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系统机构改革

2022-07-15

第一篇:水利系统机构改革

珠海市直教育系统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

2004-02-17 09:00 浏览次数 299

我市于2003年7月21日召开了珠海市教育系统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全市教育系统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根据珠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机构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珠海市直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市直教育系统学校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平稳推进,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教职工全员聘用合同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已经结束,初步形成了“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全新干部人事制度。

截至目前为止,市教育党工委、教育局在对市直属中学原有42名正副校长全面考核和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与35名正副校长签订了聘任合同(其中新提拔6名,校际交流10名,免职4名,停职1名,缓聘3名)。市直中小学1590名教师和职员与学校签订了聘用合同,除工勤人员外(等待改革政策),有30名教师未签聘用合同(其中未聘待岗11人,缓聘15人,拒聘1人,辞职3人)。学校分配制度改革进入全面执行阶段,教职工工资包干已于2003年10月份开始执行,教职工按新工作岗位的分配标准领取岗位津贴。

随着各学校改革工作的开展,在学校中发生了“多”和“少”的变化:工作中主动请缨,承担责任的人多了,拈轻怕重,工作推诿的人少了;积极勤奋工作的人多了。敷衍了事的人少了;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人多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人少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

一、改革基本做法

一是抓好学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教育党工委召开会议,对市直教育系统各学校的改革领导小组、聘用工作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各学校及早做好思想发动工作,专门召开教职工大会进行动员部署,并及时召开校领导班子会议、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全校教职工大会,深入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教职工对改革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广大教职员工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改革,自觉维护改革的大局。

二是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这次机构改革,始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原则,每个阶段都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在政策出台前,采取书面征求、座谈会、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学校管理人员、教职工和民主党派人士的意见,完善改革方案,把握改革力度;另一方面在学校进行改革中,民主党派、教职工代表直接参与聘用工作小组,学校各项改革方案经教代会通过,保证了教职工对改革的认可程度,并积极参与改革。

三是严格按照程序,公正公平操作。学校领导班子站在维护改革全局的高度、维护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角度,认真落实改革方案规定的每一步程序、每一项内容。从改革方案的起草、修改、定稿,到审批、实施,各工作小组都认真按照规定程序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学校教代会的监督,做到操作透明、程序完整、过程公开,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和实施方案来开展工作,做到原则不变通,程序不走样,标准不降低,不搞特殊,不搞暗箱操作。在岗位设置的过程中,既保证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保证学校工作的衔接和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各学校在制定具体改革实施方案时,既不因人设岗,又细致地做好换岗人员的思想工作,及时化解改革中的矛盾,确保改革顺利完成。

四是强化观念转变,体现以人为本。各学校严格按照依法办事、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教职工聘用工作方案和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建立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机制的同时,注意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较好地解决了改革工作中涉及的许多棘手而复杂的问题。

五是切实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实施。为顺利推进机构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珠海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同时,各校也相应成立了由学校年级组长、民主党派人士参加的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教职工聘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织、工会和群众代表组成教职工全员聘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小组,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加强改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从方案的制定到各项改革工作的实施,学校各工作小组成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工作,确保了改革工作的稳妥顺利进行。

二、主要经验体会

这次机构改革,总体来说是比较顺利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协调是搞好机构改革的前提。

机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涉及到人员安排,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机构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市分管领导亲自担任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不论是机构改革方案的报批,还是机构改革方案的审定,都包含着市领导的热情关心和支持,市分管领导还多次过问机构改革的进展情况,要求教育党工委、教育局把改革工作抓紧抓好。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为我们集中精力做好机构改革工作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教育党工委、教育局领导把改革工作作为当前的主要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期间召开了近20次专题会议,集思广益,研究部署有关工作,认真处理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机构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二)营造机构改革氛围是搞好机构改革的重要措施。

由于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较大,在改革方案还没有正式出台之前,我们努力营造改革氛围。全市大部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已经基本结束是开展教育系统机构改革的大前提,北京、上海、江浙等教育发达地区及珠海周边城市教育部门改革的经验也给了我们借鉴作用。为了更好推动改革工作的进行,教育党工委领导还多次带领局机关相关业务部门的同志赴教育系统改革取得成功经验的地市学习取经。正是由于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改革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三)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是搞好机构改革的基础。

这次机构改革,我们始终强调要把宣传培训工作贯穿于机构改革的全过程。由于校长和校领导班子成员是改革具体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教育党工委紧紧抓住改革前培训这个关键环节,对市直教育系统各学校的改革领导小组、聘用工作小组成员约200人就改革方案的制定、改革的方法步骤和聘用合同的签定进行培训,统一思想认识,了解改革方案制定的依据,熟悉改革政策,掌握改革方法,确保改革的各项工作到位。 在开好各学校机构改革动员大会的基础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做思想政治工作,各中层干部、级组长做好本年级教师的思想工作。在保证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沟通,真正做到“思想不散、程序不乱、工作不断”。

(四)配备好领导班子是搞好机构改革的保证。

市教育党工委、教育局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校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通过全面考核校长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了校长队伍,配备了整体素质比较高的学校领导班子,完善了校长负责制,保证了学校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

(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是搞好机构改革的关键。

各学校按照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对改革实施方案进行逐步完善。公开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比例及聘用的条件和程序,公开操作程序,不搞暗箱操作,并将每一项工作的具体安排、阶段结果和最终结果,都以通知或公告的形式向教师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全部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由于采取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措施,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促进了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学校改革领导小组扎实的工作是搞好机构改革的重要条件。

各校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教职工聘用工作领导小组、教职工全员聘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小组都是单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从方案的制定到各项改革工作的实施,各工作小组成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工作,工作积极主动,扎实细致,各项活动安排井然有序,忙而不乱,他们既是学校参加机构改革具体工作的工作人员,又是改革竞岗的竞争者,但他们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为学校服务的关系,从机构改革的大局出发,工作非常投入,经常加班加点,尽职尽责,确保了改革工作的稳妥顺利进行。

以上是我市教育系统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做法和工作中摸索出的几点经验。在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实行教师聘用制后,如何衔接好教师编制和教师聘用的问题;学校实行分配制度改革后,如何真正达到激励作用,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到位。下一步将推出校长职级制和进行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区一级教育系统的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也在逐步推开。

第二篇:国家药监系统组织机构改革历程及思考

现代监管型国家最重要的特征包括独立性、专业性、法治性以及公正性,其中又以独立性建设最为根本。1998年以来的药监改革在部分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监管部门的行政独立性和产业独立性。自1998年到2002年期间推行的药监机构省以下垂直管理改革,将省级以下药监机构的财政权、人事权等统一上收至省级药监部门,强化了省级部门对于监管能力相对孱弱的地市级以及县级药监部门指导能力,有效地缓解了因平行管理体制而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难题。此外,药品审批权力上收中央、药品地方标准统一转变为国家标准等系列集权改革,也比较成功地将分散在地方的药品审批监管权收归到中央,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在药品质量监管的权力和地位,使得监管部门在纵向上的行政独立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从1998年到2003年的五年时间里,全国各地新成立的药监部门在体制上基本上完成了政企脱钩、行业管理与质量监管相分离的改革,针对中间出现的政企脱钩难以进行的情况,政府在体制上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消费者健康利益的第三方监管者,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则成为了监管法制体系下的监管相对人。

从2000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改革原有的高度依赖于企业收费的抽验经费体制,将药品的计划抽验和监督抽验的经费来源由向企业收费改为由政府财政拨款,扭转了药检机构在药品抽验过程中的逐利倾向,有效地提高了药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对于产业部门的监管独立性和科学性。

行政机构设置的变化,可以为监管体制的改革创造一定的条件,但并不能保障实现优质监管的一蹴而就。无论具体机构设置如何变化,加强药品安全监管职能的总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削弱。衷心地希望,在经历了一系列风雨洗礼之后的中国药监改革,能够在新的十年中,尽快由“监管基础制度的建立”的初级阶段迈向培育“优质监管”模式的更高阶段,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守护神。

第三篇:加强管理_加快改革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机构编制工作-全国机构编制系统先进集体兰州市编办事迹材料

加强管理 加快改革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机构编制工作——全国机构编制系统先进集体兰州市编办事迹材料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兰州市编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的大局,坚持宏观治编与微观管编结合,体制优化与机制活化配套,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同步,务实进取与开拓创新并举,为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和组织保障。现将近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突出服务意识,抓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制定并逐步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办法。主要是“坚持五项制度,强化五项管理”。坚持五项制度。一是统一领导制度。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编制部门统一承办,编委领导一支笔审批和编制部门一个文件下达。二是专题报告制度。凡涉及机构编制事宜,必须先专题汇报编委办公室,经审核后,提交编委会集体审定或经过编委会提交市委、市政府审批,对重大事项由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市委常委会议审定。三是核岗核编制度。各单位进人必须先到编制部门核实人员编制,凭编制部门开具的缺员证明卡到相关部门办理调配安置手续。四是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制度。积极主动地搞好与组织、财政等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把关、齐抓共管的格局。五是监督检查制度。每年对全市机构编制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维护了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强化五项管理。一是规范化管理。实行了机构名称和设置规范、编制核定和职能配置规范、岗位和人员结构规范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制定了人员调动核编程序、法人登记变更程序、年检年审等工作程序。二是法制化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兰州市实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决定》、《关于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加强机构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全市事业单位依法进行了法人登记。三是实名制管理。收集了全市两千多家事业编制和实有五万多名干部职工信息,使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变化情况和人员增减、流动去向等情况都清楚明了地反映出来,极大地促进了整合编制资源和合理有效使用编制的工作。四是信息化管理。自行设计编制管理程序,建立了兰州市机构编制计算机管理系统及相应的数据库,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五是动态化管理。及时对机构、编制、人员变化的单位进行数据更新,定期不定期地对全库数据进行核对,动态反映增减情况,切实增强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动态性,促进了全市机构编制管理模式的转变,强化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使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实有人员始终控制在编制限额内。

二、突出发展意识,抓职能转变

始终以“服从和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推动自身职能转变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努力优化职能结构和职责关系。一是从支持发展入手。参与制定全市多项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对部分职能部门进行了机构整合和职能调整,组建了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局等部门,调整了开发区的运行体制,清除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兰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从构建和谐着眼。重新确定职能,明确了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三定”方案,强化城市管理职能分工配置。组建了市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煤炭市场和企业得到有效监督管理,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 三是从理顺关系出发。针对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协调的现状,在文化、卫生、环卫等七个行业实施了改革,基本解决了这些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小、散、弱的问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三、突出创新意识,抓改革深化

多年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创新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在创新中落实,在创

新中发展,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和组织保障。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02年和2004年的两次机构改革中,严格按照中央和省上的规定,确保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不突破省上核定的限额。改革后,市委、市政府机构比改革前减少8个,全市行政编制减少了2072名。二是进一步加强乡镇机构改革。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完成了全部61个乡镇机关事业机构改革。在改革工作中,精简了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科学设置职位岗位,将乡镇事业单位进行了整合和调整。重新确定了乡镇的类别,明确了各乡镇的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定编定岗,坚持实行编制实名制、公示制,确保5年内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只减不增。三是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采取三种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一种是经费包干,市场运作。在事业单位定职能、定机构的基础上,确定经费数额,管事不管人,并以招标的方式确定管事的人,变人员管理为经费管理。兰州歌舞剧院实行这种办法后,通过市场发展壮大,创作了《大梦敦煌》等艺术精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第二种是整合资源、归并重组,原39家事业单位调整为16家,减少23家,核减编制237名,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种是转换机制,增强实力。对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和管理体制调整,先后有6个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为了企业,收回399名事业编制,安置职工500多人,吸纳就业1000余人,较好地解决了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发展问题,转制后的单位普遍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四、突出把关意识,抓调查研究

作为市委、市政府主管全市机构编制工作的职能部门,多年来,牢固树立了“把关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科学分析,合理配置,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着力研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逐步形成了“不调查研究不决策”的良好习惯,认真审视机构编制工作现状,深入基层,研究探讨机构编制工作重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新机制、新手段和新方法。一是清源查本。在机构编制管理、总量控制、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登记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提出了突破现行体制障碍的建设性意见,形成了对体制、职能、机构、编制和经费供给方式进行整合的思路,提高了对全市行政结构的设计、组织和管理能力。二是理论研究。加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理论和重要理论的研究,陆续完成了《省级政府与市级政府间权责关系划分》、《兰州市乡镇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等多项调研课题,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三是成效显著。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当家理事和参谋咨询的职能进一步发挥。近年来,向中央和省上共报送调研论文、经验材料、事务信息百余篇,2006年被评为“全省机构编制信息工作先进集体”。

五、突出法制意识,抓监督检查

始终坚持“编制就是法规”的理念,紧紧围绕“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这一主题,不断强化监督检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结合实际,拟定并报请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意见》等文件。结合市政府的法规规章清理工作和全市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发展的实际,对《兰州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做了进一步修订。初步拟定了《兰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兰州市编办公文处理程序》等制度。这些规章和制度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规范发展。不断加强机构编制的日常监督检查,定期不定期开展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专项督查,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维护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结合“治庸”计划的深入实施,人事编制部门作为牵头落实单位之一,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全力配合、协调相关部门着力抓好机构编制管理的督查工作,促进“治庸计划”的实施。组织开展了“吃空饷”问题的专项督促检查,清查出全市各类“吃空饷”人员377名,做出了相应处理,妥善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通了市、县(区)两级 “12310”

机构编制投诉举报电话,畅通投诉渠道,严格按规定受理有关举报事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维护了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

六、突出和谐意识,抓自身建设

积极创建诚信型、服务型、创新型、学习型机关,努力打造政治强、作风正、工作出色的战斗集体,编制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一是强化思想建设。结合开展“三讲”教育、“两个务必”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及各届全会精神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学习促进工作,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理论素养,全面提升编制干部的业务水平、道德情操、创新能力和廉政勤政意识。二是强化作风建设。提出了人事编制干部要做到“三个一致”。即说话心口一致,不说假话、不说空话;办事知行一致,严格按原则和规矩办事,不弄虚作假,不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为人表里一致,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三是强化廉政建设。要求全市机构编制系统做到“六个必须”。即:一是必须加强经常性廉政教育,二是必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是必须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四是必须严格遵守人事编制工作纪律,五是必须做到令必行、禁必止,六是必须健全完善监督机制。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近年来,虽然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和中央编办、省编办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水利改革发展——农村饮水

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严格执行了“四制”管理,即: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同时,严把规划设计关、主要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队伍选择关和工程质量管理关。在工程建设中,强化了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建立了完整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实行项目法人负总责、监理单位质量控制、施工单位质量保证和行业部门质量监督的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制。

农村饮水安全和饮水改造项目建设监管情况:一是严格审核项目审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均由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要求严格审核,立项审批。二是招投标监管部门监督到位。通过公开、公平、公正招投标,选择具有规定资质、无不良记录的优秀施工队伍;同时严把建设材料入口关,通过招标选定合格的材料生产厂家,材料进场后进行取样试验,保证建设材料质量过硬,从源头上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三是坚持质量第一,严格实行水利工程建设“四制”。工程建设中,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安全。同时要求监理人员24小时坚守现场,监督施工,确保工程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四是强化资金管理。市水利局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水利建设资金监管,严格按工程进度拨款,及时了解掌握工程进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第五篇:水利局2011年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自查报告

利津县水利局

2011年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自查报告

今年以来,我局根据县县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工作部署和安排,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制定了《利津县水利局2011年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目标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制度,严格按照县县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广泛宣传,创新方法,确保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扎实开展。现根据《利津县2011年度节约型机关建设考核办法》要求,将我局今年节能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为更好的开展节能工作,落实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我局召开了节能减排专题会议,及时向全局干部职工传达了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市会议精神,使全局干部职工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目标,落实了工作责任,并配备1名节能联络员,及时填报能源统计报表,在全局形成了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干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认真做好节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节能意识。一是加强节能宣传,营造节能氛围。通过悬挂横幅等形式,宣传节能常识,倡 - 1 -

导科学发展理念,全局上下形成了人走关灯、关电脑、关打印机、关空调、关饮水机,洗手后关水,节约用纸、节约用油的良好氛围。二是重视节能教育,培养节能习惯。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和相关法规政策,教育大家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升油、每一张纸、每一支笔,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公物的良好习惯。三是强化节能意识,提高参与程度。通过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把节能理念、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具体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节能参与意识,真正做到依法节能、全民行动,逐步形成“人人节约、事事节约、处处节约”的良好节能意识。

三、严格管理,完善制度

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今年以来,我局结合机关实际,以节约水、电、油、办公用品等为重点,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一是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将我局节能目标和指标进行分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逐级抓好节能管理工作,切实把节能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建立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2011年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范围,实行节能工作管理岗位责任制,与各股室具体责任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其职责和任务,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责任人年度考核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完善联络员制度,广泛开展联络和交流,积极组织协调,确保年度节能减排任务的完

成。

四、突出重点,把握关键

控制重点部位的资源使用量是节能减排的关键。为了减少照明耗能和节约用水、节约办公耗材,局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综合考虑、双管齐下、统一实施的原则,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一是办公区域路灯、走廊灯、卫生间等照明设施在白天正常情况下保持关闭状态,同时养成随手关灯习惯,做到人走灯灭,杜绝“长明灯”、“白昼灯”。二是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办公场所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得高于20摄氏度。三是下班时,及时关闭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饮水机等用电设备,切断电源,减少待机能耗。四是加强对办公区域和住宅区域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定期检查更换老化的供水管线,防止跑、冒、滴、漏,避免“长流水”现象。五是积极推行公务用车定点保险、加油和维修,完善“一车一卡”加油制度。六是合理配置使用办公设备用品,不盲目采购使用高档的办公设备用品,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降低纸张消耗,提倡使用钢笔或可更换笔芯的笔,减少圆珠笔和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七是结合水利局职能,积极开展供水管网改造,降低漏损率。八是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能源、新产品和节水型器具。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宣传教育。要做到节能宣传教育工作常抓不懈,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节能减排意识,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

可耻”的思想,克服节约资源“事不关已”等错误认识和“花公家钱不心疼”的错误观念,养成事事、处处节能的好习惯,把节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的扎扎实实,深入人心,为建设节约型机关做出贡献。

(二)完善各项机制。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节能监督检查机制,设立节能监督员,对单位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节能制度落到实处。继续规范机关的车辆油耗、办公用品等的节能管理,逐步建立节能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本单位各项节能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利津县水利局

二〇一二年一月六日

上一篇:什么影响文化传承下一篇:神秘西藏众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