教学遵从的一般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角度。对进行问题情境教学实验的六个教学班的成绩进行跟踪调查,该六个教学班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部分学生进行调研,大部分学生对问题情境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该课题研究已接近尾声,但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研究只是初步的。

九.课题研究成果

1.《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课题,以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大量、反复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教学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问题情境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而且使物理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 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个体以及教研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参与课题的教师普遍对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一般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角度能较为熟练的应用,对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做好了准备。

3.部分个案分析及教学随笔已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 《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已发表于《中学物理》2009年第8期

《自制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仪》已发表于《物理教师》2010年第4期

《电压表电流表改装》等创设问题情境的连续在K12教学网上获一等奖

个案素材中有石家庄录像课一等奖,石家庄市评优课一等奖,河北省评优课一等奖,全国经验交流发言稿等。 4.研究结论

问题情境教学注重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问题情境教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更新观念,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同时它还促进了教师个体以及教研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十.课题反思及建议:问题情境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但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问题就在于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到: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科学的前沿和最新科技成果;二是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知识的纵深可适当小些,面可以很广。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新情境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使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均富有探索性,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才能兴味盎然,富有激情;三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

十一.参考书目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编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著,1996年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皮连生等译,华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中学科学教育》陈志伟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十二.附件

附件1: 问题教学理论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的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培养创造能力。

问题的功能

(1)“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

我们的思维容易受先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

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2)“问题”促使思维进入“后反省状态”

当一个人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去进行反省性探究。因此,思维是

从一种怀疑或混淆的“前反省状态”,进入一种满意或以对先前让自己感到怀疑和困惑的情景的控制为特征的“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换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在实施探索为本的教育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这种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将使学生深受鼓励,同时领略“一种顶峰体验”。这种体验常常由于百思不得其解,和长期忍受疑惑的困扰而感受尤其强烈。贝尔纳对此有极为精辟的说明:“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

(4)“问题”可促使“顿悟”的产生 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有时可能造成思路的堵塞或误入歧途。而一旦松弛下来,倒可能产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其实,没有对“问题”的魂牵梦绕、锲而不舍的探究,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也就不可能有“蓦然回着”时的惊喜。

根据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产生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反思。

附件2:

一、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

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而且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升华和发展了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离开了引向结果的过程,而只追求赤裸裸的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

例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培养目标去看,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它能用来解题。不过,从三维培养目标看来,牛顿第一定律则包含着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惯性、参考系等。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牛顿以新的视角看待引力,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天上与人间遵从同样的力学。所以,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今天,物理教学不应再使学生痴迷于题海之中,而不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注重过程同时也注重结果

A

B

新课标教材不追求以“简明、轻快”的方式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努力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关于得到知识的过程,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是人类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群体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如:开普勒三定律中半长轴三次方与行星周期平方成正比,完全可以拿出第谷所观测到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寻找出物理规律。

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出口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某节《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观摩课片断:

把两个小球同时从两个圆弧槽上相同高度滚下,同时从圆弧下端水平离开圆弧,一个作平抛运动,另一个在它的正下方水平轨道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发现两球恰好在水平轨道上相碰。由此可知: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运动。事先怎么知道它们会在水平轨道上相碰?

改进的《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方案:平抛运动的速度越大,水平位移越大,是不是平抛的速度越大,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从同一高度以不同速度水平抛出两个物体,发现同时落地,把速度较小的物体改为做自由落体运动,也和平抛物体同时落地,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 设法描绘出某一平抛运动的轨迹,根据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由运动轨迹分析平抛运动物体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征。

三、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教学资源之间互相交流、启发和补充的过程。教师应该努力促进学生与多种教学资源的直接联系,丰富和发展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为实现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方式必须是多样化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就是可以采用的一种。许多内容都可以这样处理。 在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近或相似的过程,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曲折与乐趣,感受科学思想和树立科学精神。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题旧教材中是《动量守恒定律》为动量一章中的第三节,课改教材中是《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为动量一章的开篇。从新旧教材的比较来看,旧教材更注重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接受和理解,而新教材更注重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探索。

对于高中物理科学探究课的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样几个环节,如果想在45分钟的课堂中将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充分是不现实的,只能突出其中的一两个环节。

本节的教学示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这样重要的动量守恒定律物理学史上一定有探究发现动量守恒定律的记载,果然首先是哲学家提出问题,而后许多物理学家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行论证。以上述物理学史导入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迅速进入探究状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方法很多,当然此时最好选择常用的且经适当改进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实验,因此给出实验器材:两个小车(质量已标于车上), 砝码一盒(每个50g), 橡皮泥一块(7.5g), 轨道一个, 电火花计时器一个, 纸带仅一条, 刻度尺一把(自备)。利用纸带仅一条如何测四个速度?及橡皮泥的作用?这样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想到一动碰一静碰后一起运动的具体碰撞,由此进一步设计出实验原理,还可用气垫导轨来设计实验一是器材不足,二是不适合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中气泵嗡嗡响,给人感觉课堂非常混乱。

【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学生实验数据,用EXCEL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学生会非常积极,有种竞争的意味。用EXCEL处理实验数据快捷方便,又能在短时间内多取几组数据探寻规律,一举多得。

【分析与论证——评估】利用物理学史,评价物理学家的贡献,此项在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自然可引起学生的共鸣,笛卡儿虽然猜错了,但值得敬佩因为他已极接近正确的猜想,牛顿说站在别人肩上获得成功是实事求是。

授课重点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及【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两个环节才使得本节课在45分钟内完成。

四、从“书本是科学的世界”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物理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这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从常识走向科学。费恩曼曾讲过一个笑话: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被拦,警察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先生,这是不可能的。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还没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60英里呢?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内您将开过60英里”,警察解释说。这位妇女不屑一顾地说:“这更是不可能的。只要再有10英里我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英里的路程。”显然,这位妇女没有瞬时速度甚至速度的概念,但她不会没有快慢的概念。可是,没有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还会有物理学吗?!

成功的教学不仅在于解决了学生已有的问题,而且应该诱发出新的科学问题,哪怕是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之后,是否还可能诱发出一些问题,诸如“如此司空见惯的落体运动何以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源头?”“智慧博学如亚里士多德者,何以铸成大错?”“伽利略为什么能够成功?”“他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小或很大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随纬度而异,它有可能随白天和黑夜而异吗?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将会怎样?”等等。这样,在学生们的面前,科学的大门开启了,探索真理的道路展现了,他们将会超越“书本是科学的世界”的观念,认识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五、物理课程应该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 一种理论认为,科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真求实,人文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善求美。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对此,有人把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比喻为一个三棱锥塔的三个面,“当人们站在它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在这里,真、善、美将越发接近,并在最高点达到理想的统一。由此可见,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文化和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文化都是残缺和扭曲的。

备课时广泛搜索有关本节课的教学素材是非常重要的。前人授课的课件心得体会,网络上搜索的有关本节课的图片,视频(例如新闻方面,体育运动,现代科技产品,科技大事,日常生活中的小现象等)平时对于以上素材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而当上述素材一展现,马上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不落窠臼的感觉,例如:《曲线运动》一节中展示国际摩托艇锦标赛视频,摩托艇激烈的曲线运动迅速调起了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 再例如用尺子测反映时间。

第四篇:《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结题报告

《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进入21世界,我国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新时期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无疑是中国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课堂教学是新时期学校实现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舞台,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我们不仅仅是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更要把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探索有效教育与教学的最佳方案,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把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很多中小学在课堂有效教学方面虽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但较多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仍比较缺乏长效的管理与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很少去反思哪些教学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同时一方面又由于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较低,教学中缺乏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变化和提炼,影响着学生的思维

发展;当前仍有不少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甚至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基础知识越少讲或不讲、设计的探究问题越多、课堂上越热闹、运用的教学于段越多、提供的资料素材越丰富,也就越是新课程下的教学。也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必须自始至终把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作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3.1对教师效能的研究

主要受到两种理论的影响,一种是罗特(Rotter)的控制点理论,另一种是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

有效性教学尝试定义为: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四 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普通中学全面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系列策略、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整套从教学管理到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运行机制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2.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师生树立有效教与学的意识,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3.总结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的做法与经验,形成典型,对全市推广有效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五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实施有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

2.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机制与方法创新的研究; 3.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4.学校有效教学的整体评价与教师有效教学个体评价研究; 5.构建以“中学导学制”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新教学模式研究。 六 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2)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

题沙龙、撰写教学周记、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4)案例分析法:搜集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5)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名课,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有效教学的规律

七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先分组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制定实施改进策略的方案;再由参与实验的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反馈――调整――再实验——……――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

实施步骤:

年3月~年6月,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年6月~年11月,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全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年11月~年4月,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年4月~年6月,结论性研究阶段。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八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组及所在学校致力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组选取高考科目中选取物理教学为实践与研究的主阵地。

8.1问卷调查:

8.1.1问卷调查

(一)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 问卷调查

(二)高中生物理课堂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8.1.2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符合高中物理有有效课堂的研究,课题小组针对本校物理教师设计了具体的问题,以调查问卷的方式真实细致的对我校物理课堂教学安排做调查。依照老师们日常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参考其他研究者的设计笔者设计了“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环节时间安排的调查”。“问卷调查”在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个年级共34名物理教师,发放问卷34份,收回有效问卷34份,对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统计及分析,调查结果分析归纳如下五个方面:

(1)目标教学方面:老师调查问卷 第1题,学生问卷第3题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只有29%的老师坚持明确板书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老师认为,授课过程中已经明确教授重难点了,没必要在上课之初,再花时间板书,浪费时间。20.5%老师从不展示目标,这个比例说明,本校老师对目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但是学生问卷中,有7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授课前以文字的方式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展示目标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可行性强,在接下来的导学案模式中第一体现。

(2)教学时间安排方面:老师问卷第10题,学生问卷7题对比分析,有60%的老师的老师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30分钟以上,通过座谈等了解到,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觉得物理难学。老师大量的时间讲解,唯恐学生听不懂,导致学生活动时间很少,师生互动时间更少,有些课堂,师生互动时间几乎没有。学生“学”的主体性不够鲜明,教学工作常处于高耗、低效的无奈境地。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研究合理的有效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教学环节方面:老师问卷第3题,学生问卷第8题对比分析,在提出新概念、新规律时,仍有38%的老师不通过情景等直接进入问题讲解,62%的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从此看出,老师们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老师们对于改变很长时间以来的不适应教学的做法,还是很容易接受

的,有效教学的探讨,得到了绝大多数老师的肯定。从学生问卷中可以看出80%的学生喜欢讨论学习的方式,从具体的情景中来接受知识,不到1%的学生选A. (4)教学方式:教师问卷第

9、

10、11题,学生问卷第12题对比分析: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实施起来太费时间,很少用”的占到5.1%,一部分教师“还没有实施过,认为实施起来有困难”,占到14.3%,另一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说不清楚,占12.2%。这说明以导学为主的有效教学在高中阶段开展得比较少,对它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还有待研究。

学生中喜欢“合作交流”、“实践探索的”占73.0%,而喜欢“老师讲学生听的”,仅占4.2%,喜欢自主学习的占12.8%,看来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深受学生欢迎;从调查访谈来看,老师们虽然已经认识到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可是在行动上老师做法还很不够,无论理论学习,还是课堂实践中都有待进一步努力,有效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开展与研究迫在眉睫。

(5)师生对有效课堂的期望:教师问卷第

5、12题,学生问卷第

1、12题对比分析:认为教学模式“很有用,应该研究”的教师占55.1%,这说明只有一半的教师能充分认识到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教师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应用还比较被动,自己总结过的仅有22.4%。但从访谈中了解到,很多老想过研究教学模式,但最终因教学任务重,担任班级众多,等原因搁浅,教师明确表示有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表示支持并愿意参加有效教学试验,以寻求教学突破。

结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已经呈现出一些良好的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对知识结论的灌输过多,对物理情境的引入过少。有些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没有通过建立一定的物理情境,让学生经过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建构过程。(2)教学对书本知识的传授过多,高中学生没有从中学会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未形成,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3)教学对习题解答的讲解过多,教师给出知识之后接着带领学生练题,却从不关心自己身边的物理学知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模糊。

8.2(试验一)以导学制为主题的有效课堂教学试验:

针对以上调查情况,课题小组明确接下来的课题研究步骤,学习理论知识,借鉴成功经验,在高一,高二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试验。

8.2.1试验目的

考查导学制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影响。

8.2.2试验方法

本实验从年9月至年11月。

主试:研究者本人和原任物理教师,研究者执教实验班,原任教师执教对照班。教龄均在十年左右. 被试: 第十九中学高一

7、

8、班学生、高二

1、2班学生为被试,其中高一7班,高二1班为实验班,实验班进行本研究所提倡的探究

式教学模式,其中高一

8、班,高二2班为对照班进行传统讲授—接受式教学。

8.2.3实验材料

前测:(1)成绩测试:高

一、高二均由第十九中学年7月18的期终考试试题作为前测试卷。

后测:由第十九中学物理教研组编制高

一、高二各一套单元试题作为后测试卷(满分100)。测试时间年11月20日

8.2.4实验设计

本实验研究为单因素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教学模式分别是本课题倡导的以学案导学制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比于传统以讲授一一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 传统以讲授一一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 传统“讲授一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学案导学制课堂教学模式分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究,相互协作,课题小结,自我测试。并精心制定导学案,呈现探究过程。

8.2.5试验过程:

制定每节课教学思路,每节课指定一人主备,制定出学案的初稿,然后由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学案思路及细节,通过充分论证,最终确定学案成稿。

8.2.6试验结果及分析:

高一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均值及差异比较:

我们采用高一年级期终考试作为前测试卷,时间年7月17日,采用第十八中学物理教研组编制单元试题为后测,时间年11月22日。

高一年级成绩 班级 实验前平均分 高一7班 高一8班

试验后平均分

65.75 70.76 67.81 70.03 从图表可以看出实验前高一年级实验班物理学习成绩与高一年级对照班成绩两班物理学习的基础相差无几。实验后实验班的增幅大于对照班,但是两班成绩相比较仍然没有差异。不过我们看到实验班前后测变化显著,而对照班前后测成绩没有差异。说明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对提高高一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帮助的。

高二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均值及差异比较:

课题组采用年4月的月考试卷作为前测试卷,采用第十九中学物理教研组编制的年7月月考试卷作为后测试卷。

高二年级成绩 班级 实验前平均分

试验后平均分

二、1班 55.50 60.55 高

二、2班 56.43 57.48 由上表可以看出,实验前高二年级实验班物理成绩与高二年级对照班略低但并无明显差异,说明两者物理学习的基础相当。实验后两者对比实验班增幅明显超过对照班,但是两者相比差异没有那么明显,实验班前后测变化相对对照班前后测成绩明显。说明探究式教学

模式对提高该阶段高二学生物理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但效果不是非常显著。

8.2.7试验结论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高一年级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差异显著;但是与对照班相比成绩有差异但不显著;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高二年级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差异显著;与对照班相比实验后成绩差异不显著对照班兴趣水平和成绩均不显著。

根据现有实验条件,本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实验表明,在3个月的短的教学时间内,本实验对提高高

一、高二学生学习成绩有帮助,预测长期教学成绩变化显著

(2)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3)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与“传统以讲授— 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层理解及灵活应用。

(4)两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物理成绩在短期内有差异,但不够显著,需要我们进行中长期的实验研究,以加以肯定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九、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成果

9.1课题成果一:学案导学法教学的实施及管理 (1)学案的编写内容及流程:

内容:学案主要栏目设置: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问题探究

典型例题

目标检测

总结提升 学后反思

作业

布置

自我评价

编写流程:备课组依据课时要求具体分工到每位老师。在规定时间提交初稿。然后备课组认真讨论,再返回修订。修订后,再由备课组长把导学案初稿分配到经验较丰富的教师进行修改,再返回编者修订。初编者、校审者均有署名,最后经备课组长认定交印。具体使用时,老师依据学生层次,适当修订。最终修订稿传至校学科教研室主任存档。

(2)教师如何使用学案:

深入研究教学各个环节:每节课前,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三维目标,仔细研究学情、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进行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的时间自主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材料,静心思考课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案。找出难点和疑点,明确课堂学习重点,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教师对学案要进行详细批阅:教师要详细批阅学案,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学习目标,设计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展示的内容。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是高效课堂的根本。教师要对对每一层次学生应完成的学习目标的要求都要作出明确要求和重点强调。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点评、质疑,教师要恰当帮助,引领课堂走向自主合作、开放高效。在点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即时性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激情。

(3)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学生带着预习时的疑问,进入课堂学习,借助于老师的引领和小

组内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析疑解惑。导学案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借助导学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发生、获取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课前预习----尝试练习----自学检测)。有效自学、成就课堂小组学习:学生自学的困惑和自学检测中暴露的问题 (在自学检测基础上交流——对共性疑难讨论——合作;课堂展示,各小组高质量解决相关问题,可以尝试辩论,讲解、板书等方式向大家展示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结论)。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的课堂地位,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学习的规律,充分体现了物理课堂的魅力;课堂知识的巩固、整合(习题训练-----活动展示---点拨评价拓展提升-----拓展题训练----检测效果);学后反思(自我完善与提高。知识框架系统化,重难点分析),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习的思路在学案上一目了然,自己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根据检测效果找出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学后的补救,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课后的练习方案,或求助小组成员,或求助老师,以完满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9.2课题成果二

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针对教学模式,学校学科内建立逐步完善的管理及评价模式,学校学科教研组每周指定时间集体教研,鼓励学科内进行学案制模式的试验,并进行学校规模的讲课比赛,制定

了针对学案教学的课堂评价细则。学案导学制教学法在各科课堂展开,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校组织各个学科进行学案导学制教学研究,使学案导学制的教学模式深入各个学科课堂,展开研究,使得好多学科课堂进步明显,评选论文:在年市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题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与反思>>作者:

9.3课题成果三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由于取样仅来自第十

八、十九两所中学,样本代表性不够,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一定影响。要得出进一步结论,需要在更广泛高中学科课堂中进行实验。由于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由于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需要给参与实验的教师、学生、足够的时间以逐渐适应。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要求师、生都转变观念,注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而不是仅仅关注实验结果,学习效果也应在过程、情景中评价。已结束的研究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过于单一,接下来的研究,将选择高一至高三完整的高中学段作为研究的一个进程,全程跟踪研究学案导学制教学法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的影响。此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使得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更进一步,使研究成果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 廖伯琴 张大昌主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 湖北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3】张军鹏 《中学物理学习兴趣的初步研究》 《物理教学》

段金梅、武建时 《物理教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5】王敏

《我国当代教学观的反思与重建》《课程.教材.教法》

【6】赵凯华 《从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看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 《物理教师》

【7】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罗星凯等译 《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al Standards)

科学普及出版社

【8】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9】年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

【10】徐学福 美国‘探究教学’的五种模式 《教师博览》 【11】[美]施瓦布 《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第五篇: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历史)

粤藏育才基金2014年课题

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来源: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课题批准号:

课题主持人: 所在单位:

通讯地址:: 邮编: 电话: 撰写日期: 年 月 日

1 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历史教研组自2008年7月份至今承担了汕头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本课题组本着“从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教学”的原则,团结合作、开拓创新,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及学校领导老师的通力配合下,经过两年的实践和实验,已较为圆满完成研究工作,现进行结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随着2004年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在“课标”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民族和全人类的命运。”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比较,要通过历史学习达成课标提出的要求,仍以“尊重历史、追求真实”为立足点,肯定和重视对课程知识教学的地位和价值。

2、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科体系和编写体例的载体是课程知识。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科体系和编写体例是依据“课标”进行构建的。在学科体系上遵循以“人类文明进程为中轴线、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的原则,高中历史课程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和六个可供选择的模块。在编写体例上遵循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时代性的原则,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突出以必修课为主体、选修课为补充拓展的格局,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力求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时序性、整体性、多样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和课标的要求,突出了课程知识的载体性质,而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及个性发展始终离不开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但现行教材中却出现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历史结论阐述的重复或模糊不清,甚至模棱两可、立场相左,使老师和学生难以适从,这是本课题组进行研究的最初动机。

3、“三维目标”和“一标多本”的教材格局需界定学科课程知识。

在当今的中学教学中出现“一标多本”的教材格局,主流版本的有“岳麓版”和“人教版”,在日常教学中应如何界定学科课程知识;如何通过对课程知识的教学来实现课标的三维目标,并体现课标基础性、多样性、时代性、人文性的精神,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既传统又富挑战性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怎样以某一版本的教材为依托,立足课标、纵揽全局、回归课堂,使师生能“有选择地讲与学、有目的地合作与探究、有收获地追寻历史的本原与魅力”,这是本课题组进行研究的持久驱动力。

4、健全课程知识和培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进行研究的归宿。

我们并不完全否定“一言堂”、“满堂灌”,因为这样的做法仅仅是教学手法的问题,我们

2 反对的是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反对过分追求统一性、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反对过分强调分数的唯一性、忽视技能的可塑性,反对知识的至上性、忽视人性的多样性。我们更反对离开历史事实而无节制开展无谓的探究活动,既浪费教育资源,又使受教育者难以得到有效的收获。我们追求的是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突出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发掘课程知识中可以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和资源,重新构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力求通过对课程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这是本课题组进行研究的归宿。

二、课题理论依据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为指导,依据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市情、校情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力求探索出重视课程知识教学的可行途径,并为体现历史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发展价值服务。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教学实践、调查研究,总结新课程标准推行过程中,对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的教学中出现的主要现象、问题。

2、提出和创设对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意见和可行的建议。

3、制定对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初步形成对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相关基本理论。

5、全面实施对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6、体现历史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科价值,进一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校学生的实际,对历史学科中必修课的不同模块、单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制订详细、可行的教学目标体系。

2、根据不同模块、单元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力求安排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知识教学体系。

3、根据对课程知识教学的目标要求,探索对课程知识的教学方式,并在此课程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方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包括实验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四、课题研究进程

(一)准备阶段(2008.4—2008.7)

1、认真分析,确定课题。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在教研组组会进行探讨研究,初步拟定《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的课题,作为本课题组的主攻目标,并呈报汕头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根据实际,分解课题。

3 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和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对课题进行分解:什么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程知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程知识教学、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对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对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评价问题等等,形成本课题的主框架。

3、进行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认真组织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等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并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学习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走进新课程》等刊物和专著,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作准备。

4、组织调查,修定课题。

通过本校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并结合相关学科在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采用集体讨论和自主选报的方式,确定个人研究方向及主要承担任务,力求充实和完善课题的研究。

(二)实施阶段(2008.9—2010.6)

1、组织调查研究。(2008.9—2008.10)

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制作既切合实际又能反映当今中学历史教学要求的调查问卷,对本校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调查,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技术手段对掌握的情况和数据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学校,听取学校及老师们的意见。

2、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问题。(2008.10—2009.12)

通过我校有普通班、艺术班的特点施行教学,从中观察、总结当前中学历史对课程知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论证课题开展的必要性及方向。

3、制订修正性意见、评价方案。(2010.1—2010.3)

根据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依据研究目标和分解的课题,从对课程知识教学重要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课堂教学新结构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实施修正性意见和评价方案,力求以具体的目标和评价方案规范、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4、在教学实践中检验研究问题。(2010.3—2010.6)

根据制订的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行之有效的实践,并通过开展组性、校性、区性、市性公开课检验,探索课程知识教学的新模式,通过观察、座谈交流、反馈调查等途径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的情况,力求从实际出发检验实施意见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5、对反馈情况进行反思研究。(2010.6)

根据实践情况和目标,力求从本课题的总目标出发检验实施的效果,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教学成果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0.7—2010.9)

1、整理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3、专家鉴定结题。

4、课题理性反思。

结合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验证,探讨如何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对课题研究、实施加以完善,为新一轮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力求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要求和使命。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的界定

高中历史课程知识主要是指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具有丰富历史信息、历史内涵的事件、人物。具体是指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历史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经济变迁、思想文化成果等承载历史信息的事实。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历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世界市场的形成、20世纪主流思想的演变等。

通过界定,为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学提供了控制深度、广度的标高,逐步形成“高一打基础、拓宽知识面、培植学科情感,高二加深度、分析探究、提升学科素养,高三要全面、知识技能并举、增强综合素质”的系统教学观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层级提高、螺旋上升的机制,也为教师的教学创设了有效的循环上升空间。

2、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

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形成比较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应明确调查的目标及调查对象的心理、年龄、学习特征,为制作问卷、指导填写、撰写报告提供大致的范围,而不会导致调查失效。其次,应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跟踪,在保持调查样本、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适当依据年级特点增加或变更符合实际的内容,以便于适时、准确、有效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教学要求作出客观又有利于持续发展的评价、指导。最后,运用统计测量、定量定性分析、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对获取数据进行纵横比较,客观、科学撰写调查报告,以利于研究实验。

3、教学论文、学法讲座

理论来自于实践,有效的实践更需要理论的指导。经过两年的研究,我们共完成12篇较有质量的论文,其中涉及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程知识、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课程知识教学的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尤其是“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几点看法、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落实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课堂模式评价、新课标下课程知识教学的思考、新课标下高考历史科复习方法初探、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等论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5 同时,我们根据问卷调查、座谈、观察、纸笔测试等途径了解、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需求,适时开展学法讲座,重点解决好高一的“读与记”、高二的“记与用”、高三的“用与答”,力求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诱导学生学生解决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使学生能“在教师的诱导下自主学习、在同学的合作下自我激励、在实践中得到素质的抬升”。

(二)实践成果

1、举办各类公开课、撰写教学设计

两年来,我们举办的各级公开课有8个,撰写的教学设计有8份,在区、市都获得较高的评价,其中获得省级奖励有1人次、省级交流2人次;市级奖励和交流有5人次。

2、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及评价方案 我们已探索出一些有益于教学的课堂新模式: (1)教师诱导式

在汲取新课改依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教材“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跳跃性、探究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效能,致力于建立“知识量分布合理、思维层级科学、师生关系融洽”的新课堂,具体是遵循教师“信息输出—问题导引—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分析评估”、学生“信息输入、储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辨析—知识储存、应用”的程序,即每节课基本上遵循了“复习巩固—新问题提出、探究—整理巩固”的过程,这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式。

(2)师生互动式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具体是:教师布置问题—学生分组合作—学生解决问题、合作完成—教师点评、思路整理—师生合作总结。如辛亥革命的成败、洋务运动的评价、儒家思想的历史价值等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探究价值的问题便是采用这种模式完成探究的。

(3)生生互动式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仍然应明确“授之以渔”更重要于“授之以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就一些专门性问题开展活动课,如“古希腊神话人物与人文精神的萌发、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的变更、古代民本与近代民主思想”等。具体是:教师提出、分解问题—学生合作选题、定题—搜集、整理资料—模拟采访、辩论、讨论—学生代表、教师点评。

综合上面三种模式,都离不开师生的配合,我们反对哪种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更反对哪种放纵自由的极端行为,我们遵循的是寻找师生合作的最优化途径,充分利用、发掘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以理性、务实、创新的眼光去看待新课标,去品酌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契机与收获的欢欣。

评价方案根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制作,较之传统突出对知识传授的评价,主要有三个特色: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尤其是突出最难体现的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2)突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感受、收获的评价,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对教师评价的做法,做到以学论教、评教,更能反映新课程的要求。

(3)对教师的评价更具综合性、挑战性,既立足对知识功底的评价,又突出对教师运用有效教学手段、主导地位体现的评价,既综合权衡教师的素养,又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某一片段的评价。

3、自编教学提纲、试题、CAI课件

依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教学实践,我们已形成一套适合不同版本、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自编提纲,一套按照考试说明顺序编制的同步测试题,一套可供参考的CAI课件等学科公共资源。

(1)自编教学提纲

①依据“一标多本”的教材格局,将岳麓版、人教版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采用“模块与时序并行、中外分开、中外混编”和““通史与时序并行、中外分开、中外混编”两种编写方法,克服了不同版本的差异,有机融合不同版本中课程知识,为教学提供了可以控制的知识范围、难度标尺、大致的能力层次,指导性较强。

②依据学生实际和个体差异,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编制内容、层次、形式不同的提纲,有简纲、表格、网络、细化四种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兼顾了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为其能力、认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行的基本途径,实用性突出。

③依据课程标准和最新考试说明编制符合课标、考纲顺序的提纲,有简单、重点、细化、中西结合四种形式,既适应于平时的教学,也适应于考前指导、复习,对于进入高三的学生意义重大,可以压缩知识、整理知识、突出考点,应用性高。

(2)自编试题

依据模块和考试说明顺序编制,包括全套同步测试卷、综合检测卷2份,两年来命制的区、市模拟题2份,具有较高参考、应用价值。

(3)CAI课件按照模块顺序进行整理,共有课件237个,对多媒体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六、课题价值反思

1、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两年来,本课题组全体老师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学生的认同,在各级的教学评比中屡有收获。

(1)举办各级公开课共8个,其中区、市级以上2个;撰写教学设计共8份,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有4份;有12篇教学论文区、市两级交流获奖。

(2)谢维江老师先后被评为区、市优秀教师和校、区、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蔡璇娟老师被评为校教学改革先进个人。林伟江老师获得澄海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市二等奖,被评为校十佳青年教师。陈斯亮老师被评为校教学改革先进个人。历史教研组被评为校先进教研组、汕头市示范教研组,并就教研组的建设参加在深圳市举行的广东省优秀科

7 组建设研讨交流会。

(3)教研科研氛围进一步浓厚,教研组活动形成制度化、具体化,每4周举行一次活动,安排主讲人,集体讨论协商;备课组进行经常性活动,集体备课、探讨问题。全组教师凝聚力、教研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4)教师在观念转变、角色转换、知识更新、教学手法创新、教学评价反馈等方面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在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获得较大的收获,历史科高考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为继续实践和推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5)为系统进行学科教学、学生培养积累了资料和经验,同时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研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做法,收到一定的效果。

2、尚待研究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课题研究的理论准备不足,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统计理论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学课题组研究课题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组虽然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但仍力不从心、抓襟见肘。

(2)教师的知识储备略显不足,新课标的推行重视了学生的存在和价值的体现,对教师的学识、生活视野、思维视角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如何进一步开发有利于落实课程知识的课程资源是本课题组继续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3)如何通过对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推动本学科其他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如继续探索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评价技术和模式、教师培养方式和机制、相临学科的有机结合等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1版。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4.《浅谈高中新课标的特点及基本实施策略 》, 左世友。 5.《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王苏,教学研究,2002.6。

(执笔人:谢维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中政治课题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高中课题结题报告07-02

课题结题报告06-21

个人课题 结题报告05-07

课题结题检测报告05-10

教育课题结题报告05-10

创新课题结题报告05-04

课题结题整改报告04-13

市课题结题报告04-21

省课题结题报告04-27

初中课题结题报告06-25

上一篇:高中英语翻转课堂设计下一篇:活动安全保卫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