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坭兴陶窑变的审美与工艺要点分析

2022-09-12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钦州坭兴陶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这种特色跟当地的窑土有直接关系。钦州当地形状呈现出四边形, 属于丘陵地貌, 南北分割将钦州分成两个部门, 东边白色陶土和西边红色陶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便形成了坭兴陶的主要原料。由于在配比中原料天然, 因此钦州坭兴陶的特点呈现出天然纹理和色彩, 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1、钦州坭兴陶窑变概述

窑变指的是陶瓷制品在烧制过程中, 受到窑内温度变化导致在制品表面发生釉色的不确定性天然变化。窑变在广义上讲不仅仅指的是陶瓷烧制的变化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出历史的变迁, 以及不同时代对陶瓷的认知情况。最早的窑变概念专指钧窑瓷器,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 其烧制特点移釉色艳丽而著名, 被誉为“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在我国明代《稗史汇编》中记载, “瓷有同是一质, 遂成异质, 同是一色, 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 非人力之巧所能加, 是之谓窑变。”这里面所提到的窑变主要指陶制品的器形和釉色的变化, 其中“同是一质, 遂成异质”所描述的是器形的窑变, “同是一色, 遂成异色”则表现的是釉色的窑变。

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 很多艺术家为了追求不同的艺术效果, 有意使之发生釉色窑变, 如今我们可以在记载景德镇瓷器业的专业著作《南窑笔记》中可以发现, 制陶中工匠选用白色的釉作为底色, 然后再给外边加入少量的釉里红, 在给表面上一层玻璃红宝石晶料釉在胎体的最外层, 放入窑中烧制的时候, 任由其颜色发生变化, 烧制的次数越多, 其颜色越漂亮, 这种特意追求窑变的方式可以反应出当时人们对窑变审美的态度和追求。窑变的结果根据出窑后产品的外观效果好坏, 又将烧制成品分为窑病和窑宝两种, 通常情况下, 色泽艳丽者被称为窑宝, 颜色暗黄, 有裂纹者被划归为窑病。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在这一时期别当作窑病的作品到了另外的时期又或别当作窑宝, 如通常出现的“釉色惊裂”的作品在哥窑中被叫做“冰裂纹”反而被更多收藏家所青睐。在窑变的审美发展过程中, 其由排斥到认可再到追求的过程是陶瓷发展的重要历程, 在古代烧陶工艺中, 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 很多化学现象不能被解释, 陶工对好多窑变现象加上了超自然的力量, 人为窑变的出现是某种灾难的预兆。后来随着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 人们发现窑变作品在色泽和形态上都具有欣赏价值, 从新引领了人们对窑变的认识和审美重构。

2、钦州坭兴陶窑窑变的审美分析

人类的审美是对自然界中自然物质或艺术作品的无功利性的认识。坭兴淘窑变是因其具有相同的胎质, 在烧制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差异, 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坭兴窑变和别的窑变不同之处即不是釉色窑变也不是形态窑变, 而是其陶泥的性质和在加工过程中后期工艺的特殊处理导致的窑变, 坭兴窑变在其审美特性上主要体现在作品的色泽、纹路以及抽象的意象形态上。

2.1 瑰丽的色泽

坭兴陶在形成窑变之后, 其瑰丽的色泽给人奇异的视觉展示, 如有的通体色彩一致, 比如天蓝、金黄、血红、墨绿、黄铜等, 也有的各色互相掺杂, 如红黄相间、红青相间等等。蟹青色和猪肝色是坭兴窑变色彩中最多见的两种颜色, 蟹青色窑变, 是民间因其颜色和青蟹的体壳颜色较为接近而得名。其实质是陶土在烧制的过程中, 因陶土中的铁元素发生化学变化造成, 色泽有深浅浓淡的区分。猪肝色也是由于其陶制颜色和猪肝的颜色比较接近而被命名, 也是和传统红陶的颜色最为接近。还有其他如色泽透亮的金砂石、梨木黄、黄金色、墨绿色等等。这些窑变不管是单色还是多色, 都是在其胎质内部形成的, 因此从视觉上都具有一种从里向外的穿透和冲击力, 也显得浑厚庄重, 同时坭兴窑变由于不是施釉窑变, 陶品的光泽显得沉郁而内敛, 没有太多的光斑和噪点, 因窑变工艺的原因, 每一件陶器的色泽都具有独特的差别, 其色相很难用色谱界定, 因此被称为窑变的价值所在。

2.2 变幻多样的纹理美

相对于其他陶瓷的烧制过程, 坭兴陶窑变的纹理更具有特点。具体表现在在打磨过程中颜色会呈现出色泽方面的变化, 因此纹理多变, 并且形成的图形也多种多样, 有彩霞、火焰、虎纹、豹纹等。彩霞纹理指的是在陶窑的表面, 呈现出丝丝缕缕的纹理, 呈现出带状分布, 旁边还有不同的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形状;火焰纹理也是坭兴陶窑中非常特别的一种纹理, 陶体本身的基础颜色比较深, 可以更好衬托出红色的纹理, 如同升腾的火焰, 更好地表现出工艺中火与土之间的艺术碰撞。其中虎纹、豹纹等其他纹理也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呈现的形状具有鲜明的特性而得名。

2.3 颇有意境的意象美

通过将坭兴陶窑变的纹理与形态变化进行结合, 并为之赋予情感, 将鉴赏人的感情予以寄托, 便形成了一种如真如幻、扑朔迷离的意境美。坭兴陶窑变具有朴实厚重的基础特点, 同时还具有灵活多变的烧制特点, 这种艺术上的深刻表现与当地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气息是非常符合的。

除此以外, 坭兴陶窑变在形态上与山、海的物象特征相互对应, 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的联想, 在形态上的多变性, 为鉴赏者的想象提供更大的空间。通过坭兴陶窑变的工艺作品, 文人骚客可以赋予联想, 这也极大提高了这种工艺的吸引力和鉴赏性。

3、钦州坭兴陶窑变工艺分析

3.1 钦州坭兴陶工艺流程

钦州坭兴陶制作与生产过程中有着严谨、有序的工艺流程。

3.1.1 练泥环节

主要原则原材料及调整配比, 为后期各环节实施奠定基础。

3.1.2 成型环节

在准备好原料后, 将其塑造成所需的形状, 常见的有手工拉坯成型、模具成型等。

3.1.3 修坯环节

在坭兴陶的所有成型种类中, 修坯步骤包含在拉胚成型、印模成形、压坯成型、注浆成型后必不可少的一道修整工序。而修坯的器物在修坯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 等到干燥后才能进行修坯。修坯所需要的工具一般也都比较简单, 是修坯工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或者实际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的。无论是在修坯机上进行修坯还是拉坯成型后进行修坯, 都包含如下几步主要步骤:第一步, 将需要修坯的器物固定起来, 确保其在修坯机或者拉坯机上都能平稳、匀速转动;第二步, 一边利用修坯刀对整个器物的外轮廓进行修整, 另一边对整个器物的坯体进行削薄;第三步, 利用不锈钢薄片、塑料薄片、塑料管等抛光工具对整个坯体进行修整, 保证整个器物表面光滑平整。

3.1.4 干燥环节

在坭兴陶整个生产过程中, 干燥程序必不可少。例如, 在压坯成型到修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干燥、修坯完成到装饰过程中需要进行干燥、装饰过后到入窑前也需要进行干燥, 而且这三个干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都不相同, 主要取决于坯体的性状、厚度和当时的天气环境等因素。干燥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法主要是自然干燥, 就是将产品放到室外或者室内通风处, 注意不能受到强风、暴晒或者淋雨;第二种方法时加热干燥, 将坯体放置在烘箱进行干燥, 或者正在烧制的窑炉上, 利用窑炉的余温进行干燥;第三种方法机械风干, 利用风扇等机械进行干燥, 注意风扇在吹风时一定要对准坯体中间部位, 以免因为坯体干燥不均导致变形。其中自然干燥法主要用于造型复杂, 不急于出厂且坯体外壁厚度相差较大的产品;而后两种干燥法的使用条件和第一种刚好相反。

3.1.5 装饰环节

坭兴陶可塑性极强, 适合在表面雕刻、刮等, 常见的雕刻方法有线刻、平雕、浮雕等。

3.1.6 烧制环节

现如今大多采用电窑烧制, 已经取代的传统龙窑烧制方法。

3.1.7 打磨抛光

这是坭兴陶独有的一个方法, 通过打磨、抛光工艺处理后才能成为完整的成品。 (1) 溶化川蜡并在其略感烫手时均匀涂抹在陶器表面; (2) 将陶器表皮上的细小沙痕或小孔洞用粗金刚砂轮打磨干净, 保持轮廓清晰; (3) 细砂轮再次打磨陶器表面; (4) 重新加热陶器至烫手再次上蜡并用布轮抛光。

3.1.8 产品验收与包装

产品验收并不是等到打磨抛光完成后才进行的, 而是在每个环节前后进行, 保证陶器质量, 经过验收合格后的陶器才能进行包装。

坭兴陶工艺流程的最后环节就是包装。一般情况下坭兴陶生产企业都会委托当地设计公司完成设计, 而不是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包装设计部门。考虑到坭兴陶易碎的特点, 其包装分成内包装与外包装两部分。内包装一般采用塑料泡沫作为内部缓冲材料, 外包装则直接选择而硬纸盒、竹制包装盒等。

3.2 窑变工艺特点

钦州坭兴陶窑变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烧造和打磨。这种工艺早在古代就出现一定的描述, 由于窑变的特色, 提高了这种陶瓷器的知名度。时至今日, 对钦州坭兴陶窑变的工艺特点进行研究依然离不开以上两道工艺。

3.2.1 烧造形成的天工窑变

钦州坭兴陶窑变是一种天然的变化方式, 主要指的是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纹理、颜色是天然形成, 只受到天然原料的影响, 跟其他因素无关, 即使通过打磨也不会改变其基本脉络情况, 这种工艺体现出来就是烧造工艺。目前, 我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不断加入新的技术研究, 其中, 对这种烧制中的天然变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通过科学技术的试验发展其中的变化过程, 对于进一步研究烧制过程中的化学物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常, 钦州坭兴陶窑变的烧制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化学物理变化可以归结为四个基本阶段:第一指的是低温阶段, 这一时段的温度通常在25摄氏度到300摄氏度之间;第二阶段指的是氧化与分解的阶段;第三阶段指的是高温阶段;第四阶段指的是冷却阶段。在以上四种阶段中具体历程是坯体脱水减轻重量、坯体中有机物质与矿物质的分解过程、冷却成形过程。这种天然的纹理变化以及色泽上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解释。在烧制过程中, 有机物的挥发过程会导致陶土中的铁元素会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 这种物质呈现出粉红色。如果氧化反应发生在高温环境下, 会导致最终的颜色呈现出浅黄色或者红色。氧化反应结束后接着会进行还原反应, 在特定环境下, 三氧化二铁发生还原反应时会被还原成硅酸亚铁, 其固体颜色在化学上反应为铁青色或者灰白色, 因此, 为保证陶器在烧制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纹理和色泽, 可以现将其放置在氧化环境中, 反应一段时间后, 将其置于还原反应环境中, 最终呈现出来的色彩相对于传统的窑变更加绚丽多彩、有效改善灰暗的效果, 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不但不会失去光泽, 反而会呈现出更加温润的特点。因此通过创新方式烧制出来的钦州坭兴陶窑器具有更好地品相, 艺术性更强, 由于整个过程中是自然天成, 因此也被称为“天工窑变”。

3.2.2 磨制形成的人工窑变

打磨是钦州坭兴陶窑变的最后一道工序, 打磨过程中, 力道不同, 位置不同最终呈现的结果也会有差异, 因此最终的工艺品通过不同方式的打磨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打磨工序具体又可以分为单色打磨和分色打磨。单色打磨指的是坭兴陶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表面会附着一层氧化层, 因此外观比较灰暗, 通过打磨可以呈现出单一颜色, 具体又红色、灰色以及铁青色。通过打磨形成的红色与氧化反应形成的颜色有所区别, 打磨可以使颜色饱满, 化学反应中红色中会有一定的黄色。分色打磨指的是根据器物的特征以及图案情况有针对性的完成打磨工作。通常有双色和三色, 分色打磨中使用的颜色越多, 工艺越复杂同时工艺品的艺术价值越高。通常情况下, 色泽与颜色变化也体现出整个工艺品的价位, 纹理图案更是艺术鉴赏的重要方面。这种窑变也被称为“人工窑变”。

4、结语

综上所述, 钦州坭兴陶窑变在我国陶瓷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传统艺术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坭兴陶烧制工艺也得到国家的保护。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 在坭兴陶窑烧制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创新元素, 这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艺术, 做好传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钦州坭兴陶窑变工艺技术不仅是区域的名片, 更是我国传统工艺技术的重要标志。

摘要:钦州坭兴陶窑变是当地的标志性特征, 相比于其他的陶类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 更体现出我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特色, 研究钦州坭兴陶窑变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点对于传承我国的优秀工艺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 本文通过对钦州坭兴陶窑变发展过程的介绍, 重点阐述钦州坭兴陶窑变的审美特点及工艺演变情况。

关键词:钦州坭兴陶窑变,审美,工艺

参考文献

[1] 刘幸福.传统民族工艺品坭兴陶传承与发展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22 (06) :92-96.

[2] 伏小树.坭兴陶工艺与艺术性的探索[J].艺术评鉴, 2016 (12) :173-175.

[3] 刘缘靖, 廖强, 黄富盛.研究提升钦州坭兴陶茶具制作工艺方式[J].艺术科技, 2016, 29 (03) :72.

[4] 黄剑.钦州坭兴陶“填雕”工艺与艺术性的探索[J].艺术科技, 2016, 29 (03) :165.

[5] 白雅力克.钦州坭兴陶窑变技术在其它陶泥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优秀论文集[C]:2015:4.

上一篇:机电安装工程电气施工工艺探讨下一篇:日本应对日美贸易战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