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2022-10-20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2014年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一、产品质量基本状况

(一)国内制造业产品

2014年,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24245家企业生产的25672批次产品,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7.7%。从近5年的抽查情况看,不合格产品检出率分别为12.4%、12.5%、10.2%、11.1%和7.7%,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不合格产品检出率比2013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

从抽查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7.9%,同比下降了2.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7.0%,同比下降了5.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9.2%,同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不合格产品检出率均有降低。

(二)进出口商品

2014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共检验检疫货物994.2万批,货值12033.7亿美元,进出口贸易货值43036亿美元,检验检疫货值、批次和进出口贸易货值均呈现下降趋势。

在入境货物方面,全国共检验检疫货物471.7万批,货值9652.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0.1%和0.8%;检验检疫货物批次不合格率7.3 %,货值不合格率13.19%,不合格率同比分别上升3.0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月入境货物批次不合格率逐月增长, 1 由4.9%逐步增长至10.5%;货值不合格率基本平稳,在13.2%上下浮动。其中,共截获进口不合格商品115957起,涉及147个原产国家或地区;检出异常煤炭806批、824万吨、5.7亿美元。

在出境货物方面,由于出口商品法检目录重大调整,全国共检验检疫货物522.5万批,货值2380.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51.7%和53.9%;批次不合格率2.3%,货值不合格率1.9%,不合格率同比分别上升2.1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月出境货物不合格率有增长趋势,批次不合格率由0.4%逐步增长至6.9%;货值不合率由0.3%逐步增长至5.7%。

(三)出口产品被扣留(召回)情况

2014年,欧盟、美国、加拿大、韩国和日本扣留(召回)我国产品(除食品)共计1812批次。其中,欧盟扣留(召回)不合格产品1415批次,列第一位;加拿大和美国分别扣留(召回)不合格产品为142批次和126批次,列第

二、三位。扣留(召回)产品主要涉及7大类,分别为轻纺类、机电类、玩具类、化工与危险品类、植物产品类、动物产品类和饲料类。被扣留(召回)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类受到危害、化学性能方面以及电性能方面等。

(四)进出口食品

2014年,全国进口食品总额482.4亿美元、104.2万批,同比分别增长3.3%和7.9%。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25587批,占进口食品报检总批次的2.5%,不合格进口食品均按照有关规定做了处理,其中3503批进行了销毁或退运。

2 2014年,全国出口食品总额618.6亿美元、230.3万批,同比分别增长6.8%和6.2%。有1245批被进口国家或地区通报不符合其要求,经核查有846批为非法出口或涉嫌非法出口、错误通报等,占被通报批次的68.0%。正常贸易出口食品实际被通报399批,合格率达99.98%。

(五)特种设备

2014年,全国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283起,死亡282人,受伤330人,与2013年相比,事故总起数增加56起,上升24.7%;死亡人数减少7人,下降2.4%;受伤人数增加56人,上升20.4%;全国未发生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2014年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为0.39,较2013年下降15.2%。

(六)质量投诉及缺陷产品召回

2014年,全国12365机构共受理有效业务39.8万件,其中咨询业务28.3万件,打假举报2.7万件,质量投诉2.3万件,其他业务6.6万件。2014年,共实施儿童玩具召回65次,涉及儿童玩具4.1万件;实施家用电器召回7次,涉及家用电器421.4万件;开展缺陷汽车召回185次,涉及车辆504.0万辆;处置进口汽车缺陷召回87起,涉及车辆96.7万辆。

(七)质量基础工作

1.计量。2014年批准国家一级标准物质68种,国家二级标准物质391种;共颁发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267份,颁发临时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15张;获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 3 企业为702家。全国商品包装计量监督专项检查中检查月饼、酒精饮料等加工农副商品3178批次,合格2449批次,涉及企业1172家,合格率为77.1%。

2.标准化。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530项,其中强制性标准176项,推荐性标准1346项,指导性技术文件8项。1530项国家标准中,安全标准94项,产品标准471项,方法标准543项,管理标准75项,环保标准21项,基础标准306项,卫生标准11项,其他标准9项。标准备案工作方面,备案行业标准5324项,备案地方标准3541项。

3.认证认可。2014年,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效证书共计393168张,其中境内361909张,境外31259张;持有效证书的企业54144家,其中境内 49287家,境外4857家。管理体系认证证书397763张,同比增长9.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14350张,同比增长18.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75787张,同比增长19.0%;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219张,同比增长26.3%。

4.检验检测。截至2014年底,共计颁发资质认定证书36601张,其中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4392张,机动车安检机构资质认定证书4124张,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证书324张。

5.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截至2014年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数量共计1821件,其中国内1806件,国际15件。核准近7000家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2014年批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97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销售产品抽查发现的质量问题

针对网络销售的儿童玩具、服装、鞋类、背提包和小家电5大类14种电子商务产品,共抽查359家企业的502批次产品,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26.1%。不合格产品检出率在30%以上的有7种产品,包括皮鞋56.3%,毛绒布制玩具40%,羊绒针织服装35.6%,背提包34.3%,休闲服装(机织)33.7%,移动式插座33.3%,室内加热器30.4%;不合格产品检出率在10%至21%之间的有5种产品,包括羽绒服20.5%,针织内衣17.1%,电吹风14.8%,弹射玩具12.5%,旅游鞋10%;不合格产品检出率在10%以下的有2种产品,其中电水壶为3.6%,塑胶玩具未检出不合格产品。主要质量问题有:小家电、毛绒布制玩具产品安全隐患多,服装类产品成分含量不实情况严重,鞋类产品和背提包物理机械性能不合格现象突出,产品标识标注不规范。

(二)进出口食品存在的质量问题

从进口食品检出不合格情况看,25587批不合格进口食品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标签不合格、包装不合格、有害生物、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等。涉及23类食品,主要是酒类、水产及制品类、糕点饼干类、饮料类和糕点饼干类等。从出口食品被境外通报情况看,399批被境外实际通报出口食品的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农兽残超标、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和非食用添加物等。涉及22类食品,主要是水产及制品类、蔬菜及制品类、粮谷及制 5 品类、糕点饼干类和干坚果类。

(三)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从企业角度看,仍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企业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救援演练、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仍存在不规范、不具操作性、应付走过场等问题,部分企业不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从监管机制方面看,存在部分新旧监管法律法规衔接方面的问题,部门之间、央企与地方政府方面存在职能交叉、责任不明之处。从监管能力方面看,由于特种设备数量的迅猛增长,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工作任务重、追责压力大而导致基层安全监察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客观存在;另外,一些地方特种设备检验力量不能满足实际检验工作需要,导致设备检验不及时,定检率下降。

(四)进出口商品检验中发现的问题

1月至11月,我国出境货物不合格率较低,发现问题较多的主要是服装、电光源及灯具、小型家用及类似用途电器、食品用包装、容器、食品用具、玩具等。进口不合格商品涉及轻工与纺织品商品、机电类商品、资源与化工类商品、废物原料及危险化学品,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货证不符合、一般说明不合格、品质不合格、安全标识不合格、环保不合格、电气安全不合格和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

(五)执法监管发现的质量问题

2014年,全国质监系统组织开展了农资、建材、汽车及其配 6 件、汽柴油和以儿童用品为重点的日用消费品专项打假行动。截至11月底,全国共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5.6万起,较2013年下降6.1万起;涉案货值41.1亿元,较2013年下降6.9亿元;大案要案1800起,较2013年下降1159起;移交公安机关449起,较2013年下降488起。其中农资案件2135起,建材案件5301起,汽车配件608起,家用电器案件1183起,能源产品案件706起,日用消费品案件279起。在食品农产品认证执法监管中发现:认证机构未按照认证实施规则实施认证;获证企业、产品不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伪造、冒用、超范围、超期使用认证证书、认证标志行为等问题突出。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质检改革,推动依法治检。

一是狠抓质量提升,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深入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品牌培育与提升工程,加快构建质量共治格局。二是严守安全底线,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维护消费品安全,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维护国门安全,防范疫病疫情和高危产品风险;维护特种设备安全,打好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加大执法打假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三是服务发展大局,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深化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突出质量要素,加强质量管理职能,重视质量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7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工作,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经营负担;全面提升小型微型企业劳动者的素质;全面提高小型微型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切实履行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帮扶小型微型企业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加大小型微型企业参与质检科技攻关的支持力度;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三)加强国家质量基础建设。

为提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拟协调有关部门将国家质量基础建设任务纳入“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研究建立一批围绕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的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的急需,研究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完善提升量传溯源体系;深化标准化管理改革,加快国家标准的审批发布效率,促进标准有效实施;推动认证认可结果采信,推进国际互认,强化认证认可的桥梁作用;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强化检验检测认证的服务作用。

稿件提供:国家质监总局

核稿人:国家统计局工业司

周学文

刘耀东

第二篇:2016年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质量管理部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近年来,随着公司技改开发的大力投入,产业布局的系统优化和整合完善,形成了以202车间为代表的南方矿分离体系和以204车间焙烧工序为龙头、201车间萃取分离工序为承接、218车间沉淀煅烧为收尾的北方矿分离体系,形成了稀土加工分离、稀土金属、稀土研磨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氯碱化工等七大产业链。 公司严把质量关,从原材料的入厂 、中间品的控制到产成品出厂都严格按内部标准执行,在各工序间制定了质量控制标准,细化了关键岗位控制标准,编制了质量岗位巡视路线图,强化质量巡视工作,从而使公司的产品质量有了较明显的提升,确保了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下面就公司产品质量做如下具体分析:

一、原材料方面

目前公司所用稀土原料全部来自外购,南方矿多采购自江西和广东,稀土总量为92%左右,稀土配分、放射性大小由于产地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202车间在萃取分离过程中及时调整萃取工艺指令同时做好镧产品中放射性的去除工作;北方矿主要为包头高矿,兼顾山东矿和四川矿,矿型差异较大,204车间联合研究所做好实验工作,研究焙烧工艺,做好各类矿型混合焙烧的技术策划;碳铵做为公司沉淀工序的重要原料,由于市场原因,采购自不同厂家,2016年合格率为89.69%,不合格原因除总量偏低外,不同厂家的产品对沉淀过程

影响差异较大,218车间技术组积极收集实验和生产数据,确定合格供应商。

二、中间品方面

204车间车间2016年产品一次合格率为99.78%,较较2015年上升0.24%,所产水浸液产品质量相对稳定,个别批次REO未达标、Fe2O3超标,主要原因为焙烧系统所投原料较为复杂,受201车间非皂化工段影响,下游物料交接不畅,导致焙烧工序、洗渣工序控制不稳定,204车间应强化员工操作水平,车间技术组继续摸索纯低矿分解反应最佳工艺技术条件,加强和细化生产过程工艺管理工作。

201车间2016年产品一次合格率为95.44%,较2015年降低3.42%,氯化镧液不合格指标为稀土杂质CeO2超标和非稀土杂质CaO、MgO、Na2O、MnO

2、SO42-超标;氯化铈液不合格指标为稀土La2O3超标;富铈液不合格指标为稀土组分镧铈不合格和非稀土杂质Na2O超标;镧铈液不合格指标为稀土组分镧铈不合格;氯化镨液不合格指标为稀土杂质La2O

3、CeO

2、Nd2O3超标;氯化钕液不合格指标为稀土杂质La2O

3、Pr6O11超标;镨钕液不合格指标为稀土杂质Pr6O

11、Nd2O3不合格。存在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非皂化工段处于试车阶段,控制技术指标需不断优化以及操作稳定性需不断提高,高纯产品中其他稀土杂质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萃取工艺控制不当,相邻或性质相近的稀土元素分离系数相近,工艺技术参数调整不及时会导致在萃取分离和除杂时稀土杂质容易不断富集,对于高纯产品来说,稀土杂质未检出最好,其含量越低,质量就越有保证。富铈液、

镧铈液、镨钕液稀土组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受生产工艺影响,在萃取稀土过程中,温度、酸度、流量等条件稍微控制不当,容易使产品配分引起波动。产品中非稀土杂质超标的主要原因是201车间高纯线除杂不彻底,下游218车间需加强在沉淀环节和煅烧环节对稀土杂质的控制,及时调整生产工艺,关注外接稀土料液、生产用水、沉淀剂碳铵中Fe、CaO、Mg、Na、等非稀土杂质的含量以及生产设备、搅拌装置等腐蚀程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车间生产技术人员在追求稀土产品相对纯度满足的前提下应足够重视对非稀土杂质的控制。

三、产成品方面

202车间2016年产品一次合格率为99.82%,较2015年上升0.65%,产品质量有明显提升;218车间2016年产品一次合格率为99.95%,较2015年上升0.05%,产品质量与2015年基本持平;205车间、磁材车间、贮氢车间、应用型产品质量一次合格率均为100%;金属车间2016年产品一次合格率为96.31%,较2015年降低1.5%,产品质量有所下降。其中202车间氧化钆松装比重不合格,主要原因是沉淀过程控制不当,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要把单纯控制产品化学指标转变为为产品晶形晶貌的控制;218车间氧化镨钕稀土杂质La2O3不合格,主要原因为为转产前未彻底清理炉膛导致煅烧过程污染使产品中组分La2O3超标,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车间技术人员应提高质量意识,做好生产前的质量策划;金属镧、金属铈、金属钕、镧铈金镨钕金属中稀土杂质AL、C、Si、Mo等超标,主要原因电解过程控制不稳定,人员操作稳定性有待提高,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车间技术人

员应提高质量意识,强化对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质量考核,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不断优化工序控制指标。

四、对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公司加快转型升级

近年来,企业快速发展,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已处于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我们公司稀土萃取分离技术在同行业已属一流,但在稀土深加工和先进材料制备及应用等领域与同行业先进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要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上依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及引进吸收再创造,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主体,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稀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二)积极参与国(行)标的修订,切实提高企业产品生产采标率

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 我们公司作为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之一,作为稀土行业奠基性企业之一,曾先后起草或参与了部分稀土国标、行标的制定(如GB/T20115-2006 《稀土抛光粉》、 GB/T3504-2006 《氧化铕》、 XB/T219-2007 《硝酸铈》 GB/T17803-2015 《稀土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GB/T 20170.1-2006 《稀土金属及其化合物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稀土化合物

粒度分布的测定 》 GB/T 20167-2012 《稀土抛光粉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抛蚀量和划痕的测定 重量法》) 。标准作为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引领行业进步的助推剂,作为企业技术储备和战略优势,虽然我们公司曾做过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这几年同行业其他一些单位对参与起草稀土国标、行标的积极程度,我们要把标准放到战略位置来考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重加强对标准工作的投入和关注(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积极申请立项制定或参与稀土行业标准,提高企业知名度。积极采用国家标准或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客户标准,对照国家标准或同行业先进标准,寻找差距,确保标准水平与同行业持平或领先同行业相关标准。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通过标准的提升来促进质量的提升,通过质量的提升来推动我们企业整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进一步细分工序,强化质量巡检

工序质量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企业组织各生产车间对生产工序进一步细分,并从“人、机、料、法、环、测”6方面进行工序分析,利用鱼刺图,建立工序控制参数档案,进一步完善技术操作规程,细化、量化各工序控制技术指标。产品质量形成于生产的全过程,因此实行全员控制,采取工序道道把关,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企业一定要注重教育全体员工树立下道工序就是顾客的理念,上一道工序对下一道工序把关,追求生产过程的“零缺陷”,在加强过程控制时,突出 “预防为主”的思想。更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规范,从原料

进厂、产品生产、检验和入库等工序进行控制。2017年以201车间整合一体化、超高纯项目为抓手,协调好超高纯项目的所需原材料的采购标准,建立超高纯产品控制、管理方法,争取超高纯产品早日达产达标。配合218车间建立、完善高纯镧系列、铈系列产品生产要点目录,规范高纯产品生产过程的设备、环境、人员,原材料等基础管理。2017年,质量管理的重心是生产现场及工序质量控制,要以公司创建安全标准化为契机,以现场巡视路线图为抓手,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继续加大生产现场的巡视检查,坚持每天至少巡检一次公司的重点岗位,每周至少巡检2次公司的所有岗位。继续加强生产现场的巡视检查,引导操作人员在日常生产中严格执行三大操作规程,及时发现、整改生产过程、生产现场的安全隐患、质量隐患,以现场管理提升基层单位整体基础管理能力。在质量管理现场巡视中,我们要做到慢慢走,细细看,不留任何死角,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用质疑的目光,研究的态度,严格按照规范对照,发现问题,及时纠错,扎实整改,做到确信确认无误。在质量巡视检查工作中,将收集的问题汇总并督促问题单位进行及时整改,检查问题落实情况并在本月底形成质量运行评价考核报表,从而使巡查工作有计划、有依据、有评价、有考核。

(四)深入实施质量型企、品牌强企战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我们公司作为稀土行业奠基性企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这一问题上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实施质量兴企、品牌强企战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加强技术进步,

更新落后的技术装备、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下大力气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其次是实施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支撑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一种有效适应市场需求的外部竞争环境的运行机制,建立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最后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原料进厂、生产工艺、质量检验和产品入市等各个环节全面加强质量控制管理,做到层层把关,严格控制。

第三篇: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编写规范(试行)

第一条 为明确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编写要求,规范格式和内容,保证编写质量,根据《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制度》(试行)编制本规范。

第二条 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编写的目的是提高质检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更好地为兵团及各师的决策管理提供参考。

第三条 本规范适用于综合分析报告的编写,专题分析报告可参考本规范编写。

第四条 分析报告要做到文字简明扼要,分析切中要害,结论准确明了,建议切实可行,案例典型鲜明。报告内容要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图文并茂。

第五条 报告命名为《XX年第X季度XX企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第六条 分析报告由引言和正文两部分构成。

引言内容是概括阐述报告周期内企业宏观经济情况,产品质量总体状况,并做出趋势判断。

正文内容是分析制造业产品质量安全和一般性产品质量问题,主要包括质量安全状况、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采取的工作措施和成效、质量安全隐患和预警分析、下一步措施和建议等。

第七条 正文第一部分是“质量安全状况”,各企业根据自身业务范围主要从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生产加工食品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棉花检验、质量申诉、质量基础工作情况等方面进行描述。

产品质量监督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监督检查情况等。 食品监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食品风险监测、食品监督抽查情况等。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特种设备事故和人员伤亡情况、特种设备专项整治情况等。

棉花检验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棉花公正检验情况、主要质量指标变化情况等。

质量申诉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投诉情况、投诉产品种类和集中反映的问题等。

质量基础工作情况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管理工作、标准制修订和备案情况等。认证管理工作、企业获证情况和产品认证情况、计量管理工作情况等。

第八条 正文第二部分是“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对监督检查不合格情况、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监督检查不合格情况主要从产品种类和涉及的质量安全问题等方面分析。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主要从监督检查不合格、风险监测、食品安全事件等方面分析。特种设备安全隐患主要从事故集中设备种类等方面分析。消费者投诉举报主要从投诉类别、投诉产品和集中反映的问题等方面分析。 典型案例主要从案由、案件基本情况、采取的措施及处理结果等方面描述。

第九条 正文第三部分是“采取的工作措施和成效”,主要从针对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等方面进行描述。 第十条 正文第四部分是“质量安全隐患和预警分析”,主要是针对已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预测区域性或行业性质量隐患,提出措施建议。

第十一条 正文第五部分是“下一步措施和建议”,主要是提出改进质量管理和监管工作的措施和需要请各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建议

第四篇: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制度(试行)

添加日期:2011-10-31 10:39:10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52

(2011年5月13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质检质〔2011〕

240号发布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准确分析评估产品质量状况,及时发布产品质量和安全风险预警,提高质检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服务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是指根据统计调查数据,对报告周期内全国、行业或区域内产品质量现状、趋势、特点进行分析、评价,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和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第三条 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的内容主要是对制造业产品质量安全和一般性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种类分为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综合分析主要动态反映报告周期内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专题分析主要是反映报告周期内热点或重点产品(行业、区域)的质量状况,或针对具体质量问题、质量事件展开的分析。

各级质检部门可根据实际开展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第四条 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坚持数据准确、分析务实、评价客观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各级质检部门)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适用本制度。 进出口商品质量分析工作按《进出口商品质量分析工作管理规

定》执行。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六条 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实行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上级质检部门负责对下级质检部门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下级质检部门要向上级质检部门反馈开展质量状况分析的具体情况。

各级质检部门要联合开展本辖区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并向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提交涵盖国内产品和出口商品质量状况的分析报告。

第七条 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职责主要包括:

(一)开展全国产品质量状况统计与分析工作,形成分析报告;

(二)组织开展全国、热点或重点产品(行业、区域)的质量状况调查;组织开展质量政策变动对产品质量影响的跟踪分析,对重大监管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三)定期或不定期发布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四)建立质量状况会商制度,按季度召开会商会议,研究质量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五)建立健全质量指标体系和分析评价方法,建立数据收集制度,协调开发统计与分析信息管理系统,并推广使用;

(六)制定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举办业务培训与交流,指导地方开展分析工作;

(七)与有关部门、行业组织、科研院所、质检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

第八条 地方各级质检部门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主要职责

是贯彻上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要求,负责分析和评价本地区及行业产品质量状况,推动本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组织指导下一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

第三章 工作机制

第九条 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机制包括会商会议组织、质检信息上报、业务信息报送和质量状况调查等内容。

第十条 会商会议组织。质检总局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会商会议,分析当前质量状况,研究提出加强产品质量工作的措施。会商会议由分管质量工作的局领导主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或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可由局长主持,总师、认监委、标准委、相关司(厅、局)主要负责人参加,直属挂靠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质量专家视情参加。认监委、标准委、相关司(厅、局)、直属挂靠单位、国家质检中心提供分析素材,质量管理司负责编写和汇报分析报告。

第十一条 质检信息上报。质检系统内所属国家质检中心要在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向质量管理司上报前一季度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素材。素材内容见附件1。

第十二条 业务信息报送。认监委、标准委,质检总局相关司(厅、局)、直属挂靠单位要在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向质量管理司提供业务专题分析素材及统计报表。素材内容见附件2,统计报表内容见附件3。

第十三条 质量状况调查。质检总局联合或者委托有关部门、行业组织、科研院所、质检机构等共同开展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可采取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经常性调查或一次性调查等多种方式,调查结

果要形成调查评估报告或质量状况专题分析报告。

第十四条 省级质检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参照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机制,确定具体工作方式和内容。

第十五条 地方各级质检部门每季度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形成分析报告。省级质检部门要在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将汇总形成的本地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上报总局质量管理司。产品质量状况出现重大问题时,要及时报告。

第四章 分析报告

第十六条 全国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形成主要包括汇总信息、编写报告、审批核准、报送发布和后续跟踪五个环节。全国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安全状况、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采取的工作措施和成效、质量安全隐患和预警分析、下一步措施和建议等内容。

第十七条 各省可参照全国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形成的流程执行。

地方综合分析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可参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编写规范》(附件4)。地方专题分析报告可根据实际工作,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的质量状况分析编写。

第十八条 全国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每半年一次,分别对上半年和全年的产品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地方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每季度一次,分别对每季度和的产品质量状况进行分析。

第十九条 全国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的有关信息经总局领导批准后,定期向国务院报告,向国家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或相关行业通报,或向社会公布。

地方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的有关信息,由各级质检部门负责定期向当地政府、社会或企业通报,同时逐级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 各级质检部门对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文字材料,按照规范、完整、及时、准确、连贯的原则建立分析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第五章 组织保障

第二十一条 质检总局建立总局领导统一领导,质量管理司牵头负责,认监委、标准委、相关司(厅、局)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保障体系。认监委、标准委、相关司(厅、局)、直属挂靠单位要指定专人参与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

各级质检部门要明确负责质量统计分析工作的机构,指导管理本单位和辖区内质量统计分析工作。

第二十二条 各级质检部门应当保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要选配责任心强、熟悉质量、统计和计算机业务的人员专职从事质量统计分析工作。

第二十三条 质检总局每年对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单位进行检查、考评,将检查结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通报,对在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中发挥突出作用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统计数据、报告内容出现重大失误,或者上报不及时的单位或个人提出批评,并视情追究相关单位或人员的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根据本制度制定实施方案,报总局备案。

第二十五条 附件中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编写规范、分析素材、统

计报表是本制度的组成部分,相关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第二十六条 本制度由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河南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暂行办法

(讨论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更好地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制度》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河南省质量监督系统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是指根据统计调查数据,对一定时期内行业、区域产品质量现状、趋势、特点进行分析、评价,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措施和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它是宏观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根据需要分为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和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主要反映报告周期内全省、各省辖市或县(市、区)产品质量状况总体状况,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主要反映辖区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报告周期内的质量状况。

第五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定性与定量想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质量分析与风险预警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和职责

第六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采取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局)、省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辖市局)、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县局)每年开展一次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省局质量分析报告在第二年的三月份完成,各省辖市、县(市、区)局质量分析报告在第二年的二月份完成。综合分析报告由各级负责质量分析工作的部门撰写,相关业务部门配合。省局、各省辖市局工业产品、食品、特种设备质量状况专题分析每季度开展一次,在下季度二十日前完成。各县(市、区)局如发现辖区内工业产品、食品、特种设备出现问题,立即以专题分析报告形式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对口部门。专题分析报告由各业务部门负责撰写。

第七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实行层级管理,分省、市、县质监部门三级管理。上级质监部门对下级质监部门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下级质监部门要对上级质监部门报告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开展情况。

第八条省局建立省局领导统一领导、总工办牵头、各有关处室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体系。各有关处室要指定专人参与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省局要运用各种先进工具、数据库、平台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成立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领导机构,组建分析队伍,建立产品质量状况分析联席会议制度。

第九条各级质监部门要加大对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投入力度,把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经费纳入预算,予以保障。

第十条省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职责主要包括:

(一)制定和完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暂行办法,举办产品质量状况分析业务培训与交流,指导地方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

(二)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和评价工作,形成产品或专题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三)组织开展省内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和质量监管状况调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布我省、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状况报告;实行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

(四)向回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报送有关信息、数据,报送产品或专题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向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分析或调查结果;

(五)每年对开展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单位进行考评,对在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中发挥突出作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六)与有关部门、行业建立合作,协作机制,共同促进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 第十一条市以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职责主要包括:。 (一)贯彻上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要求;

(二)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状况的分析和评价工作,形成产品或专题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三)组织开展辖区内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和质量监管状况调查;

(四)定期召开产品质量状况分析会议,研究推进本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五)收集、分析、汇总和上报有关信息、数据;

(六)向上一级报送相关信息、数据,报送产品或专题质量分析报告;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分析或调查结果。

第三章实施

第十二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暂行办法的实施主要包括季度分析、地方情况报告制度、土要业务信息数据报送、热点和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状况调查制度、预测分析等五个方面。

第十三条季度分析。各级质监部门原则上每季度召开分析会,分析重点业务形式,研究提出加强质量工作的措施。季度分析会由主管领导主持,相关单位和部门参加。负责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各业务部门汇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监督检查等情况,对质量监管状况、质量政策变动及重大监管措施有效性等情况进行分析。

第十四条地方情况报告制度。各级质监部门要在每季度结束后10天内将本地区本季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执法打假、食品风险监测、特种设备监管、认证管理等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以书面形式报上一级对口部门,同时上报负责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的部门。当产品质量状况出现较大问题时,要及时上报。

第十五条主要业务信息数据报送制度。省局各业务处室按照自己的工作职能在每季度结束后10天内将要求的文字内容和数据表格报送总工办(具体内容另行规定)。各业务处室要及时分析本业务领域质量形势,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第十六条热点和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状况调查制度。本制度的实施是联合或者委托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采取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经常性调查或一次性调查等方式,了解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状况,形成调查评估报告或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第十七条预测分析制度是对有关信息、数据实行动态管理和连续性分析,发布质量安全信息,为公众提供服务。针对产品质量状况分析中发现的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加大质量安全风险检测力度,对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发出预警。

第四章产品质量状况分析主要内容及工作流程

第十八条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产品质量状况。主要包括产品质量的总体情况,重点行业(区域)的产品质量状况。 (二)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从法律法规、质量监管、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质量诚信等方面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透彻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四)质量宏观管理和质量监督工作情况。总结在宏观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中制定的政策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

第十九条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要围绕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安全状况、存在问题及安全隐患客观分析描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流程:获取和查阅产品质量相关信息、数据一一加工整理形成各种分析图表一一分析人员共同研究讨论质量形势和分析重点一一撰写分析报告一一专题会议研究一一报局领导,向局长办公会汇报一一定稿形成分析报告一一跟踪了解夯析中阐述问题的改进及建议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二十一条产品质量状况综合分析报告统一命名为《20XX年河南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20XX年xx市(县)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0。

第二十二条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报告统一命名为《20XX年XX市(县)XX季度(或XX产品、xX区域)质量状况分析报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附件中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材料模板是本办法的组成部分,报表项目和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各市气县)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提纲 《各市(县)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报告》提纲

《各市(县)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提纲各省辖市、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撰写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时,应参照以下基本格式和内容要求:

一、产品质量总体状况运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指标(如企业分布情况、监督抽查合格率等)及对比分析数据,对当前全省、各地区及各行业的产品质量状况作总体描述。

二、重点行业的产品质量总体状况对比同一行业各种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合格率等数据,分析同一行业企业的分布情况及近年来该行业企业规模、名牌数量、营业收入、工业利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合格率等数据的变化趋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提出对策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所在辖区产品质量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量化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

四、宏观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工作情况

包括质量管理、监督、认证、计量、食品监管、执法督查、标准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方面的日常或专项工作情况。

各市(县)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报告》提纲

各省辖市、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撰写产品质量状况专题分析报告时,应参照以下基本格式和内容要求:

一、本季度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客观描述

包括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统计指标结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情况、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企业质量保障能力情况(认证、标准、计量)、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举报投诉情况等内容。上述内容可全部表述,也可重点就一项或几项情况进行表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提出对策

综合运用质量监管统计数据,对辖区内热点或重点行业(产品、区域)质量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量化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

三、下一步质量监管工作建议

针对质量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上一篇:厂内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产品入库检验验收制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