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法总则第120条

2022-11-26

1 从相关法条变化看第120条

1.1 第120条在《民法总则》的归属

《民法总则》第五章对各类民事权益进行列举, 并提出了其他民事权益。其中第118条规定,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 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第119~122条是对该条的具体化, 本文讨论的第120条与119条合同、121条无因管理、122条不当得利是并列的关系, 是对第118条中侵权行为的具体阐述。

1.2“民事权益”的历史进程

在1987年开始施行、经过2009年第一次修改的《民法通则》中, 第5章民事权利, 没有对侵权行为、民事权益的表述。仅就侵权行为引起的债权立法方面进行讨论, 民法通则对权利进行列举, 有明确的、有限的外延, 要么保护, 要么不保护, 那么, 民事权利以外是否再无需要保护的正当利益?民法以保护私法正当利益为目的, 民法应当对于符合公正价值的各种利益都应当予以保护。当立法者挑选自认为重要的利益用权利加以保护, “就有可能使应纳入到权利体系中的利益没有纳入, 从而形成原始法律漏洞。”一边强调私权领域的“法无禁止即可为”, 一边在民事权利领域中作机械列举, 显然不合适。

2010年正式施行的《侵权责任法》, 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 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 包括……人身、财产权益。”《侵权责任法》提出了“民事权益”, 不同于《民法通则》, 《侵权责任法》对民事权益进行了未尽的列举, 这种相对模糊的外延不仅包括比较重要的传统意义上的民事权利, 也包括未能一一列举但确实合法、正当、需要保护的民事法益。这是一种进步。

《民法总则》第120条, 单独规定民事权益, 较之从前立法, 扩大了民法的利益保护范围, 从长远看, 是质的进步, 有利于扩大民法的利益保护范围, 克服立法的局限性, 有利于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更好地适应现实需要。

2 第120条提出“民事权益”的意义

2.1 为“游离于权利之外的正当利益”提供“栖身之地”

明确提出民事权益, 在此基础上设计以司法确认为主的保护机制, 使得没有纳入权利体系的正当利益获得民事法益的保护。立法是有局限性和滞后性的, 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永远无法被法律穷尽, 存在遗漏是不可避免的, 法律又是体现着人的意志的规范不管是出于阶级目的, 还是立法者认识上的局限, 法律总会存在着某种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 法律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 它总是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变化。例如《民法通则》第一条规定中“合法”的民事权益受到学界诟病——难道还有违法的民事权益?《民法总则》第一条不再使用前述不当表述, 体现了法律的局限性。

2.2 使自由裁量名副其实

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相对较小。切实做到保护民事权益, 不能止于空谈, 通过设立规则的方法恐怕不能达到目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能够弥合这种缺陷。“民事权益”的规定可以增加司法的能动性, 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案例。

摘要:2017年3月15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民法总则第120条:“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民事权益”的明确提出引发对游离于权利之外的正当利益的关注, 观念上打破以规则为依据的局限性。本文探讨和比较了“民事权益”在我国立法中的变化及意义, 以期更好地指导相关实践活动。

关键词:民法总则,民事权益,正当利益

参考文献

[1] 郑春玉.论民法法益的存在及其价值[J].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2] 李建华, 王国柱.论民事权益——民法保护对象的立法和司法双重确认[J].法学, 2011 (1) .

上一篇:职业师范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对策研究下一篇:浅谈高职类院校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改革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