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防病毒预案

2022-06-21

第一篇:dcs防病毒预案

DCS失电总结及事故预案

一.事故前机组工况

主要参数:机组负荷:260MW 主气压力:13Mpa 再热蒸气压力:1.5Mpa 主/再热气温:530℃/530℃ 真空:-84.75KPa 汽包水位:-150mm 高、低加投入 协调投入

机侧主要运行设备:21汽动给水泵运行、电动给水泵2800r/min陪转、21凝结水泵运行、21循环水泵运行、21,22水环真空泵运行。

炉侧主要运行设备:双侧引、送、一次风机运行、21密封风机运行、

21、

22、25磨煤机运行、两侧空预运行,给水主路电动门开启。

电气系统运行方式:500KV

一、二串合环运行、厂用电源已切至20高厂变带、01启/备变空载运行、保安系统运行方式正常、20柴油发电机处热备用状态。 二.事故及当时处理情况

负荷300MW,DCS电源突然失去,所有DCS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全部死机,画面失去监视及所有的联锁逻辑功能。这种紧急情况下,一切从抢险出发,在电科院人员统一指挥下,发动了当时能马上调动的各单位的人力资源,成功进行了事故处理,保全了设备安全。回忆当时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1.1 汽机方面:

1) 首先检查机组已跳闸解列,厂用电已成功切换至启备变,保证设备能正常启停,DEH和旁路系统未失电,机组应能安全停机; 2) 旁路快开后,马上切至手动迅速关闭高低压旁路; 3) 就地启交流润滑油泵和顶轴油泵,确认油压正常;

4) 迅速关闭主汽母管疏水和再热母管疏水,保证锅炉处于闷炉状态; 5) 确认循环水泵正常运行,这样循环水对疏水和排汽还能保证一定冷却作用,对凝汽器危害不致过大;

6) 凝结水低缸喷水、扩减温水未能开启,水幕喷水已开联开(这些阀门DCS失电后的状态还需热工方面进一步的确认),后除氧器很快满水(但据热工检查除氧器上水调门失电后应该在关闭状态,待进一步确认),就地停止凝泵运行。发现高压侧凝汽器温度达114℃,最高达188℃,就地运行锅炉上水泵,少量投入低缸喷水和水幕喷水,凝汽器高、低压两侧均降至70℃左右时。考虑防止凝汽器温度骤升骤降对凝汽器造成损害,停止上水泵,保持凝汽器自然冷却。 7) 检查密封油状态,发现工作正常,氢压未降,定冷水工作正常; 8) 开始时有通过手动控制辅汽至轴封旁路电动门维持一定轴封压力(据热工分析辅汽联箱至轴封联箱供汽压力调节阀在失电后应在全开位,待进一步确认),防止从轴封处进过多冷气,后经检查盘车电源,确认在盘车能正常投入的情况下,很快通过硬手操开真空破坏门,停真空泵,真空基本到零时,停止轴封。在不是很清楚当时各部分具体情况的状况下,停止#1机组向#2机组供应辅汽; 9) 因锅炉已闷炉,汽包水位无法监视,给水系统也无法监视,就地停电泵、汽泵和汽前泵,就地启电泵辅助油泵,确认汽泵润滑油泵正常运行,盘车停止;

10) 整个过程中DEH中振动、瓦温和就地回油温度正常,并安排电建人员在就地进行连续监测;

11) 转速到0后,投入盘车,开始盘车电流在22A~24A之间摆,几分钟就稳定在22A,就地晃度正常,DCS恢复后晃度28μm,证明机组状况良好;

1.2 锅炉方面:

1) 锅炉迅速手动打闸;

2) 通过硬接线联跳一次风机、磨煤机、给煤机和减温水总门,派人员就地检查确认;

3) 派人上就地停送、引风机和密封风机,检查润滑油泵运行正常; 4) 手动关闭过、再热器减温水电动门、风机出入口门,手动关闭连排去定排手动门;

5) DCS画面正常后关闭烟风系统所有挡板; 6) 全面检查炉侧各项参数正常;

操作基本完成后,全面检查机组各设备,未发现设备损坏情况。10:30机侧DCS系统基本恢复,送辅汽供#2机组暖气。当天DCS系统曾先后又四次出现死机画面全红的现象,后经检查发现是由于SIS系统已与DCS通讯,而由于几天前曾对DCS系统测点进行了一次优化,删除了不少无用的测点信号,但在SIS系统中未做相应改动。SIS系统与DCS系统采用TCP/IP通讯方式,SIS仍不停的发送该部分数据的发送请求,DCS无法回应,从而导致网络堵塞,系统瘫痪。

另外,从目前所有的信息来分析, DCS系统两路24V电源,一路来自保安段,一路来自UPS,由于两路电源偏差大,从而使至DCS的变压器故障,是导致此次DCS电源全部失去的可能主要原因。04:40所有运行设备打至就地位, DCS系统整体进行了一次下装。

二.更进一步优化的事故预案

这次事故处理虽然很成功,但也给大家敲响了一个警钟,必须先行做好这方面的事故预案,在出现任何紧急事故时都能做到忙而不乱,有序的完成抢险工作,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从DCS失电这件事来讲,这次事故处理应该是非常成功的,处理方法和步骤基本正确,还要做进一步优化的话就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首先检查厂用电已正常切换至启备变,发电机解列,检查机组已跳闸,查看最高上升转速;

2) 先通过硬手操启动交流润滑油泵,就地启动顶轴油泵,确认状态正常; 3) 锅炉迅速手动打闸;

4) 应该通过硬接线能联跳一次风机、磨煤机、给煤机和减温水总门,派人员就地检查确认;

5) 检查旁路开启状况,迅速手动关闭,保证锅炉闷炉;

6) 真空破坏前,通过手动开启辅汽至轴封旁路电动门维持轴封压力,防止进冷气造成轴封碰磨;

7) 迅速关闭主汽母管疏水手动门、高排逆止门后疏水手动门及再热母管手动门;

8) 派人上就地停送、引风机和密封风机,检查润滑油泵运行正常 9) 手动关闭过、再热器减温水电动门、风机出入口门,手动关闭连排去定排手动门,关闭烟风系统所有挡板; 10) 失电后密封油系统应能维持初始状态,但应去人迅速确认,否则应马上安排排氢。确认循环水和定冷水状态;

11) 出现DCS失电这种情况时,各运转设备的状态无法及时掌握,从保护设备的角度出发,能停运的设备应尽快停运。汽泵应马上打闸,检查润滑油泵运行正常,汽前泵就地停运;

12) 失电后电泵最小流量阀失电后应该打开,电泵能短暂维持运行,安排人员上电泵、除氧器及主给水电动门和旁路调门位置(据热工人员分析给水旁路调门应在关闭位),在能确认电泵正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手动给汽包上满水再停电泵,但只要锅炉闷炉情况良好,锅炉汽包允许,应尽快启动电泵辅助油泵,停止电泵运行。从这次的事后的结果来看,在这个负荷灭火,闷炉及时,锅炉欠水状态危害也不至于很大;

13) 如果主再热疏水手动阀关闭及时,循泵保持运行,凝汽器温度应该上升不大,为防止意外发生,应停止凝泵运行。在凝汽器温度不是很高的时候(如80℃以下),可以通过关闭除氧器上水电动门,启动锅炉上水泵来维持凝结水压力,手动投入水幕喷水、疏扩减温水和三级减温水,保证其在合适压力,给凝汽器降温。在凝汽器温度很高时,应尽量不投入凝结水减温水,防止骤热骤冷造成凝汽器变形,保持其自然冷却; 14) 在盘车电源确认可靠后,应尽快破坏真空,停止真空泵运行,真空到0停轴封;

15) 安排人员从DEH和就地连续观测瓦温、振动和回油温度等机组情况; 16) 转速到零投入盘车,检查其盘车电流是否正常,DEH和就地测量晃度正常;

17) 全面检查机炉侧所有设备的状态,确认设备无异常状况;

三.厂用电失去的事故预案

再做进一步的引申,假设厂用电不能成功切至启备变,可以设想应有如下操作:

1) 迅速启动柴油机,保证保安源电源正常;

2) 应尽快启动保安段上所带的交流油泵,顶轴油泵,空侧密封油泵,氢侧密封油泵,小机润滑油泵,风机的润滑油泵,投入空预器盘车,两台油泵同时运行时停止直流油泵运行;

3) 检查密封油压情况,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马上排氢;

4) 迅速关闭机侧疏水,炉侧连排至定排手动门,进行闷炉处理,马上破坏真空,停轴封;

5) 检查机炉侧所有除保安段上的设备都已安全停运,如循泵、电泵、凝泵、汽泵、汽前泵、真空泵、氢冷泵、闭冷泵、磨煤机、送风机、引风机、一次风机、密封风机、给煤机等等; 6) 转速到零后投入盘车,投入后检查盘车状态; 7) 全面检查机炉侧所有设备状态及参数;

第二篇:全国救灾防病预案

为了帮助各地卫生部门和广大群众做好灾中、灾后的卫生防疫工作,卫生部在总结历年来全国救灾防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全国救灾防病预案》以供各地在开展救灾防病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实施。

一、分阶段分层次重点抓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

受灾地区防病工作必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分阶段分层次重点抓好预防控制霍乱、伤寒、痢疾、肝炎、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鼠疫、乙型脑炎、炭疽、血吸虫等重点传染病的流行和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把各种疫情扑灭在暴发、流行之前。

(一)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救灾防病特殊时期对甲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实行疫情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其它重点传染病实行周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时将疫情报卫生部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重灾区要建立并且加强疫情监测点工作,各级卫生防疫机构都要派专业人员深入灾区基层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尤其要加强对重灾区重点人群的监测,要建立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的县、乡、村级监测点,及时分析疫情发展趋势,以便适时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关相邻省要建立疫情控制联防,及时沟通情况,协调防病工作。救灾防病期间,受灾地区传染病疫情及中毒事故情况的发布由卫生部统一负责,定期公布。

(二)重点抓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保障饮水卫生是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措施。要着重做好分散式饮用水消毒,要鼓励群众喝开水,在没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行用漂白粉及漂白粉精片对饮水进行消毒。饮水消毒措施要落实到每家每户。要划定临时饮水水源区域,并做好水源保护工作。洪水退后灾区各级政府要及时组织对分散式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供水设施进行检修、清理,加强对饮用水的消毒处理,定期进行水质检验。

(三)要组织有关部门动员广大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组织专人指导群众,及时清除、处理垃圾、人畜粪便和尸体。对受淹的住房和公共场所要及时作好消毒和卫生处理。

(四)消灭蚊蝇鼠害。为保护聚集人群,应重点实施对帐篷、窝棚、临时垃圾 1 点、厕所、蚊蝇、鼠类的消毒杀灭工作和做好蚊蝇孳生地的处理。并在重灾区人群较集中的生活区域内垃圾、粪便污染严重的地区重点进行药物喷洒消毒处理。 (五)做好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防止食物中毒发生。要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防止群众食用腐败变质的食品,误食被农药和其它化学工业品污染的食品及毒蕈。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时期,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以保障食品安全。

(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做好群众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各地要结合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把简便易行的各种防治措施和卫生知识教给群众。组织群众制订救灾防病爱国卫生公约,是促进群众自觉地提高自我防病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效办法,应该大力倡导。

(七)充分发挥城、乡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特别是村、街道、居委会的卫生组织、爱卫会和各种军民医疗卫生工作队的作用,中西结合,土洋并举,分片负责,配备一定的药品器材,开展群防群治,使各项宣传教育、防病治病的技术措施在各个环节得到落实,做到防病治病到位。盛夏灾区高温酷暑,灾民居住防护条件差,容易发生中暑,应做好防暑工作,并做好防治中暑的必备药物准备工作。

(八)认真做好非灾区的疫情控制工作。夏秋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对鼠疫、霍乱、炭疽、肝炎、伤寒、痢疾、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抓好本地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控制疫情的蔓延和发展,同时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工作,防止疫情的交叉传播。

(九)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把突发疫情、灾害事故的伤亡控制在最低限度。为此,中央和地方都要制订相应的应付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急救救护的各种预案,充分做好组织协调、队伍配备训练、药械物资供应等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领导、完善机构、明确职责

受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要成立相应的救灾防病领导机构,把灾区的卫生防病工作纳入当地救灾、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明确领导负责人,协调各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齐心协力做好本辖区内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各 2 项工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处理方案,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做好必需药品、器械、物资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力求迅速把疫情控制和扑灭在初发阶段。

要做好疫情的监测、收集、预测及地区联防通报、反馈和上报,组织制订救灾防病技术方案,指导救灾防病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防病治病和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所需药械品种信息,组织生产所需生物制品。卫生部成立专家咨询组,对全国重大疫情和中毒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及时提供技术咨询。

要做好控制疫情所需消毒、杀虫、灭鼠药械供应的协调联系工作,根据疫情发展趋势向新闻媒介提供导向性的卫生防病宣传材料,组织有关部门搞好环境卫生,组织群众适时地开展以清理环境和消毒、杀虫、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三、药品、器械、物资供给及经费筹集使用 (一)药品、器械及物资供给

1、在救灾防病期间及灾后,各灾区医药、化工的生产经营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好药品、免疫制品、器械、消毒杀虫灭鼠用药品的生产、供应工作。灾区的卫生部门要及时地把防病治病所需的药品、器械及消毒杀虫灭鼠用物资的品种、数量报当地医药、化工、商业等供应部门。

2、对供应有困难的药品、器械及消毒杀虫灭鼠用物资,及时上报,协调落实生产、供应工作。

3、为了更加有效、快速地做好受灾期间和灾后疾病防治工作,各灾区卫生部门应主动向当地有关主管部门通报防病治病情况,以便及时做好有关药品、器械和消毒杀虫灭鼠用物资的生产、供应工作。 (二)经费筹集及使用

救灾防病所需经费,应本着政府负责,自力更生为主,多渠道筹集的原则,给予切实的安排和保证。

1、中央及各受灾省地方政府,应安排必要的救灾防病紧急补助经费,由主管部门结合防病预案的实施,统一安排使用。

该项经费使用严格限定于灾区重大疫情扑灭和大面积消毒杀虫灭鼠等防病措施。中央救灾防病经费只补助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当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疫情和防病工作需要,结合地方财力,统一安排使用。

3

2、中央及地方政府安排的救灾经费和国内外救灾捐赠款应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灾区的防病治病工作。这两项资金应由省救灾防病领导机构统一掌握、集中安排使用,主要用于扑灭疫情和改善灾区防病环境所需药品、疫苗等的购置,灾民医疗急救用品、药品和防病治病最急需的基本器械、物资的购置。

救灾防病资金一定要严格管理使用,要直接用于对灾民的防病治病工作,不得挪作其他用途。资金的使用要接受审计和监察部门的审计监督,对贪污或挪用救灾经费的要依法严惩。

3、灾区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被破坏的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应纳入地方计划,予以优先安排,以保证防病治病工作的正常进行。需中央补助的,请国家计委统一考虑。

四、救灾防病技术方案 疫情报告及疫情监测

在洪涝灾害这一非常时期,要特别重视疫情报告及疫情监测,保持疫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这是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的前提。 (一)疫情报告与分析

1、应报告的疾病

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痢疾、伤寒、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炭疽、感染性腹泻,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1)鼠疫、霍乱实行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各灾区省将疫情当日或第二日上午报卫生部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2)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痢疾、伤寒、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炭疽、感染性腹泻实行每周报告,灾区省每周三把上周疫情报到卫生部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3)发生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责任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城镇应于6小时,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当地县、区卫生防疫站),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接到疫情报告后6小时内报到卫生部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组织现场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4 (4)疫情报告应包括:疫情发生地点、单位、时间、发病(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发生原因以及所采取的措施、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2、疫情分析

各灾区应做好疫情分析,预测疫情发展趋势。疫情分析应有时间比较,如当年各月比、各旬比、当年与去年同期比等,疫情分析还应有地区比较,如灾区与非灾区比等。此外,还应有发生原因的分析及对今后防治工作的建议。 (二)疫情监测的实施

1、强化基层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信息。灾区卫生部门要执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必须安排专人负责疫情的收集、整理、分析。紧急疫情应及时报告(不超过6小时),严禁隐瞒及谎报疫情,一旦发现依法处理。疫情要归口卫生防疫部门负责。

2、加强监测点的工作。己有的国家级和省级综合监测点,以及出血热、疟疾、腹泻病等各专业疾病监测点,在洪涝期间应进一步加强对疾病的监测,可扩大搜索疫情范围,必要时设立临时监测点。 (三)疫情监测的评估

疫情监测的评估是指对疫情报告与监测点工作质量的评估。评估内容首先是监测信息在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例如发现了哪些隐患和疫情苗头。还应有疫情报告的内容是否完整;报告及时程度;分析与预测的质量;重报、漏报、错报的程度;各级存留的技术档案是否完好;疫情报告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疫情信息的反馈与利用程度如何等。 饮水卫生 (饮用水水源选择和处理) 洪涝灾害期间饮用水源的水一般含有多量泥沙,浑浊度高;受人畜粪便污染,细菌孳生,当人口密度大时,问题更为突出;垃圾、粪便、动物尸体、各种杂物进入水体,有机污染严重,高温气候时,水体易腐败;农药、化肥、工业废物等化学品冲入水中,并可能有剧毒物质存在。在上述诸多问题中,致病微生物污染、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和有毒物质污染是洪涝灾害期间影响饮水卫生的主要因素。 (一)饮用水水源的选择与保护

1、在流动的洪水地区,应在上游水域选择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并划出一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

5

2、在内涝地区,应划出水质污染较少的水域作为饮用水取水点,制止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

3、有条件的地区宜在取水点设水码头,以便离岸边一定距离处取水。

4、退水后尽可能利用井水为饮用水水源。水井应有井台、井栏、井盖及井的周围30米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取水应有专用的取水桶。

5、退水后可打手压泵小口井作为饮用水水源。

6、退水后可延伸现有的自来水供水管线。

7、集中式的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应设专人看管。 (二)饮用水的处理与消毒

1、澄清 取水后将原水放置,较粗大的颗粒物可在数分钟内沉淀去除。当水中颗粒物小于10um时,短时间内不能下沉。

2、过滤 如当地缺乏水处理药剂时,可采

①先建造砂滤池,用砖和水泥砌成方形或长方形水池,可按每平方米滤池每昼夜产水3000升计算(约可供100-200人饮用),以实际用水人口计算砂滤池面积。

②池底部铺设水管,在管上钻有许多小孔,外包棕皮或编织布,此管可将滤过水导出。池下部填入垫层,垫层为粒径1-16mm的豆石、碎石或卵石。较小的放在上层。具体步骤如下:

最下层放8~16mm粒径的石子100mm厚,其上放粒径4~8mm的石子100mm厚,再放上粒径2~4mm的石子100mm厚,最上放粒径1~2mm的小石子50mm厚。垫层总厚度为350mm。 (2)家庭用沙滤缸

家庭可以用缸或大桶作为沙滤容器,桶下部打孔引水,在底部铺数层棕垫,沙层厚度为400mm左右,沙层上再铺2~3层棕垫,防止倒水时冲击沙层。在滤缸(桶)下放清水容器,以接、盛过滤的清水。

使用该慢沙滤池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滤池建成后应洗净;

(2)所垫入沙石料等均应用水洗去泥、细沙粒;

6 (3)滤池使用时应保持有一定水层,不能使水排完而有空气进入沙层; (4)滤过速度以不超过0.1~0.2m/h为宜,可用出水管上阀门调节; (5)使用一定时间后,泥砂等悬浮物将沙子空隙堵住,滤水速度减慢,此时应将上层沙子或覆盖层取出,洗净后填回滤池中或更换新沙。

采用慢沙滤池方法如果使用得法,可去除悬浮物90%,细菌去除率可达 70%~95%,放射性物质去除率可达60%~70%,慢沙滤池方法的设备成本低,操作技术简单。缺点是滤水速度慢。

3、混凝 (1)混凝剂种类

原水中投放混凝药剂可大大加快水中悬浮物质的沉淀。一般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明矾 (硫酸铝钾)、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碱式氯化铝等。这些净水剂应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防止潮解失效。 (2)使用方法

使用时,先将药剂用少量水搅拌溶解后徐徐倒入待处理的水中,用干净的木棒搅动以帮助生成较大矾花,然后静置使沉淀密实,轻轻取出上层清水使用。 (3)投加量

混凝剂投加量根据原水浑浊度、pH、水温、混凝剂种类等多种因素,最好先进行试验以确定适宜投加量。下表可作确定投加量的参考。 混凝剂投加量(mg/l) 原水浊度(度) 明 矾 硫 酸 铝 氯 化 铁 碱式氯化铝 100 16 14 8 8 200 21 19 11 10 300 27 25 14 13 400 33 32 18 16 500 39 37 20 19 600 45 43 22 22 700 51 49 24 25 800 57 53 26 28 900 63 59 28 31 7 1000 65 62 31 32 1100 69 63 33 34 1200 73 67 37 36 1300 77 71 42 38 1400 82 76 46 41 1500 85 82 50 42 *混凝剂投加量系指纯混凝剂的量

当用于家庭少量水净化时,混凝剂的投加量应适当增加。

4、消毒

经上述混凝沉淀和过滤的水中病源微生物己大大减少,但仍不能保证符合卫生要求,尚需进一步消毒后才能成为安全饮水。

煮沸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在有燃料的地方仍可采用。用超滤方法也可将细菌、病毒滤除,在有条件时也可采用。但在洪涝灾害期间,最主要的饮水消毒方法是采用消毒剂灭菌。 (1)消毒剂

消毒剂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漂白粉,又名氯化石灰,白色粉末,也可能带微黄色,有刺激性气味。漂白粉含有效氯约为25%~28% (一般按25%计),当含量低于15%时就不能用于消毒。

漂白粉易失效,应保存于密封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中,存放在阴凉处,严防受潮,最长保存期为6个月。使用前应检验有效氯含量。

②漂白粉精,是较纯的次氯酸钙,白色粉末,一般压成片剂,使用方便。有效氯含量可达60%~70%(一般按65%计),保存时间不超过两年。漂白粉精应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严防受潮分解。使用前应检验有效氯含量。

漂白粉与漂白粉精是灾区应用最普遍的饮水消毒剂,其他可能应用的还有次氯酸钠、二氧化氯。

有机氯制剂的饮水消毒剂,如氯胺、二氯异氰脲酸钠 (又名优氯净)、哈拉宗(又名清水龙)等主要用作个人饮水消毒。

此外有机碘、碘树脂和碘酊均可用作个人饮水消毒。 (2)消毒剂应用

8 消毒剂应用可参阅该剂说明书进行。

漂白粉和漂白粉精的应用参考以下步骤:

①直接加入 根据待消毒的水量,该药剂的有效氯含量计算取出定量药剂,加少量水,搅拌均匀,倒入待消毒水中,搅匀,放置 30分钟,检验水中余氯应达到0.7mg/l。如未达到此值,说明投加量不足。但也不能过量加入,以免产生强烈刺激性气味。

②水井消毒 将漂白粉或漂白粉精倒入简易消毒器中,置于井水中。一个大口水井每次消毒可维持半月左右。

简易消毒器可用商品简易消毒器,也可自制,方法如下:取两个空竹筒,用绳连接,下部竹筒内装消毒剂,并钻有数个小孔,投入井中。也可用两个空塑料瓶,以绳连接,其中之一装消毒剂并钻数小孔,投入井中。

(3)消毒剂的投加量 从原水状况、消毒剂的种类和质量确定消毒剂投加量。可从以下几方面估算:消毒剂放入水中后氧化水中有机物,水中可氧化物越高消耗消毒剂越多。一般而言,洪涝灾害地区,处理水的需氯量约为5~10mg/l。经处理后的水中余氯应达到0.7mg/l。应投放消毒剂的量是需氯量和余氯两者之和。

(4)净水器使用 市场上净水器是为城市自来水而设计的,经受还了高浊度、高污染的水。此外,需有压力才能通过的净水器,或者要有电源才能使用的净水器也不太适用。如果净水器另加预过滤装置,则有活性炭和消毒功能的净水器还是可以使用的。

(5)退水后的供水设施消毒

①被洪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细菌学指标合格后方能启用。

②经水淹的井必须进行清淘,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

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进行超氯消毒。漂白粉投加量按井水量以25~50mg/l有效氯计算。浸泡12~24小时后,抽出井水,在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三)饮水水质检验

9 在有条件处应按国家标准方法《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一85)检验。在现场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简易方法检验。

1、消毒剂中有效氯

称取0.5g漂白粉于10ml比色管中,加入清洁水至10ml,强烈振摇1分钟,放置5分钟,倾出上清液,用吸管吸出38滴于白瓷盘中。将此吸管洗净,吸蓝墨水滴加于吸出的漂白粉上清液上,边搅拌边滴加蓝墨水,直至出现稳定的蓝绿色为止。消耗蓝墨水的滴数即为该漂白粉中有效氯的百分含量。测定漂白粉精中有效氯的方法相同,只是取样品澄清液 19滴,有效氯的百分含量为蓝墨水滴数的两倍。

2、余氯检验

取经消毒的水样用市售余氯比色器或余氯测定试剂盒测定,也可以用DPD比色法或邻联甲苯胺比色法。

3、水质检验

(1)水源水检验项目 浑浊度、pH、色度、氨氮、需氯量以及其他有关项目。 (2)饮水检验项目 浑浊度、余氯、大肠菌群、粪大肠菌、色度、臭味与味以及其他有关项目。其中浑浊度和余氯两项每日每批处理水均测定,以便指导水处理措施的进行。

食品卫生(食物中毒预防、处理) 灾区的食品卫生与饮水卫生都是预防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重要内容。食物中毒的发生与灾区食物的选择、加工方法、加工人员以及食品容器设备的卫生清洁有重要的关系。不卫生的食品除了能引起食物中毒外,还会传播痢疾、肝炎、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寄生虫病。 (一)水灾地区需要重点预防的食物中毒

1、霉变粮食引起的霉菌毒素食物中毒

常由食用了霉变的大米或小麦引起。粮食霉变在南方水灾地区尤其常见,也是灾区一般发生最多的食物中毒。

病人常在食用霉变粮食后很快发病 (数分钟~4小时),症状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不适、乏力、发热等,多为水样便,无粘液、无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该中毒在停止食用霉变粮食后病情自动减轻,一般不会死亡。可 10 采取对症治疗,呕吐者给予补液。

2、细菌性食物中毒

常由动物性食品(如肉、蛋类食品)和存放时间较长的熟食引起 (如米饭、蔬菜)。主要是由于食用已死亡的畜禽肉和没有很好冷藏的食品。

细菌性食物中毒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有时有发热、头痛,潜伏期一般在3~12小时,部分在13~24小时,少数在48~72小时。

细菌性食物中毒需要及时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及时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3、化学性食物中毒

一般为误食有毒物质引起。由于灾区环境的变化和临时居住的条件所限,农药、亚硝酸盐及其他工业用化学物质易被误食。

误食化学有毒物发病快,一般潜伏期在数分钟~1小时内,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及时对症治疗,包括停止食用毒物,及时进行催吐、洗胃、灌肠,使用特效解毒药等。如亚硝酸盐中毒给予美蓝,有机磷中毒采用阿托品和氯磷定、解磷定,砷中毒采用二巯基丙醇,条件允许时应送医院抢救。

4、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误食猪甲状腺、肾上腺和含毒的鱼类会引起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豆浆、扁豆或食用苦杏仁、发芽土豆、毒蘑菇会引起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该类中毒一般采取洗胃、急救和对症治疗。 (二)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处理

1、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及时做出诊断,报告当地卫生防疫站 (1)及时作出诊断,必要时采集病人标本以备送检;

诊断应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病人的潜伏期及中毒的特有表现,必要时采集病人的标本以确认病因。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2)停止食用中毒食品;

(3)对病人的急救治疗主要包括 催吐、洗胃、灌肠以及对症治疗和特殊解 11 毒药物治疗;

(4)报告的内容有 食物中毒发生地点、时间、人数、典型症状和体征、治疗情况、中毒食物和需要进一步采取之措施的建议。

2、对中毒食品进行控制处理

(1)封存现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待调查确认不是中毒食物以后才能食用;

(2)通知追回或停止食用其他场所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3)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固体食品,可用煮沸消毒 15~30分钟处理;液体食品可用漂白粉消毒,消毒后废弃。餐具等可煮沸 15~30分钟,也可采用漂白粉消毒。对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可用20%石灰乳或漂白粉消毒 (一份排泄物加二份消毒液混合放置2小时),环境可采用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应将引起中毒的有毒物进行深埋处理。 (三)开展对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

1、灾区能吃和不能吃的食品 (1)不能吃的食物

①被水浸泡过的食物,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以外都不能食用。罐头类食品也应当用洁净水清洗外周后方可食用;

②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

③被水淹过的己腐烂的蔬菜、水果;

④来源不明的、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

⑤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

⑥其他己腐败变质的食物和不能辨认是否有毒的蘑菇。 (2)能吃的食物

①新鲜的或工厂包装的未被洪水污染过的食品;

②烧熟煮透的现场加工食品;

③加工后常温下放置时间不超过 4小时的熟食;

④消过毒的蔬菜、水果;

12 ⑤因洪水造成粮食、水果、蔬菜有少部分霉变或腐烂的,经过适当挑选和处理,如经过清洗、加热或去皮等处理加工后食用。

2、让群众掌握如何正确加工食品

(1)粮食和食品原料要在干燥、通风处保存,避免受到虫、鼠侵害和受潮发霉,必要时进行凉晒;对于霉变粮食的处理,可采用风扇吹、清水或泥浆水飘浮等方法去除霉粒,然后反复用水搓洗;或用5%石灰水浸泡霉变粮食24小时(1份病麦3份水,浸泡12小时,换水,再泡12小时)取出。要使霉变率降至4%左右再食用;

(2)食品要现吃现做,做后尽快食用;

(3)所有现场加工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剩饭菜一定要在食用前单独重新加热,存放时间不明的食物不要直接食用;

(4)避免生的食品及原料与熟食品接触或使用同一个容器;

(5)避免患有痢疾、伤寒、肝炎及其带毒者和伤口化脓、皮肤感染以及不明原因的咳嗽、咳痰人员进行食品的加工制作;

(6)所有用于清洁食品和食品容器的水均采用消毒过的水;

(7)避免在简易住处集中做大量食物和集体供餐,避免购买和食用摊贩销售的未包装的熟肉和冷荤菜;

(8)北方地区不要制作、食用酵米面,南方注意不要采食毒蘑菇。 (四)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1、不准在市场销售切开的水果和直接食用的冷荤菜;

2、不准销售来源不明的食品及原料;

3、严格审批新的食品生产加工单位,不得雇用未经体格检查的厨师加工食品;

4、所使用的有毒化学物应集中统一存放,作明显标志并由专人保管,避免误食;

5、集体用餐单位应优先配备清洁用水、洗涤消毒设备以及食品加热和冷藏设备;

6、禁止游动摊贩售卖非包装熟食品,尤其是散装熟肉和水产品;

7、水淹过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在做好食品设备、容器、环境的清洁。消 13 毒后,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后开业,并加强对其食品和原料的监督,防止食品污染和使用发霉变质原料。 环 境 卫 生

(一)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洪涝灾害发生后,防汛大军和被紧急转移安置的灾区群众,由于居住环境及卫生条件差,极易酿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各地必须动员广大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其主要内容是:

1、做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工作,供给安全卫生饮用水。

2、搭建临时窝棚住所,使灾民有地方住。

3、设置临时厕所、垃圾收集站点,做好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妥善处理人畜尸体。

4、洪水退后,对室内外进行彻底的环境清理,改善环境卫生。 (二)对灾民临时住所的卫生要求

1、首先要选择安全和地势较高的地点,采取应急措施,搭建帐篷、窝棚、简易住房等临时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

2、应尽量选用轻质建筑材料,棚子顶上不要压砖头、石块或其他重物,以防棚子倒塌伤人。

3、棚屋等临时住所要能遮风防雨,同时应满足通风换气和夜间照明的要求。南方要设法降低室温,防止中暑,北方应注意夜间保暖防寒。

4、灶具要放在安全地点,并有人看管,以防火灾。

5、注意居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和乱倒垃圾污水,不要在棚子内饲养畜禽。

6、最好按原来居住状况进行安置。保持原来建制,按户编号,干群之间、各户之间相互了解,许多卫生问题可以有组织有领导地解决。 (三)搞好厕所卫生和粪便处理

厕所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卫生设施,灾害时用的厕所应达到应急性、便利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加强厕所卫生管理,确定专人保洁,及时清掏粪便并进行卫生处理。

1、在灾民聚集点选择合适地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应 14 急临时厕所,要求做到粪池不渗漏 (或用陶缸、塑料桶等作为粪池),厕墙和顶可用草席、塑料膜、编织袋布或其他材料。有条件时可使用商品化的移动性厕所。

2、尽量利用现有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后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

3、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的稍高地点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土池的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厘米,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加盖密封,发酵处理。

4、在特殊困难情况下,为保护饮用水源,可采用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粪便,装满后加盖,送至指定地点暂存,待水灾过后运出处理。有条件时用机动粪车及时运走。

5、船上居民的粪便,应使用容器收集后送上岸集中处理,禁止倒入水中,以防止血吸虫等病传播。

6、集中治疗的传染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消毒处理。

散居病人的粪便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漂白粉 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5:1,充分搅合后,集中掩埋;

生石灰 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搅拌后再集中掩埋。 (四)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1、加强垃圾收集站点的管理,有专人负责清扫、运输。

2、根据灾民聚集点的实际情况,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站点,可用砖砌垃圾池、金属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3、及时将垃圾运出,选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好气性堆肥处理,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同时用药物消毒杀虫,控制苍蝇孳生。

4、对一些传染性垃圾可采用焚烧法处理。 (五)人畜尸体的处理

1、对正常死亡者尸体,应尽快运出进行火化处理。

2、对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应做好卫生消毒,以最快速度运出火化。

3、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处理后进行深埋。

(六)洪水退后的环境清理工作

15 水退过后,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广泛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水淹地区的村庄和住户必须进行彻底的室内外环境清理,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就搞到哪里,消、杀、灭工作就跟到哪里。

1、组织群众清理室外环境,整修道路,排除积水,填平坑洼,清除垃圾杂物,铲除杂草,疏通沟渠,掏除水井内污泥,修复厕所和其他卫生基础设施,掩埋禽畜尸体,进行环境消毒,消除水灾痕迹,控制疫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灾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在短期内恢复到灾前水平。

2、凡是水淹地区的住户,水退后首先由专人对原住房的质量进行安全性检查,确认其牢固性。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整修家庭厕所,修缮禽畜棚圈,全面清扫室内和院落,清除垃圾污物。必要时将房间的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对室内和临时居住点带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进行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曝晒。在有条件时,可用2%-5%的洁灭净洗消液将衣被浸泡15-20分钟后再进行洗涤。待室内通风干燥、空气清新后万可搬入居住。 (七)规划建设灾区的永久性住房

对灾后无房可住的受灾群众,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临时安身的住所,无论南方、北方,灾民住房必须达到灾民安全过冬的标准。居住条件改善了,灾民情绪稳定,有利于救灾防病和重建家园。如果有条件一步到位,建设永久性住宅。卫生部门应做好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对新建村居民点,可按照国家《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住宅卫生标准》,做好规划设计卫生审查并提出建议,使新建的村庄和住宅符合卫生要求,在地址选择、功能分区、卫生设施和房屋建筑方面,要既适合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能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消 毒

(一)洪涝灾区消毒工作的特点

洪涝灾害是一种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洪水造成多种致病微生物对生活环境、饮水、食物的广泛污染。由于灾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群众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抗病能力下降,因此,消毒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洪水退后及时合理消毒是一项极为紧迫的工作。由于洪涝导致多种微生物混合污染,其中,又以肠道致病微生物为主,因此,要特别重视食物、饮水、居住环境和手的消毒。在消 16 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方面,要求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供应充足。 (二)消毒组织工作

1、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应有具体分工,做好消毒组织工作。首先应有专人负责保护水源和饮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毒。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和消毒工作应做到哪里,对受淹的房屋、公共场所要分类作好卫生消毒工作。

2、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消毒剂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分发工作 ,做好消毒常识宣传,组织群众实施消毒措施,并具体指导其正确使用。 (三)常用消毒方法

1、加热消毒 既经济又方便,消毒效果好。

(1)干热消毒法 烧灼可用于金属等耐热物品消毒,焚烧用于废弃物消毒。 (2)湿热消毒法 加热65℃,3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常用于牛奶消毒。煮沸 100℃,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病毒,常用于食具、奶瓶消毒。流动蒸汽100℃,10分钟,常用于食具、食品消毒。

2、化学消毒

(1)应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指溶于水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包括:

①漂白粉 (又称含氯石灰) 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白色粉末,能溶于水,但有大量沉渣,含有效氯25%-32%(一般按25%计)。不稳定,易吸湿,遇光或热易分解,对物品有漂白作用,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②漂粉精 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白色粉末,溶于水混浊并有少量沉淀,易吸水潮解,含有效氯80%-85%(一般按80%计)。

③次氯酸钠溶液 工业次氯酸钠溶液一般含有效氯10%-13%。电解食盐产生的次氯酸钠一般含有效氯浓度低于1%。

④三合二 主要成分为三份次氯酸钙二份氢氧化钙,性质与漂白粉相似,有效氯含量为56%-60%(一般按56%计),较漂白粉稳定。

⑤二氯异氰尿酸钠 (又称优氯净) 白色晶粉,易溶于水呈弱酸性,溶于水中产生次氯酸,水溶液稳定性较差,含有效氯60%-65%(一般按60%计)。

⑥三氯异氰尿酸 白色粉末,水中溶解度为1.2%,有效氯含量90%。

国内市售的含氯消毒剂大部分为粉剂,漂白精和优氯净己制成片剂,便于灾区计量使用。

17 (2)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以其氧化作用杀灭微生物。

包括:

①过氧乙酸 (又称过氧醋酸) 为无色透明弱酸性液体,不稳定。国产市售过氧乙酸消毒剂浓度为20%,如原液浓度低于 12%时,不宜再使用。一般采用二元包装,当两包装混合后,应在两日内使用。过氧乙酸属高效广谱消毒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和细菌芽孢。

②二氧化氯 可用化学法或电解食盐法制取,其水溶液不稳定,应在制得后一周内使用,可用于环境、物品、饮水和污水消毒。

③高锰酸钾 (又称过锰酸钾) 为强氧化剂,可溶于水,0.1%水溶液,3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可用于浸泡水果、蔬菜、餐具。在消毒浓度下,对人无毒害作用。

(3)碘伏 是碘和某些表面活性剂的络合物,属中低效消毒剂,有一定的去油污作用,有效碘浓度为50mg/l 时,作用5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碘伏不能破坏肝炎病毒。可用于手和一般物品清洁卫生消毒。

(4)新洁尔灭 属低效消毒剂,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杀菌、清洁洗涤作用。革兰氏阳性细菌对其较为敏感,对各种细菌均有抑制其生长作用,但不能杀灭结核菌和细菌芽孢,也不能灭活肝炎病毒。0.5%浓度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将其原液稀释成10万分之一(即10-5倍)仍可抑制细菌的生长。肥皂对其杀菌作用有拮抗作用。

(5)洗必泰 (又称氯已定) 属低效消毒剂,性质稳定,杀菌作用与新洁尔灭相似。醇类可加强其杀菌作用。肥皂、有机物可减弱其杀菌作用。洗必泰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不能杀灭结核杆菌、病毒和细菌芽孢。0.5%洗必泰乙醇溶液可用于皮肤消毒,0.1%洗必泰水溶液可用于阴道冲洗。

(6)戊二醛 属高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作为肝炎病毒污染物的消毒剂。2%戊二醛,作用4-6小时,可用于手术器械灭菌(必须用灭菌水冲洗后方可应用),0.5%-1%戊二醛复方消毒剂可破坏肝炎病毒和杀灭细菌繁殖体及真菌,可用于各种物品擦拭消毒,但不得用于伤口、粘膜消毒。 (四)洪涝灾区各种消毒对象的处理

18

1、一般用具 0.2%过氧乙酸,或2%漂白粉上清液,或0.5%新洁尔灭或洗必泰溶液,浸泡或擦拭,作用30分钟。

2、食具 首选蒸煮15分钟,在无燃料条件时也可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250mg/l,作用15分钟,然后用洁净水冲洗。

3、墙壁、地面 用浓度为5000mg/l的有效氯喷雾或喷洒,作用2小时。用量:土质地面 1000ml/m

2、土质墙200ml/ m

2、水泥地面300ml/ m2。

4、粪便 处理稀便,漂白粉加入量为稀便量的 1/5,作用2小时;干便加入2倍量的10%漂白粉上清液,搅拌均匀,作用4小时。

5、呕吐物 加入1/5量的漂白粉,搅匀,作用2小时。

6、污水 加氯量为50-200mg/l作用30分钟后,余氯应保持5mg/l。

7、衣服被褥 80℃热水 15分钟,白色织物可用2%漂白粉上清液或0.2%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

8、家具 0.2%过氧乙酸,或 0.5%洗必泰,或0.5%新洁尔灭擦拭,作用30分钟。

9、畜舍 10%漂白粉上清液喷雾 (200ml/ m2)或喷洒1000ml/ m2,作用2小时,如疑有炭疽菌污染则可用20%漂白粉上清液喷雾,作用4小时。 10.饮水 井水加漂白粉4g/ m3,浑浊湖水加漂白粉12g/ m3,浑浊池塘水加漂白粉18g/ m3,作用30分钟后,余氯应达到0.7mg/l。

11、手的一般卫生消毒 有效氯250mg/l作用3分钟,或0.2%洗必泰,0.5%新洁尔灭作用 3分钟。红眼病流行时,手的消毒可用0.5%过氧乙酸擦洗3分钟。

12、手巾、毛巾、脸盆、门把手 分别用煮沸 15分钟,或含氯消毒剂500mg/l作用10分钟,或0.5%过氧乙酸浸泡或擦拭,作用10分钟。

13、瓜果、蔬菜 0.1%高锰酸钾浸泡30分钟,或含氯消毒剂100mg/l作用30分钟。

14、确认受肝炎病毒污染的物品、手可用0.5%戊二醛消毒剂擦拭,作用10分钟,然后用清洁水冲洗。

杀 虫

洪涝成灾,房屋等被淹,人们被迫迁居到高地或堤坝上生活,由于人畜多, 19 杂物多,生活环境恶化,积水面积又大,粪便、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因此,蚊蝇密度大幅度上升,蚊媒传播疾病和肠道传染病很可能流行。为了控制疾病的发生,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杀灭蚊、蝇,降低其密度。

(一)防蚊措施 首先要采取环境治理,将居住处附近杂草清除掉,杂物整理齐整。

1、防蚊措施 保护人群,减少与蚊虫接触。 (1)有条件的灾区,在住处装上纱门、纱窗; (2)有条件时使用经药物浸泡过的蚊帐; (3)睡觉前点燃蚊香(或电热蚊香); (4)用市售驱蚊剂涂在身体暴露部位。

2、杀灭蚊虫措施 目的降低蚊虫密度。 (1)杀灭成蚊

①室外速效喷洒 将 1%~2%敌敌畏乳剂或2.5%马拉硫磷乳剂用压缩喷雾器喷雾。

②室内 (帐棚内)壁周围 喷奋斗呐 (10~20mg/m2)、凯素灵 (10-20mg/ m2)或三氯杀虫酯 (2.0g/ m2)。晚上可喷市售喷射剂和气雾剂。 (2)杀灭幼虫措施

①清除住区内外小型积水,填平小坑。

②暂不能填平的有水有虫坑,坑内可撒马拉硫磷 (10~20mg/l)、杀螟硫磷(0.5~2mg/l)。 ③使用微生物制剂。

洪水退后,因洪水造成的坑、沟应尽量填平。对特殊场所,如存旧轮胎等处,可用20%杀螟硫磷超低容量喷雾器喷洒。为重建家园改造环境打下基础。 (二)防治蝇类措施 需要清理环境,减少孳生场所,加强防护,减少蝇类与人等接触。

1、室内(帐棚内)壁周围 可喷与杀灭成蚁相同药品(喷一次即可达到杀灭蚊、蝇目的)。同时也可喷气雾剂杀灭蝇虫。

应用毒绳、毒饵、毒水杀蝇,亦可用粘蝇彩带粘蝇。毒饵用0.05%倍硫磷,毒水用0.2%敌百虫配制。

20

2、室外(帐棚外) (1)成蝇 用5%杀螟硫磷喷杀成蝇。用诱蝇笼诱杀成蝇。 (2)处理蝇幼虫孳生场所可用

0.3%~0.5%敌百虫水剂

300~500ml/ m2 0.2%马拉硫磷 300~500ml/ m2 0.1%倍硫磷 300~500ml/ m2 0.1%杀螟硫磷 300~500ml/ m2 洪水退后,暴露出来的污物、垃圾等,需要及时清除,防止蝇类孳生,传播疾病。

灭 鼠

(一)洪涝期间鼠情的特点

暴雨和洪涝是鼠类严酷的生态因素,对鼠类种群可产生许多后果。主要有:(1)数量 大面积上急剧减少,但在高地上集中,密度可增加数倍至数十倍。(2)分布 分布区缩小,向高处集中,因此,家野鼠混居机会大增。 (3)种群组成和结构 耐湿鼠种比例上升。作为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主要传染源的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都是耐湿鼠种。同时,种群中灵敏、健壮的成年和亚成年鼠比例上升。(4)病原携带率上升。这不仅由于高处鼠密度上升,而且由于鼠类来自四方,家野混杂,食物缺乏引起活动性增强等,都增加了鼠间病原体的交换。(5)活动规律有所改变。对人的依赖性加强,活动隐蔽性减弱。 (二)洪涝期间要重视灭鼠工作

洪涝虽使大量鼠类死亡,但存活鼠对人的威胁明显增加,鼠源疾病的疫情可能加重。首先,鼠类传病能力因前述原因而上升;其次,人群在洪涝抢险期间,因营养和休息不足及劳累,导致抗病能力减弱;第三,人和鼠因前述原因引起接触机会增加,且因条件限制,食物污染机会亦增加。

进入 10月份,姬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高峰即将出现,而今年的洪涝地区都在疫区之内。此外,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季节尚未过去,与褐家鼠密切相关的、由沙门氏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同样不能忽视。所以,做好洪涝地区的灭鼠工作,是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应该受到重视。

21 (三)洪涝期间的灭鼠原则

洪涝期间的灭鼠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 各地条件不同,受灾过程有异,只有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对策,才能奏效。(2)综合治理 要防、灭结合,注意治本,要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互相补充。(3)确保安全 要比平时更加重视人畜安全,防止环境受到污染,不留后患。 (四)洪涝期间应强调防鼠

防鼠是治本措施,洪涝期间人群活动范围小,生活和生产用品都不多,防鼠较易而且效果好。因为临时聚居地人群密集,使用毒饵危险性较大,加之毒饵供应比平时困难,更应充分利用灾期相对充分的劳动力,结合环境整治,做好防鼠工作。

(五)洪涝期间防鼠的措施

防鼠工作应从规划和整治环境入手。临时聚居地应统一规划。道路管理得当,临时住处整齐,禽畜圈养有序,杂物堆放成行并尽可能离地,食品妥善保存,搞好环境卫生,铲除杂草。发现鼠情应翻动可能藏鼠的物品,及时消灭窜出的老鼠。发现鼠洞立即堵塞。上述措施虽然简单,但对临时逃窜到高处、尚无良好隐蔽场所的老鼠杀灭效果好,收效快,还没有鼠尸腐臭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徒手拿鼠,捕到的老鼠要焚烧或深埋在适当地点。 (六)洪涝期间灭鼠的方法

洪涝期间的临时聚居地属于特殊环境,对各种灭鼠方法的选择顺序和平时有所不同。

第一,多用器械灭鼠,如鼠笼鼠夹等,但不能使用电子猫,更不能自拉电网捕鼠。此时鼠洞较浅,取水方便,还可用水或泥浆灌洞。

第二,慎用毒饵。当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则应在严密组织、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开展毒饵灭鼠。

毒鼠只能用国家准用的鼠药,尽可能使用高效、安全的抗凝血灭鼠剂,如0.025%敌鼠钠、0.0375%杀鼠迷、0.01%氯敌鼠、0.005%溴敌隆或大隆、杀它仗。如果情况紧急,必须使用急性药,应首选磷化锌,但它对人和禽畜有一定危险,尤其对鸡鸭毒性大,只应使用0.5%~1.0%的低浓度。必须加强投药全过程的管理,绝对不能用毒鼠强、氟乙酰胺等禁药,不用未获国家登记的其它药物和集贸市场 22 上私卖的毒饵。

若需当地配制毒饵,需由专业技术人员统一制备。根据鼠情决定毒饵投放量,一般每 10平方米布放两堆,敌鼠钠和杀鼠迷每堆10克,氯敌鼠、溴敌隆等5克,磷化锌2克。晚上放,早晨收或用物品掩盖,晚上再暴露,有消耗处补充毒饵至原量,吃光处加倍。敌鼠钠、杀鼠迷连放5晚,氯敌鼠、溴敌隆、大隆、杀它仗在第1和第4晚各投1次,磷化锌连投3晚。

第三,确保人畜安全。不能用熟食配制毒饵,更不能用饼干或方便面等。毒饵必须有警告色。投饵点应有醒目标记。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投毒后及时搜寻死鼠,管好禽畜,保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投饵结束应收集剩饵,焚烧或在适当地点深埋。卫生部门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备。

为避免鼠死后,离开鼠体的虫类叮咬,最好在灭鼠同时,在居住区喷洒杀虫剂。

在洪水包围但居民没有撤离的未淹村庄,必须做好环境卫生,柴草远离住房,室内物品保持整洁,保管好粮食、饲料。重点要做好村边的灭鼠防鼠,清除杂物,设置投饵带,随时消灭逃窜进村的野鼠。村内灭鼠可用捕鼠工具,也可使用毒饵。

在居民虽未撤离但大部分住宅进水的村庄,一般只能抓紧房屋上层的防鼠和灭鼠,主要依靠翻动藏鼠物品和人工捕打。水退后再采取其它措施。 (七)鼠情监测和灭鼠标准

在洪涝期间,应主要使用鼠夹法调查鼠密度。当捕获率超过10%时,应该组织全面灭鼠。

此外,根据鼠洞密度和群众反映,也可间接推测鼠情。 (八)洪水退后要做的防鼠工作

水退后人群重返家园,鼠类失去依托也会离开暂居的高处。因此,返家时应注意检查所带物品,避免夹带老鼠。

返家时要彻底搞好室内和环境卫生,尽量用防鼠容器存粮。检查有无新鲜鼠洞,一旦发现应及时灭鼠并严密堵洞。大型粮库和集中居住场所,必要时可挖防鼠沟,沟深1米,宽0.6米,沟底每隔20米~30米或每个拐角处,埋直径0.6米的水缸,沟底平缸口。随时检查处理掉入缸内的老鼠。

在修理旧房或重建新居时,应全面规划,改善卫生条件,其中包括防鼠的内 23 容 (1)减小门、窗与框的空隙,一般不超过0.5厘米。(2)用水泥或三合土硬化室内地面。(3)尽量增设30厘米高的墙裙。(4)管道和电线等的穿墙孔,设置铁皮挡鼠板,管道和电线从板中央小孔通过。(5)禽舍畜圈离开住宅,厕所考虑防蝇防鼠。

卫生部门要做好鼠情、疫情监测,注视鼠类携带病原的动态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采取灭鼠防鼠措施。这是因为劫后余生的残存鼠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大面积上的低密度为它们提供了更宽裕的生存条件,而鼠类从临时栖息地的扩散,再次增加了鼠间接触和病原的交换,应该严密加以监视。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一)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及感染性腹泻病等。 (二)霍乱的症状与治疗

霍乱是由O1群和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甲类传染病。临床特点 起病突然,剧烈腹泻。一般为无痛性腹泻 (偶有腹痛)。每日几次至几十次的腹泻,大便呈黄水样,米泔样,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肌肉痉挛 (小腿痉挛)。治疗原则 轻度脱水,以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型脱水者,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症状减轻后改为口服补液。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可选用四环素、强力霉素与氟哌酸。

(三)伤寒的症状与治疗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治疗原则 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儿童、孕妇可用头孢曲松、氯霉素等。肠出血者应暂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肠穿孔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四)痢疾的症状与治疗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慢性肠道传染病。急性菌痢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申毒型可急性发作,高 24 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治疗原则 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口服补液盐,必要时可输液,其它如对症治疗,降温、治腹痛。药物治疗可用吡哌酸、诺氟沙星,中毒型菌痢用环丙沙星。 (五)感染性腹泻的症状与治疗

感染性腹泻是由侵袭性大肠杆菌、肠产毒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菌等引起的炎症性或分泌型腹泻。其临床表现,腹泻为稀便、水样便、脓血便等,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症重者因大量失水引起脱水甚至休克等。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改善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同时对不同的病原体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

(六)肠道传染病的诊断

主要以分离出各疾病的病原菌为准。在流行区内以第一例病原学诊断为准,以后发生的病例可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进行临床确诊。 (七)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因素 肠道传染病以粪--口传染为主。

在洪涝发生地区,病原体污染水源、厕所等外环境。在房屋倒塌,灾民居住集中,人--人间接触传染增加环境下,由于灾害引起的各种因素,正常生活被打乱,当地群众身体抵抗力下降。凡此种种都给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带来了机会。 (八)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流行前的预防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由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 (2)确保安全供水和搞好环境卫生。 (3)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 (4)设立和健全腹泻病门诊。

(5)开展健康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讲究卫生,减少疾病。

(6)人员培训 组织卫生防疫、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学习有关防病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7)组织措施与药械准备 成立领导小组、抢救小组、疫情处理小组,要筹措资金,配备防治、消毒药品和器械。

(8)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 按照"谁用工、谁教育、谁主管"的原则,加强对 25 外来人口卫生管理和教育工作。

2、流行时的控制措施

(1) 疫情报告 发现病人,立即向卫生防疫系统报告。 (2)病人及带菌者隔离治疗与预防性服药。

(3)消毒处理 对厕所和病人呕吐物、地面、衣物进行严格消毒。

(4)在洪涝灾害地区反复宣传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品、防蝇、灭蝇、饭前便后认真洗手。

(5)饮水消毒 集中式供水应加氯消毒,在群众家应实施桶水或缸水消毒。 (6)管好食品和集市贸易 食堂不供应生冷食品,生吃海产品和水发品。对集贸市场严格管理,严禁贩卖污染的海产品。

(7)管理期间停止大型集会,禁止为婚、丧等举行各种聚餐活动。

(8)饮食从业人员、保育员等,一旦发病,立即调离岗位,并进行严格管理。

病 毒 性 腹 泻

引起人类腹泻的病毒有很多种,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轮状病毒(B组)腹泻,又名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该病毒 1982年被确定为大规模病毒性腹泻流行的病因,发病高峰年份曾造成百万人口发病的大流行,且流行缺乏严格的季节性。因此,在洪水灾害发生期间及发生后应对该病的流行予以重视。

(一)发病原因 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是大规模病毒性腹泻流行的主要病因。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52小时,病程为2.5天~6天,黄色水样便,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三)临床诊断 单凭临床表现无法作出确诊,特别是首例病例的发生,实验室诊断是确诊的依据。临床上应注意与霍乱相区别,其呕吐和腹泻症状比霍乱轻,病死率较低。

(四)实验室诊断 (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成人轮状病毒有特有的电泳图型。省卫生防疫站和有条件的地、市级卫生防疫站应建立这一诊断方法。(2)ELISA 这一方法是一个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但目前无商品化试剂供应,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形态研究室能开展这一诊断。(3)电子显微镜观察轮状病毒的形态呈车轮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很容易得到鉴定,但电子显 26 微镜为贵重仪器,一般单位不能开展这一检测。

(五)治疗 无针对成人腹泻轮状病毒的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口服补液加静脉补液。

(六)传播途径 经饮水和饮食传播是成人腹泻轮状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同样可引起该病的流行。

(七)预防 该病经口传播,药物预防无效,无预防性疫苗,做好饮水和食物的消毒是切断其传播的有效方法。一但发现病人应做好病人的隔离和环境的消毒。轮状病毒是无包膜病毒,高压、煮沸及焚烧可彻底杀灭病毒,此外,甲醛和含有效氯的消毒剂浸泡也能有效灭活病毒。

甲 型 肝 炎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历史上曾引起过多次大流行。我国是甲肝高流行地区,常年散发流行,其发病率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首位。洪涝灾害容易引起病毒的散播,是重点防治的病毒病之一。 (一)流行因素

病人和无症状甲肝病毒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经粪一口途径传播,易感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病毒随甲肝病人的粪便排出体外,这种含有大量甲肝病毒的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了水源、食物、手或任何用具等,当健康的易感者,经过饮食、喝水便可发生感染。患过或感染过甲肝的人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我国成人甲肝抗体水平很高(80%以上)。流行趋势主要是散发流行和局部小型暴发流行,感染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如果饮用水水源或多数人共用的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就可引发大流行。 (二)症状和诊断

1.急性无黄疽型肝炎 近期内出现连续几天以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厌腻、恶心、腹胀、稀便、肝区疼痛等,儿童常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精神不振、不爱动等,部分病人起病时常有发热,但体温不高,或近期有甲肝流行,就可作出诊断。此时做化验检查会发现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甲型肝炎的特异诊断,需要检查病人血清甲型肝炎IgM抗体。

2.急性黄疽型肝炎 除具有急性无黄疽型肝炎的症状外,同时还伴有小便赤黄、 27 眼巩膜变黄、全身皮肤变黄,少数病人可有大便变灰。. 3.急性重症型肝炎 急性黄疽型肝炎病人出现高烧、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重度腹胀、乏力、黄疽加重。出现肝昏迷的前驱症状,如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当发展成肝昏迷者,因抢救不及时或不当极易死亡。 (三)治疗

1.轻型病人 一般甲型肝炎预后良好,特别是儿童,不变成慢性,病死率很低。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饮食以清淡可口为宜,如普通的米面食品、易于消化的蔬菜、水果,补充多种维生素。除重症病人外,可给豆制品、鸡蛋、瘦肉等高蛋白食品。忌饮酒、少油腻、可喝茶水,避免劳累、手术和服用有损肝脏的药物。原则上不需要服保肝药,但可补充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病人一般都会在几个月内恢复。

2.重症病人 因病死率较高,必须住院抢救治疗。在急性黄疽型肝炎中,如果黄疽继续加重,就要预防发展成重症型肝炎的可能性,尽量就地住院隔离治疗。 (四)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场所不喝生水和不吃凉拌食品。 2.注意隔离消毒,病人用过的食具要煮沸20分钟,生活用品用 1%漂白粉水擦洗,被单、衣物等应煮沸消毒或日光下爆晒。 3.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 4.保护水源,严防粪便污染。 5.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苍蝇。

6.在接触肝炎病人后,应用肥皂洗手。

7.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为控制疫情,暴发点的密切接触者可采用。

附: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流行因素、传染途径、临床症状、预防措施和甲型肝炎相似。有别之处在于,人群较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率高,黄疽型病例多见,孕妇病死率高。除在新疆地区发生过大流行外,内地一般为散发流行,偶然有小暴发流行。尚无疫苗供应。如需要可通过检测戊 28 型肝炎IgM抗体做出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一)流行特征

鼠类是汉坦病毒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带毒动物尿、粪和唾液等排出,以气溶胶吸入、损伤皮肤接触和消化道食入等方式传播。也可能通过鼠类体外寄生的螨类叮咬传播。在人口密度高、鼠密度高、带毒鼠数量多、卫生条件差、人鼠接触机会大的时候,会发生出血热的暴发。 (二)症状和诊断

出血热病人病程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病人早期即出现高烧、出现"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部、颈部、上胸部皮肤潮红)等出血热特有的症状。典型患者出现五期病程。患者白细胞增多,杆状核和异形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明显减少。出现少尿、血尿、管型尿、蛋白尿、有时尿中可出现膜状物。患者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在病程中双份血清的IgG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增高可以确诊。如果单份血清抗体IgG滴度在1:320以上,结合临床表现也可以诊断。 (三)治疗

目前主要采用综合性治疗。抓好"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治疗。采取预防性治疗及防治合并症的治疗措施,特别应早期抓好抗病毒治疗及液体疗法。对重症患者要及时抓紧抗休克、预防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四)预防措施

1.灭鼠和防鼠是预防和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在洪涝灾害时,灭鼠是控制出血热流行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要发动群众进行灭鼠,可以使用溴敌隆、大隆等灭鼠剂,不要使用慢性灭鼠剂。加强局部环境治理和食品管理是预防出血热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有效灭鼠的前提。人的居住处与食品储存处和牲畜聚集处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不要睡地铺,应建高铺,铺不靠墙,铺下不放食物,食品最好集中存放。

29 2.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出血热。条件许可时,根据情况在出血热高发区的洪涝灾区,可以在开展灭鼠的同时,对 10~60岁易感人群,特别是居住在堤坝、高地的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尽快提高人群免疫力。 3.加强疾病监测,及早发现鼠间疫情和人间疫情。

4.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有关出血热诊断治疗的培训,切实做到"三早一就"。教育群众知道出血热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三痛"、"三红",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70型或(和)科萨奇病毒A24型变种所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眼病。 (一)症状

本病的特点是起病急,自病毒进入眼部到出现症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当患者感到眼部不适后1-2小时内眼睑红肿,2-3天内红肿达到高峰。病人的感觉是眼刺痒到刺痛,眼内异物感明显并有烧灼感,怕光、流泪、眼睑沉重、睁眼困难、眼部分泌物增多,多为粘液性,重者呈血性。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病毒。 检查病眼见到睑、球结合膜高度充血,结膜下出血,严重者球结膜全部为鲜红色,角膜常被累及,但只是上皮层呈多发性点状剥脱,一般不形成溃疡。

在眼部明显红肿的同时,多数病人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有低热、头痛、鼻塞、咽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的耳前淋巴结肿大。

如果没有继发的细菌感染,病程一般为10天至2周左右即可自愈,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然而也有少数病人,在病中出现发热、肌痛、肢体(以下肢为多见)弛缓性麻痹,这是病毒侵害神经系统发生了脊髓神经根炎的合并症。有脊髓神经根合并症者,少数会残留不同程度的终身麻痹。 (二)诊断

凡急起双眼显著红肿,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应作为疑似病例。检查发现睑、球结合膜高度充血,结膜下出血或伴有角膜上皮层多发性点状剥脱者,即为诊断病例。如在流行地区与类似病人有接触史者诊断更为肯定。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能作为确诊依据,但一般诊断不必等待实验室检测结果。

30 (三)治疗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目前尚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物,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和预防细菌性继发感染。国内有报告,使用干扰素滴眼或0.1%三氮唑核苷滴眼药等,但疗效尚不肯定。 (四)预防与控制办法

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尚无疫苗可用,主要采用切断传播途径和消毒含病毒污染物的方法。本病病毒存在于眼及其分泌物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当病毒侵入健眼而传播,一旦染上病毒,一天内急起发病。病毒还可存在于急性期病人的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中。 具体的预防和控制流行的措施

1.及早发现病人 诊断病人根据症状和结膜下出血的特征并不困难,在已有本病发生的洪涝灾区,只要有急起双眼显著红肿病人,无其他病因可查者均应作为疑似病人。

2.病人的隔离 重点是眼部分泌物以及被分泌物污染的手和物品,如病人的毛巾、手帕要严格消毒,脸盆、洗脸、手的污水亦应消毒,病人的眼药、食具等均不应与健康者共用。病人不用手去扶摸公用物品,不与健康人握手,不去公共场所,如理发店、澡堂、食堂、游泳池等。

3.加强卫生宣教 对群众讲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与预防、消毒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耍加强个人卫生,常洗手,不揉眼,不去病家串门,不摸病人摸过的东西,不与病人共餐。

4.流行严重时,停止开放可能被病毒污染的公共场所。如浴室、游泳池等,并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5.加强疫情报告和疫情监测工作 越是洪涝区越应加强病例报告,医务人员要深入现场,落实隔离措施。

6.要特别注意防止病毒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和医疗器材因消毒不严而传染病毒。集体单位发生病例时,不提倡集体滴用眼药预防。

7.要严格选用有效的消毒措施 医用酒精、乙醚、氯仿对杀灭肠道病毒没有效果,只有高压、煮沸、焚烧可彻底杀死病毒。此外,紫外线、甲醛和含有效氯的消毒剂也能有效灭活肠道病毒。

31

虫 媒 病 毒 病

虫媒病毒是一类由吸血昆虫传播的能引起人畜共患疾病的病毒。我国流行的虫媒病毒有4种,它们是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1-4血清型)、森林脑炎病毒和新疆出血热病毒。后两种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林区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病毒感染也是此次南方洪涝灾害期间可能发生的重要传染病。

虫媒病毒是通过带病毒的节肢动物如蚊虫等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畜而致病。 (一)虫媒病毒感染的症状

1.发热 是虫媒病毒感染最早出现的症状,几乎所有虫媒病毒感染后均可出现发热,可以为一过性也可突然高热持续不退。一过性发热大多可自愈,而持续发热不但表示病情较重,而且提示可能为重要病毒感染,要警惕病人会出现神经症状,出血热等倾向。

2.皮疹 虫媒病毒感染发热后可出现皮疹,可表现为小红点状或斑丘疹,有些感染经过发热、皮疹病程即结束,有的可能发展为出血而成为出血热的前奏。 3.脑炎 有些病人高烧后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病人表现为头痛,随后有脑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在我国已经证明的引起脑炎的虫媒病毒为乙型脑炎和森林脑炎病毒。

4.出血热 许多虫媒病毒感染表现为发热后的出血倾向、出血点,有时发展成大块出血斑乃至明显出血倾向,甚至出现内脏出血、咖啡色样胃内容物,并排出黑色粪便。此次南方洪涝灾害期间可能发生登革热病毒感染。

5.其它 虫媒病毒感染也可出现如肌肉痛、关节疼、呕吐、恶心、眼眶痛等症状。 (二)虫媒病毒病的诊断

虫媒病毒病的诊断有多种方法,最直接的方法是分离病毒,此外要靠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的血清学检测,由于在洪水泛滥的地方各种条件较差,很难实施实验室检测,医生可以根据当地虫媒病毒流行的情况给以诊断。虫媒病毒感染一般呈小范围流行,有季节性,常常是当地已经发生过的虫媒病毒,发生的虫媒病毒病应与当地的媒介有对应关系等等,这些特性结合病人的体征可以帮助对疾病作出诊断,症状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诊治。

32 (三)虫媒病毒病的预防措施

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播媒介和人群免疫。

1.控制传染源 主要是控制病毒长期宿主和扩散宿主,是为了切断虫媒病毒的脊椎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的自然循环。

2.控制传播媒介 目前在灾区预防虫媒病毒流行的主要措施应该是切断传播媒介,这一点致关重要,只要切断了蚊虫传播的环节可以大大减少虫媒病毒病的发生。主要措施是灭蚊。今年我国南方洪涝灾区的特点是洪涝时间长和受灾面积大,洪水退后有些区域还可能有洪水的滞留,蚊虫极易孳生,蚊密度会增加,加之人们居住条件、环境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等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造成虫媒病毒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因此目前和退水之后要大力开展灭蚊运动以减少疾病流行。

3.人群免疫 虫媒病毒的种类很多,不可能一一制备疫苗,因疫苗要提前注射才能有预防作用,因此在灾区立即大规模使用虫媒病毒疫苗是不现实的。 (四)虫媒病毒感染的处理原则

虫媒病毒感染并无特殊的治疗方法,症状较轻的感染一般可以自愈,严重感染和症状较重的病人一般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其它疫苗可预防的疾病

洪涝灾区灾民流动、居住拥挤、卫生条件差、生活水平下降。一方面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加,另一方面,灾区儿童的抵抗力可有一时性的下降。有些已列入我国计划免疫预防的针对性疾病,如麻疹、百日咳等,可能因灾情而未能按常规免疫程序接种,留下敏感的免疫空白儿童,存在潜在流行的危险,一旦洪水退后,应立即补种有关疫苗。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简称钩体病,多发生于夏秋汛期的抗洪救灾和田间作业人员中。

1.流行因素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在洪涝灾害期间或抢收割稻谷期间,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鼠类、猪、犬和牛)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而感染本病。病原体可经皮肤、粘膜侵入人体。由于大雨、地面土壤被稀释接近中性,为其病原体的 33 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在洪水泛滥时,很多地区的鼠洞及牲畜饲养场所被洪水淹没,带菌动物的粪、尿伴随洪水四处漂流,同时大量鼠类和牲畜迁移到未被淹没的地区,扩大了传播范围。

2.临床和诊断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 7~14天,短者3~4天,长者可达28天。钩体病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小腿肌肉触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眼结合膜充血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并危及生命。

3.特异性诊断 钩端螺旋体培养阳性,显微镜凝集试验,单份血清1:400,双份血清呈4倍增高。

4.治疗 要早期发现病人,卧床休息,患者应早期就地治疗。以青霉素注射为首选疗法,其次为四环素族、庆大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及其他广谱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预防赫氏反应的发生。青霉素治疗剂量为80万单位~120万单位/天,分2次~3次注射,一个疗程为5天~7天,青霉素治疗要足量,预防眼和神经系统后发症。 5.预防对策

(1)在流行地区,加强灭鼠工作。

(2)管好家畜传染源(猪、犬和牛等),不让粪尿液直接流入水中,对粪尿要发酵才能施用。

(3)在流行地区,对参加抗洪救灾和稻谷收割的主要劳动力,应接种对型钩体菌苗或在监测发现首例钩体病患者后,对高危人群,在防疫医生指导下服用强力霉素,200毫克/1次/1周。

(4)宣传教育,尽量减少或避免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下水作业尽量穿长筒胶鞋,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 (5)病人粪尿用石灰和漂白粉消毒。

疟 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目前我国常见的是间日疟,恶性疟主要流行于海南、云南二省。 (一)流行因素

34 疟疾流行有三个环节 传染源为现症病人或无症状带虫者;按蚁是传染人疟的媒介;易感人群是指对疟疾没有免疫力者。除了高疟区居民对疟疾有一定的免疫力以外,其余地区居民均为易感人群。

疟疾流行最适宜温度是20-30℃。水灾后,蚊虫孳生地扩大,按蚊数量增多;居民露宿或住在简陋的棚屋,缺少防蚊设施,蚊虫叮咬机会增加;居民迁移流动,使传染源输入,人群免疫力下降等原因,极易引起疟疾流行。 (二)症状

疟疾临床症状通常有以下四期 1.前驱期

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畏寒。 2.发冷期

手脚发冷,继而寒战、发抖、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体温迅速上升。此期可持续10多分钟至2小时。 3.发热期

寒战后全身发热、头痛、口渴,体温可升至 39℃或以上,有些病人可出现抽搐,此期可持续2-3小时。 4.出汗期

高热后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此期可持续1小时以上。 (三)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诊断

间歇性定时发作上述临床症状,恶性疟为每日发作 1次,间日疟为隔日发作1次。发作多次的患者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人可出现昏迷。 2.病原诊断

发热病人从耳垂取血,在玻片上涂制厚薄血膜,用吉氏染色液染色,显微镜油镜检查疟原虫,这是目前最简单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3.血清学诊断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疟疾抗体,抗体阳性者说明曾患过疟疾。

(四)处理原则与预防措施

35 1.治疗

间日疟治疗 氯喹1.5g,3日分服 (第1日0.6g,第2日、3日各0.45g),加伯氨喹90~180mg,4日~8日分服(每日22.5mg),以上均为成人剂量,儿童酌减,下同。

恶性疟治疗 氯喹1.5g,3日分服(第1日0.6g,第2日、3日各0.45g),加伯氨喹67.5mg,2日分服(每日22.5mg)。

对氯喹抗性的恶性疟治疗 咯萘啶1.2g、磺胺多辛1.0g、加伯氨喹45mg,2次分服;或青蒿琥酯600mg,5日分服(第1日200mg,2次分服,第2日~5日每日100mg,2次分服);加伯氨喹67.5mg,3日分服。

重症恶性疟治疗 用青蒿琥酯或咯萘啶或蒿甲醚或二盐酸奎宁注射作抗疟治疗,以及输液,补充维生素并作辅助治疗和对症治疗。 2.预防服药

在高疟区和出现疟疾暴发流行趋势地区,流行季节居民用乙胺嘧啶50mg,加伯氨喹22.5mg预防服药,孕妇改用氨喹或哌喹0.3g,均每10日1次。 3.灭蚊

在高疟区和出现疟疾暴发流行趋势地区,用二二三(2mg/m2)滞留喷洒住屋和牲畜棚;在普遍使用蚊帐地区用溴氰菊酯(10-20g/ m2)浸泡或喷洒蚊帐灭蚊。 4.防蚊

提倡使用蚊帐、蚊香,利用蒿、艾等野生植物烟熏驱蚊,尽可能不露宿,减少蚊虫叮咬。

血 吸 虫 病

血吸虫病是经钉螺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据 1995年全国血吸虫病抽样调查推算,我国现有血吸虫病病人86.5万,钉螺面积34亿平方米,有95%以上的钉螺面积和病人分布在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湖南五省,这也是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几个省。

(一)水灾期间血吸虫病流行特点 1.发病人群集中

在水灾期间,血吸虫感染和急性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非疫区人群和没有血吸虫病 36 史的当地人群,尤其青少年是高危人群。 2.感染场所集中

水灾期间容易发生血吸虫病感染的主要地点是居民点附近的一些钉螺密度较高,人畜活动频繁及污染较重的湖滩与草洲地区。 3.感染季节

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感染集中在4月~10月。有两个感染高峰,一为5月~6月,另一高峰为9月~10月。 4.感染方式

在洪水期间捕鱼捞虾是主要接触疫水的方式。居民居住在圩堤上,被洪水所包围,生活用水及游泳消暑等接触疫水方式感染血吸虫病也非常可能。另外,防洪抢险人群发病率也很高。 5.水位与感染的关系

当洪水淹没江滩易感地带0.5米至1米水深时,钉螺大量释放尾蚴,人畜此时下水感染机会极高。 (二)急性血吸虫病的症状

1.潜伏期 80%以上在30~60天,平均约40天。潜伏期长短和感染严重程度有关。 2.发热 典型者午后体温骤升,午夜大汗热退。重症病例多见缓脉。一般发热前仅有畏寒,很少伴有寒颤,热退后自我感觉良好。反复感染的病例可表现为不规则驰张型低热。

3.过敏反应 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淋巴结肿大、出血性紫癫、支气管哮喘等均可能发生,但发生率不高。血象嗜酸性粒细胞比数通常高于30%。 4.消化系统症状 发热期间,多伴有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轻微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腹泻次数一般每日3~5次,大便初为水样,后则出现脓、血、粘液等。 5.肝脾肿大 绝大多数患者有肝肿大,一般左右两叶都肿大,并伴有压痛。 6.呼吸道症状 约半数以上病例有轻度咳嗽,多为干咳。有时肺部可听到干罗音或少量湿罗音。 (三)诊断

1.疫水接触史 发病前数周有疫水接触史。

2.症状和体征 畏寒、发热、多汗、肝肿大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特征,常伴有 37 肝区压痛、脾肿大、腹胀腹泻等。重者可出现腹水和肝功能损害。

3.粪检和血象 粪便检查出血吸虫卵是确诊的依据,白细胞总数 (>10X109/l)及嗜酸性粒细胞 (占10%~30%)明显增多,有辅助诊断价值。如症状典型、粪检阴性者,可用血清学方法检查,强阳性者可按急性血吸虫病治疗,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IHA、ELISA、COPT。 (四)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 1.加强护理 早期卧床休息。

2.支持治疗 口服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B、维生素C等。

3.补充体液 有明显腹泻及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可考虑补充水、盐及能量物质。 4.病原治疗 轻型及体温在39℃以下,一般情况较好的中型患者,可尽早进行病原治疗。对病情较重的中型或重型患者,先用支持疗法,治疗合并症,改善机体状况,再择时作病原治疗。药物以吡喹酮为首选。治疗急性血吸虫病一般可采用120mg/kg总量的6日疗法,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1日及第2日分服完,其余二分之一在第3日-6日内服完。 (五)控制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的措施

控制急性血吸虫病的重点人群。参加防洪抢险的解放军、武警官兵,特别是来自非疫区的官兵,缺乏对血吸虫病的免疫力,特别容易感染,感染后的症状也较重;参加防洪的干部,学生和群众;长时间接触疫水的居民。 控制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的措施分二个阶段 1.防洪抢险期间

这期间洪水很大,灭螺不仅效果差,而且代价太大,个人防护也难以进行,应以吡喹酮早期治疗为主要措施。

(1)对参加防洪抢险的居民在接触疫水后4~5周,以40mg/kg体重的吡喹酮一次口服。如服药后仍继续参加防洪抢险,则应在第一次服药后的4-5周,再以同样剂量吡喹酮治疗一次。虽吡喹酮毒性、副反应轻微,但防洪抢险人员日夜奋战,十分疲劳,为防止不适,以换岗休息时服药为好。

(2)对参加防洪抢险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应登记造册,在返回驻地后4~5周,以吡喹酮60mg/kg体重二日疗法治疗。也可采取血清学方法检查,如用 IHA、COPT、ELISA法筛查,阳性者予以治疗。

38 (3)对疫区的灾民可在洪水发生后4~5周,以吡喹酮40mg/kg体重口服治疗一次。 (4)安全用水 对防洪抢险第一线和灾民临时居住地的饮用水,每50kg饮用水加漂白精0.5g或漂白粉1g进行处理,30分钟后可以饮用。

(5)对防洪抢险第一线和灾民临时居住地附近有钉螺分布的小水域和滩地可用氯硝柳胺进行处理,杀灭尾蚴和钉螺。喷洒剂量为2~3g/m2;浸杀剂量为2~3g/m3水体。

2.灾后生产自救期间

灾后控制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的主要措施是健康教育、重点环境灭螺和血吸虫病早期治疗。

(1)健康教育 对群众特别是学龄儿童开展健康教育,不到有螺水域游泳、戏水、捕鱼捞虾。在易感地带应树立警示牌。

(2)在初步调查螺情的基础上,对居民生活和生产区的易感地带以氯硝柳胺灭螺、灭蚴,喷洒剂量为2~3g/m2;浸杀剂量为2~3g/m3水体。

(3)早期治疗 因生产自救居民接触疫水频繁,感染机会增多,为减少和控制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应在10月底至11月中,对反复接触疫水的重点人群,以40mg/kg体重的吡喹酮普治。对非重点人群可用血清学方法筛查(方法同上),阳性者予以治疗。

(4)对牛、猪等主要家畜,应在年底之前进行一次吡喹酮普治(黄牛:30mg/kg体重,水牛:25mg/kg体重,猪、羊等20mg/kg体重)以减少家畜传染源对环境的污染。

(5)钉螺扩散情况调查 次年春天对洪水波及范围,以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方法进行一次钉螺调查(每5米和10米框距设框)以了解钉螺的扩散情况。

皮 炎

在洪涝灾害发生后,尤其是内涝积水长期不退的地区,皮炎的发病率很高,主要是指人体四肢由昆虫叮咬、污水浸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炎性感染。据调查,洪涝期间发生的皮炎,除因抗洪抢险、打捞抢收庄稼引起的浸渍糜烂型皮炎、蚊蜢叮咬后搔抓引起继发性皮肤感染外,大部分为动物尾蚴皮炎。

(一)抓紧灾后重建工作 做好人畜粪便的管理,及时打捞周围水体的漂浮物,可 39 达到破坏椎实螺、土螺的附着、孳生场所的目的,并把死水变成流水,可降低周围水中动物尾蚴的密度。

(二)使用防护剂 对经常涉水的人群可使用个人防护剂。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原液涂擦一次,保持8小时,2%氯硝硫胺的脂肪剂涂抹肢体,也有良好的防护作用。

鼠 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流行病学特征与症状

以下各点应作为鼠疫临床诊断的依据

1.急性起病,高热病人,且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前10日内,曾到达过存在鼠疫的地区。

2.淋巴结迅速肿大、坚硬、极度疼痛,推之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不易移动。 3.和/或迅速发展的全身内毒素中毒症状,中毒性休克,发生肺部感染症状,咳嗽,咯带血的泡沫样痰,并有肺部炎症体征。

符合以上 1)、2)或 1)、3)条特征的病人,应考虑鼠疫诊断。 (二)诊断与治疗

1.在开始治疗前,首先采取标本。所有病人均应采取血液标本;发生淋巴结肿大的病人应实行淋巴结穿刺吸取组织标本,可先注射入少量生理盐水再行抽吸;发生肺部症状者应收集痰液标本,有条件时,令病人对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咳嗽;上述标本应密封贮存在4℃以备检验。

2.对病人试行抗菌治疗。首选链霉素,也可使用其它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在抗菌治疗的同时,应进行有效的抗休克与强心治疗。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

在本次洪涝灾害区域内,防范的重点是:在灾区开展生产自救时,其人员深入鼠疫地区进行劳务活动,可能发生感染,并可能在潜伏期内将鼠疫带回受灾地区。据此,应准备并做到如下各点。

1.在参加救灾抢险的军民,被洪水围困的灾区居民中,以及房屋被淹,被毁而不得不在简陋条件下居住的居民中发放杀虫药物,在其居住地点及周围喷洒以防止吸血昆虫叮咬。

40 2.在洪水消退后,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所属的各鼠疫监测点应对各自管辖的区域内,受到水灾影响的地区进行一次调查,以确定鼠疫疫源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无异常情况,有无鼠疫动物病活动的迹象。

3.各鼠疫地区应向来自灾区的务工、经商人员进行关于鼠疫的宣传,以便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4.卫生部列出当年及过去5年内发生过鼠疫动物病的县份名录,发至灾区各县以上卫生防疫机构,以备作为诊断的依据。

5.灾区各地应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鼠疫诊断方面的宣传,在灾害期间,特别是在外出人员返乡时,注意发现可疑的患病人员。

6.发现可疑的鼠疫病人时,立即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进行报告,在最短的时间内,报告应送达卫生部。

7.立即对病人进行隔离,尽可能减少与病人接触的人数。

8.令全国鼠疫防治基地,河北省鼠防所,内蒙流研所,云南流研所,广东鼠防所和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准备鼠疫检验人员及鼠疫检疫器材。疫区发生可疑情况时,由卫生部根据发生问题的地点,指令上述单位派出人员对情况进行核查并明确诊断。

9.一旦鼠疫诊断确立,则根据《国家鼠疫应急预案》,开始相应的疫区处理。相应地区成立疫情处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疫情处理工作。卫生部指派专家组,负责疫情处理的各项技术措施。

炭 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污染的皮毛、土壤、水源;食死于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感染本病。

(一)炭疽的流行因素

在我国炭疽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炎热多雨有利于该病的传播,因为炎热的气候和潮湿的环境是炭疽芽孢杆菌发芽繁殖的最佳时期,此时人往往穿衣单 41 薄,皮肤裸露部位多,易受蚊虫叮咬;由于洪水泛滥,容易使沉积在土壤中的炭疽芽孢冲出,随水流污染地面,增加了人和动物感染的机会,导致人与动物炭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在这个时期,人和动物居住比较密集,长期在不良环境中生存,身体抵抗力减弱,极易造成该病的暴发流行。 (二)动物炭疽的诊断和治疗

动物没有先兆突然倒地死亡,应疑似为炭疽。从死亡动物的鼻、口腔或肛门流出煤焦油状的血液更要特别警惕炭疽的可能性。如果疑似为炭疽,就不能打开胸腹腔,以防溢出液体扩大污染,应由兽医人员参加处理,在死亡动物耳根外缘切一小口或切一片组织进行血涂片和病原分离,一般来说,血液凝固慢,呈黑色,镜检和培养易获成功。

在一般情况下,患炭疽的首例动物不易被发现,大都是出现死亡动物后才在同群动物中发现被感染。对于患病动物的处理,原则上是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家畜或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应严加隔离并由专人饲养治疗。在发病早期静脉注射青霉素钠盐,按12000~17000u/kg体重给药,6~8小时后再用一般标准量行青霉素疗法、或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按6000~10000u/kg体重给药,但应于24~48小时后再次给予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合用效果更好。 (三)人类炭疽的诊断和治疗

病人生活在己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和水源中从事过挖掘等活动的流行病学背景条件下,临床上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泡,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周围组织非凹陷性水肿,疼痛不明显,或直接发生大片水肿和坏死区,伴有中度以上发热和引起该区的淋巴结肿大时应疑似患皮肤炭疽。同时对于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腹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水样便、或高热、呼吸困难、伴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等症状时;应考虑疑似患肠炭疽或肺炭疽,应尽快采集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涂片显微镜检查炭疽杆菌和细菌分离培养炭疽杆菌,以便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

对炭疽疑似病例应隔离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成人一般剂量为80~320万单位,分2~4次肌注,疗程5~7天。对于重型病人,剂量增至每日1000万单 42 位以上,并进行静脉滴注和对症治疗。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可选用其它有效抗生素治疗,对于皮肤病灶切忌引流和挤压,以防止败血症和混合感染,肿胀部位可用冷敷法消肿,创面保持清洁,局部用0.1%的高锰酸钾液冲洗,外敷无刺激的软膏。

(四)炭疽的防制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向群众宣传炭疽的预防知识和危害性,群防群治,自觉做到"三不"、"一坚持"即对已经死亡或确诊患病的动物不屠宰、不剥食、不销售,坚持死亡动物尸体焚烧。

2.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通过在群众中普及炭疽知识,让他们了解人和动物发病时的症状,若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农业部门,两部门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做到早确诊、早处理。

3.尽可能不裸露皮肤,有外伤史的严禁接触疫水,开展大搞群众性的消、杀、灭活动,防止蚊虫叮咬。

4.对近几年有炭疽疫情报告的受灾区中的高危人群和大家畜开展预防接种,坚持3~5年,建立起一道免疫屏障。

5.加强检疫监督,强化群众的法制观念,严格管理动物肉制品、皮、毛等的销售,限制牲畜的流动和放牧范围,加强各种动物饲养方式的管理,避免人、畜混居。 6.在疫区的处理过程中,由专业人员按要求严格操作,彻底消毒处理外环境污染,绝不留死角,以防后患。

7.对于死于炭疽的动物尸体,严禁剥皮食用,若已被肢解,则须将畜尸的剩余部分尽可能搜集完全并彻底焚毁。对于死于炭疽病人的尸体应将其口、鼻、肛门等腔道口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棉花或纱布塞紧,把尸体用消毒剂浸泡的床单包裹,然后火化。

8.对于病人和牲畜的排泄物,可使用二倍量的20%漂白粉液或6%的次氯酸钙液与其混合,作用12小时再行处理;对于污染物表面,如墙面、地面、家具等可用5%~10%漂白粉液或2%过氧乙酸(8ml/m2)喷雾;对于低价值的污染物品应尽可能焚烧;对于污染地面,应首先查明污染的范围,使用20%的漂白粉液浸渍2小时,连续处理2次,亦可用柴油喷灯喷烧地表,将地表土挖起20cm,再用20%的漂白粉液 (1000ml/m2)喷洒充分混合。

43 (五)注意事项

1.炭疽早期有明显水肿,有痒无痛,并不化脓,注意与疥子、痤疮、脓性溃疡等皮肤病相鉴别。

2.严格按厂家疫苗禁忌说明要求进行预防接种。

3.深埋处理炭疽动物尸体的经典方法难以实现无害化,易遗留隐患,应予以禁用。 4.在灾后重建家园的动土工程和各种皮、毛制品厂恢复生产过程中,一定要由政府部门对该地、该厂是否存在炭疽的危险性做出科学评估,方可动土和开工。

(摘自江西省卫生厅网站)

44

第三篇: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预案

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应急预案

根据《**区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和《**区教体系统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等文件要求,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防控应急预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有效采取各项预防措施,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和家长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方法,强化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组织管理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机构,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署全校中小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长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一)领导小组

成立**乡中心小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长:**

校长负责统筹部署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副组长:

**

工会主席

负责对教职工、家长、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应急物资的采买:值班、带班工作的检查。

**

总务主任

负责校园卫生、消毒措施的落实。

**

德育主任

负责防控方案的制定、排查措施的落实以及每天2点前的零报告工作。

**

少队辅导员

负责进行防控措施宣传到班级

成员:

班主任

任课教师

宣传学生工作,以及班级学生及其亲属是否到过疫区,是否仍然在培训学校或家庭式的培训场所学习的核查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

学校要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积极配合卫生、疾控等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通过微信群等发放《致家长和学生一封信》,大力宣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同时做好思想稳定工作,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科学预防,确保社会秩序稳定。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免疫能力: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教室、宿舍、图书室、厕所、实验室等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通风与清洁卫生,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要有专人负责。保证消毒药品与消毒器具的够用有效。

(二)加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置传,提高防控意识。

1.保持手、口、鼻卫生。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一)我校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二)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时向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汇报,并逐级上报:学生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疫情处置小组成员护送去医院。教职工出现传染病,值班领导立即通知其家属护送去医院。

(三)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落实晨午检制度,对发病学生及早隔离,学校各班级、各部门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校内的疫情通报。

(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专用教室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五)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要加强校园管控,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所有进入校园人员必须测量体温,登

记信息,坚决杜绝不明身份或有疫区接触史人员进入校园。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指挥小组、疫惰报告组、疫情处置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具体负责突发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安排相关人员,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财力和物资保障

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配齐消毒液、口罩、体温计、手套等防疫必须用品,准备校内医学观察隔离场所,落实人员、物资、经费及处置流程等相关保障措施。

六、责任追究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上级下发文件要求,学校切实承担起教育、管理和保护学生的职责。学校校长是本校校园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师生卫生安全、校园稳定工

作负总责,相关处室负责人是安全卫生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学校卫生安全事故者,学校将视情节轻重,给有关责任人以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区**乡中心小学

2020年1月31日

第四篇:房县卫生救灾防病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了及时、有序、高效地组织开展自然灾害期间救灾防病工作,减少群众受灾害相关疾病的威胁,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保障灾区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在当地人民政府启动了相关救灾应急专项预案后,卫生行政部门启动本预案。

(三)编制依据

本案属于卫生部门单项预案,根据《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本预案。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后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如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消毒、杀虫、灭鼠、肠道传染病等灾害相关疾病。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救灾防病指挥机构

在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救治防病工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救灾防病指挥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指挥机构的负责人,负责贯彻落实政府和上级卫生部门相关应急指挥部的救治防病工作指令,对卫生系统的救灾防病工作统一指挥。

卫生行政部门救灾防病指挥部根据灾害的特点和救灾方面工作的需要,成立综合协调组,疫情监测组,医疗救治组,督导组,物资保障组,爱国卫生组等,确定各工作小组负责人和工作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救灾防病指挥机构的职责:

1、在当地政府有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指挥辖区内卫生系统救灾防病工作,以及组织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2、制定、修订救灾防病预案和工作方案,检查预案和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

3、组织贯彻落实县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救灾防病工作的指示和指令。

4、研究确定救灾防病经费和物资保障。

5、成立医疗救援队、防疫工作队、督查工作队等,组织动员广大医疗、公共卫生人员投入救灾防病工作。

(二)救灾防病专业技术机构的职责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是救灾防病工作的专业技术机构。灾害发生后,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服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指挥、调度和安排,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1、医疗机构:深入灾区开展现场驻点或巡回医疗救治工作,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防病药品的发放和防病知识宣传工作。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灾区做好饮水消毒和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的管理,组织开展环境消杀灭,防病药品的发放和防病知识宣传;负责做好疫情的监测、分析、预警工作,科学指导救灾防病工作;负责组织对灾后发生的疫情实施防控措施。

3、卫生监督机构: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对灾区的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负责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控措施等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监测、预警与报告

1、监测

(1)疫情监测

灾区各医疗机构要加强疫情报告工作,对霍乱疫情实行日报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对其他传染病实行周报制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疫情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受灾地区疾病监测点要强化对监测病种的监测,扩大监测范围。

(2)食品和水质监测

加强灾区的食品监测,确保食品卫生,食物中毒实行日报制度和

“零”报告制度;强化水源水和饮用水的水质监测,增加监测频次,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

(3)鼠类和蚊,蝇等虫媒监测

开展室内,外鼠密度和出血热等带毒率监测;组织开展室内外蚊、蝇等虫媒密度监测。

(4)受灾地区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疫情的主动监测和症状监测;必要时,设立临时疾病监测点,强化疫情的监测。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县乡医疗机构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2、预警

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

3、报告

(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1)责任报告单位

县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疾病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单位,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教育机构等。

2)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及其他责任报告单位的有关人员.

(2)报告时限和程序

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传染病疫情或食物中毒,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所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接到疫情报告的卫生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势态进展情况。

地方人民政府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尽快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各受灾地区的卫生部门应视情及时互相通报信息。

(3)报告病种和报告内容

1)报告病种:霍乱、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鼠疫、乙型脑炎、炭疽等重点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2)报告内容: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首次报告未经调查确认的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或存在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的措施。

经调查确认的传染病疫情或食物中毒报告应包括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危害程度、分布、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

(4)网络直报

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可直接通过互联网上的专用系统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食物中毒,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收到报告信息后,应及时审核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汇总统计、分析,按照有关规定报告本级卫生行政部门。

四、预案启动和终止

(一)预案启动

1、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当地人民政府启动了相关救灾应急专项预案时,卫生行政部门启动本预案。

2、县级人民政府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启动本预案的,本预案启动。

(二)启动后的措施

(1)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按照《房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落实各项救灾防病措施。

(2) 卫生行政部门

1)动员广大医疗、疾病控制人员投入救灾防病工作;成立医疗、防疫小分队,赶赴灾区进行医疗救助,疾病控制等工作。

2)及时、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和向有关主管部门通报防病、治病情况;分析灾区防病形势,做好政府参谋。

3)合理安排使用救灾防病经费;做好有关药品、器械和消毒用物资的储备,供应工作。

4)制定救灾防病工作责任制度和预防控制传染病,饮水污染、食物中毒处理的方案;做好业务技术培训工作。

5)灾区若发生传染病疫情或食物中毒,要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做好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迅速扑灭疫情。

(3)医疗机构

1)在卫生部门的统一安排下,深入灾区驻点或巡回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等。

2)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疫情监测、登记和报告等工作。

3)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防病药品的发放和防病知识宣传工作。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重点指导做好灾区饮水消毒和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的管理,开展消杀灭和防病药品的发放工作,大力开展防病知识宣传。

2)负责做好疫情的监测、分析、预测和报告工作,科学指导救灾防病工作。

3)参与指定预防控制传染病,饮水污染、食物中毒处理的方案,并组织对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培训。

4)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力求迅速把疫情控制和扑灭在初发阶段,确保灾后不发生大的疫病流行。

(5)卫生监督机构

1)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依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救灾防病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

2)围绕救灾防病工作,开展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的卫生监督和执法检查。

3)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救灾防病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三)预案终止

由于灾后疾病的发生具有滞后效应,在政府相关部门宣布灾情和救灾工作结束后,救灾防病工作仍需要延续一段时间,具体终止时间由政府救灾防病指挥机构或县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救灾防病的实际情况,另行通知.

五、善后处理

1、后期评估

救灾防病工作结束后,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救灾防病工作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病人救治情况,疫情监测和疾病控制情况,所采取的防病措施的效果评价,防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奖励

卫生行政部门对参加救灾防病工作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3、责任

对在救灾防病工作的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4、抚恤和补助

对因参与救灾防病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处理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六、后勤保障

县乡卫生部门和相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的人员、物资、经费、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

七、附则

本预案根据需要进行及时修订,由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篇:诺如病毒防控应急预案

为了做好“诺如病毒”的防控工作,根据市、县卫生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学校传染病防治预案的基础上,特拟定诺如病毒的专项防控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营田小学成立专项应急领导小组,负责诺如病毒防控指导和监督、考核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和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 组 长: XXX 副组长: XXX 成 员: 各班班主任

要求各班成立诺如病毒专项三检工作小组,具体工作职责要求:各班每天负责落实学生早中晚三次检测,发现异常,立即逐级上报;成立环境消毒工作小组,负责本班内及各自分管卫生场所的环境消毒工作,特别是教室等公共室内场所的消毒。

二、基本知识:

诺如病毒是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该病毒基因多样且高度变异,每隔数年就会出现新变异株,人一生中可多次获得感染。诺如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临床特征: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如频繁呕吐或腹泻,可导致脱水,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常见于幼小儿童、老年人和基础性疾病患者。脱水主要表现为少尿、口干、咽干、站立时感头晕目眩,在儿童中可表现为啼哭无泪或少泪、异常瞌睡或烦躁。

诺如病毒传染性强,所有人群均易感。病人发病前至康复后2周,均可在粪便中检到诺如病毒,但患病期和康复后三天内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通常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感染:

1、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2、触摸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将手指放入口中;

3、接触过诺如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

4、诺如病毒在密闭场所中(如托幼机构、幼儿园、学校、养老院、游船等)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

但诺如病毒是可防、可控、可治、不可怕的。

三、防护措施:

1、注意洗手卫生,用肥皂和清水认真洗手,尤其在如厕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和加工食物前。

2、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诺如病毒抵抗力较强,在60℃高温或经快速汽蒸仍可存活。

3、诺如病毒感染儿童应远离厨房或食物加工场所。

4、诺如病毒感染病人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不能准备加工食物或为其他患者陪护。

5、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6、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无特殊情况不得进入校内,如确需进入学校应遵守学校门卫制度,按照学校要求履行相关手续。

7、对教室、公寓、食堂采用消毒液喷雾的方式,对场所和空气杀菌。

8、向所有家长送发《告知书》,正面解释,并对全校师生进行诺如病毒的宣传,以免造成误解和恐慌。

四、应急措施:

1、如果发生学生个体或群体诺如病毒症状,学校晨检小组应立即向分管校长报告并立即将学生送医院观察、诊断;

2、如果发现其症状疑似诺如病毒,学校诺如病毒防控应急领导小组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停止该生的一切活动,强制隔离。 2)、由校办公室以最快的方式向卫生监督部门和县疾控中心报告疫情,以求确诊。 3)、积极主动协助卫生医疗机构治病救人和相关调查工作。 4)、对发病人员所在的寝室、教室等活动场所加强型消毒处理。 5)、调查该病人近期密切接触人员,并对该部分人群按有关规定进行医学观察,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继续扩散。 6)、落实好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一切措施,力争把事态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7)、安抚发病学生,做好与学生家长沟通工作,稳定学生情绪,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次序。

上一篇:学习伴成长练习下一篇:acca会员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