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课题结题报告

2023-05-07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效提问课题结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有效提问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执笔:六合区瓜埠镇中心小学 扬名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的过程。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几乎所有的课堂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组织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回应,然后教师再对这些回应作出反应。

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用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教师设问出现了诸多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诸如随意提问,缺乏针对性;深浅不当,出现冷场;流于形式,效果失真、追求统一,缺乏开放性等,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在小学语文课堂里,提问是否有效显得十分重要,要克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创造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作出新的努力。

本课题着重探寻如何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更加关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时间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深入我校各年级、各班级语文课堂,围绕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有效提问时机、有效提问技巧、对学困生提问艺术、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五个子课题,按照高中低三个年级段展开调查与统计,从而分析教师课堂提问的不良现状,指导教师正确解读文本,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领师生有效对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本课题力求摸索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互动性、有效性的原则,对教师课堂提问提供卓有成效的帮助,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本课题得以有保障、有指导、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在研究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健全课题组成员,建章立制,保证课题有序开展

1、建设课题组骨干力量。由于教师流动,课题组的主持人和核心成员也时常更迭。为了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我们及时补充了有课题研究经验的青年教师,并做好了研究工作的交接。

2、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和教科研奖励条例。每学年伊始就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本学年的研究重点,制订研究计划和问卷调查表,确定区片镇校四级研究课,并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末均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分析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小结研究成果,上交课题研究论文或案例。布置下学期工作。

3、组织理论学习,加强备课指导。利用周二的语文组业务学习,集体学习有关有效提问的论文专著,充分利用周四的集体备课,在教师有效提问上花时间花精力,以切实提高课堂的提问效果,避免耗时低效乏味的教师提问。

(二)加强研究过程的监控和实施,提高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

1、开展调查问卷,如《自主提问认识情况的调查问卷》、《小学语文课堂思考问题主动性的调查》等学生问卷,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问期盼、倾听习惯等,为教师有效提问提供依据,做到有的放矢。

2、落实问答式听课笔记。要求研究组教师真实记录教师课堂提问和学生即时反应与回答,准确分析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3、设计教师提问相关量表,如《问题目的指向》《提问与答问频次》《提问技巧类别频次》等,然后对课堂提问进行统计,多维度呈现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

4、撰写相关论文和案例。紧密结合教研课,执教者与听课者都要撰写教学反思、观察报告等。在校内评选的基础上推荐参加省市区三级评比。大量务实的工作,让我校的论文获奖呈现喜人景象,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5、开展学生竞赛。有效提问的研究,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语文素养得以提升,通过竞赛让学生展示这种素养,再激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形成良性发展,让学生爱上语文。

四、研究理论成果

通过长达五年的课题研究,语文组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开始注重课堂提问设计的质量,关注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时机,收获了有效提问策略。

(一)立足语文课堂,结合年段特点,正确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1、从疑开始,让学生敢疑会疑。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疑”。学生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文本学习的主人,形成平等的师生对话。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生疑问不读书。

(1)从课题质疑。很多文本的课题,其实就是文本的“眼睛”。教会学生从题目入手,学会探究题目中的“可疑”之处,抓住疑点走进文本。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第七册),这个“险”字就大有文章可做。让学生通过这个“险”字质疑,就可以很好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小稻秧遇到了什么险?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险”?又是怎么脱险的?

(2)从文本主旨质疑。特别是高年段的课文,主旨非常明确,紧紧围绕课文主旨质疑,就可以串联起所有内容,让课堂提问不再繁琐零碎。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灞河柳树名贯古今,引以为傲,然陈忠实没有讴歌她们,却说了这么一句匪夷所思的话“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读了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让学生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株柳树让我崇拜、敬畏?”,从而串联起高原环境之恶劣、柳树的存活与生长之艰难、柳树生命伟力之感召、依赖矫情与艰苦卓绝的反差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课堂就顺畅起来,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状态。

(3)从字眼中质疑。叶圣陶先生曾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清箩倒筐地说的。说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思维,才能领会它。”如《‘番茄’太阳》一课中有句话“常常听到“今天有太阳吗?”或者“来两斤太阳”这样的话,明明听到了就咯咯地笑,银铃样的声音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读后让学生质疑: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一下子跳到了你的眼睛里?(追)你想抓住这个字问点什么?通过对“追”的疑,体会明明的笑声和精神世界给我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2、指导筛选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

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有的与文本联系不紧密,有的价值不高,有的问题本身模糊不清,所以没有必要都解决。让学生学会筛选问题,其实就是对文本进行解读的一种能力体现。教师要交给学生筛选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自主提问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判断与选择应努力体现以下几点原则:

(1)探究性原则。这类问题比较有深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学生就课题提出“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

(2)趣味性原则。这类问题比较有情趣,适合低年段学生自主学习。如《怀素写字》因为,教师在简单介绍怀素之后,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这样的课题,小朋友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怀素写字好看不好看?”“怀素是怎么写字的?”等充满趣味性的问题。

(3)主旨性原则。这类问题扼住文本思想,是文本的重点,也是难点。如《天鹅的故事》一文,教师在教学了文章首尾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明白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之后,所提问题都直奔课文主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斯杰潘老人为何面对唾手可得的猎物,却未扣动扳机,甚至封枪不猎了呢?”

(4)整合性原则。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融合,变成覆盖面广的大问题。例如《小草和大树》一文,学生可以问出许多问题,例如小草和大树各指什么,为什么用小草和大树做题目,小草能不能长成大树等问题,整合后的问题就是夏洛蒂三姐妹这无名之草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的?

(二)关注困难学生,注意问题坡度,激发参与意识,感受自信与快乐。 困难学生往往在在语文课堂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公开观摩课中甚至隐身。这部分学生假若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往往会自甘落后,隐匿起来,久而久之就无药可医。所以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参与面广、参与意识强、参与效果好的课堂,学困生在答问或质疑环节中呈现闪光点。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开始就要加强提问的趣味性,让学困生有参与的欲望。其实许多学困生往往并不是头脑笨,而是学习习惯差。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往往并不落后,有的甚至还会有亮点。所以要创设轻松的氛围和恰当的情境,让这部分学生广泛参与进来,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舞台。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中有这样一句:“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想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这里的“燃烧”显然是另一层意思,指心里暖暖的、兴奋的心情。可以设问:这句话让你想到了杜牧《山行》中的哪一句诗?(霜叶红于二月花)。其实榛树叶子也红于二月花啊。看见了这样红这样美的榛树叶子,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你曾经有过吗?这就是心也给燃烧起来的感觉呀。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无论是古诗的回顾,还是生活中心里温暖的感觉,都是学困生可以回答出来的,也是愿意回答的。

2、难易适度,加强点拨

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应该是由浅入深,逐级而上,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文中提出:“据统计,有70%-80%的问题要求的是知识的简单回忆,只有20%-30%的问题要求进行澄清、扩展、归纳和作出推理。”所以教师应当以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做出新的努力,从而融入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在学困生答问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以求作出有效回答。

3、积极评价,正面引导

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中人物的形象也往往的多面的,如果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衡量,文学作品也是没有生命了。例如《三袋麦子》一文中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赞同谁的做法都行,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了。这样的问题,往往可以给学困生以表达的机会。

(三)有效设问,激发创造性思维,追求课堂灵动智慧生长。

创造,往大处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往小处说,也是一个课堂的生命支点。教条式的提问只会让沉闷的课堂更加死气沉沉,学生毫无答问欲望,更无智慧生长。语文课堂的创造性思维往往表现为学生个体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发明性。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也会让课堂教学灵动起来。

1、建构矛盾。矛盾本身更具有引发思维碰撞的作用,教师善抓文本中的“矛盾”设问,能够让学生有效思考,让课堂迸发创造的火花。例如《金子》一课。彼得既然没有找到金子,为什么还要以“金子”为题目。你认为题目中的“金子”是指什么呢?这一开放式问题的答案有很多,如勤劳、坚持、梦想、善于思考等等。这样的文本解读无疑比教参中提出的“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来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有深度。

2、巧设悬念。“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令人欣慰的境界。倘若在课堂上,让学生能产生如此感受,就能让学生学习的质量大大提升。因此教师要学会巧设悬念,抓住课文中有探究价值,能够让学生在产生思考欲望的地方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题目后设疑“这里的醉真的是告诉我们诗人是在醉中所作吗?”理解全诗后,我们又可以得出,山不醉人醉,人醉皆因景,诗人陶醉其中的新解。

3、善用迁移。迁移是一种能力。孔子云,“举一隅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高效的语文课堂应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于最后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理解。可以设问: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我们曾经在李白的哪句诗中体会过?表达时不同之处又在哪里?一种是夸张的手法,一种是连续的动词,都表明空间转换快,心情之急迫。

4、追求开放。文本解读是一种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让其对文本解读更为准确和客观,但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往往也能让文本解读另辟蹊径,所以不能轻易扼杀或否定学生的答案。

5、适度拓展。所谓拓展,就是呈现文本之外的内容,通过引证、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解读文本。例如《牛郎织女》一文,学生很容易就抓住了“暴跳如雷”“拽”等词语认识了王母娘娘的蛮横无情,但假若呈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原文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就不会那么认为了。设问:这两处的描写所展现的王母娘娘截然不同,造成牛郎和织女不能长相厮守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思考,感受天规与自由的冲突,再去领悟织女的勇敢无畏与向往爱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6、抓住空白。这里的空白包括两层:一是某些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破折号等,譬如《爱之链》一文的结尾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二是未言之语,如人物的内心世界,譬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遭遇厄运的谈迁是什么样的心里。“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谈迁又是怎样勉励自己的等。

(四)把握时机,追求思维深度,学会辩证深刻思考。

1、有效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所谓“有效追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后,学生能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如《三打白骨精》一文,理解二变八旬老妇片段时,“闪”字就可以通过追问让学生找寻到理解到位。师可设问:中国有句古话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水浒》中李逵要杀假李逵,假李逵说自己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母,让性格那么暴烈的李逵都心软下来。更何况唐僧呢?多可怜呀!你能声情并茂地表演出来吗?让学生读后问:悲吗?可“悲”的背后是什么?学生立刻就抓住了“闪“字,体会到了可疑、狡诈等。关于这个“闪”字,可以选择的策略有很多,例如直接提问它的意思,或者用换词的方法,又或者直接提问“从‘闪’字,你体会到什么?”等等,这都背弃了学生的独特发现与理解的原则。 “一个‘悲’字的背后是什么?”这个追问的有效性显而易见。

2、拨偏矫正。学生的答问受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制约,在对文本解读中难免出现错误或偏差,教师不能含糊其辞一带而过,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善于发现答问中的逻辑方法、思维方向和要点,肯定其合理要素,并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就能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例如《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一课,关于聂荣臻将军亲自喂小姑娘的关怀小情节,这段感人的场景由于特殊的背景而容易引发学生的争论,这种友好是不是没有原则了,怎么能对日本鬼子的后代那么优待。故而本课的教学策略就应以“仁”为主旨,不要强行否定学生的认识,而是引领学生去了解中国的仁爱传统,通过仁爱的传承和这种对仇敌无声的批判,让学生感受中国人的博大胸怀与仁爱精神的光芒。

3、兼顾“首尾”。“首”即课之始,“尾”即课之终。好的导语提问能很快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而好的结语设问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和引发更新的思考。一般来说,教师普遍更关注课的导入,而忽视了课的收尾与质疑。其实课末的设问也能另辟蹊径。例如《鞋匠的儿子》一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了林肯的的尊父、宽容、智慧、平等等。可以设问:假如让你为林肯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在林肯的人性光辉中,你被他的哪一点所震撼,为什么?这样的收尾既可以总结课文,也可以适当拔高文本解读。

(五)讲究策略,注重批判推理和创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

1、不喧宾夺主。知识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思考问题的主角是学生,教师不过引领者、参与者、指导者,决不可越俎代庖。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沦为课堂的听众,久之就会置身课外。

2、不急于求成。一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潜心会文,二是应相信学生的思考深度,保持足够的耐心。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而挤压学生读书时间思考时间,也经常急不可耐地否定一个学生的回答,重新选择下一位或者直接教师代答,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不急于求成就是要在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选择回答、教师理答、停顿。

(1)选择回答方式:避免集体回答,这显然是一个低效问题;加强目光巡视,给学困生回答的机会;加强追问,不轻易换叫其他学生。

(2)教师理答方式:不打断学生回答或敷衍回答、消极批评,要善于倾听;不随意鼓掌或大肆表扬,让掌声自发响起;不重复学生回答,要扼其要领,刨根问底;不走师问生答的教条,鼓励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更新的问题。

(3)停顿方面:不立刻肯定或否定,给答题学生重新表述或其他学生补充的时间;不“一视同仁”,而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停顿时间。

3、不千篇一律。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自主发问,其类型应是多样的,包含记忆类、推理类、创造类、批判类、管理类等。高效课堂所呈现的有效提问应是多元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和想象、表达、记忆能力的发展。

(1)减少提问数量,提高提问质量,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提问数量的减少,可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本对话中来,潜心合作探究与交流,避免繁琐倡导简约,让参与欲望强烈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精彩生成连续不断,让学生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学语文。

(2)激发创造性、批判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感知与体验。加大创造性、批判性问题比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三袋麦子》一课。问:你更赞同谁的做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赞同小猴的做法,即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满囤的粮食,但也有学生说,赞同小牛的做法,因为加假如没有播种的经验,也许颗粒无收,还有的赞同小猪的做法,因为它虽然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可它并没有只做这两种食品,而是做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或许这些食品就是为来它家拜年的客人准备的。多好的学生思维,我们不应该给他们以掌声吗?

五、研究实践成果

在五年的研究时间里,我校的语文教师素养得以提升,形成了拥有一名区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一名教坛新秀及若干名区镇级骨干教师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七年获得区级综合质量评估二等奖。课题研究也硕果累累,主要包括:

1、有45篇语文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2、有22篇语文学科案例或教学设计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3、有8个市、区级教师个人课题结题。

4、共开设了45节镇、校级研究课,22节市、区级公开、观摩课,2场语文教学讲座。

5、有11人次在市、区级教师专业竞赛中获奖。

6、有百余人次学生在国家级、省、市、区级征文、写字、演讲等竞赛中获奖。

六、研究后的思考

“一切为了孩子”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也是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提问所追求的目标。教师精心设计有效提问,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合理探究,自主学习,形成互动,通过教师有效提问和学生自主提问相结合,无疑能建构形成自身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高效课堂。有价值的提问,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把文本、师生融为和谐的整体,让对话多维度有深度,让诸多能力在对话与思考中提升。但这一切应基于以下几点:

1、文本的准确解读。文本解读是首要,是前提,也是一节课好坏的关键,这是教师的一种能力,也是一个大课题。解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和作者对话的过程,

2、学情的正确定位。既要了解该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既要面向全体,更要关照两头。

3、缜密的应答预设。预设与生成是互生共存的,没有好的预设,就很难有好的生成,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缜密的预设,可以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小学语文课题有效提问是一门精妙的艺术,值得所有教师一辈子去钻研。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范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小学茅洪锋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课堂提问是

解决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中动态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些教师在理解贯彻新课标时,以为只要课堂提问能引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是新理念。把过去“满堂灌”改为“满堂问”,使学生穷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和领会所学的知识。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以,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可见,教育教学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事实上,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的这些提问明显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钱梦龙先生认为提问就是有目的设疑。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1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提高之目标方可指日可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孔子还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提问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及遵循的原则。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研究内容

1、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2、教师有效性提问的内涵和特点。

3、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

4、有效性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探究精神的相关研究。

5、有效性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6、教师有效性提问技巧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与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6月——2008年7月,确定课题,撰写课题方案。这个阶段,教师不断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确立研究的课题,并查找、阅读相关理论文章,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8年8月——2008年9月。调查分析,制定实施方案。

1、调查分析,了解我校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课堂提问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学生进行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提问的态度、看法,了解学生最喜爱的提问形式和类别,进行比较和研究。

2、加强学习,确定实施方案并进行论证。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学生的相关教育理论;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6月,探索教师课堂提问的形式和方法。根据制定的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

第四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0月,总结成果。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问卷调查语文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

为了了解学校语文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我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抽样调查了四年级两个班的89人。另外还和一些教师、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探讨。

总的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强烈。分析其原因,一是觉得教师的问题没意思,每篇课文的问题都差不多;二是问题太难时没有把握,生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三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了,越不说,越不想说,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再改变了。另外,他们希望教师提的问题新颖富于变化,要有趣味性,不要动辄“总结”“概括”“分析”。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关于提问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课堂提问设计得越是精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高,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高;反之,则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

(二)多次实践,反复研讨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保证。为此,我在学校语文组的学科校本教研中,就确立了“课堂提问”的交流课题。大家充分关注上课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中,大家就教师课堂提问进行热烈的研讨,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通过交流互动,大家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对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九、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在课堂中注重提问方法、技巧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以较大程度提高,课堂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知识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2、针对本小课题研究,开了两节汇报课,向学校教科室与本学科组汇报课题的研究情况,得到学校领导与同学科教师的一致好评。

3、根据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4、为了丰富自己的认识,我先后读了《名师课堂教学100例》和《特级教师和他的经典课堂》等相关书籍。面向全体教师,开设了《课堂提问的艺术》的讲座。一年来,先后执教4节校级公开课,和老师们就课堂提问的话题展开交流。先后有两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在市区级论文评中获奖。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课题研究,参与者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

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传统的师生观和长期的教学经验束缚着头脑,比如说,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2.我们很多时候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完全以提问为主,但流于形式,没有把握精问巧问的实质,导致课堂形式活泼、气氛活跃但教学效果较差;

3.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更为艰巨的任务和问题有待我们在体验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这是关系到课题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9年11月10日

第三篇:思品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白

《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米脂县第三中学

高继霞

冯学艳

李亚红

2014年12月,申请了《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课题,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同时几位教师进行了实践与交流,经过全体实验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获得了一些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适于普遍推广的成果。下面仅就课题组工作情况作简要的回顾。

一、课题提出

1、研究现状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事实上,在课堂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据有关调查研究的资料表明:目前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仅56%。这就是说,教学中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现在思品课课堂提问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追求热闹,提问过多,从“一言堂”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 (2)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 (3)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 (4)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5)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6)控制问题的答案。

(7)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8)忽视学生的提问。

(9)习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10)给予消极的评价。

因此,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关注与研究课堂提问。

2、研究意义

(1)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而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因此,研究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提问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重点,它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学习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

(3)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性和批判性。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效益方可真正实现。

(4)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途径在课堂,改变传统的固定化了的教学心理模型和课堂教学行为是目前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任务。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行为之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促进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我们提高政治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5)优化教师课堂提问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提问引出了话题和课堂中的各种活动,话题可以使活动变得富有意义和吸引力,提问则是一种将学生引入话题的有效手段。用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很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方式。因此,改进和完善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是思品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语。这是我国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论述。它指出了启发的时机,即当学生“愤”和“悱”的时候才对他进行“启”和“发”。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的知识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以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实现自主建构。在思品课课堂中,特别是“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环节,教师若能在课堂提问教学中进行优化设计,形成有效的提问,必将较圆满地完成最终的意义建构。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建构主义原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思维活跃了,探究问题的热情才会爆发出来。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一切探究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4.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5.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

三、研究目的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课堂提问都是值得研究的。在本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我们旨在逐步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促进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的水平、教科研水平。

3.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内涵及其特征。 (2)教师提问的主要类型。 (3)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4)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 (5)课堂提问评价有效性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资料文献查阅、整理。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初中学生思品课的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再通过座谈、听课、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3)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4)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组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构建新的教学理论,解决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提升。

六、研究成果

1、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内涵。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能够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性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能够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性的提问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提问中的“有效”两字体现在学生的态度积极,思维含金量足,学生个体获益明显和深刻,获益学生广泛,学生发展效果明显。

2、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特征。

(1)科学性:有效提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通过有效提问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2)主体性:有效提问能够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引领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思维的发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效率性:有效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符合课标的要求。

3、课堂提问的主要类型。

(1)引发性提问:主要是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提问。 (2)引导性提问:在让学生看书预习时,以提问的方法指导他们有目地阅读,通过阅读思考了解课文内容的大致情况,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3)深究式提问: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更加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从更高程度了解课文,通过设问、反问等形式。

(4)概括性提问:主要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好题目,从整体方面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运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设计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事迹说明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5)检查性提问:主要针对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把握程度多少,教师对旧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设计好题目,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一方面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6)桥梁式提问:指利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和共同点,设计好题目,通过提问学生,可以自然地引入我们所要学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我们这节课讲了某事,这事如进一步往前发展,情形将会怎样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去看书预习等等。

(7)过渡性提问:主要指教师在学生学好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好题目,为新知识做好准备,即布置课前预习题、旧知识的运用题等等。

七、体会思考

1、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教师的课堂提问,这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教师教研水平的发挥是课堂有效提问实施的基本前提。

2、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然,课堂环境的多变性,也会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八、存在问题

在课题研究的总结过程中,我们既感受到了课题研究有收获的喜悦,也发现了一些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课题理论内涵的理解、问题的分析以及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操作可能不十分精准,有有待完善的地方。

2、课堂提问教学的研究,由于受应试因素的制约,难以取得较理想的成果,同时缺乏较为客观的量化评价标准。

3、作为教师角色的研究者,科研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观念的更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强化自主性教研意识,重视平时教学中研究资料的积累,从而使教学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要尊重和遵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力求掌握和发掘课堂提问的技巧。只有不断提出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才能确保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和德育功效。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水平,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丰富道德情感,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也才能真正把学生领进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思想品德课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一位真正优秀的思品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课堂提问、精心设计提问、讲究提问艺术,在思想品德课中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 “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九、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课堂提问的设计与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加强初中思品课堂的有效提问》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 《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给政治教师的101条建议》

《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思想品德》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定稿)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平昌县泥龙小学 车博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国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因此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课程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等。然而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师教学的领地——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何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要研究目标。

但是就现在课堂教学中总体上存在着教学内容设计零碎而缺乏整体性、学生因没有明确任务而缺乏学习目的性、提出的问题或太大或太小,缺乏序列性,不利于问题解决、忽视学生行为的分析,学生学习的介入水平受到影响等几大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该牢牢把握有效问题的提出,来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有效性,以激起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究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让问题从零碎的片段到形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把社会中心的

“用”,学科中心的“序”和儿童中心的“趣”很好的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务必对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模式,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提供成功的经验。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设计的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好的驾驽课堂。

(3)通过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参与度,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培养,自主提问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三、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问题的设计及其策略的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因而研究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主要的关系,也极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大语文观,我们对于中心问题的提出,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策略:

1、以文眼为突破口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指的是一篇文章一两个关键的句子,甚至是一两个字。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

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以文眼为突破口设置中心问题,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策略(1)抓课题设置中心问题 操作模式:案例《花潮》:

1、对“潮”的感知

出示潮水的课件,在背景音乐下,课件展示潮水澎湃的声音,宏大的气势,并请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潮水(板书)。

2、与“花”的联系

出示花潮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看着迷人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引出中心问题

师:动人的潮声,澎湃的气势让我们深深陶醉,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跟“潮”有关。(板书:花潮)那么,这“花”和“潮”之间又会有什么联系呢?

生:初读课文,提出中心问题:海棠花什么地方像潮水?

(评析:“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基于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批判精神的培育”是当前我们教育者所关注的重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提出了相关要求。教学伊始,学生在欣赏了气势磅礴的浪潮和美丽的花潮后,在谈感受中不由自主地引出了话题:这“花”和“潮”之间又会有什么联系呢?在揭题中发现花和潮本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为什么会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兴奋点被这一话题调动起来。提出中心问题:海棠花什么地方像潮水?激活儿童潜在的问题意

识与批判精神,让学生在揭题后就感知了花如潮;在初读课文中,马上寻找花如潮,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体会花如潮,感受人如潮、心如潮,皆因花如潮,起到了一线贯穿、不枝不蔓的非常效果。让学生对“花潮”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迫不及待地想打开了书本去寻求答案,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促进学习做了不错的铺垫。) 策略(2)抓中心句设置中心问题 操作模式:案例《晏子使楚》:

1、、简介背景,揭题。

(1)、导入引出“晏子”(板书),对“子”的拓展理解。 (2)、这一次晏子被派遣出使楚国,板书:使楚,对“使”的理解。

2、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检查预习情况。

(2)、初步分析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质疑。 师: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一个国家的代表,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却让晏子受到了一次次难堪,你能找到吗?

请大家自读课文找出答案,板书:钻狗洞、下等人、强盗国 师:楚王一次一次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指读

(4)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尊重、不敢不(不得不)

3、提出中心问题: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

(评析:《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主要使学生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一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文最后一句话,也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在本文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这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的质疑,使学生开始去很好地思考这句话中的“奥秘”:楚王尊重其貌不扬的晏子,楚王不敢不(不得不)尊重其貌不扬的使者晏子了。无疑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擦亮自己的思维火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中心问题的产生也是水到渠成: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自然这个中心问题也非常容易转化为中心任务:晏子的口才表现在哪里?对于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教学非常容易展开,也可以使学生的高段语文对文本的探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的作用。) 策略(3)抓主要人物设置中心问题 操作模式:案例《赤壁之战》:

1、课前听《滚滚长江东逝水》

2、《三国演义》了解,揭题导入

(1)、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呢?——《三国演义》

(2)、师:你了解《三国演义》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

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之战》就是根据这部小说中的第

49、50回中的章节改变过来的。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播放课文课件

(2)、指读生字词:率领、调兵遣将、坐不惯、渡过江、计策、丢盔弃甲

(3)、你能说一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黄盖献计采用诈降、火攻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4)、在这场战斗中主要有三个主要人物——点击:周瑜、黄盖、曹操

5、抓住问题,深入学习。

(1)、设置中心问题:你觉得在这三位主要人物中谁在这场赤壁之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请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找。 (2)、学生自学。 (3)、反馈交流。

(评析:《赤壁之战》是一则历史故事,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本课中心问题“你觉得在这三位主要人物中谁在这场赤壁之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提出非常好地抓住全文得以铺展,以及激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

在阅读中有着个体的感悟,并能抒发自己的观点,从文本上超越,真正实效的体现,并且问题序列得以层层深入,教师得以有序指导,引导学生在战争中要想获得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以情感的聚焦点为突破口

有些课文没有很明显的文眼,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备课,把握好课文的情感纬度,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 策略1:引用

操作模式:案例《万里长城》:

1、师:长城,是著称于世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旅游者登上长城饱览万里长城的宏伟雄姿,亲睹这一天下奇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曾亲临长城,之后他为长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出示句子,齐读)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2、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长城,亲近长城,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个伟大的奇迹吧。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中心问题: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评析:《万里长城》是介绍我国万里长城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浅显,条理清晰。全文围绕长城伟大,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长城的三个特点;长城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

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因此,挖掘情感素材,紧紧抓住“伟大的长城正是由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这样一个情感主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长城、热爱中华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教学思路。

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整节课的设计围绕着中心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展开。作为一个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总统——克林顿,为什么也会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也会对长城有如此高的评价呢?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而这个问题又转化为具体的任务,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来感悟。以问题为中心,不仅提高了知识的整体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趣味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 策略2:背景知识介绍 操作模式:《江姐》等古诗

教师指图引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吊人木架、老虎凳、电椅子、煤火炉、粗绳子、手铐脚镣、竹钎子等等。这些都是原物,由于事隔50多年,黑不溜秋、锈迹斑斑。可看上去是多么恶毒和张狂。当年的革命者就是戴着这样的手铐被推进这个屋里,几个五大三粗、凶神恶煞的特务不停地变换着刑具,把他们折磨得死去活来。据说,一个多月来,江姐在狱中经受了七次酷刑,每次都被折磨地昏过去,可是她都凭着坚强的意志,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硬是挺过来了……

学生在教师的解说下,深入地理解课文,并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策略3:朗读

操作模式:《示儿》

根据课文内容,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1)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 憾的情景;

(2)学生边读边想:

a、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b、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情感。

3、画:

a、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b、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c、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d、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e、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通过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策略的教学,让学生从文章中知道了教学相关的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课题中提出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也发展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以问题为中心,探索有效提问策略”的课堂操作模式

半年多以来我们围绕如何通过“探索有效提问策略”来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进行深入研究,最有效的学习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提问有效策略”让学习者置身于明显的学习阶段。即(1)激活已有经验,探索有效问题(2)展示知识技能,运用问题策略(3)应用知识技能(4)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生活中。本课题的研究重在如何通过探索提问有效策略设计让学生更好的介入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以下我们就一堂教研课五年级《比金钱更重要 》操作模式实例: 本节课中教师一上课就抛出问题,

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呢?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我” 感谢 车主

撞坏

这太奇怪了。你觉得一样什么东西在这中间起着关键的作用呢?(板书方框纸条)

一张小小的纸条,居然能起这么大的作用。你有什么问题吗? (一张纸条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板书?) 让学生谈谈看法——

2、课堂交流,探讨问题,运用策略

这是一张不寻常的纸条,它代表的是诚实和信任。(板书:诚实 信任)

大家认为是这样吗?好好读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纸,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纸条代表着诚实和信任。(运用问题策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然后展开学习研究) 抓重点句体会:

句子一: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纸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是一走了之,也很正常,而作者不仅„„而且„„多么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啊!在这张纸条上,我们看到了„„)

还有补充吗?(还能从哪儿感受到我的诚实、信任呢?)

句子二:虽然这辆车的车头超过停车线

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在我。(反光镜离车身有多远,15厘米左右吧)(主动承担了责任,很诚实。那你认为责任在我吗?——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天黑、又有雾,归心似箭„„)

是呀,原因很多,有天气原因、车主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可以不写纸条。但是我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主动承担起了这些责任。所以能从纸条中感受到了他是个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学生针对下面内容,进行课堂交流:透过一张小小的纸条,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诚实、勇于承担责任和我对别人的那么信任,你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

A、做到这些太不容易了,在当时的情况下。

B、他这么做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有点傻,碰到有人借机向你敲诈怎么办呢?(但是我还是这么做了。你认为我但是心里是怎么想的呢?(a)、他认为别人也会跟他一样诚实、信任;(b)、也许会有这种可能,但是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不能因为怕被敲诈而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诚实的人,再说,也不该那么不相信别人,况且,就是真这样,也有办法解决,邪不胜正嘛!由此,我们更觉得他是那么的诚实,勇于承担责任,对别人又是那么的信任,多么令人敬佩„„)

(4)这张小小的纸条确实代表着我的诚实、信任,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这张纸条对于我来说代表的是我的诚实和信任的品质,它又给车主带来了什么呢?(根据回答板书:真诚 感动)

3、反馈交流,解决问题 (1) 请学生读第二部分

(2) 交流感受:诚实、真诚——用不了几个钱„„

感动、感谢——向你表示感谢

(3) 你认为车主为什么那么做呢?(可想象一下车主收到纸条后的心情)(他为什么不像有人说的那样借机敲诈呢?)

一张纸条,不仅给车主带来了同样的诚实和信任,还让车主感动着,震撼着,由于被尊重、被信任而快乐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我和车主的对话,感受一下车主的真诚和感谢 (3) 男女生角色感情朗读对话。

(4) 小结:看,一张纸条,把我的诚实和信任传递给了车主,让车主感到了真诚的感谢,在我和车主之间建立起一份彼此信任和谅解的感情。难怪有这么神奇的作用。(点问题)

3、 谈感受,揭示中心句,理解,总结课文

读到这里,有什么想说的?(诚实和信任让人和人之间更理解,更友善,这份感情不是金钱能买到的„„)所以车主说——读中心句

“以问题为中心,探索课堂有效提问策略”其中最关键的特征是:将设计的问题转化为完整的任务,将设计的有效问题策略转化成学生的能力,改变了以往一问一答式的零碎行为。同时把有效问题设计策略,使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任务,让不能解决的问题,分解操作,转变思维行为。让学生介入到问题水平、任务水平、操作行为水平和动作水平,并在教师的有效策略运用下,较好地展开学习。

四、取得的成果:

(一)教与学观念的转变

1、师生关系的变化

还记得过去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还记得教师手拿教学参考,而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策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我们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老师不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把自己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实实在在的引入课堂,积极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这样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实实在在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上呈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交往。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并且在问题设计的语言上也让学生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态度亲切自然且富有激情,使得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的改师道尊严为师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让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真正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课程观念的变化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冲击,我们教师深刻地意识到教材给予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可以以此为载体,创造地使用教材。通过问题的设计,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设计时注意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不再把语文课程只局限于语文学科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同时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得课程变成

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让更多的“精彩”回归课堂。

(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内,学生大都有着浓厚的探索新知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课堂内教师总是留足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努力养成了和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质疑是思维能力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师设计的问题、疑点点燃了他们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自觉的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并探索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分析、归纳,切实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思维的能力。

(二)、形成了一批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等成果

半年多来,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多个案例的设计与反思,通过多堂课的展示和评析,结合最新教学理念的学习,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了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提高了学生课堂的有效性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附件2

2014年度信阳市教育系统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课 题 编 号

课 题 名 称

课题鉴定结项报告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研究

1 2014jkjk0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有效教学不仅是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行动研究的实践问题。新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教学的主渠道——课堂,而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又广泛的存在“学生学的艰苦,教师教的辛苦,”导致教学低效的现象,在对个别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教与学这对矛盾进行了认真统计及分析,并聚焦课堂,追求到问题的焦点——“方式决定效率”这个真问题,为更好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了通过有效教学的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另外,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的学科。它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向这种严谨的逻辑推理过渡。这是一个逐步积累、衍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就能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近而达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教与学,只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是被强制式地灌输数学知识,那么他们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只是机械地“生吞活剥”知识,稍好者“高分低能”,更甚者会厌恶或恐惧学习数学。这种现象在早期的应试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也是当前新课改中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

2 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另外,我校作为县小学数学学科基地、乡镇中心小学,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教学点的撤并,生源的扩充,客观原因的影响,我校的学生的智力结构很不平衡,而且彼此水平相差很大,坐在同一教室的同学之间就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为这样一些问题而困扰,如:教学时间、教学密度、教学梯度、落实情况等等。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之一就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创新。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我们通过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评议、研究课观摩、教学展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诊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及应用能力。

3、通过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提问的设

3 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 课题研究内容: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

【案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

2、师: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几乎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也说不出谁最先冲过了终点,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

4 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

【案例2】《圆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1:听过。

生2:都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还讲这个故事。(悄悄地)

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这一次比赛是在一个圆形的场地跑进行的„„(引出圆的周长)。(虽然教师讲的有声有色,学生却没有多大的兴趣,整堂课效果不佳。)

【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是三年级的教材,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赛跑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可[案例2]中“童话情境”却为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我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认识到: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高段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2、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

5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

【案例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小物品的买卖。

[分析]:在教学中,该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我想,通过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思考】:有时,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时进行补充,以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3、情境创设要力求真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案例4】有位年轻老师。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大家想去春游吗?

生: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

师: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只同意我们在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月亮湖四个景点作一选择。老师考虑了一下,决定选择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景点。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出示了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课,

6 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较好的学校效果。但在下课之后,当学生知道刚才老师说的都不是真的,大家都表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案例5】同样也是“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 【分析】:情境[4]编造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春游,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设计意图分析,是好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假情境”,可以想象,以后学生面对这种人为编造的“假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是不可充满激情的。而在情境[5]中,教师创设的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思考】: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

1、问题要少而精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个之多!还有一本书上也有类是的介绍:一次随机课堂调查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某一时间段短短5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

【案例6】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又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分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

8 而后者的问题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自主的去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思考】: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

9 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10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4年,我申报的市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获得立项。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对课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很好地指导了课堂教学。

(一)深入调查,细致研究,揭示矛盾现状。

首先,我通过本校8名教师的课堂提问现状进行了考察,通过课堂观摩、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们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教师教学时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 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有些教师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

11 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等。

问卷调查和课堂观摩显示,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偏多,很多是无效提问和低效提问的现象,而提问的有效性偏低,仅为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而且提问欠考虑,随机提问、临时提问很多,优质、高效提问很少。提问时机把握不太好,提问切入点把握不准等状况。在积累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我撰写了调查报告《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

(二)查阅资料,读书学习,提升认识。

找到了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课题研究的前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将阅读情况写在博客上。围绕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的情况均反映在读书笔记中,同时认真调查了解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状况,积累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资料,为撰写读书笔记和案例分析打下基础。

我借助网络资源认真查阅大量的资料,充分利用时间阅读了《学习的革命》、《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课堂提问的艺术》、《教学论》、《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现代教学论基础》等十几本教育教学书籍。一本本经典的书籍,让我茅塞顿开,开阔了眼界;走近名师,精湛的教育艺术让我为之折服,探名师成长之路,让我的许多困惑烟消云散。

(三)理论指导,实践革新,丰富认识。

12 在认真阅读教育专著,并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坚持网络阅读、自主阅读,坚持写好博客文章,引发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并及时取其精华。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阶段总结论文和读书笔记,如《让艺术性的提问贯穿教学始终》等。

在深入调查与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多次走进教室,听教师上课,与教师学生一起座谈,并在学校中选取两位教师和两个班级为实验班,并将课题研究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我还坚持观摩华应龙、黄晓华、张建新等教育专家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暑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向名师请教我的困惑与课题中的问题,倾听专家们的指导,特别是张兴朝校长对我的课题研究提出的改进意见,让我少走了弯路,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在工作之中,我及时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阅更多的资料,从而保证课题研究吸纳最先进的理论精华,使课题研究始终站在理论的最前沿。

(四)归纳整理,总结成果,深化认识。

根据课题研究进程,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根据大量的调查、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并根据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检验,查阅大量理论资料,吸取更多的理论精华,坚持撰写博客文章和读书笔记,并及时根据相关理论修改丰富课题研究成果。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显示:

1、关于课堂提问的新认识。

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认为如果一节课中的课堂提问共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常规管理性问题,它主要的作用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能够顺畅进行下去。第二类是记忆复述性问题,它主要是勾起

13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复述整理的作用。第三类是判断说理性问题,这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它能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第四类是引导探究性问题,这几乎是每节课提问的主体,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不能引导学生探索,那么它不能算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第五种问题是自问自答式问题。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这五类问题所占的比例要恰当。注重判断说理性问题和引导探索性问题,将零碎的问题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具有思考空间和价值“块状”问题。将其余三类问题有效压缩,从而使整节课不再是“问题轰炸式”的满堂问,

2、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课堂提问要高质量。 ○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不能过易、过难、无意义重复和表述含糊。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提一些铺垫型、思考型或提醒型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核反应堆,它的答案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要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仔细探究才能得到答案。这样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2课堂提问要适度。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问要注意“适时”、“适度”、“适量”,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所谓的“适时”。是指提问要讲究时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适度”。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

14 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像有的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

3、课堂提问要有层次。 ○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闹的课堂气氛,反而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拨动学生思维之弦,引领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一个个问题像上台阶一样,一个高似一个地拾级而上。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逐步获取新知。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提问的"坡度"和提问的"难度"。学生在这样的问题的启发下才能进行探索,从而不断地迸发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简单明了,层次分明,这才是我们呼唤的课堂提问。

3、严格规范教师的提问行为。 1把握"问度",精问。 ○课堂提问数量不等于质量,不分析教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一味贪多图快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设定一定范围,抓住教学重点和学生容易产生疑问之处设计问题,使问题更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一节课不能

15 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提问的艺术,并不是多问,而是要讲究善问、巧问,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只有恰当、适时、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功能,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找准"问点", 巧问。 ○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要找出"问点",即在知识的疑难处,转折处,设计问题加以引导。之间的本质联系,恰到好处的让学生解决了问题。所以课堂提问"问点"要精,结构要简单合理,才能使学生明确提问的目的,更好地回答问题。

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多变的,只有适时而问,才能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A在学生兴趣点设问。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B在思维阻滞点设问。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自然成为教师的问点。此时设计问题,此时设计问题必须要有启发性和诱导性。要交给学生思维的“拐杖“,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C在课堂高潮点设问。每节课都有高潮,在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上设问,可以使学生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这样才能把教学的重点与学生思维的高潮点融为一体。

3改变“问式”,趣问。 ○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角度的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教师提问角度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解决了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疑”人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五、课题研究成果:

1、我充分利用一切时间阅读了《学习的革命》、《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课堂提问的艺术》等十多部教育教学书籍。

2、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走访、听课、观摩等,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撰写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及引问策略》的调查报告。

4、深入课堂实践,观看名师展示课录像,并在此基础撰写了《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优化课堂提问方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等论文。

5、课题组教师在我的带动下,主动调整、规范自己的课堂提问行为,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的研究也带动了许多教师和我一起实验、研究,他们也从研究中体验到了科研的乐趣,都在积极准备参加下一轮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我本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养成了每日读书,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并注重结合实际工作反思、感悟,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问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我的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我们的教学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持续深入而长足发展。

上一篇:优秀团员个人先进事迹下一篇:营销协会工作计划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