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知应会知识

2022-07-06

第一篇:教师应知应会知识

教师应知应会知识(精选)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黑体字为重点)

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和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五、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哪些基本途径? (1)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适应社会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及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课程素材。(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科学知识,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的学科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学生又是一个发展还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极大的责任。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入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要承认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持“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八、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而且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更复杂化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检查、激发、指导方面,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研究成果、经验或理论送上门来,然后不加思索地加以应用,而应该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活动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应当从专业型、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九、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教育服务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满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服务得好,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服务对象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尊重那些发展迟缓的学生,真心真意地看待他们,了解他们,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得到更多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调控。新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师生关系更亲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也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难以集中,教学任务完不成;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难以兼顾,等等。这种开放的教学对教师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适当地加以调控。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而帮助则更为具体一些,如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等等。

3、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4、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面对学生外,还需与周围其它教师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教师之间要有合作意识,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材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尊重并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协调一致。

十、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首要的任务。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是新的理念。学科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现代教学主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问题应由学生自己生成,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巧妙的安排。

十一、新课程中课本问题编排有何意图?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

十二、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挖掘课本中的问题?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十三、如何运用教材渗透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

十二、如何处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互动?

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只有坚持交往互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

(1)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3)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4)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

十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过去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所以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影响了自主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出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要求教师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2)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

(3)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应答,达到共创共生、批判反思、求异创新的目的。

(4)“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强调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学生为主,交互为主。

(5)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十

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不再是过分追求结果,而是重视了过程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是讲究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对教师来说,要明确以下几方面:

(1)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2)只有赋予学生的权力,才能让他们发展起自主的能力,教师不适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严重妨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3)教师要警惕自己心中“糊涂的爱”,不要以“爱”的名义实施对学生的控制。

(4)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权力的分配与教育资源(时间、资料、场地等)的再分配,关系着教师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更新。

十六、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譬如,偏爱独立思考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学习,却有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又如,喜欢小组学习的学生,在与他人一起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高,再加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十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十八、如何认识“课堂吵闹”的背后隐含着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拥有自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动作和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动作和语言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沮丧等情感。课堂纪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十分宽松和谐的氛围。:‘课堂吵闹”也正是宽松和谐的氛围所产生的表象,也正是勇于课堂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九、教师应怎样管理课堂、驾驭课堂?

(1)要改革课堂的主体定位,建立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即由教师作为权威主体转向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要视自己为学生团体中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同行人。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学习中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体验,共同成长。

(3)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整个课堂浑然一体,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确保课堂吵而不乱,闹而不散,收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动和静的关系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教师“管理课堂,驾驭课堂”能力的突出表现。

十、如何在师生教学互动中捕捉与利用生活素材? 新课程理念倡导传授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与利用生活素材,实现文本与生活的相似律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生命的活力和色彩。教师要确立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的广阔泉源,远离就书讲书的教书匠习气。

二十一、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1、明确分组、分工。实践证明,异质分组法是比较科学的一种分组方法,即依据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以及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搭配。合作小组的人数,可以从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逐步发展到6—8人。恰当分工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要担任一个角色,如在学习《蜜蜂》一课时,由四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他们是:小组长、检查员、发言人、噪音监督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都有不同的职责。小组成员各负其职,职责分明,全面互助,因此每位学生都主动投入。在合作小组成员关系比较融洽的基础上,还可以实行角色轮换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都能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之中得到锻炼,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不是大事小事必合作,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例如,学习《露珠》一课时,先让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画画、朗读、讲故事、做实验、表演等),然后每组任意点其他小组的一名成员汇报学习成果,被点到的同学就代表这个小组,集体荣誉感特强的孩子们群策群力,互相帮助。这种由小组之间的竞争所形成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能够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真正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3、指导倾听与互助。因为年龄特点,学生常常急于表达而顾不上倾听,针对这一现象,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听其他合作者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别人说了什么,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再想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帮助、收获;想我该怎么说。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

4、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两三分钟的讨论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刚读完课文,最多自学了几个生字、生词,想都来不及想,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学生无法触及较深刻的内容,因而提出和回答的都只能是些肤浅的,甚至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提不出或回答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因此,要真正落实小组学习的目标,课堂上就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

二十二、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二十三、如何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二十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通过积极评价,让每个人深信自己具有一定的潜能,只要积极努力就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证实,人有七种以上的智能。要关注并鼓励学生发展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包括学习上的落伍者、智能上的滞后者、家庭条件困难者,一般表现为自信心较弱甚至缺乏自信心。评价不能忽略他们,更不能伤害他们。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对学生偶发的“违规事件”,要移情、换位,问明情况,跳出框框,贴近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内心,疏导消极情绪,赞赏美好情感。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教师的“无意伤害”常常会推倒学生心灵中的全部美丽,抵消学生所受教育的总和。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多用“大拇指”赞许,不用“食指”指责;多用肯定的目光,不用无所谓的眼神;多与学生打成一片,不和学生“楚河汉界”„„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比如,要开展评比了,就让学生突击准备,言过饰非;要上公开课了,就让学生反复训练、精心表演„„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诚信,另一方面我们却实施着这样不诚信的“隐性课程”。当我们以诚信为标准评价学生时,他们早已产生一种反作用力,并在内心发出强烈的抵触。如何使积极的评价因素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构筑真善美的“精神大厦”,学校和教师要做出榜样,摒弃弄虚作假反评价。

二十五、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激励性评价就是使被评价者产生向上的欲望和动力,并获得成功的一种评价手段,是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强它的实效,应该注意四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评价的前提,若违背这一原则,即使评价方法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不会产生什么激励功能。因此,我们在进行评价之前,必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对象,增强评价的实效。

2、指导性原则。评价应该体现引领、导向作用,使被评价者能明确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找出今后的努力方向,也从中受到应有的启发,因此,指导性原则是增强评价实效的关键因素。

3、探究性原则。评价应该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对自身的知识、能力重新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评价中,教师应该始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最优的评价方案,最佳的评价效果,最适宜的评价时机等。这是增强评价效果的重要内容。

4、情感性原则。评价不能是冷冰冰的裁定或表扬、批评,必须情真意切,使被评价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教师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握手,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等等,都会让学生久久难忘。在评价操作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取得学生对评价的认同感。诚挚的情感是增强评价实效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十六、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二十七、考试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实践动手能力和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联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少考一些记忆性、技巧性或速度性的内容。这一变革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打破靠题海战术、大量练习来增强技巧熟练性、速度和记忆准确性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策略,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2、在考试方式方面,打破惟笔试的传统做法,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见分不见人”的教育教学观念,关注“人”的发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重在给学生提供建设性改进意见,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成绩排名,不应把考试成绩作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反馈方法应尊重学生的权利,以激励为主,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高。

教学基本技能部分

一、教学技能的定义是什么?(P1,一句话概括。)

二、试论教学技能在实现教学任务中的作用。(P1-2,要点完整,阐述简要)

三、试述口语表达的艺术性特点。(P2-3)

四、试述口语表达的低速性特点。(P3)

五、试述沉默在教学中的作用。(P4)

六、简答体态语言的特点。(P4-5只要求答对4个要点)

七、举例说明体态语言在组织教学中的作用。(P5)

八、举例说明如何用体态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P5)

九、试列举6中以上的手势所表达的交际信息,并用动作表示出来。(P7)

十、试述教师的眼神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P8) 十

一、试述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表情的要求。(P8) 十

二、简论师生间的空间距离问题。(P9) 十

三、简述对教师的服饰要求。(P9)

十四、导入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有何作用?(P10) 十

五、列举7种以上的课堂导入方式。(P10)

十六、简答运用导入技能的要求。(P12,只要求答对6个要点)

十七、讲授技能操作有哪些要求?(P14-15,只要求答对8个要点和第2要点中的3个小要点)

十八、提问按操作顺序来说由哪些环节构成?(P16,可一句话概括) 十

九、课堂提问有哪些作用?(P16-17,只要求答对7个要点) 二

十、课堂提问有哪些类型?用简例说明。(P17)

二十一、运用提问技能有哪些要求?(P17,只要求答对6个要点) 二十

二、列举课堂提问中的6种导答方式,并简述。(P18-20)

二十三、何谓正板书和副板书?在板面上如何划分其区域?(P20、P23) 二十

四、简答板书的功能。(P21-23,只要求答对5个要点) 二十

五、板书书写有哪些具体要求?(P24)

二十六、你常用的板书类型有哪几种?列举不少于6种,并简述。(P24-29) 二十

七、什么是教学演示技能?(P29,可一句话概括)

二十八、课堂教学演示教具有哪些基本要求?(P32-33,只要求答对5个要点) 二十

九、什么叫课前教学组织?怎样进行有效课前组织?(P35) 三

十、课堂教学组织应遵循哪些原则?并简述之。(P35)

三十

一、列举9种以上的课堂组织的类型与设计,并简要说明。(P36-38) 三十

二、什么是教学机智?(P38)

三十

三、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应遵循哪些原则?并简述之。(P39)

三十

四、列举不少于6种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并用简例说明。(P40-42) 三十

五、举例说明强化技能的类型。(P42-43)

三十

六、简答运用强化技能的要求。(P43,只要求答对3个要点)

三十

七、什么叫课堂教学变化技能?它在课堂教学中有何作用?(P43-44,第二问只要求答对4个要点)

三十

八、课堂教学中教态的变化有哪几种?各有何作用?(P45) 三十

九、结课应遵循哪些原则?并简述之。(P47-48)

十、结课一般需经过那几个环节?P48,只要求答对5个要点)

四十

一、列举7种以上的结课方式,并结合自己的案例来说明。(P49-53)

第二篇:应知应会知识

通 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最近,省高校工委拟抽调若干人员组织检查组将对全省党组织关系在省高校工委管理的49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督查调研。这次调研是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全省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以及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推动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提升,并为谋划明年工作奠定基础,其检查结果可能还要进行一定形式的通报。我们要高度重视。

省高校工委督查调研组将于2017年10月27 日(星期五)上午来我校调研工作。

您被选定参加对党委书记刘军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的测评人员。检查组当场发放和收回测评票。测评结束后,上级组织将在测评人员中抽取10人做个别访谈,也许这个被访谈的人就是您。所以,请您对“学校党建工作简要介绍”进行一下阅读,也可根据你对学校党建工作的了解谈一些个人的感受,也尽党员(师生)的一份义务。

附:学校党建情况介绍

一、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作为一所民办外国语院校,我们和公办院校一样,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把杜绝和防止宗教思想的渗透和传播,把培养师生的政治归属感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务院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学校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如何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学校党委的作用和功能,也是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摸索去破解的重要问题。为此,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在办学之初就建立了党组织。学校的举办者,校长秦和教授作为学校的引领者,也是学校党建工作的主导者,更是把党建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她率先提出了“德育为首”的育人理念,并积极推动学校党委一班人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构建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一)党组织机构健全 1.学校设有党委 党委书记:刘军 党委副书记:张斌

2.党委委员构成;刘军、张斌、苗晶、王振彬、段维、赵凤艳、朱俊峰。

3.学校设有党办、组织部,组织员办公室,宣传部(新闻中心)纪检委、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党校等。

4.党委下辖党总支11个,包括1个教工党总支。每个学院都有学生党总支。

5. 党支部36个,其中教工党支部18个,学生党支部18个。 6. 党员总数463人,其中教工党员278人;学生党员185人。

(二)党委班子积极作为

1.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党委抓主业,认真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

2.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政治素质普遍较高,工作能力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班子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好,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

3.领导班子成员想大事、议大事。思路清晰,战略发展明确,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精心谋划。积极带领教职工、学生为申大、申博、审核评估做贡献。

4、领导班子成员敬业、责任心强,经常无休息日,为师生员工服务,不计较个人得失。

5.领导班子在廉洁自律方面,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觉贯彻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有效的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能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在职工中树立了较好的形象。具有良好的口碑。

6.积极深入教学第一线,学校确定了校领导联系点制度,领导经常下基层关心教职工、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帮助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如:为青年教职工解决住房,为教职工解决补充养老保险、发放采暖费以及发放第十三个月工资等。

二、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为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加强我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我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提供思想、组织、队伍保障。在学校党委认真研究、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将2017年确定为我校“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年”。

在基层组织建设年实施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省高校工委提出的“五创五强”工程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学院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制度创新为途径,以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创先争优”主题教育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通过“选优配强一个好书记”“研究谋划一个好思路”“建立一套好制度”“建设管理一块好阵地”,“健全落实一套好机制”的“五个一”建设;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标准化建设、阵地建设、活动载体建设、经费建设;通过实施“优秀党员培育工程”、“贫困学子资助工程”、“党员助学工程”。拓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一帮一”等党建活动载体,进一步实现 “基层组织战斗力有新提升、党务干部素质有新提升、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有新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有新提升,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有新提升”的目标。

(一)党委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方面

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党委每年制定并下发党委工作要点。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根据要点,各职能部门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各总支、支部制定落实方案,并确定相关责任人。党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到各总支和支部检查指导工作。每年根据党总支、支部标准化建设考核办法量化考核打分,并与综合测评挂钩。

(二)在组织发展方面

学校建立了规范完整的组织发展制度和程序,成立了院系和学校两级党校。其中,学校党校每年培训近700名入党积极分子。学校党委还组织有关人员每年一次到各党总支和党支部检查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组织院系党总支之间交流观摩。在发展阶段,组织部对团组织推优、报送材料、民主测评、公示、发展入党程序等各环节严格审查和把关,并安排组织员进行一对一的谈话,确保发展质量。

(三)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

1.在党员教育工作中:一是注重形势政策和干部素质教育,举办干部培训班,干部研讨会、召开干部大会等。二是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如:组织全校党员教师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制定教职工行为礼仪规范;三是开展“创先争优”和师德先进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每两年开展一次“创先争优评比表彰大会”。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干部、优秀共产党员。使民办学校广大师生在政治上具有归属感。 2.创建党建载体。建立了学校党员活动室;学校党委把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定为党员活动日。向广大党员发出倡议书。党委号召行政、后勤党员要做改进作风、服务师生的模范;教师党员要做恪守师德、爱岗敬业的楷模;学生党员要做本领过硬、全面发展的榜样。

3.组织党员积极参加“两学一做”活动。开展了个人自学(手抄党章、学习习近平讲话)、集中学习(各党支部利用活动日组织集体学习)、微党课(党委微信平台发布“两学一做”知识)、结合“两学一做”做合格共产党员,开展帮扶计划,每名教师党员帮扶两名学困生;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学习文件精神,落实上级工作部署等。

(四)在党支部生活方面

结合实际,学校党委围绕“五创五强”的建设目标,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完善机制入手,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1.开展了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工作。从基础建设、日常管理、思想建设、组织发展、支部活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具体要求,提出了建设标准,并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考核,有力的促进了基层党支部建设。一是坚持党内组织生活,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二是组织党员参加党员活动日活动,利用党员活动日,在党员活动日,各党总支、党支部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党员活动。如:向优秀党员李保国学习活动;为党员上党课走进社区志愿服务、走访老红军, 祭扫烈士陵园、开展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会,纪念建党95 周年系列活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红歌比赛,关爱留守儿童绿梦活动;党员义务植树;参观校史馆活动;“党员学习岗”活动;“党员文明岗”活动;“无差别快捷服务通道”活动;党史知识竞赛;优秀毕业生党员事迹报告会;师德师风建设报告会;党员义务劳动等活动。三是加大对支部工作检查力度,对“两学一做”学习笔记、活动记录本进行检查,并有批语,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对上交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都有记录,作为对支部考评的第一手资料。

(五)党员作用发挥方面

1.推行了党员承诺制。在学风建设活动中,通过“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学风”党团共建学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党总支与各党支部党员签订“一帮一”党员承诺书。

2.推行了学生党员、教师党员针对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预警学生帮扶”计划。

通过党员“承诺书”,“学业帮扶计划”以及在党员中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一方面使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都有了新的提高,真正做到了思想政治上领先、工作行动上争先、转变作风上率先,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促使党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让党员更好地接受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使党员更加爱岗敬业,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在学校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能冲在前面。不断践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党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学校党建工作特色、亮点

(一)开展了学生党员和教工党员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活动 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办最负责任的教育”“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指导思想,学校党委开展了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活动。党委出台了《关于开展学业预警学生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建立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帮扶计划,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强化跟踪流程等手段,坚持五个一点,即:多一点爱心、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点拨、多一点表现机会、多一点思想交流”。充分体现了党员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二)开展了“银校共建”活动

为了拓展党建工作载体,促进党建工作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学校党委开展了与中国银行长春伟峰国际支党建共建活动。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共同提高”的原则,以“主题共定、载体共享、氛围共营、品牌共创”为主线,以“党建基础、人才培养、文化交流、信息共享”为抓手,探索高校党建工作与企业党建工作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做法。双方围绕“六个共同”即:“活动开展、金融服务、典型树立、困难帮扶、人才培养、品牌宣传等方面展开深度融合共建。 召开了党建共建签约仪式和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大会。努力构建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加强阵地建设,开展了党建工作“三进”活动

开展了党建工作“三进”即:“进公寓、进班级、进寝室”活动。学校十个公寓楼,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活动室。各公寓积极营造“党员之家”,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了全体党员为公寓“党员之家”捐书活动,学校党委发出了为公寓“党员之家”捐书倡议书。在班级和寝室建立了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示范岗。全面营造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氛围。

(四)开展了 党建“八个一”主题教育活动。

按照“领导带头、支部引领、培育特色、服务发展”的党建工作思路,开展了党建 “八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即:

一个“微党建”平台架桥梁。凝聚党建微力量,激发党员大活力。 “互联网+”思维,在建立了党委微信公众号平台。秉承“学习党建知识、交流党建经验、展现党员风采”的宗旨,快捷有效地传递党建工作信息,以“微”平台助推“大”党建,全面激发党建工作新活力。

一枚“党徽”亮身份,牢记宗旨信仰,体现责任担当。为每名党员佩发一枚党徽,促使其增强党性意识,牢记党员身份,践行党的宗旨,时刻关心关注党的事业,在工作和生活中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不忘初心的政治本色,一心一意为党工作,用心用情为教职工学生服务。

一份“任务清单”明主责,确定工作要点,细化责任落实。分层建立了党委、党委书记、党委成员、党总支(党支部)、党总支(党支部)书记等不同主体的党建工作任务清单,明确责任,细化到人,量化到岗,精准发力,构建了责任全覆盖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刊《两学一做》促交流,夯实基层基础,筑牢战斗堡垒。党委积极尝试、主动创新各党总支、党支部工作。刊载党建工作动态和经验做法,拓展党建工作交流平台。通过开启全新的党建之窗,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有力指引和有效借鉴。

一手“标准化档案”显规范,实现管理痕迹化,提高工作时效性。学校党委制作党建资料模版,统一印制“三会一课”会议记录、党费收缴、阵地使用等簿册,并及时整理活动照片、形成规范的工作档案,确保党建各项工作按时间、按程序、按要求完成。

一套“工作制度”抓落实,强化党内监督,推进科学管理。健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修订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下抓两级、抓深一层”工作机制;以创建标准化基层党组织为内容,建立完善适应时代要求的党员教育培训、党员活动日等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制度,推进学校党建工作科学规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一部《工作手册》知方法,统筹谋划党建工作,互通互促融合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印制了一本融理论性、操作性与创新性为一体的《党建工作手册》,指导工作,打造“层层传导、层层压实”的责任链条,形成统筹协调、共管共治的良性互动。

一间“党员活动室”添活力,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开辟教育活动阵地。科学安排,合理规划,注重实效,精心打造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员学习教育、规范党的组织建设的活动场所,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四、有关知识点补充 1.“两学一做”:

何为“两学一做”?“两学”: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一做”:做合格党员。

何时开始开展2016年

面向谁开展?全体党员、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

学习目的?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日前,党中央做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意义重大。坚定不移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1)持续用力保证学习的经常性。严格落实中央规定的学习内容;以有效制度载体保障经常性学习;注重采用信息化新方式开展学习。 (2)推动形成学做结合常态化。深入引导党员做到“四个合格”;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经常查找解决问题;不断丰富学做结合的有效实践载体。

(3)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切实建强党支部班子;规范落实党支部基本制度;全面推行党支部主题党日;有效加强党支部基础保障。

(4)坚持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做表率。带头搞好学习;带头做合格党员、合格领导干部;带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带头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5)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建立层层负责机制;建立分类指导机制;建立健全督查督导机制;建立健全评估问效机制,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2.“三会一课”: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党课一般每季度开展一次。

3.“五创五强”:(省高校工委下发的关于实施全省高校基层党组织“五创五强”工程的意见)其中这样描述:

创建好班子,强化党建工作核心力; 创建好队伍,强化党建工作战斗力; 创建好载体,强化党建工作凝聚力; 创建好阵地,强化党建工作保障力; 创建好机制,强化党建工作执行力。

第三篇:党务知识“应知应会”

1、2016年,省市区确定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主要目标是要实现“五个提升”,即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提升“两个覆盖”水平,提升基层保障标准,实现基层党组织普遍晋位升级。

2、“三会一课”制度:“三会”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 ;“一课”是指按时上好党课。支部大会每季度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1次,遇特殊情况及有必要时,支部书记可随时召集;党小组会每月召开1—2次,如支部有特殊任务,次数可增加,党支部书记半年要讲1次党课。

3、“三会一课”要指定专人做好会议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主持人、缺席人员名单、会议议题、讨论情况、会议决议等,会议记录由专人保管,存档备查。

4、“问题墙”做法,是我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创新之举,要求问题随时查摆,责任落实到人,整改任务明确,在全区各基层党组织中全面推行。

5、我区开展的“全程代理零距离”便民服务活动要求服务站点做到“七有”:有醒目的指示标牌、有必要的办公设备、有固定的代理员、有公开的代办项目和联系电话、有健全的工作制度、有便民服务卡、有统一的登记簿和承办单。

6、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7、十八届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8、按照省委提出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要求,我区将此项活动向上延伸到乡镇,向下拓展到农户,创造性地开展了“户进位、村晋档、乡(镇)创优”活动。

9、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六有”目标:一是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建设服务意识强、服务作风好、服务水平高的党组织领导班子;二是有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培养带头服务、带领服务、带动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三是有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建设便捷服务、便利活动、便于议事的综合阵地;四是有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创新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工作抓手;五是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形成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制度;六是有群众满意的服务业绩,取得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认可的实际成效。

10、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二条规定:乡镇党的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含总支、党委)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11、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的领导核心、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团结带领农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领导核心。

12、“四有干部”要求: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13、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14、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5、我区提出构建“五大体系”是指:构建现代产业、新型城镇、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社会治理五大体系。

16、我区提出建设“三个宝塔”是指:建设富裕宝塔、美丽宝塔、幸福宝塔。

17、我区要求“第一书记”开展“五帮五扶”:一是要帮助建强基层组织,扶持好一批党员致富能人;二是要帮助制定村级精准扶贫规划,扶持群众脱贫致富;三是要帮助村上理清发展思路,扶持产业发展;四是要帮助改善民生,扶持村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帮助调处矛盾纠纷,扶持村上建立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18、农村“第一书记”的五大职责: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发展集体经济、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

19、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五化”难题:干部空岗化、队伍老龄化、集体经济空壳化、场所闲臵化、作用边缘化。

20、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五有”要求: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地议事、有责问事。

21、“四议两公开两监督”制度:“四议”,即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两监督”,即决议和决议实施全程要接受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接受乡镇党委的监督。

22、民主评议党员的“双评一定”方法:党员评议、群众评议,组织评定。

23、“创先争优”目标: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

24、“双培双带”: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提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25、组织生活会:指党支部(党小组)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组织生活制度。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

26、“三推一选”办法:在乡镇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根据党员和群众推荐、乡镇党委推荐的情况,由村党组织研究提出候选人预备人选,报乡镇党委批准后进行党内选举,先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组织委员,再由党组织委员选举产生党组织书记、副书记。

27、村党组织书记“三有三带”: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能带来希望;有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能带领发展;有良好品行和公道之心,能带出和谐。

28、村民委会选举“双过半”原则:选举村民委员会,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29、村级班子人员组成规定: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一般由3至5人组成,村民委员会一般由3至7人组成。

30、建立抓基层党建工作的“三个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

31、总书记来陕调研要求的“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32、我区提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十个避免、十个结合”:一是避免重视依靠外力帮扶而忽视群众自身努力,做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二是避免重视政府帮扶而忽视子女应尽义务,做到政府责任与家庭责任相结合;三是避免重视政府力量而忽视社会力量,做到财政投入与社会帮扶相结合;四是避免重视上级部署而忽视结合实际,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五是避免重视点上工作而忽视面上工作,做到到户到人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六是避免重视发展大户而忽视帮扶小户,做到带动引领与全面覆盖相结合;七是避免重视短平快项目而忽视长期致富产业培育,做到脱贫与致富相结合;八是避免重视平均数而忽视绝对数,做到全面小康与不漏一户相结合;九是避免重视群众增收而忽视群众减负,做到增收与减负相结合;十是避免重视农村扶贫而忽视城市扶贫,做到农村脱贫与城市脱贫相结合。

33、我区在落实农村精准扶贫中强化的“四个一”措施: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包扶措施、一年脱贫验收。

34、我区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推行“五包一助”:“五包”是指领导干部包扶、党委包抓、部门包建、支部包带、党员包户,“一助”是指共同帮助低收入户早日脱贫。

35、“三严三实”内容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36、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37、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38、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39、预备党员预备期满,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的,可以按期转为正式党员;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将会被延长一次预备期,延长时间不能少于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将被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40、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

41、党员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42、基层党组织“五个好”标准: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43、优秀共产党员“五带头”标准: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44、我区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做到“六过硬”:思想上与上级党组织保持一致,做到政治过硬;领导好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做到组织过硬;带好群众队伍,做到基础过硬;抓好产业富民,做到工作过硬;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做到治村过硬;牢记廉洁用权,做到自律过硬。

45、我区要求村委会主任做到“六牢记”:牢记支部是核心、牢记竞选承诺、牢记维护团结、牢记产业富民、牢记为民服务、牢记廉政准则。

46、我区对农村“第一书记”的“五个一”要求:手绘一张图、村情一口清、制定一规划、撰写一报告、包扶一户特困户。

47、我区要求农村“第一书记”当好“七员”:党的政策宣传员、组织建设督导员、村级改革指导员、产业发展服务员、村情民意调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创先争优示范员。

48、我区要求农村党员做到“七不准”:不准幕后策动和参与上访;不准参与盈利赌博;不准酗酒损害党的形象;不准有意与组织唱反调;不准站在落后一面打击进步一面;不准充当不稳定角色;不准充当产业富民的绊脚石。

49、农村党支部主要职责是:(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2)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3)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经济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4)搞好支部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负责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党员工作;(5)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6)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

50、我区明确大学生“村官”要履行好以下职责:(1)做好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组织有关文件精神的宣传工作;(2)协助支部制定本村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并协助抓好当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的责任分解、任务落实和考核验收等工作;(3)协助抓好村级班子建设,执行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4)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协助谋划好适合本村发展的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发展档案;(5)协助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群众建设美丽家园,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村民文明素质;(6)发展村级文化事业,组织群众开展经常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7)抓好村内矛盾纠纷调处、安全隐患排查和群众信访工作,维护本村和谐稳定;(8)围绕村主要工作开展调研,当好参谋,每年至少完成一篇调研报告。

第四篇:应知应会知识测试

(共10题)

姓名: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

1.党的十九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这次党章修改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

党的十九大对党章有107处修改,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把这一内容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把握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有利于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四个伟大”是: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党的建设包含几大建设:

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4.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5.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具体是哪两个阶段:

一个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上,逐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从2035年到2050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 党的十九大部署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7. 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起3年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三大攻坚战指的是: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9. “四个意识”是指: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10. 新福建建设的内涵是:

第五篇:安全知识应知应会

一、反“六不”: 不办工作票 作业前不交底 现场不监护 作业不停电 不验电 不挂接地线

二、“三防十要”: 防止触电伤害、防止高空坠落伤害、防止倒(断)杆伤害。

1、工作前要勘察施工现场,提前进行危险点分析与预控;

2、检修、施工要使用工作票,作业前现场进行安全交底;

3、施工现场要设专人监护,严把现场安全关;

4、电气作业要先进行停电,验明无电后即装设接地线;

5、高空作业要戴好安全帽,脚扣登杆全过程系安全带;

6、梯子登高要有专人扶守,必须采取防滑、限高措施;

7、人工立杆要使用抱杆,必须由专人进行统一指挥;

8、撤杆撤线要先检查杆根,必须加设临时拉线或晃绳;

9、交通要道施工要双向设置警示标志,并设专人看守;

10、放、撤线邻近或跨越带电线路要使用绝缘牵引绳。

三、作业前“四清楚”:作业任务清楚,危险点清楚,作业程序清楚,安全措施清楚

四、“四不伤害”的内容: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五、现场作业“四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执行到位,监督到位

六、“三铁”:铁的制度、铁的面孔、铁的处理

“反三违”: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七、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 现场勘查制度、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制度、工作终结和恢复送电制度。

八、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是: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使用个人保安线,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栏。

九、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职责:

1、正确组织工作。

2、检查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是否符合现场实际条件,必要时予以补充完善。

3、工作前,对工作班成员进行工作任务、安全措施、技术措施交底和危险点告知,并确认每个工作班成员都已签名。

4、组织执行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

5、监督工作班成员遵守本工程、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和安全工器具以及执行现场安全措施。

6、关注工作班成员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是否出现异常迹象,人员变动是否合适。

十、专责监护人的安全职责:

1、确认被监护人员和监护范围。

2、工作前,对被监护人员交代监护范围内的安全措施、告知危险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3、监督被监护人员遵守本工程和执行现场安全措施,及时纠正被监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十一、工作班成员的安全职责:

1、熟悉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掌握安全措施,明确工作中的危险点,并在工作票上履行交底签名确认手续。

2、服从工作负责人(监护人)、专责监护人的指挥,严格遵守本规程和劳动纪律,在确定的作业范围内工作,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负责,互相关心工作安全。

3、正确使用施工机具、安全工器具和劳动防护用品。

上一篇:技术主管工作计划下一篇:建设银行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