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普法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五五普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农场职工收入问题关系着农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并关系着农场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成的全局。

第一篇:五五普法论文范文

“五五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五五管理”模式重在推进中学精细化管理,实施精致化教育,促进内涵发展。目前中学管理的方式很多,但取得成效的大多是地处城市的生源与师源均很优异的学校,也就是重点中学较多。如教育网邓存东老师发表了《农村中学常规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对策》、《教学与管理》第12期陕西教育学院王怡、何善平老师发表了《落后地区农村中学管理困境探析》等文章中,作者提出了建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环境,满足教师合理需要,实现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体系的贯彻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的实践方案,并认为这是中学教育管理中的务本之道。2009年汤立吾老师在《探索以人为本的中学管理模式》中提出: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体和办学的依靠力量。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是确保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和长期任务。而目前在很多学校,人本管理一直停留在口号中,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因此,很有必要分析当前中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注入以人为本的思想来促进这种状况的改变。

目前中学管理方面的研究有五个方面特点:一是提设想的较多,进行实践的相对较少;二是班级管理方面较多,学校整体管理方面较少;三是提问题的多,提解决问题方法的较少;四是写文章多,进行系统研究的少。五是校本管理研究的少,理论层面研究的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中学均在探索高中校本管理模式,其基本设想是建立学校“二级管理模式”。主要思路有两个:一是实施年级实体为主的“年级责任制”;二是实施教研组实体为主的“教研组责任制”。近年来,又有人提出“新中学管理模式”。“新中学管理模式”管理跨度较为合理,管理层次精简高效,“年级实体”比较到位,教育科研职能也比较突出。但不管是年级责任制、教研组责任制、还是“新中学管理模式”,均是探索学校管理的模式。侧重于中学管理机构的研究,缺乏对管理的理念的研究。

“五五管理”模式不仅研究中学管理的模式与实践,更是研究中学管理的思想与理念、管理的具体策略与方法等。五零管理重在研究管理的理念,五动管理重在研究管理的方式,教学五结合重在研究教学管理,管理五认真重在研究管理的思想,五制管理重在研究管理的制度。而五者结合的研究则构成对学校管理的宏观研究。

五五管理模式同学校管理的其它模式相比,其它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局部的、个别的研究。而五五管理模式的研究既是学校管理的整体研究,也是学校管理的局部性研究。

“五五管理”模式的内容包括:一是“五零管理”。即零距离管理、零事故管理、零缺陷管理、零矛盾管理、零遗憾管理。二是“五动管理”。即主动式管理、走动式管理、互动式管理、推动式管理、心动式管理。三是教学五结合。即认真备课与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认真上课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相结合、认真训练与促进学生的分层提高相结合、认真辅导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认真评价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四是管理五认真。即认真筹划,讲求管理的针对性、认真组织,讲求管理的规范性、认真督导,讲求管理的有效性、认真考核,讲求管理的效益性、认真总结,讲求管理的科学性。五是五制管理。即周管理工作制、岗位责任制、质量分析制、督导评价制、规章管理制。

“五五管理”模式的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办学效益。按系统原理整体推进,遵循均衡性、公平性、激励性原理,引进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将目标逐级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岗位,做到人人有目标、事事有目标、用目标达成度来评价每个部门和教职工的贡献,并把目标管理评价结果作为教职工评优、晋级、奖惩的主要依据。从而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确保学校总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课题研究:转变管理者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构建新型的中学管理模式;发展中学的创新精神,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效率;整合学校各方面教育教学资源,使教育结构科学化、合理化,从根本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1.完成开题论证工作。2010年1月19日,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受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组成以盐城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戴斌荣教授为组长、以盐城师范学院教授乔晖博士、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俊琪书记、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许林副院长、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席加宏教师、建湖县教育局仇正山副局长为成员的专家组对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工作。专家组认为,本课题选题源于学校管理一线,实践基础深厚,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其开题报告对“五五管理”提炼非常到位,是一个有思想的课题。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的前期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五五管理模式”不仅研究中学管理的模式与实践,更是研究中学管理的思想与理念、管理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专家组在肯定课题研究取得成绩的同时,提出了五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中学管理现状的研究,将中学管理界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本校管理实际紧密结合;二是进一步加强实践层面的研究,在理论框架基本构建的情况下,将理论运用学校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升理论;三是将高中管理放到“高中特色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学校文化的中介推进,形成育人特色;四是着眼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紧扣人本管理,在学校历史、文化、传统背景的基础上,建立校本化管理体系;五是在此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终身发展的培养目标、高中文化、道德文化价值追求的研究。

2.召开四个管理工作专项会议。2009年至2010年初,学校先后召开教育、教学、教研、后勤管理工作会议。在四个管理工作专项会议上,各条线对线上管理工作进行总结与研究,分析其不足,研究其对策,制订“五五管理”规章,初步形成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管理规章。

3.加强学校周管理工作制的实践研究。根据学校实际及学校管理工作的要求,学校实行中层以上干部例会制与干部周工作值日制。在中层以上干部例会上,各线主要负责同志总结上周工作,汇报下周主要工作,校领导综合全校情况,布置下周主要工作,并形成干部例会纪要,发放到每一个办公室。由校长、中层干部组成的干部值周组,每天巡视学校各线工作情况,及时处理突发事情,周末形成值周通报。

4.加强“五五管理”的理论层面的研究。为进一步加强全校师生对“五五管理”的了解,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五五管理模式”,在学习中提高对“五五管理”的认识,并形成理论层面的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上冈高级中学)

(责任编校:末衡)

作者:肖秉林

第二篇:八五五农场职工增收的有效途径

摘要:农场职工收入问题关系着农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并关系着农场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成的全局。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农场职工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指出了增加农场职工收入的主要途径: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调整农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场县共建,逐步转移农场剩余劳动力;减轻农场职工负担,保护农场职工利益,调动广大农场职工的积极性;重视职工教育,实施科教兴农,提高职工素质。

关键词:农场;职工增收;原因;途径;订单农业

增加农场职工收入,提高农场职工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是促进八五五农场农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如何促进农场职工增收,加快农场职工致富步伐,通过结合今年农场3月份职代会上提出的“玉米富场、玉米富农”理念及自己的一些看法提出一些看法。

1 农场基本情况

八五五农场土地总面积为80.6064万亩,人口1.3万人,从业人员1000余人,农用地和非农用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7.67%和12.33%,其中耕地面积为45.02万亩(含先农后林地),耕地中水田面积2.72万亩,旱田42.3万亩。农场现有可利用的土地除林地外,可开垦的土地所剩无几,已没有资源可开垦来增加耕地面积,虽有部分未利用土地,但多数为沼泽地和投入产出比大的土地。近年来,农场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不断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按照“扩玉米、强经特、上品质、增效益”原则,形成了以玉米、大豆、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为主体,奶牛青贮饲料、红小豆和白瓜为辅的种植业结构,使全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玉米面积每年稳定在22万亩,大豆稳定在10万亩,水稻稳定在2.72万亩,经济作物稳定在11万亩。

2 制约农场职工增收的主要因素

2.1 自然灾害及地形特点

农场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有山区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而多雪,夏季短暂而炎热,由于受海洋性暖流影响,多对流雨和地形雨。秋季气温变化急剧,常有霜冻,春季多风易干旱,四季气候变化较大,历年降雨多在500-550mm,≥10℃积温2421℃,历年平均日照为2460小时。由于地形复杂,各区差异较大,全场气候大致是十春九旱,十秋四旱三涝,三、五年一次低温早霜,并伴有冰雹、病、虫灾害出现,结合场情和各管理区实际,根据各管理区农业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进行农业区划。将全场耕地划分为山里片、山外片,由于农场耕地多处于丘陵漫岗地带,坡向较大,且处于水资源贫乏区,使水田开发受到限制,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农场,仅有水田面积2.72万亩,占耕地面积6%。除山外片少部分低平地可以种植水稻外,基本都为旱田区。可根据土壤质地、肥力情况、气候特点以及合理轮作制度,主要发展玉米和大豆两个粮食作物的种植,山外以玉米种植面积为大,山里以种植大豆面积为多,两区只可因地制宜在少部分低洼地块上发展水稻生产,所以我场无法扩种经济效益较高的水田。

2.2 种植成本逐年扩大

近几年土地承包费、种子、农药、化肥、汽油、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涨,使收入本来就不多的农场职工,把每年挣的钱都投入到了第二年春天的种地里去,这样周而复始,始终见不到“活”钱,不敢把挣的钱用于扩大再生产中,加上农忙季节雇工难,雇人费用大更是使农业生产雪上加霜,据统计2010年水稻挑苗每人200元/天,秋季收割小豆和黄瓜等作物的一天人工费用平均达150元/天。

2.3 农场农业基础薄弱

八五五农场耕地60%以上为岗地白浆土,多分布于丘陵漫岗地带,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农田防护林已实现网格化,起到了分割田块和防风作用,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但由于原有农田水利设施已使用多年,每年进行投入整治,终因资金有限,大多沟渠淤积严重,流量较小,遇到大雨、急雨,造成河水溢槽,冲毁农田和田间桥、函等建筑物,洪涝灾害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急需开挖疏浚更新维修以及田间建筑物的修复工作。现有田间路都是地头路、林边路、地界路,路况差,占地面积大,缺少相应的构造物,导致排水不畅,给农田作业运输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使部分田地每年都受到不同的灾害,造成减产甚至绝产。

2.4 缺乏致富门路和致富技能

我场职工普遍在中小学文化水平,科技知识水平都比较低。职工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科技素质、管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及健康素质,影响着他们对国家政策的认识、理解、掌握和運用,同时也使他们难以摆脱小农意识而增加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这些必将制约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影响着职工增收致富。农场大部分职工以种地为生存手段,感到致富无门路,由于这几年种地效益是不错的,使农场职工都倾向于向农场要地种,生产存在盲目性,思想比较保守认为只有种地才能致富,给农场造成了巨大负担。即使职工家里不种地或地很少的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技能差,大部分是从事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的工种,形成出力不挣钱情况。

2.5 信息闭塞

农场职工种植作物存在盲目性,都是看别人种什么,我就种什么,或者是看去年种什么挣钱多,今年就准备种什么,缺少市场的收购信息,及国家政策信息;秋天收完的粮食,对粮食的价格涨浮缺少信息,导致没有及时卖粮或者是低价卖出,导致很大经济损失;或者是种植的特殊作物到秋季无法找到收购的厂商,造成农产品积压,导致职工的资金无法正常周转。

2.6 不健康的冬闲娱乐生活

农场职工在卖完粮后,就进入了“猫冬”阶段,很多农场职工几乎是天天在酒桌上和麻将桌上渡过的,更有甚者去外边大赌,输几十万元,把自己辛苦几年的血汗钱和种地的本钱全部输掉,明年再向银行贷款种地,对自己、家庭和社会都极其不负责任。

3 增加农场职工收入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

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多种举措,加快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进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改革耕作制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自然资源条件;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及配套技术;提高和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抗灾能力;加强生育期各大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3.2 调整种植结构

长期以来,大豆一直是八五五农场的主导作物之一,但增产的潜力已到达了极限。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类似生产的新跨越·农场把主栽品种瞄向了玉米——把种植玉米作为提高单位产量的有效途径;把玉米种植当作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翻番的突破口。2011年农场落实种植玉米22万亩,占耕地的50%以上,玉米这两年的比较效益是不错的,正常亩产也能达1200斤,有的种植户亩产达1600斤,这样玉米的比较效益就高出大豆,此外又比经济作物的风险性小,抗灾能力又强,所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职工收益的途径,另外玉米既是粮食作物又是饲用作物,它的产业链很长,它可以提取100多种农副产品,这样产业化运作又可以增加它的效益,为农场和职工都增效。

3.3 加速小城镇建设,提高就业机会

农场一直紧紧围绕隋书记“抓城、强工、带农”这一目标,近两年农场撤队并区,整体拆迁再在大规模进行中,现在农场场部人员已达到近1万人,加上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场部地区人口可达1.5万人,八五五农场新建的楼房鳞次节比,别致壮观;建筑工地上彩旗招展,热闹繁忙,我认为应该继续完善城镇的配套措施,政策扶持成立农副产品深加工厂、林业产品深加工、物业公司、快递公司、家政公司及快餐厅等,吸引投资商家到农场开发项目,场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才能继续扩大,为农场职工增加创业项目和就业机会。

3.4 依托地域优势、创建自己的品牌

八五五农场是牡丹江管理局最西端的农场,地处七台河、密山交界,七密公路横贯整个农场,距离地级市七台河46公里、距离县级市密山仅2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被喻为管局的后花园,农场林业地32万亩,林业产品非常多,可以依托这两个城市对绿色农林产品的需求,发展自己的农业特色杂粮和绿色无农药蔬菜、甜玉米,林业的树苗、木耳、蘑菇、猴头、松茸、刺五加,这些可以先在七台河等大超市和市场上进行调研,看购买效果如何,如果效果好可派专人到南方等大中型特色加工企业、超市(如沃尔玛、加乐福等)、农贸市场及大饭店考察,看是否有大量的市场需要,如果需要可让其在农场建立加工的分厂或每年都到农场来大量收购及定购。

3.5 发展订单农业

“阳光保险规避自然风险;订单农业规避市场风险”。多年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订单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生产模式,是农场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绝大多数职工增收致富的现实选择;是减少职工生产盲目性,降低职工进入市场风险的必要手段;是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结合,提高职工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重要保证;是各级各部门为职工服务的具体体现。“农业订单”正在成为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指挥棒”,保护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定心丸”,推进农业跨越发展的“动力源”,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助推器”。在一定意义上讲,发展订单农业,就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就是维护、发展最广大农场职工的根本利益。

3.5.1 龙头企业带动 推进订单农业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这是目前的主要形式。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加工企业能否使农产品与市场成功对接。2011年农场与青岛“百年庄园”集团签定收购合同甜玉米0.7万亩,实现了订单农业,降低了市场风险,农户可放心发展种植特色甜玉米、水果玉米等。再加上由管理区工作人员和农户自己联系,如2010年15队的2000亩的黑大豆订单、7队的1500亩红小豆的订单和1队1000亩青食玉米的订单,无一不是给广大职工眼前一亮的感觉,在种地前就把产品都卖出去了。

3.5.2 农场应提供一系列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法律服务。为了保证公司与农户双方签订的合同,既坚持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又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签订订单的过程中,农场应组织农业、司法等有关部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服务。所签订单,不仅明确订购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还明确期货价格、双方所履行的义务、责任和违约责任,尽量降低职工的市场风险,使职工心中有底数,收入有保证;二是强化科技服务。针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科技等方面的问题,农场及时组织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培训、送科技下基层等办法,全方位为职工提供技术服务,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职工科学种植,防治病虫害,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4 结论

通过以上论证,使我场职工致富的途径主要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调整农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场县共建,逐步转移农场剩余劳动力;调动广大农场职工的积极性,重视职工教育,實施科教兴农,提高职工素质。

作者简介:李新磊(1983-)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农艺师,研究方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

作者:李新磊

第三篇: “五五宪草”选择总统独裁制的原因探究

摘 要:“五五宪草”于20世纪30年代由南京国民政府主持制定。在当时民主、宪政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情况下,南京国民政府却在宪法草案中将中央政治体制确定为实质上的总统独裁制。从社会、思想渊源以及当时国民党内保守势力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总统独裁制之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质疑。

关键词:五五宪草;总统独裁制;五权宪法

1 “五五宪草”中的“总统独裁制”

“五五宪草”中规定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为国家元首,统率全国陆海空军,得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总统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宣布戒严解严、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并得召集五院院长会商关于二院以上事项、总统咨询事项以及召集国民大会。总统有权任免行政院正副院长和政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委员长,也由总统于政务委员中任命。虽然立法院和监察院的院长、副院长由国民大会选举产生,立法委员、监察委员都由各省、蒙古、西藏及侨居国外的国民所选出的国民代表举行预选,再将候选人名单提交国民大会选举正式产生,但是在过渡条款中规定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的半数由立法、监察两院院长各提请总统任命。第44条还特别规定:“国家遇有紧急事变、或国家经济上有重大变故,须为急速处分时,总统得经行政会议之议决,发布紧急命令、为必要之处置,但应于发布命令后三个月内,提交立法院追认。”这样就构造出来了一个以总统权利为中心的五院制中央政府,确定的中央政治体制实质上是总统独裁制。那么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民主、宪政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情况下,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总统独裁的中央政府体制呢?本文就将从这个问题入手,结合史实探讨“五五宪草”选择这种模式的原因,以期形成一家之言。

2 原因探究

2.1 社会原因:内忧外患的刺激

在国际形式方面,一战后,欧美许多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破产、社会不安、工商业疲软、失业问题、赔款问题成为这些国家的焦点,时常因为党派互相攻击,造成互相牵制使问题不能解决,行政机关也由于无法执行处于窘境。民主政治的议会逐渐失去了人民的信任,成为浪费的、缺乏效率的象征。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用直接的命令强制人民严格服从。英国人怀疑民主政治,美国行政权显著扩大,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的独裁者,仍以筹建真正民主政治为号召,墨索里尼则不屑民主政治。有人认为:“独裁政治既是旧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崩破以后产生出来的一种政治制度,是乘着战争以后国家凋敝的机会而产生的,独裁政治即是由于政治的纷乱和权利的薄弱而起,也不能不归罪于过去民主政治措施的不当。”尤其是为应付世界经济危机而实施的“罗斯福新政”产生的积极效应的影响,到了“五五宪草”起草的时期,各国纷纷开始修改宪法,改变一战后建立起来的立法权对于行政权的优势地位。行政权就此开始膨胀,而立法权与直接民权则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伴随着国家干涉主义和经济凯恩斯主义的出现,这种趋势逐渐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从国内形势来看,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名义上为统一的中央政府,实际上由于地方分立主义千方百计与中央政府对抗,使其难以在全国推行其政令、军令。从1930年至1933年,反蒋派先后在北平、广州和福州等地组织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以及其他一些政权机构,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1935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日本对华北“特殊化”的要求,在北平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实质上是半独立性的政权机构。另一方面,“九—八”事变以后,国民党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陷,从而引起各界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强烈不满,出现了旨在要求民主、实行宪政,以推动抗日斗争的民主宪政运动。

因此,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方面面临如何从近代百年来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的侵略和威胁中解脱出来,确保国家统一,改变四分五裂的地方分立主义各自为政的严峻局面和挑战;另一方面,执政当局又必须回应社会各界结束训政、实行宪政的民主诉求。正如有学者所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府,始终面临两难选择:不扩大公共参与,将削弱其合法性基础;扩大公共参与,推进地方自治,又与其面临的提高中央政府政治整合能力、加强对地方的严峻使命背道而驰。”南京国民政府就此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应该说在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它在政治体制上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是简单的民主法治与独裁专制能够解决的。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并不能断定选择总统独裁制就一定是历史的倒退,民族的不幸,很可能这种选择也是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权宜之举。

2.2 从思想渊源: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理论”和“建国三时期理论”的影响

“五五宪草”分八章,共148条。其序言称:“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受全体国民付托,遵照创立中华民国之孙先生之遗教,制兹宪法,颁行全国,永矢咸尊。”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五权宪法理论”和“建国三时期理论”。“五权宪法思想”体现了孙中山宪法思想静态的一面,“建国三时期”则是孙中山宪法思想实现的动态过程。

五权宪法理论中对人民权利和政府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在孙中山的宪法理论中,他强调权能区分,五权分立,但行政居于主导地位。孙中山认为,“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政,治权就可以说是政府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至于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予有能的专门家”,“只要他们有本领,忠心为国家做事,我们就应当把国家的大权托付于他们,不限制他们的行为,事事由他们自由去做,然后国家才可以进步”,所以,孙中山所欲建立的用五权宪法组织的政府,是能为人民控制又能为人民谋幸福的“万能政府”。孙中山认为三权宪法虽好,但“不完备的地方还是很多,而且流弊也很不少”,最大的缺陷在于三权分立只重“法”而不重“人”,“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壁,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象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在五权宪法中,政府的“五权”并非两方“三权”与传统政治中“两权”简单相加。五权分立体现的是“能”下五种治权的分立,主要的不是政府权力之间的制衡,而是行政集权下的分工,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真正的“万能政府”。孙中山把宪政化过程分为三时期:军政时期,“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训政时期,“以文明治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宪政时期,“俟地方自治完备之后,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宪法颁布之日,即为革命成功之时”。并且,“自革命军起义之时,自宪法颁布之时,名日革命时期。在此时期之内,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党员负完全之责任。”在1924年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建国三时期”理论臻至成熟。“建国三时期”理论、孙中山的早期党权政治理论开始与“以党治国”的主张相结合,军政时期成为“以党建国”时期,训政时期成为“以党治国”时期,宪政时期则采用五权宪法,实现三民主义。于是,十几年军权政治的经历和俄国革命政权的样板使孙中山寻求到了中国宪政化道路的答案:以党治国加“建国三时期”理论,国民党就此成为不容质疑不容动摇的训政主体。

2.3 主体的角度:国民党内保守派“积极追求”的结果

1933年1月20日,立法院成立了由42人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以孙科为委员长,吴经熊、张知本为副委员长。宪草委员会从1933年1月开始起草工作,到1936年5月5日正式公布宪法草案,共计用了3年零4个月的时间,其间七易其稿,并三次公开发表征求意见。根据宪草的拟定及其内容变化。“五五宪草”的出台大致经过了宪草的起草、宪法草案的审查修正、宪草的定型三个阶段。在整个“五五宪草”制定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国民党保守派对于宪草制定的干预。在制定“五五宪草”之初,孙科主观上是希望通过制宪确立某些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原则的,他认为,首先,未来的宪法政府应遵循孙中山遗教中所描述的形式加以组建;其次,政府的立法部门应具有较高的权威,以防止军事独裁者的控制。在起草宪法总纲中企图用分权制取代集权制,以内阁制代替总统制,防止个人权力的过度集中,具有民主主义色彩。依据这个总纲的规定,孙科任命吴经熊起草初稿,经吴经熊起草的宪法草案初稿一经公布,针对分权原则,立即引起了国民党内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国民党保守派集中指责关于限制总统权力的条文,认为“总统不得连任原则……限制太严,缺乏弹性,且无甚意义”,要求“改为联任一次或两次”。在国民党保守势力的压力下,孙科领导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初稿进行逐条修改,经过这番变动,初稿中内阁制精神已经变为总统制精神。1934年12月14日,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讨论宪草修改稿,认为该草案仍“牵制太多、权力未能集中,故运用必难灵敏”。指示“行政权行使之限制,不宜有刚性规定”,“宪法条款不宜繁多”,要求立法院再作修改,“以造成运用灵敏,能集中国力之制度”。在国民党统治集团一再施压下,自1934年12月至1936年上半年,孙科又组织力量对宪法草案初稿作了两次大幅度的修改,至1936年5月5日,《五五宪草》正式公布。此时总统权力已至高无上,也就最终定稿为我在前文中所述的“总统独裁制”。整个“五五宪草”的起草过程,是在国民党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虽然我们不能排除宪草在起草过程中的各种民主和法制措施的运用,但是国民党的党治和独裁对起草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并且这种影响也最终决定了宪法草的具体内容,反映到政治体制上,就是总统独裁从国民党的思想理论成为了宪法的具体规定。

3 总结

“五五宪草”制定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为文化背景,以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理论和“五权宪法”思想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立法院历时三载,七易其稿,才完成了“五五宪草”的制定工作。“五五宪草”以国家社会本位主义为价值取向,对国体、人民的权利义务、中央及地方权限的划分、国民经济及教育、宪法的施行及修正等重要内容作出规定,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它生动地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平衡,并微妙地糅合了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这两种相悖的价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可以算的上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先进的宪法草案。但是它为什么却选择了“总统独裁制”这种违背现代民主法制的政治模式呢?本人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不是由哪一个因素所能够完全决定的,而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它是在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依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教,结合东西方文化理论,在国民党的积极追求下形成的政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茹玄.增订本中国宪法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郭宝平,朱国兵.探寻宪政之路——从现代化的视角检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宪政试验[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汪新胜.“五五宪草”的历史回顾和宪政反思[N],四川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作者:李 伟

上一篇:现代法治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共管理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