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宣传教育论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法制宣传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对企业的管理由过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进行干预转变为依靠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从现在来看,还有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缺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对法律法规缺乏敏感性和自觉性,容易吃亏。

第一篇:法制宣传教育论文

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有效性刍议

摘要: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要着眼于公民统计法律素质的提高。在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现实境遇下,必须切实增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以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从教育者、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等方面,彰显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要素有效性;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等环节,强化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有效性;从法治文化、法治实践、依法治理等层面,实现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有效性。

关键词:公民统计法律素质;法制宣传教育;有效性;教育要素;教育过程;教育效果

当前,统计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上升期,既面临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前景和机遇,又存在着如何适应和面对问题的挑战。从整体上看,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不断提高,统计数据客观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统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统计工作,统计部门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统计对党和政府实现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统计工作的压力和难度也越来越大,调查对象不配合的情况日益增多,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长期困扰,人为干扰统计数据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这都与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不佳有着直接关系。新修订的统计法,虽然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统计法律制度,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增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则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有效性的现实境遇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组成部分,也主要采取全民普法的形式。从1985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先后转发了中宣部和司法部联合制定的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作出了五个决议。普法规划的实施,推动了普法活动在全社会蓬勃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走向深入,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为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中央提出,“要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研究,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统计法制”,指的是统计法和相关行政法规规章,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统计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还包括实质意义上的统计法,如统计法的实施细则、各类普查条例、调查条例、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行政法规与规章。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着眼于公民统计法律素质的提高。公民统计法律素质,是指公民所具有的统计法律意识、统计法律知识以及运用统计法律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综合因素条件,是公民法律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

目前,我国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宏观环境相对宽松,但也陷入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期望的现实困境。第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公众特别是国外媒体特别重视我国的统计数据。以至近年来统计的“声音”越来越响了。有报道说,国外媒体对中国新闻发布的关注度,除了外交部就是统计局了。第二,在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以后,社会对统计数据的需求有较大增长的趋势,这也给统计宣传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统计法的修改以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在统计法的诸多内容上有所改变,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统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要求进一步明确和刚性。与民商事、刑事立法相比,以往统计法的立法动态并没有在公共舆论中引起太多的关注,但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统计法的修正案后,不论从网络民意还是访问议论来看,中国修法确保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消息成为不容置疑的新闻热点。在此背景下,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要努力适应新形势,赋予新内容,开辟新途径,创造新业绩,切实增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

重新修订的《统计法》,第1条就明确了立法目的与立法宗旨,即“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在此之前,2009年5月1日,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开始施行。为全面掌握新《统计法》和《处分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发现和查找贯彻执行中的问题和不足,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决定联合开展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为此,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要增强其有效性,通过进一步宣传新的《统计法》和《处分规定》,增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制观念,努力营造学习统计法、敬畏统计法、遵守统计法的社会氛围。

二、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有效性的价值体现

统计“作为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是认识社会和了解国情国力的“晴雨表”,是管理国家、监督国民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增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中央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这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统计工作发展和统计法制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为此,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树立依法统计意识。第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自觉守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行依法治国,贯彻落实国家统计法律,必须在全社会培养以自律为基础的守法意识,使人们形成发自内心的对宪法和包括统计法在内的法律的信仰和崇敬,并把统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内化为统计工作的行为准则,主动、积极地遵守统计法律法规,做到自觉诚信守法。第三,科学有效组织统计工作的需要。为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就要通过加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制观念,努力营造学习统计法、敬畏统计法、遵守统计法的社会氛围,实现依法统计。

增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第一,提高统计责任单位及统计人员的认识,为国

家统计法律法规的实施以及执法大检查提供客观、可靠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贸组织和国际接轨后,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受政治或经济利益驱動的影响,统计工作中“领导干部人为干预统计工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参与弄虚作假、调查对象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统计违法行为不仅使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受到损害,更会影响到领导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造成决策失误,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损失。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国家统计法律法规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增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为统计法律法规的实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二,深化统计法律宣传教育,加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推动统计法的普法活动在全社会蓬勃开展。以此进一步确立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的观念;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单位的负责人不得非法干预统计工作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公民等统计调查对象履行法定义务的积极性。第三,增强统计调查对象的法律意识,保障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使职权,保证统计机构监督检查措施的顺利开展。政府统计机构可以依法采取六项法定的监督检查措施,其性质为法定行政主体向行政相对人(检查对象)进行的行政行为,需要依法行政、依法统计。同时,政府统计机构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关单位和个人负有法定的配合义务。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在统计调查对象法律意识提高的基础之上。

三、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体现在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的实现之上。“统计工作不是把数字随便填到几个格格里去,而应当是用数字来说明所研究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充分呈现或正在呈现的各种社会类型”,为此,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要凸显其有效性,以实现统计工作“四性”的根本要求。

第一,彰显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要素的有效性。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要素,就是构成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运作系统或者说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实际活动的基本元素。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可将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中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等作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要素。

要彰显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者要素的有效性。统计法是规范、引导、保障和推动统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依据和准则。在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中,要重点宣传新修订的《统计法》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规范,增强统计活动中各参与主体贯彻实施统计法的自觉性,使统计法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实到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统计法对统计工作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要彰显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对象要素的有效性。要围绕领导干部、统计人员和统计调查对象这三类重点普法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教育方案并落实到位。各级领导干部在组织领导统计工作、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方面负有重大责任,要切实抓好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使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宣传《统计法》,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依法领导和支持统计工作,自觉维护统计工作独立性,防止行政干预,杜绝弄虚作假。广大统计人员是推进依法统计的主体,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培训,使广大统计人员清楚地掌握依法统计的基本要求,严格执行《统计法》,切实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加强对统计调查对象的宣传教育,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公民明确自身在统计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履行法定统计义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加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

要彰显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目的要素的有效性。统计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保障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是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直接目的,这对于党和政府正确判断形势、实行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修订的《统计法》和《处分规定》,是统计工作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做好这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统计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促进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人员切实履行职责。这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统计法律法规,优化统计发展环境、规范统计工作秩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强化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过程的有效性。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从主体上来看,包括教育者的“教”与教育对象的“学”两个方面;从活动性质来看,包括主体的意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两个层面。

要强化教育者的意识活动、实践活动过程的有效性。要配合执法检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宣传专栏、发放宣传材料、印制张贴宣传挂图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推动统计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统计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依法统计的主要精神和基本要求。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表扬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统计法的先进典型和成功做法,同时曝光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典型案例,从正反两方面提高宣传效果,努力形成威慑违法违纪行为、维护依法统计权威的舆论氛围,为深入贯彻实施统计法律法规、保障统计工作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要强化教育对象的意识活动、实践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统计法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履行法律规定的统计调查对象的基本义务。与此同时,统计工作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统计中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要保护社会公众包括教育对象的监督权与检举权的切实实现。

第三,实现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效果的有效性。要把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与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普法宣传、城乡抽样调查样本轮换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六五普法”的启动与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各类法治实践、依法治理等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宣传与教育,积极争取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执法大检查的重视,积极争取检查对象的配合,积极争取社会公众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检查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要通过宣传,发动和鼓励群众揭发、检举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形成有利于反对统计弄虚作假的强大舆论氛围和正确舆论导向。

随着《全国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顺利实施,“五五”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无论是从内容上、形式上、规模上、参加人员的数量和层次上,均意义深远,作用明显,成效突出。为使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五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发展理清思路,更好地服务于统计工作,要按照《2011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要求,“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理论研究,认真总结‘五五’普法工作经验,研究探讨工作规律,为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六五”期间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要着力加强工作的有效性。通过进一步学习、宣传统计法律法规,增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制观念;继续深化统计法的“法律六进”主题活动和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坚持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统计系统的依法治理,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法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17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26.

[3]张来成.李超然:诠释统计宣传之道[J].数据,2008(10):16.

[4]凌峰.“统计法”成为热点的另类解读[J].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2009(13):44.

[5]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26.

[6]安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57.

[7]列宁.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3.

作者:储著斌

第二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对企业的管理由过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进行干预转变为依靠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从现在来看,还有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缺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对法律法规缺乏敏感性和自觉性,容易吃亏。鉴于此,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建设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构建和谐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D920.0

引言

强化企业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民众法律法规意识。企业在实施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注重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阶层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之间的互相配合与帮助,并能够及时对广大员工的工作方针进行调整,并共同努力纠正工作当中的错误,同时也需要国家给予充足的支持,促使企业能够健康、合理、合法的实施发展。

1、基本的原则

(1)培育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更加凸显。

在我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已从法制宣传教育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转变,这一转变更多地体现在法治观念和精神的培育上,以及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提高工作能力的培养上。

(2)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措施更加具体。第一,加强工作考核和评价。制定和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评估指导标准和指标体系,完善评估方法和机制。

第二,健全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制。同时要求全体法律工作者进行以案释法宣传。第三,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新媒体在普法中的应用,大力推进网络+法治宣传。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是国家的上层建筑和顶层设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国家治理的根本方略。公司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公司法治建设,推动依法治国战略在经济领域的贯彻落实。

(4)确保公司健康发展。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内外部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把各项法制要求落到实处,坚持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治环境,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发挥法治对企业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2、法制宣传对于企业的意义

企业法制宣传教育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把企业纳入法制轨道。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企业法制:一是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明确了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的各项权利义务;第二,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各个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方针和依据,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依据。

3、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3.1企业对法制宣传工作重视不够

法律宣传工作应以企业的主体责任为先,企业是社会经济的推动力,但我们看到,许多企业在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法律培训以及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在法制宣传工作中,企业重视不够,部署多,落实少,口头少,行动少,单纯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法制工作形同虚设,对于企业员工的会议内容,往往只是走了一段路,在企业员工心中没有根深蒂固的印象,同时,一些企业员工认为学习法律和学习法律对于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人们在思想上对法制宣传不重视,直接影响到宣传效果。此外,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未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未做好法律风险评估,未制定防范措施,造成企业在法律方面存在一定的空白,影响了企业对法律的理解。

3.2法制宣传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目前有些企业的宣传教育形式还没有突破,形式单一,内容单调,采用的是发教材、学法条、悬挂横幅、写黑板报等固定形式,沿用的是“灌输式”“培训式”的宣传方式,方法简单乏味,法制宣传与法制实践严重脱节,存在“为法制而法制”的现象,缺乏寓教于乐的宣传手段,对广大职工缺乏吸引力,

所以员工的兴趣大大降低,以为这是企业的表演,学习不认真,落实不到位。各岗位人员接受相同的法制宣传内容,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如企业的市场营销部和后期维护部,两者所涉及的法律是不一样的,对于市场营销来说,需要考虑的是销售结果,以及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法律法规,而且对于后期维护部门来说,更应该把维护引起的纠纷与产品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以及赔偿问题放在一起考虑,因此,千篇一律的法律并不能提高所有岗位的工作效率和保护意识。

3.3法律人才队伍不健全

专业化法律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还有很多国有企业缺少专职法律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兼任,专业素质普遍有待提高。法律兼职人员不可避免的一个面就是每天要处理一些其他事务,工作重心必然会发生转移,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法律条文,影响了法律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能实现“源头控制”的功能。

4、企业法制宣传教育改进措施

4.1在法制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培训的作用

法治教育在企业宣传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的教育是伴随着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等方面一起兴起的,而市场经济在持续实现多元化发展,科技信息实现持续化更新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显得愈加重要。由于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企业,对于企业发展与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未加以注重视,对于法治教育在企业宣传教育中采取了忽视的态度,使得大多数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的素质、技术含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足,在学习方面严重缺乏主动性,难以对自身的生产行为实施安全性的规范。可见,法治教育的宣传工作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企业只有做到不断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干部、员工在法治观念、素质等方面的提升,企业的干部、员工才能够自觉的履行自身应该履行的义务,才能够依据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才能使企业在生产中各方面的要求得以實现,比如合理化、科学化、有序化等生产要求,对于企业而言是有利于良好形象树立的,从而推进了企业在未来的繁荣发展。

4.2不断加大基层法律人才队伍培养力度

加强基层法制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人才保证。所以企业基层法制建设必须不断加强对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培训。

第一,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制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多岗锻炼,使法律人才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更好地把法律工作和公司的各项业务结合起来;二是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法律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健全法律人才的升迁与奖励机制,使法律人才在企业中有更大的升迁空间,提高法律人才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法律人才的稳定,把培养和使用法律人才纳入企业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完善法律人才的管理体制,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法律人才队伍。

4.3突出依法依规从严治企,构建普治并举新机制

第一,以用促学。以“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加强对员工生产经营、日常生活等方面法律知识的学习,并且纳入个人年度考核范围,促进了学法用法的高度融合。加强对重点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第二,加强依法治企力度。学习法律的目的在于应用。实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把依法治企要求纳入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营造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抓好依法治企各项工作的落实。在日常法治实践中体现学法成果,体现法治效果,确保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

结束语

总之,完善企业法律机制建设的核心构架,要宣传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法治化管理,将法律风险防范融入到业务全流程、全环节,促进企业依法决策和依法经营管理,更好地促进企业改革展。

参考文献

[1]侯建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提高公民法制意识[J].法制博览,2019(16):293.

[2]宋继伟.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实施成效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朱婉贞.我国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发展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4]張颖华.打造良好的企业法制环境[J].农村电工,2019,27(02):14.

[5]张延鹏,企业管理及法律事务 法制宣传教育.刘宝增,胡广杰主编,西北石油年鉴,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175,年鉴.

[6]赵达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7],司法行政 企业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王明军主编,白沙黎族自治县年鉴,南方出版社,2018,110,年鉴.

作者:邢介峰

第三篇:乡村法制宣传与高校法制教育的结合与发展

一、我国乡村法制宣传工作任重道远

(一)乡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判断国家的法治程度高低取决于大多数公民法律意识的高低。近几年,虽然我国乡村人口比重不断减轻,但始终保持在半边天的状态。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进一步强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极度不均衡,造成了城乡之间法制建设的巨大差异。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全面做好中国的法制建设工作的重心便是加强我国乡村法制建设。

(二)乡村农民法律权益问题出现的集中性

1.土地征收凸显乡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随着各个城市的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大量度假村的建设,城市郊区和偏远乡村的农耕土地都被大量的征收。在广大的乡村,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乡村设置土地管理的干部,对土地的征收问题并未有很好的认识,无法提供正确的法律指导,导致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受侵犯却未能有效救济的情形。

2.工伤赔偿凸显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目前,中国农民工人数达到两亿之多。因未签订劳动合同无法证明为工伤、施工条件的不合法造成生理伤害、工伤未获得合理赔偿造成的农民工生理上、精神上的长期伤害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低收入和高诉讼成本的原因,农民工基本未采取诉讼性形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婚姻和继承凸显弱势群体法律意识淡薄。妇女在家庭暴力、离婚时财产与抚养权的取得,遗弃未成年人、剥夺未成年人的受教育的权利,遗弃年老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是对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严重侵害,但这些弱势群体却基于传统封建思想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无法也未能采取实际反抗措施或法律救济方式。

二、高校法制教育专业实践现状

我国拥有六百多所法学院校,法学学子的人数更为充足。法学大学生除了通过理论的学习巩固法学基础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法律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但各高校对法学专业实践还未能形成完善的体系。

(一)专业实践简易

法学高校唯一统一专业知识实践为大四的实习,而在前三年中,大都未组织专门的专业知识实践。大多高校比较普遍存在的是高校法律援助机构或临时性的下乡普法团队,但机构和团队的建设比较简易。

(二)基地对接困难

高校的送法下乡的方式主要为下乡普法活动。下乡普法活动是由院校主动寻找实践乡村基地,能及时对接上一个交通方便、语言熟悉等方面较为符合的乡村是很困难的,这样就会挫伤积极性,最终可能随意对接上一处实践基地,所进行的普法活动也流于形式。

(三)选择范围受限

高校的普法活动一般将对象放在高校所在城市附近的乡村,而现在的高校往往集中在省会或者发达的城市,对于较为落后的行政区域,高校本身的力量是很难辐射到。另外,高校自行组织的实践往往只对接一处基地,人力资源有一定程度的浪费。

(四)实践规模受限

活动主要是以法学院校的班级党团活动及法律援助中心的实践活动开展作为主体内容。因为活动的开展并未成体系,所以活动次数和参与人数的规模一般,很多同学往往在第一次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之后却没有再一次实践的机会。

(五)实践形式简单

普法活动的形式基本分为两种,法律知识宣传单的分发及法律问题的现场咨询。无法正确理解宣传单内容法律含义降低宣传单的效果,个人隐私问题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进行详实咨询对现场咨询的成效产生较大的影响。

(六)咨询无后续性

农民咨询的问题都是临时性的指导,高校与实践基地的乡村之间没有将所咨询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整合,也没有建立长期的联系,对所遇法律问题没有后续咨询,因此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不了了之,这样便使得法律问题的咨询没有实际的效用。

三、乡村法制宣传和高校法制教育相结合与发展

(一)注重院校送法下乡活动开展的规划性

1.统一安排、规划开展。法学院校送法下乡活动应由团省委或省教育厅等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统一安排,做好高校与职能部门相协调,同时要做好高校所在地政府职能部门与实践基地政府地职能部门之间相协调两个方面。根据省内的各地区法制建设情况,高校专业实践安排等各方面情况,将送法下乡的高校与普法实践基地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到统筹安排,保证送法下乡普法活动的开展有规划、有步骤、有成效。

2.注重建设、正规发展。首先,高校自身应注重对普法团队的建设,提升普法人员软实力,即提供师资力量为普法人员做法律指导,扩充其法律知识储备量,增强其专业素养,提升其实践能力;其次,提升普法团队的硬实力,邀请高校的教师和已毕业从事法律职业的学长作为普法队伍成员;再次,提供一定的经费作为普法团队培训、运转的开支,提供普法团队一定办公、接待咨询人员的场所;最后,应对高校团队的建设和延续保持较高的重视,以确保团队能长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3.制定政策、全面协助。地方政府或其职能部门需制定鼓励性政策法规在立法层面上带动高校普法热情,普法基地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为下乡普法的大学生给予如交通、住宿、设备等方面的必要帮助。并针对普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事故做好积极应对的准备,以保证普法活动顺利进行。

4.长期联络、持续普法。高校应建立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对所咨询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登记和处理。学生法律援助机构应与所进行普法的基地开设便捷联系通道,互留联系方式,要保证高校的普法活动持续性。建立“一学生一乡村”制度,即一个学生专门负责对一个乡村的法律问题进行长期跟踪,该同学搜集法律案件信息和进展情况,使普法真正能长期持续下去。

(二)注重普法活动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1.提升传统的普法工作水准。例如,普法宣传单的分发需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合理预计印制宣传单的数量,不浪费资源;二是需注重环境保护,不得将宣传单任意撕毁、随意抛弃;三是法律宣传单的内容设计需简明易懂,分發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2.利用文艺活动,丰富普法形式。参与普法活动的同学可以将普法宗旨、法律知识加入文艺创作和汇演中去,让广大群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提升法律知识。如能支持、指导、组织当地群众利用当地的方言自编、自导、自演各具特色的法制文艺节目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3.注重利用现代媒体为平台多角度进行宣传。随着现代媒体已经普遍的覆盖老百姓的生活,并拥有较低污染,较好效果的特点。高校可以通过邀请地方电视台对以文艺形式展現的普法活动进行拍摄、进而进一步向广大乡村农民进行宣传。同时,可以自行编导有关法律与政治、民生、经济、文化等专题电视记录片,刻制成CD,分发给广大的乡村朋友。

(三)注重普法内容与普法对象相结合

做好乡村中小学的普法教育工作是基石。完成广大乡村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普及,打好基础性的工作,从他们年幼开始,便在思想深处注入法制意识,这将大大加快乡村法制建设的步伐。着重了解关于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未成年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做好乡政府和村委会干部的普法教育工作是提升。广大的乡村干部是农民的父母官,只有让他们更加了解法律知识,才能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才能保护村集体的利益不受任意的侵犯。着重了解土地征收、承包关乎集体所有权的法律知识。

做好弱势群体的普法教育工作是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受侵是乡村建设过程中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所以应与当地政府做好协调,针对性的对乡村年老农民和妇女进行普法活动。着重了解关乎妇女权益、成年子女应赡养老人的义务。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工作是发展。进城务工人员是广大乡村地区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新方式。着重了解劳动关系成立、工伤的认定、用人单位义务和自身拥有的劳动权利。

作者简介:

谢洁茹,女,1986年10月20,籍贯:瑞金,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讲师,法学专业,就职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作者:谢洁茹

上一篇:中西文化对比论文下一篇:文化产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