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防护教案

2022-08-16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算机病毒防护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计算机病毒防护教案

病毒防护基础课程

前 言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企业网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深入,信 息安全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紧迫。自从80 年代计算机病毒出现以来,已经有数万 种病毒及其变种出现,给计算机安全和数据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根据ICSA 的统计报道,98% 的企业都曾遇过病毒感染的问题,63% 都曾因为病毒感染而 失去文件资料,由ICSA 评估每一个受电脑病毒入侵的公司电脑,平均要花约 8,366 美金,但更大的成本是来自修理时间及人力的费用,据统计,平均每一电 脑要花费44 小时的到21.7 天的工作天才能完全修复。如何保证企业内部网络抵 御网络外部的病毒入侵,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是目前企业系统管理员最为关 心的问题。所以,系统安全应该包括强大的计算机病毒防护功能。

全球的病毒攻击数量继续上升,病毒本身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更有针对性, 这种新型病毒被称为混合型病毒,混合型病毒将传统病毒原理和黑客攻击原理巧 妙的结合在一起,将病毒复制、蠕虫蔓延、漏洞扫描、漏洞攻击、DDOS 攻击、 遗留后门等等攻击技术综合在一起。而最近对互联网威胁很大的间谍软件和广告 软件,给企业不仅造成网络管理的复杂,同时可能会带给企业无法估计得损失。 混合型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其造成的破坏程度也要比以前的计算机病毒所造 成的破坏大得多,混合型病毒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必须设计一个有效的保护战略来 在病毒爆发之前进行遏制。这个保护战略必须是主动式的,而不是等到事件发生 后才作出反应,需要针对网络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击设置对应的防毒软件,建立 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防毒系统配置,通过在桌面和企业网络等级集成来提供病 毒保护。

现代的病毒防护产品一般都会包含:病毒防护、风险管理、互联网安全、电 子邮件过滤、远程管理和移动代码侦测等技术。

第一章 计算机病毒发展和防御动态

1.1 计算机病毒发展新动向

传统病毒,简单来讲,就是一种可执行的精练的小程序,和生物界的病毒类 似,会寻找寄主将自身附着到寄主身上实现传播,例如把自己的病毒代码插入到 一个用户文件中,当用户传递此文件时就不知情的将病毒传播出去了,传播到一 个新的目标时,病毒执行恶作剧活动或采取毁坏程序、删除文件甚至重新格式化 硬盘的破坏行为。传统病毒包括文件型、引导型、多态型、隐藏型、宏病毒等。 但是现在,企业网络面临的威胁已经由传统的病毒威胁转化为现在的还包 括了蠕虫、木马和恶意代码等与传统病毒截然不同的新类型。这些新类型的威胁 业界称之为混合型威胁。混合型威胁整合了病毒传播和黑客攻击的技术,以多种 方式进行传播和攻击。不需要人工干预,能够自动发现和利用系统漏洞,并自动 对有系统漏洞的计算机进行传播和攻击。同时,混合型威胁传播速度极快,通常 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可以导致整个网络瘫痪。攻击程序的破坏性更强,受感 染的系统通常伴随着木马程序种植除了破坏被感染的机器,在传播过程中会形成 DDoS 攻击,阻塞网络。混合型威胁的典型代表为——红色代码(Code Red)。 2001 年7 月红色代码(Code Red)的出现震撼了整个Internet 世界, 不仅仅因 为它给广大Internet 用户造成了非常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更可怕的是它将传统 病毒原理和传统黑客攻击原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将病毒复制、蠕虫蔓延、漏洞 扫描、漏洞攻击、DDOS 攻击、遗留后门等等攻击技术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最新

的混合型威胁,标志了网络威胁发展的新方向。在红色代码(Code Red)的启发 和指引下,近几年持续不断出现各种破坏能力强大的混合型威胁,例如:尼姆达 (Nimda)、求职信(Klez)、蠕虫王(SQLexp)、妖怪(Bugbear)、 无极大(Sobig)、

爱情后门(Lovgate)、冲击波(Blaster)、Slammer、网络天空(Netsky)等等, 而这些混合型威胁正是近几年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量的间谍软件和广告软 件不仅为企业带来网络管理成本的增加,同时可能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毫无 疑问,包括间谍软件和广告软件在内的混合型威胁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和企业网 络的首要威胁,危险级别最高的病毒几乎全部属于具有混合型威胁特征的混合型 病毒。因此,病毒防范的重点将集中于混合型威胁。

1.2 新型病毒传播方式

计算机病毒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的特点,从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机理分析可 知,只要是能够进行数据交换的介质,都可能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随着 Internet 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网络应用的增多,网络成为病毒感染、传播的第一 途径。病毒传播呈现出如下的途径:

1. 互联网浏览。内网用户浏览Internet 上的文件和网页,下载资料时, Internet 上的大量恶意JAVA ACTIVE 病毒和程序,下载文件中包含的各 类宏病毒,文件病毒都有可能对内网进行传染。

2.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已成为许多新型恶意病毒攻击所选择的传输机制。 电子邮件可以很容易地传送到几十万人,而恶意代码制造者又可以无须 留下自己的计算机,这使得电子邮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传输方式。

3. 企业网络互联。一旦为计算机提供了通过网络彼此直接连接的机制,就 会为病毒提供另一个传输机制,由于在网络共享上实现的安全性级别很 低,因此会产生这样一种环境,其中新型的混合型病毒可以复制到大量 与网络连接的计算机上。企业内部内联网以及和协作单位或合作伙伴网 络的文件共享传输有可能造成病毒在整个网络中传播。

4. 可移动媒体。计算机病毒和其他恶意软件最初的、并且可能也是最多产 的传送器(至少到当前为止)是文件传输。此机制开始于软盘,然后移 动到网络,目前正在寻找新的媒体,例如,通用串行总线 (USB) 设备和 火线。感染速度并不像基于网络的病毒那样快,但安全威胁却始终存在, 而且难以完全消除,因为系统之间需要交换数据。

5. 对等 (P2P) 网络。要实现 P2P 文件传输,用户必须先安装 P2P 应用程 序的客户端组件,该应用程序将使用一个可以通过组织防火墙的网络端 口,例如,端口 80。应用程序使用此端口通过防火墙,并直接将文件从 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这些应用程序很容易在 Internet 上获取, 并且恶意软件编写者可以直接使用它们提供的传输机制,将受感染的文 件传播到客户端硬盘上。

6.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软件 即时通讯软件已经从 原来纯娱乐休闲工具变成生活工作的必备利器。无论是老牌的ICQ,还 是国内的腾讯QQ,以及微软的MSN Messenger,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由于用户数量众多,再加上即时通讯软件本身的安全缺陷,导致其成为 病毒的攻击目标。

1.3 病毒传播带来的威胁

计算机病毒的爆发对企业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尤其近几年混合 型病毒所造成的破坏非常巨大。新型病毒的大规模传播,给企业信息资源 带来如下威胁:

1. 数据损坏或删除。一种最具破坏性的威胁类型应该是损坏或删除数据的恶意代码, 它可以使用户计算机上的信息变得无用。这类威胁编写者具有两个选项:第一个选 项是将程序设计为快速执行。对于它所感染的计算机而言极具潜在破坏性。另一个 选项是驻留在本地系统上(以特洛伊木马的形式)保留一段时间,这样会使恶意软 件在破坏之前可能就进行传播。

2. 后门。这种类型的威胁允许对计算机进行未经授权的访问。它可能提供完全访问权 限,但也可能仅限于某些访问权限,例如,通过计算机上的端口 21 启用文件传输 协议 (FTP) 访问。如果攻击可以启用 Telnet,黑客则可以将已感染计算机用作 Telnet 攻击在其他计算机上的临时区域。

3. 信息窃取。一种特别令人担心的恶意威胁是窃取信息。如果会损害计算机的安全, 则它可能会提供一种将信息传回作恶者的机制。这种情况可以多种形式发生;例如, 传输可以自动进行,从而使恶意软件可以很容易地获取本地文件或信息,例如,用 户所按的键(以便获取用户名和密码)。另一种机制是在本地机器上提供一种环境, 使攻击者可以远程控制该机器,或直接获取对系统上文件的访问权限。

4. 垃圾邮件。邮件服务器承担公司内部所有的邮件交换和外部邮件转发,邮件是新型 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邮件病毒如“I LOVE YOU”“SirCAM”“红色代码”“尼姆 达”等类型的病毒存在邮箱中,在客户机邮件发送程序中自动进行垃圾邮件的发送, 为企业和客户带来大量的垃圾邮件,而且会造成网络流量过载,极大影响正常通信

工作。

5. 拒绝服务 (DoS)。可以传递的一种最简单的类型是拒绝服务攻击。DoS 攻击是由攻 击者发起的一种计算机化的袭击,它使网络服务超负荷或停止网络服务,如 Web 服 务器、文件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

6. 分布式拒绝服务 (DDoS)。DDoS 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其中攻击者使用各 种计算机上安装的恶意代码来攻击单个目标。攻击者使用此方法对目标造成的影响 很可能会大于使用单个攻击计算机造成的影响。关于攻击怎样发生根据攻击的不同 而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通常都涉及将大量数据发送到特定的机器或网站,使其停止 对合法通信的响应(或者无法响应)。这样会完全占用受害站点的可用带宽,并且 会有效地使此站点脱机。

1.4 企业网络全方位病毒防御策略

随着新型混合型威胁的大规模传播,一个实用可行的企业级网络防病

毒解决方案显然需要一个面向所有网络用户、各级文件服务器、邮件服务 器和Internet 网关服务器的全方位防毒解决方案。应该在整个网络中,只 要有可能感染和传播病毒的地方都应该有相应的解决方案,防止病毒的入 侵和传播,确保网络的安全,保证能在本网络中实现多层最大限度的防护 能力。

1. 系统外部(Internet或外网)的病毒入侵:网关是目前病毒进入最多的 途径。采用网关部署防病毒的措施。可以保护和Internet、Intranet相联的 内部计算机网络免受来自外部病毒的攻击,能断绝来自外网络JAVA, ACTIVEX病毒对内部网的入侵。

2. 网络邮件系统:保护系统内的邮件服务器中邮件的安全,避免病毒引起 的网络过载情况出现。如果邮件服务器感染了病毒,通过邮件方式该病 毒将以几何级数在网络内迅速传播,并且很快会导致邮件系统负荷过大 而瘫痪。因此在邮件系统上部署防病毒显得尤为重要。

3. 文件服务器: 文件资源共享是网络提供的基本功能,而且大大提高了 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但是一旦服务器本身感染了病毒,就会对所有的访 问者构成威胁。因此文件服务器必须设置防病毒保护。

4. 针对客户端:病毒最后的入侵途径就是最终的桌面用户。由于网络共享 的便利性,某个感染病毒的桌面机可能随时会感染其它的机器。因此在 网络内对所有的客户机进行防毒控制也很有必要。

5. 集中管理:由于混合病毒广泛的感染范围和为抵挡这些病毒所采用的分 布式解决方案等因素,需要对网络的所有方面有完全的了解,并能及时 作出反应。所选的防病毒方案必须能够提供对网络活动的集中管理,提 供详细的报告功能,来检查某些服务器和桌面机,将网络事件与这些组 件的状态相关联。

第二篇: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护

摘要:

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已经扩散到了各个领域,且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经济财产安全,所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就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及防护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

安全防护;网络病毒;计算机系统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传播,人类开始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各界也逐步提高了对网络技术的重视,依赖性越来越大。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自身的局限性,致使网络信息平台安全性越来越低,从而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所以增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已经逐步成为了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话题。

1.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1.1黑客攻击

网络攻击与网络监听是两种常见的黑客攻击方式,其攻击的手段很难让人察觉,不仅仅局限于卫星、微波、无线等几种通讯方式。网络攻击就是黑客利用系统漏洞、互联网协议、缓冲区溢出等各种攻击手段,占用网络系统的可用资源,最终造成系统崩溃、网络崩盘的局面,致使网络无法正常使用。而网络监听则是通过冰河、灰鸽子等病毒软件,在对方不注意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进入对方电脑,待入侵成功后便轻松截取对方信息,可以说,一旦目标电脑被入侵便没有了秘密可言[1]。

1.2木马程序的威胁

木马程序与普通的计算机软件不同,它是通过远程操作控制目标主机。它可为攻击者提供入侵目标主机的捷径,可以在对方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肆意获取目标主机的机密文件,甚至可以远程操作目标主机,给使用者带来严重的威胁。通常这种恶意程序是通过与其他程序捆绑、伪装或利用网站挂马的方式吸引目标下载执行,其隐蔽性及强,很难让人一眼看出。在当今网络开放的时代,木马程序极度泛滥,严重威胁网络用户的人身安全[2]。

1.3计算机病毒

所谓计算机病毒就是入侵者往计算机程序中插入了一段可以影响计算机使用,且能够自我复制的程序代码或者计算机指令,这种病毒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寄生性和传染性的特点。因此这类病毒通常在数据传输、复制以及运行程序中传播,在日常使用中,光盘、硬盘、U盘等都是传播计算机病毒的主要途径。一些计算机病毒破坏性很大,比如熊猫烧香病毒等,它给网络运行带来了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

1.4系统漏洞的威胁

网络软件并不是百毒不侵的,其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不足,各类软件与操作系统都是通过反复调试与编写才投入使用,即使这样其自身的结构与设计都会出现问题,不可能任何漏洞都没有,而这些漏洞就给计算机病毒与恶意程序提供了机会,使得计算机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一旦联网,就有被入侵的可能[3]。

1.5内部的威胁

内部威胁主要来自于企业员工或离职人员,通常内部威胁要远远超过外部威胁。主要是因为企业员工是重要数据直接管理者,因为他们的安全意识淡薄,在网络平台上,缺少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给非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致使企业机密泄露,进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威胁到了个人信息安全。近几年企业内部威胁事故时有发生,已成为了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2.增强网络防护的有效措施

2.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该技术的作用是控制网络访问,阻止非法进入内网,从而对内网资源进行保护。防火墙会对传输的数据包以及数据包中的信息进行逐一检测,确保其中的数据满足计算机系统的访问控制规则(目标端口、源端口、源地址等),如果满足,则允许通过,若不满足则会将数据包丢弃。当前已有的防火墙技术主要有三种包过滤防火墙、状态监测防火墙和应用代理防火墙三种。包过滤防火墙是通过对数据包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实现对内网资源的保护;状态监测防火墙除了具有包过滤防火墙的功能外,还会对监测表的状态进行检测;而应用代理防火墙则是通过代理服务器先对即将访问的客户端进行检测,完成数据包信息的匹配,然后再根据数据信息的匹配结果决定是否可以访问服务器。防火墙技术的缺陷在于无法阻止内部网络用户造成的威胁,也无法有效地阻止传送携带病毒的文件和程序。

2.2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属于一种新兴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技术,该技术是对数据加密和防火墙等传统技术的补充。入侵检测技术作用的发挥通常需要信息收集、分析和结果处理三个步骤。首先是对计算机网络、运行系统等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包括正在运行的程序、文档、网络系统的日志文件等。其次,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检测出这些信息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同时将检测的报告传送给控制台。最后,根据告警信息,控制台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比如改变文件属性、切断内网与外网间的联系、终止进程以及重新设置路由器和防火墙。

2.3防病毒技术

就是监测计算机系统是否存在异常请求与非法操作的一项安全技术,一旦发现系统有安全隐患或病毒特征码的资源,就会立即报警,然后通过清除或隔离的方式,来降低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干扰。不管是单机型系统或网络型防病毒软件,都具有自动更新病毒数据库、检测并清除病毒等功能。安装防病毒软件后,可以实现定时查杀病毒软件、定时更新病毒库、实时监测并保护计算机系统,从而有效降低病毒软件的影响。

2.4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技术是通过检测并收集目标主机请求,然后将收集的信息与数据库逐一匹配,从而找出目标主机脆弱性的检测技术。通过漏洞扫描技术能够实现定位、分析目标系统的漏洞与安全隐患,以便网络管理者进行修复,同时还能定期进行安全评估,有效避免病毒入侵,实现防护、修复功能,形成多层安全保护体系,有效降低了系统被攻击的危险,提高了网络系统的稳定性。

2.5采用数据加密技术

通过加密技术来避免计算机数据丢失。数据加密技术主要确保计算机系统内的口令、文件以及数据等的安全。数据加密的对象主要是网络传输中的数据流。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端对端与线路加密两种。其中端对端加密就是设置用户权限、区分用户资格,避免用户非法存取数据,这一技术通常用于网络操作系统以及NT技术中,在系统中可以设置用户权限,以达到保护计算机数据,避免信息泄露的目的。线路加密则是通过加密模块或加密法转换等方法实现,侧重的是对线路的加密,不考虑信源和信终,是对传输信息通过加密密匙来实现安全保护。此外还有数据存储加密,这种加密技术侧重的是存储过程的保护,避免数据信息在存储环节上失密,其中又分为存取控制和密文存取。

结语:

总之,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问题是一项综合性的课题,需要综合考虑用户实际需求以及网络安全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用网络防护技术,管理者也要积极配合,进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安全防护系统,有效避免了外来病毒的侵害,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各个行业。

参考文献:

[1]姚相振.2015年RSA大会网络安全热点议题[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5(06):11-13.

[2]王红梅,宗慧娟,王爱民.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5(01):209-210.

[3]张建华.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2(26):5628-5629.

第三篇: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护

在当今网络化的世界中,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在方便了人们使用的同时,也使得网络很容易受到攻击,计算机信息和资源也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甚至是后果十分严重的攻击,诸如数据被人窃取,服务器不能提供服务等等。因此,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推动了防火墙、入侵检测、虚拟专用网、访问控制、面向对象系统的安全等各种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蓬勃发展。防火墙技术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格外受到关注。本文就网络安

全、防火墙的种类以及防火墙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等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计算机系统和终端设备,通过线路连接形成的,实现了用户远程通信和资源的共享,而且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扩展性。计算机网络化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

互联网是通过TCP/IP协议将各个不同地区及不同结构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组成的网络形式。随着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信息交流,但正如引言中所指出的,网络的发展也带来安全方面

的问题,例如网络中使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互联网协议、IP、路由器等都会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需要采取鉴别、数据加密、数字签名、防火墙等必需的安全机制和防护措施。计算机的安全是指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范围包括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软件安全和通信安全等。实体安全主要是指计算机硬件设备和通信线路的安全,其威胁来自自然和人为危害等因素。信息安全包括数据安全和软件安全,其威胁主要来自信息被破坏和信息被泄漏。当前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传输线路和设备的电辐射等。

二、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漏洞

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在方便了人们使用的同时,也使得网络很容易受到攻击,而且受到攻击后的伤害是严重的,诸如数据被人窃取,服务器不能正常提供服务等等。其所以会受到攻击,是因为存在着如下漏洞。

(1)口令

计算机网络的口令系统非常脆弱,常常会被破译。破译者常常通过对信道的监测来截取口令或将加密的口令解密,获得对系统的访问权。特别是由于与内部局域网相连的互联网需要进行两类认证,一是需要用户进行TCP/IP注册认证,由用户输入IP地址和口令;二是对业务往来和电子邮件信息需要进行来源认证。这两类认证常常会受到攻击。例如当用户通过TELNET或FTP与远程主机联系时,由于在互联网上传输的口令没有加密,因而带有口令和用户名的IP包就有可能被攻击者截获,用此口令和用户名在系统上进行注册,并根据被窃取口令所具有的权限获得对系统相应的访问控制权,进而窃取用户的机密信息。

(2) 协议

互联网的某些协议,如TCP/IP或UDP协议存在着许多安全方面的漏洞,例如只能对主机地址进行认证,而不能对用户进行认证就是一个漏洞。通过这个漏洞,只授权给某个主机,而不是授权给特定的用户,这样攻击者就可利用被授权的主机与服务器通信,对系统进行攻击。其在通信前先设置好一台被信任的主机,与某主机有相同的名字和IP地址,然后建立联系,使服务器认为它是真正的用户,而从容地进行信息窃取活动。因此,为了使信息在网络传输中不被窃取、替换、修改等,要求采取各种硬件及软件措施,如网关、传输协议等来保护FTP或E-mail文件。

再如,由于IP技术过多考虑的是性能,而对安全性就消弱了许多,使得黑客捕获目标IP地址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其实这是很危险的。黑客可利用IP和客户软件的漏洞使远程用户瞬间死机。为了保证互联网上信息往来的安全,需要采用数字签名的措施来保证数据发送和来源的可靠。

(3) 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也存在着安全漏洞,特别是在传统的UNIX操作系统中发现了不少的漏洞,例如对可执行文件的访问控制不严就成为许多黑客攻击成功的原因之一。另外,许多应用软件也都有安全漏洞,容易被黑客侵入,浏览器中的超级链接也很容易被攻击者利用而进入系统。为此,需要采取安全级别较高的操作系统并增加必要的软、硬件防护措施。

(4)互联网

互联网既庞大又复杂,系统边界难以确定,用户难以监视,系统受到的威胁来自各方,许多访问控制措施配置起来十分困难也不易验证其正确性。为此,为确保安全,内部网与互联网的连接必须设立网关,以拦截和检查每一条从互联网来或去的信息,防止黑客、病毒之类的攻击。此外,网关还需根据IP地址和端口数据对每一包进行滤波,使互联网的网关成为防火墙的一部分。

三、防火墙技术简介

由于计算机网络存在着以上漏洞,所以受到了种类繁多的攻击,归纳起来主要有扫描类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木马攻击、DoS攻击、DdoS攻击和碎片攻击等等。为了防止计算机网络受到攻击,采取的有效手段是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可在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或者内部网的各部分之间实施安全防护的系统,通过防火墙可以在内部、外部两个网络之间建立起安全的控制点,来实施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服务和访问信息的审计和控制,以允许、拒绝或重新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的方式,防止不希望、未授权的数据流进出被保护的内部网络。因此,防火墙是实现网络安全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防火墙要解决的安全问题

防火墙要解决的安全问题分为两大类:

1、被保护系统的安全问题

在访问控制安全方面,防火墙应能保护内部网络的资源不被非授权使用。

在通信安全方面,防火墙应能提供数据保密性、完整性的认证,以及各种通信端不可否认的服务。

2、自身的安全问题

在访问控制安全方面,防火墙应能保护防火墙自身与安全有关的数据不被非授权使用。 在通信安全方面,在对防火墙进行管理时,包括远程管理,应能够提供数据保密性、完整性的认证,以及各种通信端不可否认的服务。

(2) 防火墙的关键技术

目前,防火墙有两个关键技术,一是包过滤技术,二是代理服务技术。

1、包过滤技术

包过滤技术主要是基于路由的技术,即依据静态或动态的过滤逻辑,在对数据包进行转发前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源地址及端口号对数据包进行过滤。包过滤不能对数据包中的用户信息和文件信息进行识别,只能对整个网络提供保护。一般说来,包过滤必须使用两块网卡,即一块网卡连到公网,一块网卡连到内网,以实现对网上通信进行实时和双向的控制。

包过滤技术具有运行速度快和基本不依赖于应用的优点,但包过滤只能依据现有数据包过滤的安全规则进行操作,而无法对用户在某些协议上进行各种不同要求服务的内容分别处理,即只是机械地允许或拒绝某种类型的服务,而不能对服务中的某个具体操作进行控制。因此,对于有些来自不安全的服务器的服务,仅依靠包过滤就不能起到保护内部网的作用了。

2、代理服务技术

代理服务又称为应用级防火墙、代理防火墙或应用网关,一般针对某一特定的应用来使用特定的代理模块。代理服务由用户端的代理客户和防火墙端的代理服务器两部分组成,其不仅能理解数据包头的信息,还能理解应用信息本身的内容。当一个远程用户连接到某个运行代理服务的网络时,防火墙端的代理服务器即进行连接,IP报文即不再向前转发而进入内网。

代理服务通常被认为是最安全的防火墙技术,因为代理服务有能力支持可靠的用户认证并提供详细的注册信息。

代理服务的代理工作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具有完全控制会话和提供详细日志、安全审计的功能,而且代理服务器的配置可以隐藏内网的IP地址,保护内部主机免受外部的攻击。此外,代理服务还可以过滤协议,如过滤FTP连接,拒绝使用PUT命令等,以保证用户不将文件写到匿名的服务器上去。

代理服务在转发网络数据包的方式与包过滤防火墙也不同,包过滤防火墙是在网络层转发网络数据包,而代理服务则在应用层转发网络访问。

以上介绍了两种防火墙技术。由于此项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最近十多年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有四类防火墙在流行,即包过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状态检测防火墙和第四代防火墙。

第四篇: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灵石县人民医院

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预防要点:

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结,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抧,尽量避免乾地外科手术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如果进行,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物品及环境的处理措施

(1)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规范使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也片等锐器。 (2)在给病人进行各种操作时尽量选用一次性物品,用后双层实密闭封口进行焚烧处理意见接触过血液或体淮需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要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供应室集中回收处理。

(3)不耐高温诊疗用品,可固定患者处使用,定期消毒,用2%戊二醛浸泡10分钟、70%酒精、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70%酒精擦拭消毒。

(5)接触过血液或体液的医疗废物应收集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好,贴上注意隔离标疻,由医疗废物回收人员送焚烧站焚烧处理。

(6)被褥、布类物品:可用高压蒸汽消毒、有血液、或排泄物明显污染的可使用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

(7)病室物表及地面应每日清洁两次,有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擦拭消毒。

5、病人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

患者的体液应有专门容器收集,处理时污染的体液中有效氯浓度要达到1000mg/L,放置2h后倾倒。

6、排泄物:患者的尿液、粪便应用专门容器收集,处理时污染的排泄物中有效氯浓度要达到每1000mg/L,搅匀放置2h后倾倒。

7、科室采集标本时要注意盖紧盖好,并要醒目标明“小心血液,提防污染”放入标本箱再送化验室。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病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所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浸泡或涂抺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在进行伤口局部处理的同时,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2012年10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病人的预防控制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卫垂问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特制订以下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报告程序:

1、临床科室、实验室、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多重耐药菌病人管理方面建立快捷有效的合作机制。

2、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当检测出多重耐药菌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相关科室,并记录。

3、临床科室应加强临床微生物监测+药敏试验标本的送检,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主管医师接到病原学检测报告后,首先要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监控医师,确认为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病例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要求质控医师及时在科室登记留存资料,并跟踪监控,在24小时内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疑似或确诊为医院感染病例必须在24小时之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及时下到科室察看病人进行指导、监督各项控制措施。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1)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2)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能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严格实施管理措施

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实施冲洗伤口、经口鼻吸氮、气管插管等可能有分泌物喷溅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使用口罩;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对确诊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一直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若患者需要转诊应当以前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2)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针、体温表、输液架等应当专人专用,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鞥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对其他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换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3、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管、放置引流管等)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常见医院感染。

4、加强清洁消毒工作

科室应当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定值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是重点部门(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新生儿病室等)应当固定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过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应采用适宜的低效或高效医用消毒剂,每天必须仔细擦拭、消毒,如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的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关规定。 6.临床医生要对下列情况进行监测和主动筛查做到早发生早诊断: (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及较长时间住重症室的患者; (2)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3)留置各种管道如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引流管的患者; (4)合并慢性基础的患者

7、解除隔离:

患者隔离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耐药感染情况,直至连续3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小时)多重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方可接触隔离。 2012年10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手术室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 ——该设备只用于手术过程临时需要增加的手术器械,同时在其他无菌包内均无可替代的器械;

——选择快速灭菌程序,必须是单一,实心和无包装的器械 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每次在使用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之前,必须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确认干燥合格后,方可惊醒灭菌。

3.严禁用于手术植入物、各类腔镜及该设备未提及的其它物使用原则: ——该设备只用于手术过程临时需要增加的手术器械,同时在其他无菌包内均无可替代的器械品的灭菌;

4.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灭菌过程的记录,执行可追溯要求,记录包括灭菌日期、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及设备运行状况、操作人签名、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记录存档,保留期应≥3年; 5.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检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放置或张贴包内、保外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检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 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6.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O一二年十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微生物室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该设备负责本科室标本的灭菌,不允许承担其他科室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 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做好灭菌过程的记录,

3.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监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张贴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监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 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4.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O一二年十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口腔科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该设备负责本科室各种诊疗器械的灭菌,不允许承担其他科室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

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每次在使用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之前,必须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确认干燥合格后,方可惊醒灭菌。

3.严禁用于手术植入物、各类腔镜及该设备未提及的其它物使用原则: ——该设备只用于手术过程临时需要增加的手术器械,同时在其他无菌包内均无可替代的器械品的灭菌;

4.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灭菌过程的记录,执行可追溯要求,记录包括灭菌日期、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及设备运行状况、操作人签名、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记录存档,保留期应≥3年; 5.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检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放置或张贴包内、保外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检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 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6.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O一二年十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该设备负责本科室艾滋病标本、配血标本的灭菌,不允许承担其他科室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 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做好灭菌过程的记录,

3.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监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张贴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监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 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4.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O一二年十月

第五篇: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与防护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与防护- 计算机信息论文- 计算机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1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概述

1.1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由密码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以及数据恢复技术和操作系统维护技术等多种计算机技术而组成的计算机综合应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用户可以掌握网络攻击以及病毒攻击的基本原理,从而可以熟练地使用防火墙以及杀毒软件等对计算机进行防护,从而避免计算机由于受到黑客攻击等对用户造成经济损失。在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中,我们主要需要学习威胁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因素、计算机内部安全和计算机外部安全、安全机制、安全服务以及计算机安全防护策略和加密、技术等。通过对于这些技术的学

习,我们可以保证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中信息不会被网络中的不法分子所窃取,同时也可以保证我们的计算机不会出现被入侵等现象。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学习,不但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机更加安全,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于计算机的原理更加了解,从而使我们可以更加熟悉的应用计算机帮助我们进行工作、学习。

1.2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信息化的 21 世纪中各类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时常可以听到或是见到病毒入侵、黑客攻防等。为了避免用户的计算机遭受到黑客入侵等,我们不但在高校中开设了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相关的课程,同时我们也根据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了一系列的防护软件。例如,我们所常用的防火墙软件以及各种杀毒软件等。经过短时间的发展,现如今,我国所 开发的一些计算机信息安全软件已经可以应对绝大部分的网络病毒以及黑客的入侵,此外我国的各大高校也逐渐的为我国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专家。

2 计算机安全的主要问题

2.1 计算机病毒

在计算机安全方面首要的问题就是计算机病毒的威胁。计算机病毒是一段数据代码,其功能是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在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病毒都具有一下的特点,传播性、干山行、可激发性、破坏性以及隐蔽性。我们在日常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计算机病毒一般都是隐藏在文件中的,在进入用户的电脑后就会自动开始复制。而若是有人通过相应的软件或是代码激发了这个病毒,那么隐藏在计算机中的病毒就会爆发出它的破坏性,将用户计算机中的数据文件以及操作系统的全部破坏。根据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我们可以将病毒分为四种,分别是良性病毒、恶性病毒、极恶性病毒以及灾难性病毒。良性病毒是指在计算机中不会对于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以及操作系统等造成一定的威胁,一直处于潜伏期的病毒。恶性病毒则是指会对于用户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等造成损害的病毒。而极恶性病毒则是指具

有强烈的传播性、感染性并且不但会对于用户计算机的数据信息造成损坏同时还会损害用户计算机硬件的病毒。灾难性病毒则是指会瞬间导致成千上万用户的计算机出现故障并会对于用户计算机的硬件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的计算机病毒。

2.2 安全意识薄弱

在现代计算机信息安全中遇到的问题除了计算机病毒外还有用户的安全意识薄弱。首先,许多的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并没有为自己的计算机加装一些防火墙以及杀毒软件等,这无疑加大了病毒入侵的可能性。此外,许多的用户在安装网络上下载的软件时,为其提供了过多的系统权限,导致计算机处在了一个危险的环境中。第三,一些用户还会在网络中浏览非法网站以及安全证书过期的网站,这也是极其危险的,有可能会使计算机从这些网站中沾染到一些计算机病毒,从而导致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出现一些损坏等。第四,在我们日常使用计算机的郭晨各种所采取的加密以及解密的方式大多是较为简单的,这是极易于被不法分子所盗取的。

2.3 网络攻击

网络攻击也是目前我们计算机信息安全所遇到的一大难题。网络攻击是指网络中的不法分子通过相应的操作而对用户的操作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攻击的动作。我们所常见的网络攻击大致有以下几种,破坏用户计算机中数据文件、修改用户计算机中的权限以及相应的系统设置、通过入侵使用户计算机中的防护软件失去效果等。我们对于网络攻击的分类大致有主动攻击以及被动攻击两类。其中主动攻击又分为篡改消息、伪造和拒绝服务,被动攻击同样也分为流量分析、监听。篡改消息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攻击修改用户计算机中的系统设置等。伪造是指不法分子在入侵用户的计算机后在用户的数据信息中加入了假的信息。拒绝服务则是指不法分子在入侵到用户的计算机后通过相应的指令操作而使得用户计算机中的软件等失去了效果,例如,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攻击使得用户计算机中的网络防护软件失去作用等。流量分析则是通过特定的病毒以及恶性软件从而对于用户接受以及发送的和数据信息进行截获、分析等。窃听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攻击打开用户计算机中的摄像头以及麦克风。从而对于用户的一举一动进行监听。

2.4 操作系统软件漏洞

除上述三点外,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还有一大难题,那就是操作系统软件漏洞。众所周知,无论是黑客的网络攻击以及病毒的入侵等都是通过系统漏洞而实现的。系统漏洞是指,操作系统在研发过程中所不足的点,不法分子通过漏洞可以轻而易举的避开用户计算机中所安装的防护软件以及防火墙等,从而对用户的计算机造成危害。

3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

3.1 加强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护

为了加强用户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护。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于用户的计算机安装相应的防火墙以及杀毒软件等实现。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不要浏览一些非法网站以及安全证书过期的网站,从而减少病毒入侵的可能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定期的将防火墙以及杀毒软件中的病毒库进行更新,从而使得杀毒软件以及防火墙可以更好的扫描出病毒,防止网络病毒对于用户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造成损害。

3.2 先进加密手段的开发与应用

除了需要加强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护,我们还需要采取更加先进的加密手段。先进的加密以及解密手段可以保障用户计算机中的数据文件即便被不法分子所窃取也不会泄露,所以采取先进的加密手段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对于我们的加密以及解密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开发出更加先进的加密、解密手段。

3.3 建立网络攻击防范与对抗体系

我们还需要监理网络攻击防范与对抗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网络中的不法分子主要是通过一些病毒以及恶性软件和系统漏洞,从而对于用户计算机中的网络端口以及通信协议等进行攻击,从而进入用户计算机系统的。为了更好的防范不法分子的网络进攻,首先,我们需要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防火墙以及防范软件,从而加强对于不法分子网络进攻的防护,保障用户计算机的安全。此外,我们还应对于反追踪软件进行研究,从而可以反追踪查到不法分子的 IP 地址,使得不法分子在进行网络攻击时有所忌惮。

3.4 及时修复操作系统软件漏洞

最后,我们需要定时的检查操作系统软件中的漏洞,并及时的进行修复。在上文中,我们曾提到,不法分子在进行网络进攻时便是从

操作系统软件漏洞中所进入的,所以我们在预防网络攻击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及时的修复操作系统中的软件漏洞。此外,及时修复操作系统软件漏洞还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防止病毒入侵,从而保障用户计算机的安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信息安全是现代社会中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护,其次,我们还需要先进加密手段的开发与应用、建立网络攻击防范与对抗体系以及及时修复操作系统软件漏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自身的计算机打造的更为安全,保证我们不会遭受损失。

参考文献

[1]侯日森.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及防护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05):3-5.

[2]葛文勇,游世军,赵慧芳.新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技术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3):36-38.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上一篇:技术工人复习题答案下一篇:技术合作计划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