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论讲公正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党课论讲公正范文

党课论讲公正、讲公平、讲纪律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学习党课《论讲公正、讲公平、讲纪律》

如果缺少了组织程序,只是我行我素,对个人,就如同无舵之舟、无缰之马,迟早迷失方向;于组织,则如同一盘散沙、一堆乱麻,难以形成合力。

直到今天,还有人记得这件往事:“你应该立即回去!”当年,陈云的女儿陈伟华在北京郊区当老师。一次冒雨走了十几里路回家,却因为没有请假,受到父亲严厉的批评。老一辈革命家生活中的普通一幕,照见的正是“一切按程序来”的优良传统。

“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守纪律讲规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循组织程序。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总书记郑重昭告全党,“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党的程序规定,不仅是我们党集中统一的保证,也是对每一个党员的政治要求。是否具有遵守组织程序的自觉,是检验党员、干部合格不合格的试金石。 现代政治学认为,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在现代政党政治中,以严格的组织程序管理党员的行为,乃是通例。英国工党规定,议员候选人、党的发言人和选区

1 党组织的活动,都必须受党中央的指导和监督,胡言乱语会受到纪律处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从入党成为预备党员,再晋升为干部党员,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遴选、推荐和考察。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请示汇报制度,到民主决策制度,我们党更是在强大的组织程序保证下,凝聚成一个有着强大战斗力的集体。

列宁曾如此阐述组织程序的极端重要性:“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而外,没有别的武器。”在社会转型期,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无菌箱中,而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利益有着更为复杂的考量。组织程序作为管理规范、行为规则,可以发现、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请示报告不是小事,不能满不在乎,这些年来一些干部出事就出在这个上面。如果缺少了组织程序,只是我行我素,对个人,就如同无舵之舟、无缰之马,迟早迷失方向;于组织,则如同一盘散沙、一堆乱麻,难以形成合力。

然而现实中,还是有不少党员干部把持不住定力,视组织程序为无物,擅作主张,我行我素。在工作中无视规程,或是“迈过锅台上炕”,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先斩后奏、边斩边奏,甚至斩而不奏;或是“大事小事一言堂”,该组织民主决定的,却越权专断、专横跋扈,个人说了算;或是该集体研究时擅自表态,该征求意见时省略程序,把个人意见强加给集体,用个人决定代替组织决定。在生活中无视

2 规定,或是该报告的不报告,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离婚、结婚多少年了,子女家属长期在国外等,组织都不知道;或是一到非工作时间,便以个人私事、自由空间为借口,擅自脱岗离岗,干了什么、人跑到哪里去了,泥牛入海无消息。凡此种种,为个人违纪开了口子,对党的声誉影响更大。

无视组织程序,“怕麻烦”是借口,“不知道”更不成其为理由。说到底,还是个人私利和权力观念扭曲在作祟。违规在企业、协会兼职,为退休找个落脚点,不就是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心态,拿着权力寻租、变现,博些蝇头小利吗?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一再破坏民主集中制,独断专行甚至随意批发官帽,也与班子成员信奉官场“潜规则”,甘当“家臣”甚至“家奴”有关。一位县委书记竟然大言不惭地说:“书记和县长之间,既是同僚的关系,也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甚至是爹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如此权力生态之下,难免会架空了组织,破坏了程序,把权力当成了私器,谈何“该履行的职责必须履行,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

第二篇:公正执法篇

公正执法篇: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公正公平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灵魂,近年来,浙江省各级公安机关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紧扣执法这条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创新执法机制,完善执法制度,强化日常监督,规范执法活动,全面提高执法办案水平,提升了队伍形象,使各项公安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省公安厅连续5年被省政府评为执法责任制工作优秀单位,被授予全省“三五”普法先进单位称号。由于工作成效显著,国务院法制办还专程赴浙调研执法责任制经验,并予全国推广。

如今,一个透明、高效、公正的公安执法体制正在浙江形成,执法正向“阳光运行”转化,制约机制也正由“事后监督”转变为“实时掌控”。

形象缘自公正

仅仅因为和犯罪嫌疑人同名同姓,就被抓进了看守所;在办理一起制造假币案件中,作为重要证据的制造机器被变卖;在同一时刻、不同谈话地点制作的几份谈话笔录上,竟然出现同一个民警的签名„„这是曾经发生在浙江省基层公安机关的真实事例。

多年来,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执法基础台帐不全,刑事执法活动不规范、随意性大,治安行政处罚重实体轻程序等现象在基层公安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群众为了伸冤到处上访,有的受害人直接向法院起诉,将公安机关推上被告席。结果,既耗费了公安机关大量精力物力,又败坏公安机关的声誉。

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早在1997年,省公安厅就制发了《关于完善执法机制加强公安法制工作的决定》;1998年初制定了《浙江省公安机关推行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在全省公安机关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明确了公安机关领导、执法部门和岗位民警的三级执法责任,确定了执法工作的目标和要求;2001年,厅党委提出了“加强执法工作,严格执法监督,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加强公安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一起抓的一个最佳结合点”的观点,喊出了“对法律负责,让人民满意”的口号;2003年,省公安厅又与时俱进地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执法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打造“法治型公安”的总体目标。

树立形象的最好办法不是语言,而是行动。为使执法责任落到实处,省厅主要领导每年与各市地公安局长签订执法责任书,市地县将执法责任分解到每个岗位,落实到每个民警。一些重要的专项执法活动中,上下级公安机关、公安机关与其内设机构之间都签订执法责任书,明确任务、目标及相关奖惩措施。执法责任制规定各级公安机关的一把手对本级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负责;分管领导对分管业务部门的执法活动负责;业务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执法活动负责。此外,全省公安机关还普遍建立、健全了执法活动科学决策机制,规定对重大的执法事项,必须经本级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后执行,并实行法制部门负责人列席有关会议制度,保障了公安决策和出台的管理措施的科学化、合法化。目前,执法质量的好坏已经成了衡量各地公安工作优劣的一把硬“尺子”。

据统计,2000年以来,省公安厅共复核150家单位,其中有23家单位从优秀降为达标等次,2家单位由优秀降为不达标等次。在考评工作中,省公安厅党委真抓实干,对确属降格处理的予以重新处理,确属办错的案件认真予以纠正,并严肃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人,三年中,共有1000余名领导和民警因执法过错被追究了相应责任。

由于省公安厅党委动真碰硬,全省公安机关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三年来,全省共有4个单位摘掉了不达标帽子,145个单位迈入优秀单位行列。通过考评,广大民警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留置室管理混乱、办理“人情案”、“关系案”、滥用自由裁量权等问题基本解决,治安行政执法更加规范,案件质量明显提高。考评还促进了公安队伍建设,全省民警执法过错案件明显减少。

公正公平执法,才能取信于民,真正体现执法为民,树立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在一起长达六年的信访案件得以妥善解决后,老信访户俞立江说:“公安机关办案公开、公正,严格依照法律,我们口服心服!”

第三篇:司法公正

浅谈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实现途径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03-06 16:08:00 ]作者:许蕊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提要: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是审判工作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司法公正是指对案件进行公平的审理和作出正确的裁判,意味着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受到平等充分的保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得到实现。它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广义的司法公正指的是公安、法院、检查院等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严格、公正执法。狭义的司法公正仅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的一切行为符合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要求。人民法院是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就要求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不但要遵循平等和正当的原则,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公正和正义的精神。不公正的裁判会损害民众对司法制度的期待和司法诉求的热情,加剧社会的无序和混乱状态,影响社会稳定;而公正的司法,会增加人们对国家法津,对法院、法官的信任和期待,,消除人们对案件审判公正性的疑虑及对判决的抵触心理,使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司法权威的树立。

全文共6958字。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使命的提出,司法公正已经成为社会民众和司法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法律调整的领域、层面也在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期盼公平正义。 司法公正是法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是人类在迈向法制社会的进程中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类纠纷而追求的一个永恒的价值目标。

一、司法公正的内涵

司法公正,或公正司法,其基本内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在这里,司法活动主要指法院的审判活动。公正的含义包括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等。司法公正既要求审判过程遵循平等和正当的原则,也要求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精神,更要求参与审判的法官要以正直无私的态度,以尊重事实和遵守法律为准则,努力实现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笔者认为司法公正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宪法和法律至上。司法公正的首要内容便是要求一切司法活动、司法行为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法律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党派、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能超越其外,更不能凌驾其上。

(二)平等对待。平等对待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实施和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前提,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石,平等对待则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没有平等对待司法公正便成了空谈。要做到真正的平等对待,就必须禁止歧视,反对特权,不允许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不允许任何人拥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法外特权”。

(三)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衡量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实现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实现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必须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这是司法权运行规律的总结。如果不能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可以任意干涉司法,司法公正就无从谈起,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就难以实现。所以说独立的司

法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先决条件,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保障。

(四)严格执法。严格执法就是严格按照实体法和程序法办案,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公正司法就是要切实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坚持实体、程序并重的理念,着力在执法的方式、方法、步骤、顺序和时限等方面实现执法、司法的公正。

(五)司法中立。司法中立分为三个层面:司法权中立;司法组织中立;法官中立。司法权是居中裁判性权力。司法权中立,只能居中裁判,不应偏袒任何一方,应当在官民之间保持中立;司法权和行政权应保持中立;在司法活动中,法院和法官的审判态度必须保持中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排除不利于进行准确、公正判断的因素,以法律为准,严格依法办事。司法权是独立性权力,在其之上的只有法律。

(六)及时高效。公正和效率是司法活动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公正离不开效率,因为迟到的公正就可能丧失公正的应有含义;而离开公正的效率是盲目的效率,这种效率产生的后果是对社会有害而无益的。“迟到的公正是非公正”这一法律谚语恰当地表明了司法效率对于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

二、司法公正的构成要素

司法公正的构成要素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所谓实体公正,是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案件的准确认定和对实体法的正确适用。实体公正的标准是对事实的真实发现和对法律的正确适用,它是结果的公正,是司法活动的终极目标。

所谓程序公正,是指在处理案件的各个环节中严格按照诉讼程序的规定审理,以确保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权利能够得到有效实现。程序公正体现了民主、法治、人权与平等的精神,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实体公正,即使程序上公正,司法公正也无从谈起;如果没有程序公正,实体公正也就不能实现,司法公正同样无从谈起。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价值追求,是司法活动追求的最终结果;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措施和保障,没有程序公正就难以保障实体公正。

在我国,过去重视实体公正,忽视程序公正。这些年来,这种状态有了明显的改观,司法越来越追求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但是,现阶段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即重程序不重实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呢?其内在的动因就是要逃避责任。因为,程序不公正必然要受到监督和追究,而实体的公正与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时难以判断,即使实体不公正,只要程序公正也容易推卸责任。这种倾向是要不得的。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都是司法公正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自具有独立的价值。程序公正是前提,程序不公正就有可能导致实体不公正。但是实体公正是司法活动所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不少困难群众自救能力弱的情况下,过分强调程序公正、忽视实体公正就不可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有可能加剧社会不公平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

三,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

人民法院是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矛盾凸显期,法院一直是矛盾映射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造成司法权威下降,人民法院的公信度下降,司法不公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司法公正有其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因素。具体来说,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法院管理地方化、行政化,无法真正实现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许多国家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和宪法精神。它来源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

立”。在我国虽不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但在司法活动中吸纳了司法独立原则的一些精神。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的干涉。由此可知,我国的司法权、审判权是在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下运行的,西方国家的司法不但独立于行政,也独立于立法。

实际上,在我国,人民法院及人事的管理与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采取一种模式,这使得审判权的独立行使难于落实。法院管理的地方化、行政化,使法院不能专司审判,这必然会导致案件的审判不公。首先法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部门,但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地方财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时足额划拨经费,致使法院的审判活动受到一定影响,甚至不能展开正常的业务。其次由于在经济上、人事上依赖和受制于地方,法院已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每年,法院都要完成地方政府分派的各种非业务性工作,常年被政府抽调的人员也不在少数。这不仅使法官的办案时间得不到保证,而且还侵占了有限的办案经费。一方面是审判人员少,审判任务重,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审判人员不能从事真正的审判业务,形成法官“种了政府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局面。

(二)法院机构设置和法院审判组织设置不够合理

从法院内部的审判管理来看,也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长期以来,实行“层层审批,层层把关”的审判管理机制,审与判分离。在我国采取审判委员会制和合议制,合议制所形成的判决是以法院名义作出的,与法官个人没有多大关系,法官个人的责任感无法体现。合议庭即使有不同意见而发生争议,也被当成疑难案件上报审判委员会加以解决。 “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这样导致在庭上听取当事人全力陈述意见的法官对案件没有决断权,而有决断权的却不在庭上参与审理,法官的个人能力和作用被削弱。必须坚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这种独立不仅指不受外部的干涉,同时也应指不受内部的干涉。当把一个法官放在决断者的位置上并实行审判公开,才有可能引发法官的公正追求。决断人摆在明处,监督就会变得切实有力,对自己的人格负责心理也会更加强烈。从上下级法院关系来看,人民法院上下级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事实上,下级法院往往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一样,有问题会主动请示上级,上级法院也会主动地对下级法院的审理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所有这些,必然使司法权产生扭曲、变形,导致其偏离中立性、终极性的本质要求,从而丧失其应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 法官素质高低是影响司法公正的决定因素

法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法官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上,司法人员只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业务素质,才能公正司法,二者必须同时具备,不可偏废。有的法官尽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但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依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还有少数法官虽然业务水平很高,但职业道德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办“人情案”、“关系案”,甚至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搞权钱交易,破坏了司法公正,这种情况尽管为数甚少,但严重败坏了法官形象,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声誉,这是目前司法不公的最主要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法院案件数量和难度的不断上升与法官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的法官疏于学习,不注重了解和接受先进文化和司法理念,凭老经验、老方法办案;有的法官思维空间狭窄,工作方法简单,难以应付复杂案件;有的法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民事轻刑事、重实体轻程序、重审判轻执行的思想。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着司法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三、实现司法公正的途径

新上任的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分化和整合在一定程序上会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动。如何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如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是中国各级审判机关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用科学理念指导司法活动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进一步改进司法理念,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需要,是新时期加强司法队伍革命化、职业化、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着力点,是破解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关键,是深化“司法公正、一心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充分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司法活动中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是司法机关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高标准;恪尽职守,公正司法,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是司法机关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以司法公信赢得司法权威。要牢固树立对法律负责、自觉接受监督的理念,把司法活动和履行职责行为置于有效监督之下,以公正的司法活动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存在于部分法官身上的滥用职权、徇私枉法、重实体轻程序,重管理轻服务,漠视群众利益,冷、横、硬、推等问题必须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干警牢固树立司为民、保障人权、服务大局的理念,实体与程序并重,罪刑法定等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好为谁服务,为谁执法,如何执法、守法、护法、用法的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

(二)增强司法透明度,以司法公开促司法公正

“阳光审判”是防止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的一剂良药。必须坚持依法公开审判制度,做到公开开庭,公开举证、质证、公开宣判。依法将司法过程和环节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保障群众对司法工作知情权和监督权。司法工作的依法、及时、全面的的公开,最直观的好处就是缩短了司法与群众的距离,便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实现知情权,另一方面提高了司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抵御了不当干预,保证了司法活动的独立性、公正性,增强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英国大法官丹宁勋爵曾经说过:“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道出了司法透明的不可或缺。 http://.cn/article/default,于2008年4月26日访问;

3、陈杰人著:《让人民陪审制度真正发挥作用》,载南方日报,2005年2月18日;

4、马丽平著:《营造司法公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载改革与开放2007年第8期,第18页。

第四篇:公正司法 真情为民

——双台子区法院加大宣传力度推出专题片付辰飞

近日,双台子区法院以“公正司法为人民”为主题,在盘锦电视台《滨城新一周》栏目,对近年来双台子区法院突出亮点和典型做一次深度报道,分别从公正审判赢民心、司法改革惠民生、用心调解贴民情三个方面进行集中宣传展示。

为确保专题片的宣传尺度和实效质量,双台子区法院由一名院领导担纲策划组组长,选调政治处两名人员制作本次节目。节目制作过程中,参与制作人员对每期专题片的片头、文案、图片等图文资料等进行仔细筛选斟酌、认真推敲。最终如期推出《心系天平写公正》双台子区法院工作专题片。

此次宣传片较为精炼概括地总结了双台子区法院近几年来的中心工作,使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法院的工作,争取社会各界对法院各项工作的更多理解和支持,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满意度。

近年来,双台子区法院十分注重法制宣传,主动与媒体沟通协调,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法院工作亮点、典型经验、先进事迹、公正司法和先进人物,公开法院重大工作部署,自觉接受宣传部门、舆论媒体监督,不断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使社会了解法院,理解法院,支持法院,为“公正司法为人民”主题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了法院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通过全方位报道法院工作,强化了法院

工作良好的舆论宣传和正面引导,有效树立了法院公正、廉洁、为民的良好司法形象。

第五篇:公正廉洁执法

在司法的道路上前行

公正、廉洁、执法,三者之间各有内涵,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失之公正、执法,无需谈廉洁;执法、廉洁直接传递公正;廉洁,才能保证公正与执法。

公正是法的精神和固有价值,是司法的生命。

司法公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司法独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的基本原则

制度的演进,是和人的演进同步的,制度只是这块土壤自然生长的树木,而在这块正试着要移栽他方树木的土地上,还有改良土壤的工作要做。公平正义是司法自身的生命所系、魅力所在;要始终以公平正义作为司法根本的行动指南与价值诉求,不断推进法院文化建设,为人民司法的阔步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与司法智慧。

公正是司法必须坚守的最低底线,也是司法的最高目标追求。建设公正,首先必须坚持在法律在心中,

法的价值是立法思想的先导。如果追求秩序、安全的价值,就会在立法中设计严格的程序、规定苛刻的条件。如果追求效率的价值,则在立法中会设计简易的程序、宽松的条件。公司登记立法亦不能不考虑当事人的自由,不能不具备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同时又不能不追求安全和效率。

必须坚持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秉公断案。坚持法律在心中强调我们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裁判案件让民众信服和尊重司法的最终裁判结果。 要建立

司法公正,是人民审判事业的生命线,是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法律权威的基石,是弘扬正气、平息纷争、凝聚民心的实践,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人民法院追求司法公正,人民法官追求司法公正,人民群众更是迫切追求和期望司法公正。社会管理在创新,社会建设在推进,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全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程序上的公正、实体上的公正、执行中的公正、接访处访中的公正、乃至办案过程中各个细小环节上的公正,都需要靠有序有效的审判管理规制来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瑕疵,都会损害公正的真谛,都会影响人们对公正的合理评判。创新审判管理,就是要使所有审、执案件的结果都要实现百分之百的公正,审、执案件 1

的每一个环节也都百分之百的公正。只有形成这样一套审判管理规制,才能科学管理审判,审判事业才能科学发展。

第二,没有司法独立就没有公正。从不同国家的法制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真正成为一个法治国家,还是由于社会中多元的利益或社会阶层能够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需要有一种中立的裁判员。

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仅仅是司法公正裁判的基本要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所坚持的一贯传统,是与党所一直倡导的反腐倡廉相一致的,不断提高司法自身防腐巨变的能力。

司法廉洁,是实现司法公正、司法高效的本质要求,是司法官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人格魅力,是司法公正、司法高效能否实现、能否守住“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第一道防线。沉痛的教训,已经充分揭示了恪守司法廉洁的至关重要性。

公正源于公开,正义源于透明。坚持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统一,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要把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实现审判管理的既定目标。必须尊重审判规律,坚持依法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审判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审判程序,保障审判活动依法进行。公正是和谐司法的核心价值,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责。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不仅是人民法院工作任务的根本,而且是衡量人民法院司法公正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价值取向的试金石。

法官要了解当事人诉讼的真实意图,摸清其思想脉络和心理,有的放矢地引导双方化解对立情绪,协商解决纠纷。要加强对诉讼弱势当事人司法援助,强化诉讼引导、提示、释明确保诉讼公正、实现和谐诉讼。司法公正是和谐司法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这就要求人民法院在在立审执结四大环节的诉讼进程中和诉讼外积极化解不和谐因素,努力寻求各方当事人利益追求的平衡点,定纷止争,达到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

法官在审判中要始终保持中立、独立、公正、做到不偏不倚,不畏权势,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公正不仅要求法官始终保持独立的地位,决不可以与诉讼当事人发生任何利益关系,也不得将其个人的爱好、憎恶、偏见带入司法审判过程。同时也要求法官充分理解法律的正义价值,要有追求正义的良心和品德。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现代职业法律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考方式。其中包括。第一,良好的法律

意识和依据法律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这方面要表现为具有一切依法办事的卫道精神。法律家不能接受各种违背法律规定的交易和习惯。第二,法律家要习惯于听取当事人的不同意见,从中找出最佳方案。第三,法律家的思考方式应以三段论推理为基础,力图通过绵密的思维而将规范与事实巧妙地结合起来,熟练地运用法律规则解决各类纠纷,同时也更注重对于规范的合理性涵义的推敲和综合操作,留心于法条之后的共同规则和指导原理。独特的思考方式也是法律家不同于其他有职业者的特点。

廉洁重在信仰,自律优于他律。什么是必须坚持的原则?什么是可以放弃的枝节?什么是从政的理念?要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公正廉洁执法是和谐司法本质要求。在崇尚司法权威的现代社会,司法公正无疑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当事人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寄以了厚望。可以说,公正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官司法理念的最本质要求,更是和谐司法的价值追求。司法公正要求法官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徇私枉法,秉公办案,从而实现实体上的正义,它包括了司法廉洁的内涵,所以,公正廉洁执法最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司法的权威,实现和谐司法的价值取向。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重点,以完善机制制度建设为重心,以公开透明为基本要求,建立起人民法院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对司法公正的实现无疑有着特殊的作用,把公正廉洁执法机制、方式、方法建设贯穿于人民法院反腐倡廉工作的多个环节,来推动公正廉洁执法目标的实现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司法廉洁作保证,司法才能实现公正,也才能令人司法信服,最终司法也才有权威。

在廉洁上要从自己管起,思想上的“小差”不能轻开,作风上的“小事”不可轻行,生活上的“小节”不可轻视。要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也。肖扬强调,最近中央在关于加强两院工作的《决定》中,特别强调要保证和促进司法廉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坚决把那些徇私枉法的害群之马清除出去。人民法院担负着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职责,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力量,能否实现司法公正,关键在于能否保持司法廉洁,司法廉洁是司法公正的基本保证。各级法院务必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扎实工作,推动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级法院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加强对行使审判权、执行权人员的监督。要按照“加强监督是本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就是不称职”的要求,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确保法官正确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确保法院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行政

管理权。要积极探索创新监督工作的思路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法,不断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要把对行使审判权、执行权的人员和行使行政管理权的领导干部的监督作为重点,建立健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各级法院纪检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协助法院党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党组当好参谋。要紧紧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法院各项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大胆行使职权,确保党纪政纪、法律法规在人民法院的正确实施。

一、服务于民众的宗旨。在从事法律职业的宗旨方面,法官和其他法律职业者都应当奉行为广大公众和社会服务的宗旨,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法官要随时意识到其享有的司法权来自于人民的授予,而其行使司法权从根本上要符合人民的利益,法官要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忠于职守、不畏艰苦、廉洁公正、铁面无私。尤其是法律职业者应当信仰法律、严格遵循法律,坚决维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职业者作为法律的专门家必须崇尚法律,要把法律作为其第二生命,正如伯尔曼所指出的,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得到切实的遵守。法律应当在法治社会中,不屈不挠地为实现法律的目的而殚精竭虑,而以权谋私、徇私枉法不仅是对法律的亵读,也是践踏自身人格的行为。

执法必须守法,监督重于泰山。把强化自身监督放在与强化法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自觉接受外部监督,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主动向人大汇报工作,积极配合人大开展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重视与人大代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通过召开座谈会、邀请参加专项检查等形式认真听取意见。

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主动向政协通报检察工作情况,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络,坚持和完善特邀检察员、人民监督员制度。

大力加强内部监督。继续深化检察改革,紧紧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切实加强对自身执法活动的监督制约。加强对司法机关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只有加强监督,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立

在法制的基础上,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立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科学机制、努力学习司法领域的知识和人大制度的知识,为司法公正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要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牢固树立和谐司法理念和意识,明确和谐司法对确保审判工作的公正高效,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和作用。要有心底无私天地宽,倾情迷事不迷官的思想境界。常坏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不谋不正之风,不贪不义之财。

要有学术表达方式的创新之志,要勇做法律传播者的职业荣誉感,要有参与这个时代法治事业的历史责任感。以如此的心态定位来从事这一工作,心里会有一份安慰和幸福。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进一步加强法院规范化建设和法官队伍的作风建设,在实践中加强法官司法能力建设,到环境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实践锻炼中使法官熟悉国情、磨练意志、改进作风、增长才干。,妥善处理好法院、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人民法院内部各部门、各工作环节、上下级法院以及人民法院与其他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司法功能的有效发挥。 关于公正廉洁执法

1、当前制约和影响公正廉洁执法的主要问题、原因和对策;

2、公正廉洁执法的法理思考;

3、如何从完善法律制度和工作机制方面保障公正廉洁执法;

4、如何引导社会舆论,加强政法宣传工作;

5、如何学习借鉴外国和港澳台地区在公正廉洁执法方面的有益做法和经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党课论讲公正范文】相关文章:

生西法师入行论讲记第七课04-11

公正司法范文05-16

司法公正论文范文05-10

忠诚铸公正范文05-22

公正读书笔记范文05-27

公正廉洁执法范文05-27

公正执法演讲稿范文06-11

讲党课范文05-15

党课讲稿范文05-16

党课感想范文05-16

上一篇:对联大全春联范文下一篇:对教育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