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阐述及在皮肤科的应用

2022-11-22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其指导意义是疼痛、痒、疮的病机, 应该从中医的“心”来考虑。工作几年来, 结合临床和基础理论的研究, 对此理论在皮肤科的应用有些体会, 具体如下。

1 病机认识

中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治疗皮肤病, 尤其是一些慢性皮肤病, 极其有特色与优势。古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早已认识到疮疡的发生发展和心神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有:“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此为“病机十九条”之一。“痒”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痒, 疡也。”疮痒, 即疮疡, 包括痈疽、疔、疖、丹毒等。痛和痒为疮疡的重要症状。李念莪:“热甚则疮疼, 热微则疮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经络阻隔气血凝。”心属火, 主血脉, 心经火毒炽盛, 可令“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 乃生痈肿。”而后世医家皆从心主火、主热方面联系, 并将疮疡进一步发挥至皮肤病例领域, 认识到心之火、热亢盛乃皮肤病病机之一。更有金元时期刘元素率改之为“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火”, 而清代高士宗则在《素问直解》中直接将“心”改作“火”, 认为“皆属于心”系“皆属于火”之错讹, 曰:“火, 旧本作心, 今改。诸痛痒疮, 皆属于少阳三焦之火。”疼痛、痒、疮类疾病或症状的病因应该从心考虑, 心主神志, 痛痒是神志症状, 所以其产生是因为心的功能发生障碍;心在五行属火, 疮是火热盛的原因, 所以疮应该从心火思考;痒、痛病机相通, 都应该从心分析论治。心主血脉, 血液是濡养心神的物质基础。心主神明, 神明宜静, 瘙痒性皮肤疾病、带状疱疹患者疼痛日久, 情志多不调, 或烦躁或抑郁, 甚者夜不能眠, 暗耗阴精, 又加重疼痛。故治疗须用安神药。

2 治疗方法

痛、痒、疮应该从心论治, 从治心立法。临床有养心安神、重镇安神诸不同;其用法当看病机;其用药有异。如皮疹虽退, 但火毒仍盛, 火热扰心, 痛痒剧烈, 烦躁难眠者, 在清泻火毒时应适当配伍重镇安神药。如心肝失养者, 则当补养心神。解郁安神更适合于久痛痒不消, 患者出现郁郁寡欢, 精神障碍者。

3 辨证用药

应该从治心之药物中选择。受到经文启发, 提出“安神治心止痒 (痛) 七法”, 临床应用于瘙痒性、疼痛性皮肤病, 较多效验。心神失调在皮肤病的发病中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心神失调 (如精神过度紧张、思想压力过大等) 直接导致皮肤病的发生。这与中医基础理论中“七情致病”的理论是一致的。如:斑秃、神经性皮炎等。 (2) 精神因素与其它各种病因病机相互作用, 共同致病。如:银屑病、湿疹等。一旦发病, 则皮肤病的症状 (如痒、痛、麻木、灼热和蚁感以及皮损的表现) 则会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 致使心神失调更甚, 会进一步加重病情。而具体临证, 由于每症的病因病机之主次与兼症不同, 精神不安的表现, 则各有程度及性质的差异。另外, 皮肤病患者患病之后, 往往因痒、痛等症状而精神不安、失眠、心烦而这些精神不安往往又会加重病情, 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也是诸多皮肤病起效缓慢、易于复发的重要原因[1]。使用时应该根据患者病情, 在不影响中医辨证治疗的情况下, 辨证和对症结合, 对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有帮助。药物的使用上, 选择既体现辨证施治原理, 又具有对“心”有治疗作用的中药, 常常作为对症药物加入复方中, 由此引伸出的治法即:重镇 (潜阳) 安神法常选:龙骨、龙齿、磁石、珍珠母、虎珀、朱砂。《别录》曰:“龙骨…养精神, 定魂魄, 安五脏。”《药性论》曰:“龙骨…逐邪气, 安心神…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而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龙骨主要含碳酸钙、磷酸钙, 尚含铁、钾、钠、硫酸根等。龙骨所含钙盐吸收后, 有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骨骼肌的兴奋等作用。养 (宁) 心安神法常选: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煎剂有镇静、催眠作用, 能对抗咖啡因引起的兴奋状态。与巴比妥类药物表现协同作用。解郁安神法常选:合欢花、合欢皮、郁金。《本经》曰:“合欢皮…主安五脏, 和心志, 令人欢乐无忧。”《本草纲目》曰:“酸枣仁…烦心不得眠…助阳气…”[2]而现代药理研究亦认为, 本品含多量脂肪油和蛋白质, 并有两种甾醇、两种三萜物、酸枣仁皂甙、还含多量维生素C。养血安神法常用鸡血藤、白芍。豁痰安神法常用远志、菖蒲等。清心安神法可以用百合、麦冬。健脾安神法可用茯神、莲子、莲心等。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 我们在认真研读经典的同时, 在临床实践中还应触类旁通, 融会贯通, 将宝贵的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摘要:“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一理论在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尤其在皮肤科的应用非常广泛, 指出疼痛、痒、疮的病机, 应该从中医的“心”来考虑。本文从病因病机, 治疗方法和辨证用药三方面来阐述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研究。

关键词: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理论阐述,皮肤科

参考文献

[1] 欧阳恒, 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39.

[2] 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250~251, 255~256.

上一篇: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合作学习个案研究的思考下一篇:城市航空摄影测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