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类读书笔记

2022-09-04

第一篇:有关教育类读书笔记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读<<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有感

数学组: 黄青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读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你可以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埋怨工作压力过重,但这些都不能成为理由——这个时代需要你静心读书,老师的身份需要你静心读书。我一直把读书看做给自己补钙,补过钙的双腿走路更加坚实。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对如何读书都有过论断,这些可以成为我们效仿的对象,但我以为最重要的还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读书。把书籍当作你心目中的那一位,你就会爱上他,与其厮守终身,这样读书无疑成为了教师的生活习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明的人说话。”读《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这本书,也有这种感觉。它启迪了我的思维,它是我人生旅途中的“贵人”,是我成长历程中的“导师”。

爱默生说过:“有史以来,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一个人能不能做成一点事情,能不能有一点人生的成功,不完全是由能力决定的,甚至也不是机会决定的,而是由热情决定的。这里的热情是一种深层次的生命活力和事业精神。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认为,在成功者的各种特质中,“热情”是第一位的。教师工作平凡、琐碎、辛苦,只有拥有热情的教师才能享受教育工作独有的快乐。 欣赏孩子是快乐之源,欣赏自己的工作也是获得快乐的最好秘诀。从孩子的诞生、哺育、教养,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那付出了无数心血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同样,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都关心,几年如一日地关注学生,看着学生长大成熟的教师,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读完《优秀老师的九堂必修课》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位教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应该是最快乐的职业。然而,现在的中小学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普遍偏低。原因何在?除了客观因素,便是自己的心态。能不能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全在魔鬼抑或天使的心态。让我们调整好心态,享受教育的快乐吧!

第二篇: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心得一:读《守望教育》心得体会

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心得二: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的心得体会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心得三:读《优秀是教出来的》心得体会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一定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总之这位老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心得四:《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体会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心得五: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2.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第三篇: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

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

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

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作者:韦钰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三、《给教师的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你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

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篇二:关于教育的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书名: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 注的66个教育细节》

部门:

姓名: 2015年11月

通过一个多月的读书,使我大开眼界,精神世界为之更加丰富多彩,生命得于升华,对书籍的看法也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评价。说实在话,在没开展读书活动之前,我没有认认真真地、象模象样地读过一本教育名家的教育专著,偶尔读的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有点兴趣时读一点日常杂用方面的书籍,像现在这样静下心来读一本本名家名著,并且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悟与体会,几乎从未有过。书籍确实能安慰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心灵,静化我们的心灵。它里面有星光的闪耀,有雨露的润泽,也有花草的芳香,既有黄金屋,也有颜如玉;它既能把人生引入歧途,使你饮恨终生,也能使人生辉煌,无限幸运。以前,书籍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枯燥无味;现在是一种吸引一种味道,读后心怀豁达,是一条河流,一片天空和大地,心旷神怡,虽然说不上陶醉,但也说得上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与快乐。

读了张平老师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书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切地说在开始研读的时候就已经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并从教育的细节入手身体力行。书中从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其实,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实质也就是做人。因此,书中的四个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只有具备了做人的各项品质才能更好地学习、做事,也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编者将教师最需关注的66个细节一一阐述,而在阐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论述,在阐述一个品质细节前,编者都引用了两句名人名言来概括该品质的重要意义,紧接着运用一些鲜活的真人实例来具体论述,最后,编者提出培养这些良好品质的方法和建议,使这本理论性很强

的书增加了不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读者的兴趣。

书中讲述的教师最需关注的教育细节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们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可见身心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从小就跟着酷爱体育运动的父亲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岁时,他从父亲那得到一支猎枪,之后开始独立活动,开始了钓鱼、打猎和探险的生活,而年幼时的这些经历成了《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对广大的教师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作为教师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健全品格的人。而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我愿把自己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大量读书,深入实践,及时总结,积极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向名师学习,学他们的奉献,学他们的敬业,学他们的创业精神,不断完善自己,让课堂扮演好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展示挖掘课堂中教育的智慧。 2. 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

“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5.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学会关心,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尊重每一个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等紧紧围绕一个“爱”字,从每一个细节中洞悉教育之事,感悟教育之真,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塑造孩子。让教师们都知道,拥有一可爱学生的心是当一个好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不在做陶行知笔下的“糊涂先生”,希望大家领悟爱的真谛,感悟教育的真义。 6.海纳百川 7.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让读书成为可能,让读书成为习惯。当一名的教师,感悟人生,捕获理想,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阅读它,走进它,让我们放飞理想,走向辉煌!用阅读

滋养心灵,用读书丰厚底蕴,使我们内心开放、鲜活、细腻和温和,从云中漫步到日常教育中的润物无声,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读书给我们的不只是启迪,更是一种享受。书籍是无价之宝,让我们用心领略、触摸教育的风景,展示读书的收获。篇三: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书名:《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内容摘记: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天性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取决于无意识的需求和欲望;而行为主义者由于不研究人头脑内部的事件,因而认为人是否具有理性无关紧要,在他们看来,只要对环境中各种刺激进行精心的安排,引出有机体的反应并加以及时的强化,就可以控制和塑造人的行为。

2、皮亚杰认为,人总是积极地、理性地试图学习。他把儿童看作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会主动地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

3、他认为“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识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起源,去解释认识尤其是科学认识的一门学科”。也就是说,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它要解决人(群体和个体)的智慧是通过何种机制,经历怎样的过程,怎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这类问题。总之,发生认识论研究的主题是,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以及认识是如何逐渐发展的。

4、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

5、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呢?其理由是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事物如何运作的好奇心,即人具有一种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

6、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当个体面临环境中新的刺激,总是先试图去同化,如同化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原有图式无法同化新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的图式甚至重建新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7、个体后天建构的图式最初源于动作,这种主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构成了皮亚杰理论的核心。具体地说,主体主动地组织图式去同化环境中新的信息,如同化成功,图式得到丰富;如同化失败,则原有图式得到改造或建构新的图式。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进行,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8、在皮亚杰看来,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类: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9、教育的关键在于,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提出恰当、不超出儿童的同化能力,又能促进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中问题”。

10、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1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主要特征是: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筑感知动作图式。

12、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获得两大成就: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及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13、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逐渐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

14、在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儿童已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但儿童运用的概念与成人运用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

15、在直觉思维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思维直接受到知觉到的事物表面显著特征的影响。

16、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的儿童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不是形式的。他们只能对具体事物、具体情境进行思考,如果在纯粹语言叙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儿童就会感到困难。

侯 朝 君

《傲慢与偏见》艺术赏析 《傲慢与偏见》是闻名遐迩的英国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的杰作,是世界文学文库中的珍品,曾受到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也是本人最喜爱的小说之一。著名的评论家威廉。莱昂。菲尔普斯曾称赞,简奥斯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学艺术家之一,而《傲慢与偏见》又是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主要是以描写爱情婚姻为主题,小说描写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美满婚姻,柯林斯与夏洛蒂之间讲实惠、找归宿的婚姻。并将伦理道德准则放在爱情故事中加以描述,让人深思,在熟悉的婚姻生活中,究竟应该把什么放在首位,是美貌、是金钱、史迪威、是感恩还是感情?描写得入情入理,让我们好像亲临其境,总想知道下文如何,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感染,获得启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绝对不会幸福的,如柯林斯与夏洛蒂;只追求美貌、满足情欲,不讲道德情操,感情就不能持久,其结果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痛苦,而且还会使家人焦急,受到牵累,给社会造成负担,如魏肯与莉迪亚;只有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彼此坦陈心曲,真心相爱,患难与共,保持高尚的情操,才能获得理想美满的婚姻,如达西与伊丽莎白。总的来说,恋爱结婚不仅要使自己幸福,而且还要承担家庭责任,堆社会有益。小说创作艺术主要表现如下四个方面:

一、情节构思巧妙,扣人心弦

小说以宾利搬到哈福德郡的内瑟菲尔德庄园,结识本内特先生一家为开头。通过举行舞会,让脾气随和、直率、温顺、英俊的宾利,与身材魁梧、举止高雅、不善与陌生人交流且相貌更加英俊的大戏,留给人的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加上,大戏对伊丽莎白出生的轻视,使美丽职慧的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了偏见,造就了男女主角的相识,让傲慢的人与有偏见的人的最终结婚拉开了序幕。同时,描述了温柔善良美丽的简语宾利的相互爱慕,情投意合。接着写魏肯对达西的恶意中伤,使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进一步加深,对魏肯的盲目偏爱。紧接着描述本内特先生的远房侄儿柯林斯本想从久闻美名的本内特家的女儿中挑选一个妻子,心安理得地继承他家的财产,向伊丽莎白求婚不成,他又马上转向二十七岁的还未订婚的夏洛蒂,便结成了一段实惠的婚姻。之后,小说没有立即写简与宾利两人感情顺利的发展,而是写宾利妹妹的干扰,达西的劝阻,导致宾利离开内瑟菲尔德庄园,使简因失恋而痛苦,以及伊丽莎白在罗辛斯作客的日子,与达西的再次相逢,达西的冒然求婚,伊丽莎白的果断拒婚,以及对达西的重新审视。接着又写伊丽莎白的彭贝利之行,对达西的偏见消除,爱恋的产生。然后穿插魏肯与莉迪亚的私奔及结合,伊丽莎白对魏肯的重新认识和对达西感情的加深。最后讲述简与宾利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和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美满结合。作者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事,与另外三桩婚事,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从不同角度衬托主线,使主题不断升华。同

时又构成扣人心弦的情节,使主线时隐时现,悬念跌起,引人入胜。如宾利与简相识后,便彼此产生了爱恋的情节,当读者盼望会有更深的交往与美好的结果时,但作者却安排了宾利离开,让读者感到惋惜,以为他俩就此错过,同时又期待他们再次相遇。又当达西鼓足很大的勇气,向伊丽莎白表露情感,并求婚,谁知伊丽莎白却坚决拒接求婚,狠狠的指出达西的缺点和错误,发誓绝不嫁给达西,让人不免觉得达西有点可怜,而且认为骄傲的他,肯定拂袖而去。谁知达西却一改以前的冷漠和错误,倾心以对,令伊丽莎白重新对他、对自己进行了认识和审视,慢慢地消除了偏见,为俩人的情感发展架起了桥梁。再如,伊丽莎白在彭贝利一游后,对达西的认识已发生本质的变化,开始感觉达西的爱情,依然离开达西,回家协助处理这桩不光彩的事情,让伊丽莎白与魏肯的事情马上解决,以看到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究竟是怎样发展的。这四桩婚姻在小说中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误会”百出,冲突迭起,疑窦丛生,时而扑朔迷离,时而山穷水尽,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柳暗花明。结构编排的曲折、巧妙,让人一旦开卷,就无法释手。

二、对话机智幽默,妙趣横生

该小说的对话最大的特点是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机智与幽默。如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第一次相识时,达西的傲慢态度,对伊丽莎白出生的轻视,伊丽莎白故意让达西难受一下的对话。达西说:“本内特小姐,难道你不想乘这个机会,跳一场苏格兰双人舞吗”。伊丽莎白笑了笑,过了一会才答道:“哦!我刚才听见了,不过我马上还决定不了作如何回答。我知道,你想要我说想跳,这样你就不可蔑视我的人,因此,我已经决定告诉你,我根本不想跳苏格兰双人舞。现在如果你有胆量,就蔑视我吧”。达西答道:“我的确没有那个胆量”。这段对话充分体现伊丽莎白的聪颖和机智。如她所说的第一句话,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选择诚实坦白是最好不过的;她的第二句话,却对达西曾经的无礼给了一个有力的回击,让达西意识到,她的聪明,她是不好惹的,不可蔑视的;她的第三句话,对于第二句在意思上有很大的转折,在句式上是一个让别人回答的反问句。幽默中略带讽刺,让人不得不承认伊丽莎白是他父亲认为的最伶俐的女儿。又如,内瑟菲尔德第二次舞会上达西与宾利小姐的对话。“这样的交际场合,多么令人难以容忍;说真的,我和你颇有同感。”“告诉你,你完全猜错了。我心里想的可比这愉悦得多。我一直在回味俏丽女郎脸上秋波流转所能赐予的极大欢乐”。“她成你心上人有多久了,什么时候我可以向你贺喜呢?”“女人的想象很迅速,它以下就从仰慕跳到爱情,又从爱情跳到结婚。我知道你会给我贺喜的”。宾利小姐因爱慕达西,见达西没怎么跳舞,便故意迎合讨好他,而达西却是一个不善于迎逢别人,同时也不喜欢别人迎逢他的人,尤其是宾利小姐这种虚伪,又有目的的人。但鉴于宾利小姐是好友的妹妹,加之出于礼貌也没有必要正面回绝,所以他将伊丽莎白的乌黑美丽神气的眼睛和活泼的风姿形容为秋波流转,既说明了自己与她是不同的,又是对心仪女子的赞美,也是对宾利小姐的委婉、风趣回绝。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了解自己已有中意的人,这应该算是一种最好的拒绝方式了。之后,对宾利小姐的打趣,达西的回答,将她的想象归纳为女人的普遍毛病,进一步表明她在达西心中丝毫没有特别之处。这样对她的自作聪明,轻松巧妙的予以了回击,同时,对她假心假意的祝贺给予的肯定,这一幽默以至宾利小姐识趣的闭上了嘴。再如伊丽莎白拒绝科林斯的求婚,本内特太太坚持要本内特先生说服自己的女儿答应嫁给科林斯,本内特先生说的话,“一个不

幸的选择摆在你面前了,伊丽莎白,从今天起,你就得同你双亲中的一个成为陌路人——如果你不嫁给科林斯先生,你妈妈就永远不再见你了。可是,如果你嫁给他,我就永远不再见你了。”这样的开头又这样的收尾,让伊丽莎白忍不住笑了,也让读者不由替伊丽莎白先是捏了一把汗后又轻松了一口气,以至本内特夫人不得不就此罢休。简单的几句话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伊丽莎白的难题,而且让人忍俊不禁,又不得不称绝。还有他同意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事说的那些话,“我们都知道他是那种骄傲自大,令人讨厌的人,不过,只要你真的喜欢他,那也没什么”。“这实在是一个屡出奇迹的晚上呀!”“我明天就提出还钱给他,他会大发一通豪言壮语,自吹自擂说她如何爱你,于是这件事也就了结了”。“要有什么年轻小伙子来向玛丽或是洛蒂求婚,就请他们进来吧,我现在正闲着呢”。这俏皮逗乐的打趣话,充分体现了父亲的和谐可亲以及敏捷的思维、透视他人心理的能力、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让人不禁开怀大笑。书中其他人物的对话同样机智幽默,让人时时感受到轻松幽默的气息。

三、人物形象鲜明,独具个性

小说中塑造的任务有二十几人,但每个人的性格个性都不一样,各具特色。伊丽莎白是书中刻画得最全面的一个人物,她聪颖机灵、有主见,又善良、乐观、活泼,作者分别一一作了详细、逼真的描述。她在拒绝她表哥科林斯先生求婚时,充分体现了她的机灵、有主见、善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个性。如科林斯宣布要向她求婚,自己实在不想面对这种荒唐的求婚,但又碍于母亲的命令时,她马上意识到尽快让这件事情过去,才是明智的办法。于是她便坐下来,待科林斯说话,再寻机拒绝。当科林斯讲述了一大堆的不着边际的求婚理由和一厢情愿的设想时,她就郑重干脆地告诉科林斯,希望他不要再浪费时间,并对科林斯对她的爱慕予以了感谢。简短的几句话,便让科林斯清醒地回到了现实,还礼貌地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大家闺秀风范,这充分体现了伊丽莎白思维的敏捷,以及对婚事的严肃态度和果断干脆地作风。书中也有力地表现了伊丽莎白善良纯洁的一面,如当她得知宾利对简的情意时,并没有因简受到了比她更多的重视而嫉妒和不快,而是真心地替简高兴,对姐姐的幸福感同身受。这些思想和举动只有真心希望他人幸福的人才会有的,充分体现了她内心的高尚。书中也有着力刻画了她的活泼可爱。如当她拒绝了达西的求婚后,见到凯瑟琳?德布夫人时的“如果答应了达西的求婚,此时也就是以未过门的外甥媳妇的身份见达西的姨母,凯瑟琳?德布夫人准要气坏”的想法和在彭贝利庄园,感受了庄园的美丽后的“如果当上彭贝利主妇倒也有其美妙之处”的想法,以及将舅父、舅母、介绍给达西时,还偷偷狡黠地观察达西的感受的行为,都充分体现了活泼、可爱,让人觉得这女孩挺有意思的。另外,对于父亲作为丈夫的不当言行,她并不是视而不见:她尊敬父亲的才能,感觉父亲对她的宠爱,但父亲常常当着他们的面揭妻子的短,使他们看不起母亲,她认为这些行为都是应当受到严厉指责的,并从中认识到极为不适的婚姻将给予子女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这体现了伊丽莎白为人正恳,有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有思想、有主见的性格。虽然书中之处也并未回避。如她对达西的盲目偏见以及对魏肯德偏心,这都并未削弱主人翁聪明美丽的形象,反而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她的形象,使他的形象更加成熟,更加多面化,更贴近生活。

四、讽刺手法突出,寓教于乐

总之,《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乐趣无穷、令人回味的小说,其创作的艺术独到一面,让我们在阅读中得到了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这也是小说受到众多读者喜爱,成为一部经典名著的原因。

第四篇: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类

看过有关于教育类的心理学的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呢?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类,供大家参考学习。

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类【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类【2】

假期里,我阅读了与自己工作中相关的书籍——《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吸收和思考: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对教学过程,我是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归纳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书中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书里对此作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正确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如果我能将教育心理学切实的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去,无疑的,对于教学工作,我想这本书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

第五篇:有关读书的读书笔记

篇一:关于教育的读书笔记

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

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

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作者:韦钰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三、《给教师的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你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

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 篇二:关于读书笔记的写作

关于读书笔记的写作

一、读书笔记的性质:

一种文体,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1.先有阅读后有笔记。

阅读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对文本材料所蕴含的信息的发现、确认、整理、加工。不是单纯的消费活动(消费就是把资源转换成垃圾),阅读是生产新的精神产品的过程。

阅读是对文本材料的精加工,正如同去菜场买菜:泛览,审视(审美期待:期待视野有多大,你能发现的境界就有多大。读书、赏景就是读自己的心灵)。审视时头脑里已经有精神活动:想象、构思、设计、规划。

想法明确之后决定购买(借阅),然后有择菜、清洗、切菜、归类,等待烹饪。阅读过程中对信息的整理、分类正是创造新信息的精神活动。

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在欧美国家,文法学校是精英教育(博雅教育、通才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文法学校重点内容是训练阅读能力。历史、文化、艺术、学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其热门学科。 阅读为什么被精英教育所重视?因为它是一种最基本的认识活动。有人说:生活是一部书,人生是一部书,人心是一部书,社会是书,历史是书,世界是书,世间万事万物无非是我们的认识对象,需要读懂它们。读书能帮助我们掌握正确的认识方式,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善莫大焉。

我们的教育“理所当然”认为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无用才是大用,合理生活,健康的身体,乐观心态,协调的人际关系,健全的心智,是幸福的必要条件。片面追求学业成功往往扭曲了人格。

2.阅读的心理准备

我们这个社会上有一些人具有超常的自信,觉得世上的一切都是明明白白,都被他看透了,他根本不承认生活完全可以是另外的样子。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当然不需要读书。

家长:人这一辈子,总归要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过日子,读研又能怎样,在

外地打拼又能怎样。

领导:要想做好工作必须争取一把手重视,否则工作不可能有起色。

庸俗的生活观念,污浊的专制文化是阅读活动的一剂毒药。所以现在的社会上很多人漠视读书,认为这是无效的投入,读书是幼稚,是犯傻。

一个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既要有自信心,也要有谦恭心和敬畏心。

自信心:作为勤勉、守法的公民,我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对家庭、社会有权利有义务,我做到了该做的一切,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包括经济待遇、政治待遇、人格的尊重。

谦恭心:作为一个处在自然、历史中的人类个体,我对未知世界要有好奇心,要向往真善美,有寻求真理的热诚和活力,有参与社会变革的愿望和实践。当前社会阶层固化,价值观念固化,“知识改变命运”已经失效。这是一种发展的阻碍,是病症。我们每个人需要提升自己,参与社会实践,改善自己也改善社会。

有了对社会、对自己的端正认识,阅读才可以正常进行。

3.阅读的事可广可狭,它可以是读书、读图、读影视、读音乐。我们在阅读书籍、文章或其他艺术作品时,遇到作品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就成了读书笔记。

常看到有些书记述的人和事、讲的道理打动了我们,有些看似不可能的事被人办成了,我们会深受感动,喜不自胜,想和人交流,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

但是,在书中我看过的每一篇文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好奇心,探索心,进取心是可贵的精神品质。不要让世俗的观念污染你孩子的心灵。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描绘着自己的人生画卷,只有奋斗,只有自强不息,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鲜亮光耀的色彩,我们的生活画卷才会闪光。 读书笔记的实质是记录自己所看到的文字材料。内容包括:看到了什么,怎么理解它的。

4.阅读的事可深可浅,它可以是日常的文化消费、休闲行为,也可以联系到阐释学(人是善于给事物赋予意义的动物——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与“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久旱逢甘雨与洪水猛兽,他乡遇故知与老乡老乡背后一枪以及“他人就是

地狱”)、接受美学(读者与文本对话,补充空白,期待视野,理想读者=真理)、现象学(人的感受器官有明显的局限性。世界是主观的,精神的而非物质的、客观的。要正确认识世界必须搁置前人的认识,直接面对现象)哲学理念,构建一种对文本的理解,推进“理想读者”的形成。

读者有期待视野,与呈现视野复合最为理想。有解读不足、过度解读的现象。 当前的方、韩之争,易中天《我看方韩之争》,有人读出:易中天两边讨好,准备开溜。

张召忠对伊拉克、利比亚战争信息的解读。

阅读的目的:怀着真诚的心愿去理解和解释文本、解释世界,形成最正确的理解,真理就在我们共同参与中实现。读书笔记应该是记述(相对)真理的实现过程。

二、读书笔记的类别

两件事:记述与评论感发

三种情况:

◆学者的笔记——作为研究的起点

文章形式:

1.评注式。批注:金圣叹评《水浒》、《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红楼梦》成为研究古籍不可缺少的资料。

写在书的页眉页脚、左右边缘。《四库全书》电子版设了批注的功能。

评注式笔记不单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价。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摘要帮助别人提高选书、读书的效率,难度不大,十分有用。

有人采访某电影演员,问所演电影的主题是什么,“这怎么好说?”

2.记载式。 1)笔记本。

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2)活页本。

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和日后查阅。

3)卡片(学术研究最常用的方式)。

电视剧《围城》中李梅亭逃难中带2个大箱子,一个装读书卡片,一个装药品。确保他既能当教授,又能活下去。

卡片好处是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

4)剪报。

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5)全文复印(现代信息技术流行之后的方式-保存全文)。这种方式最实用,但是也是懒汉的方式,无任何加工。

重要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

本人写论文前,必从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搜集数十篇论文泛读和精读,有一个专题的论文汇集,恶补相关知识。

◆职业人士的笔记——保持某种思想认识水平或专业水平,为完成工作职责所必须:党员、教师、医生、工程师、律师、建筑师、会计师。。。。。。

文章形式:心得式

即读后感。是阅读作品之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1.摘记要点2.阐发心得,写自己的读书体会、感想、收获;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

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每篇800字,每周2篇

实小教师的假期功课:8—10篇指定材料的阅读体会。要保持“专业人士”的专业水平,必须阅读专业领域内的最新资料,否则知识老化,沦为不专业。

最典型的是美国的医生,必须是博士,读尽所有专业文献。

◆普通公民的笔记——提高文化素养

文章形式:摘要式、心得式

摘要式: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 篇三:关于诚信的读书笔记

诚信伴我行 -------读《师德与教师职业》一书有感

敖吉一小 白亚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新时代的年轻教师,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我最近一直在看一本《师德与教师职业》的书,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更是让我印象深刻:2002年2月,美国一所中学28名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被任课女教师发现,判28名学生生物课得零分。他们还将面临留级的危险。在一些学生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学校要求女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数,女教师愤然辞职,学校有近一半的老师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老师改分数,他们也将辞职。教师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生物课的考试更为重要。社会上一些公司也要求学校公布这28名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永远不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

故事中学生抄袭作业无疑是不诚实的表现,而这位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而且自己首先做到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以自身正直的道德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学生和教师。

诚信是一个流行词,曝光率非常之高。那么在全社会都高谈诚信的时候,我们是否更应该来好好思考一下什么是诚信,怎么样做才是真正的诚信呢?在我看来,这非常有必要。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诚信,有“一诺千金”、“一言 1 九鼎”、“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的古训。曾子杀猪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他以实际行动给儿子上了一堂及其重要的人生第一课,教会了他做人的根基是诚信,又教育了多少代人。“商鞅变法,取信于民”为建立诚信守约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法制标新立异。商家合法经营,是诚信;人们之间相互平等交往,是诚信;教师传道受业解惑 ,也是诚信。

曾子以信教子的故事告诉世人诚信的可贵,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说,曾子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孩子,那么,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又何止是一个孩子?是否更应该懂得在当今社会遵守诚信的美德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呢?

几天前发生在我们班级的一件事引起了我关于诚信深深的思考,上半年期末考试前,中心学校通知全乡各学校将对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的班级和各人进行奖励,身为三年一班班主任的我更是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本班学生,班级学习劲头一度高涨,一时间掀起了刻苦学习的浪潮,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本班数学,语文成绩分别取得全乡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成绩公布之日,班级沸腾了,好多同学高兴地向老师说:我们这下终于可以获得奖品了,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全班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 发奖品的日子终于到了,当我满怀期待地来领奖品时,却发现只有一张薄薄的奖状,但我明明说给孩子们奖品的,这不是欺骗孩子吗,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高尚道德的人才,必须要认真贯彻诚实守信、言行 2 一致的行为规范,就要追求“以德立身”,要学生诚实守信,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所以我毅然决定我自己来给孩子们买奖品吧,我到书店和学习用品店给孩子们买了课外书籍和学习用品,忘不了那一张张领到礼物后的笑脸,看到这一幕我眼睛里有东西在打转??这是努力换来的喜悦,这是拼搏过后的欣慰,我给他们的承诺兑现了。

“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数的定义,众多的称谓,其核心内容都阐释了教师理应是真善美的化身。教育的确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师肩负着承传社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人品应成为社会的楷模,人性的标尺!教师诚信危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不仅会严重污染和影响教育的纯洁和教育环境、教育秩序,而且教师的不诚信行为还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行为。

2014年10月10日

3 篇四:关于读书笔记的七篇范文

关于读书笔记的七篇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读书笔记范文二

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案):用“隽秀”形容“笔直的”、“如斧削”的“山”尚可,而用“婀娜”来形容就不妥了。“婀娜”是形容姿态柔软而美好,“如斧削”一样笔直的山峰怎么能给人以柔软的感觉呢?可以把“婀娜”改为“挺拔”。

——《语文短评·顾此失彼》

读书笔记范文三

我只想在痛惜之余,说出几点希望

首先当然是希望大家(不限于知识分子,而是一切党员、团员,一切觉悟的青年和觉悟的劳动者)都应该向他们学习,特别是那些至今对知识分子还有某种不信任感、不敢推心置腹的人们,以及那些一味争名夺利,甚至对****祖国至今还三心二意,羡慕资本主义“天堂”的人们,多读读他们的事迹。„„

其次,我想说,希望一切先进分子所在机构中的党组织、每个党员以至每个正直的公民能够更多地更好地关心这些先进的人们。„„

第三,我也想对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等同志说几句话。共产党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是随时随地准备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十亿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切。我们不是那种认为一个大学生“不值得”为一个农民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那样的人,如果在别的岗位上,当然也不会冒死去抢救一个小学生,或者同一个甚至几个拿着凶器图谋犯罪的歹徒格斗。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但是事情还有另外一方面。我想,蒋筑英和罗健夫都并不是必然要死(我不懂医,不知道罗健夫同志所患的“低分化恶性淋巴瘤”和蒋筑英同志所患的多种凶险疾病能不能在早期治愈,这里是假定能够)。如果他们还健康地活着,尽管报纸上不会这样大量地表扬他们,但是他们却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多更重大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经常提倡自我牺牲,但是我们不是说一个共产党员或先进分子的生命和健康就不重要。生命和健康,这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而建设伟大的****祖国的资本,它们不是属于我们个人而是属于祖国和人民的,对于党员,就是属于党。我们反对借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损公利私,而贪生怕死,但是有了病,特别是有了严重的病,还是要治,并且要治好。

——胡乔木:《痛惜之余的愿望》

读书笔记范文四

读《命运》有感

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把握,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的!只要你愿意。 读书笔记范文五

读《评说玫瑰》有感

这篇文章很早前我已在《故事会》上读过,当时我就很喜欢它,现在又反复读了几遍,印象更深了。它的名字叫《评说玫瑰》。

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深深的哲理。两句话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玫瑰园里,有一对双胞胎和她们的母亲。双胞胎对玫瑰园的看法是这样的:“这是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这是个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都有花。”

道理很明了不同的角度看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个法则可以用到任何方面,只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的话,会有最好的结尾!不信,试试看吧。

读书笔记范文六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道理

“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

不会发生。”这句话你相信吗?我犹犹豫豫的,半信半疑。

又一起的《读者》里,就有一篇这样的文章,题目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不会发生》,它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好神奇耶!

神奇归神奇,我还是认为这是一句安慰人的话,因为这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如果烦恼都不会发生,那还烦恼什么?如果真的是对的,那„„不是太伟大了?

我做了一个实验,写下了3个烦恼,果然,一个也没发生,实在太令我吃惊了。你一定不信,我看你可以试试。(那个烦恼一定要现实哦)

读书笔记范文七

读《绿屋的安妮》有感

《绿屋的安妮》写得不错,内容也很有味道,好!

11岁的孤儿安妮被错送到住在绿屋的一对夫妇家,因为安妮的可爱,那对夫妇收留了安妮。于是绿屋的安妮上学了,发生了许多让人又可气又可笑的故事„„

看完了这本书,我不又喜欢上了安妮这个人物形象,她活泼、大胆、可爱、聪明、善良,最重要的是她极富想象力,乐观极了,在她眼里,什么都是美好的。她爱说话,中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倒希望和她交朋友,有她在我永远都不会寂寞了。

我希望能做个像安妮一样的女孩,讨人喜欢的可爱女孩。因为女孩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又一本拙劣的员工思想教材——不得不读《你在为谁工作》之后感--随遇而安--读后感

又一本拙劣的员工思想教材——不得不读《你在为谁工作》之后感 当笼罩在我们上空的政治迷雾渐渐散去,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段也随之寿终正寝。这是一大进步。从梦幻中醒来的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而理智,于是如何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再次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要说目前通用的招数,不外乎经济的胡萝卜加生存的大棒。相对于前者的颇有威力,后者却使人颇有微词。《你在为谁工作》无疑也是其中的“一棒”,也无疑又是绵软无力的一棒。 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小册子很是流行,之前就见过《谁动了我的奶酪》,据说是利欲熏心者炮制的,却冠以“美利坚进口”之伪名。后来又有《送给加西亚的信》,令人费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教人诚信敬业者可谓多之又多,何必非要舍近求远呢?这样说并非是因为抱残守缺敝帚自珍,而是其中明显迎合了国人迷外的媚俗倾向。仅从题目上看,前两者还有些许象征意味,而这次的《你在为谁工作》却是直白无误由说教演变为训导。但三者的共性都是:因为浅白所以流行,因为浅陋所以武断,因为粗暴所以无效。 让我们瞧瞧《你在为谁工作》是如何完成上述三大使命的。 1.从形式到内容到方法的浅白。全书共分五章,各章有五至七节不等,各章节有其题目,各小节围绕本章展开,形式上有序而不乱,可使读者一目了然轻松进入正文阅读。再看精心设计的内容:“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了吗”,“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态度”,“决不拖延,立即行动”,“从优秀到卓越”。如果我是企业主,我也会对此青眼有加,用最少的语言概括除了最需要的东西,这是多么符合老板的心态呀!而各小节的题目,十之八九都是口号,口号也许会打动人,但也只是一刹那的事,随后便是如闻痴人说梦般的愕然。全书内容可以翻译为:提高认识转变态度——马上行动起来赶快努力工作——太伟大啦你成功了,这简直就是一部题为《王者之歌》的优美三部曲。可能吗?也许只有在刚上班的头三个月我会相信。而从本书的论述方法来看,以大量的举例引证加主观阐发最为突出,前者多为名人富豪之言行范例,后者又言之凿凿语气肯定无疑。表面看似案例分析,大有mba教程之派头,其实却是简单的模仿秀加教父口吻的混合体。 2.学理和逻辑上的浅陋。《你在为谁工作》整部作品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也即凡是依靠本人的劳动而获得薪酬的行为均为工作。所以作者告诉我们工作是人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这话本身没错,但是用错了地方。其实国外理论中早有“工作”与“劳作”之分,但也不得不悲观的承认,由于人类社会尚处于极不完善的发展阶段,真正拥有工作者少之又少,能从事与之才智、兴趣相吻合进而实现其“自我”的人实属凤毛麟角,而绝大多数的人只不过是糊口谋生的劳作者。既然在学理上站不住脚,可以说我们都在工作,但不能要求我们为工作而以命相搏。就像梵高可以为画画割掉自己的耳朵,但我们不能。所以即便是抬出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也不能使我们对“努力工作便可实现自我”的空头支票发生幻觉。而拿天纵其才的比尔?;盖茨说事就更显荒谬,单其传奇经历就和普通人毫无可比性而言。 3.态度粗暴。说其态度粗暴,是因为无视人这一复杂而巨大的存在,故而论述中缺乏人性的关怀与温暖。相反的,那种冷漠仿佛是针对机器的态度,说让你on就不得off,说让你run那你stop就肯定是错的。那么无效和反感都是必然的效果。请问:假如一位员工连同自己衣食住行养老抚幼上的困难都无法彻底解决的话,他还怎么与企业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呢? 当然,这本书也并非毫无作用,它至少可使我们由此引发许多思考。而公司的用意也无疑是好的,但只有双向的思考才是工作的改进成为可能。

浴火重生的灵魂——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匿名--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读《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篇五:关于自然的读书笔记

读《世界地理未解之谜》有感

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存的星球,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她广袤丰沃的胸膛,哺育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她巍峨挺拔的肩膀,承载着亘古绵长的历史重托。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对其所生存的星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索,她的诞生就是一个神秘莫测的谜团;她的存在就是一幅撼人心魄的美的传奇。在浩渺的宇宙中们为何只有小小的地球能适合人类居住?地球到底是如何让形成的?很多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秘密,现在开始慢慢了解。

《世界地理未解之谜》60多个地理谜题,涵盖着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绮丽诡异的地理面貌,感受神秘之境,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做一些为他人为社会有益的事情,也许很多人认为,我们不是专门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我们也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所以我们只需要静静的等待结果就行了。其实并不是,地球是所有人共同的家园,她就像我们的母亲,我们应该义不容辞的保护她。我们也可以阅读一些科研方面的书籍,既可以增

加阅读量,又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关于世界的奥妙。贡献不分大小,在于我们做或不做,我们的力量很渺小但有句古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的就是我们该与去尝试。

根据记载,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影视作品中的极光都有着变化着的颜色和形状,出了神奇美之外,这些绚丽的壮观的极光同时也有着极大的破坏力,给交通、通讯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骚扰电离层,影响短波无线电信号的传播,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人们想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去了解极光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通过实验,有科学家得出结论:极光是空气稀薄的高层大气里的大气放电所造成的。这个结论在当时也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证实,但随即有人提出:“高空空气发光是怎样引起的?激光为什么多发生在两极?”等问题,于是又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验,开始有人不断假设,从不同的方面去寻找一切答案的可能,也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极光之谜还没有完全解开,但人类已初步了解了它的许多方面,而且科学家正在检测及研究,不久我们就能了解绚丽壮观的激光的秘密了。

作为一名文科学子,虽然对许多理论专业术语并不熟悉,但我也了解到了,极光现象只出现在两极是因为地球就像一个以南北极两级为地磁两极的大磁铁。而从太阳出来的粒子流就是指南针,它飞向两级的方式是螺旋形的。而每门学科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会贯穿的,对

于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假设。就如同哲学当中事物的发展一样,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一切事物都是两面的,需要用辩证法的思想来思考,这样也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大堡礁中色彩斑斓的鱼群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天然艺术图画,热带鱼的自由穿梭,形态各异。

上一篇:有个愿望我藏在心底下一篇:员工廉洁自律承诺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