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改变世界读后感

2022-09-05

第一篇:游戏改变世界读后感

游戏改变世界读后感2000字

游戏改变世界读后感一:游戏改变世界读后感(2002字)

因为时间原因本书我有将近100页没有阅读,第四部分只看了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平行实境游戏介绍。从第三部分开始,作者就在越来越多的介绍给现实带来改变的游戏,其实这对我来说更有参考价值,我看本书的目的就是因为我想为自己设计一款能激发自己兴趣,提高自己学习效率的游戏系统。而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另外一位读者关于本书的读后感带给我的。

本书开头有一张思维图,总结了一下本书比较有用的内容。除此之外,很多解释性的内容和一些游戏举例也是很有趣有用的。其实我本想做一下摘抄的,但又觉得读后感还是应该写一些自己的想法,即使是书上的内容,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复述出来也是有意义的。

第一部分阐述了游戏的两个用途,提升个人幸福感和构建美好社会。作者用极具说服力的文字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游戏一定会逐步发展并摆脱其现在“让人沉迷上瘾”,“破坏社会和谐”,“影响青少年成长”等恶名的。其实游戏当然不仅仅是指电子(手机or电脑)游戏,所以单最后一个“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帽子就扣的不正确,或者说不完整,沉迷于游戏确实会影响参与者的现实生活。最好的例子就是赌博,即使抛开钱财不谈,那些街边以一毛一块为赌资的麻将摊已经成功说明了这项(这些)游戏的魅力。让人上瘾,让人兴奋,让人欲罢不能是游戏的特点,并不是缺点。而第一部分作为开头作者就是总结性的揭示了本书的目的——将游戏化游戏化。利用游戏化,拯救让我们感到绝望的现实生活。应该是在第一章(记不太清了),作者论述了幸福感的来源,当然现实的物质享受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很容易“被适应”,之后我们又会觉得生活乏味无聊,即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已经上升了,我们却依然觉得索然无味,而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这一追求不仅不“环保”而且会将我们的生活带向物质的极端。而人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心流”则可以被很好利用,“心流”指的是人全力积极投入一件事情而产生的专注的状态。当然如果沉迷于逃避现实的虚拟游戏的话,我们虽然会有心流状态,但逃避现实带来的愧疚会影响幸福感。所以利用游戏化现实,产生心流获得幸福,是作者认为提高生活幸福感的一条正确道路。

而第一部分另一方面,给了读者游戏的定义:自愿克服种种不必要障碍,以及游戏的特征:目标,规则,自愿和反馈。看了游戏的定义才觉得这真的十分值得玩味。原来我们玩游戏是一直在给自己找麻烦,找“障碍”。而我们获得的快感则来自于克服障碍之后的自豪感。第二部分对这一点做了更详细的说明,并把游戏和现实工作做了有趣的比较。我们玩视频游戏,做任务升级,其实也相当于在虚拟的世界里“工作”,而这一工作却被当做了“玩”,游戏与现实工作的区别是什么?我觉得除了体力工作外,游戏与现实工作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你有没有获得快感or成就感。我想任何认真读第

一、二部分的人都一定会有很多心得。作者提出了很多新颖有趣的想法——玩的对立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灵活乐观(追求恰当的目标才能获得幸福),明确的目标可操作性和及时的反馈是积极情绪的来源等等。而恰当的举例,罗列数据,让读者看到游戏已经占了人类生活多大的部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大的改变。而这些数据让我们震惊,不禁想,这样一种力量,如果真的用到改变现实世界,那么我们人类作为一个集体也许真的能造出巴别塔。

其实本书给集体带来的有用效应后面我很少读了,前面书中提到我们的幸福感来自他人,而不是自己,或者说自我产生的幸福感难以持续不够强烈。但既然是带着明确的目标读这本书,暂时我已经达到目标,得到启发了。我相信游戏化是可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而我自己如果真的成功了,是不是也算一个先驱实验者呢。虽然我自己的游戏设计参与者也只有自己,虽然是完全的个性化了(囧),但少了竞争,少了互动的乐趣,少了集体带来的“epic”,我想一定不算个成功的游戏。不过这也只是个试验,我努力的将其完善,希望其能给我的人生带来变化,让我学习和生活都能有更多的乐趣。

最后忍不住还是要提作者的一个观点:意义。所谓意义到底是什么,作者原句翻译是这样的:意义是我们置身比个人更宏大的事业所产生的感觉,是我们的行动比个人性命还重要的信念。有种集体主义的感觉,但其实也可以仅仅把范围限定在家庭朋友自己爱的人。我并不认为取乐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往大了说,人生的意义也并不全部是创造物质价值。人的一生或者到底有什么意义,现在的人生观给我的答案是进化——变得更好。但其实也似乎经不起太深的推敲。但如果借用作者的定义,那么我们活着,作为人类的一员,与他人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无论是日常的行为影响了他人还是工作而改变了世界,这都是意义。这是我们在追求的东西。作者还引用了一位西方哲人的话——凡游戏,皆有意义。我想游戏,能让其参与者获得积极情绪。这本身就是正面的意义。而将这种积极情绪与现实叠加,我们应该能产生更宏大的意义,让个体的生活,让这个世界,都如本书所说——更加美好吧。

游戏改变世界读后感二:游戏改变世界读后感(1593字)

说实话,对网络游戏一直不怎么感冒,十年前大学那会同寝室的室友们先是迷恋“反恐精英”,再后来很多人为了玩“传奇世界”而不分白天黑夜醉心于网吧,最疯狂的一个室友在网吧“鏖战”了三天三夜,花着用来交学费的钱,逃课沉迷其中,最后临毕业依然欠学校学费而暂时无法拿到毕业证书,该学友原本家庭就条件不好,如此让我们都只有摇头的份。当然也有例外,一个浙江温州的室友据说因玩得好,光卖装备就赚了5000多块,还偶尔搞代理帮别的同学升级赚钱,看来温州人确实天生就有做生意的智慧头脑,360行,行行出状元,这就是差距。

游戏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而我属于意志坚定的“异端”份子,上学那会“传奇”压根就没有碰过,偶尔玩下“反恐精英”也常被高手用“匕首”就给呜呼了,“极品飞车”依然是最先车仰马翻,就连最近微信圈很火的经典游戏“打飞机”,也就这两天玩了10来次,当然名次自然垫底。所以,当很多书友在读书会上推荐这本《游戏改变世界》时,我的心里一直抵触,因为游戏从未改变过我。直到本周一,在书虫的主题书会上,组织者选定了这本《游戏改变世界》来拆解,才消除了我对本书的误解,所以凡事勿要被表面蒙蔽,勿急于下结论应该成为一种必要的人生态度。

好吧,说重点。《游戏改变世界》指出:游戏化是互联时代的重要趋势。游戏化将要实现四大目标:更满意的工作、更有把握的成功、更强的社会联系及更宏大的意义。如果人们继续忽视游戏,就会错失良机,失去未来。而如果我们可以借助游戏的力量,便可以让生活变得像游戏一样精彩!看到这几句话,我又想起那句我时常说的“阅读消除偏见”,没错,你可以不登山,但是你的心中一定要有座山。我可以不玩游戏,但我不能仅凭表象而拒绝了解。

在书的扉页,编者已经为我们用近乎思维导图的形式把书的重点做了勾勒。除了前面讲到的四大目标,作者还为我们列出了游戏的四大决定性特征:目标、自愿参与、反馈系统、规则。确实,因为这些特征也或是很多人喜欢游戏的原因所在,可立即行动的明确目标和生动直接的反馈。我们经常在政治教课书中讲到“主人翁”精神,何为“主人翁”我的理解就是积极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但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你我并体会不到,我们也会茫然,然而游戏的世界却做到了,每一个玩家的目标都非常清晰,以及可预期的奖励反馈等都非常明朗,实现过程的满足感和实现后的成就感,这种“心流”是多么的美好。

让我们看看游戏化的运作机制:全情投入当下→游戏化的参与机制;实时反馈→游戏化的激励机制;和陌生人结盟,创造更强大的社群→游戏化的团队机制;让幸福成为一种习惯→游戏化的持续性。到此我真的很佩服作者的思维智慧,正所谓抛砖引玉,举一反三,如此这些若运用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又会怎样?目标明确,方法正确,实时给予激励反馈,充分的团队协作,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的心态,把虚拟的游戏世界中的玩法、机制嫁接到生活中,这才是智慧人生。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时时给自己定个目标,当其阶段性完成时给自己一个小的奖励,这才会激起不断的动力。让游戏换起我们的积极情感:敬畏、热爱、释然、快乐、自豪。

在书的最后,作者也为我们列出了互联网时代游戏化的现实价值:可持续的参与式经济、伟大的人人时代、认知盈余的红利、超级合作者。这更让我们对游戏,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游戏化”的世界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当一切变得更便捷自由,人人都可参与其中,个人创造力得到极大体现,社会相互分工协作变得更密切,世界又将会怎样呢?

阅读引发思考,答案自己寻找。《游戏改变世界》对于我这种非“游戏玩家”来说也确实启发了自己的思维认知,将可立即行动的明确目标和生动直接的反馈与现实嫁接,“游戏化”生存,虚拟与现实并非那么遥远。但我们也要思考的是,当一切变得“目的化”后,而现实又未必能像游戏世界那样快速反馈,我们是否又将陷入痛苦与失落中。所以,明白幸福的意义,让幸福成为一种习惯或才是人生路上最当修炼的。

游戏改变世界读后感三:游戏改变世界读后感(1261字)

这是一本游戏专业的技术书,我作为这个行业的门外汉读起来略微有些吃力,所以我只花了些时间来泛读,意外的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惊喜,甚至改变了我对游戏的看法。在我看来,游戏不再是玩物丧志,不再只代表消磨时光。

游戏与管理有着很微妙的关系。人之所以喜欢游戏胜于工作,是因为管理者提供的工作或者对工作的管理有不如游戏之处。我很傻很天真的想,如果我们管理者努力把工作变得更像游戏,不是可以让员工更喜欢工作么?

游戏能让我们集中精力,其程度几乎高于所有其他事情我们可以连续专注的时间。集中专注又可以理解为全情投入,越是投入越是更有感触。在游戏中,总能感觉自己在做着一件擅长并享受的事情,虽然游戏有很多关卡要努力、有很多困难有克服、有许多目标要实现,我们没有觉得累。所以,在今天这个让人焦虑的社会,游戏似乎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

曾以为游戏是为了逃避现实,原来这也有新解,事实是人们都清晰游戏无法逃离现实,所以游戏只是转换了下思维,临时跳出现实,为的是更好的回到现实,更主动的让现实更有价值。从这点讲,游戏甚至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增砖添瓦。

游戏值得我们去研究,因为游戏抓住了人们的心。员工的心,我们管理者如何去抓?

在游戏里,我们似乎更执着。相比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受失败打击时的表现,在游戏中我们不但更从容,而且自己的潜能更容易被失败所激发。我们会一次次尝试,为了更持久的游戏、更艰巨的目标、更复杂的挑战。在游戏中我们更自信,我们有信心继续尝试下去可能会成功。有句话说,成功跌歘和比成功本身更刺激。

一个交际花在游戏中可能沉默寡言,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游戏中却可能有强大的社交影响。我反问,究竟怎样的人是内向、怎样的人是外向?究竟是人的内心决定你的性格、还是你的行为决定你的性格?换句话说,一个有表达欲望却没表达的人,和一个没表达欲望却表达了的人,谁更善于表达?我想这样问来问去,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内向或者外向、善于表达还是不善表达了。而游戏给了我们更强大更真实的社会交际感觉,在游戏中似乎能让我们更清晰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这在今天物欲横飞已被吞噬原则的社会中太宝贵了,至少不用去装,而是可以表现真实的自己。

游戏中我们能和陌生人结盟,现实中我们却只剩下隔阂。游戏中我们甘愿与陌生人分享、请教,现实中总在衡量利弊是非。游戏中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跟陌生人结盟,现实中愿不愿意都结不了盟。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游戏也是很现实的,至少它告诉我们,人类生活在真实世界中实在太孤独了。

游戏的实时反馈体现了及时、公平,与现实工作中的激励机制相比,这让我们的管理者汗颜。在游戏中,我们不会担心不公平、不会担心潜规则、不会担心有猫腻,玩家的每一点成绩都会得到及时持续的反馈,或者加分、或者奖励、或者升级。瞬时积极的反馈能让我们更努力,更成功的完成更艰巨的挑战。由此,已良性循环。

不管你玩或者不玩游戏,不可否认我们身边很多人喜爱着玩游戏;不管你玩或者不玩游戏,不可否认有些游戏对我们会有诱惑力;不管你玩或者不玩游戏,不可否认游戏影响着很多人,并改变着世界。

读书有感,一家之言。

第二篇:《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收获颇多。

这本书的主要告诉我们是:我们都是这个地球村的一分子,都对地球和人类的未来负有责任。我们只要改变自己,就能对这个世界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全书不但有对这一理念的生动阐述,还有具体的行动指南和建议,鼓励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从我做起”,“完善自己,奉献自己”。书中除了克雷格和马克兄弟的亲身经历,还特别邀请了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约旦王后努尔、英国女人类学家珍?古道尔、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大主教等杰出人士,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他们的故事,从而使全书有着极强的可读性和巨大的说服力。

相信,与我一样对生活感到不满、对这个社会感到有些失望的人还大有人在。从微博、微信和QQ群中漫天转发的各种负面小道消息,从网络时事新闻事件报道后面的各种谩骂留言和评论,我们也不难发现如今身边的“愤青”是越来越多。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总是经常在抱怨和发泄。抱怨国家对外软弱无力,对内却强硬无比;抱怨官场钱权交易盛

1 行,腐败成风;抱怨普通民众买不起房,生不起孩,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生活成本日益高企;抱怨两极分化越来越大,富人开着豪车、住着豪宅、打着高尔夫,整天过着锦衣玉食、花天酒地的生活,而贫者却是食不裹腹、衣不遮体、居无定所;抱怨自己满腹经纶、志向远大,却总是怀才不遇……

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诸多的抱怨能解决问题吗?能改变现状吗?显然不能。一味地抱怨和发泄其实没有任何意义,那样只会使我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消极。如果每个人都只看到令人痛恨的社会阴暗面,对生活充满了抱怨,对世界充满了仇恨,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就将陷入苦难之中。

改变从现在开始,从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一点一滴的行动开始。读完《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这本佳作,感觉真的很受用,以前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抱怨、困惑也随之而云开雾散。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在这个动荡的世界和变化的社会中更好地立足、生存、成功的实用之书,它让我们认清世界、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成就自我。认真读一读,悟一悟,我们的人生、心理、观念、命运,或许能从此改变。

2

第三篇:改变世界的机器读后感

班级:工业C091 姓名:韩双娇 学号:097487

《改变世界的机器》读后感

40年前,彼得德鲁克曾称汽车工业为“工业中的工业”。今天,汽车制造仍旧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

二十世纪发生了两次激动人心的生产方式的进步,而这两次都发生于汽车工业。第一次由福特兄弟和通用汽车开创世界制造业的新纪元,把欧洲企业领先的单件生产方式转变成大规模生产方式,其最大成果是,美国很快控制了世界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丰田英二创立的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精益生产方式”概念,当日本其他汽车公司和其他日本企业采用这种生产方式后,促使日本经济在战后迅速腾飞,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强国。

我一直都觉得想出精益生产方式的人非常聪明,我读过丰田英二的自传,就觉得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没有精益,戴尔不可能超越IBM;没有精益,丰田不可能取代通用。”“精益不仅仅是一个方法,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个思想,一种管理的理念。”精益生产方式就是精细化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当今已经是微利时代,不具备精细经营能力的企业没什么竞争力可言。而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无疑是丰田汽车公司,尽管世界很多企业也在模仿其经营、管理方式,但只具其形未得其神髓。《改变世界的机器》是对精益生产方式的原理与技术的解说,从精益生产方式的由来到精益生产方式的要素到精益生产方式的扩散。

说到精益生产方式就不得不说说被人们早就接受的两种造物方式——单件生产方式和大量生产方式。

单件生产厂家使用高度熟练的工人,简单但又是通用的工具来制造顾客所要求的产品,每次一见。如今,定做的家具,装饰的工艺品极少量吸引人的运动轿车还是用这种生产方式的。但是单件生产的成本高,而且并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这意味着只有富翁才买得起汽车。又由于制作出来的每辆汽车实际上都是一辆样车,可靠性和一致性变幻不定。

大量生产方式的厂家用精通某一狭隘领域的专业人员设计产品,用非熟练与半熟练的工人,采用昂贵的专用设备生产。这样可生产出大批量的标准产品,由于机械设备的成本非常高,生产绝不中断。为了保证不间断的生产,大量生产厂家增加了许多的缓冲环节——额外的协作厂,额外的工人与额外的场地。由于产品换产调整所需花费较大,因此大量生产厂家总是尽可能延长标准设计产品生产的时间。其结果是消费者得到了廉价的产品,但在产品品种变化上却做出了牺牲。我觉得大量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最大限度的应用了分工的思想。由于分工细致,只要几分钟就能培训一个总装工人。而且由于总装线无情的步伐,他必须严格遵守纪律。《摩登时代》是一部很好的反应大量生产方式的影片。影片中卓别林饰演的总装线的普通工人,受到压迫与严格的制度要求。打卡的时间,吃饭的时间,休息的时间,拧螺丝的分工等等事无巨细。管理者把这一切都分得非常细致,并要求工人严格执行,甚至想要利用工人吃饭的时间。后来,当人们无法承受这些没完没了的单调工作时,不安定的骚动也随之而来。

精益生产厂家综合了单件生产与大量生产的优点,既避免了前者的高成本,又避免了后者的僵化。为此,精益生产者在其组织的各个层次上都雇佣了多面手,并且应用了通用性大,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器来生产品种可以有各种各样变化的大宗产品。

大量生产方式与精益生产方式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它们的最终目的不同。大量生产厂家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有限的目标——“足够好”。这意味着可以容忍一定的废品率,可以接受的最大限度的库存量,系列范围很窄的标准产品。他们争辩说,要做到更好就要花费更多的钱,或者是超出了原有人员的能力范围。而精益生产厂家把他们的眼光确定在尽善尽美上:不断地减低成本,无废品,零库存与无休止的产品变型。

精益生产方式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常规,而这一切又显得那么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不得不说,大量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再促进工业的发展前进,这时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代替,而精益生产就这么应运而生,给了这个世界太多惊喜。

首先,精益生产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法,而不是像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工作。当精益生产方式传播开来时,大多数的人,包括所谓的蓝领,将感到自己的职业更具有挑战性,他们必须掌握更多的技能。同时,这些人会发现他们的工作更紧张,因为精益生产方式的一个关键性目标是要把责任下放到组织结构中的下面各个层次,责任意味着支配自己的工作的自由——一个很大的突破——同时也增加了对犯大错误的担心。同样,精益生产还改变了专业职称的意义。它要求人们学会更广泛的专业技能,便在团队里创造性的而不是在严格等级制度下去应用这些技能。雇员们感到他们是在琢磨他们的技术,不会过早的感到他们的技术不会再有进步了,从而热情衰退。

而精益企业是如何工作的呢?它在工厂经营,产品开发,协作系统的协调,用户关系等方面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一 管理工厂

无论位于世界任何地方的汽车总装厂,总是处于画面上的突出地位。远处看去,它是一个没有窗户的庞然大物,周围有数以英亩计的货场和铁路调车场。建筑物复杂的形状和没有门面的外观,往往令人难于找到入口。一旦进入厂房,景象又令人开始不知所措。在巨大的厂房里,数以千计的工人照看着在地面上往返运动的车流,同时高悬在屋顶下运输链的复杂网络来来往往运送着零件,一派拥挤,乱哄哄,噪杂的景象。在大量生产方式的企业里,从总装线旁的通道开始,通道上挤满着非直接生产工人,在这些工人中没有一个人进行增值工作。总装线本身,每一工位有成堆的库存件——有时多达够数周用的量。到处乱扔的是废箱和其它临时包装材料。在总装线本身上,工作量分配不均,有些工人急忙地跑动以追赶节奏,而有些工人却有时间吸烟甚至读报。在有些工位上,工人们好像费劲的把配合很差的零件硬装到他们正在组装的车型上,装不上的零件就随便的乱扔在垃圾箱里。在线尾,大片工作场地上堆满着带有各类缺陷的成品车。在发运前,所有这些车都需要进一步修理,这项任务非常耗时,而且由于问题埋藏在一层层零件和内饰之下,往往无法彻底解决。并且,大量生产方式有大量作为缓冲储备的成品以及大量零件库存。员工工作无精打采,没有积极性。

精益生产方式的工厂与大量生产方式的工厂有很大的差别。一开始就可以看到,通道上几乎看不到人。非直接生产工人大军不见了,可见到的每一位工人都在真正地对车子进行着增值工作。对于一定生产量下所需的厂房面积,丰田认为面积应尽可能小,便于工人间面对面交流,并且不安排库存面积。在总装线上,每位工人身旁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储备。零件顺利地沿着流程前进,工作量比较均衡,每位工人的工作节奏大致相同。在线尾,我们几乎看不到返修面积。几乎每辆车都是直接从线尾开到船上或载货汽车上送给买主。并且,精益生产的工厂几乎没有缓冲设备,而且完全没有零件仓库。在精益生产企业中,工人们的工作节奏紧张,劳动目的性却很强。

总结来说,真正的精益工厂有两个关键的组织特点:它能够把最大量的任务和责任转移到在真正为轿车增值工作的生产线上的工人们身上;有一个在处于适当位置的检测缺陷系统,一旦发现问题,它能快速追查并找到其最终原因。

二 精益设计

与大批量生产相比差别主要在:领导方式,团队工作,信息交流,同步开发。 首先是项目的领导方式。精益方式的生产厂总是采用由丰田开拓出来的不同形式的“主查”系统。主查作为团队负责人,任务就是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和工艺准备并使之投产。在这个职位上,你可以指挥协调所需全部的技艺,使制造出一个像汽车那样异常复杂的产品成为现实。而在大量生产方式的工厂里,负责人只是起到协调的作用。

精益设计的第二条要素是紧密结合的团队。在精益的开发过程中,“主查”组织一个人数不多的团队,然后团队被分配接受一个开发项目,负责到项目完成为止。这些雇员来自公司各职能部门,他们保留与各自职能部门的联系,但在整个项目完成之前,他们都明确的处于“主查”的控制之下。他们在团队中的表现由“主查”给予评定,并将影响到下一个任务的分配。

精益设计方式的第三个特点是信息交流。一直到项目的最后期,许多西方的开发力量都无法解决设计的重大问题。他们对一些设计决策做出含糊不清的承诺试图对付过去,直至问题突然出现而不得不去解决。相反的,在日本团队的成员要签署正式契约保证确定按每个成员都已同意的集体决定去行事。在日本的最佳精益项目中,参与的力量在开始时最多,全部有关专业都在场。在开发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有些专业不再需要,参加人数就可以逐渐减少了。

精益生产设计的最后一项技术就是同步开发。这是建立在团队紧密的信息交流和准确预测的基础上,能够极大地减少开发周期。

三 协作配套

现在汽车的复杂程度几乎令人难以想象。一辆汽车一般有一万多个零件组成,每个零件都要有人设计制造。组成这一庞杂的工作可以说是制造汽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那么面对这一问题大量生产方式的厂家与精益生产方式的企业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量生产厂商将很多种以前在公司内部协作配套的的零部件向完全独立的协作厂商投标,为这些协作厂提供所需零件图纸并要求他们报价。与独立厂商之间受市场支配的,短期的松散协作关系的方式使大量生产方式的总装厂与协作厂之间完全不信任。协作厂为了从中获利,尽量隐瞒大量关于零件的信息。总装厂对零件原料等信息掌握不多,成本持高不下。并且因为彼此不交流,质量不能保障。

精益生产方式的厂家则不同。几乎协作厂和总装厂之间的全部关系都规定在一个被称为基本合同的文件内容。这种合同一方面是总装厂和协作厂长期合作意愿的一种表示;同时,也建立了确定价格和品质保证,订货和交货,专有权和材料供应的基本准则。总装厂和协作厂共同研究协作厂生产过程的每个细节,寻求降低成本和改进品质的途径。作为回报,总装厂也尊重协作厂赚取合理利润的需要。总装厂与协作厂之间共享利润的协定使得协作厂有积极性去改进生产过程。于是,通过相互协商和谈判,总装厂和协作厂共同确定一条在产品四年生命期内的成本下降曲线,并规定由协作厂自己实现的超出双方共同商定的降低幅度的成本效益,全部归协作厂。这就是精益协作体系中鼓励协作厂进行迅速和不断的革新的主要机制。

四 用户关系

大量生产方式的成就在于它极为满足制造和设计过程的要求,从而把用户放在次要地位。亨利福特让经销商去与用户打交道,并在合同中规定只能经销福特牌汽车。而且还要经销商根据其经销地区大小,按比例预先从工厂买走汽车。由于市场分部认为它的工作就是确保经销商售出足够的汽车,以便维持总装厂的均衡生产,因此它与经销商的关系一般比较紧张。市场分部为了售出全部汽车,在分给经销商畅销车型的订单中硬性搭配非畅销车型。更糟糕的是,在大型的大量生产方式厂商中销售部门与产品规划人员之间的协调很差。经销商和对产品开发真正起推动作用的销售和市场部门几乎没有联系。

与用户交往的精益方法在概念问题上与大量生产方式厂商用的方法截然不同,首先,日本的经销体系是主动的,经销人员不是在经销店里坐等着由广告问题和公开宣布的诸如工厂回扣等减价吸引来的用户上门,而是定期到经销店所在地区的各家去拜访。滞销时,经销人员加班加点工作。第二,精益生产厂商将买主——车主——看成是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精心收集的买主对新车的喜好方面的信息被系统地反馈给新产品开发团队,而且一旦与车主建立了联系,汽车生产厂商便不遗余力地维护这种关系。第三,日本的经销体系是精益的。整个体系,只有三个星期的整车现货,而且大部分车已经售出。这种能提供这样高标准服务的体系与大量生产方式的经销体系有很大不同。如同精益生产方式的厂商只有有限数量的协作厂一样,他们也只与有限数量的经销商发生关系,所有这些经销商都是其精益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

当亨利·福特与阿尔弗雷德·斯隆创造大量生产方式的时候,他们所体现的概念已经存在与他们周围了。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感到,古老的单件生产方式已经到头。更有甚者,大量生产方式的很多环节早已在其他产业中试验过。但是福特和斯隆是最先使整个系统得到完善的人。这个系统包括整个企业的工厂运行,协作厂协调与管理。他们还把全部系统与新的市场概念和新的销售系统结合在一起。因而汽车工业成为全球大量生产方式的象征。正当福特与斯隆沉醉于大量生产方式新概念的时候,日本战后无序的状况为一种更新的思想创造了一片肥沃的土壤。丰田英二与大野耐一在他们的精益生产系统中使用的不少技术都是同时在其他工业中试验过的。像福特与斯隆那样,丰田和大野的成就就是把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精益生产方式的完整体系。整个体系从产品计划开始,通过制造的全过程,协作系统的协调一直延伸到用户,因而,汽车工业再度改变了世界,并且成为精益生产方式的全球的典型。

通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大的收获。这本书一直用大量生产方式与精益生产方式对比,客观的体现了大量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也阐述了精益生产方式为什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精益生产方式说神秘不神秘,但是却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研究思考。我想,总有一天精益生产方式会真正的改变这个世界。

第四篇:《改变世界的机器》读后感

精益生产

——读《改变世界的机器》再感

1903年以前,汽车行业还只是单件生产方式,手工打造。带来的结果便是产量低、价格高。汽车只能是一种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1903年以后,亨利·福特通过装置了移动总装线设备,使得工人们只需站在原地不动,流水线操作,使得效率极大地提高,并且在规模经济的下,汽车的价格也逐渐下降。但是丰田的出现,结合了单件生产与大批量的生产,提出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

曾经,我认为精益思想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缩短流程、减少人力物力的同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但是在书中,作者阐述的精益生产方式的要素主要有五种:管理工厂,汽车设计,协作配套,用户关系以及管理精益企业。(1)管理工厂方面,通过劳动力产生附件价值的加法,实现了成本的减法。(2)汽车设计方面,精益生产方式与大批量生产主要有四种基本差别:领导方式、团队工作、信息交流和同步开发。(3)协作配套方面,精益生产重视规模经济和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通过鼓励协作商厂商进行迅速和不断的革新。(4)用户关系方面,精益生产的经销商,不同的车型和品牌采用不同的经销商,服务于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5)管理精益企业方面,精益生产厂商对成员进行财务保护、为雇员提供职位晋升、在世界的每一个重要市场中创建完整创造系统。

精益生产的本质在于通过满足客户不同需求,包括产品数量和品种,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的前提下,做到无浪费的流畅生产。概括起来就是:价值—价值流—流动—拉动—完善。核心思想在于“消除浪费”和“持续改善”。消除浪费指从组织管理到生产过程中,侧重分析“产品流”、“物资流”、“信息流”,及时暴露相关问题,杜绝浪费的存在,使得价值流能够保持流畅;持续改善则是指从事生产工作或者管理工作的人员持续不断的精益求精,改善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中影响效率的问题。

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八大浪费涉及:过量生产、等待时间、运输、库存、过程(工序)、动作、产品缺陷以及忽视员工创造力。半年来,从内控的角度,我初步了解了工厂的运营角度,虽然理解可能并不深入,但是仍然想谈一些自己的愚谈。我们工厂的生产计划均来自于客户的需求,计划员也是从客户计划开始,逐步从装配、涂装、注塑三大工艺进行倒算计划,并且多数工厂的生产依据客户的JIT排序信息实行2小时之内的排序供货,以避免了自身的过量生产。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由于库存准确性、产品合格率、安全库存设置、生产节拍等因素考虑,只能向着降低库存的目标而努力。

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以及《精益生产》的书中,也描绘了丰田精益生产的核心之一:协作配套——将所有的外部利益相关者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相互协作,达到协同效应。丰田通过将供应商看作是企业的伙伴之一,帮助供应商改革与创新,协同发展,培养供应商能力,以更好地为自己的产品而服务,这是否可以对我们的经营管理是否有所启示?

资产类型:C

第五篇:《改变世界的机器》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曾称汽车工业是“工业中的工业”,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太阳能将会成为“能源中的能源”这个不容置疑。

看完《改变世界的机器》这本书后,我的思绪特别散乱,静下心来将错中复杂的思想结合自己简单的一点工作经厉和脑海中微存的一点知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跟这本书连贯起来,生产力是我首先想到的: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进步需要生产关系的进步来推动,而生产关系的进步则取决于生产因素和生产方式。大家都知道生产因素就是人和机器,比较稳定。而生产方式恰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要因。

二十世纪发生了两次激动人心的生产方式的进步,而这两次都发生于汽车工业。第一次由福特兄弟和通用汽车开创世界制造业的新纪元,把欧洲企业领先的单件生产方式转变成大规模生产方式,其最大成果是,美国很快控制了世界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丰田英二创立的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精益生产方式”概念,当日本其他汽车公司和其他日本企业采用这种生产方式后,促使日本经济在战后迅速腾飞,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强国。

“没有精益,戴尔不可能超越IBM;没有精益,丰田不可能取代通用。”“精益不仅仅是一个方法,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个思想,一种管理的理念。”精益生产方式就是精细化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当今已经是微利时代,不具备精细经营能力的企业没什么竞争力可言。而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无疑是丰田汽车公司,尽管世界很多企业也在模仿其经营、管理方式,但只具其形未得其神髓。 ”一个企业的文化越久远,推动精益就越困难。通用汽车学了20年精益生产,还是不理想。与底特律百年以大量生产为主导的文化相比,20年的时间的确有些短。可见文化越久,越难去推动。但是对于新兴行业,新起步企业,实行精益生产方式最好不过了。

世界上严重短缺的是具有竞争力的精益生产方式的生产能力,而大量过剩的是无竞争力的大规模生产方式的生产能力。中国现在是世界劳动力成本基本最低

的国家,但是不会永远这样。现在对数量的要求比品质的要求要高,是因为资源有限,所以中国企业要抓紧把量做得越大越好。如果从精益的角度看,应该是考虑如何妥善完全地利用现有得资源。你所有的机器、所有的人和所有的资源都在你需要的时候处于最佳状态。

通过消除一切形式的浪费来降低成本。这里所讲的浪费涵盖的内容较广,它不仅仅是指企业内部生产上的浪费,而是包括供应链上从源头企业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所产生的一切浪费。如订单处理的浪费、运输的浪费、谈判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原材料不合格产生的浪费、交货期不准造成的浪费等等。为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精心的策划,有序的实施,有效的促进人员的进步等。精益生产方式把生产中的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都视为浪费。强调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已持续改善来消除浪费,进行全员精益生产意识的培训。

同样先进的管理体系在同一个国家来应用,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不很成功甚至失败。我认为学习其他企业成功的方法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做到的,也都能见到效果。但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壮大依靠的是适合本企业环境的独特方式。这些方式只能够自己磨练,无法从其他企业模仿。这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这是一种无影无形的东西,是自己慢慢琢磨的,要把精益生产方式融入到企业骨髓里的基础上加以改善才会变成自己的,真正受用的东西。还是那句话:‘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制度、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习惯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具体认识和感悟是如下几点:

(1)、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衡量和检验管理的唯一权威是绩效和成果。“企业管理层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

(2)、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管理者除了完成其责任所必须拥有的职权外,没有任何别的权力。“如果一个企业未能取得应有的绩效,公司完全有理由去更换一名新的主管,而不是去辞退员工。”

(3)、目标管理:企业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在关键领域设定绩效和成果目标。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必须在目标中列出应达到的可

衡量的绩效,这些目标必须以达到企业整体目标为目标,还要在经营成果与实现信念之间求取平衡、在当前与未来之间求取平衡。

(4)、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一般的资源只能被利用,而且不可再生;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只有“人力”能为企业所“使用”,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惟有这个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发挥所长。因此,管理者不要试图去“管”人,而是要设法鼓励、激励和引导人,使员工有成就感。当然,员工也必须有责任感,必须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方向。

(5)、领导力:领导力需要看个人资质,也需要看态度和品质。因为“管理者不只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领导员工,同时也通过愿景、勇气、责任感和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

(6)、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一个健康的企业不可能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管理者必须将这一基本信念落实到每一个决策和行为之中。这是管理者最最重要的终极责任。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

(7)、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能唤醒员工内在的激情与奉献精神。好的文化必须让个人的长处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肯定和奖励卓越的表现,让个人的卓越表现对组织其他成员产生建设性的贡献。企业文化的目的,不在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于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使组织具有高绩效,且通过良好的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8)、责任胜于能力:意识到责任可以使人工作更有主动性,团队也会因个体的责任感变得充满激情和活力,责任心决定态度,用心对待每一个工作,集腋成裘;责任胜于能力,履行职责才能让能力展现最大的价值;责任创造卓越,工作中要注重细节,养成用心做事的好习惯,承担责任拒绝借口,最大限度的去减少公司的损失。

“精益生产方式”对世界各国以及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影响将无法估量,并且这种影响力伴随着中国经济无法压抑的腾飞欲望,仍将更加强有力地直接作用于中国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直至颠覆传统。

上一篇:一禅小和尚语录励志下一篇:员先进事迹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