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制度试行

2022-07-10

在充满活力和日益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使用制度。制度是维护公平和公正的有效手段,也是我们工作的底线要求。什么样的制度是有效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内部审计制度试行》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内部审计制度试行

新媒体协会内部管理制度(试行)

新媒体中心内部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的发展、扩大本协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协会质量,维持社团工作正常进行,促进协会发展,经协会办公室商讨决定,制定协会管理制度,此制度包括会议制度,活动制度,及相关奖罚等制度。

一、 会议制度:(建档)

1、会员大会是由会长,副会长及全体成员参加的会议,此会是因工作需要召开的会议,联络部在会前通知到每位成员。

2、每次会议由会长指派人主持,会上做好上月或者是上学期工作总结(含肯定与否定),安排好具体工作;

3、秘书部人员做好会议记录,并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到会,对请假及未到人员进行统计与公布;

4、每次会议要求全体成员都出席,有特殊情况不能到 会者需向秘书部请假(假条形式,同时秘书部做好请假人员的纸质记录附上假条。)

5、在会议期间,每位成员都有保持会场适度安静(手机静音,禁止存在玩手机和闲聊的现象)和对协会的发展提出建议的义务,有对办公室以及各部长的成员提问和对协会内部不良现象进行检举的权利。

6、各部门每周自行筹备一次例会,会议主要处理各部门近期工作事务,活动安排,办公室决议公布,各部门工作汇报等,例会作为各部门的沟通交流桥梁。

备注: 〈1〉 无故旷会三次或三次以上者,自动被列入有意退会或劝其退会者行列,由会长做出相应处理;

〈2〉 每学期参加会议提前不请假而迟到15分钟以上达2或2次以上者,取消个人评优资格,对各部门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在开会时迟到15分钟以上达2次或2次以上者,取消部门评优资格;

〈3〉在开会时,对不遵守会场秩序者,给予通报批评; 〈4〉每次会议需要提前两天通知,紧急会议提前一个小时通知;(要求1.通知具体到每个人;2.通知后参会人员反馈情况“收到”;3.会议主题;4.需要的准备工作,参会人员等),参会人员自行调整事务安排。

二、 协会干部任免制度:

为了规范我协会干部任免,提高协会干部的思想素质,充分调动广大协会干部的积极性,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吸收学习好,工作能力强,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同学加入我协会,提高协会的感召力和整体战斗力,把我协会的工作搞的更好,特制定如下干部任免制度:

1、协会干部的基本条件是品学兼优。

2、协会干部的产生办法有: (1)自荐;(2)直接选拔;(3)选举;(4)公开招聘。

3、协会会长由选举产生或确认,协会成员的调整由协会办公室决定。

4、部长和组长实行任期制,以学年为任期期限(特殊情况另行处理),凡是协会部长以下干部的考核采取自我评价、群众评议、组织考核三种形式相结合,最后由协会理事会决定任免。

5、凡是协会干部的任免须报办公室备案。

三、 协会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协会工作档案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使协会的工作形成一定的历史资料,为今后的协会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经验和教训,协会将加强内部工作档案的管理,作为实现干部个人资料和工作资料管理合理化、制度化的必要手段。

1、协会的档案管理工作由秘书部负责整理上交办公室存档(一式多份制),对协会的文件、会议记录、简报、各部门重大活动方案及其形成的材料分类归档管理。办公室为协会的大型活动提供咨询,保障各项决策的科学化。

2、各部门的大型活动的方案、总结及有关材料除本部门存档外还须送一份秘书处存档。

3、协会档案分类为:各类文件、会议记录、协会工作总结、计划、工作报告、社团章程、奖罚记录、奖品及纪念品、重要书刊、活动总结(含照片)等。

4、所有档案分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存档要求:

1.纸质档案用档案袋分类保管;特色活动照片存电子档; 2.存档要积极主动;

3.存档同学平时负责档案整理、收集;

4.每学期进行一次小整理,一学年进行一次大整理。

四、 招新制度:(建档)

(一) 新学年初,由各部门制定招新方案,各核心成员集体讨论后通过; (二) 招新人员包括办公室助理及各部门干事,干事须从社员中选出; (三) 统一招新时,办公室助理由各部门部长、会长和副会长共同选出; (四) 各部门干事由各部部长及会长提出意见后,由各部门部长做最 后决定;

(五)会员会籍建档统一由秘书部制作管理; (六) 招新要求:

1.实事求是,态度端正,认真审核。(内部) 2.有一定业务基础,对所选业务有一定爱好。(干事) 3.有组织能力,有一定独立思想、创新意识者优先。

五、 问责制度 :

(一) 各部门部长有责任做好该部门新干事的培训以及部门工作的 分配和部门财物管理等工作。

(二) 部长失职或没有履行部长责任书时,会长有权提出更换部门部

长,由该部门三分之二干事同意后,正式撤除部长职务,并由该部门重新选出新任部长。

(三) 会长有保证新媒体中心向前发展,传承新媒体精神和光荣传统的责任。会长需认真做好统筹各部门的工作。对新媒体中心各大平台运行,协会活动等负全权责任。

(四) 社长需在每次全体会议上做上阶段的工作报告,由全体干事审核。(与会人员三分之二的干事通过,则视为通过。)社长在任期间如有三次工作报告不被通过,即可由全体干事在副社长中重新选举社长。

六、 培训制度 :(建档:建立培训课程、内容的纸质材料,秘书部审核通过后一式三份)

(一) 会长负责对新招的办公室助理、部长的培训。

(二) 部长对新干事的培训。

培训内容:

(一)会长向会长助理、部长交代工作细节、工作方法。

(二)对会长助理和部长进行语言表达培训。

(三)对会长助理和部长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部长对干事培训:

(一)各部长向各部干事交代工作细节、工作方法。

(二)各部长对各部干事进行语言表达培训。

(三)各部长对各部干事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七、奖惩制度、不进则退制:(建档)

积分管理办法.(暂行草案)

一:会员积分管理办法经新媒体中心办公室讨论研究后与2015年 月 日正式实施.

二:积分管理办法适用于一切成员,不分职务和级别.

三:每个被管理成员的原始积分为十分.

四:每月29号由秘书部统计对各部门人员积分进行评定,分别评出高积分(20+),低积分(4-9)以及不及格积分(4-),再由30号在群公布。

五:

1、对高积分者进行适当奖励,并且对外通报表扬.

2、对低积分者进行内部敬告,并对协会中有职务的低积分者免职.

3、对不合格积分者劝其退社.

六:积分的评定由会议,活动的记录人员或个人提供书面材料,并送交秘书处,由秘书处核定记载存档.若核定不实或者有偏差,秘书处有权修改评定结果并通告提供材料者.

七:奖励积分范围:

1、向部门或社团提交活动方案.(1-5)

2、每次大型活动直接参与.(1-5)

3、社员积极申报和实施活动项目。(1-6)

4、每次到会者。(1)

5、其他有益于社团工作和发展的着情奖分。

八:扣除积分范围:

1、会议迟到或旷到(1-2)

2、活动无故不参与。(1-2)

3、个人作风影响社团形象。(1-5)

4、经核实搞内部斗争的社员直接除名。

5、其他不益于社团工作和发展,有损社团凝聚力的清况着情扣分。

八、部门责任制:

各部门设一名部长,根据编制人数再设若干副部干部,各部在协会章程的约束下,不违背协会内部管理制度的条件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目的是为了协会整体更好发展,各部部长对自己部门负责,自行协调好各部门关系,配合好协会的整体发展。

秘书部:

(一)负责管理会员信息,组织会员交流;

(二)发放协会通知,召集会员会议,做会议记录;

(三)统筹协会各部事务;

(四)负责保管协会财物,审核报销经费,公开财务细节;

(五)以及各活动设备外借登记;

联络部:

(一)联系和吸纳新会员,组织协会活动;

(二)负责协会校内外的外事活动;

(三) 负责与校内外其他社团或学生会的联系,加强沟通,保证信息的通畅;

(四) 负责协会所需教室、多媒体的借用,与团委等老师的交流沟通;

外联部:

(一)主要负责保证学生会举办活动所需经费的正常来源;

(二)通过积极地与校内外商家的沟通,与商家达成一定协议,获得赞助,保证协会举办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新媒体中心项目平台营销推广

(四)负责协会形象包装与对外整体宣传;

(五)子活动的策划、打包宣传与推广,建立协会组织特色活动;

(六)寻求企业合作,为新媒体中心提供经济支持;

(七)通过与外界的沟通,参与相关活动;

(八)寻求联盟长期合作伙伴。

技术部:

(一)负责以协会名义组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

(二)策划、宣传海报的制作,活动形式不限,但要求参与活动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发送与活动有关的状态。

(三)协助会长运营协会在新媒体中心的官方平台。

(四)摄像、摄影、视频、照片等的采集与制作;

(五)场地接线,舞台灯光,设备管理维护;

(六)美工设计、产品设计开发。

电视台:

(一)新闻组:

1、负责收集并及时发布学生、教工及其团体和校内各组织机构对校内外的各种感兴趣的、关心的信息;

2、新闻采写、专题采编,为新媒体平台及外宣供稿

(二)播音、记者组:

1、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2、采集校内官方消息,校园新闻;负责校园活动的新闻采写和拍摄。

3、深挖校园内典型实例,定期组织专题采访,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做好通讯员的业务培训、指导工作。

5、及时认真地完成校团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视频组:

1、节目策划,制定与编辑

2、微视频节目采集,制作

(四)总编室:

1、抓好风格、版面定位和栏目设置等策划。

2、策划制订重大新闻报道实施方案。

3、审查好稿件后转交给技术部。

4、处理好照片后转交给技术部。

各成员有责任通过多样化的文体活动或其他方式营造协会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文化氛围。

新媒体中心协会 二〇一五年三月一日

第二篇:浩德中医专科门诊部内部规章制度(试行)

浩德中医专科门诊部

规 章 制 度

(试行)

门诊办公室2016年制

目 录

1、门诊部的聘用制度

2、门诊部的考勤制度

3、门诊部的请假、休假制度

4、劳动纪律管理制度

5、物资丢失,损坏赔偿管理办法

6、门诊部的安全保卫制度

7、门诊部的奖励、惩罚管理制度

8、药品、器材、财务管理制度

2 门诊部管理的规章制度(试行稿)

一、门诊部的聘用制度

依照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公司对全门诊部各类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

(一)、聘用的基本原则:

1、聘用人员要身体健康,思想作风端正,热爱门诊部,热爱本职工作,服务态度好,服从工作安排,个人简历清楚(无违法乱纪的前科)。

2、聘用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须有中专以上正规学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含应聘岗位上岗证)证书,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二)、聘用程序:

1、申请聘用人员须将个人相应证件(原件)、照片、个人资料呈报副院长办公室,并填写《入职申请表》(附资料复印件)。

2、副院长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料审核并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面试或技能考核。再呈送院长审核录用与否三日内予以答复。

(三)、聘用人员的岗位管理:

1、门诊部根据业务功能需要编制人员的岗位计划书。人员聘用实行定编定岗的原则。以定编所需岗位聘用人员。

2、临床科室主任岗位、副高以上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应聘面试

3 由院长或公司总部进行。其他各级各类人员岗位的应聘面试按照定编岗位由副院长负责。

3、聘用人员要接受门诊部的日常管理,服从分配,忠于职守,热爱本职,遵纪守法,积极工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4、聘用人员试行录用试用期。依据个人在试用期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技术熟练程度决定试用期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3个月。聘用人员在试用期内,实行试用时间的个人申请,部门评议,院长办审核,院长审批签字之程序。聘用人员录用后须提交相关证件原件、照片、变更表等。试用期结束后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5、临床部门主任岗位须有中级以上职称,在本岗位连续任职3年以上,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具备学科带头人的实际能力。

6、建立人力资源储备机制和制定培训、学习计划。对安心于本院工作、热心本职、忠于职守、业务技术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有目的的进行培训、选拔进修学习并签订进修合同。为门诊部目前的功能建设和长远发展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

7、除专业性较强的特定岗位人员外,其他岗位人员要实行定期的轮换制度,以提高专业人员的熟悉每岗位业务能力。

(四)、聘用人员的待遇

1、聘用人员录取后在试用期内实行试用期工资(基础工资+岗位工资+职位津贴),试用期3个月。

2、试用期满并签订正式劳动用工合同之当月即享受转正工资(基础工资+岗位工资+职位津贴+绩效工资+劳务津贴)。

3、转正并签订正式劳动用工合同之后办理“五险一金”。

4、聘用人员在上班时间内门诊部提供中餐。须住宿者由门诊部统一安排住房。

5、门诊部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本单位的具体规定在下月15日以前核发聘用人员上月的工资、奖金及其他津贴。

6、门诊部根据国家、市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经济效益适时调整员工的工资。

7、合同期内门诊部根据卫生部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有对聘用人员所在岗位定期进行基础理论考试和专业技能的考核,2次考核不能合格者门诊部有权解聘合同。 (五)、聘用人员续聘管理

1、聘用人员实行一年一聘,一年一度签订劳动合同,续聘续签。

2、须辞职的聘用人员应于辞岗前30天提交辞呈报告由部门负责人签字,报院长办公室填表,分管院长审批,该部门凭审批表清理收回所领物件,财务部门凭审批表结算工资。辞职后次日起劳动合同自行终止。

二、门诊部考勤制度

1、门诊部员工必须执行门诊部规定的作息时间(即8:30-18:00),上下班指纹打卡计时考勤。卡表作为当月考勤发放工资的依据。特殊情况,因公外出不能打卡者须在次日在门诊办填写考勤说明表。

2、工作时间若因公、因私外出办事,事先须向部门负责人说明,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前提下方可外出。因私外出未经批准又未向部门说明事由者以离岗处理,部门负责人同意后去前台填写临时外出单。

3、门诊办不定期对各部门进行查岗。无故离岗者以脱岗时间按旷工论处。累计时间达8小时以一天旷工计算。

4、下班后病人任在治疗者,相关人员不得下班。下班后来的病人按加班处理。

三、请假、休假制度

1、在编在岗工作人员可享受国家规定的春节、端午、中秋法定假日休假,公休假按每周休假1.5天(即每月6天),试用期每周休假1天(即每月4天)。

2、员工休假实行轮休制,各部门人员休假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进行轮休,由各部门统一安排。每周五各部门要将下一周排班表上报门诊办审批后方能执行,排班表一式两份部门一份、门诊办一份备案备查。

3、已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并在合同期内可享受婚假7天,丧假(限父母、岳父母)3天。

4、员工因重病不能坚持工作者须持就诊医院(不含门诊、诊所)证明3天以内计入考勤,4天(含4天)以上不计考勤。请事假不计

6 考勤。病、事假不享受绩效工资。病假证明、事假申请交部门负责人签字后再交分管院长签字,报门诊办备案。

5、员工的假日(含法定假、公休假)不得积累连休,原则上当月假当月休完。因工作需要当月不能休假者,最长不超过下个月。2个月仍不能补休者由个人申请、部门审核、分管院长审批核发加班工资。

6、各科室严格控制加班事项及加班时间,确因工作需要而加班的以工作时间累计计算。1小时内不计入考勤。累计达8小时计入考勤1天。并填写部门加班表。领费不补休。医护工作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完成病历文书书写,本职工作未完成而加班者不计加班。

四、劳动纪律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应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上班迟到、早退5分钟以内一次扣10元,迟到、早退5-30分钟扣50元。迟到、早退3小时视同旷工1天。无故旷工1天扣发3日工资。月累计旷工3天以上做辞退处理。特殊情况可向院长办说明情况。

2、上班时间未佩戴胸牌上岗一次扣10元,未穿工作服、穿拖鞋上班一次扣10元。

3、上班时间不准玩手机、看小说、玩游戏、打麻将、织毛衣、擅自离岗等,违者一次扣20元。

4、工作中不尊重上级领导当面顶撞者、不服从安排者,不听从指挥者一次扣50元,并予以通报批评。造成医疗纠纷者以辞退处理。

5、对待病员要热忱服务,笑脸相迎,礼貌相送,语言和谐。与病人发生争执时“忍”当头,耐心多解释。对拒绝、推诿病人,态度粗暴,延误病员的诊断或治疗的投诉者,查明事件原委后,给予当事人50~100元处罚。

6、工作人员须提前10分钟做好岗前准备,不得门诊部内吃早餐,8:30准时参加早会,违者一次扣20元。

7、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不准办私事、干私活,在不得在治疗室、功能室等病人治疗区域休息,违者一次扣20元。

五、物资丢失、损坏赔偿管理办法

1、因工作失职、不负责任、违反操作规程,致使门诊部财产遭受损失,根据情节轻重、损失的程度及当时使用情况分别给以赔偿、部分赔偿、批评教育等。

2、因仪器本身的故障不慎损坏的器材,经有关人员证明,门诊办核实,确认非责任性原因的,可免于赔偿,但须填写报损单并上报院长办备案。

3、各部门管理的器材、电器、家具、药品等,均定责到人,专管专用,不负责任造成丢失后的保管人负责赔偿。

4、消耗性材料、低价位的物品(如1~10元以内的手套、试管、

8 注射器、灯泡、刀片等),因工作损坏不计赔偿。

5、因责任心不强致使器材破损须赔偿的按市场进购成本价计算。超过50元者,经部门负责人填报损表报请分管院长裁处,50元以下者由部门负责人处理并填表报门诊办备案。

6、药房的药品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计划不妥而致积压过期,保管不善而致霉烂、失效、变质等,以进购价计算损耗超5%以上报的损费从部门绩效工资中扣除。

7、报损与赔偿程序

(1)、破损或报废:门诊部的各种财产(含消耗材料、药品、家具、电脑、电器等),门诊部确认不能使用者,由责任人或部门负责人填写破损报损单,详细记录器材名称、规格、破损原因及程度、金额、本人签字、证明人签字、部门负责人签字报院长办审批。属固定资产的,经分管固定资产领导审批后,确定维修或报废。

(2)、赔偿:器材损坏经确定为赔偿情节的,由负责人填写赔偿清单以成本价经分管院长审批到财务部门交款后领补。属于大额固定资产的,由门诊办决定赔偿金额。

六、门诊部的安全保卫制度

1、门诊部职工、病人的人身安全、防火、防盗,物资货币保管安全,实行院、部两级负责制,副院长负总责,设备使用、货币经手者具体负责并为第一责任人。

2、行政部门负责门诊病人、家属、外来人员的探视监控管理。值班人员必须坚持岗位,忠于职守。要经常巡视各部门。关好水龙头、门窗、切断电源,做好值班交接班记录。

3、大型精密仪器室、治疗室、药房、仓库、诊疗室等重要场所禁止吸烟、禁用明火并有标示。

4、门诊部要配备专用的防火器材,放置固定位置,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维护更换。职工要增强火灾事故的安全常识,可聘请消防部门专业人员来院授课,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至少每年一次。

七、门诊部奖励、惩罚管理制度

(一)、奖励制度

为弘扬正能量,体现与宣传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创先争优,特制定如下奖励制度。

1、建立健全门诊部职工的岗位考核制度(考核标准另订)。在门诊部考核评比中成绩突出,工作优秀的先进个人给以1000元奖励,先进部门奖3000元。

2、门诊部职工因工作突出,被评为省、市、县级“先进个人”、“优秀医务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者,门诊部分别给以10000、5000、3000元的奖励,国家级奖10万元。

3、在门诊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给门诊部带来显著的荣誉的;

10 受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表彰的;媒体报道的典型事例或个人先进事迹者,门诊部给以当事人500~1000元奖励。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获患者及家属赠送锦旗、感谢表扬信者,门诊部奖励100元。

4、为门诊部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创新性建议并付诸实施,初见成效的;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新业务为门诊部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视成效大小给以1000-5000元的奖励并给以业务提成。

5、门诊部提倡与鼓励各级各类技术人员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参加职称晋升高聘一级合格者(以证书为准)奖300元。凡参加自学、自考、成教、转升本、在职读研等形式学习者,在取得正式文凭时给以200元奖励。

6、医护人员在院外应急成功抢救急危病员,获良好信誉者;员工在安全保卫、消防、治疗等环节中及时处置突发事件,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人身伤害事故、医疗技术事故者等情况,成效突出,视情节给当事人以500~1000元的奖励。

7、门诊部鼓励与提倡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强化技能的训练,争创一流水平。凡参加市、区级卫生系统组织的单项考核、技术比武、质量评优等活动中获前3名的分别给以1000元、800元、500元的奖励。在门诊部组织的活动中获前3名分别给以300元、200元、100元的奖励。

8、对门诊部开展新项目、新技术而急缺的专业技术人才,门诊部员工介绍或引进且已定位的高级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分别给以300

11 元、200元的劳务介绍奖励(属广告招聘不在此列)。

(二)、惩罚制度

1、门诊部将建立一套以医疗、护理、医技、财务、后勤等部门的质量评审、量化、考核制度,重点进行以处方等文字资料质量为主的医疗质量管理(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2、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违反医疗技术操作规程,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重大医疗纠纷案件的,除执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处罚决定外,门诊部给以当事人扣发当月全额工资,承担经济赔偿额的30%。触及法律的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工作人员粗枝大叶、欠细心,责任心不强,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如发错药、发错报告)未造成人身伤害,但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医疗纠纷的,责成个人写出书面检查,门诊部扣发当月岗位津贴。造成经济损失的个人承担20%。视情节给以通报批评,甚至辞退等处罚。

4、在医疗执业过程中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信息、虚假证明者;构成违法行为的,造成不良影响者,除按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处罚外,分别给以200元至2万元的处罚。

5、未按规定完成各项记录、报表(如门诊日志、交接班记录、财务报表、日结费清单等)者,一次给以30元的经济处罚。一个月连续3次以上者取消当月工资中岗位津贴。年终取消评优评先的资格。

6、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拒收病员及家属、药品、器材推销商的“红包”、礼金、购物卡等。对违规收受者,一经查实,除没收所得外,并处以3倍的经济处罚(从当月工资中扣除)。

7、工作不服从分配,经思想工作仍不服从者,门诊部不予安排工作,停止考勤,解除劳动合同。

8、门诊部员工执业过程中,严禁开“人情方”,严禁利用门诊部的场地、设备、设施、条件为亲朋好友提供无偿服务。如有违反者,一经查实,处以原额的5倍处罚。

9、门诊部全体职工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员工之间若发生相互吵架、谩骂、斗殴而影响工作者,视情节轻重给以双方当事人50~100元处罚。情节严重,且造成不良影响着经教育仍不思悔改者,作辞退处理。

八、药品、财务管理制度

(一)、药品材料管理:

1、门诊部的药品材料供应应满足病人的治疗所需。药房人员应经常深入科室,了解临床医生的用药习惯和用药特点,最大限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优质、价低、疗效可靠的中药品,一次性消耗品。

2、药品材料进购由药房负责人提出计划,报院长办审核后再交采购员采购或直接向医药公司报单配送。分管院长凭进货凭证签字付款。

3、门诊部药品、一次性消耗品、办公用品等。每次进购计划要适应本门诊部用量的特点,一次量不宜过多,增加周转次数,以减少品种数量的积压。

4、药房、财务部要建立一套完备的药品、消耗材料、印刷品等的采购-验收-入库-核价-上网络-日消耗-库存-报损流程。每项程序要有专人负责。

5、对有毒中药要按有关规定管理,实行“五专”。严防中药差错、流失事件的发生。

(二)、财务管理

1、门诊部的业务收入实行统一收费,统一票据,统一核算的“三统一”管理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不能私自收费。

2、门诊部财务支出实行“一支笔”签字审批制度。日常事务有关的往来费用,招待、会议、办公、维修费用额在1000元以内,由副院长签字。员工工资、奖金、福利、大额设备购入、投资、捐赠等支付由院长签字。

3、对大型设备的购入应由需求科室负责人提出申请,说明购入的理由报院长办公室,由院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写出论证报告,提交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以尽可能避免设备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

4、门诊部的财务管理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有法可依的管理制度,如资金流动、报表、账目登记、税务管理、审计管理、收费价格等。使门诊部财务管理做到合法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

5、门诊部职工直系亲属因病在门诊部进行治疗、检查所需费用,门诊部给以总额20%的优惠。享受优惠者凭处方或检查、治疗单到财务部审核登记后直接从收费处结清。

6、财务部、院长办要建立医疗设备、器械、办公用品、电器等固定资产的登记制度、完善建档、建卡资料。

7、财务部要建立员工宿舍区水、电、气、空调使用的管理办法,以确保生活的日常供应、厉行节约、减少浪费。

第三篇: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试行)

(2007年4月9日

保监发〔2007〕26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内控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保险公司风险防范能力,依据《保险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的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是指保险公司内部机构或者人员,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业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经营管理人员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等开展的检查、评价和咨询等活动,以促进保险公司实现经营目标。

第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健全内部审计体系,认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促进公司的稳健发展。

第五条 中国保监会依法对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评价和监督。

第二章 机构与人员

第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与其治理结构、管控模式、业务性质和规模相适应,费用预算、业务管理和工作考核等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

第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成员由三名以上不在管理层任职的董事组成。已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应当由独立董事担任主任委员。

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当具备与其职责相适应的财务或者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第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设立审计责任人职位。审计责任人既向管理层负责,也向董事会负责。

审计责任人由总经理提名,报董事会聘任。没有设立董事会的保险公司,审计责任人由管理层聘任。

审计责任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第九条 保险公司审计责任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二)从事审计、会计或者财务工作五年以上,熟悉金融保险业务;

(三)具有在企事业单位或者国家机关担任领导或者管理职务的任职经历。

第十条 审计责任人不得同时兼任公司财务或者业务工作的领导职务。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不受其他部门的干预或者影响。

鼓励保险公司实行内部审计部门的集中化或者垂直化管理。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原则上应当不低于公司员工人数的千分之五。保险公司员工人数不足一百人的,至少应当有一名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第三章 职责与权限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对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运行与维护负有最终责任。没有设立董事会的,公司总经理承担最终责任。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公司内部审计基本制度并向董事会提出意见,批准公司审计计划和审计预算;

(二)评估审计责任人工作并向董事会提出意见;

(三)指导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内部审计质量;

(四)就外部审计机构的聘用和解聘、酬金等问题向董事会提出建议;

(五)协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六)定期检查评估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及时受理和处理关于内部控制方面重大问题的投诉;

(七)监督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所发现重大问题的整改和落实;

(八)董事会要求的其他工作。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总经理在内部审计方面履行以下职责:

(一)领导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和内部审计工作;

(二)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及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资源和职权;

(三)负责组织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 审计责任人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公司内部审计系统开展工作;

(二)组织制订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审计计划和审计预算并推动实施;

(三)组织实施审计项目,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四)及时向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公司总经理汇报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提出改进意见;

(五)协调处理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主要职责如下:

(一)拟定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预算;

(二)对公司及所属单位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监督、检查、评价;

(三)对公司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评价;

(四)对公司及所属单位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五)对公司及所属单位经营效益等事项进行专项审计;

(六)对公司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七)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进行后续审计;

(八)法律法规规定和公司要求的其他审计事项。

第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及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所需的权限,主要包括:

(一)要求被审计单位按时报送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文件和资料;

(二)参加或者列席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会议,参加公司的相关业务培训;

(三)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文件、资料、电子数据;

(四)有权进行现场实物勘查,或者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取得证明材料;

(五)有权暂时封存可能被转移、隐匿、篡改、毁弃的会计和业务资料;

(六)制止正在进行的违法违规行为;

(七)对违反法律、法规、监管规定或者内部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人员提出责任追究或者处罚建议;

(八)向董事会或者管理层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每年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出具内部控制评估报告。

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司内部控制基本情况;

(二)本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及上内部控制缺陷的改善情况;

(三)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四)下一改进内部控制的计划。

第四章 工作机制

第二十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应当至少每半年一次向董事会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并通报管理层和监事会。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应当至少每季度一次听取审计责任人关于审计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可以通过聘请中介机构等多种形式,评估内部审计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监督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应当及时对审计责任人提交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进行审议,并就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向董事会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对其关注的重大问题,可以要求管理层组织调查,也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直接调查,或者委托独立的中介机构调查。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在审议议案和报告时,可以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列席,对相关事项做出说明或者回答董事的提问。

第二十六条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责任人应当至少每年一次向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提交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

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在分析评估风险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明确审计重点、制订审计计划。

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预算应当在征求管理层意见后,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批准。没有设立董事会的,由总经理批准。

第二十八条 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审计程序,采取科学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并定期实施审计质量自我评估。

第二十九条 保险公司监事会可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审计复议制度。对审计结论存在异议的,被审计对象可以依照规定向保险公司相关机构提出复议。

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推广应用辅助审计软件,积极开展非现场审计,提高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和审计效率。

第三十二条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经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者公司管理层批准后,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承担内部审计项目。

外聘中介机构应当具备足够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三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通畅的投诉举报机制,鼓励员工举报公司经营管理中违法违规及其他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行为,并严格为举报人保密。

第三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一)每年四月三十日前向中国保监会提交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和经董事会审议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

(二)及时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风险问题;

(三)内部审计部门对下属分支公司进行审计的,应当同时将审计报告抄报审计对象所在地的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

(四)保险公司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未予有效整改处理的,审计责任人应当直接向中国保监会报告相关情况;

(五)中国保监会要求的其他事项。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对审计发现问题未按照要求及时进行整改处理的,保险公司应当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未及时按照前两款的规定追究责任的,中国保监会将追究保险公司管理层及相关董事的责任。

第三十六条 保险公司在考核经济目标、任免所属单位负责人时,应当将内部审计情况作为重要依据,并听取审计负责人的意见。

第三十七条 对拒绝或者不配合内部审计、拒绝提供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打击报复或者陷害审计人员的,保险公司应当及时制止,并严肃处理有关单位和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八条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滥用职权、徇私舞弊、隐瞒问题、玩忽职守、泄漏秘密的,应当依照国家和公司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九条 保险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审计责任人在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工作中有重大失职行为的,中国保监会将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条 保险公司对坚持原则、忠于职守、认真履行职责并做出显著成绩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给予奖励。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各保险公司可依照本指引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指引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指引自二○○七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第四篇: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

【发布单位】审计署 【发布文号】审计署令第6号 【发布日期】2004-02-10 【生效日期】2004-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

(审计署令第6号)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已经审计长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4月1日起在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派驻机构试行,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试行范围。

审计长李金华

二○○四年二月十日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他有关审计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时,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第四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评估和追究制度,依据有关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评估审计项目质量,追究有关人员对审计项目质量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条 审计机关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第二章 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第六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由不同级次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参加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审计组具体承办审计项目或者实施单个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第七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

第八条 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下列基本情况:

(一)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

(二)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

(三)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

(四)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

(五)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六)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

(七)以往接受审计情况;

(八)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第九条 审前调查应当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资料:

(一)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

(三)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

(四)审计档案资料;

(五)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

(六)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第十条 审前调查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下列方式:

(一)到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情况;

(二)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

(三)查阅相关资料;

(四)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五)其他方式。

第十一条 审前调查一般在送达审计通知书之前进行,必要时,可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后进行审前调查。

第十二条 审计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计工作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对象;

(四)审计内容与重点;

(五)审计组织与分工;

(六)工作要求。

审计工作方案应当具有指导性。

第十三条 审计工作方案由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具体负责编制,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并下达到具体承担审计任务的下级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实施。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应当经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十四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编制的依据;

(二)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

(三)审计目标;

(四)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五)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六)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七)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

(八)编制的日期;

(九)其他有关内容。

第十五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组办理审计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

确定审计目标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相关政策;

(二)政府、审计机关、有关部门对审计项目的要求;

(三)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

(四)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能力、审计经验;

(五)审计的时间和经费预算;

(六)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将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工作目标具体化。

第十六条 审计组应当分析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审计组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依赖内部控制的,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在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不依赖内部控制的,在实施审计时直接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对规模较小或者业务简单的审计项目,可以直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第十七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范围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所属的会计期间和有关审计事项。

第十八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内容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需实施的具体审计事项以及所要达到的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事项一般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划分。

第十九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重点是指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

审计组应当对审前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异常变动,分析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重点。

第二十条 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确定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审计步骤和方法应当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第二十一条 确定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时,应当考虑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审计组组长可以委托有资格的审计人员担任主审,履行审计组组长授权范围内的职责,但审计组组长应当对主审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 审计组组长具体负责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由审计组负责实施。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可以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二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应当对审计实施方案的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审计目标的可行性;

(二)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三)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的适当性;

(四)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

(五)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六)审计分工的恰当性;

(七)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 实施审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一)审计工作方案调整的;

(二)审计组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测评后,认为需要调整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的;

(三)审计组人员发生变化,足以影响审计实施方案执行的;

(四)审计中发现重大违法案件线索,需要改变审计内容和重点的;

(五)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审计工作的;

(六)其他需要调整的。

第二十五条 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

(一)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

(二)重要性水平及审计风险水平;

(三)重要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四)审计组成员。

第二十六条 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组组长;

(三)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四)审计组所在部门认为需要报审计机关领导批准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 审计组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办理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审批手续的,可以口头请示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者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同意后,调整并实施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结束时,审计组应当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前调查情况,初步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测评、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以及审计实施方案调整情况加以记录。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的恰当性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审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计内容的适当性、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负责。

审计组成员对审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由于审计实施方案编制、调整不当,造成重大违规问题应当查出而未能查出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章 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第三十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收集审计证据。

第三十一条 审计证据的形式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口头证据、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以及其他证据。

第三十二条 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第三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

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后附有审计证据支持。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必要时可以附有审计证据或者相关资料。

第三十四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下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一)通过检查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与审计事项相关的会计资料、被审计单位承诺书、会议记录、文件、合同等资料,以及审计人员编制的汇总表、调节表、分析表等材料;

(二)通过监盘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实物资产盘点清单和现金、有价证券盘点表等材料,并由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签名;

(三)通过观察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观察记录,注明观察的事项、内容和结果等情况;

(四)通过查询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被查询的单位或者个人的书面答复材料或者口头答复记录,并注明查询事项、内容、方式和查询结果等情况;

(五)通过函证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被函证单位或者个人的回函,编制函证记录,注明函证事项、范围和回函结果等情况;

(六)通过计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计算表或者计算工作记录,注明计算的事项,所根据的相关数据,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等;

(七)通过分析性复核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对比分析表、比率分析表和趋势变动表,分析和说明异常变动项目、重要比率或者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情况。

第三十五条 审计人员可以收集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也可以采取文字记录、摘录、复印、拍照、转储、下载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

第三十六条 审计人员在收集实物证据时,应当注明实物的所有权人、数量、存放地点、存放方式和实物证据提供者等情况。

审计人员在收集视听资料或者电子数据资料时,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电子数据资料的运行环境、系统以及存放地点、存放方式等情况。必要时,电子数据资料能够转换成书面材料的,可以将其转换成书面材料。

审计人员在收集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时,应当注明鉴定或者勘验的事项、向鉴定人或者勘验人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人或者勘验人资格等。

第三十七条 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难以实施或者实施后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追加或者替代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仍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应当由审计组组长确认,并在审计日记中予以记录和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

第三十八条 审计人员取得审计证据,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不能取得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第三十九条 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较大的,可以编制汇总的审计证据,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

审计人员应当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按照审计事项分类,按照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相关程度排序;对审计证据进行比较判断,决定取舍,剔除与审计事项无关、无效、重复、冗余的证据;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确定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第四十条 经过分析、判断和归纳的审计证据,应当编制索引号排序,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之后;必要时,可以附在相应的审计日记之后。

不能附在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审计日记之后的实物证据、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资料等,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编制书面材料,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审计日记之后。

第四十一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督导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工作,审核审计证据。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

第四十二条 审计人员应当对其收集的审计证据严重失实,或者隐匿、篡改、毁弃审计证据的行为承担责任。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重要审计事项未收集审计证据或者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四章 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第四十三条 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

第四十四条 审计人员应当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逐日编写审计日记。

第四十五条 审计日记的要素包括: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人员姓名;

(三)审计分工;

(四)实施审计的日期;

(五)审计工作具体内容;

(六)索引号;

(七)页次。

第四十六条 审计日记记载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一)审计事项的名称;

(二)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三)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

(五)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 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不得遗漏、虚构、隐匿、毁弃,其他人不得删改。

审计日记应当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简明扼要。

第四十八条 审计人员同时承担多个审计事项,应当在同一审计日记中依次记载;多名审计人员共同承担同一审计事项,应当在各自的审计日记中分别记载。

第四十九条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

第五十条 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包括:

(一)被审计单位名称,即接受审计的单位或者项目的名称;

(二)审计事项,即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

(三)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即审计事项所属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

(四)审计人员及编制日期,即实施审计项目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人员及编制日期;

(五)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摘要及其依据,即简要描述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金额、数量、发生时间、地点、方式等内容,以及相关依据;

(六)复核人员、复核意见及复核日期,即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意见及实施复核的日期;

(七)索引号及页次,即审计工作底稿的统一编号及本页的页次;

(八)附件,即审计工作底稿所附的审计证据及相关资料。

第五十一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审计证据。

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对应关系,应当通过审计证据的索引号来体现。审计证据对应多个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将审计证据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工作底稿后面,并在其他审计工作底稿上予以注明。

第五十二条 审计日记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对应关系应当在审计日记中通过索引号加以注明。

第五十三条 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

(三)事实是否清楚;

(四)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五)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

(六)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七)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必要时,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日记进行检查。

第五十四条 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的问题,审计组组长应当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

第五十五条 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未执行审计实施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发现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审计组组长对复核意见负责,对未能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严重失实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五章 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第五十六条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书。

第五十七条 审计报告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一)标题,统一表述为"审计报告";

(二)编号,一般表述为"****年第*号";

(三)被审计单位名称;

(四)审计项目名称,一般表述为"********审计";

(五)内容;

(六)出具单位,即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

(七)签发日期。

第五十八条 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审计依据,即实施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规定。

(二)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以及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等。

(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般表述为被审计单位应对其提供的与审计相关的会计资料、其他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四)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和审计实施的起止时间。

审计范围应说明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所属的会计期间和有关审计事项。

(五)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

真实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的符合程度。

合法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程度。

效益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实现程度。

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应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并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审计机关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六)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

(七)必要时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九条 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提出审计报告。

第六十条 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

第六十一条 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并作出书面说明。必要时,应当修改审计报告。

被审计单位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并由审计人员予以注明。

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应予保留。

第六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审计组所在部门复核。

第六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事实是否清楚;

(三)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四)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五)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六)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六十四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后,代拟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

第六十五条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决定书。

第六十六条 对审计发现的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问题,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六十七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送法制工作机构复核。

第六十八条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

(一)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三)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四)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五)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复核意见,出具复核意见书。

第六十九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和法制工作机构的复核意见书、报送审计机关分管领导。

第七十条 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召开小型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审计组组长和其他有关人员。

第七十一条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提议,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其他负责人同意后,召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审计机关负责人、审计组所在部门和法制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审计组组长、有关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

第七十二条 审计业务会议应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审计业务会议决定。

第七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审计业务会议的记录工作,并根据审计业务会议决定修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七十四条 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审计决定之前,应当根据审计机关审计听证的规定,告知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自收到审计听证告知书之日起三日内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要求举行听证的,审计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第七十五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报送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发。

第七十六条 审计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将审计移送处理书送达有关单位。

第七十七条 审计机关组织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需要汇总编制审计报告的,应当由审计组所在部门或者审计机关分别编写审计报告,报送组织审计项目的审计机关,由其按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和性质汇总,形成统一的审计报告。

汇总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对汇总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汇总的审计报告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审定。

第七十八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审计报告。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报告,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七十九条 审计组组长对其提出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重大问题不予反映或者不如实反映的,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中记录的重大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反映的事实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负责。

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编制的审计信息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责任。

第六章 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

第八十条 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材料,建立审计档案。

第八十一条 审计档案实行审计组负责制,审计组组长对审计档案反映的业务质量进行审查验收。

第八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确定立卷责任人及时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审计项目终结后,立卷责任人及时办理立卷工作。

第八十三条 立卷责任人应当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文件材料归入审计项目案卷:

(一)结论类文件材料,主要是审计报告及审计业务会议记录、复核意见书、审计组的书面说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等审计报告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审计决定书及相关文件材料、审计移送处理书及相关文件材料等;

(二)证明类文件材料,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等;

(三)立项类文件材料,主要是上级审计机关或者本级政府的指令性文件、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举报材料及领导批示、审计实施方案及审前调查记录等相关材料、审计通知书和授权审计通知书等;

(四)备查类文件材料,主要是不能归入前三项的其他文件材料。

第八十四条 文件材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但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

跨的审计项目,在项目审计终结的立卷。

第八十五条 立卷责任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则排列文件材料:

(一)审计项目案卷内的文件材料按照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和备查类的顺序排列;

(二)结论类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三)证明类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

(四)立项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五)备查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六)审计项目案卷内的每份或者每组文件之间按照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批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的顺序排列;

(七)审计日记以人为单位按照审计组组长及审计组成员顺序排列,可以单独立卷和存放。

第八十六条 立卷责任人将文件材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

审计组组长按照有关规定对文件材料进行审查验收,并签署审查意见。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责成有关人员改正或者向有关机构提出改进意见。

第八十七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期限将检查合格的审计项目案卷移交档案管理机构归档。

审计组所在部门在移送审计项目案卷时,应当做好该被审计单位审计资料库的建立或者补充工作。

第八十八条 审计组成员对文件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立卷责任人对卷内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归档的规范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查验收意见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归档的及时性负责。

第七章 审计项目质量责任

第八十九条 审计组成员、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审计机关领导在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违反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有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应当追究相应责任。

第九十条 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包括下列处理形式:

(一)责令改正错误;

(二)告诫、批评教育;

(三)责令书面检查;

(四)通报批评;

(五)停职培训、转岗;

(六)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上述形式外,可以并处取消评优、评先、晋级、晋职资格。

第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理:

(一)非审计人员人为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主动改正错误或者情节轻微的;

(三)其他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理的情形。

第九十二条 审计机关设立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审计机关主要领导为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审计机关其他领导、相关审计业务机构、法制工作机构、人事教育机构、监察机构、机关党委、办公厅(室)负责人及有关专家。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制工作机构。

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需要承担责任的,由上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

第九十三条 审计机关可以每年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并对参加审计项目的有关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十四条 审计机关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检查和了解,对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行为,由法制工作机构及时报告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

第九十五条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对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行为,责成各有关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处理决定,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十六条 被处理人员若对处理决定不服,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提出申诉。

第八章 附 则

第九十七条 本办法在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派驻机构试行。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试行范围。

第九十八条 审计机关办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事项,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九十九条 本办法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一百条 本办法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有关准则、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审计署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试行办法

《审计署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试行办法》(审办法发[2008)229号)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切实履行审理职责,规范审理行为,依据审计法、审计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审计署各业务司、派出审计局(以下称业务部门)直接实施完成的审计项目审理工作。 业务部门直接实

施完成的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业务司负责汇总的审计报告,反映审计结果的行政公文、审计信息、审计结果公告等,继续执行审计复核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审理,是指法规司依据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业务部门提交的反映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修改,并提交审计结果类文书的行为。 第四条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在业务部门按规定程序完成审计报告等审计结果类文书代拟稿后进行。

第五条 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在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如召开交换意见会的,法规司应当安排审理人员参加会议。有关审计组应提前两天通知法规司派人参加。

第六条 审理工作采取报送审理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审理人员可以到审计现场进行审理,或报经总审计师和分管署领导同意后,直接到被审计单位核实有关情况。

第七条 审计组组长(或其指定人员)在编制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之前,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提出明确的复核意见,并对其复核意见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八条 审计组应及时将审计报告送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并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对被审计单位有异议的事项,进行核实并作出书面说明。 业务部门对审计组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在此基础上代拟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等行为需要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代拟审计决定书;对需要移送的事项,代拟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九条 业务部门在完成上述审计结果类文书代拟稿后,应当将下列资料提交法规司进行审理:

(一)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

(二)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

(三)审计组审计报告(即征求意见稿);

(四)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书面说明;

(五)业务部门出具的书面复核意见;

(六)代拟的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等审计结果类文书;

(七)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八)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条 审理工作应当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合规性。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否符合程序要求;审计实施过程中,遇有需要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的有关事项时,是否进行了调整并履行了相关程序。

(二)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符合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是否在审计目标、内容与重点、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细化(没有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项目除外);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结合审前调查情况,做到目标具体,重点突出,分工明确,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审计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内容和重点是否按照规定的分工、方法和步骤得到有效落实;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是否在审计日记中得以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记载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是否按要求完整地编制了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的违法违规问题是否全部写入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有无隐瞒、遗漏问题。

(四)审计证据是否符合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的审计结论或审计查出的问题是否表述清楚,数据无误,定性准确,结论恰当,法规依据正确。

(五)审计结果类文书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事实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是否恰当;编制是否规范。

(六)同类项目审计报告中对同类问题的定性及处理的一致性。

(七)其他需要关注的重要事项。 如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业务会审定,法规司不再对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审理。

第十一条 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充分交换意见,全面了解相关情况。

第十二条 审理人员提出审理意见后,应当及时提请法规司分管司领导召开审理会议,进行集体研究讨论。

审理会议一般由法规司司长(或其委托的副司长)主持,法规司其他司领导、审理人员、审计组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也可以吸收法规司其他处室人员和其他相关业务部门的人员参加。

在审理过程中遇有争议或涉及重大事项时,应当向总审计师和分管署领导报告。

第十三条 审理人员应当对审理的主要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对审理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意见,经法规司分管司领导确认后,形成审理意见书(参考格式见附件)。

第十四条 根据审理发现的有关问题,法规司在出具审理意见书时应分别情况提出下列明确意见:

(一)存在本办法第十条第

(一)、

(二)种情形确实无法补充完善的,应当要求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研究改进。

(二)存在本办法第十条第

(三)、

(四)种情形的,应当先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补充、完善;确实无法补充、完善的,应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研究改进。

(三)存在本办法第十条第

(五)、

(六)、

(七)种情形的,一般应当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由法规司直接进行修改。

第十五条 业务部门应当对审理意见书提出的问题及意见认真进行研究,积极采纳合理意见,并对审理意见的采纳情况逐一作出书面说明,无法采纳的要说明具体原因。审理意见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应当及时提交法规司。

第十六条 法规司根据业务部门对审理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对审计结果类文书直接进行修改,对重要修改情况形成书面说明,并经业务部门确认后,将修改后的审计结果类文书及有关资料报送总审计师审核。

第十七条 法规司审理及修改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时间应分别控制在7个和5个工作日内。如遇重大项目或集中成批审理项目等特殊情况时,经署领导批准可适当延长。

第十八条 审计署召开审计业务会议时,法规司应当向审计业务会议汇报有关项目的审理情况。

第十九条 法规司应当合理组织、安排审理人员,明确内部分工和相应的责任。审理人员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切实做到严谨细致,确保审理质量,防范审理风险。

第二十条 法规司及审理人员应当对其所出具的审理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理应当发现而未发现的重大问题负责;对修改提交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恰当性负责。

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及业务部门应当对审理提出的属于其职责范围内的有关问题承担责任;对审计项目中存在但审理未发现的重大问题与法规司共同承担责任。

第二十一条 审理意见书的相关内容和审计结果类文书的修改情况,应当作为对审计项目考核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理意见书、业务部门对审理意见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重要修改情况书面说明归入审计项目档案。

第二十三条 审计署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的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审理意见书(参考格式)

附件

审理意见书(参考格式) 20xx年第xx号

被审计单位

主办单位

审计项目

审理内容

审理发现的问题

审理意见

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合规性

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审计实施方案执行的有效性

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审计工作底稿是否表述清楚、定性准确、结论恰当、法规依据正确

审计结果类文书表述清楚,适用法规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移送恰当,编制规范

一 审: 二 审: 法 规 司:

xxxx年xx 月xx 日

上一篇:贸易经济专业招生下一篇:门诊护士职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