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2022-10-21

第一篇: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探讨

0 前言

我国很多地区目前都在进行着智慧城市的实践,然而,现有的所谓智慧城市,都只是在城市内建设的某些智慧应用,如智慧教育、智能交通等,或者只在市内实现局部的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这些应用只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或应用穿透,距离全方位的智慧城市最多只能算作初级阶段。要想实现不同智慧应用的协同和穿透,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顶层设计作为指引。试想一下,在一个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下,智慧城市推进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来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自为政、数据烟囱等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涵盖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园区,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执法,智慧环卫,智慧政务,智慧安全,智慧视频,智慧社区,智慧建筑,智慧民生。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指明了方向。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方案要突出为人服务,深化重点领域智慧化应用,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社会服务;要明确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准确可靠以及同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法规标准等的具体措施;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布局。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并且要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要让老百姓能够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活变化。建设智慧城市,一定要做合理的顶层设计,要具有连续性,并可以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补充修正,但不要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智慧城市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按步骤逐步去实施。

智慧城市强调的更多的是在建设当中的资源共享,尤其是数据的交换共享和共用。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城市不是一个纯信息化的工程,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相关联,这种关联涉及多系统协同关联,而不仅仅是某个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关联,因此,需要一个从上至下的规划。只有在这个规划下,智慧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从而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1 我国智慧城市的宗旨

从最新出台的 “全球十大智慧城市”,例如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东京等城市来看,国外智慧城市的主要宗旨,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使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高效利用资源,实现成本和能源节约;改进服务交付,提升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而在我国,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应该更加丰富。通过调研汇总,我们认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宗旨除了国外考虑的城市生活智能、低碳环保外,还重点考虑了促进政务能力的提升、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中国智慧城市的宗旨——“强政、兴业、惠民”。

在强政方面,鉴于我国的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因此智慧城市能否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成为政府建设愿望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一个充分信息化的政府在认知和管理水平上也更有能力推动智慧城市本身的建设。兴业方面,住建部副部长的讲话有一定代表性:“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我国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

2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此概念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就是说,要完成一项复杂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

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对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目前我国都还在尝试阶段,尚无发现一套成熟的顶层设计出现。总体来说,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是一个城市战略层面的蓝图设计,是从全方位的视角,进行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力争达到网络、技术、产业与应用发展之间的统筹、协调,以便顺利地将智慧城市向前推进,增加城市发展的红利。

运营中心是智慧城市心脏,有助于城市做好顶层设计。

其实,地方政府对顶层规划的理解是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目前,地方政府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面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一些城市对顶层规划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做了顶层规划,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或主体部门对城市进行深入地了解。二是重视硬件,对软件不够重视。尤其是,在顶层规划上,对整体数据的获取、加工和集成、挖掘和分析、应用等认识还不够深入。三是,技术层面考虑得多一些,对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认识还不够深入。

实际上,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全过程。若对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不够重视,很可能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很多项目无法持续运行,比如跨部门的数据共享,若没有很好的运行机制作支撑进行流程再造,很可能会使项目停滞不前,数据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另外,政府投资模式的创新也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纳入顶层设计中。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根据每个城市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做好组织实施。 建议智慧城市主管领导牵头,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SCOC),并任命智慧城市首席运营官。智慧城市首席运营官全面负责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管理办公室的工作,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管理办公室下设“城市IT运维中心”、“大数据中心”、“城市运行监控与指挥中心”和“智慧服务中心”。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是智慧城市的心脏,职能是参与和审核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和审核各行业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框架、任务、运营管理机制等;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制定;负责城市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城市运行的集中监控。更重要的是促进面向社会的大数据开放应用。

“智慧服务中心”则包含面向公众生活的智慧服务平台、开放给企业的应用服务平台、政企合作的大数据交易平台及运营公司。智慧服务中心将促进政府治理模式从管理走向服务,传统的政府IT信息化架构将被“云-端”互动的智慧城市所取代。

本文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a) 以体制机制为保障,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b) 以云平台为统领,牵引分布式智慧应用。 c) 以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智慧城市根基。 d)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数据穿透和挖掘。

2.1 以体制机制为保障,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智慧城市的创建首先需要从城市的体制机制层面提供根本的保障,只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保障又好又快地建设智慧城市,才能营造和谐的智慧城市发展环境。智慧城市的发展环境主要包括适当的规范体系和评估体系、良好的信息安全体系以及和谐的智慧城市发展氛围。

2.1.1 智慧城市的生态环境概述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征程,它涉及到政府的相关部门,涉及到移动、联通、电信及广电等运营商,还涉及到国内外大量的硬件设备供应商、应用软件开发商、各种系统集成商以及相关的代维、渠道合作伙伴等等。在这个庞杂的生态环境里(如图1),各个合作伙伴都有不同的诉求或利益,如何统筹、协调管理好相关的合作伙伴,使智慧城市的打造能够有序进行,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应该负起这个责任。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现实状况是,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包括发改委、经信委或科技主管部门等,都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项目。由于缺乏统一的主管部门,造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主体的缺失。因此在机制方面,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政府要指定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市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网络、产业与应用发展之间的协同并进,营造良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氛围。

2.1.2 规范体系和评估体系

规范体系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实现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的基础,只有统一的且兼容性良好的规范体系作为标准,如良好兼容性的接口标准、统一的目录体系等,才能在各个智慧应用系统之上基于云平台搭建资源共享与交换中心,促进不同部门或行业之间的信息和应用穿透,推动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

规范体系由总体标准和管理规范组成。总体标准包括术语框架和法律法规;管理规范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规范和软件项目管理规范等。智慧城市规范体系的制订,要依照《规范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13016-2009)中的有关规定,注重总体的分类合理和结构科学。既要注重与现行信息技术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相互衔接,又要充分考虑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不断发展对标准提出的更新、扩展和延伸的要求。

另外,评估或考评体系也是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部分。评估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测评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目标实现度以及所产生的延伸效应。评估维度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组织提升、公共效益和公众满意等方面。目前不少城市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

2.1.3 信息安全体系

智慧城市实现了各行各业各类数据资源的集中和充分共享,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的风险,因此必须树立安全为本的观念,设立信息安全体系,设置信息安全的机构和队伍,充分考虑可能受到的干扰和攻击等因素,寻找智慧城市系统的安全参数和平衡点,实现对信息安全管理和应用。

信息安全体系应该以信息安全策略来统领(如图2)。以信息安全制度作保障,利用先进的安全技术作为支撑,例如设置信息加固和容灾系统,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2.2 以云平台为统领,牵引分布式智慧应用

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不完全统一,每个城市根据自己情况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其整体架构包括:感知层、基础能力层、服务框架层和业务运营层,如图3。

a) 感知层:主要利用物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上设置传感器或监控器,组成感知网,采集城市基础数据,激活现有城市部件和生产生活功能部件。

b) 基础能力层:主要采用云计算技术,设置云平台,通过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等提供基础支撑能力,为上层服务提供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另外,感知层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有线、无线的网络资源池向云平台传送。

c) 服务框架层:为相关应用提供最小服务颗粒,如支付服务、位置服务、终端服务等。通过标准服务接口,实现服务能力组装,同时为开发者提供开发环境和相应的服务支持。

d) 业务运营层:包括民生、产业、政务、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业务部署,实现智慧应用及业务展现。本层的各个智慧应用子系统一般分布设置于城市的各个行业或部门。

从上述的总体架构可知,智慧城市的打造需要设置统一的、强有力的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等,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这些资源池最好的实现方法就是云平台。云平台存储城市运行中方方面面的海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归类、分析,同时为上层各种智慧应用提供快速、专家式的响应。智慧城市要需要以云平台作为统领,相关的智慧应用如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能源、智慧食品安全、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应用可在业务运营层面根据需求的轻重缓急分步分批建设,设置在云平台下。通过这样的分层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系统框架。

2.3 以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智慧城市根基

这里所说的基础设施主要指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需要感知城市每个角落发生的事件或状况,并且需要及时将这些感知的信息传送到云平台,这就需要以遍布城市的有线、无线网络基础设施为依托。智慧城市涉及的基础设施主要有:

a) 感知基础设施:主要指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视频和移动终端等手段,采集城市基础数据,为智慧城市提供智能化、泛在化的信息感知。

b) 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指目前移动、联通、电信和广电运营商建设的“无线城市”、“城市光网”、“三网融合”等的网络设施,包括3G、LTE、Wi-Fi、超宽带等网络或技术,形成固定和移动的通信网络。

c) 云平台基础设施:主要指城市的云计算中心、IDC数据中心以及政府、行业的云平台,为智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计算、分析和存储能力。

只有这些有线、无线基础设施对城市实现了良好的覆盖和通达,智慧城市才能具备感知城市的基础。

2.4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数据穿透和挖掘

智慧城市的打造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几乎囊括了目前出现的所有先进通信、信息新技术或应用。而其关键主要有四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各种技术或应用描述如表1。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新的信息技术还会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将从不同角度丰富我们的智慧城市。

3 结束语

以上主要从4个方面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进行了总体的探讨,对于每个城市来说,应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顶层设计方法论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另外,为了更好实现智慧城市惠民的宗旨,政府应积极开展宣传或培训,提升市民感知性,营造智慧城市氛围,例如积极举办各类宣传推广活动,充分盘点总结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降低智慧应用的学习门槛,帮助市民更多地了解、体验和参与到智慧城市实践中来。多形式、多渠道长期性征集各方建议,提升互动性,激发民众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气氛。通过普及让市民们对智慧城市的生活产生向往,在使用中老百姓才会提出更多的需求,使得智慧城市真正服务于市民,呼应社会对智慧城市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诉求,真正使人民共享智慧城市的成果 。

第二篇: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探讨

摘 要: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的“人工化”。通过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使该中介景观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亮点,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的自然规律,考虑其所处城市环境大背景的前提下,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规划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类型

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分类及特点

按照地域环境的景观形态,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1) 滨江型:是较为常见的滨水景观类型,以江、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滨水景观。4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江大河,很多国际化大都市亦是沿着大江大河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的。此类城市滨水景观通常依据自然的江河地貌而规划布局,属于自然流域型景观格局,在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顺应这种自然流域的格局、保证水系的生态循环、防治水系污染、净化水体,是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2)滨海型:很多著名的现代滨海城市,如美国的迈阿密,阿联酋的迪拜,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澳大利亚的悉尼,我国的上海等均属此类。其城市滨水景观一方面具有优越的“3S(阳光、海水、沙滩) ”自然旅游资源和潜在的人类聚居环境的吸引力,同时也面临台风、土壤的盐碱化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土壤的盐碱化,极大地阻碍了这些滨海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发展绿化是现代滨海型景观规划面临的最大难题。( 3)湖泊水域型: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一,很多沿湖而建的城市往往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或经济发达的旅游观光胜地,我国的杭州西湖、苏州金鸡湖、张家港暨阳湖等许多环湖而建的城市滨水区均属此类。这种城市滨水区具有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自然水体多居于城市中心,对于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城市滨水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我国的太湖,由于汇集各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生态环境急剧退化, 治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修复和稳定过程。(4)洲岛型:以岛、半岛或洲为基地而形成的四周被水域包围的城市滨水区,如上海的崇明岛、横沙岛,浙江的舟山群岛,厦门的鼓浪屿和宁波湾头地区,均属此类。与大陆相比,岛屿生态环境脆弱、物种贫乏、资源有限,并非最佳的人居环境。因此岛屿最适合暂时性的人类聚集活动,可将其规划成集旅游观光、休闲疗养于一体的度假胜地或作为自然环境保护区。 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各种需要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一种发展模式。该理论强调一种永续发展,不能只顾及眼前利益,片面考虑问题,应着眼于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用长远的眼光进行滨水景观的规划,合理处理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不同性质景观之间的矛盾,按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来规划景观,力求规划出的景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顺应时代潮流,经受住岁月变迁的考验,最终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1.2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态规划”是指运用生态系统整体化的观点,对规划区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经济高效和生态和谐。

2.1.3 旅游游憩学 科技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当今很多城市都面临如何处理好市民闲暇时间的去处这个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体育设施少、公园绿地少,业余爱好难以实现,想散心找不到娱乐场所等需求与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上。城市滨水景观承载着人类的活动,包括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两方面内容,并常常具备旅游与游憩的双重要求。因此,旅游和游憩理论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4 环境行为学与场所分析理论 环境行为学也称环境设计研究,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行为学不仅为建立环境秩序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城市环境的个性特征提供了判断方法,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场所分析理论是研究城市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化特征的理论,它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深层理论。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现代滨水景观规划越来越关心人的需求,探求人与环境的共存关系,追求生存环境的特色性,不断呼唤人性场所的出现。

3 国外滨水景观规划案例赏析

3.1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使市民接近、体验、享受滨水,从而达到一种新的生活境界为宗旨。

3.1.1新海滨公园 阿玛岛与瑞典城市马尔墨(Malmo)隔海相望,马尔墨大桥将2个城市紧紧相连。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阿玛海滨公园(AmagerStrandpark)是规划师在遵循风向、海浪及气流的规律下设计出像船帆的人造海岛,曲折的海岸线自然延伸, 最东的观景点把岛屿分成南北2块———从南向的海滩上可以欣赏通向马尔墨的大桥和对岸高楼及哥本哈根机场;从北向则能欣赏巨型圆塔、彩色烟囱,以及耸立在海上一字排开的白色风能发电机等工业景观。岛上的观景点、服务站和延伸到海里的游泳步道成为人工景观建筑,海滩和沙丘则在设计上使其趋于自然。公园的内海浅水区是游泳者和皮划艇爱好者的乐园。整个公园的设计没有任何历史与政治的痕迹,而是当代人生活方式的体现。它提供了城市中人与自然对话的空间与平台,成为市民青睐的休闲场所,体现了哥本哈根全新的景观规划发展方向。

3.1.2 体现现代风格的创新建筑 在哥本哈根老城区滨水地带,成片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在新港(Nyhavn)和克里斯蒂安海港边的传统建筑成为哥本哈根最为耀眼的滨水景观和城市观光地带。体现现代风格, 位于霍尔曼(Holmen)岛上的国家大剧院(National Opera)和内海边的新皇家图书馆(Royal Library)以及诺迪银行总部(NodeaBank)与紧邻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哥本哈根水上游览的新景点,而位于阿玛岛上哥本哈根大学校园内运河边的新学生宿舍( Tietgen Hallof Residence) ,也成为该校最具创新意识的建筑。

3.1.3 展现运动主题的体育景观 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中,运动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海边的海港公园(Havne Parken) 是最受市民欢迎的滨海景观之一。水上的游泳中心和完全由木材建造,具有船头造型的跳台是城市年轻人的亲水场所,成为哥本哈根独一无二的体育风景。位于阿玛海港(Amagerhavn)边的青年水上训练基地(Maritine YouthHouse)的造型就像起伏的海浪,与周围环境完美的融合了。

哥本哈根的未来滨水景观将以拓展新滨水旅游、创建亲近滨水的新生活方式以及相适应的新交通的延伸等方面为主进行发展,以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的和谐与繁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生活境界需要创新的景观规划,这也造就了城市的新景观和新形象。

4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类型研究

4.1.1 生态保护型规划 由于面临的是城市滨水地带,尤其是像洲岛之类的滨水区域,其自身的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非常敏感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很差,一旦遭到外界的强烈或持续性干扰,其生态系统极有可能受到破坏而永远无法恢复。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景观不适合过分的“建筑化”和“人工化”,开发强度也应避免“密集化”,还应严格限制各种人为活动,减少人类活

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反之,我们应当对城市滨水区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加以合理利用,如一些城市滨江地带就可以建设成“绿道”这种景观形式,既保护了自身的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连接其它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形成更大范围的生态网络,从而维护了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对于这种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不应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

4.1.2 生态修复型规划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致使很多不同类型的滨水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生态破坏突出表现在河流被裁弯取直、拦截隔断,“渠化”现象严重。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除了立即阻止各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外,还需要更为深入有效的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系统本身进行修复。它强调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生态修复既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4.1.3 高密度开发型规划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还有一种高密度开发的发展趋势,由于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宝贵的景观空间,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诸多综合效益,这是其它景观空间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滨水景观总的发展趋势是更加的公共化,具有开放性,它必须面向大众,服务于所有的城市居民及外地来客,而不再是被某些个人,小集体所占有的私人空间,成为他们的“后花园”。要想提升滨水景观的公共性与开放性,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植被绿化、开放性的公共建筑,即更多的景观环境,如在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中就包括:居住区规划、商业区规划、市政设施规划、防灾规划和交通规划5部分,旨在创造一个具有良好滨水景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抗灾的城市。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将朝着高密度的景观环境建设的方向发展。

4.1.4 旅游游憩型规划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放松身心,缓解各种压力是现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城市滨水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为有利的娱乐游憩环境。蜿蜒曲折的滨水岸线,浪花翻腾的大海,波光粼粼的湖面,郁郁葱葱的小岛,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极其向往的自然风光;在城市滨水区还能开展各种水上娱乐游憩活动,满足人们的亲水天性,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被建设成城市公园为全体市民服务。城市滨水区无论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外来旅游者,都是最佳的游憩场所,是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和城市名片,随着休闲文化时代的到来,以RBD为标志的娱乐休闲商业区必然会成为当今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又一大趋势。

5 结语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凭借着临水聚居活动,人类创造了优美的滨水景观。随着现代人类文明智慧的加速演进,现代与未来人类对于滨水景观及其承载的滨水聚居环境的偏爱必将与日俱增。从滨水而居到滨水而聚,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城市转型,景观环境生态优先,景观环境建设的高密度、复合功能与公共性等,这些以城市滨水区景观化为标志的城市滨水区发展理念已经为世人所瞩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 1 ]钟虹滨,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理念[ J ] 1国际城市规划, 2009(24) : 69 - 701

[ 2 ]焦士兴,关于生态修复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J ] 1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 : 1271

[ 3 ]铃木美湖,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概述[ J ] 1中国园林, 2004 (11)

第三篇:南宁城市定位和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 要 南宁是泛北部湾的核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优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优势,做好城市和城区职能定位,推进南宁区位优势发展和城区建设,本文主要从城市定位、优势利用、城区规划、政府建设四个方面对南宁的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 城市名片 区域优势 城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南宁市位于我国南疆,毗邻越南和北部湾海,具有良好的沿海沿边区位优势,是广西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在21.7??C,雨量充足,霜少无雪,非常适合亚热带农产品特别是果树生长。同时南宁又是全国西南出海、出国大通道上的枢纽城市,已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全方位交通运输网络。全市拥有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南宁同时也是泛北部湾地区的核心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也使得南宁在东南亚范围内拥有良好的声誉。

但是南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区域规划上却与邻近省份特别是广东省各市有着较大差别,主要体现在城市定位模糊,城区功能重叠发展混乱等特点,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南宁如何利用原有自身优势,做好城市定位,制定长期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区建设,变得更加的紧迫,对于南宁区域发展和城区规划,我们应做好以下四点工作:

一、准确定位城市发展方向

立足南宁本地产业特点,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建设面向全国的水果城市;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和毗邻东南亚地区以及南宁亚热带风景和卡斯特地貌,建设旅游城市;充分利用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建设高新技术城市。

城市名片是城市形象和发展渠道的名称和标记,是向目标群体提供持续、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特别承诺,城市品牌名片的确定,不仅要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相关联,更要考虑经济产业,如从旅游业出发,大连提出了“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大连城市发展的准确定位”,昆明的城市定位以“春”字为基调,以明媚的阳光和舒适的气温吸引游客,从工业出发,哈尔滨和青岛都打出了啤酒牌。而南宁的“绿城”称谓却不能促使旅游业或者其他产业的直接发展,标识模糊,因为纵观全国各市绿化率和城市环境优于南宁的比比皆是,但是都没有取“绿”之意,以绿化率来表标榜城市形象没有实际意义的亮点。最近南宁市又在大修土木,将南宁市南湖公园和邕江水连接起来,并打造一条绕城景观河流,企图人为地将南宁市打造成中国“水城”,但是以水城著称的城市在国内已有了苏州(拥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等这样既有深厚风华底蕴又有美丽风光的江南著名旅游城市,南宁市的做法将会使南宁处于既与苏州重复,却又无法优于其无特点无优势的尴尬境地。

难道南宁真的无特点无优势可循,非得大兴土木去地拾人牙慧地去做重复建设吗?南宁是我国著名的水果生产地,芒果、龙眼、荔枝、甘蔗等在全国乃世界范围赫赫有名,而且南宁近海邻边,交通便利,完全有足够的能力服务广西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南宁的名片如定位为“绿城果都”或者直接是“果都”更能体现出南宁的特点,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依托市区各经济开发区和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同时也能够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还居住着满、布依、蒙古等39个民族成分。截至2008年底,南宁市总人口691.6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99.0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7.79%;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居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之首,南宁民歌艺术节和武鸣三月三歌圩具有浓郁的地方少数民族特色,为南宁的少数民族特性进行了良好的宣传。同时南宁市处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各种岩洞和石山景区遍布,雨林茂密,如马山的金伦洞景区和武鸣市的大明山风景区。因此在发展南宁特色旅游时,应将少数民族特性与特殊地质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游,壮乡山歌体验之旅等,形成具有广西本地特色的旅游产业。

在南宁共有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和南宁市相思湖新区、南宁六景工业园区等6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科技及政策扶持优势明显,有力于结合广西自身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努力建设城市信息港和数字城市,加快区域信息化进程。南宁目前在这一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如在全国首创应急联动机制,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城市应急联动与非应急指挥救助服务系统平台,构建了全国首创的“统一接警、统一处警、联合行动、快速响应”的应急联动体制和应急联动机制;建成南宁市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呼叫中心,实现了“一号码接入,一站式服务”;建成南宁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效率;围绕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市、县(区)两级的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建设,为构建“平安南宁”提供了技术保证和系统支撑平台。但目前南宁信息化建设仍与其他发达省份城市有一定差距,需要今后政府在税收和政策上进一步的扶持,与南宁自身工业落后和农业优势明显的情况结合起来,走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调整城市定位

只有对整个城市的定位进行调整后,才能确定对各个片区的功能进行重新规划,将南宁确定为水果城市、旅游城市和高科技城市后我们才能对各城区重新进行了审视,力争充分发挥各城区特点,形成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城市布局。

目前南宁主要分为六个城区和六个附属县,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市区所属的青秀区、兴宁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西乡塘区六个片区,青秀区为南宁市中东部,为市中区主要商业和居住区,是南宁市经济、文化、政治、金融中心,城市配套设施完善,也是南宁市将来的重点发展区域;兴宁区为南宁北部老城区,主要为旧工业区和原南宁老居民居住区,并有一定的机械工业规模;西乡塘区为南宁西部,是南宁市主要的教育基地和高科技产业基地,同时也具有较发达的物流产业;江南区位于南宁市西南部,原南宁市的旧工业地区,工厂林立,且也是原南宁市民集中居住的区域;良庆区为南宁东南部以工业和农业、服务业为主,原为城镇,后城市发展后归入南宁市市区版图;邕宁区离其他几个城区较远,在市区的东南方向约10公里处,主要为原邕宁县县城,以农业为主。目前各市的规划都力争成为商业重区、高品质居住地和综合服务中心,功能规划上有所重叠,各片区政府都在追求“大而全”的城市职能,未能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青秀区目前是商业办公的主要区域,同时也是房地产产业发展的最繁荣的地段,但是由于写字楼与住宅楼混合,商业区与住宅区过分集中,造成人流过多,交通拥堵,同时青秀区又是大型会展基地,区域交通枢纽,一旦遇到大型节庆活动交通状况更是严重,理应将青秀区定义为自治区级行政办公中心和商务办公区域,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业、金融保险和写字楼商品房开发。目前青秀区应将过多的城市中心居民住宅需求转移到城市东面或南面,并将举办商贸庆典活动的地点往基础配套设施更加齐全的区域转移,今年南宁市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调整布局,如将每年南宁民歌艺术节开幕式的举办地――民歌广场拆除,举办地改到了青秀区邕宁区五象大道上新建成的广西体育中心。青秀区应充分发挥其金融中心、政治中心的作用,为周边区域提供金融和政策支持。

江南区在南宁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中被定义为:“市级文化中心,南部制造业基地、区域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高品质居住新城。”笔者认为江南区还应该被定义为市级体育中心,自治区体育总局便坐落于此,且土地较多,拥有较多体育娱乐场馆,设施完善,且也是目前南宁市市民参与体育项目的主要区域,为周边区域提供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方面的支撑;与此同时南宁市一些旧的工业厂房也应搬离该区域,往西乡塘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迁移,如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仍位于江南区居民最密集的星光大道旁,每天排放的工业废气令居民怨声载道;可以发展一些零污染零排放制造业和服务业,充分利用江南区人员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江南区面向机场的通道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目前江南物流园已被自治区批准为南宁市首家省级物流园区。

兴宁区是城市的商贸中心区,辖区内商贾云集,商贸服务业十分发达,拥有城市的核心商业区―朝阳商圈,除了批发零售业外,兴宁区农业用地广大,可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绿色生态园林开发,兴宁区除了大力发展零售业和农业外,还应往三塘方向打造高品质住宅区域(如目前已建设好的嘉和新城),消化青秀区等相邻区域的住宅需求,建设成集娱乐、销售、农业、住宅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同时兴宁区还应利用邻近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优势发展制造业,提高自身的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附加值。

西乡塘区拥有广西区内众多知名高校,同时还具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技术优势,在高新区内人口稀少,可将其他区域的工业厂房适当地往西乡塘区迁移,利用高校和开发区的技术优势,推动各工业企业完成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合理发展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为其他区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

良庆区具有自己的工业优势,全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排在全市12县区之首,同时良庆区是面向西南连接越南的出国通道,可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果种植,重点建设甘蔗、龙眼、荔枝、芒果等亚热带水果。通过南宁国家经济开发区和大沙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和技术优势,对水果进行再加工,发展继南晓鸡、大塘鸭、那陈水果、那马菠萝、良庆辣椒等农副产品,在吸纳众多劳动力的同时将农副产品出口往东南亚及全国各地,形成具有自己特色且产品丰富的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线路。良庆区同时也可建设为交通枢纽中心,以南宁东盟国际物流园为中心,努力把城区建成南宁市乃至南(宁)北(海)钦(州)防(城)城市群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邕宁区可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景点开发,完善自身的硬件配套设施,建成具有壮乡浓郁风情和山地旅游景区相结合的特色景点,成为南宁市的标志性特色旅游景区。

三、完成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增强服务功能,建设高信息化科技化的政府保障队伍

目前南宁市的公务员队伍中,部门繁多,机构庞大,财政负担大,政府职能还未从单一的行政干预完全摆脱出来,在政府的工作中心上,还未从计划经济中的政治职能中心转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职能中心,政府的运作方式上还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管理,相关的协调和服务意识不强,行政效率底下,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是目前为止全国还未实现政务公开(即便只是形式上的)的少数几个省会城市之一。这与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在新形势要求下,南宁市的公务员建设更应与世界接轨,建立以市场经济为管理中心,以信息化为主要管理手段,以服务意识为指导思想的公务员队伍,精简机构优化人员配置,理清政府部门特别是城区的职能,吸收全国乃至世界上的优秀城区规划经验来开展南宁的城市建设和城区规划,对南宁市的城市定位进行补充修正,借鉴全国各省会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的城区建设经验来提高南宁城市品位。通过良好的服务和政策鼓励,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到南宁的城区建设中来,通过政府提高服务效率,旅游开发,农业(水果产业等)发展,信息化手段利用等努力,形成各城区各具特色又能优势互补的局面。

(作者:陆艺渊,广西大学MPA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府治理;陆艺芳,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蒋神州.南宁城市品牌定位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6).

[2]杨波.绿城添“蓝脉”内湖环城郭 南宁欲打造滨水生态城.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http:///staticpages/20090721/newgx4a64fd05-

2169586.shtml 2009.07.21

[3]唐正芳.南宁跻身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成桂唯一入选城市.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http://news.sohu.com/20100812/n274160634.shtml 2010.08.12.

[4]李银春.广西首府南宁城市品牌的建设策略与实施,建设论坛,2005(7).

[5]林昆勇.南宁城市实现科学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第四篇:寿险经营思路探讨

当今形势下寿险经营思路探讨

2012-2 目前及未来十年,中国保险市场具有几个特点: 1, 从要规模到要效益

以保费规模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能产生利润的规模才真的称得上规模,否则,不但带不来效益,还会成为保险公司沉重的包袱。 2, 从要保费到要客户

社会口碑、客户忠实度,都是目前保险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保监会主席所重点强调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 3, 渠道多元化

直销、代理人、银保、经代之外,会有越来越多的异业合作模式进入到保险行业当中,随着渠道的多元,保险公司将专注于产品研发、客户服务、销售渠道及政策的制定,而营销工作会逐步分离出去,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有望实现“产销分离”。 4, 销售精细化

以产品导向的销售行为,非常容易产生销售误导,从而引发客户信任危机,顾问式行销将成为未来保险销售的主流,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由高素质的保险销售人才为客户量身设计方案。 5, 产品创新逐步加强

目前保险行业产品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不管在产险还是寿险领域,都有很大的产品创新空间,在某个垂直领域,可以做深做强做大。 6, 投资渠道逐步放开

资产管理做为保险公司的一条腿,可运作领域会逐步扩大,但是随之带来的是对投资能力的要求,水涨船高。 7, 支持政策逐步到位

比如产险的车险费率市场化,寿险的年金税收优惠,将对保险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8, 集团化作战优势凸现

集团化有两个方面的集团化,一是保险公司的集团化,二是中介集团化。保险公司的集团化,将有力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在客户整合、资源整合和资产管理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中介的集团化,是适应监管要求与自身发展需要。

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各家保险公司都在酝酿针对渠道、客户服务及创新领域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的保险市场,寿险规模与产险的规模比大致维持在3.5:6.5,寿险的经营,相比产险,更复杂,市场切入也更需战略。尤其针对新成立的寿险公司,面临市场的二八定律,排名前10位的公司占有了90%的市场份额,如何在规模持续增长的寿险市场占领一部分市场,可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在于成为市场的搅局者,着实不易;机遇,在于新的公司,不会受到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同时全新的班底,更易进行战略和模式的规划。以下从营销(渠道)、系统、客服和新模式四方面,进行探讨。

一、 营销模式的建立与发展规划

1. 直销-团险

以产品为中心,以关系资源为支撑。 2. 银保渠道

要效益,不要规模,解决小帐问题,提高客户回报,让产品变得易懂、易销,重视客户服务,成为银行保险产品中的畅销品种。 3. 直销-个险

重产能,轻规模,以顾问行销打造高产能个险团队。要解决几个问题:人员招聘、培训、留存。目前国内的现状,以顾问行销为主导的个险渠道很难做大,所以现阶段不妨做为其他营销渠道的营销人才的培养基地,一方面解决个人渠道个人发展空间的问题,一方面带动整个营销渠道的人员素质。 4. 经代渠道

以盈利为目的,给予经代合作方足够政策支持,以产品、客户服务取胜。中介渠道也露出集团化的苗头,中介渠道的前途是光明的,尽快的介入这块市场,或者直接成立自己的中介和销售公司。 5. 新渠道-网销+电销 电销以银保和团险客户为切入点,进行二次开发。还可以BD合作伙伴的客户群为目标,进行营销。

网销以销售与客户中心为重点,借鉴平安、泰康、保险交易网等成熟模式。

6. BD合作-多元化合作渠道拓展

线上,借助网络平台,线下,借助连锁类渠道。这块是保险行业值得重视和大力发展的。目前非金融行业的兼业代理还比较少,但是和其他行业沟通的情况来看,合作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比如教育培训行业、珠宝行业,只要合作渠道拥有终端网点,或客户群,就具备合作的基础。保险公司方面要做的是,为合作伙伴、客户设计好共赢的模式。

二、 后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1. 核心系统

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思路,客户分层,比如对高端客户开辟绿色通道,可借鉴太平人寿的思路。在技术和架构方面,要提前论证,中途如果变化方案的话会成本很高。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好是否采用大后援的方式,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比如电子保单、数字签名等。 2. 呼叫中心

电销在车险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寿险方面,大都会、招商信诺也经营的不错,但随着信息保护法的推行,以及保监会最新精神的宣导,在个人隐私和销售误导方面,都有强硬的规范。所以,未来电销平台更多的是对已有客户或者通过合作渠道拿到的客户资源,进行销售开发以及承担一定的客服、投诉等功能,具有呼入和呼出两方面功能。 3. 在线销售平台

目前平安、泰康的销售平台最为完善,可结合明亚的病毒式传播机制。

三、 客户服务平台的建设

寿险对于客户的关系维护,在新的保监会精神要求下,会越来越重要。现在寿险合同一般会伴随发一张紧急救援卡,在客户服务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扩展空间。除了CRM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之外,还有面向客户的个人服务中心,比如类似平安一帐通那样的平台。 1. 客户管理系统

注重客户的资源整合与挖掘,与客户个人中心联动。 2. 在线客户个人中心

用户中心,具有保单查询、保全、客户增值服务等,类似平安的一帐通。

四、 创新技术对营销的支持

互联网技术,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保险营销的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投保效率、客户体验、病毒式营销以及综合销售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1. 移动销售管理系统

目前新华、阳光、新光海航、平台都在陆续实施,可随时随地展业,科学的帮助客户进行分析与规划,即时承保,大大改善客户体验。还可以准确统计活动量、业绩与奖金,做为销售管理新一代的工具。 2. 移动自助购买终端

类似银行的ATM机,进行多元化渠道的铺设,每个终端,都是一个销售员,以此模式进行万家渠道的铺设,相当有1万名销售人员,24小时工作,还省去了大量人力及管理成本。 3. IT技术实现扁平化管理

目前寿险高达9级以上的营销管理体制,造成沟通成本、管理成本等诸多弊端,利用IT简化管理层级,并将中、后台工作简化,前端销售与客服在整体人力构成比例上尽可能提高。德国MLP的三级管理体系值得借鉴。

赵大玮

blueraindavid@gmail.com

第五篇:探讨电视问政新思路

近日偶然在手机《凤凰移动台》上看到一则新闻——《武汉掀“电视问政”让官员直呼“冒汗”》,感觉很新奇,随后在网上特地搜索了这个现场直播的电视节目,看过后更大呼精彩,过瘾!没想到武汉市竟然可以做出电视直播问政如此好的节目。

关于武汉电视问政的新闻,在网上反响非常热烈,我对此也是一番躁动。联想起最近央视做的一些关于香港廉政建设的新闻特别节目,如香港的廉政公署的办公内容及形式等;还有今年在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武汉市政府的这种电视问政的新形式,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监督政府的机会,还直接让老百姓参与到城市共同治理中来。这样的节目,如果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定期举行,也是对我们政府官员执政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

以下提供两个城市的案例。

1.武汉电视问政

从6月26号开始到7月4号,武汉市的28个职能部门和辖区的一把手,都在忙着迎接一轮特殊的期中考试。这个考试很特殊,各位官员要通过电视直播,接受市民、评论员和主持人面对面的问政。一共五场,内容涵盖了食品安全、交通管理、政府审批等多个“问责”领域。由于所有“问题”事前采取严格保密措施,并采取现场直播提问的形式,部分被问责官员一度措手不及。

在第四场主题“规范促和谐”的问政中,主持人现场将一个空信封亲手送到武汉市工商局局长高丹彦手中,而在随后播出的一段记者暗访中,一家企业负责人反映,在当地工商部门办理正常的变更登记手续的过程中,被暗示索要“好处费”。记者注意到,这则采访让高丹彦局长表情极为难堪,在尴尬的收下空信封后,他回应道 :“这种行为本身就违反了廉政纪律。市工商局一旦收到此类举报,将立即启动问责和监察程序,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除了场上有官员接受问政,在直播现场的观众席上,其他部门的负责人也在座观看,当现场短片播放武汉市民侯先生,在汉口火车站因为拒乘黑的士,反被打的情况时,坐在观众席上的公安局长起身致歉。另外,场外观众也可以通过电视连线,和官员交流。

武汉电视问政因其自报家丑的勇气,而颇受全国的关注,在当地收视率更是超过了同期热播的电视剧。武汉有意将“电视问政”打造成市民参政议政及为政府机构治庸问责的一个长效、常态化平台。

2.深圳社保研讨会

5月4日,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制定的《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累计缴费年限满25年”、“医保缴费中断超过3个月连续缴费清零”等新规引发了深圳市民的强烈质疑。

7月3日,深圳社保基金管理局举行了有部分媒体、网民代表和专业学者等参加的公开讨论会。有关部门表示,引发争议的规定是为了实现“医疗保险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尽量防止在医保制度落实过程中出现“老实缴费吃亏、逃避缴费有利”情况。目前该办法仍在修订过程中。

但电视媒体均被讨论会拒之门外,理由是“电视媒体采访时间太短,说不清楚”。有到场记者说,深圳人社局官员在讨论会上的表现“太傲慢”,甚至抨击了部分媒体。

通过这两个城市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公正”、“公开”、“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在国内还有很多“傲慢”的政府部门,他们通过闭门的办公方式,将涉及到大众的民生政策悄悄地制定出来,然后再用文件来落实文件。即使有听证会这种让大众参与的施政形式,也已经成为了“逢听必涨会”的形式会。试问这种执政方式怎能不降低政府公信力?怎能不影响党的执政能力?

电视问政将大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都直接暴露在执政者眼前,当市民代表不满和质疑的声音通过电视这个平台向全民直播发出时,被问政的官员们会尴尬、不安,电视机前的数百万市民,却会因为这些突出问题的解决,得到便利与实惠,抑或说是幸福感,而这座城市也会因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正如一位观看了电视直播的市民在微博上所评价的:“有这样的电视问政,我们的城市不可能没有进步。”,“不用被那么多所谓的„专家‟和„代表‟所代表真好,这种人人参与的议政形式才是真的民主!”。

电视问政是对政府承诺是否兑现的一次公开考核,也是一种大力的社会监督和验收。因而,市民提出的问题很具体、实在,也很直白、尖锐,使在场的官员绕不开、躲不过、推不掉。真正涉及民生的政务执政内容很少有电视公开的,有过公开的也是一些过于形式化的会议和报告,互动的问政武汉还确实是第一次。这种电视问政方式涉及到民生的各个层面,对民众更有吸引力,也必将把真正的民主带给民众。

中国是一党专政国家,那么在百姓眼里,政府也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若是政府官员在执政方面出了问题,那么也就代表我们党执政出现问题。因此,为了维持中国的长治久安,为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公正”、“公开”的执政形式也必将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之大势所趋。对于各种有效的监督形式,我们党也要大胆去尝试、积极去推进、有效去实施,把社会各界的监督落实到位,保持定期化、常态化的问责机制,必定能提振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使命感和共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责任心!

上一篇:长时记忆的时间是多久下一篇:初三化学基础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