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阅读及答案

2023-04-30

第一篇:议论性散文阅读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人人皆可为国王 梁衡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文章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作用是什么?(3分)

3.文章第③段到第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章观点的?(3分)

4.请在第④段结尾处列举一个事例来补充论述。(3分)

5.你认为本文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哪些人会有非常大的触动?(3分)

二、愉快是基本标准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 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 。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

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 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不感兴趣而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

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 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三自然段中“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答:

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第四自然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所阐述的读书应取得诚实态度。

答:

三、过有理想的生活

过有理想的生活

如果不能过一种理想的生活,那就一定要过一种有理想的生活。

很难描述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物质和精神要达到怎样的精彩和极致才算是理想。如果真的达到了那种状态,是不是就失去了理想的色彩。“理想只有在不可企及时才可以理想的本质存在着”,不可企及,是理想最具魅力、最诱惑人的地方。

有理想不是以理想的对象来否定现实的自己;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霜冰。

有理想就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应该怎样寻找更高的成就感和真切的幸福感。有理想就是日日更新着自我,又时时否定着自我。有理想就是不耽于现实,不溺于幻想,敢破旧,敢立新。

有理想不是追求什么职业,而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理想的人不奢侈,不自私,做善事,有自我。自爱爱人,自信信人。不妄自菲薄,亦趾高气扬。有雅趣而不浮于情调,有俗务而能轻松身心。能放松自己在原则底线之上,要提升境界达毕生追求之巅。

有理想的人眼神明亮坚定,眼光高远清幽。他心胸开阔,处事从容;生活简单,情感单纯;他要把一部分爱和力量献给自己的理想。

有理想的生活使你每天充实自信,精神愉悦。有所追求,故不会懈怠;有所期望,故不会苟且。有理想的生活,在感觉最寒冷迷茫的时候,你可以向心中的理想借来火,温暖你的心,借来光,照亮你的路。C。

有理想就有了信仰,平凡的工作,世俗的生活,却保有一颗超凡脱俗、不染尘的心灵。于是,你的言谈举止在寻常之中就有了一层源于内心的光辉。

平淡的生活里,有了理想,灵魂就有所归依,心灵就有所扶持,人生,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1 有过理想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为时未晚。

(选文有改删) 1.本文的中心论点:

主要论证方法:

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3.谈一谈对“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霜冰。”这句话的理解。:

4.请为文章中C处补写一个与上文连贯的事实论据。

答:

四、坦荡

坦荡是春日一望无际的原野,是夏日汩汩流淌的清泉,是秋水长天,是大雪无痕。坦荡是拂晓时分的万里霞光,是雨后青翠欲滴的远山,是亭亭玉立香远溢清的莲花。坦荡是海水的沉默,是天空的无言。坦荡是自然本身,是纷繁复杂的生活底色,是一种最本真的生活姿态。 天乃大,地波涌,可容君子坦荡之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坦荡是庄子的持竿不顾,逍遥游于尘世,任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澄净秋水之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坦荡是司马迁的忘却荣辱,以大海的胸怀包容世人之讽,内心之痛,以山的坚毅书写三千年的沧海桑田。“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坦荡是苏轼“栋尽寒枝不肯栖”的书生本色”,“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举重若轻。“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坦荡者都有一种“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高度自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儿童的眼光是坦荡的,那里面折射出的是一颗赤子之心,成人的坦荡则是一种智慧,一种战胜了私欲和庸俗的清明澄澈。避开一切庸人自扰的得失,小圈子里的恩怨,将烦恼化为柳絮池塘的淡淡清风拂面而过。“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坦荡是一种站在高处的俯瞰,一种登高远远眺的悠然。用不予置理对付锱钵必较,用淡淡一笑对付蝇营狗苟。无招对有招,坦荡者不战而胜。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因为坦荡,你可以宠辱不惊,坐观窗外叶枯叶荣,静品天外云卷云舒。因为坦荡,你可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逍遥生活于天地之间,从容行走于光明大道上。因为坦荡,你才能拥有“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意人生。

坦荡生活,豁达而不旁观,一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莹中坦然释放,任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 坦荡生活,清爽而不冷漠,一如心存高远的溪流于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荏苒,执著地一路欢歌。 1.用文中凝练的语言概括怎样才能做到“坦荡”。

答:

2.读第三段,回答作者为什么说“坦荡”是一种智慧。

答:

3.本文多处运用经典名句,以“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例,从语言鉴赏的角度谈谈它们的作用。

答:

读书率下降是什么危机 薛涌(旅美学者)

①“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识字者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仅为51.7%。

②一石激起千层浪,阅读率下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诸多评论,担忧者有之,思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宽谅者也不乏其人。阅读率下降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③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④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使你可以按各种后退、重复、慢动作的键,但根本不可能像读书那样进退自如。这样的信息传送,常常是灌输式的,不具有阅读中的对话性。

⑤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⑥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要跟着记忆和琅琅读书声不停地往前走,就像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⑦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以保住自己的工作为满足的部分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⑧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⑨中国人是否阅读,将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选自《新京报》2004年12月20日,有改动) 1.文章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答:

2.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

3.说说第⑦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代的内容。 答:

4.第⑧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

5.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了本文,请你拟写一则关于读书的宣传语。 答:

第二篇:议论文阅读考点归纳及训练(含答案)

议论文阅读知识与考点小结

一、关于论点

1.概念:

论点的表述:一般是一个 肯定的判断。“什么是什么”或“什么要怎么样”或“什么应该怎么样”,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2.方法: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文段中的句子作答。特别要留意题目、开头,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

3.考点:

① 找中心论点。答题技巧是(1)看题目(看论题)(2)看开头(3)看结尾(4)看论据的针对性;(5)找关键词(总之,由此看来)

② 提出论点的方式方法。答题技巧是:

(1)开门见山如:《谈骨气》(2)由现象引出

(3)问题引出(4)名言引出如:《说勤》

③ 概括中心论点。概括的方式为:“什么是什么”或“什么要怎么样”或“什么应该怎么样”。

④ 找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为中心论点服务

二、关于论据

考点:

① 概括事实论据:人物+事例+结果,【注意:概括事例时,要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论点的主要情节上。】

② 补充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人物 +事例+ 简短评价;【注意:可以举名人事例,但一定要写准确人名、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三、关于论证方法及作用

1.知识点:四种论证方法准确表述: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道理(引用)论证。

2.答题格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 (论证方法) ,„ „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对比论证,更 突出 地论证了„„(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论证: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道理),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被接受。

道理(引用)论证: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引用„„的话 ,有力论证了„„(道理),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关于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3、考点:

1、考点:阐述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2、答题思路:根据某段的内容,准确分层,再归纳;

3、规范的语言表述:首先,阐明(提出) „„论点,然后,围绕„„运用„„(论据或论证方法)论证„„,接着,„„,最后,„„。

五、考点:分析一段话(一句话)的作用:

1、结构上:开头引起下文„„的论述,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结尾多为总结上文;

2、内容上: 一是强化„„的中心论点,二是体现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六、考点:文章开头事例或故事的作用。

1.引出中心论点;2.充当论据;3.引出论题;4.引起读者的兴趣。

【实战演练】

(一)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① 看过很多描写一个人应该怎样自信的文章,它们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拥有某种高度,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抵达了它,否则,你永远只能是山脚下一棵矮小的狗尾巴草。然而,一般的人很少想到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补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

②或许你早已听说过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性情暴躁,而且非常专制,这使卡夫卡从小就形成了敏感多疑、忧郁孤独的性格,他有时不免有点自卑。事业最不顺的时候,他甚至说过‚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难’,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困难粉碎了我’‛这样很绝望的话,不过,卡夫卡没有放任这种自卑,而是一直企图超越自己,终于写出了《变形记》、《城堡》这样的优秀小说,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③拥有一点点自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爱迪生的学业成绩差得让老师想跳楼,为此,老师竟建议家长让他退学。爱迪生也曾自卑过,但他把这种自卑当成动力,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普希金当学生时,他的数学一塌糊涂,无论做什么题目,也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最后他都会让答案等于零。为了自我鼓劲,他选择了写诗,结果成为一代文豪。……

④自卑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 一个人不难走向自信,人天性中就有一种自恋和惟我独尊的基因,这种基因使我们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好意见。我们真正难以做到的是时刻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从而保持一种谦和的心境。自卑是这种谦和的母亲。

⑤自卑对人生还有一个重要价值:让你变得有所敬畏。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无所顾忌而起的:贪官之所以把手伸得很长,无非是因为觉得在他那个小圈子里,他可以搞掂一切;奸商之所以泯灭天良牟取暴利,不过是由于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对付国家的政策、法律……这些人的确没有自卑感,然而,没有道理的‚自信‛却毁了他们。

⑥人生自然不能过于自卑,过分的自卑会打到一个人的毅力和勇气,使我们自己消灭自己;但也决不可能盲目自信,一个人盲目自信容易变得狂妄,自己挡住前进的道路。最理想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自卑探照自己性格、知识、才华的黑洞,用自信寻找走出迷途的道路。

1.选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分)【考点:】

答:。

2.第② 段所列举的是正面论据还是反面论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的内容。(3 分)

【考点:】 3.选文第③ 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考点:】

答:4.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自卑的理解。(3 分)【考点:】 答:

(二)善于舍弃

①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一般情况下需要在鱼和熊掌中做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哪一个都不愿舍弃,盲目地追求鱼和熊掌‚二者得兼‛。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才是悲剧。

③合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④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有时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幼鸟就会‚手足相

2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崖下。金雕妈妈面对饿死两只幼鸟,还是保全一只

幼鸟的现实,别无选择,只能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东北狼被猎人的铁央央住后,面对断腿和丧失

生命的两种选择,毅然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然后退生。东北狼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

了生命。

⑤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在研究和教学中。他发

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天才.于是他对自己作出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

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觳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回到家里,专门从

事写作。

⑥阿西莫夫这一聪明的舍弃,成就了他一生创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辉煌业绩,也为他赢得了世界上

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的荣誉称号。舍弃有时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时的痛苦,就有可能招柬

终生的痛苦。阿西荚夫当时选择合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讲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他

挺住了一时的痛苦,而成就了后来的大业。不做出舍弃,那可能会造成阿西莫夫终生的痛苦和悔恨。

也是世界的一个遗憾。阿西莫夫聪明的舍弃,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读者和世界的幸运。

⑦阿西荚夫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本来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却一再地坚持,总想将弱势变成优

势,就很有可能一事无成。舍弃自己的短项,是为了强化自己的长项,从而让自己更接近成功的目标。

⑧在人生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需要你慎重思考,

该舍弃时就舍弃,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了一片森林。

1.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考点:】 2.请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容(2分) 【考点:】 3.简要分析⑤一⑦段的论证过程。(3分) 【考点:】

4.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怎样的舍弃才是有价值的。(3分) 【考点:】

【当堂检测】

(三)唱响自己的歌(时间:15分钟)

①也许你貌不惊人,也许你语不出众,也许你没有别人的才华:也许你没有辉煌的过去:也许你有

先天的缺陷——也许你为此而伤感,为此而自卑、自弃——不,朋友,请别这样,请接纳自己,珍惜

自己。

②佛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担心他庞大的家产将来被娇纵的儿子败坏。于

是,他说服独生子去寻找宝物,在艰苦的奋斗中增长自己的勇气和才干。青年驾着大船远渡重洋,最

后在一片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木高10余米,砍倒它,经过一年时间让其外皮朽烂,木心变

黑,会散发无比的香气,而且放置水中会沉入水底。此木名叫香木。青年说: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呀!他

把香木运到市场出售,可是无人问津。青年隔壁的摊位上有人在卖木炭,销量很大。开始的时候,青

年意志坚强,不为所动。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青年渐渐丧失了信心,于是他把香木烧成木炭很快就

卖完了。青年颇为自己的灵活多变而沾沾自喜。老父知道,这被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界上最宝贵

的树木——沉香,切下一点点,价值就超过一车的木炭。

③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容易随波逐流,狗苟蝇营,最容易放弃自我,艳羡他人。人生在世,

各有各的禀赋,各有各的奇珍,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每个人都有别人所无可比拟的长处。但是

我们往往缺乏耐心,信不过自己,把到手的沉香当作木炭一般贱卖了,这是多么惨痛的事实呀!

④记得有这么一句格言:你要欣然接纳自己。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之歌,驼铃同样具有魅力。

是呀,接纳自己,你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如果你觉得自己拥有的只是缺点,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认

识你自己,请用另一种眼光看自己,为自己‚提价‛,就会多发现一个‚原来如此‛。

⑤朋友,请接纳自己的语不惊人,请为自己的生命歌唱。生命的歌本来就是唱给自己听的,即使没

有别人的鲜花和掌声,也用不着为此伤感,至少,我们拥有了自己的鼓舞和慰藉。

⑥朋友,请接纳自己平凡的过去,去创造美好的将来。不要去羡慕别人已站在山顶,而要接受自己,

即使还在山脚下,只要我们不失攀登高峰的勇气,不要去羡慕别人已站在成功的辉煌旁边,而要接纳

自己,即使自己起步在零点上,只要不乏进取的自信,前进的步伐也不会停止。

⑦朋友,接纳自己的不幸,耕耘自己的人生。世界既然有了我们的存在,就一定会有一条属于我们

的路,我们就要走下去。不要为自己的不幸而自卑,世界不会因为我们而失去光彩,所以,请接纳自

己,珍惜自己,那样,你就会发现,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春。我们青春的花朵都是一样

的鲜艳。我们要用双手拿起青春的画笔,给自己的生活上色,用它,充实自己的青春,丰富我们的人

生。

⑧不要和别人比较吧,你看那小草,那野花,都不放弃自己。朋友,接纳自己吧!

1.全文阐述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考点:】

2.文中第⑤⑥⑦段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中心的?(3分)【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②段引述佛经里的故事有何作用?(3分)【考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第④段省略号处,再补写出两句,以增加文章的气势。(4分)

【考点:】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之歌,骆驼同样具有魅力;

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1.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2.正面论据,(1分)卡夫卡不放任自卑,超越自己,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3.举例论证。(1分)通过列举爱迪生和普希金成功的事迹,有力论证了“拥有一点点自

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这个观点。(2 分)(如只简单地r答“通过举例有力地论证了

论点”只给1 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适当的自卑,它能使我们看清自我,对我们走向成功很有帮助。在学习中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被自卑所压倒,要化自卑为动力,积极进去,不断进步。(内容1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通顺1分,共3分)

(二)善于舍弃

1.我们要善于舍弃。(2分)

2.从善于含弃的重要性的角度证明了作者观点。(2分)

3.首先举出阿西莫夫聪明地舍弃并取得成功的事例,然后从舍弃需要忍受痛苦才能取得成功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扬长避短可以走向成功的结论。(3分)

4.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3分)

(三)唱响自己的歌

1.(2分)接纳自己,珍借自己。

2.(3分)接纳自己的语不惊人,为自己的生命歌唱;接纳自己平凡的过去,去创造美好的将来;接纳自己的不幸,耕耘自己的人生。

3.(3分)答题要点:充当事实论据,从反面论证不要对自己丧失信心,要相信自己,接纳自己。

4.(4分)答案示例:你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参天大树,小草同样富有生命;你是星星就不要艳羡耀眼的太阳,星星同样光芒四射。

第三篇:散文阅读及答案杨绛风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散文阅读及答案杨绛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绛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不管怎样猛烈的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挣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以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味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可是何曾平静呢?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在纵身远跳。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打拨弄。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地笑,轻轻地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束缚大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身子伸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子把它罩住。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儿扫个干净。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近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复那不分天地的混沌。

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不管怎样猛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流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成一片凌乱,自己照旧不得自由。未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成了淡漠。风尽情闹到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哀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来,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16.文章开头说“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结尾说“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7.文章第三段中描写“流水”和“风”,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简要分析。(5分)

答:

18.作者一开篇就说,“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从全文看,“天地”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6分)

答:

19.文章第二段“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与上文中“风一辈子不能平静”是否自相矛盾?结合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对处理“社会矛盾”的一些看法。(6分)

答:

16.结构上,首尾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2分)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对待风,要有一定的放松,也要给予一定的约束。(2分)

17.相同之处:都受束缚,渴求自由。(1分)不同之处:面对束缚,“流水”采取的是顺乎自然的抗争的方式,争取解放,终得自由;(2分)“风”采取的是坚决抗争的方式,但终难自在。(2分)

18.①“风一辈子都不平静”;

②“只要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

③尽管被“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风却“究竟还不肯驯伏”。(每点2分)

19.(1)不矛盾。“风一辈子不能平静”是因为始终受到约束;而这“拂拂微风”是它觉得无拘无束,自由惬意,其实也是被“抑制着的”,天地只许它“拂拂吹动”,从本质上讲,它仍不自由,“最平静”只是相对而言。(3分)

(2)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对待社会矛盾,不能采取压制的方式,而应让它有适度释放的机会,否则,将会酿成社会的**。但对待社会矛盾,又不能让它一味的释放,还应该给予一定的控制,否则后果也将不堪设想。对待激化了的矛盾,也不必惊慌失措,因为任何矛盾最终都是可以解决的。(3分)

杨绛《风》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A】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不管它怎样猛烈地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挣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之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叶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可是何曾平静呢?【B】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要纵身远跳。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里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打拨弄。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的笑,轻轻地叹息,只许抑制着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缚束太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着身子伸着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子把它罩着。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儿扫个干净。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近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复那不分天地的混沌。

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不管怎样猛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海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起成一片凌乱,自己照旧是不得自由。末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成了淡漠。风尽情闹到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哀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了,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1.第一段中说,“风一辈子不能平静”;第二段中又说,“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4分)

(1) “风一辈子不能平静”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情况下,“一辈子不能平静”的风可以成为“最平静”的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风”?(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A】【B】语句,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文中“风”的形象得到什么启迪,请联系语境,展开联想,谈其中一点看法。(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因为它被天地紧紧约束其中,终逃不到天地之外去。(2分) (2)没有什么东西去阻挠它。(2分)  …点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页第5页)…  4.联系本文主旨,可以从个人感情角度谈,也可以从社会矛盾角度谈。如: ①人的感情不会永远平静无波,总会有不平静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让它有适度的释放。②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对待社会矛盾,不能采取压制的方式,而应该让它有适度释放的机会,否则,将会酿成社会的大**。③对待感情的波澜(社会矛盾),既要让它适度释放(表现),又要给予一定的控制,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④对待激化了的矛盾(个人感情),不必惊惶失措,因为任何矛盾(个人感情)最终都是可以解决的。

散文阅读及答案杨绛风

第四篇:高考 散文阅读的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析

散文阅读(一 )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漫步银锭桥 刘宏伟

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霭后,余晖穿过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汉白玉桥身上,泛出冷清的光。

远处的湖面已凝结成厚厚的冰层,一个临时围起来的溜冰场,人山人海,不时传出阵阵嬉笑打闹声,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欢娱中。近得桥下,却依然是一汪碧潭,虽看不到“银锭桥下水倒流”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

这时节,桥上依然游人如织。或许他们中真的有人相信,情侣携手 走过银锭桥,就能 相知相守 一生。

在我看来,名胜大抵都是“远香近臭”,那些与它们近在咫尺者,往往难有细究的热情和心思。银锭桥于我,便是如此。

居京10年,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银锭桥上走过,也知晓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总是步履匆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万家欢聚时,我依然天涯孤旅。人生,大抵只有在悲绝伤怀、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起身边的物事。仿佛直到此刻,在既见不到古时《燕都游览志》里所载“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的景色,而当下灯红酒绿的后海夜色也还未兴起时,我才有心思认真打量起这座“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桥来。 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的“城中第一佳山水”,是否就是眼前的这般光景?我不得而知。我倒是读过跟李东阳同样出身此地的文人纳兰性德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画卷。然而,对银锭桥而言,仿佛只有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才是它华丽登场的时候。 银锭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但眼前我所见到的桥是分别于1984年、1990年修复、改建的,时光并不久远,有关的资料也不多: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横跨前海后海的细脖处,桥身长8.3米、桥面宽7.9米、桥高4.3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桥身正面镌刻的“银锭桥”三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所题。

银锭桥的举世闻名,据说要归功于那位因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决,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银锭桥下埋炸弹,欲刺摄政王载沣,未果,三人同时被捕。汪兆铭就此写下了那首《慷慨篇》,银锭桥也因此举世皆知。可惜的是,银锭桥始终保持着玉洁冰清,而汪精卫却晚节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汉奸。

游人似乎对桥头那块写着“银锭观山”四个大字的巨石情有独钟,纷纷靠前留影。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这四字所表述的“西涯八景”之一的美色底蕴。一旁落款的“杨萱庭”几个字,因掉了颜色,不仔细看,很难辨识。这位书法家,曾为瞿秋白、李大钊陵墓书写过碑文。

据说旧时唯有站在平坦的银锭桥上西望,才可一览西山浮烟晴翠的如画美景。然而此刻,我无论如何都看不见西山的影子,那远处林立的高楼就是答案。我一直认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多考虑一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分迷人的底蕴,多留给后世一笔无价的财富。

桥旁沿后海岸一直延伸出去的林立的各式酒吧,让我想起了那首《什刹海》:“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不知道清代这位得硕亭先生在写这首竹枝词时,是否曾想到过,有朝一日,天香楼不复存,银锭桥边会开出一溜儿酒肆?[来源:学科网ZXXK] 其实,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白驹过隙,世易时移。桥如此,人生亦然。 听着远处溜冰场上男女老少不时发出的欢声笑语,看着身边这些笑逐颜开的游人,我闭上双眼,做了一次悠长的深呼吸。缠绕心头的落寞,也就丝丝缕缕地淡去„„是啊,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

伸手抚摸银锭桥上的翠瓶卷花望柱,手心传来一片透心的寒意。此刻的我,却从这透心的寒意中,获得了一份释怀和温暖。 放眼望去,夕阳散尽了最后一抹光辉。 银锭桥,坠入了夜的怀抱。

(选自《人民日报》 2012年2月27日)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段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节令、时间和环境,又为全文奠定了清冷、沉重

的感情基调。

B.作者认为携手走过银锭桥的情侣们迷信落后,所以对他们的行为不以为然,

不屑一顾。

C.银锭桥本是看西山的“第一绝胜处”,现在因为城市建设失去了这个历史

悠久的人文景观。

D.作者漫步银锭桥,写了桥的过去和现在,桥的一带美景不再,不变的是灯

红酒绿、热闹繁华。

E.作者由“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感悟到“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

得”,文章主旨有点消极。

2.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试作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银锭桥历史悠久”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人说这种表达方式与全文不协调,内容也不可信,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地泉之灵 林 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①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②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婉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略有删改)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

怅的氛围。

B.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C.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

魂魄。

D.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

的安全。

E.灵渠的坚固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

心保护有关。

6.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E [B项,没有认为迷信落后,也没有不屑一顾;E项,不要忽略“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一句,所以主旨并不消极。] 2.①表现银锭桥的历史文化渊源,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②为作者的思考议论提供基础,也与现实中的银锭桥形成对比。

3.以明暗两条线结构全文,明的是从夕阳西下到夕阳散尽的时间线,暗的是从悲伤落寞到释怀温暖的情感变化线。此外,以溜冰场上的笑声始,又以溜冰场上的笑声结,对比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4.用说明的方式,介绍了银锭桥的建造历史和大小、结构。任何文体为了表达的需要,都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此段的详细介绍,既与题目“漫步”照应,又紧扣了当时的心情悲伤落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

5.AD [A项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D项,从“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来看,应是排泄到湘江和漓江。] 6.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7.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转”“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②处:运用一个比喻兼用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用“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8.意蕴:①从历史的角度看,灵渠承载地泉精灵,厚重而飘逸;② 从建筑角度看,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③从功用的角度看,灵渠作为一条运河,它引导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④从现实的角度看,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从启示的角度看,灵渠昭示着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沟通。

作用:①是全文的线索;②是全文的文眼。

散文阅读(二)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记忆光线 李汉荣

天文学家的一生,是单相思的一生,他们苦苦思慕、追寻、凝视着遥远的天体,而那些他们远在天上的“恋人”却浑然不觉。既不眉目传情,也不摇手拒绝。但他们依然固执地捕捉她们的细微信息,一缕微光,一点脉冲,一丝烟云,都令他们兴奋、迷狂,好像恋人有了微妙的暗示。也许他们中的不少人,用一生的激情和精力,孜孜以求、苦苦眷恋的那个偶像级天体,仅仅是从一百多亿光年以外传来的光线,很可能,经过一百多亿年的太空穿越,光线到达地球时,那天体早已毁灭了,这位痴心人看见的,只是恋人的遗像。

天文学家的单相思苦恋,是有点悲壮的意味了。但是细想来,我们人类的一切崇高的精神活动也都有点单相思的悲壮意味。读屈原的诗,我们被他的高洁情怀所感染,但谁见过屈原?屈原早已沉淀成历史长河深处的贵金属,我们感受到的是从语言的云层里辐射而来的诗人灵魂的光线;读《红楼梦》,我们会为黛玉及那些纯洁女子的不幸命运洒一掬同情之泪,但我们无一人到过大观园,无一人见过林黛玉,那感动我们、洗礼我们的,是从时间那边、文字深处传来的美好生命陨落的血泪之光;翻雪山、过草地的万里长征壮举,是何等感天动地,但我们听到那故事的时候,无数英雄们已经走进历史的壁画和浮雕,那让我们热血沸腾、情怀壮烈的正是那穿透历史烟雨的强大记忆光线。

我们总是在正在穿越的这段时间里,这段生活里,接受着此刻太阳的照耀,同时回望和远眺那笼罩我们的历史苍穹,它已成为我们生存和心灵的深远背景和强大磁场。那穿越层层烟云抵达我们的精神光线,也如此时的阳光一样,照耀着我们,增加着我们的精神钙质,扩大着我们的心灵幅员,且由于它携带着更多的记忆密码,它更激起我们对一种崇高生命境界的缅怀、追慕和敬仰。

这样说来,貌似单相思的苦恋和热恋,其实并不只是单相思,当对方足够美好、伟大和可爱,你将她视为追慕的女神和偶像,她就会调动你全部的生命激情和美好襟怀,去在精神上接近她,力求达到与她的美好、伟大与可爱对称的生命境界。那么,被你追慕着的远方的那个光源,无论是一个女神、一个英雄,或一个天体,她就已经进入了你的生命和精神,参与和塑造了你的成长,成为你心路历程的一部分。

我们总是缅怀和追忆那逝去的一切,我们总是发思古之幽情,我们总想挽留流逝的时光。诗人普希金说:那逝去的一切,都将变成美好的记忆;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在沉静中回忆过来的情绪;诗人李商隐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在回忆;诗人白居易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依然是在回忆。而所有的回忆都是单相思。所有的单相思也将变成回忆。

照耀万物生长的只有一个太阳,而构成我们生命背景并照耀我们精神宇宙的,则是亿万个太阳亿万个星辰亿万条星河,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千万年、亿万年光年之外。可以说,正是宇宙的过去之光、历史之光、记忆之光在环绕、笼罩和照耀着我们。

其实,宇宙就是一场漫长的回忆。

天文学家就是在宇宙的沧海里打捞记忆线索的人。 我们难道不是在历史的沧海里打捞记忆线索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存方式,其实都带着天文学的属性。

我们被时间深处的记忆光线缠绕着照耀着,同时,我们也将变成记忆的光线,去缠绕和照耀后来的心灵,后来的人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第一段写天文学家的“单相思”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为结尾的类比做铺

垫。

B.屈原的诗、《红楼梦》和万里长征的壮举都让我们“热血沸腾、情怀激烈”。 C.李商隐《锦瑟》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有些诗句所写的也是“单相思”。 D.“宇宙就是一场漫长的回忆”决定了天文学家的追求都会落空,充满悲剧

意味。

E.最后一段有《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样的感伤、虚无

情绪。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蕴含的深意。(6分) 记忆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相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人类的“单相思”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请分条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文章,简析作者为什么说“人类的生存方式,其实都带着天文学的属性”,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体验。(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纯真”好 子 敏

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 “成熟”的含义,是常常被误解的。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待人越来越刻薄”,“对人越来越怀疑”,“心胸越来越狭窄”,“行为越来越自私”,全部当作“成熟”来看待。我认为这种成熟是很“丑”的。

“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 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同情一个“从此脸上不再有笑容”的人;但我并不认为这个人是智慧很高的人。

我的心中藏着一幅秘密的画像。这是一位老太太的画像。她脸上都是“岁月的车轮印子”,但是她的微笑像纯真的少女,眼中有晶莹的光彩。我在 她的笑容中找到了“成熟”的真正含义:智慧培植起来的纯真。 她是我学生时代的国文老师。我最后一次跟她见面是为了拿一首我看不懂的诗去请教她。

“我看不懂的诗比你还多。”她说,“这个诗人一定是有了某一种非常独特的经验,不过他却在‘语言’方面发生了点 儿困难。这种情况有时候也是很美的,对不对?”说完这句话,她就笑了。

在她的笑容里,我看不到有“我的师丈因为肺病去世”的那一层阴影,也看不到有“饱受折磨把四个淘气的孩子教养成人”所凝聚起来的一层积劳怨恨的冷霜。 现实生活的艰苦,像一捆粗糙的绳子,紧紧地捆住她像捆住天使。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

在“请教一首诗”以前,我还拜访过她一次。那一次,我看到了现实生活的真面目。她有两个淘气的孩子刚打过架,饭桌也没收拾,屋里是那两个可以说是完完全全不懂事理的孩子的哭声,一起一落,连我听了也心烦。 可是她并不发怒。她十分镇静。 她一边和我谈话,一边收拾饭桌,把碗拿到厨房去洗,洗过碗又把厨房收拾干净,然后替我沏好一杯茶,请我到客厅去 坐。

她用无法形客的耐性来治家,来对付现实生活。她所得到的报酬是很大很大的,那就是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保持了自己的纯真。

人生什么事最使我难过呢?穷吗?不是。累吗?不是。我说人生最使我难过的,是看到美丽的母亲当了几年母亲以后,有了一张恶狠狠的脸;美丽的主妇当了几年主妇以后,脸上有了严冷的表情。

我有一个当主管的朋友,天天在发威,说是可以震慑部下,结果眼中布满凶光,毁掉了自己美好的容颜,也失去了内心的纯真。其实一个好主管,应该对部下亲切。因为替部下解决困难,鼓励部下发挥创造精神,才是他应负的责任。也许“凶光”真能帮助他击败自己的部下,但是一头怒狮率领着一群绵羊,又能创造出什么事业?

生活的艰难有时候也能毁掉自己的纯真。我对天天上菜市场买菜的先生或太太,心中怀着敬意。但是我常常祈祷:菜市场里讲价杀价的活动,不要毁坏他的面容,使他脸上凝聚锱铢必较、淡漠无情的冷霜。

我觉得只有一种“天真”是可以受责备的。天真得以为自己可以不尊重别人,天真得以为别人应该毫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天真得以为自己永远比别人高明,天真得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尽义务,天真得把团体的成就认为是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这些“天真”,是应该受责备的。

以真诚待人的那种天真,在低待遇下努力工作的那种天真,为了助人不怕吃亏的那种天真,耐心想去感化恶人的那种天真,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慈爱的那种天真,喜欢跟小孩子接近的那种天真,热心而被人拒绝却不生气的那种天真,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那种天真,为了尽责任而吃苦的那种天真,都是应该鼓励的。因为这些“天真”保持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能使一个人的容貌永远那么可爱。我怜悯一个有了成就,却失去了纯真的人,因为我觉得他所得到的跟他所失去的相比,实在少的可怜。失去纯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切。 (选自子敏散文集《和谐人生》,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是一篇人生哲理散文,兼具形象性、抒情性、逻辑性,并取得了三者

的平衡,既能启发智慧,又能让人获得艺术享受。

B.作者以诗意的文字娓娓叙说生活哲理,达到文学作品以情感人的审美效果,

让人不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纯真”真的很好。

C.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的手法,善于将概念化为可感的艺术意境,避

免了说教文章的空洞乏味,不但让人信服,而且产生了愉悦的审美效果。 D.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迷失自我,抛弃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作者借

写此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 虚假,表达了对现实的反讽。

E.本文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苦涩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诗意、发现乐趣、保

持纯真心灵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智慧,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6.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成熟”应 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

答: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用了较大篇幅叙述作者与国文老师交往的经历,这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原文,谈谈作者是如何逐层揭示“‘纯真’好”这一主旨的。(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C [B项,让我们“热血沸腾、情怀激烈”的是翻雪山、过草地的英雄们的故事;D项,无中生有;E项,最后一段陈述“记忆光线”时的情绪是积极的、向上的。] 2.记忆光线:文学、历史等能影响我们的精神和心灵的记忆。 单相思:人类缅怀、追忆,并想挽留逝去的时光。

3.①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作品和壮举,能够感染我们。②思慕崇高的生命境界,精神和心灵得到洗礼。③调动生命激情和美好襟怀,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 4.人类在历史光辉的照耀下成长,人类文明在薪火相传中不断发展。这就如同天文学家在对天体过去的影像的研究中探索宇宙的规律。体验有观点,有感悟,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5.CD [C项,所指夸张手法文中无据;D项,说“作者借写此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虚假,表达了对现实的反讽”错误理解本文的情感态度,本文表述中饱含同情、怜悯、理性的情感。] 6.(1)成熟不是刻薄、猜疑、狭隘、自私,而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用智慧培植起纯真。作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富有诗情画意。

(2)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用飞出绳索吟唱的天使凸显出国文老师在艰难生活中保持诗意、乐观的纯真心灵,表达了作者对国文老师人生智慧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7.作者通过叙述国文老师在艰难的生活下依旧保持耐心、平静,刻画出一位具有丰富的人生智慧、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成熟智者形象,印证了前文“成熟是一种智慧培植的纯真”的观点;从行文上看,又与下文当主管的朋友失去内心纯真的表现形成对比,鲜明地揭示出智慧与纯真的关系。

8.首先,作者将“纯真”区别于无知幼稚,将它与智慧联系起来。用国文老师的快乐和当主管的朋友失去人生快乐两个事例正反比较,说明拥有智慧的纯真才不会在生活的艰难面前一击而碎;其次,作者将纯真区别于任性狂妄,赋予纯真以道德内涵。说明保持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才能使个人的容貌永远可爱亲切,获得快乐;最后,水到渠成地将纯真与人生的幸福联系起来,点明“失去纯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切”。

散文阅读(三) (时间:45分 钟 分值: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江南雪 欧阳冰云

①我守着季节的变换,等待着江南雪舞的曼妙,已经很久很久„„犹如守着永恒,任由岁月变换。

②秋天,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天。阡陌纵横的道路无限延伸,像一双双神奇的臂膀拥抱着一望无垠的棉田。我的姐妹,系起了棉布围裙,浩浩荡荡地走进棉田。一朵朵雪白的棉花在她们的指尖盛开、飞舞。丰收的喜悦和汗水汇成棉田外那条龙脉,龙湖滋润着江南,也滋润着江南如雪的棉花,充实着江南人的梦想和世界。 ③洁白的棉花在奶奶纤细、干枯的指尖绽放,在奶奶的怀抱盛开。奶奶坐在地里剥棉花。含苞待放的棉花,包裹在青褐色的棉花桃里,奶奶用纤细的手指一掰,雪白的棉花朵儿就在奶奶干枯的手掌中悄然绽放。奶奶把剥好的棉花装在篾篓里,棉花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增高,不一会工夫就像堆砌的雪堆。雪白的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奶奶是在棉花盛开的深秋离开我们的。那夜,她坐在灯下悠悠地剥棉花,棉花一篓篓摆在奶奶面前,她就坐在洁白的棉花堆中,剥着剥着,再也没有醒来。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一朵一朵„„

④我在那个深秋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江南,去追溯自己的梦想。在中原辽阔的土地上,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麦子和高粱,延伸向无边无际的天空。我穿梭在麦地里,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浅薄。金黄的麦芒刺痛了心里柔软的底线,我躺在麦禾上哭泣,我牵挂江南美丽的雪花,温暖的棉花。粮食滋养着生命,棉花温暖着身体、精神和灵魂。奔波的日子,我夜夜拥抱温暖的棉被,那是爱的锦囊,是母亲千万里的牵挂。

⑤江南又一个雪花飞舞的季节,我归来。层层叠叠的雪花覆盖着江南的棉田,寒风张着贪婪的臂膀,要将时间留住。江南棉船小镇,像一首经典的歌谣,在龙湖的码头荡漾。我坐在龙湖的船上,凝视着江南雪中的棉船,我心中歌谣纷飞。此时此刻,我像一个纯情的江南少女,满怀心事地吟唱。雪花深处,该是怎样热闹的丰收场景,该是怎样热烈而丰富的过往。瞬间,沉淀成一片纯净的画面。 ⑥棉花的枯枝还残留在风雪中。雪花飘落在棉花的枝桠上,远远望去,像是盛开的棉花,雪白雪白,满满一地,让人心生许多惊喜和温暖。奶奶抚摸过的棉花,在雪地里盛开,仿佛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寒凉,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灵魂的蜕变。

⑦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江南雪,从奶奶的身边一直铺开,铺向遥远的天际。雪夜,我听到雪花在我的窗棂下低低地哭泣,寒风从门窗的缝隙里探着脑袋张望,瞅准了棉被的边缘,从床沿溜进我温暖的被窝。瓦楞的缝隙里,有雪花钻进来的响动,在静寂的寒夜发出隐秘的声音。我蜷缩在温暖的棉被里,里面散发着奶奶的气息,柔情、亲切、温暖,这种气息一直在夜晚抚摸着我,环绕着我。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奶奶像雪花一样飘过来,在黑夜中落定在床沿上,抚摸棉被和我。我不停地颤抖,雪花在我脸上融化,浸湿了棉布枕头。

⑧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处回荡着相对的命运。棉船小镇的人们纷纷背上了棉被衣物,在雪花飞舞中走向他乡。只有漫天雪花在呜咽。雪花的归宿是土地,而棉花却选择了背井离乡。

⑨枯枝在雪地里颤抖、呼叫和哭泣。棉船失去了他的孩子,耕种棉船这块土地的孩子。离乡的脚步,踏上了寻梦的远方。枝头的雪花朵朵,犹如棉花盛开的美。此刻,却寂寞、冷清。

⑩无边的雪将天地合一。温暖的棉花将寒冷的身体包裹,故乡或者他乡,棉花都将像亲人一般,呵护着你。

江南雪,棉花似雪,雪似棉花。是爱的精魂,是梦的故乡。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与结尾都写了江南雪,不仅首尾照应,营造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图

景,而且取雪与棉的形似,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依恋。

B.“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既写出奶奶临终前劳作时的情景,也

写出了那种温馨、那种满足在“我”心中留存的永恒记忆。

C.第七自然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雪花与寒风,渲染冬夜客居异乡的寒冷

孤独,自然引发作者对奶奶的思念。

D.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季里,姐妹们在棉田里尽享丰收的喜悦,奶奶也在这时

候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些抒情的描写,给故乡染上了一层绮丽梦幻的色彩。 E.全文以雪与棉象征灵魂的纯净、爱的温暖,旨在表达作者寻梦之旅中的追

求和失落,流露出对家园的渴望与坚守的感情。 2.请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南雪与棉花是文章的写作主体,文章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奶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梦必将离乡,远方与故乡永远不能重合。请依据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探究你对寻梦与归乡关系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这里是新诗的故乡 谢 冕

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里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

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哀怨,过来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

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

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 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制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 (选自《文汇报》2012年3月13日11版)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在新诗出现之前,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是星月交辉,北大从来都不缺少古典

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

出了两位先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

C.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

情,《新青年》和《诗潮》见证了他们的热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

明北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大校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

作者对北大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

6.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这一切”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是以怎样的结构方式选材组材来说明北大是新诗的故乡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这样的语言对你有何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写作对这样的启示作出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C [A项,只提及但未描写江南雪,“营造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 图景”有误;C项,作者已经回到了故乡,“冬夜客居异乡”有误。] 2.①承上启下,紧承上文固守家乡的单调,引出离乡寻梦的迷失,为下文的回乡作铺垫;②对比,这里写到中原大地的麦子与高粱,与江南的雪与棉花形成对比,分别象征物质与精神,一滋养生命,一温暖灵魂,引发作者的深刻思考。 3.写棉花是写奶奶,奶奶的一生与棉花融为一体,“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写雪也是写奶奶,“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那是最本真最纯洁的灵魂。是奶奶把棉花和雪花勾连起来,把寒冷与温情爱心勾连起来,也把现实和梦想追求勾连起来。

4.要点:①爱,在故乡。家乡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魂牵梦萦的往事和精神寄托。②寻梦,有时要背井离乡。③远离产生思念,异乡人的心中弥散着浓厚的皈依情结。④故乡是外出寻梦者的力量源泉,回乡可能使人获得精神滋养。要结合社会现实来阐述。

5.AE [A项中的“在新诗出现之前”不符合文意;E项“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不正确。] 6.①北大是诗的国土。②北大是属于诗的,北大为新诗的摇篮。③北大从来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与托付。④北大师生始终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从没忘记与中国诗歌共命运这一庄严使命。

7.①以纵横结合的结构方式来进行说明。②以时间顺序从纵向说明北大新诗发展的历程。③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横向列举各个不同时期北大引领新诗潮的代表人物,说明他们为北大新诗的故乡作出的贡献。

8.( 1)语言特色:形象生动,饱含情感,富有表现力。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北大描绘成一个盛开着诗歌之花的美丽的花园,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这个美丽花园的喜爱与自豪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北大校园的浓浓诗意,激起了读者阅读的深厚情趣。

(2)启示:(示例)我平时的作文语言偏重辞藻与文采,忽略了自我情感的表达,本文第一段充分表现出北大诗歌创作的浓厚氛围,自然流露出对北大诗歌园地的热情与钟爱,给人以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语言给我以深刻的启示:好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富有情感,要能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认识看法和真实感受。

第五篇:初三说明文 议论文 散文综合阅读二

初三说明文、议论文、散文阅读二

一、阅读沈而默的《超级网银》,完成1—4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 →“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 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

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

答:

3.文段⑤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4.文段⑦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答:

二、阅读巴雅尔的《天外飞来准晶体》,完成5—8题。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08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

5.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答:

6.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答:

7.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8.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A.因为首次发现并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科学家谢西曼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B.在自然界中也发现了含有准晶体的岩石,不过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C.对于含有准晶体的陨石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

D.罕见的准晶体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理由是:

三、读《珍惜弱点》一文,完成9—13题

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常是低调的,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呢? 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是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9.找出本文中心论点。(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答:

10.第③ 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11.文中的年轻人回敬了主考官一记耳光反而被录用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答:

1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把握“低头”的尺度和“昂首”的尺度。 答:

13.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但生活中也有人赞赏忍气吞声、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称道曲意迎逢、讨好夫差的勾践,认为正是当初他们肯“低头”,才让韩信日后有机会成为三军统帅,让勾践最终有机会吞并吴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四、陆文夫《脚步声(节选)》,完成11~15题: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

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

“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

注释: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

14.文中使用典故和引用诗句,请根据提示填空。

⑴“闻鸡起舞”典出《晋书》,说的是祖逖早起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⑵“雄鸡一唱天下白”最早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后来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化为“,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第三节画横线句子的含义。(10字以内)

答:

16.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根据下面提示,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

① “怕” 的对象不同:②“怕” 的程度不同:③“怕” 的感悟不同:

17.文中第一节文字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五节文字侧写城市的“喧嚣”“轰鸣”,这是怎样的写法?这样来写有何用意?

答:

18.文末画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其中“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在何处”说的是现在,“走向何处”则指向未来,将这三点贯连起来,你认为作者的所谓“走”路,指的是什么?

答:

答案:

一、1.逻辑顺序2.“超级网银”的含义或概念。“超级网银”的各种功能。

3.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超级网银”的优点。4.不能去掉,“暂时”限定时间 ,表示部分银行短时间内不会收取“超级网银”跨行转账手续费,以后就不一定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5.结构很特殊,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很差,易破碎。(摘录原文语句“而准晶体的结构„„破裂”亦可)6.作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7.不能删。“很可能”表示推测,删后就变成了肯定,语意表达就不够准确了。8.C理由:文中写到“这依然是个谜”。

(三)9.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10.比喻论证。生动形象的证明了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做人的道理。11.他没有为一时利益放弃尊严与人格。(意思对即可)

12.谦虚但不能放弃尊严,自尊但不能看不起别人。(意思对即可)13.要求:观点鲜明,理由恰当,表述清楚。

(四)14.⑴形容胸怀大志的人,读书或工作非常勤奋。⑵一唱雄鸡天下白

15.坏人比鬼更可怕(防坏人应甚过防鬼)16.①少年时怕的是鬼,现在怕的是人。②少年时怕鬼一路飞奔,现在害怕只是回头来看。③少年时怕后知道“鬼不可怕”,现在怕后明白“我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了”。

17.对比(比照、衬托)城市的“噪”和山林的“静”形成对比,噪中显静,说明我们只有心静才能自省。18.“你”指的是读者,泛指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作者。这里的走路,指的是探索人生之路。

上一篇:医疗网络主管述职报告下一篇:养老院院长的述职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