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训练形势分析报告

2023-01-01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军事训练形势分析报告》,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军事训练形势分析报告

强化训练形势分析

为检验部队强化训练效果,探讨训练方式方法,以及强化训练课程开展的进度,强化学员作风养成,提升学员体能素质,增强学员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学校的通知要求,近期,我对我队当前强化军事训练工作进行了认真调研,总体感到,在各级领导的严密部署下、在基础部军教室教员的严格组训下,新生的军事训练质量明显的提高。但用能打仗打胜仗标准来衡量,目前的军事训练质量与职责使命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训练内容缺乏全面落实,基础训练存在偏训、粗训、训练时间缺乏全程覆盖,易受临时性工作影响;训练质量缺乏全面过硬,基础课目达标率不高,课目标准不高,个别学员体能不达标。

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思想认识不到位,把训练的地位看低了、作用看小了、功能看窄了,没有把心思和精力真正用在训练工作上,存在训好训坏一个样的模糊认识;奖惩制度不落实,对训练好的单位和个人奖励力度不够大,对训练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没有硬起手腕处罚,没有起到奖优罚劣、激发热情的目的;组训不够科学,治训不够严谨,训练场管理不够正规,缺乏精细化、精品化意识;训练人才不足,抓训练、懂训练、会训练的优秀骨干和训练尖子相对较少,还不能完全满足训练需求。

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增强官兵军事素质、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主要途径。新生第一年打基础,军事训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更新思想观念,切实强化对军事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对军事训练的重要地位要有新认识。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在重要地位,的功能作用要有新认识。加强军事训练,不仅是打仗的需要,也是一种重要的治军方式和管理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破除把训练当成孤立的单是我军军事训练的重要指导思想。要组织官兵深入学习有关军事训练一系列指示精神,引导官兵充分认识军事训练对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牵引作用,清醒看到国内外安全形势、作战样式、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变化对军事训练提出的新要求,切实认清把军事训练摆上战略地位是形势所迫、职能所系、任务所需,大抓军事训练是强军兴警的必由之路,从而不断强化各级党委抓训练的责任意识,各级主官抓训练的“主业”意识,各级干部抓训练的紧迫意识,切实把军事训练的质量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二是对军事训练项工作的片面认识.走出就训练抓训练的误区,从深层次挖掘军事训练的功能,坚持兴训促建、严训促管、以管促训。要通过训练培养官兵令行禁止、雷厉风行、遵章守纪的优良作风;通过训练凝聚军心士气、营造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训练培育官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通过训练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促进部队全面发展。三是对抓训练与保安全的关系要有新认识。要把从严训练、提高训练水平和保证训练安全统一起来,既要高度重视训练安全,又要防止因安全风险放弃训练或降低训练标准,牢固树立“抓训练需要抓安全”、“抓训练就是抓安全”、“严格训练出安全”的理念。真正从全局和系统的高度、从抓训练与保安全的辩证关系中认清,只有训练搞上去,事故才能降下来,部队越不敢训,越容易出问题;从平时与战时的辩证关系中认清,平时怕出事故而降低训练标准,战时必将因军事素质不过硬而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而自觉坚持按纲施训、依法治训、科学组训,确保训练和安全双丰收、双促进,做到安全发展。

二、把握特点规律,紧紧扭住军事训练的关键环节。一要坚持科学化训练,合理构建内容体系。要依法治训、科学组训,保持正规的训练秩序,确保训练人员、内容、时间、质量四落实。要结合和新生强化训练考核的标准和本单位训练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具体的训练内容和时间,克服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根据任务需要,采取急用先训的原则,调整训练计划,把完成任务最急需、最直接的能力素质练强练硬,把首要的、关键的训实训好。二要开展精细化训练,加强训练过程管控。要实行精细化计划,做到科学严密、重点突出、精确细致、便于操作,突出计划的针对性和重点性。要落实精细化教学,各级教练员要结合训练实际,认真编写教案,进行备课试讲,业务部门和各级军事主官要严格进行教学审查和把关。要实施精细化组训,保持任务与组训形式一致、内容与训法一致、对象与手段一致、时间与落实一致。要严格精细化管控,把制度管训纳入依法治训的轨道,把落实好“十项训练制度”贯穿于训练全程。三是实行规范化训练,健全训练运行机制。要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以军事训练法规为依据,抓住“训练任务、准备、实施、考评、保障”五个基本方面,运用“计划、职责、程序、标准、奖惩”五种主要手段,解决“训什么、谁来训、怎么训、训到什么程度、训好训坏怎么办”五个主要问题,建立起内部机制活、外部关系顺的正规训练秩序,保证训练质量有效落实。要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重视计划和准备工作,加强对起始环节的监控,网上查与实地查相结合,加强对训练过程的监控,落实考核制度,严格考核标准,加强对训练质量的监控。要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积极挖掘潜力,加大训练投入,完善训练配套设施,根据总部下发的军事训练保障标准,严格落实场地建设要求,尽量做到整体筹划、一场多用、一室多用,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三、激发内在动力,充分发挥政治工作服务保证功能。一要搞好教育引导。搞好政治工作地位作用教育,使官兵充分认清做好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保证训练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能打胜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重要意义。搞好职能任务教育,使官兵充分认清武警部队的神圣使命,增强爱警习武的自觉意识。搞好形势战备教育,组织官兵每天收看时事新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培养爱国尚武精神。二要搞好融合渗透。政治工作只有渗透到军事训练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才能发挥作用、彰显威力。针对青年官兵好胜心强的特点,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比武和争当“精武标兵”、“创纪录、破纪录”评比活动,不断激发官兵“创先进、争第一”的内在动力。结合训练单调枯燥、官兵易疲乏的实际,适时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调节,既可开展现场鼓动,及时宣扬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也可利用训练间隙开展小演讲、小游戏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确保官兵不带情绪训练、不背包袱训练、没有心理负担训练。根据不同季节、不同阶段、不同课目和不同的训练场地,通过广播、横幅、板报、灯箱、宣传栏等载体,围绕“能打仗、打胜仗”这一主题营造浓厚练兵氛围。三要搞好奖惩激励。进一步完善训练奖惩机制,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加大力度,让训练标兵上龙虎榜、进宣传橱窗,树立当训练标兵光荣的导向,强化标兵的“磁场”效应。把训练绩效作为衡量单位和个人政绩的重要依据,与单位评先、个人立功受奖、入党、长进步充分挂钩,从根本上改变训好训坏一个样和“吃大锅饭”的现象,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第二篇:军事理论论文:我国周边形势

我国周边形势

我国周边形势十分严峻,如日本强化了对钓鱼岛的非法占领;印度把我国西藏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叫做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南沙群岛的形势就更加严峻了;还有台湾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等。 而且越南和相关国家正同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大型石油公司,联合加紧勘探打井。 南海水域日益呈现国际化、同盟化的趋势。

随着海洋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在有争议的岛屿周围油气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将越来越多;随着有关国家海域划界的逐渐展开,海上热点还将继续增加和激化,其出现的频率、激烈程度和影响范围将超过陆上热点。现代强国的重要标志,必然包括海洋事业的发达和具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目前世界上拥有海军的国家和地区已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20多个猛增为120多个,海军装备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增加,而且在打击威力上空前提高。随着高技术武器的不断更新,从海上发起的高技术战争能对世界上四分之三的陆地进行打击,海战场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我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需要划界的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其中有一半是其他国家对此有争议的。我国周边受到多方面的海上军事威胁,热点是东南沿海、南海和东北亚。周边国家以及西方强国为了本国的安全利益,为了掠夺这部分海域中丰富的矿藏和渔业资源,企图侵占和控制我周边海域,人民海军保卫国家领海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人民海军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设,已经成为兵种齐全,具备一定现代化作战能力的近海防御型力量。面对世界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国际形势,面对海军肩负的艰巨使命任务,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和战争形态的转型,人民海军必须大力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增强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捍卫国家主权,保卫领土完整,保障国家日益扩大的海洋利益的安全,大力推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进程,促进中国大国地位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众所周知,钓鱼岛已被日本实际控制,在美日安保条约下,中国军队在最近的

二、三十年中,如果国际形势没有根本的变化,武装取得这个小礁石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通过谈判取得钓鱼岛,在中日两个民族日前心理条件下,更是无从谈起,日本国民不会允许日本政府有这样的机会。从媒体发出的信息看,日本还有在冲之鸟礁少量驻军的可能性。

一但日本政府像印度在印控藏南那样宣布在东海纠纷地点建立行政组织或者驻扎军队,国际局势就将发生剧烈动荡,这恐怕也是中日关系间最低的底线。

都说朝鲜半岛是个火药筒,其实,在我国周边,导火索不止一条。

首先是印控藏南,在中印已经进行了14轮的谈判结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中国地图上标识为我国领土、但从官方语言到从村到省的行政组织均 “印度化”了60年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最终归属,必将也是一个只有军事解决才能最终确定的“火药区”。在印度已经于上世纪90年代试爆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远程运载工具逐渐成熟的今天,使用常规武器解决这片相当于两个半台湾领土争端的可能性还有多少?

再者是南海,九段线早已名存实亡,南海周边国家通过对这里资源的开采,个别国家已经由石油输入国变化为石油输出国,巨大的经济利益已使他们不能自拔。最要命的是,南海这个紧邻马六甲的海上通道,也已成为敌对面制约中国的杀手锏,美、日、印等国借机纷纷进入这片海域,展示实力。这也明确地告诉中国,一遇有重大国际形势变化,这个要命的通道,随时可以被对手切断。

其三是向东方向,在台湾尚未收复,美军驻扎冲绳的现状下,和平年代我们看不到的危机始终存在着,在东边封堵中国,是一件很轻松的作业。

其四是美国军事力量已经进入中亚,让许多人十分振奋的上合组织,其部分成员国也设立了美军基地。部署在阿富汗的美军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实战,伏在中国后背,犹如一把利刃,时刻在威胁着我们。

其五,我们再说朝鲜半岛的局势,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1953年是中朝与对方签定的是停战协定,虽然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2004年随着中韩建交撤出了板门店,但撤出并不意味着军事使命的终结,一但朝鲜半岛发生战争,一但有朝韩之外第三国介入,做为仍然是当事人的中国,也将被拉进战火。战端一开,从印度洋到太平洋,我们都将面临着极其被动的局面。

如此的国际环境,一但遇有巨变,即便我们拥有了航母,又怎样能走向胜利?

第三篇:军事理论论文——当前国际形势变化与中国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变化与中国国际形势

导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 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表现为三个“新”:一是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二是世界政治形势的新态势三是世界思想文化形势的新特点

1.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面临挑战。希腊债务危机 ,迪拜债务危机,高盛 “欺诈门”

发达经济体的巨额赤字、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隐忧,以及被视为第二次“雷曼事件”的迪拜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高盛欺“诈风门”等,警示着刺激政策后遗症已逐渐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不稳固,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不排除出现新的动荡和反复的可能。

2.世界政治形势的新态势

一是国际力量的对比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兴大国整体崛起势头强劲

国际金融危机使新兴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消长变化。美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再加上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的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

欧盟、日本也困难重重。欧盟委员会在2009年11月初发布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中认为,欧元区经济2009年全年仍将出现4.1%的负增长。

新兴大国虽然也受到一定冲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在本轮世界力量调整过程中,新兴大国崛起成为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新兴大国凭借后发优势,多年来保持远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新的驱动力和增长点。世界主要贸易顺差国和外汇储备大国大部分都是新兴国家。

随着新兴大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模式的调整,新兴大国不仅会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力军,并且还将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从中长期看,全球投资、贸易格局和经济增长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向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双向平衡的格局转变。

近年来,新兴大国联合自强意识增强,合作机制不断发展。有代表性的是“3”、“4”、“5”三个机制。

“3”是中国、俄罗斯、印度。中俄印三国合作起步较早,务实合作成效显著。中俄印三国外长已经形成了定期会晤、轮流举办的机制,2009年10月,三国外长在印度举行了第九次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中俄印三国领导人也不定期举行会晤,商讨三边合作的战略性问题。

“4”是“金砖四国”。“金砖四国”这个名词最早是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提出的,最初只是一个概念,目前四国务实合作不断深入,“金砖四国”从概念逐步走向现实。2009年6月,“金砖四国”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领导人会议,提升了四国合作的机制。奥尼尔认为,“金砖四国”的前景越来越被看好,“绿芽已经长成水仙花”。

“5”是指“展望五国”,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展望五国”则是在西方八国集团召开期间形成的南北对话会,也就是G8+5。由于西方八国形成一个集团,而五国是被邀请参加,地位并不平等,因此,后来五个国家加强了彼此战略协调,在出席八国集团期间

二是各大国纷纷调整对外政策,大国关系频繁互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各大国加紧调整各自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 1 抢抓战略制高点。

先看美国。打着“变革”旗帜上台的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对美国对外政策进行了冷战结束以来最大幅度调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重视运用“巧实力”修复美国形象。所谓“巧实力”,就是把软实力和硬实力有机结合起来,以发挥最佳效果。

第二,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外交。第三,推行全面兼顾的地缘战略。第四,推进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的解决。

总的看,美国外交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关系中的紧张状态,有利于大国加强沟通协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奥巴马调整战略,主要动因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看清了国际格局大变革的趋势,美国战略的主要目标仍然是防范遏制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一超独霸地位。

其他大国也都认识到当今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都怀有强烈的紧迫感,都在加紧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谋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总体上看,大国纷纷调整各自的外交政策,互动更趋频繁,维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 系框架,同时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合作、协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3.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表现在:各种发展理念和模式都在深刻反思调整,发展模式多样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历史上往往大危机带来大变革,促使思想大创新。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对各种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热议,以及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反思。

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的交锋: (1)美、英新自由主义模式

(2)法国、德国代表的欧洲社会福利模式 (3)俄罗斯继续完善和发展普京主义发展模式 (4)中国模式

二、中国的安全环境

1.朝核危机与东北亚安全环境

自2006年10月9日朝鲜首次核武器试验之后,又于2009年5月25日进行了规模更大的二次核试验,再度引起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随后联合国安理会进行磋商,酝酿对朝鲜实施惩罚性制裁。然而朝鲜丝毫不妥协,一方面宣布退出朝鲜停战协定,另一方面又接连几次发射导弹,摆出一副以硬对硬的架势,从而使朝鲜半岛,甚至是东北亚的安全局势顿时恶化,军事冲突迫在眉睫。

(1)朝鲜核危机问题的由来

朝鲜核危机是指因朝鲜自90年代初恢复核试验项目而引发的国际紧张局势。 第一次朝核危机:

1950年代末朝鲜在苏联帮助下创建了宁边原子能研究基地,开始了核技术研究工作,并逐渐建立了一批相关的核研究设施。金日成曾明确提出“敌人拥有的核武器,我们都要拥有”的口号。1985年12月,在苏联的压力下,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是朝鲜一直拒绝接受检查。美国始终关注朝鲜的核设施进展情况,并多次指控朝鲜寻求发展核武器。1988年下半年,美国正式对国际社会宣称朝鲜在宁边的核反应堆已能生产可制造两至三枚原子弹的钚,此举立刻引起朝鲜的强烈反应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91年12月在美国的斡旋下,朝韩双方草签《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1992年1月朝鲜同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协议,2月正式通过朝韩无核化共同宣言。1993年3月朝鲜因抗议美韩军事演习,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引发第一次朝鲜核危机。

为了解决朝核危机,朝美经过多次会谈,发表联合声明。声明表示:保证不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保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和平与安全,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支持朝鲜半岛和平统一。朝鲜也明确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4年10月,朝美在日内瓦签署关于朝核问 2 题的《框架协议》,朝鲜同意冻结其核设施,美国负责为朝鲜建造两座轻水反应堆。在反应堆建成之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一起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能源补偿。

《朝美核框架协议》结束了第一次朝核危机。 第二次朝核危机:

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小布什把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视为对美国最大的威胁,因此对朝核问题采取了“不妥协、不谈判、不补偿”的强硬立场,并将朝鲜与伊朗、伊拉克一起称为“邪恶轴心”,朝鲜对此反应强烈。

2002年10月,美助理国务卿凯利在访问朝鲜后认为,朝鲜没有停止发展核计划。美方随即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要求立即对朝鲜进行相关检查。12月22日,朝鲜宣布已开始启封被冻结的核设施,并拆除监测核冻结的摄象机。于是双方关系再度紧张,形成第二次核危机。

2003年1月,朝鲜指责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已经成为美国反对朝鲜的执行机构和政策工具,为此朝鲜再度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使朝核问题和平解决,中国政府积极斡旋,于2003年4月促成有朝鲜、中国、美国参加的朝核问题三方会谈。同年8月,中国又促成有中国、朝鲜、韩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参加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确立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原则。

在经过长达5轮的艰苦谈判后,2005年11月,朝核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最终达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主席声明》,各方重申将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美方甚至乐观地表示,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有望在两年内解决。

第三次朝核危机:

2006年7月5日,朝鲜先后向日本海试射了7枚导弹,其中包括“大浦洞-2”型远程弹道导弹。7月15日,安理会一致通过1695号决议,对朝鲜此举表示严重关切和谴责,要求朝鲜重新作出暂停导弹试验的承诺。其中由于中国的努力,决议中删除了美日议案原有的“经济制裁”,甚至“动武”的内容。而朝鲜态度更为强硬,认为发射导弹是“加强自卫国防力量的军事训练的一部分,”与解决朝核问题无关,朝鲜通过对话和协商半岛无核化的决心至今没有改变。同时明确拒绝该决议,并表示将“使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加强自卫的战争遏制力量。”

2006年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第三次朝核危机正式爆发。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1718号决议,由于中国等国的努力,决议中删除了动武的条款,该决议是一项经济制裁和政治制裁的决议。目的是促成朝鲜回到六方会谈上来,继续寻求解决朝核问题的方式与方案。

2007年2月13日,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发表共同声明:60天内(07/04/14) ,朝鲜关闭并封存宁边核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重返朝鲜监督验证。其他五方合作向朝鲜提供总计达100万吨重油的经济、能源及人道主义援助,首批紧急能源援助5万吨重油将于60天内开始。美国在60天内与朝鲜开始双边谈判,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拿掉,取消对朝鲜的经济制裁。

2007年10月3日,六方会谈通过《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共同文件。规定朝鲜在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宁边地区三个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并对其全部核计划进行完整、准确的申报。同时,美国应根据朝鲜的行动履行其对朝承诺,有关各方将向朝方提供经济、能源和人道主义援助。

几个思考的问题:

2008年2月17日,访问朝鲜的美国核专家说,朝鲜正以“蜗牛速度”弃核。朝鲜的宁边核设施共有8000根,到目前仅卸除了1440根。而且也没有完全公布其核计划。

朝鲜的理由:国际社会承诺的100万吨重油援助,目前只收到了20万吨。美国也没有将其支持恐怖主义和经济制裁的黑名单上删除。

问题的根结:谁先采取行动?

2008年6月27日朝鲜炸毁了其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冷却塔,标志着“去功能化”进程的开始。美国也宣布,美国将部分解除对朝鲜的贸易制裁,以及着手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朝美之间的这些良性互动有助于加速解决朝核问题进程。

2008年9月19日朝鲜宣布,由于美国以建立针对朝鲜核申报的验证机制为条件,拒绝把朝鲜从其“支 3 恐”名单中除名,朝鲜已开始恢复宁边核设施的工作。

2008年10月11日,朝美在朝鲜核设施验证问题上达成协议后,美国宣布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除名,朝鲜12日表示将继续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

问题:朝鲜是否真心真心弃核? 朝核问题最新进展

中朝建交60周年,2009年10月5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朝鲜,与金正日委员长“就推进半岛无核化问题达成重要共识”。似乎已走进死胡同的朝核危机又出现了转机。

关键在于: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

2009年4月5日,朝鲜宣布成功发射“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之后又为了强力回应安理会的声明,4月14日,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并将重启宁边核设施。5月25日进行二次核试验,并以接连发射导弹来回应国际社会的一片反对声。6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874号决议,对朝鲜5月25日进行核试验表示“最严厉的谴责”,并要求朝鲜今后不再进行核试验或使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任何发射。该决议对限制朝鲜进出口武器、检查进出朝鲜的船只、在公海检查与朝鲜有关的船只及防止外部资金流入朝鲜并被用于研发导弹和核武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在相关问题上予以合作。 (2)朝鲜为何要坚持实施核武器

朝鲜发展核武器的目的或者说是原因,主要有:

一是把核武器视为是一种能够改变其国际困境的极为重要的战略工具。二是满足国内政治的需要。三是走捷径,缩小与韩国发展和实力上的差距。四是威慑美国,阻遏美国可能的军事进攻。五是作为同大国交易,谋取实际利益的筹码。

(3)朝鲜核问题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直接受到核武威胁(在中国周边有核国家将增加到4个,并且刺激日本、韩国也以国家安全由研发核武器,对我国国家安全环境大为不利)

二.唇亡齿寒门户洞开(一旦因朝核危机问题导致美日军事入侵朝鲜,中国将有可能失去朝鲜这个战略缓冲地带,一旦美日对朝军事行动,中国是否介入陷入两难之地。1961年7月,中朝签定《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在朝鲜受到军事进攻需要支援时给予军事援助和直接出动军事力量介入,难道再来一次抗美援朝?)

三.难民涌入包袱沉重(一旦美日对朝动武,约有近300万难民涌入东北,根据《联合国宪章》中的难民条约,要给予吃喝住医疗保障,严重影响东北老工业区的崛起。)

四.南北受敌影响统一(“两岛”之间有联动效应。朝鲜曾是中国的属国。从唐、明、清到现代,中国多次因朝鲜而涉入与日本的战争并影响到台湾的归属。如果“台独”分裂势力和美国等外部干预势力利用我陷入朝鲜半岛危机时,在台湾海峡制造事端或公开搞“台独”,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统一大业。) (4)应对朝核问题的基本思考:

1.从战略背景角度看:2020年前是中国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战略环境。中国解决朝鲜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支持半岛实现无核化,不赞成朝鲜半岛出现核武器;主张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对有关各方的合理关切予以解决。”

2.从地缘战略看:朝鲜是中美、中日和中韩在东北亚的战略缓冲区。朝鲜半岛的稳定符合中国的利益。但另外一方面,一个带点“无赖”、“邪头”的朝鲜也是中国应对美、日的一张牌。美国曾说不担心讲道理的中国,就担心不讲道理的朝鲜。例子:美国侦察船只入侵朝鲜领海被朝鲜果断地扣下80人作为人质,在谈判时十分被动。

3.要支持、引导朝鲜走渐进性经济改革之路。

4.坚持在六方会谈框架下处理朝核问题,保持中国对朝鲜的影响 2.南海问题与中国的海洋权益

主要原因:一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为了南海经济专属区、外大陆架的划界,将 4 中国南海诸岛在内的我国大片海域划入他们各自的疆域。二是一些国家在其所占岛礁设立行政区域,建立机构,任命官员。有的国家领导人甚至登岛宣示对所占岛屿的主权。三是3月8日美国海军监察船进入我南海海域收集情报,与我方维权船只险些发生冲撞。之后美军“钟云”驱逐舰前来为其护航。四是4.23我举行海军阅兵,并表露将制造“航母”的意图,于是有关国家和舆论纷纷猜测中国是否会以武力来收复南海诸岛。因此南海主权之争和中国如何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国人关注的问题。

(1)南海主权之争问题

(2)现代国际海洋法的颁布是南海问题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有效途径

中国不仅是个世界大国,也是有海临洋的海洋大国,海洋不仅是中国的生命线,而且也是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所在,因此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如同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须的。要正确有效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一是必须对我国的海洋权益有正确的认识。根据现代国际海洋法,我国的海洋权益可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我国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海洋国土区域的权益;第二层次是上述海域之外的公海上的权益,即与其他国家共享的权益。

二是依赖于国际法和国内立法。依据国际海洋法赋予的权利来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利用国内立法来切实保护和落实国际公约所规定的各项海洋权益。

三是依赖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依赖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四是加强海上执法力量的建设(近年来,海上执法队伍和执法力度逐渐增强)。

五是与相关国家合作,建立地区或国际性的各类海上合作机制(包括协商解决争端机制、合作开发机制、打击海盗与维护安全机制等等)。

六是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固然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有效手段,这也是当前中国将要建造航母的主要原因。但是主张和平发展和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国,不会轻易运用海军来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因此这也是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最后手段。 3.未来十年中国可能将面临的主要挑战

2009年7月《环球时报》召开了以“未来十年,中国与世界交往面临的挑战”为主题的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通过研讨和投票,选出被认为是未来十年中国将面临的五大挑战。

(1)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三股恶势力”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最大的挑战。 (2)有效地保护我国日益扩展的海外利益和外交目标。 (3)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问题。 (4)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有效提升国家形象。

(5)如何避免中美两个大国陷入结构性战略竞争与冲突。

第四篇:军事理论论文——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应对策略

论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应对策略

今年‘十一’国庆大阅兵活动,的确显示了我人民解放军的装备水平,与十年前大阅兵时期相比,有了很长足的发展,这次阅兵也确实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国家和民族自豪感的作用。同时,也对那些敌视我国政府和人民的敌对国家和组织起到了一定的威慑的作用。

但在兴奋之余,看我版图时,忧虑的心情不由得慢慢地浸上心头:沿我国的国境线看去,我国的国防形势却是那么的令人深感不安与堪忧。请看:

我国的陆地邻国共14个,东北与朝鲜接壤,东北、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正北方是蒙古国,西部毗邻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锡金)、尼泊尔、不丹相接,南面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东面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韩国、日本,东南面隔海相望的国家为菲律宾,南面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那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的敌对、反华、分裂势力,更是打着所谓民主、自由、民族、宗教等旗号,长期从事并且不断干扰与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可以这样说,我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的极其复杂性,在当前的世界上,恐怕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有我国

的复杂。

面对当前严峻的周边形式,我国应该怎样应对?

我认为,重中之重应前瞻性地牢固树立大国危机感与紧迫感,对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军事和民用科研的投入。首先我们国家应当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来研制出国防建设急切需要的装备,如大型的运输机、远程轰炸机、隐形战斗机和航空母舰。同时,还应当将上述装备融入信息战、电子战、网络战的预警与防卫上,放在国家与民族安全生死攸关的战略高度上。其次,我们应当看到,美在太空军事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对我国的威胁与钳制正日益明显,所以,我们也应该加大在航天方面的投入,研制有中国特色的太空装备,并积极着手组建和培养能适应未来太空战所需要的科技人才与队伍。

面对来自全球性的恐怖主义势力的蔓延与威胁,面对来自霸权主义的潜在威胁以及别国不断挤压我安全战略空间态势,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北睦俄罗斯,并积极与上合组织各成员展开深层次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坚决打击包括三股势力在内的恐怖主义;在反恐问题上,甚至可以实施越境联合打击。同时,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应联手共同维护地区安全,排挤和削弱美在亚欧的影响力及其渗透力,以期达到和巩固我在新军事变革条件下的适应性与成果。

综上,在维护我疆域安全问题上,我们可采取以下积极的防

御策略和措施:

一、东部与南部地区,主要侧重海、空武装防卫力量建设。重点以监控日美对我之觊觎,并练就快速突防所谓第一岛链围堵能力,确保我海空安全以及和平利用公海(洋)、公共空间的权益。在对待日本等国非法侵占我海岛、海域、海空的问题上,应该做到寸土必争、寸土寸海寸空间不让,甚至可以采取防卫的战役手段坚决予以收复和打击。

二、西部地区,主要侧重陆、空防卫武装力量建设。在加大公路、铁道、机场等交运基础建设的同时,更应积极开展与各相邻国家友好的互利互惠的经贸往来,走共同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期达到共同富强的目的。

三、对印度非法侵占我藏南地区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继续双边谈判的灵活策略,搁置争议,共同克制,毕竟和平不易。当然,人家执意要挑起事端,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我们奉陪就是。

四、对于分裂和危害我领土完整、民族团结的,诸如台独、东突、藏独等任何势力与集团,我们的态度应该更鲜明些,比如,在取得国际社会大多数共识的前提下,动用一切手段,给予其坚决地致命性打击。

当然,在应对外部威胁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处理好我们自己的内部事务。

当前,我们在继续做好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应该走精兵简政之路。

我们还应当看到,我们的国家建设还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各类社会问题与矛盾较多,但是,只要我们不折腾,我们就有希望;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接力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克服与战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险阻,我们为之建设的创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就一定会更加辉煌与富强,我们维护和捍卫国家与民族的能力,就一定会更加强大。

我国周边国际形势的新变动及其应对

(一)我国周边国际形势的复杂化倾向继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周边地区事件频繁,使中国所处的周边国际环境出现了日益复杂化的趋势。首先是美国明显加强了在我们周边的存在,加大了投入,而且不断增强对东亚次区域合作以及对中亚的影响。其次是日本"倚美制华"倾向日益突出,中日关系困难增多。第三是俄罗斯和印度对我们的战略需求上升,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中俄、中印的战略协作逐步上升。但同时俄罗斯、印度也比较矛盾,对中国的疑虑始终存在,对中国的警惕性和戒备心也在加强。第四是东盟国家重视对华合作,但对中国疑虑有所增加,试图借外部力量平衡中国的一面在上升。第五是中亚方向上局势变幻,继格鲁吉亚、乌克兰之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政局发生突变,美国插手条件下难以预测的因素在增加,而且对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和能源安全都有重大影响。第六是东北亚方向上,朝鲜"拥核自保"意图日显,朝核半岛局势趋于严峻,中国推进六方会谈的难度在增加。但是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力量的上升使我们的积极影响在发展,包括:(1)亚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中国与周边各国的经济关系不断加深,外部发展环境良好。(2)亚洲国家开展地区合作积极性较高,区域合作保持较快发展势头。(3)周边传统热点问题多有降温,中国与菲、越在南海落实"共同开发"取得突破,印巴关系明显改善。(4)中国快速发展和周边政策得当,加深了与邻国的利益交融,塑造周边环境的能力增强,各国加强对华合作仍是其政策的基本面。

(二)要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我们所面临的周边国际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美欧之间无论有什么矛盾,其战略同盟难以打破,但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模糊性在增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是不是因为大国关系存在模糊性才给我国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我们对"发展战略机遇期"的估计是不是建立在这样

一个界定和判断的基础上?这种所谓复杂性和模糊性也表现在亚洲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亚洲已经成为许多国际政治热点问题的焦点。比如,作为国际政治关系中主角的美国,对亚洲政策的投入在加大,而且其政策运用也日益呈现多样化,包括逐步加大了对亚洲周边的直接介入,试图在亚洲各国特别是亚洲大国之间增强其协调的力度。其他值得关注的亚洲国际政治现象包括,在我国的周边国家中,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又在兴起;亚洲新兴核力量或者潜在核力量有打破核门槛的迹象,因此我国周边的核环境将非常恶劣;中亚的局势变动也很大,对我国的基本安全、能源通道都有很大影响;我国周边的海上争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中日东海上形成的划界和钓鱼岛争端,南海石油开发问题以及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等。

当前中亚地区形势出现了重要变化,即所谓"颜色革命",对各国国家政权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在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政局突变中,上海合作组织本应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但是没有,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上海合作组织能够成为具有多方面功能的组织。此外,"欧安合作组织"正在积极"东进",进入我国的周边,包括日本、韩国、泰国、蒙古等先后成为它的伙伴。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与东盟的"10+1"发展势头也不错,"10+3"也在进展之中。这样看来,亚洲正在逐步实现多元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和基本格局。但是也有专家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形势并不这么乐观,但由于中日关系仍然处于困境,因此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政治关系进展缓慢,且举步维艰。这不仅会影响到"10+3"的进程,而且对中国与东盟即将形成的"10+1"的影响也是负面的。因为东盟其实并不愿意看到自己与中国的合作进程发展过快,它担心走得太快会使它们自己陷入中日两国的矛盾之中,不利于它们与日本等国家的关系。由此看来,我们与东盟之间关系也很复杂,也还存在着战略利益方面的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一方面积极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另一方面也应积极推进东亚地区的合作。

(三)要从新的视角来认识我们应采取的国际战略

应从"两个视角"来认识我们的国际战略。第一个视角是中美关系。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可以影响全世界,同时中国的崛起也影响世界格局。这两者必然会发生碰撞,但是碰撞并不意味着就是对立和冲突,完全可以在碰撞中寻求解决双方矛盾的办法。因此,在与美国的碰撞中实现中国的利益,而不是被动适应美国的政策变化,这是我们未来认识国际环境问题和思考国际战略的一个新视角。第二个视角是中国要学会在多维国际关系中实现综合安全。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集团像北约、欧安组织等,中国可以抓住主动权参与进去发挥作用。因为在美欧战略对话和利益协调中,中国是很重要的议题。最近,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在搞战略对话,议题之一就是怎样应对中国的发展。这种"多方关注"的形势其实也为我们"多元参与"提供了可能。来源:中华网

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当前世界经济金融运行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出口增势减弱已成定局,但增势减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美国经济是否出现衰退、衰退的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

2000年我国出口2492.11亿美元,其中出口前五位国家或地区出口额依次为美国521.03亿美元、香港445.19亿美元、日本416.54亿美元、欧盟381.92亿美元、东南亚联盟和韩国286.33亿美元。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2.3%,并且这些国家和地区经

济情况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经济。因此我国出口状况直接或间接与美国经济走势高度相关。从我国恢复同美国正常经贸关系以来的实证研究上看,美国经济衰退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对美国出口仍然有一定增长,但增长幅度减小(美国自同我国恢复经贸关系以来出现过三次经济衰退,第一次在1980年,历时6个月,GDP下降0.3%,程度较轻,我国对美国出口上升62.7%;第二次在1981年-1982年,历时16个月,GDP于1982年下降2.1%,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下降,但仍增长7.3%;第三次在1990年-1991年,历时8个月,GDP于1991下降1%,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有所减缩,但仍增长17%-19%)。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以中低档的生活必需品为主的出口商品正逐渐被机电产品、音像制品、机械运输设备为主的出口商品所取代,而后者更容易受当前美国制造业衰退的影响。

(二)减缓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但不会构成严重威胁

虽然近年来出口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但出口商品的增加值仍然较低,并且这种低增加值的商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仍然占居主导地位。据有关权威机构估算,我国出口商品的40%-50%是用进口原料制造的加工货物,其最终商品的增加值约为商品自身价值的5%。据此推算,2000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为2492.11亿美元,相当于我国GDP的1/3左右,而这1/3中真正构成GDP的部分最多约为18%-20%。因此,尽管出口需求近年来已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决不是最主要因素,出口需求的下降有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并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不足以对我国经济增长构成威胁。1998年较为成功地抵御东南亚金融风暴就是有力说明。

(三)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但仍存在贬值压力

随着近期日元、欧元对美元汇率的持续走软,市场再一次产生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仍将保持稳定。首先,200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656亿美元。强大的外汇储蓄增强维持稳定汇率的信心。其次,人民币与美元利差已缩小或将进一步缩小。今年美国先后5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减幅达2.5个百分点,使得人民币与美元利差已平均缩小至1.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利差有进一步缩小的可能。再次,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0.2%,仍处于高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进一步缩小或可能出现逆差的情况下,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仍然存在。1999年经常项目顺差约为292.45亿美元,2000年经常项目顺差241.15亿美元。2001年在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较低的关税和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环境下,进口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而同期出口需求增势可能减弱,经常项目顺差将进一步缩小,甚至可能出现逆差,从而对人民币贬值带来压力。

(四)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境外融资难度和成本

全球主要股市的大幅下挫,使国际社会实际财富大量缩水。如2000年美国家庭持股总金额比1999年减少约2万亿美元,从而导致近55年来美国家庭净资产首次出现负增长;从2000年到现在,美国股市下跌已使美国社会总财富减少了4—5万亿美元。而股市下跌也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这种国际资本供给的减少和投资者信心的挫伤不可避免地会减少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数额。同时,股市的下挫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使我国在国际资本

市场上融资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其中一些有利的因素,一是随着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或存在衰退的可能,国际资本流向美国的增势将放缓,这部分国际资本以及新增的国际资本必将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或场所。而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资本市场相对封闭,不会轻易受到外界冲击,可能会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二是我国即将加入WTO,我国经济透明度将会有较大提高,也将增强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三是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较大的投资机遇。四是B股市场对国内居民的开放,使B股市场日趋活跃,也将吸引国外投资者。在全球股市大幅下跌的同时,我国B股市场涨升凌厉,不断创出历史新高,除了国内政策性因素外,与国际金融背景也有一定的联系。

三、应对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主要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相对平稳,股市、汇市较为稳定,但我们仍要高度重视国际经济金融变化以及对我国可能造成的影响,未雨绸缪,切实采取应对措施。

(一)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市场调节,适度增加货币供给,并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1、适度增加对中小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再贷款规模,支持他们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启动社会投资,拉动内需增长。可考虑开发一些创业贷款、科技贷款等高利率、高风险的信贷业务品种。

2、进一步增加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规模,支持他们加大对农业技术改造和农田基础建设的信贷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3、适度增加再贴现规模,鼓励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票据贴现、转贴现业务,推动票据市场发展,帮助企业加速货款回笼,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增强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提高资产质量,控制金融风险。

4、适当降低再贷款利率,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和同业存款利率,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备付,提高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5、加快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基础建设,改革和完善当前的利率管理体制,理顺利率结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灵敏度。

6、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特别是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重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继续支持出口创汇企业,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价值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的支持,为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环境。

7、进一步增加个人信贷投入。重点发展住房、汽车、教育、耐用消费品等领域的消费信贷业务;适当考虑开发对个人的投资性贷款,支持有技术、有项目的个人自行创业。

(二)转换财政政策思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

1、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现行财政政策的思路应在扩大和稳定政府支出的同时,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企业活力,增加企业投资收益率,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

2、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适当提升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刺激全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提高。可考虑发行特种社会保障国债或利用国有股减持等方式解决资金来源。

3、强化个人所得税征收和转移支付,增加对超高档消费的征税,解决社会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问题。

4、继续发挥出口退税的作用,鼓励企业出口创汇;加大财政贴息力度,支持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三)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加强资本项下外汇管理

1、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吸收和运用境外资金。进一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尽快组建中外合作基金,逐步扩大基金规模,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多方位的投资;进一步引导外资扩大对农业、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引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资本盘活部分国有企业资产存量,实现资产的优化重组,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2、充分考虑国际游资流入可能产生的冲击。完善外汇管理,有效监管资本项下外资流入;大力加强B股市场的监管,规范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四)切实促进社会投资

1、放宽对社会投资领域的限制,尤其是对基础设施、科教文卫、金融等领域的限制;彻底改革不合理的投资审批制度,除保留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部分特殊项目的审批外,取消全部竞争性项目的投资审批。

2、加速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完善社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加快设立创业板市场,完善各类产权交易市场。

(五)维护股市稳定,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投资者利益,增强投资信心,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在国企改革、启动民间投资、优化资本结构、刺激消费中的巨大作用。

此外,还应加强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跟踪研究,特别要警惕日本可能出现金融危机,并作好充分的应急准备

第五篇: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中国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

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上一篇:教师业务学习笔记材料下一篇: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