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学术大纲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展览学术大纲范文

涪陵展览大纲大全

涪陵概览 10%

一、乌江门户(地理位置)

涪陵区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

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

二、物产丰富(资源环境)

涪陵区土地面积为2941.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045公顷,园地面积5332公顷,林地面积126133公顷。涪陵区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原煤储量3071万吨,石灰石储量4亿吨,天然气储量17亿立方米,铁矿储量2249万吨,铝土矿储量54万砘。页岩气产能达10.8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73.3%

三、文脉悠长(历史文化)

涪陵2000多年前曾为巴国都城,自唐代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是程朱理学发祥地之一,北宋大儒程颐曾长期在涪讲学、注《易》。是全国革命老区,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于此。涪陵榨菜被评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下碑林”白鹤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三线建设”丰碑816地下核工程是目前已解密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上亿年地质运动造就出武陵山大裂谷等自然奇观。

建议展项:壁挂地图+通电玻璃:壁挂地图显示涪陵基本区域位置和交通状况,外侧设置通电玻璃,播放涪陵城市宣传片;图文展板显示城市基本信息

巴国故郡/福地 25%

一、一步千年(历史沿革)

早在距今5000年以前,区境已有人类居住。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曾为巴国国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战国后期为秦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郡治彭水郁山镇)。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置涪郡(又名枳城郡),为区境置郡之始。南北朝时,郡县建置变化较大。隋置涪陵县、丰都县、垫江县,分隶巴郡、巴东郡和宕渠郡。唐置涪州,辖武隆县、涪陵县、隆化县。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元置涪州,辖武龙县。明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清置涪州,不领县。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东川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置川东涪陵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柱、武隆、长寿、彭水7县,隶川东行署区。1952年,川东酉阳区并入川东涪陵区,增辖垫江、黔江、酉阳、秀山4县,隶四川省人民政府。1958年,长寿县划入重庆市。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1983年撤涪陵县设涪陵市。1988年,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5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1958年由酆都县更名)、垫江县和武隆县。1994年,撤南川县,设南川市。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95]106号,1995年11月5日),1996年1月,撤涪陵市,设枳城区、李渡区;1996年3月,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区、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1996年9月15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

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涪陵市正式改隶重庆直辖市。1997年12月20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撤销原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代管)的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改归重庆市直接管辖。

设计建议:涪陵有四大文化,分别为巴枳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和榨菜文化。在展板贴图时,是否可以考虑将阴阳太极、白鹤梁题刻的元素融入进去

二、故城遗珠(历史建筑及涪陵区保护性建筑规划)

1、老城肌理(历史街区)

(1)蔺市古镇

蔺市古镇是一地名,位于长江南岸涪陵城西边20公里,该镇四面环山三面绕水,镇内有文庙、王爷庙及南华宫、万寿宫、禹王宫等宗教场所,另有鲁班堂、太平池、龙门桥、碉楼等历史遗迹十余处。其中,文庙和龙门桥属市级文物保护场所,修建于明清时期的街巷和现代桥上建筑,风情别致,古今并存,让人流连忘返。

(2)外河白家场 (3)大顺半边街

大顺半边街,是依据地形依山而造的杰早,其南边建于清代晚期,北边建于民国初期,呈阶梯状,错落有致。以中间排水沟为线,街道宽1.8米,路面用青砂条石错缝铺平。道路两边房屋建筑多为一屋一底,户户相连。主要以穿斗式木结构“四懔四柱两穿”为主,房顶为悬山式。

2、古建遗存(重点遗留建筑)

(1)柯中意洋人楼

柯中意洋人楼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敦仁街道南门山社区涪陵中心医院内。该洋楼于1914年由加拿大牧师柯中意主持修建,此建筑为砖木结构楼房,共分三层一地下室,翼角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内设有烟通两处,内有回廊、天窗、壁柜、烤火炉、地下室等西式建筑物。柯中意洋人楼曾被作为医院使用,是民国时期的公共建筑。其外观风貌及园林环境极好,建筑结构稳固。

(2)陈凤藻庄园

陈凤藻庄园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大顺乡大乡村一组,小地名洋房子。占地面积 468 平方米,建筑面积 272.16 平方米。该建筑由石、砖、木、土等传统材料构成,建筑结构采用砖木结构,外型风格古朴,单檐歇山式屋顶,顶上有老虎窗 2 个,周边为人字三角豪式屋架,二层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四周均有回廊拱廊。该建筑对研究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有一定价值。

(3)李蔚如故居 (4)陈万宝地主庄园

陈万宝庄园群位于涪陵区青羊镇,现状保留下来的庄园建筑有7座,其中,陈万宝庄园是清代诰赠朝议大夫陈万宝的庄园,修建于1862年。该建筑呈四合院布局及四合院外加小四合天井结构。地势后高前低,北面为院墙。为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穿逗梁架。

(5)816工程遗址

816地下核工程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大型洞室有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等达到130条,所有洞体的轴向线长叠加达20余公里,其中,最大洞室高达79.6米,侧墙开挖跨度为25.2米,拱顶跨度为31.2米,面积为1.3万平方米。这样“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的工程设计在1978年曾获国家科技大会奖集体奖。

3、保护性建筑规划

(1)研究目的 (2)近现代建筑分布 (3)保护与利用

三、先人智慧(涪陵四大文化)

1、巴枳文化

涪陵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及至唐代,涪陵境内仍居住着“夏、巴、蛮、夷”四种民族。巴蜀史专家蒙默教授认为,上古枳巴族居此,后建立过“枳巴国”。在涪陵白涛的小田溪巴王陵墓群,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有五次具有规模的发掘,清理战国巴人墓群22座,出土了大量巴王氏族的重要物器。

(1)农业文化 (2)工业文化 巴人手工业门类繁多,主要有青铜工艺业、制盐业、丹砂矿业、酿酒业、纺织业、制陶业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带有强烈民族和地方色彩的青铜工艺业。巴人制造的青铜器风格独特,器上纹饰与众不同,制造技术熟练,民族特色浓厚。在涪陵小田溪出土了许多青铜器,经过鉴定,其铜、锡、铅的合金比例已达当时中原先进地区的水平。 文物:14枚错金编钟

(3)商业文化 (4)精神文化

舞蹈:巴渝舞、摆手舞 巴歌:下里巴人、竹枝词

2、易理文化

在涪陵城北的长江对岸,有个闻名于世的“点易洞”。北宋年间,中国著名理学元宗程颐,因故被贬官到涪陵受其弟子、涪州人樵定相助,曾在北岩寺招生教学,并在点易洞内点易著经、研究和传播儒家哲学。门人遍及各地,其传人中,名气最大的当数朱熹。他将其学问发扬光大,形成我国封建时代统治多年的“程朱理学”,可以说,“点易洞”是我国程朱理学的发展地。因此,自然形成涪陵区的又一特色文化资源——易理文化。

3、白鹤梁题刻文化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于2009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整个保护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水下博物馆就是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个保护壳体。游客可下到带参观窗的水下通道,透过玻璃舷窗欣赏白鹤梁题刻。保护体内还安装了6排、150组灯源,每组灯源由9个小灯组成,而每个小灯里又藏着8个聚光和散光灯。白鹤梁水下保护体将犹如一个璀璨的水晶宫。游客可在长江防护大堤上建造的陈列馆内,根据自己的需要,操作摄像头,通过电脑屏幕,从不同角度近距离观赏白鹤梁。同时,少数专业人士,还可通过潜水的方式参观白鹤梁。

4、榨菜文化

有着“中国榨菜之乡”美誉的涪陵,是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中国传统出口的三大名菜之一的原产地。清代末年,一个名叫邱寿安的人和他的长工邓炳成一道,用涪陵这块土地上特有的青菜头,在凉风习习的长江边上,晾晒一段时间后,经过三腌三榨等一系列手工制作后,命名为“榨菜”,后装运外销。涪陵榨菜从浓厚的传统中走出来,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开始步入现代化,产业历经百年不衰。以榨菜为内容的精神产品也不断丰富,榨菜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融入社会生活。它的成功及发展,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涪陵人善于适应环境、质朴、刚健、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

展项建议:以邱家作坊为蓝本,利用迷你泥塑+透明液晶的形式,将榨菜制作过程进行还原。

展区展项建议:以大顺半边街为蓝本进行场景还原,在老街的“走街串巷”中将关于涪陵的历史统统讲完。其中可以邱家榨菜作坊、816工程遗址、陈凤藻庄园为主要展项汇集区,打造封闭空间,利用多媒体讲述发生在这些建筑中的故事。

步履不停(建设成就) 10%

一、产业升级

华晨鑫源汽车从无到有、页岩气产能突破70亿立方米。六大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3%。榨菜、畜牧、柑橘、蚕桑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比重由60%提高到77%。“百亿级商圈+专业市场”的商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旅游业迅猛发展,年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增长三倍。

展项建议:设置数据墙,展示涪陵近年来经济数据

二、城乡面貌

新城区“一轴五片”发展骨架基本成型,老城区焕然一新,两江四岸滨江环湖风光带成为城市景观新亮点,山水园林城区形象跃然而现,乡镇建设更具特色,建成4个鲜花小镇,人居环境更趋舒适。 展项建议:模型展示地标性建筑

三、交通道路

沿江高速公路、南涪铁路建成通车,改造国省干线公路243公里,完成乌江航道涪陵段升级改造。龙头港纳入全市“1+3”枢纽港体系,形成“两江三高三铁”对外交通大格局

四、民生福祉

环境整治、安居工程、畅通升级、文化教育、健康养老、饮水提升六大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五、幸福说

展项建议:设置新闻直播间,播放街头采访,了解百姓对近年来涪陵的城市发展以及生活变化的感想。

智绘蓝图

30%

一、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 成渝城市群

重庆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4416工程

二、总体规划

1、发展定位

涪陵要顺应重庆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趋势,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在成渝城市群快速发展背景下,利用自身区位、港口和经济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区域交通枢纽,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发展,建设成渝城市群的重要节点;积极主动对接主城、谋划涪陵长寿一体化发展,加快龙头港、综保区等重大设施建设,构建重庆大都市区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综合旅游景区开发和服务提升,建设长江上游知名旅游目的地。依托长江岸线和生态多样性资源,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长江上游生态人文宜居福地。

2、城乡总体空间结构 一心三点、两带四片

一心:工业化和城镇化主要承载地

“一心”是指中心城区与周边的新妙-石沱、清溪、白涛、蔺市四个功能组团联动发展形成的主要城镇区。中心城区是全区的空间与功能组织核心,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要承载地;四个功能组团承担部分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

三点:组织辐射片区发展

“三点”是指带动和辐射三个发展片区的组织节点,包括珍溪镇、龙潭镇和焦石镇。通过三个组织节点的建设,适度聚集人口与城镇功能,带动各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两带:以综合交通走廊为依托构建的城镇聚集带和乌江发展带

沿长江的城镇聚集带是依托长江综合交通走廊优势串联中心城区和沿江城镇,在保护生态格局的前提下沿江布局城镇与产业空间,构成沿江产业聚合发展带。 四片:全域统筹下的四大发展片区

四片分别为核心城镇发展片区、沿江下游城镇发展片区、坪上城镇发展片区和后山城镇发展片区,各片区应结合各自资源禀赋特征,差异化制定发展目标、路径与模式,实现错位发展。

3、城市性质

重庆大都市区东部的重要增长极,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公共服务基地,成渝城市群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

4、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一城两区五组团

“一城”,指指功能完备、职能互补的涪陵中心城区。

“两区”,指新城片区和老城片区。新城片区是涪陵未来空间拓展、产业发展、品质提升、人口聚集的主要承载空间。老城片区是涪陵未来“文化-旅游-商业”三位一体发展的存量提质片区。

“五组团”,指承载不同功能的城市组团。其中包含江南组团、江东组团、江北组团、李渡组团、龙桥组团。其中李渡组团是未来涪陵区域服务功能以及主导产业布局的主要空间,是涪陵未来最重要的城市发展区域;而以江南组团为主,江东、江北组团为辅的城市片区,主要承担涪陵“文商旅”融合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龙桥组团是涪陵未来重要的交通枢纽、开放门户、产业基地和城市连接组团,是以交通、物流、产业三项功能为主的城市板块。五大组团功能互动,沿长江走廊逐步展开向西发展的空间框架。

三、专项规划

1、多规合一

2、通达之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一枢纽九干线铁路网、“二环十一射”高速公路网、光伏铁路、渝西高铁、两江六港,实现大交通由“通过式”向“放射式”转变,基本建成成渝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建议展项:电容墙

3、便捷之城

(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基础设施规划 建议展项:地下共同沟

4、宜居之城

(1)绿地水系规划 (2)生态保护规划

(3)会呼吸的城市(海绵城市)

建议展项:海绵城市立体模型+多媒体 可以讲清楚海绵城市的运作过程

5、乐游之城

(1)旅游规划 涪陵旅游全域化 (2)知名景点 武陵山大裂谷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816地下核工程 建议展项:独立式空间,多媒体影片/虚拟驾驶

四、重点片区规划

五、村镇规划

1、特色乡镇

珍溪、龙潭、焦石

2、美丽乡村

产业发展

20%

一、产业布局

二、重点产业

1、六大新兴制造业

(1)页岩气 (2)新一代信息技术 (3)MDI下游及化工新材料 (4)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 (5)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 (6)节能环保

2、六大传统产业

(1)化工化纤 (2)装备制造 (3)材料 (4)医药 (5)食品 (6)能源

3、重点企业

页岩气公司、华晨鑫源、华峰化工、太极集团、榨菜集团 建议展项:触摸查询

三、重点园区

1、李渡园区

李渡园区重点发展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和现代服务业,到2017年建成千亿级园区,2021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

2、龙桥园区

龙桥园区突出新石片区和龙头港片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石油化工、新型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打造长江上游重要的临港经济产业基地。

3、白涛园区

白涛园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及氯氟化工、聚氨酯聚酰胺、页岩气深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建成西部地区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基地。

4、清溪园区

清溪园区充分利用产业链优势,重点发展铝基础材料及精深加工,基本建成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建议展项:桌面墙面一体式沙盘,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园区进行展示

未来展望

10%

一、智慧城市

二、未来影院

其他功能区

5%

临展、办公室、小型会议室、可做新闻发布会的区域、能看见风景的休息区

第二篇:《展览策划》教学大纲

《 展览策划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展览策划 学分:2 学时:48 先修课程:本科教学计划前期全部课程 适用专业:美术学普教类(漆画方向,油画方向,国画方向) 开课学院:美术学院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课程类型:职业方向课 课程性质:任选 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展览策划的理论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展览与策划的实践,培养学生布展、策展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展览策划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展览策划的整个体系、具体的方法,以及具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 展览策划概述

4学时 第一节

展览策划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第二节

展览策划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展览策划的内容和基本流程

第二章 展览调查与分析

7学时 第一节

展览调查的提供者和使用者 第二节

展览调查的种类 第三节

展览调查的过程 第四节

展览调查的方法

第三章 展览目标与选题立项策划

8学时 第一节

展览目标与题材的选择 第二节

展览主题的确立 第三节

展览项目立项策划

第四章 展览设计与策划

9学时 第一节

展览设计的立体策划 第二节

展览设计策略

第五章 展览宣传

12学时 第一节

展览宣传的目的 第二节

展览宣传的内容

第三节

展览宣传的手段、策略

第六章 展览策划案

4学时 第一节

展览策划案的作用和种类 第二节

展览策划案的撰写

第七章 展览预算与效果评估

4学时 第一节

展览预算 第二节

展览评估

三、实验(上机)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为理论课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 1.刘松萍.会展营销与策划.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文化创意与策划.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五、课外学习要求 此课程适合美术专业、会展专业学生以及旅游专业会展旅游方向的学生选课,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学生课下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六、建议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分类 过程考核 期中考核 期末考核 考核方式 考勤 平时作业 期末考核 考核内容 出勤情况 随堂评讲 做一个展览策划书 成绩比重 20% 20% 60%

第三篇:大唐神采东方慧光(展览大纲)

法门寺博物馆文物陈列总体设计方案

大唐神采

东方慧光 ——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

目次

A区(新展馆西厅) 前言 序展

第一单元

宝塔巍然

千年枯荣——法门寺的历史沿革 第一组

皇帝佛国——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法门寺 第二组

唐风流被——宋元明清时期的法门寺 第三组

世代嬗修——近现代的法门寺

第二单元

神秘地宫

横空出世

世纪考古重大发现 第一组

玄宫秘闻——地宫之传说

第二组

石破天惊——地宫的发现与发掘 第三组

重重无限——地宫构件及石刻文物

第三单元

社稷彩章

国家隆典——唐代的政治与佛教 第一组

盛世之举——唐代八帝六迎佛骨 第二组

王者之器——皇帝奉佛法物 B区(珍宝阁)

第四单元

炼经百火

藏之千载——唐代佛教文化精华 第一组

万世法门——佛像、宝塔、宝函、法器 第二组

光明遍照——佛骨、菩萨 C区(新展馆东厅)

第五单元

宫廷荣华

人间焕丽——大唐皇室生活画卷 第一组

皇唐典范——璀璨夺目的金银器具 第二组

中华锦绣——幻彩异色的丝绸服饰 第三组

千峰翠色——扑朔迷离的宫廷秘瓷

第六单元

座间论道

物化精神——唐代茶文化大观 第一组

大朝风度——精巧至极的宫廷茶具

第二组

茗香四溢——唐代茶文化对后世及外国的影响 第七单元

八方归心

海纳百川——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组

宾至如归——来自阿拉伯的琉璃器 第二组

万国朝宗——华夏历史的辉煌篇章

第八单元

法门重辉

名播寰宇——今日法门寺与博物馆 第一组

西部明珠——势壮秦川的法门寺与博物馆 第二组

学林新赋——日见精进的法门寺文化研究 第三组

光耀五洲——走向世界的法门寺与博物馆

总体设计说明

一、陈列指导思想

1、1993年6月12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参观了法门寺博物馆之后专门题词——充分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缔造文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江泽民同志为法门寺博物馆的题词及指示精神,为全国博物馆及本馆指明了工作方向,亦是本设计方案的指导思想。我们决心充分利用本馆的文物优势,竭尽全力办好陈列展览,为弘扬中华文明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倡导爰国主义精神而努力奋斗。

2、本设计方案坚持博物馆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坚决走“改革开放”之路,顺应时代潮流,突破传统观念,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提倡文物陈列应追求“科普化”与“艺术化”的新观点。强调文物本身的科学价值及其教育意义,突出陈列本身的观赏性,故事性与趣味性。在遵循严谨的学术性之前提下,力求使陈列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最终达到通俗化、大众化、社会化之目的。从而使法门寺博物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中一块耀眼的精神园地。

3、本设计方案追求的特点是:以点带面、以小见大。通过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利用其品级高贵及种类较多这一优势,试图从一个侧面来显示“大唐”这一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社会场景及生活画卷。以法门寺历史文化这个“点”,辐射唐代社会历史文化这个“面”。以宗教文物带出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重大命题。我们试图借助陈列手段使文物的内涵得到更为深刻的发掘,文物的价值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示。通过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及所反映出的佛教文化,来展示大唐社会雍容大度、雄浑豪迈的时代特征,体现中华文明及唐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表征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正是法门寺博物馆陈列不遗余力追求之最终目的。而法门寺博物馆所具有的建馆特色,亦正是其与相邻之法门寺既二而一,又一而二之根本所在。

4、在当前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中,我们力争通过崭新的高品质的陈列,使法门寺博物馆成为西部文化开发中的一个亮点,成为本省一个具国际形响的现代化博物馆及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二、内容设计总说明

本方案在进行内容设计时,认真领会了陕西省文物局对原申报方案的批示精神及诸位领导与专家的意见。

本方案平面布局为一部陈列三区八单元。如此布局,是追求陈列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追求陈列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从而更有利于表述陈列主题思想。

本方案尤为重视观众的定位问题:充分考虑民众的绝大多数及一般观众的需求与好恶,特别强调陈列内容的观赏性与故事性。整部陈列脚本之谋篇布局,意寓重回大唐、翻演故事。

本方案竭力发掘文物展品的内涵,旨在揭示文物背后人的故事、人的精神、人的主题。力图使静态的“物”,升华为动态的“人”。同时,为衬托与突出文物展品,大量运用辅助展品及使用辅助手段,意在使陈列四向扩张、上下展开,产生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觉感受,从而构建整部空间互为交融、多元复合之立体结构。

本方案在处理组与组之间、组与单元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上,特别注重其相互衔接、彼此呼应之内在有机联系。执意打破传统陈列个别与个别、个别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分割而孤立的格局,从而实现整体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本陈列追求空间延续的起伏性与流动性,谋取全篇叙事抒情的节奏感与韵律感。通过精心的空间组合,试图使陈列达到一气贯通、顺势延伸、逐次推进、有张有弛、排列有序、浑然成章之整体展示效果。

以下为陈列内容提要: 总标题——“大唐神采

东方慧光”

有唐一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亦是中华民族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大唐历史文化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与人文精神,足可光耀千古、昭示百代。陈列以此点明主题,总括全展要旨。

序展——序展作为观众的第一印象,陈列予以充分重视。此以具标志性意义的典型器物作为主体展品,为陈列全部展品至精至粹之浓缩性象征,而藉此主体佳品所传达之精神意象亦昭然可鉴。陈列以此开宗明义,继步入首篇。

第一单元——“宝塔巍然

千年枯荣”

陈列先讲法门寺历史沿革故事:请观众明确时空概念,了解社会背景。以便理解后展。本区陈列以法门寺寺藏之北魏时代文物述起,跨越历朝数代,延绵1500多年。终以寺塔倒塌、半壁突兀为本章迄止。并带出后话。

第二单元——“神秘地宫

横空出世”

寺塔已倒,势将拆除,由此引出地宫发掘故事;观众因此明了现代考古与文物之关系。神秘地宫出土绝世珍宝,一夜之间轰动世界。震撼之余,令人沉思细想:何以有此地下坛城?何以深藏如许宝物?陈列因之引发下面故事:导领观众进入时空隧道,回溯千年大唐„„

第三单元——“社稷彩章

国家隆典”

唐代国家政治与宗教之关系,己为今人所多不熟悉,而地宫及其出土文物深刻揭示了此点。唐代崇佛为治世之策、盛世之举,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及深远的历史意义。此章与上章之关系,为倒叙记事手法:地宫之一闭一开,虽有千年时空跨度,二者之内部联系自在矣。

第四单元——“炼经百火

藏之千载”

“迎佛骨”之核心要点在“佛骨”,本陈列因之从上章自然导入本章唐代佛教文化专题。精微佛骨所象征的人类博大情怀及精神追求,是有形无形,大音希声。而炼经百火,能藏之千载的除不朽之佛骨外,一大批至尊至美的唐代皇室奉佛之金银法物亦足当此喻。

第五单元——“宫廷荣华

人间焕丽”

大唐皇室生活画卷,是五彩缤纷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最高层面。金光灿烂、银星闪烁,璀璨夺目的唐代金银器已让人惊叹不已、感慨万端。古代人民的最高智慧、中华艺术的伟大结晶——世界丝绸宝库更足以撩人情思、撼人心魄。而当“九秋风露”一朝湛开之时,“干峰翠色”悠然飘来眼底,秘色瓷——千古之秘终归破译。

第六单元——“座间论道

物化精神”

中国是种茶与饮茶的世界大国,茶文化源远而流长。地宫出土一大批精巧至极的皇室金银茶具。呈现出唐代宫廷茶文化蔚为大观的倩丽景致。在这里,“吃茶”已演变为“茶道”,物质己升华为精神。其流风所及,下被后世、远播域外。敬观唐代宫廷茶具,令人遥想千年之前唐皇“吃茶”时之潇洒气度、俊逸风流。

第七单元——“八方归心

海纳百川”

唐代的包容态度及开放精神,正是所谓“盛唐气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大唐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其雍容大度、雄浑豪迈的大国风范及全方位的开放态势,赢得了各国各民族的敬重。地宫出土一大批来自阿拉伯地区的琉璃器群,折射出当时万国朝唐、宾至如归的壮阔场面,再现出大唐作为当时世界泱泱大国的绰约风姿„„本陈列至此结束文物展,返程时光隧道,重回今日。

第八单元——“法门重辉

名播寰宇”

法门寺地宫出土之佛骨及数千件大唐固器重宝,使法门寺与随之建立的博物馆很快成为人们关注的文化热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莅临,表示了人民政府对文物及文化的高度重视。学术界的全面介入与参与,使法门寺文化的研究日见精进。而成千上万民众的参观热潮,更意味着法门寺与博物馆拥有美好的明天„„ 本陈列至此结束全篇。

以上黑体字为各部展示要点及内容主题

三、对形式设计的基本要求

陈列总体及内容设计方案对形式设计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后者已分述于陈列各章、节,兹述其宏观大要。

1、要求形式设计突破“让文物自己说话”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拓展想象空间,尽量发挥创造才能。全方位地运用形式语言来表述内容主题。只要能更有利于表达陈列的主题思想及能产生更好的局部与整体的展示效果,鼓励形式设计另辟蹊径,突破内容设计的一般性规定。

2、本陈列旨在表现中华文明及大唐文明的博大精深,表现大唐雄浑豪迈的时代特征和雍容大度的人格个性。要求形式设计深刻体会这种意向,将其视觉化,形象化,并形成陈列的总体艺术风格。

3、本陈列要求形式设计竭力将西北的“豪放大气”与江南的“文秀灵巧”这种人文特征结合起来,并运用艺术手法巧妙地体现在陈列形式上。如何避免追求大气而失之于简陋、表现灵巧而流之于烦琐,及如何处理二者之间似乎天然存在的矛盾,是需要形式设计认真考虑之事。若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是陈列形式上的一种突破。

4、本陈列要求形式设计在进行空间的分割与重组时,既有局部的变格变调,又不乏整体的平衡统一。在主与次、轻与重、动与静以及质感与量感等艺术规律的把握上,有总体意识及全局观念。换言之,整个空间组合,应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与特征。在此强调空间的疏朗开阔、伸展大气,避免过细过碎的空间划分。

5、本陈列要求形式设计在装修装饰及设备硬件的选材择质等方面,趋于高档化,至少不能在中上档次以下。其理显明易晓:高品级的文物,自当有高品质的包装。陈列在选材用料及材质色泽等方面,讲究品级高贵和格调高雅。在使用一些新型材料时,不能只求外观漂亮,更不能只求降低成本,必须充分考虑到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基本不变的陈列,故其材料必须经久耐用。

6、色彩在陈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设计是否成功直接关乎陈列效果。要求形式设计用心研究本陈列对色彩的特殊要求及个性特征,在色相、明度、彩度以及冷、暖色调等之把握与运用上,切合本展实际,避免烦琐细碎,呈现既富丽堂皇,又简洁明快之色彩效果。在确定基本色调时,既具各区各部的特色,又有整体的和谐感与色彩美。

7、本陈列室内空间采用全封闭方式,以突出灯光照明之特殊展示效果。形式设计自有其各区各部的特别处置和总体考虑,在此仍强调整体空间光线的明亮及照度的偏高。在灯式、光线、光色等方面,要求形式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以适合陈列内容主题的需要。

8、现代科学技术在陈列中的运用,是博物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故形式设计当适当考虑采用某些技术和手段,以丰富陈列的内容与形式,如必备之背景音乐与电视触摸屏、声光显示以及红外感应、虚拟幻影等等。其中,背景音乐最好能请专家进行专题创作。又,触屏之软件设计及编程当提前进行。

9、特别提请形式设计注意,本馆所藏文物时有出外展出任务。故展柜之制作在充分考虑安全因素的前提下,应能达到开启方便,展品取放自如之要求。

10、全展所有文字,要求配置英文。个别图表不便全文翻译,亦当将题目翻英。如此规定,是与国际接轨。

11、全展各单元、各组之标题,拟请书法名家以行书书写,要求书风流利洒脱、豪放大气。

12、形式设计亦当适当考虑室外与室内的空间配置关系,如可在西馆外草地上以汉白玉筑屏山,上镶陈列总标题;东馆相对位置,立汉白玉雕塑等。要之,当想法在室外设立一些与陈列有关、环境协调,又便于观众参观后摄影留念的景点,特别是建立一处室外主景点甚为重要(当特别考虑西馆草地白石屏山之创意谋划)。

13、他如形式设计与空调、监控、消防等方面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当彼此先期协商,达成共识,以免日后互扰。

14、又,宁肯破坏环境与建筑风格(如阶梯、门坎等),亦在室内外建立残疾人车道。形式设计亦当考虑在展厅内合适位置安设座位。以便老幼休息。博物馆自当充分体现出对老幼特别是残疾人的关爱。

如何达至陈列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本陈列是否成功的关键。以上未尽事宜尚多,此不再赘。待与形式设计方面从长计较,就件逐项,细商慢议。

言(略) 序

主体展品——制作放大若干倍之“鎏金铜浮屠”,置于此间中心位置。 环境设置——制作大型背屏,其上画面之题目为“法门晨曦”,表现形式为逆光剪影。四壁间或可作一些简洁明快的装饰处理。

铜浮屠内原为丝绸包裹银棺盛装之第二枚佛指舍利,当特别显示。

设计说明: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中,铜浮屠可谓具标志性意义的典型文物,其为模仿唐代真身宝塔而制,亦即唐代木塔之原型。金人盛赞其塔,有“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等语,令人遥想千载之前唐塔壮观景象。今观铜浮屠造型之美,气势之壮,有只可神会、不能语述之感。而塔内盛装之精微佛骨所象征的人类博大情怀及精神追求,更是大音希声、无言之教。其宗教文化与大唐文明之深切内涵及其表征意义显明易见,故陈列用作序展标志性雕塑,以提纲挈领、开宗明义。

第一单元

宝塔巍然

千年枯荣——法门寺的历史沿革 单元文字说明(略) 辅助展品:

1、周原地望图

2、汉代“丝绸之路”交通图

3、唐代法门寺位置图 设计说明:“臆臆周原,堇著如饴”。周原,这块周人的发祥地,是中华古代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其后的法门寺虽与周原并无直接关系,但法门寺文化得以产生,自与法门寺所在位置及周原文化传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故陈列篇首以周原地望出之,以示法门寺文化之流长源远与根基所植。

“丝路西去,佛典东来”。自汉武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以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日俱增,渐见扩展。法门寺地处丝路要冲。为东传佛教必然经途,其后法门寺之勃兴,实已自此肇端矣。

有唐一代,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内道场。200多年间,八帝六迎佛骨,可谓空前绝后之盛事,其社会影响及历史意义,既深而远、意义非凡。法门寺的荣枯,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盛衰。所谓“位置”,其意实在表现法门寺之政治地位。 以上三图。点明法门寺自初始至鼎盛的三个重要时期及交代社会大背景。三图与单元文字说明一并设置于展厅墙面。以下展品与辅助展品柜内展示。

本单元主体展品——法门寺塔明代铜塔刹(高约200厘米,底径约200厘米。馆藏)

设计说明:1981年寺塔倒塌时,塔刹从塔顶坠落,碎裂成数块。此件体量巨大,已存世数百年,极具历史沧桑感。本陈列以此构筑本单元中心场景,点明陈列主题,引发观众遐思,由此导入故事。

置于本单元中心展台,露展方式。

第一组

皇帝佛国——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法门寺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北魏千佛碑复制件(又称“四面造像碑”。残高

59、宽

41、厚7厘米,1987年于农家发现,存法门寺)

一般认为此碑为北魏所刻,将其作为法门寺创建于北魏时期的实物例证。 北魏佛教造像碑(高9

1、宽38,厚25厘米。馆藏) 北魏佛教造像碑(高

35、宽20、厚15厘米。馆藏)

北周七女碑题刻拓片(碑约90厘米见方。1981年法门寺钟楼倒塌时发现,存法门寺。馆藏拓片)

此刻存末(普通塔记》碑(详见第三组)侧,周时期已有寺有塔。盖宋碑为北周旧碑复刻。

隋风泉寺舍利塔铭(高、宽各约63厘米。馆藏)

风泉寺遗址在法门寺附近。藉此塔铭可知当时舍利埋藏的情况

6、隋佛教造像碑(汉白玉石质,高30,宽20,厚15厘米。馆藏)

7、唐中宗《下发入塔供养舍利》石匣盖铭复制件(景龙二年(708)刻。盖为方形,边长

52、厚9厘米。存法门寺)

铭记中宗、韦后、二夫人、二公主等下发入塔以身供养舍利之重要史实。

8、鎏金小铜佛像(20尊,高8~13厘米。馆藏)

9、《法门寺惠恭大德之碑》(唐永昌元年(689)立。残高200、宽7

7、厚25厘米,1988年于地宫砌石中发现。馆藏)

此碑是唯一记载法门寺住持僧事迹的旧刻。碑碎为十数块,拟选择一块最大的入展:残高约60厘米。若碑能修复,则采取另外的处理方式(见本单元末注)。

10、迦叶像(汉白玉石质,头残。高80厘米。1987年发掘塔基时发现,馆藏。下同)

11、菩萨像(汉白玉石质,头残,高70厘米)

12、菩萨像(汉白玉石质,头残,高80厘米)

13、文官像(汉白玉石质,头残,高138厘米)

14、龙头(汉白玉石质,残长

29、高

45、厚30厘米) 此件当为建筑鸱吻之残件。除此另有两件,大小略同。

15、供养人刻像石(汉白玉石质,残长50、宽30匣米)

16、金刚底座(汉白玉石质,残长

44、宽

25、厚18厘米) 以上石佛像及建筑构件等,或为武宗灭佛时所毁裂。

17、莲花方砖(高约30,宽30,厚5厘米。馆藏)

18、唐瓦5件(长约

36、宽15厘米。馆藏)

19、五代《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文版(原碑存法门寺,全文约1500字。毁于“文革”。依《金石粹编》,《扶风县志》等文献记载制版)

记称“天祜十九年”。其时唐亡已15年,正值后粱龙德元年(921)。李茂贞自感羽翼未丰,不敢茂然称帝,故仍奉唐朝正朔。碑文明载茂贞为凤翔节镇20年间5次修葺法门寺及寺之沿革等,颇富史料价值。

20、敦煌五代写本《偈法门寺真身五十韵》复制件(原件藏敦煌研究院) 第二组

唐风流被——宋元明清时期的法门寺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法门寺浴室院暴雨冲注唯浴室馒器独不漂没灵异记》复制件(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立。碑约70厘米见方。存法门寺)

2、《普通塔已》复制件(宋庆历五年(1045)立。碑约90厘米见方。存法门寺)

记载和尚化缘募地收藏游僧尸事。盖复刻于北周碑上:第一组已用 此碑碑侧北周题记拓片,即所谓“七女碑”。

3、宋版《毗卢藏》残页若干(原存寺塔,后塔倒散落,存法门寺)

此件特别重要,不仅为佛典,亦为中国雕版印刷术流行早期之要籍,望一定想法请回八层,丰富陈列内容。

4、元版《昔宁藏》残页若干(存法门寺) 此件特别重要,望一定想法请回,理由如上。

5、师伟和尚《谨赋律诗九韵奉赞法门寺真身宝塔碑》复制件(金大安二年(1210)立。碑高54,宽42厘米。存法门寺)

诗中“百代王孙争供养,六朝天子递修鲜”、“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等名句广为传诵。前联可观想唐代社会政治之历史真实;后联可遥见唐代真身宝塔之宏伟壮观。

6、《金烛和尚焚身感应碑》,(金大安二年(1210)立。残高2

25、厚36厘米。发掘地宫时发现,馆藏)

所谓金烛和尚即前碑所记之师伟。此为其焚身时自立之名号。此碑出土时已碎为数块,选择一二块较大的入展。

7、《法门寺藏经碑》(金承安五年(1201)立。残高113,厚23厘米,已碎为十数块。发掘地宫时发现,馆藏)

选择一二块较大的残碑入展。

8、金代经幢(高90,底径

55、座高21厘米。馆藏)

9、《重修法门寺大乘殿记》,(明弘治十八年(1505)立,1992年出土。碑文末段有关于明“二十四院”之记,碑存法门寺)

10、明代法门寺“二十四院”刻文残碑(长34,宽33,厚l0厘米。清理塔基时出土。馆藏)

11、《西蜀大洲居士书痴僧劝缘偈》拓片(明隆庆六年(1572)立。高8

3、宽129厘米。碑存法门寺)

此碑反映了当时法门寺之衰落情况。

12、明代砖刻19块(长约40、宽约20、厚约8厘米。馆藏)。

唐代四级木塔在明代隆庆年间倒塌,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历时30年修成十三级八棱砖塔。这些砖刻记录了修塔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对了解这次修塔的情况较为重要。选择几块有代表性的砖刻实物、并拓录所有文字拼版入展。

13、明代寺塔照片(现代黑白照片,待以电脑作旧处理,表现为早期所拍摄) 又,塔门上方四面“真身宝塔”(南),“浮屠耀日”(东)、“舍利飞霞”(西)、“美阳重镇”(北)等题刻(待以4幅照片拼版入展)

14、明、清铜佛像10尊(高约40厘米。馆藏)

15、铜舍利宝塔复制件(高50厘米。存法门寺。塔门有铭记)

此宝塔为明代修塔时放置塔上,清初因地震而跌落在地,复被人送回塔上。

16、清代“晓钟楼”刻字砖3块(长、宽均约10厘米。以原件或拓片入展) 第三组

世代嬗修——近现代的法门寺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碑记》照片(民国二十九年立。高2

45、宽74厘米。存法门寺)

此碑详细记录了朱子桥先生(1871-1941)代赈修塔之壮举。朱先生集将军、政府官员、居士、慈善家诸身份于一体,平生爱国行为及济贫救困之善行甚多,堪为楷模,自应予以表彰。原碑太大,不宜照原样复制八层,此考虑为以缩小之照片代之。

2、朱子桥先生照片两张(一为戎装将军,一为平民居士)

3、朱子桥先生与修塔人士合影照片

4、支持修塔的民国扶风县县长张式纶先生照片(先生尚健在,居台湾省,已百岁高龄)

5、民国二十八年法门寺平面图(地方档案资料)

6、民国二十八年修塔时之施工现场照片

7、民国二十七年朱子桥先生在扶风为灾童举行集体婚礼仪式照片

8、朱子桥先生手书石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无量寿经》(存法门寺)。

9、朱子桥先生遗物若干件

10、朱子桥先生墓碑照片(高2]

4、宽83厘米。先生去后,归葬终南山下东韦村。墓碑今存西安碑林,冯玉祥撰文并书)

11、法门寺前住持良卿法师照片

12、1981年寺塔倒塌照片一组,选择塔基附近乱砖堆积、惨不忍睹之小幅照片若干张,残塔半壁突兀、直刺青天的悲壮形态之大幅照片一张,组版入展。大幅照片置于本组展线最后,以示此章结束。

又,已选择馆藏唐五代,宋、明、清瓷器约30件(多为清理寺塔周围时所出土之末代耀州窑青瓷产品,少量唐五代定、邢窑白瓷及明、清青花瓷),包括碗、盘、钵、罐等,可考虑分别按时代归入各组。因器物太过残破,用或不用,再酌情处理。

注:上列历代碑刻,多被人为砸毁成碎块,当尽可能进行拼接修复。若能大致修复完整,则不再选碎块入柜,而以修复之碑另择相宜位置列阵露展,与寺塔塔刹遥相呼应,自成室内壮观场面。

设计说明:寺塔己倒。即将拆除,顺势引出下面故事。 第二单元

神秘地宫

横空出世——世纪考古重大发现 单元文字说明(略) 辅助展品:

1、地宫塔基遗址全景照片

2、地宫剖面线图

3、地宫出土文物一览表 第一组

玄宫秘闻——地宫之传说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寺塔半壁照片(黑白照片)

寺塔待拆,用此照片,使上下相互衔接。

2、宋代史书书影(如邵博(闻见后录》等)

3、《扶风县志》书影 《录》,《志》述及地宫及其布置之具体情形,虽与发掘后调查之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异,但起浪或因有风。寺塔多次整葺并重修,曾受窥测,确有可能。然在此情况下未受扰动,实乃万幸。

4、铜佛像复制件(高约80厘米。存法门寺)

朱子桥先生修塔时,亦曾接近地宫。为保护地宫,朱先生特铸此像以镇守地宫。时值日寇即将侵陕,朱先生之良苦用心及爱国之情可知可感也。

5、王保华先生照片

王先生为本地人,1939年修塔时,尚为少年。据说曾从地宫后室项部的坍塌裂缝处窥见过内部情形。1987年地宫发掘时,发现地宫后室天井盖确己坍裂。

6、寺塔照片(已搭架准备拆塔时之状态)

7、寺塔照片(拆至第四层时之状态)

8、寺塔照片(拆至底层时之状态)

9、发掘现场照片若干张(整体、局部等)

10、残碑断碣、砖、瓦等若干件(陈列于展柜前台)

11、地宫“朱雀”门楣白粉书写之神秘符号(或为标记、咒语等)

设计说明:唐代数次自法门寺迎奉佛骨事,史有明载。对地宫状况之具体描述,亦偶见史书所记。而明代以降,则传说曾行人贞接目睹地宫情形。然地宫宝物,虽历经沧海桑田之变迁,仍安然无恙。留存至今,不啻于天佑乎?其间亦正有如子桥朱先生者人为保护之大功在焉。

寺塔倒塌。似警世沉钟:地宫发现,若石旷天惊。此组追述地宫发现之前故事,先虚而后实。

第二组

石破天惊——地宫的发现与发掘 组文字说明(略)

主体展品——地宫后室大型复原模型(此之“复原”,是指意向性恢复千年前地宫封闭时之原始状态)

说明:大体依地宫后室原比例尺寸复原。可考虑采用以下方式制作:

中心展柜式。下筑大型圆形地台。铺两级台阶分三面而上下。台沿置精致活动栏杆。展柜为三方玻璃一面墙,墙后加制一段展柜,可见后壁及“秘龛”。上封顶,为石质形天井盖,其下悬挂“宝帐镜花”(以前误将此件定为“藻井”,今依原件上之墨书正之)。其空间面积与后室之原尺寸相当或稍大。后室内之物品全面复原归位。又,宝帐盖原件之所谓“镜花”即铜镜,改以广角镜片装载,使下面金碧辉煌之景象能全面反映于镜中。

以地宫后室模型之北壁中线为基点,沿地台边缘两边延伸设置弧形背屏,以安置各类展板及辅助展品。

抑或可作俯视式陈列?即下挖地坑,上筑地台?此展示方式之优点是考古发掘现场感比较强。最大问题是视线受阻,且日后之清洁难以保证。若加玻璃罩,则更影响看面,且上面不可能加盖。 辅助展品:

地宫发掘时之各局部照片及正、侧、剖面线图(置于复原模型之大型背屏上。地宫后室发掘时之现场照片及线图特别展示,以便观众与复原场景对照参观。又,本组之组文字说明版置于此背屏之首)

第三组

重重无限——地宫构件及石刻文物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隧道石刻门楣一对(底宽1

14、高44厘米)

梯形大理石,上镌朱雀纹饰,衬有缠枝纹。左上角有铭文。

2、前室石门一副(高7

2、宽64厘米)

两扇门各有一菩萨像。又门框刻有佛像与文字。

3、中室石门一副(高80、宽79厘米) 两扇门各有一天王像。

4、后室石门一副(高9

2、宽

42、厚9匣米) 两扇门各有一天王像。

5、石刻莲台(长约170厘米)

此为第一道门门槛。有三层莲瓣浮雕,并刻有佛像及文字等。

6、铭文石板若干块

设计说明:以上文物均在原地宫,待采取以旧复旧方式精心复制。又,展柜内壁面配以照片、拓片、线图等,细致反映诸件石刻之雕塑、文字等,与其下前台之文物展品相互对应)

7、石刻后室天井盖(高73,宽65厘米,中心凸出部厚18厘米。局部残破,待修复入展。馆藏。)

8、后室秘龛南部通道照片(通道口宽

26、高26厘米) 现已无法观察到通道情况,兹依原尺寸大小冲放,以反映发掘时之实际状况。

9、地宫出土之其他石质文物(如前室刻文、刻像之门框等)

设计说明:本单元在形式上的基本要求,以大型圆形中心展台为主体,两边为弧形(或其他形状)展柜。三组陈列,主次鲜明,平衡对称,相互呼应,力求形成戏剧性、舞台化展示效果。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与发掘,如石破天惊,名震寰宇。无尽宝藏,蜂拥而出。 何以出现如此奇迹呢?原来,它们反映了唐代历史上的一项重大社会事件——唐代200多年中,八帝六迎佛骨,引起朝野沸腾,举世轰动,其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深远而广泛。本陈列由此展开下面放事——自今溯古,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千年,再现大唐风采„„

第三单元

社稷彩章

国家隆典——唐代的政治与佛教 单元文字说明(略) 辅助展品:

1、唐时期全图

2、唐代长安城图

3、唐代洛阳城图

4、唐代法门寺“瑰琳宫二十四院”图(仿古水墨写意画) 第一组

盛世之举——唐代八帝六迎佛骨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忘文碑》(置于此组相宜位置之独立展柜)

2、《物帐碑》(同上)

3、唐代诸帝画像照片或复制件

可考虑取自《历代帝王圣贤图》中相关图像。其为明版画册,原件存南京博物院。

4、唐代诸帝迎奉佛骨年表(摘要集录诸帝诏书及相关记载,汇入年表) 唐帝奉佛,并不纯粹是宗教信仰,而是治世之策、盛世之举,其借题发挥之意显见。

5、武则天《释教在道法之上制》文版

则天为登基称帝制造理论根据:造《大云经》典,作无稽之谈;寻《宝雨经》文,立“女主’之论,并颁此上下之制,有意抑道扬佛。盖因李唐原本尊老子为本家始祖而幔谈“无为”,而武周自当另辟蹊径寻找靠山而大讲“色空”。你杜撰“孔子化胡”,我宣传“众生普渡”。一代女皇政治谋略之老辣、控局手段之高明,千载之下,犹令人扼腕慨叹。

6、唐中宗《下发入塔供养舍利》石匣盖铭拓片

皇帝全家以发代身奉供佛骨,可谓绝无仅有之奇事。

7、韩愈《谏迎佛骨表》文版

儒佛争锋,政治佳话。千古名篇,传诵至今。

8、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以书法作品展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强谏遭贬,夫子田顿。

9、唐宪宗《无题》诗(以书法作品展示) “炼经百火精神透。藏之千载英彩完”。虔心奉佛,天宪挚情。

10、“懿宗六迎佛骨、僖宗封闭地宫记”文版 朝野痴迷,举国颠狂。大唐气数,衰近竭矣。 节录《通鉴》、《杜阳杂编》等书相关记载。

11、《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文版

唐大历十三年(778)立。碑文记法门寺之历史沿革以及唐诸帝奉佛事等情况甚明。原碑毁于“文革”,文存《扶风县志》。

本组主体展品——特大型壁画 设计说明:

环境设置——以西厅后部三面墙为背景,制作特大型壁画, 题材——唐代八帝六迎佛骨。 题目——大唐雄风百年沧桑

形式——初步设定为白描连环画形式,仿敦煌壁画与唐墓壁画风格。

内容——要求以法门寺、长安、洛阳为地域表现重点,突出法门寺与唐都长安及东都洛阳之关系,强调法门寺作为皇家内道场之特殊历史地位:以武则天、唐宪宗、懿宗、僖宗父子等为人物表现重点,分别代表盛、中、晚唐三个时期。以三次迎奉佛骨及封闭地宫为事件表现重点。表述唐代三次重大的社会事件。概言之,陈列欲藉此画面反映唐代200多年的历史,几涉及有唐一代之全过程,亦是法门寺由盛转衰之全过程。其中,武则天之迎奉,开启了唐代崇佛之新格局,社会意义重大;唐宪宗之迎奉,激起了以韩愈为代表的正统儒家之强烈反对,掀起了一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大论战,最终促成了三教进一步融为一体的局面,社会意义非凡;懿宗最后一次迎奉,僖宗继而送还并封闭地宫,似乎昭示唐祚将终,而地宫永闭,其社会意义深远。 要求此大型壁画以大小画面及浓淡笔墨展示全唐过程,如“贞观之治”、“女皇当政”“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元和中兴”、“武宗灭佛”、“军阀混战”等唐代社会重大事件,将这些字样以大标题形式插入画面,间之以“高祖正名”、“太宗开示”、“李治迎奉”、“天后拥戴”、“灵武礼佛”、“元和波澜”“懿、僖终章”等小标题。前为“面”,后为“点”,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要言之,此部陈列意在从法门寺的历史小画页,折射出唐代社会的历史大画卷。

第二组

王者之器——皇帝奉沸法物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主体展品——仿制放大约1.5倍之汉白玉灵帐(高约230厘米,原石质制),露展方式,位于此区中心位置,点明本单元“迎佛骨”之主题。

主要展品——八重宝函、阿育王塔、金毛狮(一对)、法器(金、银钵、银如意等),皆为盛装佛骨之礼佛重器及护法神,其外在形态与深沉内涵皆具典型意义。

本组陈列以两组(或三组)地台式大型展柜成有序排列,以白玉灵帐为中心,扎势列阵。又以壁间之特大型壁画衬托中心场景,构塑整部空间宏伟庞大、雄浑比阔之浩瀚气势。

设计说明;如前所述,本单元与上单元之联系,为倒叙记事手法。前讲发掘,此述封闭,其内在有机联系自在矣。

本单元与下单元之联系——“迎佛骨”之核心要点在“佛骨”。何为佛骨?佛骨何样?下文自有交代。本陈列转承启合、就势贯通,移至北部珍宝阁展厅。

第四单元

炼经百火

藏之千载——唐代佛教文化精华 (珍宝阁底厅)

第一组

万世法门——佛像、宝塔、宝函、法器 组文字说明(略)

第一小组

诸天之尊——鎏金“大日如来”银佛像(中厅) 鎏金银佛像、铜锡杖、金锡杖、鎏金银阏伽瓶共7件进行组合。 第二小组

直干云霄——鎏金铜浮屠(西厅) 第三小组

护法大神——石刻彩绘“四大天王”(中,北厅之间两删) 第四小组

立定乾坤——鎏金银锡杖(北厅)

第五小组

玉棺金筐——金银宝函、玉石棺椁(东厅)

智慧轮供奉之有铭记金,银宝函各

一、水晶椁

一、鎏金银棺两重、玉石棺一共6件进行组合。

(珍宝阁楼厅)

第二组

光明遍照——佛骨,菩萨 组文字说明(略)

第一小组

虚空无尽——佛指舍利 第二小组

人天合———鎏金银菩萨 陈列设计及环境设置:

(一)珍宝阁底厅

1、自现底厅内两大柱间进行封闭。下开二门。将现有楼梯隔在外间,使展厅自成体系,不再有畸形之室内楼梯。

2、另开建左侧楼道,与右侧楼道对称,是为专门的楼梯间。

3、展线:顺时针方向参观完底厅陈列后,自右侧楼道上楼,参观完楼厅陈列后,再从左侧楼道下来。如此重新设置,展线顺畅自然。又,需设立专门的指路标牌,避免观众走回头路。

4、底厅大门与二门之间的相适位置,设置仿唐屏风,上为单元标题及文字说明。屏风背面为“六臂观音”金色浮雕(依“八重宝函”之第四重宝函正面图像精制)。此屏风之设置,既可起掩饰作用(遮挡室外光线,以避免室内产生眩光),亦可起装饰作用。

5、第

一、

二、

四、五小组陈列设计为地台式圆形展柜展示,象征“圆融无碍”。同时,便于观众围绕展柜全方位自在观赏,而文物亦因之得到充分展示。此四组中,第一组在中心位置,

6、原西、北、东厅(现第二,

四、五小组)之圆形地台边缘设置大型弧形背屏,上置相关文物之放大照片、局部照片、纹饰图案之拓片、线图等。

7、底厅第五组陈列参照现有格局设置。即在中、北厅间之两侧制作长方形展柜,分别安置“四大天王”。

8、作为装饰手法之一,仿制放大鎏金银香囊一对(双蛾纹、瑞鸟纹各一),直径约30厘米,分别悬挂于中厅适合位置,高度相宜。在链上加上下挂钩,用杆取卸方便,以便随时添置香料(如高级藏香之类)。如此设计,是意在作一种探索与尝试:使陈列在具有视觉和听觉感受之外,再增加一种嗅觉感受,从而更有利于烘托总体气氛,表达陈列主题。

(二)珍宝阁楼厅

1、楼厅空间大体三分,三分之一为布展区,三分之二为参观区。布展区在北部。以此区作舞台化展示。

2、展区顶部为圆形天空造景(蓝天白云)

3、天空之下相宜位置,设置大型圆形展柜,靠近北壁。柜内相当于设一坛场。柜顶覆盖仿制之地宫后室天井盖,其下悬挂“宝帐镜花”帐盖,帐盖钩吊圆形黄色轻质纱罗帷幔,笼罩在安置于须弥座上的“捧真身菩萨”及仿制的第三枚真身舍利之上。三面射灯聚光菩萨手持之舍利。前台为供养器:银芙蕖一对、盘圆座银碟两件、银香案一件。

要求陈列形式设计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重笔渲染此间的无比高贵与无限尊严意味,并具瞪胧美与神秘感。

4、背景设计:参考地宫后室出土之描金线香水山之原型(佛祖所在之须弥山),制作高浮雕屏墙,象征人类理想“大千世界”。环境衬托主体展品,使此处整部空间呈现出蓝天白云、河流山川构成的自然美景。表达出一切尽在有象无形,虚无飘渺之间的空灵意境。

5、小组标题及文字说明以及部分辅助展品(如文物局部之照片、线图等。分列两边展墙)

设计说明:怀着瞻仰佛骨的急切心理,人们辞别了气势磅礴、撼人心扉的“八帝六迎佛骨”的浩大场面,来到了珍宝阁庄严神圣的殿堂。在观赏了一系列美奂美仑的极品文物和崇高伟大的佛骨之后,人们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认识到古代社会政治与宗教文化的密切关系,感悟到中华文明及唐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梢稍宁息了激动的心情,人们继续徜徉在历史的空间、大唐的社会,于是,代表唐代社会生活最高层面的场景出现在观众面前„„

第五单元

宫廷荣华

人间焕丽——大唐皇室生活画卷 单元文字说明(略) 辅助展品:

1、唐代金银器纹饰精选

包括动物——龙纹、凤纹、天马,天鹿、天狮、舞马衔杯、狮、犀、鹿,猴、狐,象、驼、鼠、兔、羊、玄武、水族、孔雀、鸳鸯、白头翁、鹦鹉、鸿雁、雀鸟、鹰鹞、鸽雀、黄鹂、仙鹤、伽陵频迦鸟、蜂蛛。植物——折枝花、折枝团花、绶带花,小簇花、串枝花、鹊压枝花、团花、忍冬花结。人物——狩猎、乐伎、仕女等。其它山岳,如意云、卧云、行云,勾云等。以线图组版形式入展。

2、唐代服饰分类图录

3、历代进贡秘色瓷图录

第一组

皇唐典范——璀理夺目的金银器具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法门寺地宫出土金银器一览表(包括名称、制作时间、地点、匠官、重量及古今换算、供奉人及铭文等)

2、门寺金银器纹饰精选(包括动物、植物、人物等线图)

金银器制作工艺分类表(浇铸、钣金、模冲、抛光、鎏金、錾刻、焊接、掐丝、金筐宝钿等)

3、鎏金银宝函(五重宝函之第二重45尊造像函。通高

17、底边长17厘米。 背面錾文:“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沸真身宝函”,底部錾文:“大唐咸通十二年十月六日,遗法弟子比丘智英,敬造真身宝函,永为供养。”

附宝函以项面为中心、四面展开之造像及錾文照片、线图。附永泰公主墓宫女手捧宝函壁画两幅)

4、鎏金大银盆(通高约

14、口径46,圈足径29厘米,重6265克。底部錾文“浙西”。附錾文、器底与器壁鸳鸯团花之线图或照片)

鎏金大银盆运用了铸造、模冲;錾刻、锻铆、焊接、鎏金等工艺。

器物内外壁的錾刻完全一致,似透雕而成。形式设计应采取特殊手法和灯光照明展现。

5、鎏金银熏炉、鎏金银炉台(熏炉通高约

29、口径26厘米,重6408克。炉台通高约21,口径46厘米,重8970克。炉台底部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八寸银金花香炉一具并盘及朵带环子金共重三百八十两,三字”。附熏炉盖上卧龟莲花之造像,炉台台面之双风衔绶纹、底部錾文之照片或线图。附何家村出土五足三层银熏炉放大照片)

6、鎏金银熏炉(通高15厘米,重1300克,炉台錾文:“五十两臣张宗礼进”。附铺首衔环、熏炉底錾文特写照片或线图)

《物帐碑》记载:“香炉一枚,重卅二两,原无盖”。可见记载之详。

7、鎏金铜熏炉(通高48,口径25厘米,重8470克。附象首金刚、熏炉足部特写照片)

8、鎏金银香囊(熏香具,直径12厘米。重547克。附双蛾纹饰照片。又附何家村、沙坡村出土的银香囊照片,英国哈克斯美术馆、日本正仓院风狮纹银熏球线图,正仓院银熏炉照片)

此件为迄今发现的唐代香囊中较大的一枚。内装持干环,套接香盂,无论囊体怎样转动。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9、银香炉(通高

56、底径36厘米,重3920克。附炉盖上墨书“银香炉臣杨复恭”签封照片。另附丁卯桥出上塔形壹门银熏炉照片) 杨复恭为晚唐大宦官。曾把握朝政,权倾一时。

10、长柄银手炉(通高约

9、长

46、口径11厘米,重415克。附庆山寺出土长柄鎏金铜香炉、何家村出土长柄银手炉,日本正仓院藏长柄银手炉之照片,敦煌莫高窟225窟手持长柄银手炉图像)

11、鎏金银碗2件(高约

8、足径11厘米,重约220克。底部錾文“衙内部虞候兼押衙监察衙史安淑布旌永为供养”。附錾文及纹饰照片,又附何家村鸳鸯莲瓣纹金碗、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十三莲瓣纹银碗、日本白鹤美术馆摩羯鸳鸯莲瓣纹银碗线图或照片)

12、银羹碗子(高约10厘米,重214克。附纹饰照片)鎏金银方盒(通高约

12、口径约

17、足径约14厘米,重799克。底部錾文:“进奉延庆节金花陆寸方盒壹具重贰拾两,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臣李(骘)进”。附盖面双狮纹、底部錾文照片或线图)

13、鎏金银碟18件(其中干底8件,带圈足10件。口径约lI、通高约2厘米,重约120克)

14、鎏金银方盒(通高约

10、口径22厘米。重1585克。盖面墨书“随真身御前赐”,底部錾文“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臣李福进,内库”。附墨书,錾文放大照片)

器底旋切工艺痕迹当予以展示。

15、银圆盒(通高约

10、口径18厘米。重816克)

16、银方盒(通高约lO、口径17~11厘米,重605克。附圈足外侧錾文“邓弘立拾伍两”照片)

注:辅展资料尚有西安何家村出土的舞马衔杯壶,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金筐宝钿团花金杯、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等,或可选用。

设计说明:本组陈列,重在通过工艺性与艺术性来展示唐代金银器的辉煌灿烂。在场景布置上,拟突出两处亮点:

1、将45尊造像宝函、三件香炉、大银盆共5件重器合为一组,特别展示,构成本组的中心及视觉焦点。

2、充分展示香囊之科学原理,拟制作适宜之仿制品,露置于可控展台。导引观众操作,观演其陀螺仪之奥妙。

又,本组金银器,其大宗者或可视作唐代皇室宫殿庙堂中之陈设,用于朝会、祭祀、宴享等公众性场合:藉此揭示唐宫生活之一侧面。下组金银器及各类杂件,当更多属内宫及日常生活用物。陈列将其配合所谓人生四事“衣食住行”之衣——服饰类文物,用小说大、以点揭面,大量借助相关辅助展品,拉开历史帷幕,展现唐代皇室更为广阔的生活场面

第二组

中华锦绣——幻彩异色的丝绸服饰 展品文字说明: 展品与辅助展品:

1、地宫出土丝绸分类表

2、地宫出土丝绸原貌照片若干

3、地宫出土丝绸残片照片若干(按其工艺分序排列)

4、地宫出土丝绸纹饰(主要表现其局部装饰工艺)

5、地宫出土各类织物编织工艺演示模型(参照原陈列之展示手法重新精制)

6、绣鞋仿制件

7、丝绸部分可展出的实物暂定: 织锦棺衬(5片) 金塔包袱(10×10厘米) 绣莲夹袱(50×30厘米) 蹙金绣复制件(5件)

8、武则天《织锦回文记》文版(摘录附《织锦回文璇玑图》) 设计说明:苻秦奇女苏若兰所制《璇玑图》,创中国文字神异妙幻之极致,为千古历史文学佳话。苏氏为法门土生土长人,今镇犹存“织锦巷”遗址。其人其事不予展示实在可惜。兹借则天之《记》带入本展;亦在“织锦”二字可作文章。请形式设计考虑采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将图文841个字编程,使上下、左右、横斜能随意旋读。导请观众参与实际操作。彼方当在软件编程方面多下功夫,配合图文,以现幻彩奇观。

又据《物帐碑》记载,地宫所出丝绸服饰在千件左右,可谓“世界丝绸宝库”。 但深为遗憾。今余者多为残片,且不属馆藏,故本组陈列此部分之实物展品极度匮乏。不知能否请求省局与考古所给予支持,多少提供一些残片,以满足广大民众渴望一睹中华锦绣之要求?

以下,透过地宫出土的丝绸残片,人们看到了光彩耀人。百态千姿的大唐衣装、盛世服饰„„

1、男装女儿(韦浩墓壁画)

2、胡服唐妞(韦项墓壁画)

3、奕棋艳妇(张礼臣墓出上绢画)

4、桃花笑魇(吐鲁番出土彩绘木俑)

5、童装烂漫(阿斯塔那墓壁画)

6、红粉骑师(陕西历博藏三彩俑)

7、戎装少女(陕西历博藏三彩俑)

8、笠帽倩影(陕西历博藏三彩俑)

9、蛔娜娇姿(陕西历博藏三彩俑)

10、媚态柔情(陕西博藏彩绘泥俑)

11、开放款式(陕西历博藏三彩俑)

11、六妃竞衣(周文矩(宫中图》)

13、八妇盛装(敦煌榆林窟)

14、九女异彩(李寿墓壁画)

15、(蕾花仕女图)

16、(执扇仕女图)

17、《韩熙载夜宴图》

18、《糖国夫人游春图》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即咏这类情景。

19、待补相关画面若干。

设计说明:以上辅展资料若感太多,亦可部分或全部删除。

以下,通过地宫出土的部分金银器和各类杂件,显现唐代上层社会的各种生活场面,欲藉一斑而窥其全豹。

1、水晶枕(高

9、上部长宽12~

7、下部长宽10~6厘米,附三彩枕照片)

2、随球两件(其一直径5厘米,重196克。其二直径4厘米,重79克。待补唐画玩球图像)

“和氏之壁,随侯之珠”,乃古代瑰宝。史载古代随球质地多为琉璃,而地宫出土者乃水晶琢磨而成。

3、描金檀香木山11件(待补唐画用香图像) 用丁香,沉香、乳香、檀香四种香木雕镂而成。

4、香宝子两件(长

17、宽

11、厚

2、5厘米,重200克。器身呈双层,纹饰鎏金。附底部纹饰照片)

5、木骰子仿制件

6、木念珠仿制件

7、铜十事(一组10件,摆开约0、3平方米。附永泰公主墓壁画“捧果盘宫女”照片,此女腰间系有随身角端。又附庆山寺地宫所出“十事”中之剪子、针筒等照片)

此件为人们外出携带之物,上有角峭、刀、勺、剪子、针筒、水罐、牙剔、耳掏、镊子、阳燧等。

8、玳瑁开元通宝11枚(每枚直径约

2、

7、厚约0、2厘米,重约2克。附陕西历博藏“开元通宝”金币照片。又待补唐画玩钱图像)

玳瑁钱发现于地宫后室素面银香炉内。共13枚。其中12枚上刻“开元通宝”,另一枚上刻花瓣。钱质淡黄色,半透明,有蚌壳质感。

9、海螺(长

5、宽4厘米。待补唐画佛乐及俗乐演奏“法螺”之乐舞图像,如榆林窟25窟西方净土变照片等)

地宫放置海螺,是为法器,即佛乐中“法螺”之象征物。

10、戒指(宽约0.5、外径2.

4、内径2.1厘米。待补唐画戴戒指图像)

11、铜圆盒(高约5,径

11、足径8厘米。待补唐画用盒图像)

13、鎏金银如意(长60厘米。附永泰公主墓壁画前室东壁宫女、前室西壁宫女手持如意图之照片。又附椭林窟25窟文殊变等照片)

14、鎏金银臂刨16个(外径约

12、内径约10厘米。附带钏面纹饰照片。又附乾陵壁画、敦煌220窟壁画之舞伎图舞伎带臂钏等照片。)

15、鎏金银食箸(长约19厘米。附苏思勖墓壁画《郊野聚饮图》等照片)

16、鎏金银匙(长18厘米、重42克,钣金成型錾花鎏金。上段为流云飞鸿、下段为联珠菱形图案,并间以十字花。附银匙照片(国棉五厂盛唐墓出土。省考古所藏)。待补唐画用匙图像)

17、宝帐镜花(高约

10、直径41厘米。待补愉林窟等用帐图像)

18、银香炉(通高约20、口径16厘米,重925克。待补唐画用香炉图像)

19、鎏金银小香囊(直径约

6、链长17厘米,重92克。附瑞鸟纹饰照片,待补唐画用香囊图像)

20、银坠饰(若干)

21、玛瑙珠(若干)

22、水晶珠(若干)

23、蓝琉璃珠串饰(若干)

24、黄琉璃珠串饰(若干)

25、宝石(若干)

26、白瓷葫芦瓶(高

5、直径3厘米,重20克)

27、玉贝(若干)

28、水晶花蕾两件

以上各类珠宝,以多幅唐人带串饰、披璎珞之图像作陈列背景。

29、鎏金银粉盒(高

2、长

5、宽

3、8厘米,重25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附盖面纹饰照片或线图。待补唐画妇女施粉画像) 出土时,盒内残留有许多粉状物,仍存香气。此盒当为唐宫女性化妆使用之粉盒。

30、铜镜(直径约18厘米,宝帐镜花中心。附乾陵出土“对镜梳妆”三彩俑、章怀太子墓壁画“整妆侍女”照片)

31、琥珀狻猊一对(长约3厘米。一雄一雌,均磨制雕刻)

此件体量甚小,陈列时或可考虑用放大镜展示。其他较小之物,或亦可作上考虑。

设计说明:如果说上组陈列对文物的介绍较为偏重于其工艺性与艺术性之特点的话,则本组陈列更注重于其与人之直接关系及功能用途的展示。地宫出土的服饰残件和部分金银器以及各类生活杂件,是唐人生活的一个个散“点”,彼此之间似乎井并无关联。但通过对这些点的串连组合及其背景的揭示,人们隐约看到了唐代统治阶级及上层社会的生活这个“面”:它们亦足以反映出大唐风貌的一个侧面。

下面,观众还将看到唐代的宫廷生活用瓷,中国青瓷极晶——秘色瓷。 第三组

千峰翠色——扑朔迷离的宫廷秘瓷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唐五代诗人咏瓷图录(如杜甫、白居易咏白瓷;盂郊、许浑、皮日休等咏越瓷,特别强调晚唐陆龟蒙、五代徐夤等之歌咏秘瓷。拟以水墨淡彩为背景画面,上为唐楷书法,陆、徐等字体为大)

唐代越窑青瓷,史载多以“越碗”、“越瓯”,“越瓶”等称之,并无秘色瓷之专称。“秘色越器”为晚唐诗人陆龟蒙首先提出,具有“分际”之作用。其后相关记载延绵至南宋末年,再后鲜见。

2、上林湖窑场遗址全图

上林湖窑烧制陶瓷始于东汉,晚唐五代为鼎盛时期,衰于北宋中期,历时逾千载。唐五代的越窑制瓷窑场,集中在以余姚上林湖为中心的上虞,宁波等地。一般认为,唐五代及北宋之秘色瓷即产自越窑之上林湖窑。在上林湖已发现古窑址近200处,是唐五代越窑的中心产区和贡窑所在地。

3、《物帐碑》有关记载照片(真身到内后,相次赐到物一百二十二件。„„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

这是迄今所见唯一能与实物相互证的有关“秘色”瓷器的史载。清楚说明这批瓷器的来源、件数以及唐人对其称谓。可知秘色瓷烧造时间至迟在咸通十五年(874)地宫封闭以前。

4、地宫后室红漆竹编圆盒装13件秘色瓷放大照片。

5、秘色瓷盘(高约7,深5,口径约24厘米。附盘底支钉位置及缩釉照片) 由于秘色瓷在制胎施釉及烧造等方面所独具之特色,使烧制成型的秘色瓷器似冰类玉,在光线的照射下,盘内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清亮明彻、玲珑剔透,恰是徐夤笔下“巧刺明月染春水”之确切比类。形式设计需想法特别展示此点。

6、秘色瓷盘(高约

7、深

6、口径约23厘米)

7、秘色瓷碗(高约

9、深

7、口径21厘米。附外壁包裹物留下的仕女图局部放大照片)

8、秘色瓷碗(高约

7、深

6、口径约24厘米)

9、秘色瓷碗(高约

9、深

7、口径约21厘米)

10、秘色瓷碟(高约5,深

4、口径约20厘米)

11、秘色瓷碟(高约

5、深

4、口径2 1厘米)

12、八棱秘色净水瓶(高约22厘米)

《物帐碑》未列此器,且净瓶出土较多,故其是否为秘色瓷尚有争议;本陈列遵从目前大多数学者意见,暂将其视作秘色瓷。

13、银棱金银干脱碗照片(两件。口径约20厘米。原件因保护缘故不能展出,兹以照片展示。附局部金鸟银花放大照片与线图)

秘色碗外壁的金银干脱装饰图案,是直接吸收借鉴盛唐时期新兴的“金银干脱”工艺而创造出的瓷器装饰新工艺。法门寺出土的两件干脱碗,以秘色瓷为漆作胎,是唐代陶瓷工艺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两件海内所存唯一瑰宝,可谓集陶艺、金工、漆作三者为一体的旷世杰作。

又,被征调的4件秘色瓷用照片展示。

14、浙江临安钱宽墓出土“秘色瓷”照片(钱宽为吴越国主钱绪之父。葬于唐光化三年(900)。相关资料待征集选用,下同)

仅见于史载,吴越国从宝大元年(924)至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的60年间,贡献各国皇室金棱秘色瓷器就有十来次,可知其秘瓷产量很大。亦可推知唐时此地越窑烧造秘瓷已很有基础。

15、浙江临安水邱氏墓出土“秘色瓷”照片(水邱氏为钱撂之母。葬于唐光复元年(900)

16、浙江杭州玉皇山吴越国文穆王钱元葭墓出上“秘色瓷”照片(钱氏葬于后晋天福七年(942))

17、杭州范家山文穆王妃吴汉月墓出土“秘色瓷”照片(吴氏葬于后周广顺元年(952))

18、吴越国王妃之“康陵”近年出土之大宗“秘色瓷”照片

19、河南巩县宋元德李后陵出土“秘色瓷”照片(李氏为太宗妃,逝谥皇后) 20、上林湖越窑秘色瓷胎、釉化学组成表

要烧成秘色瓷淡青绿偏灰的釉色。必须在烧成高温阶段恰到好处地控制还原焰,并尽可能减少冷空气进入匣钵。以避免二次氧化。

21、秘色瓷匣钵装烧剖面图

秘色瓷创造的匣钵单件装烧、精心支垫的特点,是装烧工艺的重大突破与创举。其有效地杜绝了明火叠烧产生的缺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对以后宋瓷的烧造产生了极大影响。

21、上林湖龙窑复原模型

为使观众了解温度、氧气、烧造环境与釉色之关系,特制作此模型。

亦可考虑旁置电视触摸屏,制作电脑三维立体动画,以画面形式展现“氧化焰”、“还原焰”等与釉色之关系。或可请观众自行操控,观察效果,增强参与感。

能结合龙窑模型进行一体化展示最好。 设计说明:何为“秘色”,有各种说法:主要有宋人所谓“臣庶不得用,故为秘色”与视“秘色”为一种瓷色,类似艾草(香草)之色的看法。再有如近现代人颜色、式样、御用等综合说。本陈列倾向于“瓷色”说。

一般认为,秘色瓷的釉色以青绿色调为上,亦包括黄色和青黄色。过去多以青绿为秘色之唯一色,地宫出土黄釉瓷。并自号“秘色”,应己说明问题。

目前。学界对秘瓷有许多争论,本陈列认为:将目前考古发掘所出唐代青瓷一概认作秘瓷,当有太过宽泛之嫌。而只认为《物帐碑》标明的13件才是秘瓷的看法,自不乏其学术上的严谨性,但似乎又显得过于拘谨。本陈列综合各家看法,在选择辅展资料时,既不斥其他,亦不滥收,仅限于五代钱王家室及北宋皇族成员墓中所出,或可兼采诸说之长。

以下,陈列将展现大唐风采的又一个领域——茶文化。 第六单元座间论道

物化精神——唐代茶文化大观 单元文字说明(略) 辅助展品:

1、陆羽画像

2、唐代名茶榜

第一组

大朝风度——辖巧至极的宫廷茶具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物帐碑》有关茶具的记载(拓片。用照片放大)

2、金银丝笼子(通高约

15、腹深

8、口径12厘米,重311克。挂个笼子用极细的金丝,银丝编织而成,由盖、笼体和足组成。附天龙铺兽足部、盖和盖项金银丝浮屠放大照片)

此器制作精巧细腻,玲珑剔透,是唐代金银工艺中绝无仅有的精品,代表了晚唐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干。唐僖宗供养的这件茶具为烘焙器,用以贮备茶叶团饼。使用时在笼底垫以本片,以保持于燥而使茶叶色香不减。

3、鎏金银笼子(通高约

17、口径

16、腹深10厘米,重654克。通体镂空,由笼体、盖和足组成,模冲成型,纹饰鎏金,点缀飞鸿。底部錾文“桂管臣李杆进”。附錾文、笼体飞鸿纹饰放大之照片或线图)

4、鎏金银茶罐子、鎏金银硝轴(茶砸子长约

21、宽

3、高7厘米。长方形,钣金成型。其结构由慑座、碾槽、琚盖三部分构成,槽为浇铸成型,外部錾刻纹饰。碾底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碌子一枚并盖共重廿九两,匠臣刘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悫,使臣能顺”。

银码轴直径9,轴长22厘米,重524克,钣金成型。饼面刻“五哥”字样,是为唐僖宗之排行及小名。码轴带半圈錾文:“6a轴重十三两十七字号”。附錾文放大照片,有关线图资料及西安西明寺石茶磺照片)

5、鎏金银茶罗子(高约9厘米,重1472克。为唐僖宗所供奉,仿木制箱匣结构,钣金成型,由盖、罗。身、座、屉五部分组成,纹饰鎏金。附腹壁侧面纹饰、盖顶局部纹饰放大照片或线图)

碾出的茶末要过罗。“罗细由茶浮,租则水浮”。罗的出现是人们对茶末细度有进一步要求的结果。唐代茶罗以前从未出土过。此为绝无仅有之一例,弥足珍贵。

6、鎏金银龟盒(高约

13、长

28、宽

11、深8厘米。重823克。钣金成型。附龟盒身、盖分置照片,附山西八卦龟形盒放大照片)

7、鎏金银盐台(高约

28、口沿外径

16、足高17厘米,重576克。饭金成型,纹饰鎏金。由盖、台盘和足架三部分组成。足部錾文:“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并盖共重一十二两四钱,判官臣吴弘悫,使臣能顺”。附錾文、盖盘分置、莲蕾打开照片)

银盐台造型颇富想象力,极为生动美观。近视一簇荷叶,莲花、莲蕊、荷叶杆的立体造型,并有小鱼,花草等附件装饰,新颖别致。历代茶书未载盐台,此为首次发现。

8、鎏金银坛子两件(形制相同,纹饰略有差异。高

24、口径

13、盖径14,深11厘米,重量约800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二器腹壁各錾有四幅人物画。或为吹笙引风、伯牙捧琴、箫史吹箫、金蛇吐珠、仙人对弈等。附盖顶纹饰、腹壁人物故事画展开线图及放大照片等)

9、鎏金银波罗子两套(一套2件,均钣金成型,形制相同,外腹鎏金,以子母扣扣合。每层高约

4、口径10厘米,每件约重240克。附波罗子分置照片)

10、鎏金银则(K 36厘米,重8

4、5克。饭金成型,柄上錾花鎏金,有流云飞鸿图案,则柄里面錾文“五哥”、“二两”等,为僖宗用品。附錾文照片或线图)

陆羽《茶经》中称此器为“则”,为点茶专用器具,用来取茶末,搅茶汤。

11、银火筋(长

27、链长lo厘米,重76克。俗称“火夹”,为唐懿宗供奉)

12、鎏金银调达子两件(形制相同。通高11厘米,重150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供调茶与饮茶使用。附腹壁伎乐照片及展开之线图)

13、琉璃茶托、茶盏照片(附西安考古研究室藏鎏金银茶托子照片、陕西历博藏茶托照片)

从地宫出土茶盏、茶托可知,早在唐代,这种成套使用的中国式茶具便己流行。自宋而下,更是蔚为大观。今四川地区鼍为流行的“盖碗茶”,乃其传承之典例。

第二组

茗香四溢——唐代茶文化对后世及外国的影响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云南古茶树照片

1991年云南澜沧县发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树高约12米,树干直径约2米,树龄在1000年左右。时代约当南诏时期。

2、白居易《琵琶行》诗意画

唐代中后期文人饮茶吟爵成风。据《全唐诗》统计,有作者100多人,茶诗约400首。

3、陆羽祠堂照片(在今湖北天门市)

陆羽(720-804)唐代复州竞陵(个湖北天门)入,茶学宗祖,著有《茶经》三卷。宋陈师道云:“大茶之苫书白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4、《茶经》文版

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叶的专著,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晶饮以及历史等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使茶学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茶经》的出现标志着当时我国茶文化发展的新高度。

馆藏宋版《茶经》完整复制件系由杭州张子毕先生捐赠,意大利版《茶经》系由南京朱自振先生捐赠。

5、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茶器复制件

6、周防《听琴啜茗图》复制件(此图反映了唐代仕女饮茶风习)

7、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复制件(此画是唐代典型的茶事图例)

8、《卢仝七碗茶诗》(溥杰书法作品,木刻,馆藏。附钱选《卢全烹茶图》照片)

9、颐渚山石刻柘片、金沙泉照片

浙江长兴顾渚山为唐时官焙和贡茶之地,其时生产的湖州紫笋茶、义兴阳羡茶及山泉金沙水都是宫廷贡品。史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说。

10、《茶酒论》文版 其中“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反映了唐代茶文化向西域传播之史实。

11、唐代宫廷茶宴场景

12、宋徽宗(大观茶论》资料

13、宋代寺院茶宴及斗茶场景(附范仲淹《斗茶歌》及宋代(斗茶图》)

14、河北宣化辽墓壁画摹本

15、饮茶法比较表(唐陆羽《茶经》、宋蔡襄《茶录》、明钱椿年《茶谱》之比较)

16、遣唐使船照片(局部放大)

据中日文献记载,从公元631年到公元894年的260多年间,日本曾先后派出13批遣唐使传习中国文化。其中茶种的引入推动了日本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7、最澄法师照片及资料

最澄为日本天台山开山大师。公元804年来中国求礼学佛。次年回国时,从天台山和四明山带回茶种,移植于日本台麓山。最澄是日本植茶技术的开拓者。

18、空海大师照片及资料 空海为日本东密大师。公元804年来到长安。两年后回国时,带去唐代茶籽,分种各地,传播唐代制茶和饮茶技艺。空海亦为日本茶祖。

19、永忠和尚照片及资料 永忠于公元770年入唐留学。居长安西明寺住达30年之久,学会了“吃茶”。公元805年回国时,携带茶种和茶具,承传唐代饮茶习俗。

日本国史有“大憎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之记载。 20、荣西禅师与《吃茶养生记》资料

日本高僧荣西(1141~1215)宋时曾两度来中国,潜心茶之研究。

回国时,携带陆羽《茶经》和大量茶具、茶树种于。培植了至今被称为第一名茶的宇治茶。同时引入了宋代的饮茶之法——末茶法。其所著《吃茶养生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荣西是日本茶道的奠基人,被誉为“日本的陆羽”。

21、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居士(1522-1591)照片及资料 “和敬清寂”,是千利体茶道的精髓;“精行俭德”,是陆羽茶道的菁华。二者所求,其旨一也。

22、日本茶道场景(附日本黄金茶室照片)

设计说明:本组的主体展品为场景设置——日本茶道(强调实物性布置)。 千余年前,聪明的日本主动迎纳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大唐文明。上自政治制度,下至生活习俗,无不打上中国的烙印。时至今日,华夏文明的影响仍无处不在。日本茶道直接源生于中国唐宋茶文化,因此亦可说今日东瀛之所谓“茶道”,就是当年唐代“吃茶”的一个缩影。故本陈列借彼言此,意图再现唐茶风貌之一斑。并由此中外相互间之文化交流与借鉴,而顺势转入下一单元。

第七单元

八方归心

海纳百川——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单元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唐代中外交流图

2、唐代中外交流史年表

第一组

宾至如归——来自阿拉伯的琉璃器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黄色琉璃瓶(通高21,腹径16厘米。附瓶上文字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同类器型特写照片)

此器制作于公元7世纪左右,为这批琉璃器皿中时代最早、最珍贵的一件,属伊斯兰琉璃器的早期代表怍。用缠贴琉璃条等方法装饰内外壁是萨珊工艺的特点。此器之贴花特点,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者相似。当以照片作对比。

2、浅黄绿色琉璃杯(高约

8、深约

8、口外径8厘米) 此物为伊斯兰琉璃常见器型

3、蓝邑琉璃盘6件(高约

2、直径20厘米)

其中四瓣花蓝琉璃盘中心所绘“摩诃拉巴”纹样,或说是象征人魔交战、真主所在之处。

4、黄釉彩琉璃盘(高约

3、口径

14、底径12厘米)

此盘绘出相连的11个弓形面。是伊斯兰琉璃装饰的共同特点。釉彩玻璃与瓷器工艺接近,技术要求很高,是伊斯兰最负盛名的产品。

其制法很可能受中国彩陶装饰之影响。

5、其他琉璃器9件,分4种:

①蓝色琉璃瓶l件(口径约1厘米)

②淡黄色直筒杯2件(其一完整,高约

5、口径9厘米。其二残破复原,高约4,口径9厘米)

直筒杯为伊斯兰琉璃器中最常见器形,承自东罗马帝国之传统工艺。 ③琉璃盘4件(高约

2、口径16厘米)

④琉璃盘2件(其一高约3,口径19厘米。其二高约

2、口径15厘米)

6、琉璃茶托、茶盏(盏高约

5、口径13厘米,托高约

4、盘径14厘米) 此器造型简朴,代表了当时我国琉璃生产的技术水平。

7、河北定县宋塔塔基出土琉璃器照片

9、内蒙奈曼旗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琉璃器照片

9、浙江瑞安末墓出土伊斯兰琉璃器照片

10、安徽无为宋塔塔基出土琉璃器照片

11、天津蓟县独乐寺宋塔塔基出土琉璃器照片·

11、韩国国立博物馆藏唐代蓝色琉璃盏照片

13、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唐代琉璃盘照片

14、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唐代琉璃杯照片 15,琉璃器制作工艺流程图

简介琉璃贴丝、贴花、釉彩、刻纹、刻花、模印、印压、描金等工艺及纹饰特点等。

第二组

万国朝宗——华夏历史的辉煌篇章 组文字说明: 展品与辅助展品:

1、敦煌壁画(商旅图》(复制件或照片)

2、玄奘西行求法图(附负笈图及大雁塔照片、(大唐西域记》照片)

3、中印文陀罗尼经幢照片(藏西安碑林) 此件为中印文化交流的实物。

4、《步肇图》复制件此图为蕃使进贡唐太宗像。

5、唐乾陵61尊“蕃臣像”照片

6、《礼宾图》复制件(章怀太子墓壁画) 此图有东罗马、高丽、大食等国使节

7、《马毽图》复制件(章怀太子墓壁画) 马球又称波斯球,源于波斯,传至中国。

8、兴善寺大辩证广智三藏国师碑照片(藏西安碑林)

此碑记载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传授密教的史实。

9、不空和尚碑照片(唐建中二年(781)立。存西安碑林)

不空是西域人,曾在大兴善寺传播佛教密宗,其门徒惠果在青龙寺将密宗传给日本和尚空海。空海返日后,成为真言宗的创立者。

10、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照片(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碑文记载景教在唐代的传播情况,说明其由叙利亚随中国与波斯交往而传入长安之经过。

11、大食人陶俑复制件(原件藏陕西历博)

12、彩绘胡人俑复制件(原件藏陕西历博)

13、胡人牵驼俑复制件(唐郑仁泰墓出土。原件藏陕西历博)

14、胡人骑马俑复制件(昭陵陪葬墓李震墓出土,原件藏昭陵博物馆)

15、胡人酒尊像复制件(原件藏陕西历博)

16、胡人戏弄泥俑复制件(阿斯塔那墓出土,原件藏新疆博物馆)

17、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复制件(原件藏陕西历博)

设计说明:力求从唐三彩中精选一批以外国人为主、表现中外交流如朝贡,商贸、宴饮、歌舞等内容的文物,进行复制,组构为一场面,以表现陈列主题。

18、阿拉伯倭马亚王朝金币复制件(正、背面,原件藏陕西历博)

19、波斯库恩老二世银币、东罗马希拉克略金币复制件(原件藏陕西历博) 20、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复制件(原件阿斯塔那墓出土)

21、日本和同开珍银币复制件(原件藏陕西历博)

设计说明:争取复制一批较易复制的文物,如以上外国流入唐土的金、银钱币等等,以弥补本组实物展品之不足。

22、《敕日本国王书》复制件(原件藏陕西历博)

由宰相张九龄代写,以唐玄宗的名义发给日本圣武天皇,信中表现 了玄宗对日本遣唐使的关注。

23、李白《哭晁卿衡》诗书法复制件(舒同书法)

日本人间倍仲麻吕。后易名晁街。公元717年作为遣唐使来长安,居住达54年之久。李白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自云憨色满苍梧”。情真意切,是当时中日友情的形象写照。

24、鉴真东渡日本有关资料照片(鉴真大师像,第引欠东渡路线、第6次东渡日本受欢迎的场面等)

中国名僧鉴真曾6次东渡日本,前6次均告失败。终于公元754年到达日本,时已67岁。鉴真把中国的佛教文化、建筑技术、雕塑艺术和医药学带到日本,至今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25、日本亲良唐招提寺照片

26、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唐代文物之复制件

27、世界各大博物馆收集的中国唐代文物照片 设计说明:争取从日本购回一些中国唐代文物的仿制品,如正仓院所藏唐琴、琵琶、五弦、箜篌、拍板等乐器及其他。本组陈列展品极其匮乏,如有此类实物性展品增加,将大大改变展貌。

本组中心展品——大型壁画(与西馆第三单元“国家隆典”遥相呼应) 设计说明:

题材——中外文化交流 题目——万国朝宗

形式——工笔重彩,仿敦煌壁画与唐墓壁画风格。 地点——唐都长安城门。

人物——旷世女皇武则天率群臣迎接各国使节与远方来朋。

内容——辉焕门楼、通衢大道,车水马龙、万头攒动,燕舞莺歌、群情昂奋,一派普天同乐、万国共庆的气氛„„

与武则天同时代的大诗人王维曾充满自豪地盘赞本朝“万国衣冠拜冕旒”,陈列正是意欲再现这种令人感奋的历史情景,并以此激发现代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唐人——中国人,何等风流倜傥、何其豪迈英雄,愿中华再现昔日骄人风采,愿中华傲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大唐兼收并蓄容山涵海的开放精神,缔造了古今同慨中外咸叹的盛唐气象。 换言之,大唐文明之系统构合与光彩完现,正包括了广泛采纳与吸收各国文明。

这,正是“大唐神采”及“东方慧光”给我们今天的一种深刻启示与精神激励。

这,也正是本陈列不遗余力意欲阐明之道理及陈列主题。 本陈列之文物展至此结束。

第八单元

法门重辉

名播寰宇——今日法门寺与博物馆 单元文字说明(略) 辅助屉品:

1、法门寺远景规划图(沙盘模型)

2、今日法门寺及博物馆全景图(放大照片)

第一组

西部明珠——势壮秦川的法门寺与博物馆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展展品:

1、1987年地宫出土文物新闻发布会(照片若干)

2、1987年博物馆珍宝阁(建设中照片若干)

3、1988年5月珍宝阁工程竣工典礼(照片若干)

4、1988年6月~10月真身宝塔重建(韧建、建设中及竣工后照片若干)

5、1988年11月9日,法门寺正式对外开放(释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会照片若干)

6、1988年11月9日,法门寺博物馆开馆典礼(剪彩仪式、展厅文物陈列照片若干)

7、1994年扩建后的大雄宝殿。(放大照片若干及原大雄宝殿照片若干)

8、1995年3月法门寺唐密曼荼罗文化陈列及茶文化历史陈列(开放仪式、展厅陈列场景照片若于)

9、1998法门寺对外开放10周年纪念法会(开幕式照片若干)

10、1998年法门寺外地宫重新庄严(照片若干)

11、澄观法师(照片若干)

12、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参观法门寺并题词(照片若干)。

13、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法门寺及博物馆(照片若干)

14、国家主席江泽民莅临法门寺及博物馆(照片若干) 第二组

学林新赋——日见精进的法门寺文化研究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1987年,专家学者鉴定、评价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石兴邦、季羡林、周绍良、赵朴初、王序先生等照片若干)

2、1996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鉴定组鉴定文物(照片若干)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地宫出土文物进行室内整理(修复工作照,修复前后文物对比照片若干)

4、1990年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开幕式、学者发言照片若干,论文集)

5、1992年国际法门寺佛教学术讨论会(开幕式、学者发言照片若干、任继愈先生题词,论文收录于《人文杂志》专刊)

6、1993年法门寺文学笔会召开(照片若干、《延河》法门寺专号)

7、1994年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学者发言、大唐清明茶宴,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云南白族三道茶、香港及台湾茶艺表演等照片若干。学术论文收集发表于1995年《农业考古》第二期)

8、1995年1月,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晦举行(开幕式、学者发言,参观实物照片若干,学术论文发表在95年6期《文博》杂志)

9、1995年3月唐密曼荼罗文化讨论会(开幕式等照片若干、论文收录于《法门寺文化研究通讯》9期专号)

10、1998年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学者发言照片若干,学举术论文专集)

11、法门寺文化研究成果若干(《法门寺》、《法门寺文化史》、《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从佛指舍利到法门寺文化》、《中国唐宋茶道》、《法门寺志》、《法门寺与佛教文化》、(法门寺地宫珍宝》、《万世法门》、《法门寺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五卷等论著与图册)

第三组

光耀五洲——走向世界的法门寺与博物馆 组文字说明(略) 展品与辅助展品:

1、1988年3月地宫出土文物在北京汇报展览(剪彩照片,陈列照片若干)

2、1988年5月地宫文物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展出(剪彩、陈列照片若干)

3、法门寺文物国外展照片、图册若干 A、瑞士洛桑展

B、日本大唐长安精华展

唐代妇女服饰展 C、庆祝香港回归精华展 D、美国展

E、英国展(江泽民主席与英国女王剪彩照) F、法国展

4、法门寺唐皇室珍宝日本专题展

A、新泻县开幕照片,东京、山口、大阪展览、参观照片、专题展图 B、展出期间日方举办法门寺文化讨论会照片

5、香港永惺法师供奉缅甸玉佛照片。

6、佛骨舍利赴泰供奉85天(瞻拜200余万人次。恭迎舍利仪式、泰国国王瞻礼、僧王等参拜舍利照片若干)

7、美籍华人赵浩生参观法门寺博物馆(参观照片若干、题词一件) „„

设计说明:本陈列以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法门寺博物馆的题词——充分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缔造文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作为全展之结束语。再次点明陈列宗旨。

附记:本陈列在筹措甄选辅展资料时,范围划得较为宽泛,其意有二:一是为后事留备选择余地,冀进退能够从容:二是为本馆收集业务资料,以利于今后发展。

第四篇:毕业创作和展览教学大纲(范文)

《毕业创作和展览》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 总 学 时:96 学 分:3 适用专业:美术学 (美术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美术学专业所有课程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术专业毕业前最后安排的一门主课,是一门全面检验和体现学生掌握美术技法,审美意识美术理论与创造能力的综合性教学。虽然课时数较少,但却是对学生几年来专业培训及全面素质的一次大检验。

通过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树立个性意识,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积极地收集创作素材,将所学所识都运用到创作当中,为今后在绘画艺术上的进一步探索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不墨守陈规,鼓励技法上的大胆变改,树立一切技法“为我所用”的思想。

3、立意清晰,思想健康,具备时代精神。

4、以本民族文化为本,认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创作理念,提取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就,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5、注重加强美术理论的指导,理论讲述紧密围绕创作进行。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与这美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一个具备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而非一个只精通技法的画匠。

6、在创作过程中,巩固其所学的技法。加强对技法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提高。

7、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特别要适合藏族学生的特点,始终与藏画结合对比教学,合理组织教材,作业安排要留有余地,同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特长,善于引导,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8、搞好课堂辅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两头,带中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进行辅导。在辅导中既要动口、又要动手,做到“知其法”,而又“明其理”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周:16学时。

(1)重点介绍学习创作课的意义与作用 (2)赏析名家名作 (3)如何收集素材

(4)创作中一系列常见的误区与解决方法 (5)安排学生开始画草图,收集素材 第二周:16学时。

(1)指导学生的草图,帮助收集素材

(2)每位学生分别到讲台上,讲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展开课堂讨论,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创作意图进行点评

(3)教师作总结性点评,定稿,进入正式创作阶段、落稿

(4)对每位学生的工具与材料进行指导(不局限画种:国画、油画、水彩、水粉、唐卡、雕塑均可)

第三周:16学时。

(1)教师协助调整画面,但避免将教师的个人思想强加给学生。充分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

与创作能力

(2)安排时间让学生外出收集素材或按学生要求邀请各类型模特(四节课) (3)邀请著名画家到校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1节课) (4)其余时间安排制作 第四周:16学时。

(1)课堂讨论,对现阶段教学进行小结 (2)教师适当对学生作品进行修改与调整。 (3)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处理与指导 第五周:16学时。 (1)创作关键阶段

(2)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对画得不理想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恢复信心。 第六周:16学时。

(1)全面总结教学,学生参与评论,谈创作心得与感受 (2)对每位学生的作品当中的优劣进行全面正确的评定。

第一章××× (×学时)

教学内容(围绕便于学生了解、理解、掌握知识的角度进行撰写,“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掌握”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

【教学重点】通过创作,对以往所学专业科目进行一次综合性总结与应用。 【教学难点】艺术特色、艺术风格的培养 【作业布置】 1.搜集资料和创作构思 2.创作一幅作品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建议

讲授法、示范法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创作课考试采取美术系指定两位专业课教师与任课教师两方打分的形式。以教考分离,公正评分为原则。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学习各种资料或书籍 参考书目:各种风格的绘画资料

六、其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藏大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生创作展已成为西藏教育届与美术届的一个重要学术性展览,展出地点选在西藏博物馆等重要展出场所。毕业生创作汇报不仅是毕业学习成果的充分展示,同时也是一次向社会介绍人才,推出人才的最佳机会。

执笔人:杨汉卿 审定人:洛桑扎西

第五篇:大同市规划展览馆布展大纲

(2017.4.5会后修改一稿)

一、序 厅

1、序言(中间巨著书脊部分 原《大同赋》)

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摘自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2、左侧原大屏幕的处理:

① 五分之三的面积置放大屏幕,滚动播放“文化大同”主题宣传片;

1 ② 五分之一的面积置放文字: 文化觉醒 文化自觉 文化崛起 文化自信

3、右侧原大屏幕的处理:

① 五分之三的面积置放大屏幕,滚动播放“生态大同”主题宣传片;

② 五分之一的面积置放文字: 生态优先 生态涵养 生态转型 生态共享

二、第一展厅 一级标题:文化自信·城市复兴

1、单元前言(大同赋)

大同者,尧舜之治政,天地之化育,人世之理想,大道之直行也。混沌初开,刀耕火种,人类远宗先祖,许家窑遗址为证;战国中叶,胡服骑射,华夏开疆拓土,武灵王功业可寻。两汉要塞,白登风云,高祖无奈留遗恨;兵略重地,烽火连天,青山有幸寄忠魂。嘎仙洞呼

2 啸而来,席卷天下;拓跋氏异军突起,问鼎中原。皇天后土,山川形胜,巍巍哉帝王霸气,煌煌魏都平城;北魏基业,太和汉化,郁郁乎儒道斯文,赫赫文治武功。武周山开窟造佛,旷世稀声,创天地之大美,前无古人;云冈峪石破天惊,空谷足音,登文化之顶峰,后无来者。吞吐万汇,礼兴乐盛,开启盛唐宏大和声;融铸华夷,师古出新,典章帝都格局精神。辽金陪都,皇家王气传承,三百年辉武修文;华严巨刹,京华佛国胜景,万千僧弘道修行。明清重镇,治乱必据。代王建藩,徐达筑城。扼门户之要冲,神京屏障;启边关之贸易,盛世气象。大帝国落日余晖,国祚式微;多尔衮戊子屠城,时运可危。

己丑建国,历史翻新。中华煤都,再现辉煌。文化名城,古韵新章。一轴双城,无限风光。传统与现代齐飞,人文共生态一体。奋皇城古都之余烈,振大同崛起之长策。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创优发展环境,集聚天下英才,建非常之功;打造产业园区,吸纳八方投资,立不朽之业。改革旧制,与时偕行;开放图强,再造乾坤。呜呼!大同之道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乐业安居,和谐包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二级标题:

① 多元文化·吞吐万汇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历史沿革、平城文化、边塞文化、佛教文化等,以平城文化为主。(以文字与图片表现,可参照《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 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余秋雨讲话、平城北丝路、孝文帝、冯太后改革对中华民族融合的贡献及大同老照片等)

② 城市精神·包容奉献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大同重要的城市名片) 大同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城市; 中国园林城市;

全国42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共和国能源奉献骄子(以数据表现) “大同蓝”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 九大古都之一

(以文字与图片、图表表现) ③ 文脉传承·修旧如故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十字大街整治城市设计、古城更新规划等。以修复后的成果图片、文字、投影、幻影成像等表现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城墙合拢照片等。

④ 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文字、投影、幻影成像等。

4 ⑤ 把握特色·织补创新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潘家园、晋商联盟、云路坊、和阳美术馆、中国雕塑博物馆、明堂北朝文化博物馆、魏碑研究院、古城民俗馆、云中驿站、凤临阁、华严街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文字与图片表现)

三、第二展厅 一级标题:山环水抱·美丽大同

1、单元前言(另拟)

2、二级标题:

① 五版规划·预期渐进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五版规划用地功能布局及总图以及每版规划的城市性质、规模、空间结构、发展方向等规划特点的比对。

② 两河三城·统筹发展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6-2020)修改》介绍,含其中的城镇体系部分(空间结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两河三城)等重要章节重点介绍;以级互联互动,对接京津冀,联动乌大张等区

5 域发展部分。

③ 强化枢纽·立体格局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大同综合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云冈机场改造规划、公路北站、车站规划。近八年高速公路网、大张高铁站房规划、开源大桥实景等。

④ 生态优先·全域涵养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绿地系统规划、两河湿地规划、十里河生态规划、大同、儿童公园改造规划、马铺山森林公园规划、云冈峪绿化规划、西北防护林规划等。(以文字、图片、实景照片表现)

⑤ 碧水蓝天·绿色共享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大同环保规划、环卫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桑干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三河”(御河、十里河、甘河)整治规划;绿道系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绿地水系部分、西京街绿轴景观工程、绿道建设项目等。

⑥ 见山见水·记住乡愁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武舟山、雷公山、马铺山远眺;马铺山森林公园;桑

6 干河、御河、十里河等逆光鸟瞰照片、文瀛湖夕照;相关规划图片及空中视廊照片等。

⑦ 五规合一·协调配置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建议将《大同市“五规合一”技术信息平台》对外内容以影像形式给予展示,市民可操作、翻阅。(或展示大同市“五规合一”各阶段成果,包括三统一:统一技术底板、统一用地标准、统一技术规程。五规合一整合调整方案、技术信息平台等,以文字与图片等形式表现。

⑧ 民主程序·科学决策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力量实施好规划,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等作为必要的法定程序。从立法方面,大同市出台《大同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大同古城保护管理条例》、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成立了大同市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参与各项规划编制、调整及各设计方案的评审,建立起专家评审的体制机制。从程序方面,进行规划批复、调整及项目审批的批前公示、听证,规划局局长12345政府热线的面对面回答。

四、第三展厅 一级标题:产业创新·富裕大同

1、单元前言(另拟)

2、二级标题:

① 八大产业·多元支撑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八大产业具体内容(包括: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型材料、食品医药、现代服务、生态康养)、八大产业规划成果。

② 六大基地·北联西接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六大基地位置内容,清洁能源供应地、战略新型产业聚集地、首都功能溢出承接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绿色农产品供给地、生态康养宜居地,大同与乌大张、京津冀具体区位,对接的具体项目等。

③“双环”驱动·转型升级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包括古城项目规划、环文瀛湖概念规划及重点落地项目。以及以古城为心,以文瀛湖为肺,一方一圆谋划的27个项目;御东新区承接的纾解功能;古城的文化旅游特色项目及御东新区以文瀛湖为中心的生态项目,如方特周边、两河湿地等。(以图片文字表现。

8 ④ 文化引领·全域旅游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古城三大核心景区;火山群、古长城、北魏皇陵三大新景点;方特欢乐世界二三期工程、温泉度假、乡村旅游三大体验式景点;构建周边一体化发展链条。大同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八年来重大的各项文化活动;煤气公司文化产业园;拉动三产的具体数据;文化惠民的活动案例;外来人士、旅游者对大同城市文化气质的评价摘引等,可有规划图、全域位置图、照片等。

⑤ 产城一体·联动发展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大同市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左云中海油规划;阳高龙泉工业园区规划等。与都市区、城镇的区位关系。

⑥ 服务双创·集约创新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落地的“双创”项目规划、建设成果;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案例等。

⑦ 创新举措 精准扶贫 文字简介(另拟)

主要展示在大同市脱贫攻坚方面规划做的一些成果,大同市贫困区域大,覆盖人口多,建设富裕大同,扶贫是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主要内容。

9

五、第四展厅 一级标题 同心同力·幸福大同

1、单元前言(另拟)

2、二级标题:

① 天有所蓝·常年舒心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大同蓝”的本土反应与外埠反响;大同春夏秋冬的大地环境照片;

一、二级天气与周边城市对比数据;绿道系统规划;导视系统规划;色彩规划及城市“双修”、城市设计等。

② 住有宜居·各得其所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大同市各类住宅小区、安置区、棚户区改造提升规划及实施效果;人行天桥规划及建设实景;街头绿地小游园、新建的便民市场、公共空间、公共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等。

③ 文有盛事·精彩纷呈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近三年各项文化活动;古都都会、汽车展;各类民间活动民俗活动、各类书法、美术展览;四合院修复利用、张霭堂故居纪念馆的修复;茶马古道文化申遗;市民大讲堂活动;电视片;有关

10 文化讲座等。

④ 学有优教·资源共享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大同大学南北校区规划及实景;大同市中小学规划;八年来新建中小学规划图纸实景;大同市教育基地规划实景;大同职业中学规划及业绩实景;大同职业学校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社会办学的实例等。

⑤ 病有良医·提级升质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八年来新建医院的规划及实景照片;社区医院的实景;社会创办各类医院的精选实景;人才引进数据;医保社保的改革推进内容的等。

⑥ 老有颐养·康养并蓄 文字简介(另拟)

内容包括:御东康养园区规划;生态养老案例;大同人口老龄化的数据展示;阳高全国养生生态基地等。

六、第五展厅 一级标题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单元前言(另拟)

11

2、主要内容:

1.《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修改)沙盘的内容补充。包括用地布局、建设用地边界、地标物重点、“双环”、南广场、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重点标识性建筑物、构筑物、标志物的补充。

2. 墙面四周环幕电影(投影),内容主要表现城市未来的虚拟场景。电影停播时,四周墙壁滚动投射动态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八个大字。

上一篇:治理装修污染范文下一篇:怎么公文写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