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德标兵事迹简介

2023-04-09

第一篇:小学师德标兵事迹简介

小学师德标兵事迹简介

xxx,男,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教学成绩突出,两篇教学论文被国家评为“科研成果二等奖”,其中一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先后被评为咸安区先进教师、师德标兵,被永安教育总支评为毕业班教学优胜者,十佳教师。获得全国数学邀请赛湖北省一级教练的光荣称号。

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

在xx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同许多普通教师一样,从事着最平凡的工作,既没有震撼人心的举动,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但回想起来,心里总觉得那么的坦荡和踏实。因为每一天,我都默默实践着心中不变的誓言——以教师为职业、教育为事业,没有一天虚度;每一天,我的心总是和学生的心贴得那么近,都过得那样地忙碌和充实。特别是领导的信任、器重,学生的尊敬、爱戴,学生家长的寄托和感谢,都令我欣慰无比,催我奋进,促使我在这三尺讲台上,勤奋踏实地工作,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

一、爱中有严、严而有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溺爱,也不是单纯的情感作用,而是通过理性培养起来的一种普遍的高度责任感,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教育之爱。而对爱的渴求是青少年学生强烈需求之一,师爱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总是能够关心、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爱而不溺,严而有格,一视同仁。

我善于发现顽皮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不挖苦、不讽刺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常常发现顽皮生的优点,并与其他同学一道取长补短。特别是对学习习惯不好和行为上有偏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实行“三优”政策:优先辅导、优先提问、优先关爱,使他们觉得老师对他们也是很关爱的。

xxx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为了不让他掉队,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为他补习。刚开始他很不情愿。我就想出激励的办法,当着同学们的面表扬他的进步。李康听了很高兴,学习也有了点兴趣。我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坚持给他补习,并且每节课都能提问他,当然给他的问题是简单的,他的能力范围内能回答出来的。这样做大大的树立了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在我精心的照料下,爱学习的种子就这样在李康幼小的心灵里生了根。在最近的几次考试中,他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我深深地懂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个别的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这种责任和爱能超越一切,汇聚成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为此,我用我的爱心感召着学生。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来。”而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几个世界,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可以这样说,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切不可有急躁的情绪。对学生,我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尽心尽力。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的爱是集大成者,师生间不存在血缘关系,但不就是靠师生代代相承才创造出美好世界吗?

有一次,我班的学生刘刚因上网而逃学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出去找。依依网吧、虫虫网吧、桂竹苑网吧、桥头网吧……各个大街小巷几乎都找遍了,仍不见踪影。那天晚上,我满脑子都是他疯狂玩游戏的情形,心里默默祈祷着他会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可是一次又一次等来的都是失望。突然我灵机一动,从他最要好的同学那寻找突破口。他们开始守口如瓶,我不死心,给他们讲上网的危害,讲好朋友的标准,讲好朋友的正确表现,讲家长的担忧,讲老师的焦虑。在我的苦口婆心下,那几位同学终于说出了他的QQ号码。我赶快上网与他聊天。起初,他不理不睬。我就进入游戏区与他一起打游戏,并一边打游戏一边与他聊天。他终于开口了,我心里一阵激动。但我马上提醒自己,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循序渐进。我先给他聊游戏的快乐,他可来劲了,说得头头是道,并提出要经常和我切磋。我没有拒绝,却趁机提出了我的要求。我们约法三章,要他完成我给他规定的学习任务,他爽快地答应了。

我只觉得全身热血沸腾,他终于出来了。整整在网吧里玩了两天两夜,他已疲倦得不像样子,可他看到我时,眼里分明闪着光。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看着他平安的从网吧里出来,他全家人都对我感激不尽。我深知我肩上的担子还很重很重,我不但要教给他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他做人,感化他的心灵,让他远离网吧。之后,我总是不定期的与他交流,给他讲道理。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终于远离了网吧,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成绩有很大进步。

二、实钻业务、投身课改

作为一名教师,我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而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教学上我认真备课上课,开动脑筋实钻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同学们都认为我是值得依赖的老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因为有了爱,同学们总是喜欢上我的课,我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教中研,研中改,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形成了“趣、活、新”的教学风格。工作上,我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主点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掌握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把教学具体化,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样,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我所带班级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三、迎难而上、步步踩实

走近我,你会发现,我的工作作风就是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是脚踏实地、尽职尽责,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每一步都是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我把自己学到的经验与学校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促使班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我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仔细阅读分析其他老师的创新课、研究课,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遇到困难,我从不退缩,总是千方百计解决问题。

2007年,我所带的六

(一)班数学期末素质测试时成绩第一,学校对我的工作表现与成绩大加赞赏。2008年又安排我带一个全校数学老师都不愿接手的差班六

(二)班的数学,我默默地接受了,并下决心不辜负领导的信任。通过我的努力,学生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考得好,我也一天比一天轻松。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临近小考的最后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学校又因派了一个数学老师去武汉学习而使六年级的另一个特差班六

(四)班的数学无人任教。学校领导找我谈话,并强调只信任我的工作。面对这种信任,我无言以对,一口气答应了。虽然我答应得很爽快,可谁又知道我心中的苦辣酸涩。两个差班,学生又正是出性的时候,读书读不进,还总是添乱子。我不光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做好学生最后的系统复习工作,更主要的是管好纪律,注重稳定,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自从接手了两个班后,我每天无一节空堂,加上早自习,一天7节课下来,我是口干舌燥,腰酸背疼。三个星期以后,我的身体出现了异常,风湿病与关节炎复发了,左脚行动不便。同事劝我请假休息,但我想到这一休息影响的不仅仅是两个班的成绩、全校的荣誉,更主要的是影响到学生的基础、孩子们的前途啊!我不敢继续往下想,可自己的腿病也不是儿戏,怎么办?也没人愿意挑这副重担。

要想解决问题,还是只能靠自己。最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白天在讲台上继续为学生讲课,晚上让妻子陪我去扎针灸、按摩,进行多方治疗,这样可以工作治病两不误。一周以后,我的腿病有了很大好转。这期间,我没有耽误一节课,又因为带病上课,学生受到触动,学生的学习也日有长进。更可喜的是,在最后的小考中,我所带两个班的学生都超常发挥,数学成绩一跃上前,使学校的考评总成绩又一次在该片第一。全校老师都对我竖起大拇指,说这个荣誉有我的一半。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深深地懂得为人师表的深切含义,时时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热爱每一个学生,指导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健康成长。几年中,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学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省一等奖,自己在全国数学邀请赛中荣获湖北省一级教练、被咸安区评为先进教师、十佳师德标兵、被永安教育总支评为毕业班教学优胜者,十佳教师。

我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是学生充实了我的生活,让我适应时代的需要,做新时期优秀的知识传播者。是坚定的信念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我平凡的人生精彩不断,美丽无限!

第二篇: 何庄小学师德标兵事迹简介

在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同许多普通教师一样,从事着最平凡的工作,既没有震撼人心的举动,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但回想起来,心里总觉得那么的坦荡和踏实。因为每一天,我都默默实践着心中不变的誓言——以教师为职业、教育为事业,没有一天虚度;每一天,我的心总是和学生的心贴得那么近,都过得那样地忙碌和充实。特别是领导的信任、器重,学生的尊敬、爱戴,学生家长的寄托和感谢,都令我欣慰无比,催我奋进,促使我在这三尺讲台上,勤奋踏实地工作,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溺爱,也不是单纯的情感作用,而是通过理性培养起来的一种普遍的高度责任感,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教育之爱。而对爱的渴求是青少年学生强烈需求之一,师爱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总是能够关心、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爱而不溺,严而有格,一视同仁。

我善于发现顽皮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不挖苦、不讽刺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常常发现顽皮生的优点,并与其他同学一道取长补短。特别是对学习习惯不好和行为上有偏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实行“三优”政策:优先辅导、优先提问、优先关爱,使他们觉得老师对他们也是很关爱的。

刘浩然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为了不让他掉队,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为他补习。刚开始他很不情愿。我就想出激励的办法,当着同学们的面表扬他的进步。刘浩然听了很高兴,学习也有了点兴趣。我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坚持给他补习,并且每节课都能提问他,当然给他的问题是简单的,他的能力范围内能回答出来的。这样做大大的树立了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在我精心的照料下,爱学习的种子就这样在刘浩然幼小的心灵里生了根。在最近的几次考试中,他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我深深地懂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个别的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这种责任和爱能超越一切,汇聚成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为此,我用我的爱心感召着学生。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来。”而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几个世界,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可以这样说,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切不可有急躁的情绪。对学生,我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尽心尽力。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的爱是集大成者,师生间不存在血缘关系,但不就是靠师生代代相承才创造出美好世界吗?

金凤芝 2018.5.7

第三篇: 师德标兵先进事迹简介

我叫秦军平,2000年毕业于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同年九月分配到方山四中,2003年9月被调到方山二中。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数学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参加工作的十四年期间,我一直深爱着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潜心研究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有着极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关心和爱护着每一个学生,能够从思想、学业、心理等诸多方面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了以校为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育教学成绩优异,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曾多次受到学校、上级的表彰。所任科目中考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所带班级升学率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曾获得 “县级优秀班主任”“县级优秀教师”“地级模范教师” “明星班主任”等荣誉。在教学上,我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结合我校的“三三二一”模式,大胆地进行教改实验,形成了知识面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积极参与,分层组织教学,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既教书又育人。

第四篇:全国第三届师德标兵候选人事迹简介

(一)

北京大学教授

潘文石同志事迹简介

潘文石,男,67岁,民盟盟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7年他主持的“大熊猫生物学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1990年主持的“秦岭大熊猫的生态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

潘教授身体力行,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八字校风是他的座右铭,他对科学研究始终抱着严肃、严格的态度。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特别关注濒危哺乳动物的保护。在科研中,他虽然在某些领域已经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在没有确切的把握之前,从不轻易发表论著或宣布什么最新发现。他常说:“我的奋斗目标不仅仅是发表一篇论文或写一本书。论文虽然有用,也能换来个人的名利,但是很可能无法解决关键的问题。我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只有迎接挑战,不断努力,探索求新,把科学作为争取人类幸福的手段,我们才能接触到科学研究的本质。”

潘教授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纯理论的研究,还紧密地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1984年底,他率领一支年轻教师和研究生队伍,在秦岭对野生大熊猫生存适应的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科学发现,澄清了许多大熊猫科学研究上的疑团。面对秦岭南坡存在的过度采伐现象和大熊猫面临的危机,他致信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建议在秦岭大熊猫的密集分布区内停止砍伐森林,成立新的自然保护区。这一建议被立即采纳,1995年,秦岭大熊猫最重要的分布区内全部停止了砍伐,成立了新的自然保护区。

1985年3月,潘文石教授带着两位研究生和一位本科生背着沉重的登山包进入秦岭南坡。由于经费紧张,他们必须时时精打细算。从北京至研究地区,先坐35小时的硬座火车,后坐8小时的长途汽车,再等待林区过往运输原木的汽车,才能辗转到达野外工作站。大熊猫生活的高海拔山区冬季严寒逼人,林业工人都下山过冬去了,潘教授和他的学生们为了追踪大熊猫,却一直坚守在这深山老林中。他们为了节约时间和木炭,经常把很多土豆和大米熬成一大锅,一连吃几天,直到转移到新的工作点。野外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最困难的是长期缺乏油水,有时连主食都不够吃,总感到饥饿。这种状况持续了8年之久。在这8年中,寒冷的冬夜,他们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旧工棚里,不敢生火,只好把身子钻进鸭绒睡袋里,一只手拿着蜡烛照明,一只手写研究日记。1989年8月,第一只佩带无线电跟踪颈圈的大熊猫“娇娇”产下他的第一个幼仔。为研究这个大熊猫母幼家庭的活动和移动方式,他们背着帐篷、仪器和小型发电机等跟随大熊猫在深山峡谷之中跋涉。1996年,他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的保护生物学上。探索一种在贫困地区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的途径。自1996年11月始,他带领研究小组在广西崇左建立了野外研究基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对白头叶猴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他不仅收集了大量的白头叶猴及其栖息地的科学资料,他还热心参加当地的社区建设,帮助白头叶猴分布区四周的农民改善饮水条件和发展沼气。

潘文石教授重视教书育人,他在给历届大学生和研究生上第一堂课时,总要讲到,“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在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和人间社会的种种阻遏面前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潘文石教授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支真正做学问的年轻队伍。他带的研究生,在就读和毕业后取得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成为治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成了治学做人的典范。

天津市新华中学教师

朱兆林同志事迹简介

朱兆林,女,39岁,中共党员,天津市新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共十六大代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两届)、天津市优秀党员、津门女将、市十佳青年教师、市“三育人”标兵、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是市级学科带头人。

她注重理想教育,心理教育。她给学生们讲一代伟人周恩来、风华绝代钱钟书、具有海拔高度的居里夫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她让“2004中国十大杰出人物”感动着她的学生,激励他们成长上进。在她的培养教育下,学生们提高了对党的认识,仅一个班就递交了16份入党申请书,6名学生升入高三后就光荣地入了党。

她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有位学生没有完成语文作业,却交上一篇颇具《诗经》味道的“检查”。她就用这份“检查”做教材,让学生们知道什么叫做有文采,应当怎样学好语文。这位同学酷爱军事,她就鼓励他,好好学习,实现理想。最后这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解放军电子工程科技大学。朱老师说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她要独具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潜藏的特长。班上有个特别自卑的女孩儿,朱老师在日记中发现了她的文学天赋,就专门为她写了篇文章《来点傲慢与自信》,又选了该生的一篇文章,送到天津日报社,结果两篇文章发表于同一天的《天津日报》“教育天地”版。此事对学生影响极大,高考填报志愿时,这位学生说:“老师,我也学你。”于是郑重地填上了师范大学中文系。

她尝试成功教育,让成功、快乐、和谐、希望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在学生中树立“人人能成才,天天有进步”的观念。她常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她让学生演课本剧,班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小编剧、小导演和小演员,学生们从成功的快乐中获得了学习上的收获。她在课堂开设五分钟演讲,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使学生在兴奋、快乐、充实与期待中渐渐提高了语文能力,悟出了成功的奥秘。

朱老师用爱心赢得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每年元旦,她送给每个同学一份礼物。第一年元旦,她的眼睛刚做完大手术,虽然一只眼睛缠着厚厚的纱布,但她仰着头倚在墙上给120个学生每人写一张贺年卡。第二年元旦,她用劳模奖金1500元和200元工资,给每一位学生买了一本《在北大等你》。第三年,她从每位学生写的诗中精选1至2首,用自己的劳模奖金出了一本精美诗集《小荷才露尖尖角》作为毕业纪念。18年来,她坚持每天晚上备课、查资料。她还告诉学生:“别管多晚,你们随时可以拨打我的电话解惑答疑。”她还从工资中拿出600元,资助困难学生,为晚上补课的学生买饼干、面包。为了给学生补课,她经常放弃午休。

她带的三届毕业班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她教的2004届特长班有10名学生被保送上重点大学,其中3个清华大学、2个北京大学、3个复旦大学(1个直读博士)、2个北京航空大学。她参加全市七学科多媒体创优课大赛,获一等奖。在学校四次由学生进行的教学评估中均获高分。应《天津日报》“名师家教”的邀请,她为天津市高三考生举办讲座,获学生投票评选的“最最最喜爱的老师”。她完成了两项科研课题,论文获全国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还承担着国家级基础教育科研课题“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与导读研究”的研究任务。她以惊人的毅力,在完成一线教学任务的同时,有5篇论文获国家级、市级一等奖,发表70余篇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独立完成或主编了15部书籍。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李保国同志事迹简介

李保国,男,46岁,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保国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河北省的一系列奖项,如他主持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原林业部“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并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大量的实践,使学生看到了学农也会大有作为;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变化,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自己调整教学内容的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二项。他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学生。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李保国讲:“我自己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他自己出钱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他主动和学习后进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努力上进,完成学业。别人不愿意上的课他去上,别人不愿意管的班他去管,别人认为是“刺儿头”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而且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些毕业十几年的学生,有了困难他仍然一如既往给予帮助。

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教育系统红旗手”,“保定市生产建设红旗手”,和“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学校教师

康毅同志事迹简介

康毅,男,37岁,中共党员,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校长。曾获山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2003年荣获山西省“五·四”青年奖章;1998年获地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工作者。

康毅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十六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家乡恶劣的自然条件铸就了他坚毅、豁达的个人品格。在前元庄村老支书、被誉为当代“吕梁英雄”的老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使他从小立志建设家乡,造福家乡。作为一名山村教师,他潜心执教、呕心沥血、吃苦耐劳、认真钻研教学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成绩连年名列全县前茅,是柳林屈指可数的山村县级教学能手。

1998年康毅同志出任前元庄实验学校校长,以其卓越胆识,继续前元庄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村校一体”、“三教统筹”、“教科劳兼顾”的办学模式,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现了前元庄实验学校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辉煌。

199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同志亲临前元庄指导工作;2003年3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前元庄实验学校亲笔批示“农村教育必须改革,坚持‘农教结合’的办学方向,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教学、科技和生产相结合。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教育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值得重视。”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曾做过“前元庄实验学校的教改经验符合经济不发达地区办教育的实际和方向”的亲笔批示。2003年3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以《学习化的村庄》为题,详细介绍了办好前元庄实验学校,致富前元庄山村的成功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山西日报》等多家报刊和《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网站都登载介绍过前元庄实验学校的教改经验。

教育的力量、科技的威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实验学校“科教兴村”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前元庄普及了三年学前教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青壮年农民中有27人获得山西省农民技术员职称,有14人获得省成人中专学校毕业证书。农民人均收入增至2000元,是1987年实验之初的650%。村里普及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71%的人口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前元庄村风村貌明显改善,在这里无打架、无赌博、无盗窃、无上访、无封建迷信和邪教邪说,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五无村”。

多年来村校共获得各级各类荣誉80余项,学校先后获“吕梁名校”、省、地、县“文明学校”,山西省教育“红旗单位”等称号。目前,康毅同志正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的改革洪流,开创更加辉煌的业绩。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额尔敦扎布同志事迹简介

额尔敦扎布,男,56岁,中共党员,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在从教3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额尔敦扎布教授教书与育人并重,不仅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理论知识,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求学、治学的态度和做人的道理。他常说:“先要学会做人,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好学者。”他的学生多年以后还经常谈论先生的学识,更谈论先生那使他们受益无穷的师德风范。额尔敦扎布教授在科研方面始终强调并坚持严谨务实的态度,坚决反对学术腐败,反对做毫无意义的表面文章。他的治学态度一直感染着他的几千位学子,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个人。

额尔敦扎布教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科研第一线。从教以来,进行蒙汉双语教学,先后培养专科、本科各族学生数千名。1986年开始培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第一导师、导师组负责人,先后招收全日制研究生60余名,其中4名研究生晋升为教授,十余人考取博士,多数已晋升副教授,还有数人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自1998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他主持工作的研究所招收同等学历硕士学位研究生班以来,已招生5届,学员人数已达400余名。在教育教学中,他率先提出并实践“飞鸟型模式”,即:以科学献身精神为鸟首,“一机三论”加外语为两翼,坚实的专业知识为鸟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为学生开设专业日语课程和用日语讲授现代经济学等课程,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学专业日语授课的空白。1986年以来,他翻译和编写了8部专著,撰写工具书和教学参考书多部,其中一部获得教育部一等奖,填补了蒙古文教材空白。

额尔敦扎布教授先后承担国家课题三项:联合国教科文组《中亚游牧文明变迁》、剑桥大学《内亚文化与环境》、日本东北亚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开发与中小企业改革》;自治区规划课题一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之经济学研究;普通高校重点领域项目两项:晚年马克思经济思想研究,鄂尔多斯模式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剑桥大学内亚中心和日本《经济论集》、《开发编集》等刊物发表,在国内蒙汉文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这些论著成为本科生、研究生的读本。2003年2月26日,中央电视台12台以“鄂尔多斯之路,访额尔敦扎布经济学教授”为题报道了他对鄂尔多斯模式的概括、意义及其与温州模式区别的研究成果。他在教学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深得兄弟院校的推崇,也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多所区内高校聘他为客座教授或学术顾问。他还在西方经济学说研究会等5个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在内蒙古经济学会等7个自治区学术团体担任副理事长职务。

为了表彰额尔敦扎布教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突出贡献,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工会、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部门和单位多次予以表彰。并一次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三次获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次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学科特等奖,被评为自治区“三育人”先进个人,自治区优秀回国留学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

张先治同志事迹简介

张先治,男,47岁,中共党员,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会计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国首届杨纪琬奖学金“指导教师奖”获得者(全国四人),辽宁省自强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三育人”标兵。他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铭言,在教学第一线润花著果、无私奉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他自幼身患残疾,但身残志坚,46岁时作为全国自强模范十名代表之一受到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对学生、对教育事业负责是他从教二十年来不变的信念。无论科研与行政工作多么繁忙,他始终坚持承担着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各层次的繁重授课任务。他讲授八门课程,其中六门是新开课。他在本科教学中大胆尝试案例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推出项目教学法,在博士生教学中开设研究室和研究论坛,进行大量从无到有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经常工作到深夜,据学生透露,打开电子邮箱,经常会在凌晨的某一时刻收到张老师修改的论文!他从不在学生的论文上署名,却常常把自己研究中的新发现、新思想无保留地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完成新的研究。他把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培养学生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视为己任。他为学生上第一堂课时总是把“做一个诚实、正直、品德高尚且有益于社会的人”作为重要主题。

他秉信爱生如子的师德风范能收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抗击“非典”时期,他不辞辛劳,放下教授和院长的架子,担当起班主任的职责,他不顾自己身有残疾,身先士卒,亲自到每个寝室检查卫生并作思想工作,鼓励学生取得抗击非典的最后胜利。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他自己花钱为其购买资料、支付返家路费等。学生生病,他无论是否出差在外,总是如慈父般的嘘寒问暖。学生遇到挫折,他也不惜宝贵的时间来开导劝慰,及时把他们引导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方向上。“张老师是我们做人的表率”是学生对他最中恳的评价。

他在学术领域不息探索、大胆创新,先后发表了二百余篇论文,出版了6部专著,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多项,获3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奖;他还关心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地方经济建言献策、为企业经营出谋划策,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殚精竭虑,成功策划、举办了东北地区高校教师研讨会,倡导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贡献的高校学术研讨氛围,被评为大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99年张先治教授在美国学术访问期满,尽管已经接到了另一所高校的正式访问邀请,他却义无反顾地如期归国。在创业艰难时期,曾有多家企业重金相聘,他却始终不肯离开三尺讲台。在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他却无怨无悔的致力于国家重点学科的审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开展、会计学院整体科研实力的谋划,以及对青年教师手把手的辅导,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无私地奉献。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果树新村小学教师

马宪华同志事迹简介

马宪华,女,41岁,中共党员,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果树新村小学教师。1996年,她服从组织安排,只身一人从条件较好的学校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果树新村创办小学。

马宪华到果树小学报到的时候,在20多平方米土坯仓房教室里能看到的,除教育局带来的20套桌椅和一些课本、文具外,再就是十几个来上学的孩子。望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从马宪华家到学校,单程34华里,途中要翻4座山,过5条河,骑自行车要走两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得走三个多小时。她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晚上顶着星星才到家,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雨天一身泥,春秋要趟带冰茬的水过河。1999年夏的一个雨后,她强行过河时被山洪卷下水,多亏对岸的几个村民把她救了上来。

虽然工作环境艰苦、教学条件太差,但马宪华想:既然担起了这份责任,就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她要让孩子们接受正规教育。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除了英语其它的课程都开了,每门课她都认真对待。每周她要上35节课,还要为插班生补课。每逢期末考试,她都到市第一小学取回密封的试卷,请村长拆开并监考,考完后再将试卷封好送回一小判卷。学生的各科成绩都很好,跳级和插班生也在80分以上。所以,当这里的三批31名学生读完三四年级后转往市内小学时,各校都乐于接收。老师们反映,马宪华的学生成绩好、品行端。现在她仍每天往返于这段崎岖的山路上,教着24名六个年龄段的孩子,这是全村所有学龄儿童。村民们深情地说:马老师是用做人的良心和标准在教我们的孩子。

由于她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教学工作中,因而很少顾及自己的家。除了节假日,家里的事她一点也帮不上忙,家里有多少鸡鸭她都不知道。丈夫干着繁重的农活,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到果树小学去的时候,七岁的儿子刚上小学,学校离家有两公里的山路,遇上放学没有同伴时,吓得不敢走,经常含着眼泪进家门。她为此愧疚,但看到学生们在一天天进步,她感到了慰藉。当耳闻马宪华的感人经历,又目睹了她的艰苦环境后,东北师大一位教授感慨地说:“她,是真正的人民教师”。

她的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她的事迹在全国多家媒体上播发,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看了她的事迹后批示:要宣传好马宪华精神。市、州授予她“师德标兵”、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她“山区人民的好教师”称号,号召全省干部群众向他学习。去年3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她出席了表彰大会并在京作了事迹报告。9月10日她参加了全国优秀农村教师座谈会。两次进京,她分别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同志的亲切接见。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宋文同志事迹简介

宋文,男,40岁,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劳动模范,省第九届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运筹学会理事,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宋文同志曾留学波兰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获得博士学位。在波兰留学和工作期间,他多次放弃了波兰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等国家重点单位的高薪聘请及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于1999年1月回到哈师大数学系工作。回国后又多次被邀请到国外和境外的多所高校访问和讲学,同时也有多所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均以高薪、住房等优厚条件聘请。但为了黑龙江的教育事业,他谢绝所有诚聘,甘心留在哈师大工作。他勇于创新,刻苦钻研业务,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累累硕果。他完成的科研项目曾获200

1、2003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于2003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宋文教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教书育人。宋文同志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刚参加工作,便担任89级2班的班主任。他每天都深入到班级和学生一起上晚自习,给学生辅导专业课,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1999年回国以来,已指导毕业2届6名硕士研究生,均获得硕士学位、其中3名硕士考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现指导1名博士研究生和7名硕士研究生。宋文同志多次获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学优质奖,“教书育人”先进青年教师称号。宋文教授热爱科教事业,勇于创新,刻苦钻研业务。近十年来孜孜不倦地钻研非线性分析与最优化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非线性分析、微分包含以及向量优化、向量变分不等式等方向做出大量出色的工作。如在国际知名的J.Math.Anal.Appl.,J.Optim.Theory.Appl.,Studia.Math.,NonlinearAnalysis,Math.Meth.Oper.Res.等刊物和系统科学与数学等国家级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在国际上有极大影响的16篇论文被收入科学引文索引(SCI)。1998年在波兰科学院出版了一本专著《DualityinSet-ValuedOptimization》(英文、波兰科学院出版)。在集值分析、向量优化的对偶理论、有效点集的拓扑结构等方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深受国内外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许多专家同行多次来函索要单行本,并主动提出合作研究其重要结果。曾多次被邀请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并为国际核心刊物审稿。宋文教授作为科学研究主要完成者,参加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省教委科研项目三项。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厅骨干教师基金、省人事厅博士后科研启动资金各一项。现主持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参加并完成的科研项目“非线性分析、算子广义逆及其应用”,“巴拿赫空间结构理论与集值优化”分别获2001和2003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且三次获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五篇:小学师德标兵事迹材料

幸福的事业幸福的我

我是一名普通、平凡而又充满着极大工作热情的青年教师,在小学这块育人的热土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极度的热爱和努力向上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学生是我工作的原动力,而“爱”就是我愿意和能够付出的全部。

一、优化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素质。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曾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工作。在班级管理中,我从自身做起,加强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学习,尽量对孩子多一些信任、多一份尊重,努力创设民主化的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近年来我在班中实施了班干部竞选制,采用先民主后集中的方式。通过活动一方面使班干部树立了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同时也加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于是一种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良好班风形成了,受到了家长和同事的好评。近几年的学校团体比赛中,捷报频传。

二、为人师表,乐于奉献。

我热爱本职工作,平时按照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师德,身正为范,用真善美去启迪一颗颗心灵,用满腔热情点燃学生胸中的“理想之火”,用知识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神秘的大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为了孩子们,为了心爱的教育事业,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常常是早出晚归。“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自我要求使我形成了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三、尊重学生,以爱育人。

对于教育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是成功的原动力。我热爱教育、挚爱学生。爱,滋润了孩子,成就了事业,也升华了我自己。正是这份挚爱,促使我深入地了解孩子、公正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并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和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创设最好的教育氛围。老师的一个赞赏、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种“爱”。对每一个孩子都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课堂上发言优先照顾,作业优先批改,适当降低要求,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树立自信心。事实证明:孩子在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后,常常会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在行为上出现明显的趋善性。当学生有痛苦和不幸时,老师的同情和开导使他们得到慰籍,当孩子有缺点时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帮助,会使他们从中获得信心。

四、学无止境,致力科研。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在工资比较低,个人购书还不盛行的情况下,我毫不犹豫的订阅了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弥补自己的不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确如此,由于读书,我了解到了课堂教学最前沿的东西,并把它们实践于课堂。在我的执著努力下,我们终于看到了丰硕的果实:

XX年在山东省举行的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

XX年评为区课改先进工作者、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同年出示市级观摩课;

XX年在淄博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同年被评为高新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区优秀教师、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上一篇:新学期开学校长讲话稿下一篇:小学师德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