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1影评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无间道1影评范文

无间道影评(大全)

总体来讲,这部电影在国产片里算是比较成功的,虽然剧情有些略显老套,还是传统的香港警匪片类型,但是它对于人性的揭示和善恶的思考才是这部电影的亮点

影片以一句佛经的话作为开头,十八层地狱之最底层是为无间,而无间道,无疑也是关于罪恶与救赎的一部电影,其实有了这样一层意义它的表现形式已经是其次了,选警匪片无疑是照顾一部商业片的票房问题,但我个人认为它真正打动人的还是它对于善恶的思考

影片的两个核心人物,刘德华和梁朝伟,前者是出身黑道,被大哥指派来到警察局的卧底,而后者则是警察安插到黑帮的卧底,这完全是两个鲜明的对比,刘德华从青年时代心里就有善良的种子的,从他看着梁朝伟的背影说出的“我想换”就可以看出来。两个人其实心里都遭受着煎熬,刘德华想做一个好人却是坏人的身份,梁朝伟是一个好人却每天做着坏人的事,以至于最后连他们自己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影片的最后,刘德华将曾志伟杀死,却在这时遭受到人生最大的煎熬,他将培养自己的老大杀死,表明他是想做一个好人的,但是梁朝伟却发现他坏人的身份,于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爆发了出来,他将梁朝伟的档案彻底删除,这就表明他已经做了决定,那就是牺牲梁朝伟来成就自己的好人,相信尽管是这样他的内心还是挣扎的,可是这个时候,一个人出现了,他就是从小和刘德华一起被安插在警察局的黑帮卧底师弟,师弟将梁朝伟打死,在转身看到梁朝伟倒下的时候刘德华的眼神是复杂的,有震惊,轻松,无奈,更多的是惋惜,于是影片给了刘德华一个做好人的机会,他打死了自己的师弟,一段秘密就这样被掩埋在一个人的心底,最后,梁朝伟成了英雄,成了烈士,而刘德华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好人,当上了一个真正的警察,可是,他却要一生受到煎熬,毕竟他做一个好人的代价太大了

影片到此为止,留给人们充足的思考空间,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梁朝伟善还是刘德华善,对于我们每个人要做到善又应该怎么做,或许真的是有的善是要以恶为代价的,善和恶本来就是交织在一起的,善与恶交织不清才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无间道

第二篇:无间道无间风云分析作业

《无间道》段落分析

一、画面造型

画面一开始是刘德华坐车去见梁朝伟,使用移动镜头,对刘德华在车里进行心里描写,运用特写表现刘德华此时的表情。

刘德华开始出现在天台的时候先用虚焦镜头、用玻璃反射刘德华行走的画面、继续虚焦、由中景描写、远景描写到特写描写多角度展现刘德华行走的画面以及运用主观镜头还原现场。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接下来的剧情做铺垫。

接下来的对话中,前期先是一段没有台词的动作描写,基本上是固定镜头,运用近景、特写镜头,两人的肩部以上几乎充斥了整个画面,充分表现了两个人物的复杂心理,制造出压抑紧张的氛围。

对话过程中,有的时候将大背景虚掉,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固定镜头的运用利于表现主体的动作,构图显得精致。其次,影片运用多景别的相互交换,充分表现人物动作、表情,突出了视觉效果,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中间插入一段白云的镜头,空镜头主要体现紧张的氛围、调节影片的节奏或者给观众以情节上的预示。

梁朝伟在中弹后,画面转成黑白镜头,有彩色片成黑白色是一种情绪的延续,既表现刘德华的动作反应又表现了回忆以及人物的心理状态。慢动作给观众思考的时间,在情感上给观众以震撼。

接下来在电梯中,梁朝伟中弹,谜底被揭开,接着刘德华将林家栋打死,影片的高潮在此完成,在电梯下降过程中,画面近乎黑色,暗示沉重,电梯显示楼层的数字特写,和现场警察警惕的画面,给观众制造了期待的心理。

刘德华走出电梯,运用特写镜头表现人物表情,事情发展的结局,对比中奠定了情绪。

接着画面给了一个梁朝伟的追悼仪式,似乎是在暗示正义终将伸张的理念。接着描写两个女主人公的表情,墓碑上的照片和刻字,刘德华的表情,在场警察庄严的敬礼,表现故事的结局。

接着该片运用闪白,回到影片开始的画面,并将色彩改为黑白,与之前进行对比,给人以思考,然后用特写镜头描写刘德华的面部表情结尾,配以佛语字幕,再次给观众思考,至此影片结束。

二、剪辑

画面开始先是以一组汽车行驶的镜头,有全景有中景有近景。运用特写不同角度展现刘德华的面部表情,剪辑多角度。

刘德华上天台的那一段,剪辑率非常高,镜头很多,节奏也比较快。景别不断变化,并且,镜头的组接也很流畅。例如,刘德华环顾四周的时候,从不同角度来拍摄他的侧脸,在剪辑的时候进行反复切换,渲染了气氛。

接着梁朝伟中弹那一段,先是用声音转场,接上黑幕,用慢动作表现人物的反应,先以声音制造悬念,后以慢动作回放事情发生的过程。然后又插入之前的画面,并将色彩改为黑白色,解释事情发展的原因,

梁朝伟躺着的画面不时出现,剪辑也非常多,接着用电梯下落、数字特写和现场警察的画面伴随着枪声交替出现,推进剧情。

电梯开门后,给刘德华警官证的特写,之后是刘德华的表情以及电梯里倒下的两个人,对比剪辑,用反差强化故事情节,使故事走向了最终的高潮。

结尾用重复蒙太奇,再次使用开始的画面,前后对比,引人深思,

三、声音

该段落开始时,刘德华坐车去见梁朝伟,配以汽车的声音,加以低沉满拍的音乐,然后,这一段落还有刘德华的独白,这是刘德华给自己女朋友的话,表明自己想要做好人。

然后,刘德华进入大厦,林家栋跟随,背景音乐就起来了,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刘德华到达天台后,背景音乐几乎是一直跟着,是渐入式,从一开始就渲染出了一种神秘和紧张的氛围,两个人谈话时,完全是现场的同期声,依靠台词支撑情节发展。

当梁朝伟用枪指着刘德华的时候背景音乐的声音也达到了最大,只是关系紧张的开始,用背景音乐的响度也吊起了观众高度紧张的情绪。

当刘德华说完“谁知道”的时候,背景音乐再次响起,这里也是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也急切的想知道接下来剧情的发展,这里的背景音乐起到了推进剧情的作用。当林家栋将梁朝伟打死的时候,梁朝伟倒在电梯里,刘德华回头看到梁朝伟的时候,背景音乐又起,这里背景音乐的内容换了,有种深沉的感觉,很好的调动了当时观众的情绪。

之后电梯开门声的加入,观众正要松一口气的时候,又是一声枪声,不觉立刻调动观众的情绪。局促的音效震动着观众的神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之后《再见警察》悲伤的曲子响起,伴着电梯的响声,极度渲染了故事情节悲壮的发展。曾志伟的画外音和之后林家栋的台词,揭示了故事发展的具体原因。

电梯下降过程中,电梯滑动声中伴着几声枪响,使原本以为故事结束的观众再次绷紧了神经。电梯的开门声处理的也很巧妙,清脆的声音,伴着带有些许诡异的音乐,将故事推向另一个高潮,加上刘德华的一句“我是警察”,震撼着观众好奇心的同时,也造成了强烈的反差。

葬礼上民乐声过后,是一段近乎无声的现场画面,无声蕴含了丰富的画外信息,并让人沉痛。

伴随着庄严的音乐,结尾用刘德华“我想跟他换”的台词结束全部内容,揭示了人物的复杂心理,并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无间行者》段落分析

一、画面造型

片段是以全景、中、近景为主,对人物的动作有重要的描写,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很直观。

画面直观的表现了故事的全部进展,可谓简洁流畅。更多的暴力画面充斥其中,打斗、血腥,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镜头中记录的都是“故事情节”,没有多余的“写意”镜头。相对开阔的景别处理,也不至于使观众感到压抑,紧张。

结尾处的处理也是干净利落,主人公倒下之后摄像机摇向了窗外,至此影片结束。

《无间行者》在构图上没有《无间道》那样细致,因为片中打斗的场景比较多,也多用动态的镜头去表现,镜头时间也相对较长,在这里,拍摄的时候多有了剪辑的意识,通过镜头内部运动来完成蒙太奇作用,当然在此片中镜头运动也比较多,如大量移镜头和摇镜头的运用,这种大量的动态镜头也更好的表现了人物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以及打斗时的场面。长镜头的大量运用也更好的展现了它的现实性,有贴近性。 二,剪辑 《无间行者》:剪辑率相对低,镜头的数量也相对较少,主要是它的镜头时间相对较长,而且是运用镜头内部剪辑,在剪辑角度也被称为镜头内部蒙太奇,通过改变拍摄角度和调整景别的距离,用一个连续的镜头完整一组镜头所担负的画面组接任务,其中,这个时间延续较长、动作时空连续的镜头,运用这种机内剪辑的方式在表现情绪、制造节奏方面有特殊感染力,以此来完成导演想要的那种重生活化的风格。在比尔的葬礼上时,苏利文和曼德琳出现的时候,在剪辑时运用了镜头重复的效果,运用摇镜头交代人物的关系和现场的环境,这里主要是运用重复的技巧,也实现了延长屏幕的时间。在剪辑的时候主要是运用叙事的剪辑点,根据故事的发展情节来剪辑。

楼顶两人打斗场面剪辑节奏较快,与激烈的画面内容相呼应。剪辑大部分是动作点的处理,其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之后从电梯现场到警署以及葬礼中都用了声音转场,伴随着大量的运动镜头,动静结合,表现葬礼的庄严肃穆。

三、声音

两人楼顶见面之前同样有一段逐渐紧张的音乐,渲染即将紧张的剧情。 直白的语言对白充斥着大量西方式的粗口,直白的反应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打斗声、喘息声等现场声配合台词,还原了真实的现场效果。之后利用警官的描述,还原了另外一个“真相”,背景音乐是葬礼中使用的曲调,令人感伤。葬礼的枪声和牧师的语言,表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最后主人公中弹倒地,也是短暂的无声处理,再次把观众引入思考,之后,舒缓庄严的音乐响起,影片在不算轻松的基调中结束。

《无间行者》的台词相对而言有些长,可能是环境背景的原因,美版的台词里就口头语比较多,语言比较生活化,个人觉得听着台词就让观众觉得剧情会比较赶,从台词中我们就一直能体会到那种紧张的氛围。从两人的台词中我们仿佛看到的不是两个警察而是都是混黑社会的。

在《无间行者》中打斗和枪杀的环节中没有背景音乐的参与,几乎都是用台词来填补背景音乐的作用。

《无间道》与《无间风云》段落之间的比较

一、 《无间道》中对白、画面等各因素都相对含蓄委婉,注重画面外的“意蕴”。台词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画面唯美,色彩清新厚重,一些镜头的运用,通过对比、联想等表现画面外的特殊含义,能给观众更多思考和联想。这也符合东方人含蓄的特点。

《无间行者》对白、画面直观具体,没有多余的画面信息,行文简练,对白充斥的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直观再现主人公内心。画面也是简单的交代故事发展状况,相比而言,没有写意的东西,这也更符合西方观众“直”的特点。

《无间道》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激烈挣扎以及宿命论,甚至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文艺气息重,而《无间行者》着重再现的是现实世界城市生活的黑暗状态和各人的情感表达,各种技术的运用都朴实无华、返璞归真,有真实记录般的效果。

二、 《无间道》的导演刘伟强是摄影出身,也正是因为曾经的摄影师的身份,作为导演的刘伟强对电影画面的要求可谓精益求精。《无间道》的镜头运用精致优雅,色调唯美细腻。

然而作为导演的刘伟强赋予《无间道》更多的是丰富的隐喻,充满了东方的神秘感和宿命感。而使得《无间道》充满了戏剧性。 在影片的开始,镜头就在一堆佛像和火之间穿梭,各个角色(字幕)渐次登场,然后隐去。有一种神秘和宿命的感觉。预示了在往后的90分钟时间里,主人公们经历的挣扎和痛苦。

而在随后的故事里,佛(神)以及与佛相关的场景也多次出现,青年刘建明被韩琛派去做卧底的场景就是在寺庙里完成的。韩琛的老巢也布置的像个教堂。

佛(神)的意象通常是与命运紧密相连的,从刘建明接受卧底的任务开始,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他“没得选择”。

同样被观众记住的场景还有电梯。在《无间道》的故事里,发生在电梯中的事比较多,而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发生的事经常是事关生死的。当毒品交易与对毒品的侦破即将完成之时,警方与黑帮几乎同时发现存在“内鬼”人心叵测,世事凶险,整个银幕空间笼罩在极度的恐怖之中,韩琛在漆黑的电梯上命令手下“查一查谁是卧底”,像是一道发自于地狱的咒语;天台会面之后,黄秋生想借电梯逃走,是那只在电梯门即将关上时伸进来的手,最终夺走了他的性命;押着刘德华的梁朝伟头正好迎对着林警官的枪口,顷刻间被击中的梁朝伟猝然倒地!电梯门一次又一次不断地挤压着他倒下的身躯。

陡然下降的电梯,不断向着漆黑幽暗的地下坠落,似乎要将一切都带进那个充满痛苦的地下世界(无间地狱)里去。

(二)马丁•斯科塞斯

与刘伟强不同,马丁•斯科塞斯这个以拍摄“穷街陋巷”著称的导演,更乐于现实性的描述。

《无间风云》沿袭了马丁的“穷街陋巷”风格,他彻底抛弃了原版精致、洁净、优雅的影像风格。《无间风云》从美术布景到摄影、剪辑、调度, 都趋向于平实, 甚至倾向于一种最平实的视角和接近纪录片的方式。

在他手中, 港版中一对卧底斗智的篇章, 被低调处理了; 而对暴力进行了细致的表现,这一方面体现了对感官刺激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导演对现实的毫不避讳。

粗犷的语言色彩是马丁•斯科塞斯赋予影片的另一层生动, 比起 《无间道》 的收敛细腻,《无间风云》则张扬跋扈。电影中充满哲理的台词和无数俚语和粗话, 都让人体会到最底层生活的原汁原味和处于“无间”境遇的痛楚。这也符合马丁•斯科塞斯“赋予美国一种完全的现实感”的风格。

《无间风云》里的人物稍显得单薄和符号化。他的转变也使我们充分意识到了好莱坞的残酷:如果不顾商业利益就意味着失败。

第三篇:无间道歌词

我不愿意结束 我还没有结束 无止境的旅途

看着我没停下的脚步 已经忘了身在何处 谁能改变人生的长度 谁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 谁了解生存

往往比命运还残酷 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 我们都在不断赶路 忘记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求 偶尔的满足

我们都在梦中解脱 清醒地哭

流浪在灯火阑珊处 去不到终点 回到原点

享受那走不完的路

谁能改变人生的长度 谁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 谁了解生存

往往比命运还残酷 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 我们都在不断赶路 忘记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求 偶尔的满足

我们都在梦中解脱 清醒地哭

流浪在灯火阑珊处 去不到终点 回到原点

享受那走不完的路

一路上演出难得糊涂 一路上回顾难得麻木 在这条亲密无间的路 让我想你

你想我怎么会孤独 我们都在不断赶路 忘记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求 偶尔的满足

我们都在梦中解脱 清醒地哭

流浪在灯火阑珊处 既然没终点 回到原点 我想我们都不 不在乎

华:我要为我活下去 也代你活下去 捱极也未曾累

伟:忘掉我有没有在陶醉 若有未来依然要去追 华:生命太短 明日无限远

始终都不比永远这样远 伟:不理会世上长路太多 终点太少

木马也要去继续转圈 华:明明我已昨夜无间 踏尽面前路

梦想中的彼岸为何还未到

伟:明明我已奋力无间 天天上路

我不死也为活得好 合:有没有终点 谁能知道

在这尘世的无间道

伟:生命太短 明日无限远

始终都不比永远这样远 华:不理会世上长路太多 终点太少

木马也要去继续转圈

伟:明明我已昨夜无间 踏尽面前路

梦想中的彼岸为何未还到

华:明明我已奋力无间 天天上路

我不死也为活得好 合:有没有终点 谁能知道

在这尘世的无间道 华:如何能离开失乐园 伟:能流连忘返总是情愿 华:要去到极乐条长路远 伟:吃苦中苦 华:苦中苦 合:热永不间断

合:明明我已昨夜无间 踏尽面前路

梦想中的彼岸为何未还到

明明我已奋力无间 天天上路

我不死也为活得好 快到终点 才能知道 又再回到起点 从头上路

第四篇:无间道(国语)歌词

无间道(国语版)

作 曲 : 伍乐城 作 词 : 林夕

演唱:刘德华 梁朝伟

(伟)不 我不愿意结束我还没有结束 无止境的旅途(华)看著我 没停下的脚步已经忘了身在何处

(伟)谁能改变 人生的长度 谁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华)谁了解生存往往比命运还残酷 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伟)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华)我们都在梦中解脱清醒的苦 流浪在灯火栏珊处(合)去不到终点 回到原点 享受 那走不完的路

(华)谁能改变 人生的长度 谁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伟)谁了解生存往往比命运还残酷 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华)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伟)我们都在梦中解脱清醒的苦 流浪在灯火栏珊处(合)去不到终点 回到原点 享受 那走不完的路

(华)一路上演出难得糊涂

(伟)一路上回顾难得麻木

(华)在这条亲密无间的路

(伟)让我想你

(华)你想我

(合)怎么会孤独

(合)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合)我们都在梦中解脱清醒的苦 流浪在灯火栏珊处(合)既然没终点 回到原点 我想 我们都不 不在乎(合)Over...

第五篇:无间道观后感

无间道>观后感

(一)

《无间道》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和文学性。判断一部片子好与坏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看完以后,有没有长时间沉浸在情节中走不出来,有没有为之长吁短叹。看完《无间道》之后,许久我都仍旧想着这部片子。于是,我简单地认为,嗯,是的,它很好看。

陈冠希和刘德华饰演的刘警官(假警察),余文乐和梁朝伟饰演的卧底(真警察),正如所有电影电视一样,总会有好人和坏人,正义与邪恶作为强烈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警察的天职,与匪徒之间的情义,两难取舍的矛盾心结,男性间力量的抗衡,加上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点缀其间,即是我所谓的“人文色彩”。

善恶,是非,好坏其实都是在一瞬间决定的,并没有事先的身份设定。不能指着影片中的梁朝伟说“他就是那个好人”,指着刘德华说:“他就是那个坏人了。”我相信,每一种人格,脾性的养成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就如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中叙述的一样:“记得在我不谙世事的年轻时代,父亲曾给我过一个忠告,那番话我至今还铭记在心,‘每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他告诉我,‘千万别忘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你的优越条件。”“善恶观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变成怎样的一个人,以怎样的姿态行走在世界中,大概不是单凭自己的意志和努力就能选择的。人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被贴上了某种标签。要去掉这样的标签,可能要为之穷尽一生的努力。

刘警官(陈冠希,刘德华饰)

他来自屯村,十几岁的时候便跟着琛哥(曾志伟饰),做了小马仔。生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家庭已然支离破碎,没有钱,没有书念,没有固有的价值观,固执地暗恋着玛丽姐,想要攒钱为她买一块手表,这大概就是当初的他最大的梦想。他是香港街头小到用放大镜找也找不到的小人物。混迹在人群当中,毫无特色,至多算是一个年轻的混混。

玛丽姐让他混进警界做卧底,他没有二话,只是因为他喜欢这个女人。没有野心勃勃,也没有豪情壮志,只是因为喜欢一个女人,而去做一切会令她开心的事。

他的人生,不是他自己选择的。他的人生是由一双从远处伸过来的双手操控着的,他的人生,不过是为了让某些目的,某些计划通过的一条便道而已。他没有构筑自己人生的权利。他没有深入想过“好人坏人”这个复杂的问题。最后的镜头,他在天台上对阿仁(梁朝伟,余文乐饰)说:“当时的我,没的选择。”

当时的他,没的选择。如果可以选,他会选择那个更好的人生。也许会好好念书,会谋得一份体面的职业,会有一场不用担惊受怕被败露的生活,也许不用到现在还在矛盾着自己的双面角色。最后,他杀了另一个匪徒卧底,这一刻,他选择了做一个好人,他选择了另一种人生。但,当时的他,力量太渺小太微薄,不足以改变任何。

阿仁(梁朝伟,余文乐饰)

他是黑帮头目之子,他想要另一种人生,他想做一个“好人”。于是他读了警校,立志做一名警察,他要从黑社会势力中解脱出来。但是,他生来就已经有了标签,当时的他,没的选择。于是他只能被委派做了一名卧底,七八年的卧底生涯,丝毫没有改变他的信念。“对不起,我是警察。”,我相信他练习这句话不下百遍,只等着真相昭然若揭的那一刻,用最亮的嗓音说出这句话。

当他终于有一线生机去过他真心想选择的那个人生时,他在天台说出了“我是警察”这句话,但是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功败垂成,瞬息反转,剧情的>戏剧性张力膨胀到极点。这一点超出了观众可以把握的限度,他们没有猜到这个插曲,却猜中了这个结局。

每一种人生,都有滋养它的那片沼泽也好,温床也好。生命,通过挣扎,固然可以稍加修饰或者改变,但你改变的那一部分却是别人理所当然拥有的那一部分。你的那个“更好的人生”也许只是别人的那个普通到乏味的人生。这让人想起网络上红极一时的话“我需要费尽力气,才能看起来像你一样毫不费力。”

生而为人,我们都没有选择。

当时的我,没的选择,于是我拼了命想要挣脱原来的那种生活,我努力学习,毫不懈怠,以为生活可以因此变得更好。

当时的我,没的选择,于是我挤入了人潮,成为了千万个“我”中的一个“我”,站在地铁站或者公交站读着《每日早报》,睡眠不足7小时,夜夜加班至深夜,以为可以为自己赢得那个“选择”的权利。

当时的我,没的选择,于是就有了我现在的生活。

那个更好的人生,大概就因此变成了所谓的“理想”。

影片的结尾做出了价值判断,梁朝伟的牺牲带有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式伤感,刘德华也在道德裁决的意义上具有弃恶从善的可能。他们为了“选择”他们的那个理想人生,都没有妥协。梁朝伟用生命成就了他的理想,刘德华用击毙了另一个同谋来扭转了他“当时没的选择”的局面。

所以,即使现实是多么地赤裸裸,血淋淋,也要以此励志,我们终有一天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那个“更好的人生”。

无间道观后感

(二)

今晚看了港片《无间道》,说实话,以前很少看过警匪类的港片,至多也就看过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片和成龙的功夫片,不过这部片子让我眼前一亮。该片是由刘德华和梁朝伟领衔主演,可谓巨星云集,并获得了当年香港的票房冠军。

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整体感觉这部影片拍的还是非常不错的。剧情复杂曲折,节奏紧凑,气氛紧张,而且让人一直处于思考状态,看完之后发人思考。该片与其说是警察与黑帮的较量,不如说是两个男人间的对决—由刘德华扮演的黑帮卧底刘建生和由梁朝伟扮演的警察卧底陈永仁之间的对决。在一次交易失败后,黑帮老大琛哥(由曾志伟扮演)和警方都开始排查卧底,刘建生趁升任内务部调查卧底这个职位的机会用计将重案组的领导黄警官(由黄秋生扮演)杀死,随后又和陈永仁“合作”亲手将琛哥杀掉,赢得警局里的人的信任。在两人的一次见面中,陈永仁意外的发现其实那个卧底就是刘建生,而此时他已经将自己档案的密码告诉了刘建生,刘建生狠心的将陈永仁的档案永久删除,这样陈就无法恢复其警察的身份而遭到通缉。不过陈也通过曾经窃听的刘与黑帮老大的录音要求与刘交易,但在交易的过程中被刘的一个下属却残忍的将陈杀害,而刘却能继续留在警局中„„情节可谓环环相扣,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通过分析两人在该片在影片中的轨迹,让我对陈永仁心生敬畏和同情,而对刘建生感到不齿。陈永仁本来在黑帮中就过着难熬的生活,但一直恪尽职守,对上司有着深厚的感情,最后却惨遭杀害。而刘建生却为着自己的利益,走了一条令人唾弃的道路。他先将自己的“上司”杀害,又为获取同行的信任,将黑帮老大亲手杀死,并在得知自己卧底身份暴露后又将陈逼上绝路,手段可谓毒辣,让人感到厌恶,但同时也为他的聪明感到佩服。

从艺术手法上,该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刘与黑老大搭线时在影院的黑暗和最后陈约刘交易的地点—湛蓝天空下的天台进行对比,反衬出两人的性格,并且影片首尾呼应,引人思考。同时开篇的部分为整部影片埋下了伏笔,作为整部影片的线索,让人感觉整部影片浑然一体。

稍显遗憾的是这部影片的结局,刘依然是一名警察,而陈却长眠于地下,让人感觉好人没有好报„„可能是因为还有续集的缘故吧。

总体感觉,该片是一部经典的影片。

无间道观后感

(三)

有人认为,对于倪永孝来说,这样的结局应该是最好的了。

的确,身为龙头黑帮的老大,若故事以其逍遥法外作为结局显然不太合适;把其关进监狱终身监禁忏悔一辈子又不太符合他的气场。那么与其让他最后终结于其他各种死法,不如倒在自己亲弟弟怀中更让人欣慰些。

即便绝望、不解与悲凉瞬间占据了他生命最后的几秒,对么?

其实这样的结局究竟是好是坏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的是,倪永孝的死本身就耐人寻味。

整个《无间道》系列都贯穿着灰色的调调。故事中每一个人都像一支在开始就已经离了弦的箭,控制不了去留与方向,只能按照既定的目标飞去。

黄志成说,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他费尽心思想铲除黑帮。

韩琛说,他自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所以最终逼死了阿孝成为了新一代的老大。

Mary说,做女人很简单,只要男人好,我做什么都行,所以她为了自己的男人冒死干掉了他的老大。

刘建明的信仰是Mary,于是因为这个女人他走进了无间炼狱。

陈永仁的信仰是警察,于是就算知道了是黄sir亲手杀的他老爸和哥哥,却仍然为他做着卧底。

倪永孝也一样。他的登场就是从找他的亲弟弟阿仁开始的。倪坤死了,当时他说,要通知所有的子女。所以,接手老爸帮内的事务和扛起整个家族的重任就成为了他余下生命的主题。

于是,当全家都沉浸在丧父的悲伤中时,阿孝第一个站了起来,这个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冷静沉着,狡猾,阴狠的男人,只用了买一包烟的功夫,就让手底4个老大之前反水的约定瞬间土崩瓦解。

片中每个人都接受着命运的安排,不曾回头。不同的是,在行走无间的过程中,阿孝想转弯了。或许是考虑到家族的未来,他想洗白自己的生意,走上正轨。于是在四年之后的同一天,阿孝刺出了最锋利的一刀:在昏暗的审讯厅里,证明杀父仇人的录像带就放在了黄sir和陆警官的面前,却直到表针走到了四年前的同一位置时,他才兵分4路清理了门户(除了诱杀韩琛),同时,他自己也站在了敌人的心脏面前,完成了最后一击。

与4年前一样,同样的轻描淡写,却是致命一击!

然而在这场无间炼狱中,人们何谈转弯呢?黄志成最后殉职了;韩琛被自己的小弟干掉了;Mary因为自己的男人被撞死了;刘建明挣扎着走出无间,却甚至精神分裂也没有如愿;陈永仁经过了3个3年的煎熬,最后只能呆呆地望着刘建明的背影。

所以,阿孝的这场困兽之斗也注定失败。当他正无限接近自己的目标,踌躇满志地去参加劳工体育回归宴为自己的政协参选铺平道路时,韩琛回来了,不仅毁了他抬头的机会,还把他的家人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又将他拉回了这场无间之旅。

这一次,阿孝真正爆发了。4年为父报仇,2年光耀门楣,一共6年的精神支柱,顷刻化为乌有。在这间父亲生前常光顾的大排档前,阿孝用枪顶着韩琛的脑袋却始终犹豫要不要扣动扳机。杀了,泄了心头愤却难保自己的家人;不杀,那又能怎么样呢?悲愤瞬间在他的体内膨胀起来。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他自己首先倒下了。握着枪的手一甩,宣告失败。在这一刻,阿孝终于放弃了所有的抵抗,仇人不杀了,家人不救了,经历了长时间的战斗,任凭他平时多么理智锲而不舍,这时实在是筋疲力尽了。而他却始终没忘记还有一个亲人就在身旁,还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弟弟阿仁。可是当他翻出阿仁的窃听器时,我想,真的是万念俱灰了。

我始终认为,在这之前,阿孝就已经察觉到阿仁是卧底的事实了。因为当他收拾掉Mary的三个小弟,当着罗继和阿仁的面说“这次我给你机会,你要不要”后,转身就把罗继解决了。所以这句话应该是对阿仁说的。更何况,在杀罗继前,他是始终看着阿仁的。

也就是说,阿孝临死前并不是不经意间发现阿仁的窃听器的,而是有意地去看一眼,阿仁,我已经不行了,那你是不是还在做卧底,会不会早已改掉来真正帮我。可惜再一次事与愿违。当阿孝最后抬眼看阿仁时,眼神间多少带了些不解与怨恨,仿佛心里已经问了无数遍“为什么”却始终没说出口。或许在这时,阿孝的世界才真正变成了灰色。然而即便这样,在他的大脑停止运转之前,阿孝还是把阿仁的窃听器又默默地藏好了。

有人认为阿孝之所以不揭发阿仁,是因为他想让阿仁继续做韩琛的卧底伺机报仇。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最后阿孝中枪早就没了战斗意志去做这样的部署。他虽然对外人阴狠,对家人却始终>温暖。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只是本能地要确保眼下这唯一一个有可能保住的亲人。

保住了亲弟弟,心里却还是悲凉的。所以隐约可以看到最后阿孝留了一滴眼泪。这一滴眼泪,却如倾盆大雨,流出了阿孝最后的感情,为他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在《无间道2》里,有三个情节最精彩。一个是开始时阿孝稳住手下4位大佬,这是阿孝为了家人开始接管父亲事务的第一步,是他走向无间的开始;一个是阿孝决定做掉5位大佬,同时自己亲自去击毁自己的杀父仇人,这是他想要走出无间冲破牢笼的开始;最后一个是在大排档与韩琛对峙最终中枪倒下,这是他失败后的最后挣扎。而这三点,也勾勒出了阿孝的人生轨迹,进而渲染了他最后的死是多么得无助和令人叹惋。

这样的结局对于倪永孝来说到底算不算好?这就又回到了文初开始的话题。如前文所说,你始终找不到一个为他救赎的理由,那么就让他死在他重视的亲人怀里吧。可是有时事没有绝对的对错,人也没有绝对的好坏,在一个灰蒙蒙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推动自己走下去的大多是信念。阿孝为了自己的信念 ——家族和家人,隐忍却又奋不顾身地行走了6年,却最后还是倒在了光明的边缘,这其中的悲凉,谁可以体会呢?

上一篇:案件通报制度范文下一篇:安检实践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