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的阅读与欣赏

2022-08-27

第一篇:图画书的阅读与欣赏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的绘本目录[本站推荐]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的绘本书单

《比得兔的故事》(英)比阿特丽克斯.波特 《100万只猫》(美)婉达.盖格

《玛德琳》(美)路德威格.比梅尔曼斯

《让路给小鸭子》(美)罗伯特.麦克克洛茨基 《小房子》(美)弗吉尼亚.李.伯顿 《逃家小兔》(美)玛格莉特怀兹布朗 《在森林里》(美)玛丽.伊特斯 《月亮晚安》(美)玛格莉特怀兹布朗(未引进) 《莎莎摘浆果》(美)罗伯特.麦克克洛茨基

《快乐的一天》(美)露丝.克劳斯文(美)马尔克.西蒙特图(未引进) 《阿罗有枝彩色笔》(美)克拉格特.约翰逊

《好脏的哈利》(美)吉恩.蔡恩文(美)玛格丽特.布罗伊.格雷厄姆图(未引进) 《小蓝和小黄》(美)李欧.李奥尼 《三个强盗》(法)汤米.温格尔

《野兽出没的地方》(美)莫里斯.桑达克 《米菲在海边》(荷兰)迪克.布鲁纳 《小黑鱼》(美)李欧.李奥尼 《爱心树》(美)谢尔.希尔弗斯坦 《苏赫的白马》(日本)大塜勇三 《彼得的椅子》(美)埃兹拉.杰克 《古利和古拉》(日)中川李枝子文(日)大村百合子图 《我的壁橱里有个噩梦》(美)梅瑟.迈尔 《母鸡萝丝去散步》(英)佩特.哈金丝 《驴小弟变石头》(美)威廉.史塔克 《好饿的毛毛虫》(美)艾瑞克.卡尔 《和甘伯伯去游河》(英)约翰.伯宁罕 《蒂奇》(英)佩特.哈金丝(未引进) 《鼠小弟的小背心》(日)中江嘉男

《森林大熊》 (瑞士)约克.史坦纳文约克.米勒图 《活了100万次的猫》(日)佐野洋子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日)筒井赖子/文 (日)林明子/图(未引进) 《雪人》(英)雷蒙.布力格斯 《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美)露丝.布朗 《影子》(法)布莱斯.桑德拉尔原诗(美)玛西亚.布朗图(未引进) 《花婆婆》(美)芭芭拉.库尼 《月亮,生日快乐》(美)法兰克.艾许 《大猩猩》(英)安东尼.布朗 《外公》(英)约翰.伯宁罕 《打瞌睡的房子》(美)奥德丽.伍德文唐.伍德图 《獾的礼物》(英)苏珊.巴蒂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日)五味太郎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美)劳拉 乔非 努梅罗夫(缺货) 《北极特快车》(美)克里斯.范.艾尔斯伯格(缺货) 《月下看猫头鹰》(美)简.约伦 《迟到大王》 (英)约翰.伯宁罕 《睡不着吗,小熊?》(爱尔兰)马丁.韦德尔 《我们去猎熊》(英)米歇尔.罗森 《隧道》(英)安东.尼布朗 《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美)乔恩.司奇斯卡 《疯狂星期二》(美)大卫.威斯纳 《爷爷一定有办法》(加拿大)菲比.吉尔曼 《月亮的味道》(波兰)麦克格.雷涅茨 《晚安,大猩猩》(美)佩姬.拉曼 《猜猜我有多爱你》(英)山姆.麦克布雷尼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德)艾蜜丽.弗利德 《大卫不可以》(美)大卫.香农 《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英)罗伦.柴尔德 《奥莉薇》(美)伊恩.福克纳 《三只猪》大卫.威斯纳

《我的兔子朋友》 (美)埃里克.诺曼 《夏洛的网》 《黑兔和白兔》 《天灵灵》(未引进) 《窗外》(未引进) 《花格子大象艾玛》 《讨厌黑夜的习奶奶》 《我爸爸》 《我妈妈》 《彩虹鱼》 《女巫温尼》 《狐狸的窗户》 《大卫上学去》 《发现小锡兵》 《再见!小兔子》 《妞妞的鹿角》 《和我玩好吗?》(未引进) 《追追追》(未引进) 《月光男孩》 《小艾来了》

《爸爸,请为我摘月亮》

《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 《胆小的如鼠的巨人》 《胆大包天的睡鼠》 《下雪天》

《莎莉,离水远一点》 《山中旧事》(未引进) 《三只小狼和大坏猪》 《南瓜汤》(未引进) 《卷心菜小弟》

《失落的一角》

第二篇: 阅读与欣赏校本课程总结

本学期的《阅读与欣赏》活动课即将告一段落,根据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和活动开展情况,现进行总结。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阅读与欣赏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力和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开展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思维和活动方向。结合本学期的工作,有三点体会:

一、以兴趣为基点,乐于知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按照活动计划,我们先利用开家长会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熏陶下,对读书的兴趣有所提高,在思想上也能充分的认识读书的重要性,为活动的开展铺好路。通过前期强势宣传和营造读书氛围,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课外阅读计划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活动伊始,我们便向学生推荐了必读书目和选读数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养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好习惯。

二、以品读为支柱,勤于阅读

授之以渔,指导阅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仍比较薄弱,他们对书的好坏还不能很好把握,对好词好句还不能很好辨别,甚至疏于辨别。有些学生对文字类的经典不感兴趣,则对故事性的、富有童真童趣的内容十分喜爱。因此,向学生推荐了趣味性强的,符合本年级阅读的《爱的教育》,让孩子们快乐阅读。利用每周

二、四的早自习和课后自主阅读,也可以和家长一起阅读交流。四年级学生还未脱离“稚气”,对文学修养的提高又十分渴望。我们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提高理解能力,提升思想内涵。

三、以笔记为翅膀,阅有所得

笔记,是每一位阅读者的必备品。本次活动要求学生要做好摘录笔记的好习惯,并在小组中展示较为优秀的读书笔记。通过展示,同学们互取所需,学到了更多读书知识和方法,加深了爱书、用书的思想认识,同时又促进了同学良好读书习惯的自觉形成。此外,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写阅读心得,将自己阅读所得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比较可取的活动措施,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有较大的进步。指导学生读书:比比谁读得多,争当小书迷。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积累好词佳句、对于精彩的语句最好能背下来,对感受深的语句进行勾画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学会写读书笔记。在读书交流中进行“知识抢答”,丰富学生的体验,收获成功,感受快乐,学习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在“乐”中学。

本学期开展的《阅读与欣赏》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们在阅读能力上有切实的提高。但这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有部分孩子对阅读不感兴趣,写读书笔记不主动,课后没有很好地阅读。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交流学习中,不断总结,他们会不断进步,活动也将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第三篇:诗歌阅读欣赏方法与技巧浅探

古诗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一种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是欣赏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走进古诗文这个真藏丰富的艺术世界,既可以体验到诗人和作家的喜怒哀乐,还可以通过诗歌语言的艺术,感受和体验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引起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得到愉悦的审美感受。 要欣赏古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

(二)、理解诗歌的形象内涵及其包涵的文化意义

(三)、赏析诗歌的意境

(四)、品位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对古诗的欣赏需要培养一种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好、乐是欣赏艺术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这两者基础上才是乐。

如何具体去做,才能把欣赏古诗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认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会有利于我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一|、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

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对古诗的欣赏需要培养一种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好,乐是欣赏艺术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这两者基础上才是乐。

如何具体去做,才能把欣赏古诗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认为作到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我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一、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

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就是这就是说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古人写诗往往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特定的时间中的有感而发,抒发的是一种情感和志向,而这种情感和志向是情感和志向人写诗的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便摸不清诗人感情的脉搏,从这一点上说,诗歌是极富个性化的,所以古诗欣赏要尽可能地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等,就能设身处地的去领会诗人所经历的生活情景,领会诗人独特感受和丰富的感情,并与诗人产生共鸣。

例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句便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里的巴山楚水是诗人被贬官地区的代称,二十三年则是被贬官的时间。那么诗人为何被贬官呢?为何回来后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却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如果查阅以下诗人的身世经历,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刘禹锡是因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官,这期间宦海沉浮二十多年,虽历经坎坷,但诗人那种达观向上,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却没有改变。

这还可以从他的另外两首诗中看出。一首是815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中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朝廷有人想起了他,结果他回长安写了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另一首是十四年后在回长安,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的性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明显的表露出来,所以在这首诗中,他能从前四句沉郁中奋起,振作。了解诗人的经历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还可以从诗人的人生境界中受到启发。

(二)解读文化信息

诗歌是自身文化信息的外化,中国古代诗歌的作者大多为饱学之士,他们身上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化为一种精神,自诗歌中信手拈来,表达一种情怀。

20世纪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研究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我们民族的诗人受传统文化熏陶日久,他们继承了许多民族性的文化信息,在诗歌中广泛应用,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意蕴,但同时也给今人解读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一类的文化信息,我们必须了解、归纳、掌握,从而成为一种解读诗歌的手段。

例如,古诗中登高,望月与思乡的关系,可以说包含了我们这个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有人曾从“原型”批判的角度对诗歌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和民族心理作了非常精当的分析,如傅道彬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中对月亮及其艺术象征作了分类研究,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和女性。《礼记、祭器》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说文》中释月“阙也,太阴之精”。中国第一位女神女蜗,又是月神,这些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月亮的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启发人们对宇宙的思考,从而又衍生出许多象征意义。如月亮是孤独失意的象征,月亮是美的象征,月亮同时象征着和谐静谧的中国智慧和超群脱俗的士大夫风范。因而在诗歌的审美意象中,月亮被赋予多层含义。

(一)月亮意象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因而和思乡主题和旧梦重温有着必然联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月亮还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如古诗十九首“明月向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解,揽衣起徘徊”。

(三)月亮还代表着一种士大夫脱离现实苦难、超群脱俗、吟风弄月、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如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解类似的月亮这些意象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象征意义,对我们解读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诗歌中也包含着许多典故和传说等信息,需要我们去解读。

诗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小说和诗文掌故等。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炼,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诗人藏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不把他们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 因此,我们在欣赏古诗时,关键是弄清楚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举个例子来说,如庾信的《拟咏怀》,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秋,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风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此诗是诗人入北周后拟阮籍的《咏怀》之作,诗中用了三个历史故事。“秋风”句用《汉书•苏武传》故事,苏武出使匈奴,被拘于北海牧羊,历时几十年,至昭帝时始得归汉。友人李陵兵败降匈奴,前来相送,与苏武诀别,起舞悲歌。“寒冰”句用《战国策•燕策》中荆轲易水诀别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为变徽之声,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谁言”一联引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兵败,被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知大势已去,与帐中与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诗中的前两个典故,暗喻诗人自己入北周而难返梁之悲,后一个典故则是暗喻梁朝的腐败,都不是直接表达情志,但令人感而可知,确实达到了言少意多,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三)赏析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象外,又蕴蓄于象内。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它是古代诗人力求创构的诗歌精华,是欣赏活动中最重要的审美环节,意境的有无高下,关系到诗歌的成败高下。赏析诗歌的意境,最关键处要注意作品是否表现了真景物,真感情,情景关系处理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它绝非单纯的情景交融,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赏析带来的艺术美感。 下面试从情景关系的艺术表现,来赏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意境的创设,常表现为以下几种艺术形式:

1、 触景生情

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个场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表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景交融,情景一致,如黄巢的《题菊花》:

琐琐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的作者,因为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下,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菊花在春天同桃花一起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情,说出来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内在有更深的内涵,那就是自己的雄心壮志­­—替劳苦大众改变现状,从这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意境是完美的,高超的。 2缘情写景

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冯廷巳《鹊踏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泪眼问花”写妇人的悲哀孤独,无人可问,只好问花,用“飞过秋千”,秋千正是她丈夫亲爱时打秋千之处,现在丈夫出外游冶,看到秋千,情从悲来。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住春,花亦然。 3寄情于景

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白描描绘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艰难独行。作品中前三句全是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股悲凉。这首小诗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将悲秋与乡愁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整个画面给人以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心情相一致,这就是这首诗的意境。 可见,诗歌的意境要是没有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是把别人写过的意思在写一遍,人云亦云,既没有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看不到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那诗就没有意境了。 4移情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之上。

庄子曰:“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个故事实际上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庄子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想必他把自己的情感提体验验证在鱼身上,鱼在水中无拘无束的游,假若是人一定会感到自由自在,产生一种愉悦之感,于是有了这样一桩公案。

在许多时候我们知道旁人旁物处于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产生某种感情,往外就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人与人,物与物,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有一种情感的共通,假如没有了这一点,人与人就无法进行心灵的沟通了。

诗歌的欣赏中也可以去了解诗歌创作总的这种移情方式的应用。如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欣赏诗歌中也可以根据自己在某种情景下的某种情感体验推及到诗人的抒情主人公身上,从而对诗歌有更好的了解。

当崔灏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晴空下的辽阔平原,看到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他会想到什么呢?假如你是崔灏,仕途坎坷,孤身一人登黄鹤楼,会有什么感受呢?这时你也许会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身世之感,为什么会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之苦。

五、调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理解诗歌

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色彩、线条、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① 诗歌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香菱跟林黛玉学诗,她读了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句诗后,说这‘余’和‘上’字,难为他怎样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读了这两句,倒像是又回到那个地方去了。”实际上香菱在这里谈的就是一个和有趣的诗歌鉴赏问题——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歌,这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很多出门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思念家乡的情怀,特别是当某一个又一个特定的时刻,例如佳节、月圆之夜。此时,窗外月光如水,窗内月光泄在地上如覆了一层清霜,这时李白的《静夜思》便会涌上心头。这时候心灵便可能会突然开悟,仿佛这首诗是李白在一千多年前特意为我们写下的。或者说这首诗在那个夜晚,那个地方,已经拥有了两个作者:李白和自己。这时,对诗的理解就不再只是那种理性的认识,而是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这诗成为自己的。这时再设想李白写这首诗的情景,想想写这首诗时的李白,就有了一种从来未有过的亲切感,自然更为透彻地理解了诗,也理解了诗人。

六、品味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型,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②很多人喜爱诗歌,有的便直接来源于诗歌在形式上产生的一种韵律美。

有规律的运动可造成节奏,诗歌形式的构成就符合一定规律,从而形成节奏。例如,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上用“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停顿方式。这些音节组合方式,诗人刘大白在《中诗外形详说》中认为比较接近形式美的“黄金分割律”,从而产生一种欣赏的愉悦感。同时诗歌的押韵,平仄和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运用也达到了音调的和谐,从而产生一种美感。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说:“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在语言的精炼与和谐程度上,有别于散文的语言。”③诗歌的语言富有一种美感。它是高度个性化的,比一般的语言更含蓄,更富艺术性。它通过比喻、双关、通感、象征等多种方式,给读者创造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地。

诗歌语言的美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语言的精炼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炼的语言艺术,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容,必须要求语言精确简练,言约意丰,从而“片言明百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 语言的精炼常体现在“炼字”与“炼句”上。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

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始用“到”字,后来该为“过”字,又该成“入”字、“满”字等,最后始定为“绿”字。这就体现了古人炼字的精炼性。“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

二、语言的含蓄美

含蓄就是语言深藏不露而不直接说出,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启发读者通过联想去领会“词外之情”,言外之意”。北宋柳永《雨霖玲》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描绘的是恋人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微妙、隐秘、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直接刻画,难免不尽人意。但诗人完全抛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的文字,也没有运用典型的修辞手法,而选取了“杨柳岸”这个惹人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一清新,凄婉形象剪接进去,从而形成一个朦胧、深远、而又有点神秘感

诗歌语言的各个意象之间,有大量的可供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

李煜的《浪淘沙》诗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可有四种解释:一是说春归何处,表示疑问语气,可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二是表感叹,春天去了天上人间,又可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三是对比,从前是天上,现在是人间。还有的认为,“流水落花”指别时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见时的难。

金圣叹说:“最恨人家子弟,凡是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好书。”我们欣赏诗歌时可以从品味优美的语言入手。诗歌的欣赏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它需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理解,用心去体会。

第四篇:爱上诗歌 爱上阅读论《幸福种子》诗歌类图画书之收获(黄芳)

爱上诗歌 爱上阅读

——论《幸福的种子》诗歌类图画书之收获

黄芳

2013年10月开始,幼儿园引进了由台湾信宜基金和宁谊幼教中心联合发行推广的“幸福的种子”这套教材,这一套书就是“幼儿园早期阅读系列丛书”,由30本非常精致的图画书小品组成。“幸福的种子”的说法最早应该是日本绘本出版家松居直先生提出的,现在几乎已经成为“适合儿童阅读的图画书”的代名词。幼儿园早期阅读系列的书是一整套图画书。这套书实际上是台湾的信谊基金会20年来组织创作的图画书,主要用于讲故事和讨论的活动。这些书大部分都是台湾本土和日本的图画书名家创作,虽然不是那种经典的“大制作”,但也是很精致的图画书小品,涉及到孩子成长中各方面的问题,故事很精彩。另外,这套书的文字量不大,文字比较大,如果学龄前的孩子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的,阅读这套书会感到非常轻松愉快。所以,如果作为起步阅读的入门素材,也是很好用的。

《幸福的种子》是一套丰富有趣的图画书集。荟萃众多名家手笔,讲述30个不同角度、风格各异的精彩故事。精心设计“名家赏析”、“亲子共玩”、“师幼互动”,充分展现图画书的乐趣和功用,是幼儿园教学、亲子共读的理想材料。

随之而来的关于这套教材的课题组成立以及之后的各种形式的相关活动,都让我应接不暇,首先我唏嘘于自己本身的积累是如此的少而浅薄,但是又有对于这些个机会的强烈好奇与需求,它们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2014年7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课题——基于不同类型图画书分析早期阅读指导研究”课题组活动在幼儿园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诗歌类图画书的解读与阅读指导”,其中一个问题:诗歌类图画书与其它类别的图画书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从整体上看,诗歌类图画书的语言呈现出丰富的多样化面貌,发挥了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的最大可能性。活动分享的要点有三:儿童诗歌的类型,诗歌类图画书的读本分析,诗歌类图画书的教学目标和策略。首先是儿童诗歌的类型,儿童诗歌是诗歌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度凝练地表现儿童生活及其内心世界,体现儿童特有的趣味与情调。从语言特点上,我们将儿童诗歌大致分为两大类:游戏性诗歌和文学性诗歌。文学性诗歌注重语言的艺术,独到的文学想象,精妙的文学修辞,浑然天成的内在音乐性;而游戏性诗歌注重语言的游戏,趣味性,韵律感,浅显性。文学性诗歌的类型包含现代儿童诗,古诗。游戏性诗歌类型包含游戏歌,绕口令,连锁调,问答歌,时序歌,字头歌,数数歌,还有其他。游戏性图画书的读本分析从三个方面:语言,图画,主旨。语言:诗歌类型,类型往往影响了一首诗歌的语言风格、词汇、韵脚,甚至修辞。核心词汇,诗歌中最重要的词汇,对诗歌的意义或趣味影响最大的关键词汇。音韵节奏, 如:逐句押韵、一字押韵、多句押韵、隔句押韵、随句换韵。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顶真、通感。图画,其中的图文关系一是图画呈现了诗歌的客观内容,二是图画呈现了诗歌的主观意境。主旨,对诗歌的创意做一个定位。游戏性还是文学性?是倾向于追求有趣好玩呢,还是倾向于追求表达情愫,营造意境?诗歌的文字有强烈的画面感吗,还是更注重对声音的玩味?(所谓有画一般的诗歌,有音乐一般的诗歌)。

活动中的读本分析举例:《上楼下楼》,这首诗歌属于大班上学期,首先分析语言,属于绕口令的诗歌类型,其中核心词汇:上楼、下楼、楼上、楼下、昏了头。音韵节奏:一字韵“楼”,修辞手法用的是排比。图画(图文关系)图画呈现了诗歌的客观内容:有人在楼上,有人在楼下;有人上楼,有人下楼;图画呈现了诗歌的主观意境:错综复杂的楼层、跳动的色彩方格,和绕口令拗口的发音相映成趣。主旨是用上楼、下楼、楼上、楼下4个词汇形成拗口的组合,达到“昏头”的滑稽效果。

诗歌类图画书的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画面,感受词语巧搭的效果,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丰富的修辞效果,对诗歌文体有初步的敏感性, 培养文学想象力。诗歌类图画书的教学策略:首先应该是聆听和朗读,引导观察画面,注重发音练习,引用动作和表演,利用感兴趣的游戏,经过创编,还有绘画表达,达到启发文学的想象。

以上就是本次课题组活动带给我关于“诗歌类图画书”的理论收获,但是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发挥指导性的作用,在我自己的“诗歌类图画书”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方面,以上理论知识给我很大的启示和指引。在实施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孩子们对于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感兴趣,例如大班上学期的《小胖小》,这首儿歌利用押韵的读音,风趣幽默的内容吸引着孩子们的关注,在配上音乐伴奏的cd朗读中,孩子们逐渐掌握了该怎样朗读这首儿歌的韵律感,在简易明了的视频动画下,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和熟记儿歌的内容词句。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也更容易达到教学的目的效果。如今孩子们朗诵起《小胖小》这首儿歌时更加心甘情愿与信手捏来。看着孩子们童真的笑脸,配上他们童真的声音,读着朗朗上口的诗歌,便觉得自己的所教所授是有效果的。家长方面也是对诗歌类图画书很有兴趣,大谈自己的孩子在家里还能继续朗读记得的诗歌,惊觉孩子们的口语能力有很大改变和提高。这些收获都是得益于幼儿园领导对“阅读”的重视,得益于《幸福种子》这套教材的大力使用的推广,得益于各项关于“早期阅读”方面的各种指导培训活动的开展。希望我自己和孩子们都能继续在培育“幸福种子”发芽开花的过程中有更大更多的收获。

第五篇:想象力与图画书

松居直【日】

近年来,父母愈来愈早地训练孩子认字。有的孩子四岁左右就识字了,等到五岁,母亲们更会热心地教孩子认字,至于他们是不是了解字的含义,那又是另一回事。

父母似乎忘了图画书原本是让孩子享受的书。看着孩子们结结巴巴、专心一意地把图画书上的文字一个一个大声地念出来,我常忍不住摇头叹息。

这样的方式真的能让孩子体会读书的乐趣吗?真的能带领他们进入书的世界吗?我很怀疑。

读书不等于识字。如果识字就能读书,那么只要是中文,再艰涩、再专业的书,我们应该都能从头读到尾。问题是,读完整本书并不表示看懂了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才算是读书。

识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如果认为只要识字就能读书的话,那么面对那些升上小学四五年级,却无法吸收知识的小朋友,又该如何解释呢?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识字能力大同小异,但是会不会读书,却很容易看出来。大人的情况也是一样。

也有人说,只要识字,日后不断努力,自然就会读书。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牵强,有些偏颇,只是大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

刚刚提过,读书是去理解书中的内容。俗语说:“读《论语》而不知《论语》。”这句话就是在讽刺那些认识字,但却不了解《论语》真意的人。反过来说,我认为即使不识字,还是可以读书。

比方说,把三四年级小学生在看的《小飞龙》等长篇童话,念给还不识字的五岁的孩子听,他也会很高兴、很专注地从头听到尾,因为五岁的孩子听得懂这个故事。我认为,这也是读书。自己看得懂和用耳朵听得懂,只是运用的方法不同,只要能够了解故事的内容,都可以算是读书。

一个辛辛苦苦地读完《小飞龙》的二年级小学生,和一个快快乐乐地听爸妈讲《小飞龙》的五岁的孩子,我相信后者对故事理解得更快、更轻松。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享受。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大人更要多花心思,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读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图画书的阅读与欣赏】相关文章:

图画书阅读题与答案08-27

高中作文阅读与欣赏08-13

记叙文阅读与欣赏04-12

儿童读书与图画书体验11-12

于爱的句子阅读欣赏04-23

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11-21

贝弗里奇的名言阅读欣赏04-29

上一篇:谈礼貌名家课堂实录下一篇:土建主工长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