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复习及热点参考

2022-08-25

第一篇:申论复习及热点参考

申论复习资料(人民网实时热点评论文章)

这是我自己在人民网上找的文章,涵盖了中国梦、转变工作作风、群众路线、全面改革等热点,我觉得看这个有利于打开写申论作文的思路,希望对咱们有用哈,加油!!

人民日报评论部:“转作风”本质是规范权力

——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之一

从转作风出发,无论是进一步公开政务,还是进一步完善监督,都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自我限权”的决心,惟其如此,中国的民主政治方能不断走向更高境界

中央力倡转作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从长江刀鱼、龙井新茶降价,到一些高档餐厅搞起团购,涟漪之广,足见投石之沉,有群众感叹:转作风,是动了真格了。

不过,即便动了真格、见了实效,还是有问题时而曝光:面对群众责问称“国务院太遥远”,矿泉水瓶装茅台、红塔山盒藏“熊猫”,机关食堂吃燕鲍翅„„不一而足。新华社记者将对八项规定的应付心态,总结成九字经:观望风,变相吃,慢三拍。

这样的情况,说明对转作风,一些人看轻了、看浅了、看走眼了。或是认为只是些鸡毛蒜皮,因而转小了;或是认为只是要吹一阵风,因而转慢了;或是认为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转歪了。这些人正该想想:转作风,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社会如此关注?

投注在作风上的目光,与其说是要看住个人,不如说是要看住个人手中的权力。所谓作风问题,莫不是权力突破应有边界、背离应有准则的失控、失范问题。比如大吃大喝,花的既是公帑,还可能在推杯换盏中搞寻租;再比如文山会海,占用资源不说,更降低了行政效率。所以,转作风不仅是简单的转思想、转行为,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权力运行的规范问题。好的作风,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权力的合理认知、正确使用之上。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一大焦虑,源自对权力随意行事、任意作为的反感。现实里广受关注的官员丑闻,社会上不断弥散的仇官情绪,民间流传甚广的揶揄段子,其根源固然有各种原因,但权力的不自觉不自律不自爱,是重要因素。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说“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的无形之墙。砌成这堵墙的不良风气,本质上是权力与权利的对峙。

转作风,正是看到了症结,找到了切口,不仅要进一步改造权力观,更可成为规范权力运行的着力点。从提出改进作风的政治要求,到完善规范权力的体制机制,大张旗鼓的理念教育,逐渐变成踏石留印的制度安排:看住预算管好源头,财务公开实时监控,做好审计发现问题„„从这个过程,能够清晰地看出转作风这把利刃,指向的是“限制权力”这一肯綮,由此向社会释放强烈信号:要用制度给权力套上笼头。

八项规定将“改进工作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并提,正体现以转作风打破无形之墙的期许。过去,宗旨意识往往诉诸“感性的政治”。为群众扶危解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因而被拥护、被爱戴,鱼水之喻、亲人之情,可为代表。而今天,13亿人可能就有13亿种利益,在赓续传统之时,宗旨意识也应体现“理性的政治”。公众看到权力被关进铁笼子、放进玻璃房,才会对执政者产生信任与尊重。这样打下的执政基础,不是仅仅依赖个人素质,而是源于制度化、规范化的权力运行,无疑更为牢固。

作风体现着现代权力伦理问题,作风建设也可以成为权力运行现代化的途径。这也意味着,转作风本质是一个民主问题。民主的精髓,是对权力的限制和监督,既要看到“权为民所赋”,也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新一届中央领导履新之初如此狠抓作风,深意正存于此。这契合了世界民主潮流的趋势,顺应了人民民主意识的提升,更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执政党必然的选择。

从权力的角度看,作风、学风、文风三者,正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都关联着党风。正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才把“三风”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调,严正告诫全党进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从转作风出发,无论是进一步公开政务,还是进一步完善监督,都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自我限权”的决心,惟其如此,中国的民主政治方能不断走向更高境界。

人民日报评论部:要基层摸索,也要顶层设计

——深化改革方法论之三

改革要改得准、走得好,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基层探索可以大胆,顶层设计必须谨慎

历史的变局常常不期而至,机会属于有勇气拨开迷雾迈步向前的人。30多年前在安徽小岗村按下的指印,悄然掀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这场改变了世界1/5人口命运的改革大业,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改革这艘巨大的航船,以惊人的勇气驶入了一片未知的水域。摸着石头过河,成为贯穿改革进程的重要方法论。

经过30多年的摸索和适应,我们已经逐渐学会了用市场的手段配置资源,用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用通行的规则参与国际事务。改革进入深水区,下一步怎么改?习近平给出了答案,“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

摸着石头过河,摸的是规律,激发的是实践热情。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市场机制和规则体系,这在我们以前的经验中是没有的。在历史的新变局中,试错是必要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破除旧体制,适应新规则的过程。

顶层设计,看的是全局,发挥的是制度力量。30多年来,中国不但是实干家的热土,也是一个沸腾的实验室。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从制度完善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人们最初的创造热情。3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制度自信”不断提升。

推向纵深的改革没有成例可循。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不能说完全掌握了改革和发展的规律。那种执一御万的想法和设计,是不现实的。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之中。

今天的改革,需要回答为谁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需要向人们说明摸着石头过河之后,河对岸的图景;需要给予多元利益以表达机制、协调机制,凝聚差异格局之下的认同感;需要勾勒何谓中国人眼中的美好生活、理想社会;需要向世界说明中国立场,体现大国担当。这是现阶段深化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运用新的方法来破题。

今天的摸着石头过河,摸的不仅是市场规律,还有执政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风险弥散化的形势下,每一次日出都是崭新的,挑战面前,需要不断摸索。不但要摸经济形势,也要摸社会脉动;不但要摸中国国情,也要摸世界大势;不但要摸准摸对,还要顺势而为。

进一步深化改革,还需以顶层设计克服具体摸索中见木不见林的局限,发挥牵引机和路线图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比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城乡差异、地区差距,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予以解决。基层实践的单兵突进,需要宏观统筹予以整理和优化。在顶层决策与基层探索之间,亟待形成良性互动。

基层探索可以大胆,顶层设计必须谨慎。改革历程告诉我们,经过基层大胆试验、小心试错并予以完善之后的顶层设计,基本是符合国情符合民意的;未经实践检验的“拍脑袋决策”,大多漏洞较大,甚至流弊丛生。在产权改革、税制改革、司法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成果无不是在广泛的试点基础上进行的。事前调研、反复论证、及时调整、开门纳谏,已经成为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进入深水区的改革事业,日日思进,步步向前。改革要改得准、走得好,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只有不断加强宏观思考、顶层设计,改革才会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只有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改革才会不断推进、走向深入。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务实是最质朴的方法论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思路聚焦之三

知难行更难,要想知行合一,既需深谋远虑,也得看准就行动

讲实情、谋实效、靠实干,严求实、看落实、重务实。梳理描绘近4个月的发展路线图,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唯实的气象使人耳目一新。如果选取一个字,来概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施政风格,“实”字无疑再合适不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些警句既朴实生动,又微言大义,被不少人记住,并在津津乐道的复述中,成为当代社会的时政流行语。

朗朗上口的短句,反映了求真务实的为政新风。转作风、动真格,访真贫、问真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人们在这些郑重的表态,更在党风政风切实的转变中,体认着“有勇气、有智慧、有韧劲”的魄力和决心;从文风会风改起,从具体事抓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对中国现阶段国情尤须有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从内部状况看,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外部视角来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我们既有GDP逾50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总量,也有PM2.5屡超500带来的环境困扰;既有粮食九连增累积的端稳饭碗的信心,也有社会信任度降低语境下的食品安全难题。复杂而庞大的中国,存在许多难解而待解的结,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凝聚起共识,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这个意义上,知难行更难,要想知行合一,既需深谋远虑,也得看准就行动。

“再出发”的动员令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发出。带领13亿人一起爬坡,务实可谓最质朴、也最管用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遮掩问题、不回避矛盾,直面困难、求解药方,找准路径、埋头苦干。求新的行动背后,乃是积极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能看到真贫就值了”,有这样的务实调研,才能作出没有贫困地区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战略判断;“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有这样的务实忧患,才会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决心剑指沉疴痼疾;“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有如此的务实真言,就必定会展示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再深的水也得趟的革新姿态。

务实作风折射务实理念,务实理念引领务实发展。牵引中国这列动车组,并对高速疾驰中的潜在问题始终保持警惕,殊为不易。但惟其如此,才能在发展道路的规划上、具体政策的制定中,秉持客观、理性,以清醒的头脑砥砺前行。凡事欲成,也需在理想与现实间作出可能的取舍。正因此,新型城镇化这一驱动内需的强力发动机得以加速运转,并被明确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抉择。这既是对城乡、区域两大差距的勇敢直视,也是立足脚下,对几亿人生存状态的现实观照,更是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务实之选。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务实的理念,最终要靠行动的落实去体现。现实治理中,这样的不良习气并非罕见:有时是口号喊得山响,表态格外动听,实功虚做,以中看不中用的表面功夫应付组织、忽悠群众;有时是“唯上”盖过唯实,从字面上生搬硬套“精神”,却全然不顾实际情况,看似跟得很紧,实则错得离谱。如此作风,无疑是贯彻务实理念的巨大挑战。只有从吏治抓起,将诚实、务实、踏实作为考核干部才德和政绩的重要标准,才能力避“空头政治”对求实精神的无形消解,防止“虚应之道”让务实要求“悬在空中”。

怀抱梦想,风雨兼程。离彼岸越近,可能遭遇的风险和挑战往往越多。而成就中国梦,必须踏踏实实走好中国道路,这是走向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务实选择,也是亿万中国人前进中的共同心声。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一

今日中国,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这样的阶段,水域开阔也暗流涌动,大河奔腾却泥沙俱下。如何准确把握时代方位、辩证看待社会发展,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从未如此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从今日起,我们刊发“本报评论部”系列文章,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思考。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

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

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总书记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有“问题意识”,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社会的进步。 然而,过犹不及。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群情激愤中,任“问题焦虑症”裹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将人人变成易燃易爆品;如果“只让问题遮望眼”,心灰意冷间,让“问题悲观症”驱逐社会自信心,抵消发展正能量,吞噬我们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 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任何时候不能忘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一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躁。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一年一度的春运最为典型,一个多月34亿人次出行,而人均拥有的铁路,还不到一根香烟长度。现代化的速度提升了,过程却无法压缩,再加上不断增大的人口规模、水涨船高的期待诉求,都使问题的存在有客观性、必然性,问题的解决有复杂性、长期性。

希望找到一个总开关,按一下就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空想。但在充满纠结的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里,倒确实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按下那个按钮,被遮盖的意义就会一目了然。比如,农民工问题。过去十几年里,2.6亿农民相继进城,接近俄罗斯和日本人口的总和。他们的生活要在短时间内超越“绿皮车、编织袋”阶段,子女教育与就业,自身医疗与住房,十几年积累的问题要一下解决,即便是奥林匹克山上的希腊诸神,恐怕也无能为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化问题同样需要时间。用辩证法的方式考量社会进程,才能还原事件的真实意义。

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不过,如果能多点“过程意识”,会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识。比如教育公平。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三分之一强。异地高考理应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开闸放水,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即使翻番,也无法满足如此激增的就读需求。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不正是在这样的日拱一卒中,才逐渐逼近问题的最终解决?

抽象的价值,存留在理论之中;具体的公正,则需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不像喊喊口号那样简单。医疗改革既需协调利益魔方,更需面对海量刚需和分布不均的现实;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理念明确,具体调整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知易行难,在当前中国,尤其如此。不存在一种简单化的理念,可以立竿见影搞定所有“中国式问题”。30多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正是从哲学层面上理清了问题与过程的关系,才摒弃了急于求成的冒进,拒绝了休克疗法的诱惑,找到了正确的逻辑和顺序。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社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权利意识”,也要有“法治观念”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二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正如《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的,“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的存在”。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一针见血。“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

一个成熟的社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遵循:在高速公路开车,尽管车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驶;在城市里盖房子,尽管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但依然要服从市政规划。这些常识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没有什么权利是绝对的。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没有对公共规则的遵从,我行我素的自由,就会导致“组团式过马路”的乱象;缺乏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对化工项目的异议,很可能演变成行为失控的骚乱。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四 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

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

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五

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世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帜。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第二篇:《申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3月26日,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区直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发现,他们订阅的当日《邯郸日报》被开天窗。

峰峰矿区冀南商城订阅的24份《邯郸日报》,3月26日这期也全被开天窗,多数商城职工对此很不理解。他们说,过去从未发生过此类现象。报纸因何被剪、剪下什么内容,事先没人通知,事后也没人对他们做出解释。据当日送报发行员称,剪报是矿区宣传部让发行站做的至于剪掉什么内容不清楚。据了解,峰峰矿区教委、贸易局等单位订阅的《邯郸日报》也遭此厄运。

那么,3月26日《邯郸日报》被剪掉的到底是什么内容呢?记者先后两次赴邯郸调查此事。记者找到一份当日完整的报纸,经过对照发现,该期报上第二版整版刊登了“邯郸市第三次优秀人民公仆简要事迹”和评选选票,被剪掉的内容正是选票部分。记者发现,在22位“优秀公仆”候选人中,峰峰矿区某单位领导位列其中。峰峰矿区宣传部文卫科负责《邯郸日报》本地发行站工作,据该科科长张秀生称,3月份《邯郸日报》在矿区发行36叩份左右,3月25日矿区宣传部通知发行站,将区直机关订阅的《邯郸日报》选票部分剪掉,一共剪报500份左右。

峰峰矿区宣传部负责人解释,剪掉部分选票是宣传部研究决定的,事前曾通知报纸投递员在分发报纸时向订户说明情况,可能由于工作不力,造成一些群众误解。这位负责人说,宣传部保留选票主要为了集中投票,提高评选回票率,但不影响宣传优秀公仆先进事迹。

事实上,峰峰矿区部分群众对宣传部截留选票的举动十分反感。冀南商城一位负责人说: “公仆选票登在报上,就是让群众去评,事先剪掉选票起什么作用。”一些群众反映,在没有通知订户的情况下,随意裁剪报纸是对订户合法权益的侵害。

公仆选票被截留事件已经引起邯郸市有关部门关注。4月12日,记者再次赴邯了解处理情况。据了解,“邯郸市第三次优秀人民公仆”评选活动是由邯郸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市纪委三家组织评选的,评选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邯郸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说,为了提高评选效率,基层宣传部截留选票是不妥当的,他们已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并在近日拿出处理意见。该负责人说,邯郸市已经搞了两次公仆评选活动,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在《邯郸日报》公示 候选人事迹和刊登选票,就是为了体现评选的公正性和群众参与的广泛性。 邯郸市纪委宣传教育室负责人说,选票代表民意,基层发生截留选票是评选活动中的偏差,并不是组织者的初衷。邯郸市优秀人民公仆评选活动每两年一次,每次10名公仆当选,他们都是邯郸市公务员队伍中的杰出代表。评选活动弘扬正气,增强广大公务员为人民服务思想,截留选票行为给公仆评选活动抹黑,纪检部门将按照有关规定对截留选票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摘自《北京青年报》)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0分) ---------------------------- ----------------------------

2.以邯郸市委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宇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 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 性。(30分) ------------------------------ ------------------------------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 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 ----------------------------- -----------------------------

四、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区直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发现,他们订阅的3月26日的《邯郸日报》被开天窗,报上被剪掉的内容是“邯郸市第三次优秀人民公仆”评选活动的选票部分。据报道,剪掉部分选票是当地宣传部研究决定的。但这一行动引起了群众的晋遍反感。 2.答案提示

(1)截留选票是不妥当的,要立即停止,并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2)责令当地宣传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将被剪掉的报纸进行回收,重新把完整的报纸送达订户手中,并进行说明和道歉。

(3)全市有关部门要从这一事情中吸取教训,规范自身的行为。 3.答案略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参考资料之一:程序细节保障“阳光采购”

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参考资料之一

程序细节保障“阳光采购”(人民时评)

傅达林

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参考资料

一项公正的制度需要无数个程序严密衔接,任何一个环节的断档都可能造成漏洞。

商场、超市里4000元就能买到的电视机、空调,政府采购价竟要4500元,批量购买的政府采购为什么比零售更贵?媒体报道的怪现象值得反思。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对中央预算单位2011年至2012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进行明确。通知强调,200万元以上的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应公开招标。

公开招标的透明化运作,既是我国“政府采购法”的重要精神,也合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原理。而以“通知”的方式强调公开招标的程序要求,本身或许就隐含了政府采购实践中仍存在许多不良现象,需要我们从制度上作出全面“体检”。

以往,部门所需的办公设备由各单位自行采购,其中暴露出的索拿回扣、行贿受贿等问题,导致了后来的政府采购改革,希望以采购权的回收来减少采购权力变现的机会。但实践证明,采购权的集中如果不配以严密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制约,如果不设计出细密到“无空子可钻”的防范体系,还是无法杜绝腐败。

要实现政府采购的规范化运作,首先必须从法律制度上着手,完善对权力运作的规范与监控。虽然我国2002年出台了“政府采购法”,但仍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规范衔接不畅等不足。比如,由于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执行刚性不够,加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采购法的实施往往受阻;比如,至今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今年1月曾公开征求意见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迟迟没有下文,法律的盲区很大程度上为一些“灰色交易”提供了可乘之机;又比如,在工程领域的采购监管上,“招标投标法”规定监管部门是招标人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而“政府采购法”规定财政部门是监管部门,究竟工程采购应该由哪个部门监管,法律规定存在冲突。

除了从立法上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还应当追求更完善、更周全、更缜密。比如,我们以往强调在招投标环节引进专家等中立力量以增强公正性,却忽略了专家本身也需要监督。如何防止一些招投标专家变成“同流合污者”,就有待制度设计者更为细密的考量。再比如,现代政府采购应当改变单一行政监督的模式,让纳税人参与到政府采购的监督中来,如何为公民监督打开程序窗口,也需要作出精密妥当的设计。

总之,一项公正的制度需要无数个程序严密衔接,任何一个环节的断档都可能造成漏洞。从采购需求信息的发布到采购方式的选择,从评标定标到履约验收环节,从供应商的认定到特聘专家的评审标准,诸如此类具体琐碎的程序环节,都需要在细节上“挖空心思”地推敲和设计,如此方能让“阳光采购”真正“阳光”。

第四篇:最新申论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4-06-09)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一般所谓腐败,也即以权谋私,到处皆有,算不上中国独有。有没有中国特色的腐败呢?前些时候《中国青年报》有评论讲到:在某县法院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演讲会上,竞争者无不以当选后完成若干创收金额为首要保证,该院领导表示,此乃发展“执法产业”需要云云。这种“执法产业”绝非个别现象,在一些地区甚至已成主体产业,除公、检、法之外,工商、环保、审计、 土地等部门也是“执法产业”的大户,其特征是以案件或行政指标为资源,以执法或行政审批为手段,如公安部门通过内线聚众赌博以收缴赌资、通过妓女拉客下水以罚款,工商部门拖办工商登记同时以无证经营为由进行经济处罚„„各显神通,籍此为机关乃至为地方广开财路。

央视”焦点访谈”报道:黑龙江克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检察院年经费总共不过50万元,却建成两座门面堂皇的办公楼和宿舍楼,哪来的钱?罚款!可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检察院根本没有罚款的权限!该院院长承认:“利益驱动,克东县检察院做过违法的事情,如越权办案,(对嫌疑人)超期羁押,或者先拘留后立案。”

这不是腐败,又是什么?

官员个人以权谋私‘周然是腐败,但机关集体如此以权谋“公”不也是腐败?在通过滥用权力以攫取非正当利益这一最关键特征上,二者实为一丘之貉,区别仅在于前者是直接中饱私囊,后者是集体分赃;“执法产业”不过将腐败变得公开化、日常化、官方化,也就是将私有化的腐败变成公有化的腐败,如此而已!

现时舆论的焦点都在以权谋私的腐败上,但这种以权谋公的腐败,其实是更坏的腐败。首先,以权谋私是个人犯罪,有犯罪主体,仍可能惩罚罪人,罚没赃款;而以权谋公却是集体犯罪,也就是机构犯罪,没有明确的犯罪主体,一般较难受到法律惩治。无法惩治的腐败岂不是更可怕的腐败?腐败的公有制性质使这种腐败行为制度化了,这对行政体系和社会的腐蚀和破坏作用更大。

其次,以权谋私多是通过受贿方式,即消极地接受不正当利益,以利于贿赂者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这种行为未必有明确的个体受害者(最终遭受损失的是国家和人民),可谓腐败者和贿赂者皆大欢喜的双赢结果;而以权谋公大都是通过非法的执法方式积极地攫取不正当利益,使执法的主体得益,使接受执法的对象受损,这就造成了明确的个体受害者。人民受损害不是比政府受损害更可怕吗?而且,作为个体的人民所受的损害总是双重的:不仅是钱财方面无辜遭受剥夺,肉体乃至心灵也不免创巨痛深。

对于造成政府损失的以权谋私者,政府还可能大开杀戒;但对于只造成人民损失而未造成政府有形损失(政府的损失是无形的信誉损失)的以权谋公者呢?

有新闻报道为证。还是《中国青年报》栽:安徽利辛县孙庙乡干部林明、袁志东、李鹏等人,私设牢房,以种种任意罪名拘禁、毒打二百余名乡民,交钱后才放人。据司法机关调查,被拘禁者没有任何违法行为。而当地法院对这几名干部的判决,不过有期徒刑一至三年,且都是缓期执行。这是较极端的事例,不那么离谱的类似现象就更普遍了。随手单一例,广州《新快报》载:一外来工在买销赃自行车时被捕拘禁43小时,最后结果是:“叫你家送6叩元钱

1来,你就可以出去!”对方没有给任何票据。人放出来,就不错了,还想有什么结果?

如果说以权谋私的腐败是巧取,是暗偷,则以权谋公的腐败就是豪夺,就是明抢了。那些收钱放人的乡镇干部或公安机关,与强行勒索的黑社会大佬有何区别?(胡一刀)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宇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

----------------------------

2.以中央纪委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宇的篇幅,提出解

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

可操作性。(30分)

----------------------------

----------------------------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

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

----------------------------

四、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在某些地方,某些理应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机构和部门,正在蜕变成各自割据的利益集团,用手中的权力向人民群众巧取豪夺。这种以权谋公的腐败,由于披上了权力的合法外衣,对国家和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害比以权谋私有过之而无不及。 ’

2.答案提示

(1)成立专门研究组,专题调查研究全国各地“以权谋公”的情况,并提出对策;

(2)为了解决“以权谋公”问题,以中央纪委的名义下发文件,制止问题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

(2)建议立法部门制定或修改法律,从法律上为遏制“以权谋公”行为。

3.答案略

第五篇:《申论》模拟试卷 (三) 及 参考答案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2000年10月19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一个顾问委员会发出紧急建议,要求把PPA列为不安全类药物,随后又于11月6日发布了停用含有PPA成分的感冒药的通知。原因是研究表明,服用含有PPA成分的制剂容易引起过敏、心律失常、高血压、失眠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和脑中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这一决定,不仅在美国的众多药厂、药店以及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使这一禁药风波迅速波及到全世界。

墨西哥有关当局11月10日宣布,禁售53种与PPA有关的药品,墨西哥人开始对含有PPA的抗感冒药“敬而远之”。另外,加拿大、马来西亚和靳加坡等国家也纷纷于近日做出了类似的禁售决定。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于11月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患者立即停止服用所有含有PPA成分的感冒药。

PPA即苯丙醇胺,它是感冒咳嗽药中一种常见的成分,其主要作用是控制鼻塞、流鼻涕等感冒初期症状。有些减肥药品中也舍有PPA,而PPA更是美国批准的惟一一种非处方类减肥 药。含PP)A的药物已在美国使用了50多年。但在5年前,美国耶鲁大学医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就开始进行一项《出血性中风课题》的研究,旨在搞清楚人们广泛使用的感冒药和减肥药中的PP)A成分是否可能导致出血性脑中风(或称脑溢血)。调查发现,近4%的脑溢血患者在脑中风前曾服用过含有PP,A的药品,其中大多数人月艮用的是感冒药。

一般情况下,含有PPA成分的药物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但如果服用量过大,或者服用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有过中风病史,即使PPA含量不多的药物,也有可能导致人体全身血管痉挛、冠状动脉缺血、脑血流受阻,并引起血压过高或缺血性脑中风等危险后果。这就是说,感冒药和减肥药中的PPA和脑中风有关。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指出,虽然含有PPA的药品直接引起脑中风的几率不是很高,但患者还是小心为妙。

当然,PPA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针对有人对过去曾服用过含有PP,A的感冒药和减肥药的担心,新加坡卫生部表示,感冒药和减肥药中的PPA成分很快就会被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造成长期危害。另外,美国每年虽然有数百万人服用含有PPA的药品,但只发现200至枷人因此而发生脑中风。英国药品安全委员会对PPA进行的调查结果甚至与美国人的研究大相径庭。

英国药品安全委员会的结论是,把PPA与脑溢血联系起来的证据很不充分。随后英国卫生部发言人举行了记者会,声。称美国妇女服用的含有PPA的那种减肥药,在英国并未有出售。虽然英国药店里的治疗感冒和咳嗽的药品含有PPA,但规定患者每天的最大服用量只有100毫克,而美国是150毫克。所以,与美国相比,英国患者面临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位发言人补充说:“当然,我们还会进行全面调查。”

日本厚生省也表示,虽然美国已经开始回收部分含有PPA成分的药物,但日本暂时不准备采取类似行动,原因是在美国PPA被广泛用于减肥药物,在日本只被许;可用于感冒药物。

日本因服用含PPA成分的感冒药而引起脑溢血的概率非常低,目前仅有一例。

尽管PPA还没有引发任何对人类健康更加严重或更加广泛的损害,但是此次禁药风波还是给一些医药生产者和药品购买者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这使人们开始对医药开发与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一些专家指出,对于治疗某种特定疾病的药物,比如感冒药,它的种类最好多样化一点。

如果许多医药生产商在一类药品中广泛使用同一种化学成分,如PPA,那么一旦它被证明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危害,就可能会引发全世界的禁药风潮。其实,患感冒并不是无药可用了,像国内许多不含PPA的中成药对感冒同样具有很好的疗效;而国外许多聪明的厂商,在耶鲁大学专家们,提出禁止使用PPA的建议前梗已经研制出了不含PPA的新感冒药。这些厂家在此次PPA风潮中损失最小。事实上,我国政府部门也二直关注这件事情,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现有的统计资料显示,用于感冒、咳嗽药中的PPA使患者服用后易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心率失常、高血压、急性肾衰、失眠等症状。为此,国家药监局于2000年11月16日下发了暂停使用、销售含苯丙醇胺的药品制剂的通知,至此,一场引起全国人民关注的PPA风波全面爆发。

(摘自《财经纵横》,作者美亚)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宇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宇的篇幅,提

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

性和可操作性。(3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印宇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

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四、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11月1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宣布:立即停止服用所有含有PPA的药品制剂。包括“康泰克”、“感冒灵胶囊”、“斯可服糖浆”等在内的15种感冒药被禁止生产和销售。到底什么样的药能吃、什么样的药不能吃,厂家、消费者、专家对此众说纷纭。

2.答案提示 为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国冢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暂停使用和,销售所有含PPA的药品制剂。同时暂停国内含PPA的新药、仿制药、进口药的审批工作。进一步处理意见正在研究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还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加强监督检查。

3.答案范文

“PPA事件”告诉我们什么 虽然各国人民民族不同、肤色相异、贫富有别,但人类珍惜生命健康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当上月初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下令禁止生产销售康泰克等含有苯丙醇胺(PPA)的药品制剂以来,尽管各国都知道这必定造成经济损失,但都义无反顾地“跟进”。尽管我国没有跟在美国FDA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服用含有:PPA药品制剂

后的观察,得出暂停生产销售含有PPA药品制剂这个结论,但正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所说,药品人命关天,我们当然要与国外互相沟通。

小小感冒药激起的风波,充分说明在信息传递越来越快、各国人民交流往来日趋频繁的今天,对安全、卫生、环保等影响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事情,全世界的要求越来越趋于一致,并呈现某种刚性。事实上,最近10多年来类似事例不止一起。据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介绍,80年代,因发现陶瓷制品中铅、镉等重金属对人体产生危害,美国便对铅、镉溶出量做出严格规定,g 些国家纷纷“搭车”;1996年,德国对61种含偶氮染料(致癌物质)的纺织品和服装下达禁令,我国纺织品出口因此受阻,促进我国对此予以重视并推行新标准;近年来欧洲“疯牛病”事件、“二恶英”污染食品和饲料事件以及亚非些国家和地区的动物口蹄疫、日本雪印公司乳制品中毒事件等,都在世界或区域范围内引起很大反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严把国门,阻止相关产品入境,已经进口的则彻底清查予以销毁。

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如今的经济和科技;全球是连在一起的,但总体上看,是发达国家操持着主动权。发达国家都比较富裕,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不断提高一些产品的安全、卫生和环保性能指标。1996年,当德国决定禁止销售61种含偶氮染料(致癌物质)的纺织品和服装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其标准、检测方法和使用什么仪器设备几乎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如何应对。此次”PPA事件”告诉我们:经济、科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我们尽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有可能被发达国家牵着鼻子走。我国即将加入WTO,要做到不受制于人,惟有在顺应全球化趋势的同时,加紧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奋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上一篇:水利工程管理站职责下一篇:世界移动互联网大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