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者观后有感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先驱者观后有感范文

妇女先驱——向警予

怀化学院大学生第一届话剧节《向警予》初稿

演员:刘敏娜 饰 向警予

申定飞 饰 蔡和森

杜 毅 饰 军 官

余 情 饰 蔡 畅

孟翔飞 饰 葛健豪(蔡母)

崔丽萍 饰 士兵甲

袁 芳 饰 士兵乙

王作平 饰 同 学 李霞艳 饰 妇女甲 李望林 饰 妇女乙

旁 白: 欧阳霞

群众:陈 梦 聂 霜 蔡 娟 余建兰 陈 程 第一幕

旁白:“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 1912年春,向警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两年后,转学至长沙私立周南女校,与蔡畅同学。通过蔡畅结识了蔡和森与毛泽东等进步青年,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蔡:我妈妈原来不叫葛健豪,叫葛兰英,我外公是曾国藩的一员部将,做过道台,所以我妈也算是大户小姐出身。年轻的时候她和鉴湖女侠秋瑾,还有同盟会的唐群英还结拜过姐妹呢! 向:她和秋瑾,唐群英,结拜过姐妹? 蔡:对 向:真厉害!

畅:(悄悄话)妈,要是哥能和警予姐···· 葛:去,丫头,别胡说 畅:本来就是嘛

蔡:我妈16岁嫁给了我爸,成了湘乡大财主的少奶奶。 向:那这么说,你以前还是个少爷呢! 蔡:我小名叫彬彬,在老家大家都叫我彬少爷。 向:那,那为什么?

蔡:为什么过上现在的日子?对吗? 向:嗯

蔡:是因为我爸和我妈不是一路人,妈妈爱读书,个性强,她相信男女应该是平等的,她更相信女人也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 向:那她跟我是想的是一样的。

蔡:可跟蔡家那样的老式家庭,想的就太不一样了,所以我妈和我爸一直和不来,后来我爸到了上海,学会抽鸦片,还讨了小老婆,跟我妈就彻底闹翻了,两年前,我爸自己做主,收了一个财主家五百块大洋要把我妹许给那家同样爱抽鸦片的儿子,我妈坚决不同意,就跟我爸离婚了。 向:离婚?(惊异)

蔡:不敢相信是吧?在那样的封建家庭里,一个女人竟然主动提起离婚,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伤风败俗,我爸当然不答应,就提出条件,除非我妈放弃一切家产,不拿走一分钱。他原本以为像我妈这样做了大半辈子少奶奶的家庭妇女,一旦离开夫家肯定无法生存下去。

向:可伯母偏偏就是答应了,是吧?

蔡:我妈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就这样空着两手,带着我和妹妹离开了那个家

向:所以你就从以前的彬少爷变成了现在的蔡和森? 蔡:能和妈妈在一起还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呢?

(看了一眼在后面在忙的妈妈和妹妹)就靠那双手,妈妈养活了我们兄妹,供我们读书,她自己也很爱学习,半工半读考上了长沙的女子教员所,成了全长沙最大的学生,就在进校的那天,就改成现在的名字,葛健豪

向:蔡和森,我以前一直很崇拜你,我现在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崇拜你了?

蔡:为什么?(站起来)

向:因为你有一个伟大的妈妈!(两人相视而笑)

旁白:1919年,蔡和森与向警予同船赴法勤工俭学。在漫长的旅途中,二人一同观看日出,一同讨论学术和政治问题,憧憬美好的未来,互相产生了好感。1920年6月,他们在法国正式结合,结婚照是二人同读一本打开的《资本论》;他们还将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结集出版,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终于实现了反对封建婚姻的理想。这对革命夫妻的爱情故事传为佳话。

第二幕

旁白:大革命时代卓越久远的日子,就是中国妇女在罪恶的婚姻制度下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日子, 向警予积极带领战友们参加了这场抨击封建制度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同胞们,起来吧!包办婚姻不应成为我们的归宿,缠绕双足不能绊住我们的脚步,我们有权利选择脚下的路,我们有义务追求自己的幸福。 向:人心齐,泰山移,女同胞们未来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妇女解放,婚姻自由

(两位妇女举着长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横幅,与向警予在大街上游行示威,并四处发放传单) 第三幕

旁白: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不幸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两名国名党士兵将向警予押上来) 向:放开我,放开我,放开我。

军:我们已经查明你就是向警予,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生要么死? 向:少废话,要杀就杀,要剐就剐,我牺牲有什么关系,你们这帮出卖民族的刽子手,等着吧!人民是不会放过你们的 军:来人啊!动手,哼!

士兵甲:向警予,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臭娘们儿

军:住手,下去,向警予啊,只要你肯弃暗投明,前面这一条阳光大道,你不想想你自己,也要为你的孩子吧! 向:呸,别拿孩子要挟我,你妄想 军:你给我带下去!

(两个士兵把向警予残暴的押下去了) 第四幕

向警予被两个士兵推到在地,伤痕累累。女儿走上前深深的握着她的手

同学:你还好吗?

向:(含着泪水)这算什么,我能忍住,死算什么,我早已有死的决心,为主义牺牲,我绝不后悔(声音颤抖) 同学:那孩子呢?孩子怎么办?他们离不开你啊!

向:我何尝不在乎自己的孩子,我是多么的想跟他们在一起啊!(喘气)但是,在革命面前,这就是我的使命,妮妮,博博就托付给你了,等他们长大以后,请记得告诉他们,我是为革命而死的。 同学:会的。

向:我想,他们会懂的。你走吧,快走吧。

旁白: 1928年5月1日临刑前,向警予在狱中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放在唇边亲吻。

向: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 军:开门。

(两个士兵把监狱门打开,军官进去就踢了向警予一脚,并抢走了向警予正在深情凝望的照片) 向:啊,我的孩子。 (军官一边撕照片一边凶狠地说) 军:把她给我带走。

(两士兵连拖带拽把向警予带走了) 旁白:在全世界无产者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33岁的向警予走向刑场。

(两士兵押着向警予出场。他们一边押着她走,向警予一边说道:) 向:我是向警予,一名共产党员,反动派就要杀死我,可革命者是杀不完的。同胞们,起来吧,反动派的日子不会长,革命很快就要胜利。啊(向警予被迫跪下,跪下的同时边说)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说第二句中国共产党万岁时,一士兵捂住了向警予的嘴,并用东西塞住了她嘴巴,但向警予还是把那几个字讲完了)

军官:(蹲下)向警予啊,我现在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有什么好说的(把向的头拨向一边,凶狠地说) (一士兵把向嘴上的东西拿掉) 向:中国共产党万岁! 军官:动手,直接动手!

(一士兵把向警予执刑了,向警予倒地···)

旁白:作为我党著名的妇女领袖,向警予把她短暂而壮丽的一生

献给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她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所做的开创性的贡献,以及她为理想献身的革命精神将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让我们一起向向警予同志致敬。(全体演员上台,敬礼) 最后定格:两人举起“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的横幅···

第二篇:缅怀地质先驱李四光先生

今年是李四光先生逝世后的第四十五周年。他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的主要筹建者之一,其创立的地质力学独树一帜,为国家地质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他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源于他研究中国石炭纪二叠纪海水进退。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的发表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萌芽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的思想营养。他根据中国和东亚的地质构造特点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的地质理论。四十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发表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理论已具雏型。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的完稿是他对地质力学理论的总结,并对地质力学的工作方法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地质力学理论的核心是构造体系的思想,他在地球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闪烁着光芒。

早在三十年代,李四光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他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1952年,地质部成立,主管新中国地质勘查业。地质勘查工作从传统的矿业中分离出来并列在矿业之前,属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处于产业主导地位的重工业发展起资源保障作用,地质工作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起导向作用,对下游产业和国民经济增长起倍增作用可靠的地质资料为各类经济建设服务。否则,我国经济建设将成“无米之炊”。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指出“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建国初期,做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长和全国石油地质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地质学界"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的氛围中,他正确回答了中央关于"走天然石油道路,还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询。他根据多年潜心研究,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和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七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据此,他率先提出进行"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摸底工作",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发现大庆油田之后,指挥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在战术找油田方面,他亲自选定华北、江汉平原的突破点和关键井位并打出高产油流。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他还十分注重和经常指导大西北、苏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达木石油调查队伍并发现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浅海进军,皆取得重大突破。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50年4月,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玛仪,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关心着铀矿地质的开展,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 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末,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四十多年来核工业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身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先生作为地质力学的创始人,还是科技创新的典范。中国为有李四光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而自豪,中华民族为有这样忠诚的儿子而骄傲。他坚持科学技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急国家所急,想人民所想。他的科学实践活动紧密围绕国家的需求,为祖国和民族的富强奋斗。

李四光先生是中国地质学界的先驱,也是无数地质人的旗帜。他的爱国事迹将激励我们为建设伟大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近代留学运动的先驱——容闳(小编推荐)

《容闳评传》,陈汉才,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容闳与中国近代化》,吴文莱主编,珠海出版社,1999年10月 《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容闳著,石霓译注,百家出版社,2003年8月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先驱——容闳

大约一百四十年前,晚清政府分四批派出了总计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他们是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他们是中国电报业、矿业、铁路业的先驱,他们中出现了京张铁路的设计者,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他们的故事都离不开一个人——容闳,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毕业生,中国留学之父。

1828年11月17日,容闳出生于广东珠海的一个贫农家庭。在他七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英国传教士办的一家西塾。为什么父亲不让容闳跟他哥哥一般在正统的儒家私塾读书,然后走向科举之路呢?容闳后来回忆道“当时中外交往正开始发展,我的父母预感到,这种往来不久必将形成潮流,认为抓住时机送儿子去学习英文是非常值得的,说不准儿子将来会成为一名高级翻译,拥有优越的职位,而跻身于商界或外交界。”1也许正是因为父亲的“精明”,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容闳在日后有了父母难以料想的成就。1839年,因创办学校的郭士立夫人因故回国,容闳就读的小学停办了。容闳失学回家。1840年秋天,当鸦片战争仍在继续之时,容闳父亲的去世,让这个家庭更加一贫如洗。容闳跟哥哥姐姐一起帮助母亲维持生计。这期间,他卖过糖果,捡过落穗,当过折纸工。这一段艰辛生活,让容闳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百姓的困苦,这与他日后救国图强的努力是不无关系的。

1841年,容闳被招进布朗教士创办的马礼逊学校,从此他又开始了自己在英文学校的学习。1846年,布朗在回国之前宣布可以带几位学生到美国完成学业,愿意的同学起立示意。或许是六年的学习让年轻的容闳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片沉默之中,他第一个站了起来。随后站起来的还有黄胜和黄宽。在说服了母亲之后,容闳三人跟随布朗来到了美国。赴美留学不仅是容闳一生的重大转折,对日后中国教育也有着一定影响,这是中国学生开始走向世界的契机。

容闳到达美国后,先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学习算术、文法、心理、哲学等。1850年,容闳与黄宽从孟松学校毕业(黄胜因病在一年前回国)。黄宽接受资助进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而容闳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并最终进入赫赫有名的耶鲁大学。他主要通过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方式维持生活,并于1854年毕业。容闳虽身在美国,接受的是彻彻底底的西化教育,但他始终保留着一颗饱含拳拳爱国热情的赤子之心。在大学期间,容闳就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想要改造中国,就必须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人才。而出国留学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最好方法。于是怀着留学教育计划的梦想,容闳在毕业同年踏上了归国之路。

此后历经18年的风云变幻和漫长等待,于1871年,容闳的教育计划在于日昌、曾国藩等人的帮助下,被清政府采纳,四批总计120名幼童踏上了赴美留学 1 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年,第2页 的道路。1881年,由于吴子登、陈兰彬等保守者对留学生移风易俗的夸大指责以及美国政府排华,留学计划终止,留美幼童全数召回。

虽然努力半生的留美教育计划最终还是没有成功,但容闳仍致力于救国实践。从参加戊戌变法到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容闳一生都积极投身于中国近代化。

其实,留学教育计划在大学期间已深深植根于容闳的心中了。容闳常常因为想到中国的悲惨现状而痛苦不已,在他消沉失望时,他甚至希望自己从来没有接受过教育,因为一个人接受的教育越多,懂得的知识越多,就愈加痛苦。但是当他清醒过来时,又觉得这种人生观是卑下的。正是这样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让容闳在大学时就开始思考该怎样“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在晚年回忆道“我能够称自己是一个已受教育的人,而且就以此身份,我应该问自己:‘我将用自己的所学去做些什么呢?’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结束之前,我已把自己将要付诸行动的事在心中规划出一幅略图。我决心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青一代应当享受和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2

从1854年回国到1871年教育计划被采纳的18年间,容闳无时无刻不在找寻实行自己的教育计划的机会。1855年至1860年,容闳先后在广州、香港、上海、天京等地向清朝官吏、社会名流,乃至太平天国的领导人,谋求派遣留学,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容闳终究是没有放弃的。186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容闳结识了曾国藩,这给他的教育计划的实施带来了一丝希望。曾国藩要筹建江南制造总局,容闳表示中国需要的是“制器之器”,这个建议得到了曾的认同,曾派遣容闳赴美选购机器。容闳完满完成任务后,不失时机地提出设一所机械学校,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曾国藩认为中国有了“制器之器”后,也应该有“制器之人”,采纳了容闳的建议。这是容闳在自己的教育计划上踏出的重要的一步。他回忆道“我劝导总督应当在江南制造总局内设立相应的机械训练学校以作为其发展的需要,没想到我的这一教育方面的建议竟然得以迅速实施,因此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感到异常激动,因为潜藏在我心中已15年的教育计划,一直等待着被提出的机会。而取得附设兵工学校这一小规模教育的胜利,使我感到了有提出我的教育计划的希望。”3此后在1868年,容闳通过时任江苏巡抚的好友丁日昌向朝廷上书提出四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派遣留学生。但因为转奏的官员丁忧回籍,这次上书失败了。

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容闳18年的漫长等待终于在1871年修成正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次机会是由于天津教案的发生而产生的。为了解决这桩惨案,曾国藩、丁日昌等前往调停,而容闳作为翻译参与了谈判。在这次任务中,曾国藩等深深感受到了洋务人才的缺乏给外交事务带来的困难。容闳又一次抓住机会向曾提出了教育计划。很幸运的是,这一次,容闳的努力没有白费,教育计划得到了通过。清政府开始向美国派遣留学生。

1881年,由于吴子登、陈兰彬等保守者对留学生移风易俗的夸大指责以及美国政府排华,清政府终止了留学计划,召回了所有留学生。容闳奔走呼告,甚至请求耶鲁大学校长写信给总理衙门,请求不要撤回留学生,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至此,容闳的教育计划中途夭折。

23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容闳:《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虽然教育计划没有按照原计划进行完成,但留美学生在日后为国家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电报业、矿业、铁路业的开创者,他们中有中国第一批外交官,他们中出现了“中国工程之父”詹天佑,中国第一代矿冶学家吴仰曾,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他们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历史贡献。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们在留学期间接受的新知识新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容闳从小就接受了比较系统完备的西式教育,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不同的世界观。在这一点上,容闳是不同于其他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先驱们的。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封建统治服务。鸦片战争后,一些开明的封建官僚及地主士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提倡向西方学习。但他们仍是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容闳不再关注“体”“用”之别,突破了传统的华夏夷狄观,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西文化之别。他一生的努力始终是以“西学东渐”为宗旨,希望学习西方文化,从而达到国家的富强。从“中体西用”到“西学东渐”,容闳代表了中国一批寻求富强之路的探索者。

幼童留美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中国教育近代化道路上重大事件。虽中途夭折,但容闳为中国教育近代化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然的。留美学生回国之后投身于中国近代化建设,成为中国第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幼童留美开中国留学运动之先河,以它为开端,留学教育继往开来,激发了留学浪潮,从而加深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留学事业推动了教育事业,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人的苏醒。溯其本源,容闳是功不可没的。

容闳对国家近代化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还体现在他“教育救国”主张的提出。“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容闳认为要振兴中华,首先必须从教育入手。学习西方文化,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的现金人才,中国才能一步步走向富强之路。他一生都是在实践他的主张。他的思想对甲午战争之后“教育救国”的社会思潮是有着深远影响的。无论是容闳的“教育救国”主张还是日后的“教育救国”思潮,都是对当时的时代有着积极的作用的,都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做的有益尝试。而容闳做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以及留学运动的开创者,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先驱,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第四篇: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精神永存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李文文

摘要: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关键字: 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建党九十周年

2011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光辉路程。在这个具有不寻常历史意义的时刻,我们不能不首先想到李大钊这位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率先选择社会主义,率先发起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伟人。为了缅怀伟人李大钊,深刻感受李大钊的精神,我们赴河北省乐亭县参观了李大钊纪念馆,亲身感受李大钊平凡又伟大的短暂一生,对李大钊精神以及他的贡献和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李大钊生平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3年底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曾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卖国的斗争。1917年底,入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率先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著名论文,和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并和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作坚决斗争。1920年春,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在北京创建共产党小组,11月小组改称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任书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积极组织和领导北方的革命运动,开展推翻北京军阀政府的斗争,组织北方人民支援北伐战争。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缉,遂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兵营,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开启了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河,某种意义上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启蒙时代,即“后五四”文化启蒙时代,而他也由此成为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引路人。

1915年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就与此密切相关。李大钊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改变中国的现状,“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他在当时影响较大的《晨报》上协助开办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此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文人对此展开了批评,形成“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积极宣传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正式发起。其成员有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何孟雄、朱务善、罗章龙、张国焘、瞿秋白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极为关键的一步,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为越来越多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即新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接受的重要一步。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们看到人类一种全新的制度正在俄国大地诞生,真正的能够代表“劳工”阶层利益的无产阶级社会制度的曙光正在升起。

李大钊在十月革命发生后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十月革命迅速介绍到中国,中国革命纳入到20世纪世界革命的范围中来考察。而20世纪对世界革命影响最大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所以他正是在寻求中国前途的过程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俄国的胜利,并随后开始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希望为中国寻找到新的出路。

李大钊精神永存

1927年4月,李大钊临行前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李大钊爱国主义思想的根本特点,是立志通过“深研政理”来救中国。留日回国后,仍“深研政理”,继续回答“再造中国”的重大理论问题,直至找到马克思主义。“深研政理”是他走上为中国革命开辟历史新纪元之路的最重要关键,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根本特点。

李大钊深研与探索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有以下四方面:

一、首创“以人为本”的“民彝”政本论。以人为本的近代人本主义,作为立国的基础与为政之本。

二、首创人天合

一、能动转化的青春国魂论。1916年5月,李大钊完成《青春》一文的写作。他创造出一种青春的宇宙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与人生观,有力地批判中国人当时流行的悲观、颓废情绪,从哲学理性上树立起昂扬、乐观、再造青春中华必胜的信心。《青春》是中华民族告别衰朽、再造青春的精神宣言。它的目的,就是要以与“宇宙同契”的青春精神来重铸国魂与民魂。

三、首倡人生理想契合宇宙本体的真理论。李大钊认为,历史上任何教主或圣哲,都必须接受真理的检验而不能高于其上。他不仅将真理作为爱国的标准,而且作为人生的标准。这种理性爱国的真理人生观,是他率先迎受马克思主义以救国的主观条件。

四、迎受时代新潮流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研究现代政理,必须首先研究人类历史的共同方向与时代潮流,这是李大钊的信条。他特别告诫人们,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李大钊正是在率先迎受这种新潮流中,才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历程

一个把人民利益书写于党章、宣示于誓词、贯穿于行动的政党,必然能赢得人民支持,拥有最强大的生命力。90年始终如一,中国共产党这90年,是一个政党为了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90年。90年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这90年,是一个政党为人民利益不断开拓进取的90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擎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团结带领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图发展,奋力开创幸福美好的生活,赢得亿万群众的衷心拥护„„

李大钊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才得以走到今天。我们在为伟大的中国骄傲和自豪时,一定不要忘记李大钊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性爱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生。 后记

我们必须像李大钊,那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不懈奋斗。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亟须我们继续发扬李大钊那种“深研政理”、追求科学理性、追求真理的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李大钊率先举起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中国的大地永远高高飘扬。

参考资料:

《李大钊传》 朱志敏著 红旗出版社2009年5月北京第一版 网站:http:///GB/15162724.html

第五篇:观后感,电影观后有感,爱国电影

诗意盎然,以小见大

——电视电影《那年秋天》观后感

×××

摘要:电视电影《那年秋天》以感人的抒情描述和生动的艺术形象,使观众得到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其艺术感染力主要来源于三大特点,即“诗化”风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关键词:“诗化”风格;人物形象;民族风格

引言

电视电影《那年秋天》篇幅短小,情节单纯,场面也不繁复。然而,编导者却以饱满的热情,独到的视角,通过感人至深的抒情描述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紧紧地攫住了观众的心,使观众从并不新鲜的故事中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内涵,得到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电视电影《那年秋天》的情节脉络清晰,人物形象丰满,情感刻画细致入微,并调动综合艺术的手段,把瑶山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渲染得多姿多彩。应该说,这是一部诗意盎然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电视电影。它像一首优美动听的抒情诗,更像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

一、《那年秋天》的主要内容 „„

二、《那年秋天》的主要特点

(一)“诗化”风格

有人说:“戏剧是一种浓缩的艺术。”成功的戏剧作品既是来自生活,又是经过艺术家高度概括、提炼、浓缩的。浓缩的实质就是诗化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这部电视电影虽然只有上下两集的篇幅,但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这主要是编导者善于浓缩情节,充分调动观众的艺术创造想象力,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之中把剧中的丰富内涵领会得分外真切而又深刻。如剧情开始,并没有出现红军与追剿敌人战斗的场面,而只是通过老年山花的画外音自然而然地将故事引出。这样,不仅使观众可以从画外音得知,六十六年前的秋天,年轻山花即将与未婚夫七步成亲的日子里,路过瑶山的红军曾跟国民党打了一场恶仗,山花救下的年轻红军旗手孙福来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负伤

1 的,而且还可以从画面上所表现的孙福来奄奄一息的神态,山花急切的心情,阿公和七步如临大祸的紧张表情,想象出这场恶仗是如何的惨烈,如何的悲壮。这种浓缩情节,以虚代实,调动观众想象力的“诗化”,要比如实地在画面上展现刀对刀,枪对枪地厮杀,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1、“诗化”意境。意境就是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其自然而然地进入二度创作的艺术氛围里,有着身临其境之感。《那年秋天》这部电视电影的编导者就善于营造意境。请看山花含泪送走七步和孙福来的情景:

„„

2、象征手法。这部电视电影运用“象征”之处颇多。如阿公与蓝癫子展开殊死搏斗一起摔下山崖同归于尽后,特写镜头展现的伴随着悲壮瑶歌久久地飘荡在山谷上空的那面军旗,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今天的革命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3、“诗化”韵味。这部电视电影的尾声就“韵味”十足,当山花的回忆故事述说完以后,剧情并未因此结束,而把镜头又拉回到现实中:画内,老年山花默默地站在老榕树下,企盼着眼望远方;画外,又回荡着她那缓缓的诉说声:“九月十六真到的那一天,七步哥没回来。我晓得,除了跟孙大哥当红军,他离不开我。那天晚上,我痛痛快快地大醉了一回,从此再也没有喝过酒。可不知怎么搞的,从那天以后,只要看见圆圆大大的月亮,我就一阵阵的头晕,好像是六十六年前那场酒醉,到今天还没有醒来„„”这一音画结合的尾声,体现出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它不仅饱含激情地讴歌了瑶族同胞“爱到永远,生死不渝”的凄美之爱,淋漓尽致地敞开了山花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纯洁善良、崇高美丽的内心世界,而且还把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留给观众,真可谓“言欲尽而意无穷”。

(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山花,是编导者倾注满腔热情塑造的一个纯洁、善良、崇高、美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热烈憧憬的纯情少女,由于出生时就没了父母,一直受到爷爷的宠爱,得到从小与她青梅竹马的七步的呵护,不免有些任性。然而她却有一颗纯真如碧玉,透明似水晶的心灵,当她发现受伤的孙福来奄奄一息时,便不顾一切后果地将他救回家中料理。她救人的动机单纯得可爱,当她从孙 2 福来手上的粗茧看出是穷人时,便抱定穷人应该救穷人,救人应该救到底的决心。所以,阿公和七步几次将受伤的孙福来送出家门,都被她找回来。她天真好奇,为了逗孙福来高兴,毫无顾忌地当面试嫁衣,蒙盖头,并让孙福来掀了红盖头。她机智勇敢而大方,在蓝癫子搜家的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假装裸身冲凉将孙福来藏在浴桶里而骗过了蓝癫子。她更具有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牺牲的精神,明知自己深爱着七步,轻易离不开他,但为了将来能打下天下,保住老百姓的江山,却在成亲的前夜毅然决然地洒泪送走七步去当红军。她像一朵清新、明丽的山花,点染在瑶山的青山绿水间,熨帖着人们的心灵。

„„

(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但凡优秀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总是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而作品的地方特色越浓,越有利于加强它的民族风格。因为民族风格的特点不是抽象的,它总是具体地寓于或渗透于属于这个民族的一定地区的地方特色之中。这部电视电影是反映广西白裤瑶族生活题材的。白裤瑶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奋发向上的民族。他们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民俗民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导者的高明之处,则是以一滴水珠映现太阳的发人深思的艺术表现手法,把白裤瑶的文化特征浓缩得极其形象而又情味绵邈。如反映山花成亲的那组镜头:

„„

三、主要结论

总的来说,《那年秋天》这部电视电影是一部有较高品位的成功之作。但它也不是白璧无瑕,美中仍略有不足之处。如人物刻画方面,七步的形象较单薄,个性不突出;对山花主导性格特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也揭示不够。„„

上一篇:写人记事类作文范文下一篇:新年祝福语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