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新合乡新四村

2022-08-27

第一篇:桐庐县新合乡新四村

桐庐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桐庐县人民政府印发《桐庐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桐庐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桐庐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县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

1.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推动产业新发展,把传统农业建设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建设成现代文明的新社区;把传统农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共同繁荣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支农惠农的新举措促进产业新发展,以统筹城乡的新理念建设新村镇,以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构建新机制,以现代化的新要求培育新农民,以和谐创业的新目标倡导新风尚,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质共享,促进城乡融合互动、优势互补,加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4.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始终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竞争力,鼓励支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和实践,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以民主促民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主动承接、融合发展。大力实施融入战略,加快融入杭州大都市步伐,坚持城乡互动、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充分吸收杭州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变郊县为郊区,实现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共同繁荣。

——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按中等城

- 3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统筹的生产要素配臵市场进一步健全,全县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

——城乡区域规划更加科学。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制定集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为一体的发展规划,构建“中等城市(县城)—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梯次衔接、功能配套、以大带小、节约土地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体系,形成以省级开发区、重点工业功能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园区、旅游综合体等为支撑的产业布局体系,促进空间拓展、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资源节约、生态优化。启动新一轮镇、村规划修编,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定点规划,制定集中居住区配套规划,完善覆盖城乡的交通、给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社区管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布局。

——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到2015年,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达到85%以上。增强农业的生产、生态、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以上。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到2015年全县7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重点整治村要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5%以上,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Ⅲ类以上比例保持在70%以上,城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控制在1.0以下。

- 5合体建设,规划建设高校综合体和高铁综合体,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文创经济,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注重县城与开发区、凤川-江南新城建设的统筹,抓好规划衔接、功能互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推进,优化公共交通网络,促进互动发展。

7.推进乡镇集聚发展。按照小城市定位推进分水、横村、富春江、江南等中心镇建设。明确发展要求,分水镇要发挥副中心优势,进一步打造桐庐西部区域中心型小城市,到2015年镇区常住人口规模超过5万人;横村镇和富春江镇要利用邻近县城的区位优势,承接县城的辐射带动,打造城郊卫星城,到2015年镇区常住人口分别达到3万人和2万人;江南镇作为新城建设的主体,以绿色低碳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到2015年镇区常住人口达到3万人。深入推进中心镇扩权强镇改革,认真落实县以上赋予中心镇的各项政策措施,各中心镇可根据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管理任务等情况,在额定编制总数内统筹安排机构设臵和人员配备。理顺县与中心镇的财力分配关系,财力适度向中心镇倾斜,县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县留成部分返还用于中心镇建设;在中心镇征收的其他规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以外,原则上留给中心镇。加大中心镇范围内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对中心镇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支持中心镇成立土地整治和城镇投资开发公司,着力破解用地和资金难题。推进特色乡镇和风情小镇建设,优化完善其它乡镇建设和管理机制,使更多的乡镇建设成为特色乡镇。

8.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加快中心

- 7务体系,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四类群体为重点,深入实施“充分就业县”和“创业型县”的创建工作,实现城乡就业机构、就业登记、就业培训、就业市场“四个一体化”。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指导和权益维护,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稳定就业。坚持非农就业和产业内就业“两轮驱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鼓励农民转移就业,到2015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达到85%以上。

12.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待遇。完善工资支付保证制度,列入工资支付保证制度的企业覆盖率达到95%。坚持县、乡镇、企业和个人联动,逐步形成多形式、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体系。保证凡符合有关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均能入学。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缓解进城务工人员“看病难”问题。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形成适应进城务工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权益维护,到2015年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的比例达到70%,进城务工党员纳入企业或社区党组织管理。

(二)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农业活力

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坚持走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以粮食功能区建设为载体,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等现代农业,积极提升蜂业、茶叶、蚕桑、水果、竹业、山核桃、香榧、蔬菜、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大

- 9——打造休闲观光型农业。依托秀丽的富春山水和底蕴深厚的农业文化,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身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建成杭州市区以及长三角城市后花园。

——打造高端设施型农业。通过发展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化、工厂化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可控化、自动化、智能化。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吸引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新三资”投资发展“高、精、准”农业。

13.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推进农业布局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到 2015年,建成一个以上省级综合现代农业园区、5个以上省级主导产业园区、15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个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和一个粮食生产功能区。

14.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在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重点发展蜂产品、名优茶、笋竹、特种水产、干鲜果、蔬菜、蚕桑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都市农业产业带建设。推进农业上山增效,加快“西北部山核桃、中部竹业、东南部香榧”三大经济林带建设。到2015年产业带内生态生产模式达到70%、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0%。

15.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拉长农产品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实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抓好动植物疫病

- 11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编制低丘缓坡综合利用规划,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到2015年,全县土地综合整治面积达到3.55万亩,土地复垦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累计建设标准农田1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县城新区排山洪工程,江南灌区改造工程。推进“千库保安”工程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开展标准化水库建设,实施“八溪一江”清水河道工程,进行农田灌溉和排涝机埠更新改造。“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分水江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小流域治理工程,新建、改建农村渠系,加强水利设施远程监控。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防灾减灾预警能力。

(三)整治村庄环境,推进农村建设

健全乡村规划体系,加快交通、通信、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改善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批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新型农村社区。

19.加大村庄综合整治力度。加强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十百”工程,继续推进“清洁桐庐”创建和庭院整治,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重点大力实施整村、整镇、整河、整路和区域性连片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污水治理、水沟治理、卫生改厕、路灯建设、绿化建设、改厨改房等工作,到2015年,完成4 个整乡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新建10个示范村,7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重点整治村的要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62%。完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

- 13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减碳。加强富春江、分水江的水资源保护,加强山地丘陵植被保育,深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重要堤防加固、山区林道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2010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县,2011年创成国家级生态县,201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建设一批绿色城镇、美丽乡村和农村新社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建立城乡一体的污染防治监控管理体系,逐步建设覆盖城乡的数字环保工程。推进规模化养殖综合治理,科学规划畜禽禁养区,加强农村污染企业的整治工作,确保农村饮用水和农产品安全。到2015年主要江河溪库水水质达标率8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综合治理率达90%以上,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控制肥药对环境污染,组织实施“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到2015年,全县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0%以上。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到2015年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达到70%,高标准建成11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森林景观林带和生物防火林带,巩固提高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果。到2015年建成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或省级生态乡镇、40个园林绿化村(其中省级8个)、60个生态村。

23.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大农村供水设施建设,通过乡镇集中供水、村级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三种形式,逐步实施乡镇、村级集中供水管网升级改造,提高集中供水保障率和供水质量,到2015年解决16.9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全县农村饮用水达

- 15明意识,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生活观念、习俗观念、就业观念。

(五)发展社会工程,促进农村和谐

协调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对农村的延伸覆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乡风文明程度。

27.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积极支持农村发展学前教育,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领雁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到2015年,全面普及学前到高中段15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80%以上的农村初中、小学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要求。农村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高质量普及高中段教育,优质高中率达9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不低于高中段招生比例的50%,95%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毕业时取得初级以上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全县省级教育强乡镇(街道)达到90%以上。

28.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重点推进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提升工程、与市级医院对口协作工程、公立医院牵手社区工程,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制度,施行基层医疗机构达标行动。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调整乡村卫生机构布局,实行结构与功能的改造,优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设

- 17廉政文化进农村和“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促进文明生育。重视农村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农村殡葬管理,推进“绿色殡葬”,农村生态公墓覆盖面达到90%以上。

31.加强法制建设,促进农村稳定。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和“民主法制村”创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构建农村多元化矛盾调处机制和应急处理体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基层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建设,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群防群治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建立村级综治工作站。加大农村法律援助和普法教育力度,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引导农民以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

(六)完善农民保障,提高生活水平

按照健全体系、扩大覆盖、提高标准和完善制度的要求,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32.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以建立覆盖全县、制度间可续接、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目标,整合现有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养老保险有效衔接办法。研究制定土地流转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办法。

33.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措施,加大政府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补贴力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人均筹资额达到上年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以上。推动与杭州市区异地医保网络化结算“一卡通”

- 19组织阵地建设,运用先进互动多媒体技术,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鼓励优秀大学生和复转军人回村工作,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的农村干部,培养一批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党员。发挥农村指导员的促进作用、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团员青年、妇女的助推作用。

36.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创新农村民主管理模式,积极推进以“四民主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到2015年,全县所有村(社区)建成“民主法治村(社区)”。推进镇村两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探索民主选举新方式,在乡镇、社区(村)深化实施“公推直选”制度,推进农村基层民主。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级民主议事日”和村级事务“一事一议”制度。

37.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完善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制度,多渠道保障被征地农民长久生计。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用足用好留用地资源,大力发展村级物业经济,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深化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改革,鼓励和支持三大合作组织以多种形式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实施新一轮薄弱村扶持工程,将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村全部列为扶持对象,进一步扩大扶持覆盖面。

38.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

- 2142.抓好示范,以点带面。选择基础条件好、班子力量强、群众积极性高、有鲜明特色的示范点,积极探索路子,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稳步开展、有序推进。

4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新农村建设工作做法、经验和成效。

44.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对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党政和村两委的主要领导进行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提高领导新农村建设的本领,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强党政机关和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5.开展调研,探索规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关键问题、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找准切入点,使新农村建设切合实际、符合民意。

(二)多元投资,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

46.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政策。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加快推进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延伸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完善撤村建居股份制改革的登记、股份转让以及扶持等政策,出台村庄整治建设用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设施用地政策,完善农村宅基地整理政策,加强村级不良债务的清理与化解,严格控制新增债务。

47.坚持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 2351.加大新农村建设的绩效考核。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工作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挂钩。各乡镇(街道)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村级年度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督查,建立定期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制度,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篇:浙江桐庐:“党支部服务站” 建设打造服务型党组织新模式

基层党建典型案例

如何创新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功能是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桐庐县各级党组织以“党支部服务站”为载体,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缓解企业用工难和促进百姓就业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党支部服务站+企业+群众”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百姓就业增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有了经济社会效益,村民的精神状态和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社会稳定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党支部服务站成为了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种有效载体。

一、建立背景

党支部服务站,最早起源于该县分水镇马源村。2001年底,该村党支部针对当地制笔企业装配人力紧缺,山区群众增收无技术、致富无门路的实际,以党组织的“金字招牌”为依托,将企业的圆珠笔装配业务引入村里,利用村里大礼堂和闲臵的民房设立套笔装配点,组织山区劳动力资源,尤其是低保户、残疾人、妇女、老人在“家门口”装配,以获取劳动报酬,被人们称之为“党支部服务站”。经过十年的发展,党支部服务站已覆盖全县各乡镇,从单一的圆珠笔加工发展到针织、玩具等各个传统产业。

二、基本做法

1.因势利导,总结推广“党支部服务站”新模式。一是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2002年该县分水镇马源村党支部在解决山区群众增收无技术、致富无门路的问题时,根据当地制笔企业装配人力紧缺这一情况,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成立党支部服务站,引流”山区劳动力资源,利用村里大礼堂和闲臵的民房设立套笔装配点,使村里的低保户、残疾人、妇女、老人不出门就可以有收入,“党支部服务站”雏形初显。二是以服务群众为主线。把满足群众需求贯穿到“党支部服务站”推广工作始终。在筹建阶段,通过发放调查表,收集汇总各站点群众需求情况,合理配臵资源;在运作阶段,践行服务群众的宗旨,减少进货出货的差价,尽可能还利于百姓,使党支部服务民生的品牌形象等到彰显;在评比阶段,专门安排受益群众代表对党支服务站进服务评议,使实惠由百姓体验,使服务由百姓评比。三是以结对服务为重心。制定《关于开展桐庐县制笔业厂站结对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由组织、经贸、制笔协会和乡镇(街道)党委组成的厂站结对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开展党支部服务站与制笔企业“厂站结对”活动,党支部服务站一头联着群众需求,一头联着企业发展,既是群众的组织者,也是加工点的管理者,既要保证企业的利益,更要保证群众的利益。党支部和党员科学定位,加强对接服务质量,发挥厂站“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持工业”的功能,将其作为农村弱势群体增收的有效途径,作为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

2.上下共识,合力建设“党支部服务站”新载体。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党支部服务站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深化推进“党支部服务站”工作,各级党组织开动脑筋、挖掘潜力,在利用闲臵村集体场所的基础上,通过租赁、租借等方式,合理设臵党支部服务站点,确保有条件的党组织都要开展党支部服务站工作。二是加速站点建设。按照“扩面、提质、增效”要求,在巩固和完善现有党支部服务站基础上,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社区)开展党支部服务站建设工作,为推进统筹城乡、集聚人口提供保障。目前,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努力,党支部服务站已实现全覆盖,县域范围内已建立300多个装配点,县域范围外有200多个装配点,共计6000余人参于厂站结对工作,为群众增收1200余万元。三是发挥区域优势。作为党建工作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重要载体,企业是党支部发挥作用的平台,针对当地中小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将党支部服务站的建设与区域内制笔、针织、围巾、制尺等特色传统产业和群团组织开展的来料加工业务结合起来,有效发挥“党支部服务站”作用,使其成为成为企业的编外“车间”,为企业缓解了用工、节约了成本,推动了全县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

3.规范运作,全面完善“党支部服务站”新机制。一是规范管理团队。明确各村党支部服务站设立站长、副站长各一名,原则上党组织书记兼任站长,每个装配点都要就近就便安排1名村干部或骨干党员为具体责任人,负责服务站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做好质量和时效两个方面的把关工作。二是规范运行制度。全县所有党支部服务站将标识、制度、宣传口号统一上墙,力争形成特有的党建和经济工作品牌。落实党支部服务站承诺,明确规定党支部服务站为无偿服务,并以自评、互评、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形式,对服务站工作进行评议,适时公开评议结果,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对经纪人模式的服务站加强宏观引导,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全面掌握工作动态。每次开展一次星级党支部服务站(点)评定,并给予评定为三星级站(点)一定的物质奖励。三是规范企业行为。企业与村党组织签订无偿提供服务承诺书,要求企业实行培训上门、送货上门、验货上门,及时结算装配点工人工资。同时,把“党支部服务站”工作纳入村两委年度考核范畴;根据年底各党支部服务站的考核结果,财政将对优秀服务站给予一定奖励。

三、主要成效

桐庐县开展“党支部服务站”建设,有力提升了当地基层党建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能力水平,更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1.推动了党建工作品牌建设。党支部服务站是该县创新党建和社会管理工作机制,拓宽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新途径,已整整坚持了近十年,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充分认可。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现省政协党组书记乔传秀曾亲自实地调研指导,央视7台《基层瞭望》栏目为服务站工作作过专题报道,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作出重要批示,对此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目前,这项工作已成为桐庐县一个富有生命力、时代性的党建工作品牌。

2.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各级党组织无偿为企业和广大群众提供服务,群众可以不出家门就能增收,充分体现了党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切实增强了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开展党支部服务建设,有效缓解了当地传统产业(制笔、针织)等企业的用工难问题,成为企业的编外“车间”,推动了全县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党支部服务站成了凝聚民心的“黏合剂”、 空巢老人的“心灵港湾”和困难家庭的“增收摇篮”,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3.促进了农民增收及和谐社会建设。党支部服务站的服务人员多为老人、妇女、残疾人,属于农村社会的弱势群体,尤其是老人和残疾人,自己如果没有收入来源只能靠子女赡养或政府救济,难免会产生一些家庭纠纷。通过开展“党支部服务站”建设,这些人只要“手能动、眼能看”就能自食其力每月赚到400-500 元,不仅减少了家庭矛盾,而且提高了他们生活的质量和尊严,同时还有效遏制了农村常见的赌博、吵架等不良风气,进一步增进了社会和谐文明,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推进器”。

四、几点启示

以党支部服务站为载体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要求我们进一步求真务实,奋发进取,为打造好服务型党组织,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把强化“服务”理念作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问题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调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要正确认识到目前有少数党员干部仍然停留在从管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看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存在管理多、服务少,被动服务多、主动服务少,例行公事的服务多、带着感情的服务少,随机服务多、规范服务少等问题。

因此,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要着力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强化服务理念,解决“想干事”的问题。要在认真组织开展上级服务下级、党组织服务党员、城市党组织服务农村党组织的基础上,要特别强调党组织和党员要服务中心、服务群众。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党建工作理念,使服务意识、发展是第一要务意识、服务也是生产力意识以及廉洁从政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定位,在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党员群众上创造性的履行好职责,自觉把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自觉把服务寓于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处理好对上负责和对基层群众负责的关系,始终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把认清“服务”内容作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前提条件

服务型党组织要服务什么?目前有相当部分党员干部认为服务型党组织搞好服务无非是要递杯茶、问声好,对服务对象多点笑脸这么简单,以至在很长时间里导致机关服务脸好看、门好进就是事难办,从分水党支部服务站建设中可以看到,其主要是在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上着力,然而我们更应看到创建服务型党组织要着力通过引导教育,建章立制,使广大党员干部清楚,在服务群众工作上要更多地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努力,认真解决群众办事难,为群众排忧解难。要认识到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主要是方向把握、工作指导、资源整合、信息提供和物质支持;党组织为党员服务主要是关心党员的思想进步、成长成才和解决困难,为党员搭建参与党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舞台,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给党员以发展的机会和情感的归宿;对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主要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帮助农村基层组织理清发展思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因此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要把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与基层党建的加强和改进、人民群众福祉的改善同地方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体化的事业。

3.把提升“服务”能力作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工作

从调研的情况看,同样是党支部服务站,它对群众的服务水平却参差不齐,党支部服务站在群众中影响也各有高低,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上述分析中谈到的意识之外,更重要的还有的党员干部的能力问题。而服务的能力大小、水平高低,都取决于党员干部的素质。因此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是基础。要着力通过抓班子带队伍,从抓班子、干部、党员三个层面,对基层组织进行壮骨、强筋、活血,解决“有人干”的问题。要注重党员干部的适应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党员干部由服从型向服从服务型、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规范型向规范创新型转变。要持之以恒地加强作风建设,集中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作风上树立亲民爱民的执政风格,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4.把创新“服务”方式作为服务型机关党组织建设的永恒话题

应该说党支部服务站建设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有效载体,但由于“服务型党组织”概念提出的时间比较短,开展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工作的创新还不尽人意,在工作思路上、方法上、措施上缺乏新招。为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党建工作的题中之义,是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必须以创新为动力,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活动载体,靠活动增活力,靠创新求发展。一是建立制度规范,从接一个电话、说一句问候语、让一把椅子、递一杯热茶等一个个细节做起来体现党组织的服务意识,从搞好岗位服务、魅力服务、爱心服务、责任服务到战略服务,一步一步推进。二是积极创建“服务品牌”活动。基层党组织结合本部门业务工作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具有特色的服务活动,形成服务品牌活动。 三是健全和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相应的责任机制、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来保证党组织服务系统的高效运转。

第三篇:参观兴十四村有感

5月20日,在院党组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享誉盛名的甘南县兴十四村。

兴十四村位于甘南县中部,松嫩平原西缘,是1956年接收安置山东移民建立起来的“移民新村”。这里原是一片荒原,几十年来,兴十四村人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上下齐心协力,逐渐走向富强,现已发展成为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

兴十四村生态产业园的建设,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载体。

该村拥有35家企业,形成了农业围着工业转,工业围着市场转,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格局,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住宅别墅化、村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多数村民非农化。兴十四村曾被原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评价为“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

走进兴十四村,我被美丽的田园风光所吸引,被村民的热情所感染,被现代化的生态产业园的建设规划所震撼。这就是理想中的小康社会!

兴十四村由穷变富,由弱变强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党组

织正确的领导,全村上下齐心协力的必然结果。在发展中,兴十四村始终以人为本,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实是求是不跟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不回头。不使一人受穷,不让一人掉队。在集体经济的统筹规划下,科学推进农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富裕。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使我有很大的收获。我相信在杨院长为首的院党组的领导下,全集干警齐心协力,铁锋法院会象兴十四村那样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第四篇: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赴甘南兴十四村考察报告

***

2006年3月21日,地委组织部组织了百人考察团,到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进行学习考察,我们**乡一行6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活动安排的比较细致,既有参观又有交流,使我们对兴十四村既有感官认识又对他们发家致富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有所感悟,既学得了经验又看到了差距,也对做好我们加北乡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充满了信心。

一、兴十四村的基本情况

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兴十四村的展览馆、花园别墅区、富华集团酸厂、农机基地和新工业园区。通过解说员的介绍,才知兴十四村原是1956年山东移民到此地所创建的新村,全村190多户,955口人。近半个世纪来,兴十四村在国家、省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带领村民们在这块曾经十分贫脊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实现生态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依托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企业,实现了大的飞跃——把一个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建设成为拥有8.7亿资产、33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年产值近8个亿,利税5000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省富华集团,其中控股的华冠科技股份公司成为全省第一个农业板块上市公司。2004年集团各业总产值实现6.36亿元,利税总额38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32万元,“被称作是东北地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成功模式”的兴十四村在全国率先步入小康村,被誉为“龙江第一村”,1999年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的称号,2004年富华集团被国家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7月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首批工农业生态游示范点。2004年12月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为成员单位等荣誉。

二、主要做法

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靠机械化多开荒地。买农机没钱。付华廷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养了2000只羊,靠卖羊毛攒了几万元的家底。硬是自己组装了两台拖拉机,这两台拖拉机一年就开垦了六千余亩荒地,效率提高了50多倍。1979年,兴十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种地用不了多少人。付华廷开始考虑农业基本建设。

当时,全村就两眼井。付华廷领着全村人一口气打了383口井。使全村1万多亩耕地又全部实现了电喷灌溉。有了水浇地,兴十四的粮食年产量以每年200万斤的速度递增。

兴十四村的耕地过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华廷带领全村青壮劳力,经过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为了挡住风沙,30多年以来,付华廷带领村民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万亩人造林不仅成为万顷良田的保护屏障,而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据估算,兴十四的林木储值已超过2亿元。

2005年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兴企办厂增加农民收入。吃饱肚子并没有使他们满足。他们意识到,靠种地最多是个温饱.兴十四要想富就得办企业挣钱。

70年代末,村子里办个罐头厂,把当地产的水果加工成罐头。之后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等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每年都能挣个几十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开始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办企之路。

1985年,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这是当年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尝到办企业的甜头后,1988年,建立了甜蜜素厂,用玉米生产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1994年,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在兴十四村落成。现在他们生产的柠檬酸产品已畅销日、美等国家。

1996年兴十四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长期面临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兴十四村和周边村屯的玉米,富华集团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

兴十四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都分别占到38和57。

三是依靠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办的企业越来越多,付华廷和村党支部成员清醒的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

第五篇:2014新合疗培训试题

合疗培训试题

科室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1、2014年新农合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43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350元,农民个人缴费80元。

2、报销封顶线为每人每年15万元,其中住院补偿封顶线为每人每年13万元,慢性病补偿2万元,门诊统筹实行个人封顶线,户内通用,按家庭人数乘以150元设定。

3、门诊报销标准,村卫生室报销比例为75%,一般诊疗费为5元,镇卫生院报销比例为65%,一般诊疗费为10元。

4、镇卫生院及一级医院起付线为400元以下,按65%比例报销,400元以上,按90%比例报销。

5、参合农民80岁以上、90岁以上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助比例分别提高到80%、90%(部分医院级别)。

6、市外医院起付线,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起付线为500元/人次,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起付线为1000元/人次,特定收费医疗机构起付线为3000元/人次。

7、门诊慢病补偿比例为60%,I类特殊慢病补偿比例封顶线为2万元,II类类特殊慢病补偿比例封顶线为5000元。

8、城乡大病保险政策,个人承担合规费用超过8000元,可申请大病保险,其中自负超过8000元至5万元,按50%补助,自负超过5万元至10万元,按60%补助,自负超过10万元,按80%补助。

上一篇:天津旅游攻略自助游下一篇: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