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中常见错误

2022-06-21

第一篇:c语言中常见错误

领导向下沟通中的常见语言错误

用户: 一片田

专业度: 19164 时间: 2008-11-25 上午8:55

有效的沟通是不断跨越障碍的过程。上下级沟通的障碍来自哪里?来自于沟通的一方或双方的错误的沟通立场,而这种错误的沟通立场又通过错误的沟通语言表现出来。

许多研究发现,一些驾轻就熟、脱口而出的语言,成了“杀手”式的语言信息,阻碍了上下级沟通的效果,导致了上下级之间的误会和冲突。所以,提高上下级沟通的效果,首先应从分析错误的沟通语言着手。

汤玛斯。高登和克里斯。科尔等心理学家曾经把错误或不当的沟通语言分为三大类。参照他们的分类,结合我国企业中上下级沟通的一些实际状况,这里我们把向下沟通中常见的语言错误划分为四类:发号施令型、傲慢无礼型、讽刺挖苦型与隔靴搔痒型。

发号施令型

发号施令型语言总是告诉员工:作为一个员工,他 (她)“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最好”怎么做、“可以”怎么做。

发号施令型的上级认为,通过这样的语言可以向员工传递解决问题的办法,期望员工最好能无条件地接受。它也是许多上级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语言。

发号施令型语言可以分为四种,根据上级使用的频率排列为:

命令

例如:。这里轮不到你说话,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听我说!。不许辩解,没有任何借口!。怎么这么罗嗦,按照我说的去做就行了!

这种语言使人感到,员工的感受、需求或问题并不重要,他们必须顺从上级的感受与需要,并有可能产生对上级权威的恐惧感。这是上级单方面发出的语言信息,员工的情感或需求没有得到尊重,因此员工有可能对上级产生怨恨、恼怒和敌对的情绪,比如顶撞,抗拒,故意考验上级决心,发脾气等。

威胁

例如:。如果你们这次再完不成指标,我就要扣你们全年奖金!。如果你再不改,我就会汇报给大老板,叫你死得很难看!

这种语言与命令很相似,只是再加上告诉员工不服从的后果是什么。这种语言可能使员工感到恐惧和屈从,也可能引起员工的敌意。员工有时还可能对此做出与上级期待的相反反应:“好啊,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在乎,看你把我怎么样!”更有甚者,做一做刚才被警告过的事,好看看上级真的是否言出必行。

强加于人

例如:。昨天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是不是没有照我的话去做?你知道如何来安排工作程序吗?让我来告诉你。……。今天找你来,是要与你讨论你这次工作失误的事情。经过我对你的分析,我发现你存在的问题是粗心。你说是吗?记住:下次要细心!好,我的话讲完了,你可以回去了!千万要记住我的话,别再粗心!

其实,这个员工工作失误未必是因为粗心,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上级找这个员工来谈话,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找到这次失误的原因,提高工作效率,但因为没互动和交流,导致了他们之间的谈话毫无效果,并让员工感到上级并不想、也确实不了解自己。

“强加于人”实际上也是微妙地下命令,但是它可以更巧妙地隐藏在貌似很有礼貌的、富于逻辑的陈述中,但讲话的这一方只有一种心态:“你是我的员工,所以必须按照我的观点来做。”

因为不给对方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因而这类谈话进行得很快,员工也根本没有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会感到自己的权利被剥夺。长此以往,员工还会产生一种“上级总是认为我不行,有改也改不完的许多缺点”等压抑感。

过度忠告

例如:。如果我是你,肯定不会像你这么做。。以后给我记住:一定要先找本地的给客户,再找外地的给客户。

这样的语言信息是在向员工证明:上级不信赖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后果往往会使员工对上级产生依赖心理,削弱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创造力。

过度忠告也意味着上级的一种自我优越感,容易引起追求独立的员工的反感。

有时这种语言信息还会使员工感到被误解,甚至这样想:“如果你真正了解我,就不会给我出这种又馊又笨的主意,说不定外地的是个大客户呢。”

发号施令型语言是上级平时使用得最多的一种语言。许多上级认为它是见效最快的语言。它的优点是上级可以快速解决员工存在的一些问题,而缺点是使用过度就会失效。根本原因在于:第一,容易造成员工反感。这种语言的后面常常隐藏着这样的意思:“你太笨了 ”,“你太差劲了”,“你要听我的”,“我是权威”等等。这让员工听后很反感,随之出现逆反心理或顶撞情绪。有经验的上级会发现,当一个员工接受这样的语言时间较长后,会变得烦躁、自卑,或对以后类似的语言漠然,以至于有许多上级和家长总是抱怨:“为什么孩子越被教育却越不听话?”

第二,容易使员工顺从,却不容易产生积极的行为。

第三,它所表达的信息仅涉及员工而不涉及上级本身。由于员工不知道他的行为对上级有什么影响,只知道上级要求他对某些行为进行改变。在这种单方面的沟通渠道中,员工也会单方面地对上级作不正确的推测,比如:“这位上级偏心,心胸狭隘,脾气坏,专门拿我们出气,对我们要求太高”,等等。员工有了这样的负面心态,就不会从正面来接受上级原本良好的用意了。

傲慢无礼型

傲慢无礼型语言可以分为三种:

训诫

例如:。你是个学会计学的大学毕业生啊,应该知道报表上这些数字代表什么?否则你得到学校里去回炉了!。你应该很清楚,在上级面前应该怎样说话!

这种语言表达了一种预先设定好的立场,使员工感受到与上级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感受到上级在运用上级权威,导致员工容易对上级产生防卫心理。

当上级运用这种语言模式的时候,常会使用这些短语:“你应该”;“如果你听从我的劝告,你就会”;“你必须”等。

这类语言在向员工表达:上级不信任你们的判断能力,你们最好接受别人所认为的正确判断。对于越资深的员工,“应该和必须”式的语言越容易引起抗拒心理,并导致他们产生更强烈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标记

例如:。我发现公司里一有麻烦,总有你的份!。我早就知道你不行!因为你太懒惰。。我看你永远改不好了!

这种语言一下就把员工打入了“另类”,最容易令员工产生自卑感或“破罐子破摔”式的消极心态。

面对上级这样的标记语言,员工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损害。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他们以后就会在上级面前尽量掩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愿将内心世界向上级打开。

一些调查表明:公司中最得不到员工尊重的上级是经常给员工打标记的上级。所以,上级对此必须特别注意。

揭露

例如:。你这样对抗上级无非是为了出风头!。你心里想什么我还不知道,在我面前你别想玩什么花招!。说几句认错的话就想蒙混过关?其实是害怕我在会议上公开批评你吧?可我今天偏要公开批评你!

其实,上级让员工知道“我知道为什么”、“我能看穿你”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如果上级分析正确,员工会由于被揭穿而感到窘迫或气恼。而如果上级分析不正确,员工也会由于受到诬赖而感到愤怒。他们常常认为上级是在自作聪明,自以为能像上帝一样居高临下地洞察所有员工的内心,感觉莫名其妙地好。

傲慢无礼型语言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明显贬损员工的意味。它们会打击员工的自尊心,贬低员工的人格,并明确地表达下列意思:“你是问题员工”;“你不好”;“我不喜欢你、甚至讨厌你”;“我对你没有信心”等等。

员工如果经常听到这类语言,就有可能形成“我是一个差劲的人”等自卑心理,长此以往会对员工的身心发展造成较大的伤害。

由于这种语言常常使员工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也可能随之出现反攻击的心态。这时,上下级之间可能出现大的冲突。

更重要的是,傲慢无礼型语言给上级的形象蒙上了粗鲁、教养差等阴影,给员工造成负面影响,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

讽刺挖苦型

讽刺挖苦型语言可以分为两种:

暗示

例如:。你讲话的水平真高啊,看来以后我的位置该让给你了吧。。临近年底了才完成60%的任务,你还不着急,真是胸有成竹啊,看来名牌大学毕业的高人真是能力强啊。 这类语言虽然相对说来比较温和,但效果往往很差。

原因之一:由于员工年轻、注意力不够集中或认为不关自己的事等,大多数人并不能够透彻地理解这些暗示,所以有时上级会感到自己是在“对牛弹琴”。

原因之二:哪怕有些员工明白了上级话语的部分含义,也会觉得上级说话如此拐弯抹角而有失坦诚,觉得上级“太做作了”,从而失去了对上级的信任。

原因之三:即使员工听出了上级的“话中之话”,也只会对上级的说话动机和人品做出鄙夷性的评价。

中伤

例如:。你的报告写得太好了,我的水平太差,实在看不懂!。你以为你是比尔。盖兹吗?不要自以为懂得很多了!

这类话语一出口,就流露出对员工的明显鄙视,还带有有一些人格侮辱的成分在内。

对这类中伤性的语言,员工会非常反感。他们即使当面不敢说,心里却会反击:“你有什么资格来消遣我。看你说话的样子,哪像个上级!”

上级在使用讽刺挖苦型语言的时候,是希望员工听懂这些话中的弦外之音。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较为温和、较为“高雅”的表达方式。这类语言的潜台词是:“如果我们把话挑明你们就会不喜欢我”,“跟你们坦白太危险了”,“我是有水平的上级,不会像你们这群傻瓜那样直筒子式地说话”。

不要以为仅仅是发号施令型和傲慢无礼型语言才有许多不良的后果,讽刺挖苦型语言对员工的伤害也非常大。因为这类语言的深处隐藏着的是对员工的厌恶和轻视。

隔靴搔痒型

隔靴搔痒型语言主要有两种:

空口“安慰”

例如:。不要难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明天你就会好起来。。不要着急,你还年轻,人生之路长着呢。。回去休息休息,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这些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没有意义的安慰中,隐含着一丝“哀其不幸”式的怜悯感。因此,员工会感到双方并没有站在平等的地位对话,而自尊心越强的员工越不喜欢上级这样的讲话方式。

泛泛之辞

例如:。总的看来,你基本上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员工。。我也不知道对你说什么好,你自己好自为之吧。。你需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这种泛泛而论的评价过于简单,对于员工的成长根本无益。而员工也会怀疑上级是否真正关心自己。当上级安慰一个痛苦中的员工、或员工急切地要求上级对自己有所帮助时,隔靴搔痒式的语言会让员工非常失望。进而他们就会对上级产生无能、自私、冷漠等不良印象。如果员工经常听到上级说此类话,还会怀疑上级是否一直在敷衍自己,对自己毫无爱心。长此以往,上下级关系就不会融洽,隔阂日益加深。

许多员工在回忆自己的职业生涯时,经常会提及若干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他们也许会说,当时是上级一次意味隽永的激励使自己受益一生;但也许会说,当时是上级的一句话深深地伤害了自己,成了自己“永远伤心的理由”。上级不能轻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在无意中成为沟通的“杀手”。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需要从认真对待每一句话、每一次沟通开始。

第二篇:公文写作中常见错误

公文改错

关于邀请 x x 校长、x x 书记参加 “10356211” 工程奠基仪式并致辞的请示报告

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并呈 x 校长、x 书记:

根据“校长办公会议决”我院成立了专门的“10356211”工程指挥小组,在校领导的指导和指挥小组的努力下,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现定于十月二十一日举行工程奠基仪式,届时想请 x 校长、x 书记参加仪式并致辞,请校长办公室提供方便。热切盼望 x校长、x 书记的到来!

此致

敬礼!

附件一:讲话稿;

附件二:议程。

资环学院

201*年 10 月 11 日

一、标题

标题应由“发文机关+关于+事由+文种”构成,对内发文可省略发文机关。就上文标题而言,似乎也符合这一要求,但这是最起码的格式要求,细究起来,这个标题仍存在着不少错误。

1.多用标点。标题中除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如:关于印发《华东师范大学公章管理办法》的通知。上文题目中的顿号、引号都是多余的,应该去掉。

2.人物模糊不清,顺序排列不当。公文里所提到的人物应使用全名,不能只用姓氏加上职务,一个学校可能会有两个王校长,不用全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对外行文尤其要注意。“党先政后”的排列顺序在我国是约定俗成的,校长和书记同时出现时应把书记排在前面。

3.项目不宜使用代号。公文应该是明晰的,应让阅读人一看便知。有些项目和工程有代号,而这些代号可能只有该领域的人知晓,一旦用代号代替项目具体内容出现在公文里,会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4.混用文种。根据国务院 201*年 8 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行政公文的种类主要有命令、议案、决定、意见、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请示和报告为不同文种,不能混而为一,上文应属请示。文种不能错用,也不能混用,更不要生造,如事宜、申请等都非公文文种。

二、主送机关

上文中的主送机关也存在着错误。

1.多头请示。请示和报告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采用抄送形式。上文应主送党委办公室,抄送校长办公室。

2.不能送个人。公文是机关单位之间联系汇报工作、处理解决问题的载体,它只针对单位,不针对个人,所以它一般不直接送给个人审阅。

三、正文

1.引文不全。引用的公文要写明:发文时间+发文机关+标题+公文编号,如:根据华师(201*)17 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典型肺炎预防工作的通知》精神。上文所提到的“校长办公会议决”缺少时间和议决题目。

2.数字不规范。正文中除一些约定俗成的叫法外(如华东师范大学“十三五”规划),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十月二十一日”应为“10 月 21 日”

3.用词不当。公文讲究公事公办,不需要过度客气,行文应力求客观。“请校长办公室提供方便。热切盼望 x 校长、x 书记的到来!”这些含有感情色彩的话尽量不用。

4.信息不准确。公文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应尽量做到准确具体,上文中举行奠基仪式的时间不够具体,地点也没说明,在公文写作中要注意避免。

5.结尾不当。公文有自己的结尾用词,请示一般用“以上请示,请予批复”结尾,而不用私人信件中常用的“此致敬礼”

6.缺少联系人。请示一般应有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上文中少了这项内容。

四、附件

1.格式不对。附件的正确格式是:

附件:1.xxxx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xx

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

2.附件名称过于简单。附件的名称在简洁的同时还要能概括出其具体内容,不能过分简单。上文的附件 1 应写明什么人在什么会议上的讲话稿,后面最好注明(代拟稿)字样。附件 2 应写明什么会议的议程。

五、落款与日期

1.发文单位不能用简称。其实在整个公文里,人名、地名、单位名称、文件名称、事物名称等都忌用简称。上文中的“资环学院”应写全称:“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三篇:申论阅卷中常见错误(下)

1、请用不超过150宇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中所反映的我国国家公务员健康方面存在的值得忧虑的主要问题。要求:概括全面、简要。(20分)

答案例示:

这是一篇关于公务员健康状况问题的报道,它反映了公务员忙于工作,缺乏体检,甚至加班加点,倒在了积极要求“进步的台阶上”,有的受舆论“牺牲自我,敬业奉献”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出现了妻子分娩不在身边,父母去世不在身边的感人情节。(110字)

点评:本答案在概括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时,除第一句总括句基本可行的话,其它语句表现得偏重于对点上的重视,缺乏对于面上的问题总体把握,问题反映出得不够全面。按照申论评分标准,如果本题总分是20分,那么本答案得分大概在7分左右。在概括主要问题时,可以采用分层法,即从观念、制度、操作三个层面来思考。

这是一篇反映我国个别省份公务员健康问题严重情况的报道。很多公务员工作态度认真,积极追求上进,对健康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成天忙于工作和应酬,甚至连假期也得不到休息,平时缺少必要的体育煅炼,以致相当数量的公务员患上了各种疾病,影响了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和机关整体形象。(130字)

2、请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提出改善我国国家公务员健康状况的对策。要求:条理清楚,语言通顺。(30分)

答案例示:

1、定期给公务员作体质检查,分出健康,亚健康及患病者,做到早检查,早确诊,早治疗,防患于未然,建立公务员健康档案,分类排队归档,做到胸中有数。

2、像一名中小学每天坚持做课间操一样,公务员应该每天坚持做工间操,形成制度,每天届时统一播放体操音乐碟子。

3、严格控制公务员利用公款吃喝,非去不可的接待应安排身体健康的公务员去,病者应自觉回避,以免相互传染。

4、办好机关公共食堂,实行免费午餐,让公务员不但有地方吃中午饭而且能吃好,吃卫生,少花或不花钱。

5、假日不准领导安排公务员加班。非加班不可的,一定要在加班之后给予补休,还要给三倍的加班工资,对于经常加班的公务员来说,具体分析是工作能力差,还是领导分工安排不合理,考核时区别对待;对于经常安排所属公务员加班的领导,降低其考核等级,因为他分工不合理,让有的公务员干都干不完,让有的公务员偷奸耍滑。

6、从媒体舆论导向宣传省长,市长带头休假,表扬那些既会工作又会休息和生活,能坚持可持续工作的公务员。

点评:本则答案在提出对策时,对策基本可行,部分对策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对策条文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性,表现得松散零乱,系统性较差,主要是由于缺乏经验所致。而且,多条对策都没有表现职能分工。犯了“行政主体缺位”的毛病。按照申论评分标准,如果本题总分为30分,那么本则答案得分大概在13分。修改的重点是将其条理化、系统化。我们按照环节分析法来修改这道题。

一、行政机关要严格执行公务员作息制度,领导要以身作则。不轻易安排加班,不让公务员主动或被动放弃休假时间。各行政机关要切实落实休假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休假。

二、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措施鼓励公务员煅炼身体。可在上、下午上班时间开展集体性的短暂健身活动。部门娱乐活动中多开展体育煅炼活动。

三、各部门在财政预算中,要预留体检经费。在工作安排中,要安排体验时间,每年定期全面体检一次,查出有病的要尽快医治,尽量不让公务员带病工作。

四、新闻宣传部门要宣传公务员健康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重要性,号召公务员重视自身身健康。.各部门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专栏、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健康保健知识。(327字)

3、请用1200字的左右的篇幅,就国家公务员的健康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1)简要分析原因、危害,重在论述具体对策。(2)观点鲜明,论证有力。(3)层次清楚,条理分明。(4)语言通顺。书写规范工整。(50分)

答案例示:

公务员健康问题堪忧

随着公务员的立法,公务员制度日臻完善,公务员待遇更加落实,报考公务员的售货员越来越多,“坐办公室”使很多人对公务员羡慕不已,但就没有想到长期坐办公室工作,特别是伏案书写,打电脑、容易患颈腰椎疾病,甚至形成脊柱侧曲或驼背,且可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促使腹腔和盆腔静脉液淤血,易招致消化不良及痔疮发生。

4月1日河南省胸科医院体检中心看到省直机关某单位体检结果:这家86人的单位,健康人人员仅5名,异常率为舛.19%。其中居前八位的疾病依次为(1)颈腰椎体病患(2)心脏疾病(3)高血脂(4)脂肪肝(5)高血压(6)血糖异常升高(7)子宫病患(8)前列腺疾病。其中小李大学毕业时55公斤,人很瘦。如今70公斤,大腹便便,想减肥没时间,年仅32岁,坐6年机关的小李去年11月下旬随单位职工体检时一下子查出了4种病:糖尿病,颈椎病,脂肪肝,高血压,休质年龄比实际年龄老近10岁。医生说,像小李这样的公务员数量正逐年上升。

以上资料说明定期给公务员进行体格检查、分出健康、亚健康及患病者,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防患于未燃,建立公务员健康档案,分类排除归档,很有必要,公务员健康堪忧,公务员的健康问题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为了确保公务员的健康,首先要加强锻炼,锻炼身体不是个人私事,要形成制度,要象中小学生每天坚持做课间操一样,公务员应该每天坚持做工间操,每天届时统一播放体操音乐碟子,其次,很多公务员的病是吃起的病,要严格控制公务员利用公款吃喝,非去不可的接待应酬就安排身体健康的公务员去,病者应自觉回避,以免互相传染。

一方面限制公款吃喝,一方面又要办好机关公共食堂,考虑一些公务员离家在外面吃不卫生,吃不好又要多花钱,机关食堂可以提供免费午餐,其经费在有关经费中统一支付。

另外,机关公务员为主迎接上级检查经常加班,可以规定一条,法定节假日不准领导安排公务员加班;非加班不可的,一定要在加班之后给予补休,还要给三倍的加班工资,对于经常加班的公务员来说,具体分析是工作能力差,还是领导分工安排不合理,考核时区别对待;对于经常安排所属公务员加班的领导,降

低其考核等级,因为他分工不合理,让有的公务员干都干不完的工作,让有的偷奸耍滑钻了空子。

最后,有一个媒体宣传,舆论导向的问题,要宣传省长,市长带头休假,表现那些既会工作又会休息和生活的公务员,能保持可持续工作的公务员,改变人们那种认为不顾自己健康、忘我工作的价值取向,认为一定要“牺牲自我”才叫“敬业奉献”难道那些会工作也会休息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就不叫敬业奉献?把家庭责任负责好,不是为工作创造条件吗?那种奋不顾身,忘我工作在战场上必要时是可以的。把家庭性命也押上的才够先进的习惯思维势必应改变。(1146字)

按照申论的评分标准,本文大概得分在22分左右。

按照公务员政治精神公正、公平、公开的要求来评价,本标题显然有个人化倾向、情绪化倾向,建议改为:高度重视公务员身体健康,全力建设一支精干的公务员队伍。

本文的层次不够分明,条理不够清晰,论证也不够有力。主要表现为思考问题的规范性较差。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思路来思考。提出问题以举例为主,叙述是其主要表达方式。分析问题要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顺序或层次来组织,说明是其主要表达方式。解决问题部分最好分条列项,以议论为主。

本文的段旨句使用也比较少,对于观点缺乏必要的强调。每段第一句话之间联系不紧密,导致全文论证力量不够。建议每段的第一句话先表明本段话的大意,然后按照先宏观、后微观,先抽象、后具体的方式来组织文句。

文中较多使用了反问句,违背了申论的客观性原则,使文章呈现出个性张扬之势。要尽可能使用陈述句。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固定模式来搭配句子,在此基础上,使用定语、状语、补语来修饰句子。要多使用动词,如提高、推进、增强、加大、制止、杜绝、提倡等,动词前多使用形容词,如大力、逐步、坚决、严厉、高度、切实等词语。

为了使文章有气势,要采用一个主语后面带多个其内在联系是并行或递进关系的动宾词组组成的无主句。如“我们要高度重视公务员身体健康,切实关心公务员的生活休息,大力提高公务的保健水平,确保公务员的疾病医治。”

本文可改为:

高度重视公务员身体健康,确保行政机关正常运转

当前,我国国家行政机关中,广大国家公务员的健康状况令人忧虑。根据某

社会保险中心的调查报告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多数机关患病人数占总人数的50%以上,更有甚者,河南省省直机关,两三百人的机关中,所有男性都患病,所有女性都患病,虽然病情不一,病种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客观存在的,就是所有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健康问题,或者是存在着健康隐患。

公务员队伍健康问题严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大量的公务员带病工作,其后果是严重的。从小处说,它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影响公务员的家庭幸福;从大处说,它影。向行政机关整体形象,影响管理国家的效率。.

就其原因来说是多方面的。一是公务员工作过劳过累,不只身累,也有心累。工作时间长,工作奋力大。平时要么加班,要么应酬。坐在办公桌前就不容易起

来,坐在酒桌子就不容易脱身。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二是公务员有假难休,有病难医。机关工作繁多,领导带头加班,只有跟随前进。领导带头奉献,个人也不要提休假的事情。累倒了要坚强,病倒了要坚持。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三是体检要么没有,要么走过场,要么根本就不去。有病没病自己撑着,思想上想的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牺牲自己,奉献国家,看病的事总是放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去做。

公务员的健康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我们要高度重视公务员身体健康,确保行政机关正常运转,确保国家政令通畅,确保各项管理国家的事务得到切实执行。

在思想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公务员思想健康对于国家、政府、家庭、个人的重要意义。没有公务员个人的健康,就没有工作的效率,就没有家庭的幸福;没有公务员群体的健康,就没有政府的正常运作,就没有国家的和平发展。广大公务员,在为国家出力,在为人民谋福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没有理由不关心他们,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他们。没有他们的健康,就没有国家的健康。

在制度上,我们要切实执行公务员作息制度、休假制度、体检制度。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要带头遵守作息时间,要带头带薪休假,要带头定期体检。没有十分必要不要安排加班,没有十分必要不要取消休假,没有十分必要不要取消体检。有病的要治病,没病的要健身。

在工作中,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公务员加强煅炼,增强体质。各级机关、各类部门,都要想方设法开展一些活动来促进公务员的体育煅炼。如上班时间设置短暂的活动时间,业余时间举办体育煅炼活动。对长期埋头工作疏于煅炼的公务员,甚至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

高度重视公务员身体健康,确保行政机关正常运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公务的健康问题,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家大局,事关民族发展,事关社会进步,我们一定要从为人民服务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从为人民服好务这个伟大目标来重视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好务这个崇高理想来解决这个问题。(1216字)

在本书最后,对申论应考中的最常见的一个疑难问题予以澄清事实。自从我研究申论以来,就经常接到各地考生来信询问,申论中第二题和第三题有何区别?这个问题引发我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也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让我感受到教学相长的益处。如有个学生书面询问:

“第三题,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在这题之中,最后的解决问题是时候是不是把第二题在叙说出来,填加一些词语就可以了,因第二题就是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我的分数总是在50多分,不见长,可能有些方面不够好!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我看过多种参考资料,鲜有对此进行过论述的。这个问题对考生来说来说相当重要,它可能是确定学生的成绩上不了上得了一个档次的问题,它对学生的作文来说,至少起着15分的作用。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可能多得10分左右。没搞清楚,将第二题的答案搬到第三题的文章里边,很可能少得10分以上。下面我对此进行分析。

第二题“提出对策(方案)”与第三题“解决问题”的联系在于三点:

一、从出发点来说,提出对策(方案)和解决问题都是对给定事实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二、从过程来说,都讲求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要求在理论上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和事物内有逻辑,在实践中都可以执行。

三、从结果来说,都是为了使事实由非常态进入常态,都是使事实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其区别也同样有三点:

一、从职能归口方面来看,二者的出发点有所不一。前者站在组织的角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后者是以特定身份出发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在考试中,第二题的作者身份相对自由,如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二题的要求是“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也就是说,考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职能部门来谈,既可以从主管部门来谈,也可以从协管部门来谈。其主体是宽泛的,只要从公务员的角度出发即顺理成章。

而在第三题的作文中,对论者的主体身份要求是严格的,经常是以相对具体部门的人员身份来谈问题,所以看问题的立场、角度就有较强的限定性。如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三题“情景之二”就要求从“作为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角度“在当地电视台专题节目中的讲话。”而2004年则要求“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其主体是限定的,必须从特定部门,特别是领导人的角度出发来论述问题。

二、从要求来看,第二题提出对策“注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加以文字篇幅简短,理论的可行性常常蕴含在行动的可操作性里,它通过归口的管理职能划分、合理的措施安排、恰当的实施手段等来体现,一般不阐述理论,以务实的方式出现。

而第三题的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则要求既要务虚又要务实,要将理论和事实完美地结合起来,对其所提出的解决方法,都应当有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从表现形式来讲,第二题的对策常用“主管部门干什么”、“协管部门一干什么”、“协管部门二干什么”、“协管部门三干什么”、“新闻宣传部门干什么”这种由主到次的方式来排列对策。

而第三题的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等,所以论证过程中更常用先务虚后务实,先理论后实践,先抽象后形象,先主体后客体,先主要后次要等方式来进行。句子顺序和词语顺序严格按照重要到次要的内在规律排列。

关于申论的三道题之间的异同,我想在此基础申而论之。作为申论考试来说,它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测查考生的能力的。

将申论作为考试科目,充分显示了国家人事部的良苦用心。对多个学科知识的运用,使得申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以写作学、管理学、政治学为主要学科基础的申论学,还充分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的营养,形成自己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特征。每一部分都有比较严格的外在形式要求和内在逻辑要求,将申论这门全是主观性试题的考试科目在具有灵活性的同时又具有原则性。

从上文我们也可以看出,公务员要有广泛的知识基础和运用能力。写作学是申论的手段和工具,管理学是申论的核心,政治学是申论的基础。写作学中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是检验一个将考生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公务员的重要方式。行政机关工作中,办文办会办事是其三大类事情。办文首当其冲,具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以是部分岗位如办公室、档案室、研究室等招考公务员还要另外加试写作。

而管理国家事务是公务员的基本职责,所以管理学是申论检测的核心。一个优秀的公务员,既要学会管,使事实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运行,更要学会理,使事物之间的关系畅通,发挥资源的潜在优势。但公务员毕竟是行政者,要将人民交给他们的行政权力付诸实施,所以说到底他还必须要有让社会稳定的能力。而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这种稳定是在变化中的稳定。所以我们常讲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对每一个公务员的能力要求。

公务员要有定位意识。作为公务员,处在办公室办公事,所谓公者,反私(厶)为公是也。所以公务员要站在行政机关的立场,以公共组织的立场、观点、态度看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谓务者,事务也,既要务实,也要务虚。所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从实和虚两个方面来讲的。所谓员者,普通一员是也,公务员要把自己置身于普通人民当中,随时记住自己是人民的一员,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特殊的利益。

公务员还要有错位意识。公务员一方面要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心尽职,同时还作为领导的能力的延伸,要为领导考虑一些问题,所以公务员既要能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能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公务员在考虑问题时,要从微观着手,中观着想,宏眼着眼,把自己作为领导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第四篇:顿号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1.概数中间用了顿号。

误例:小河对岸

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分析:“三四”表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分开。

2.集合名词中用了顿号。

误例: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的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分析:“公安干警”是集合名词,不能用顿号将其分割开来。

3.并列成分不同层次之间用了顿号。

误例: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汇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分析:“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是并列关系,合起来又是一个层次,因此第二个层次应改为逗号。

4.连词前面用了顿号。

误例:我国的科学、文化、文艺、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

分析: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这些词语之前不必用顿号。

5.并列词语之间有“啊”“哇”“啦”“呀”等语气助词时用了顿号。

误例:我喜欢吃的水果有葡萄啊、苹果啊、梨啊、西瓜啊。

6.并列谓语和并列补语中间不能用顿号,而应该用逗号。

误例: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二、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2、顿号

顿号也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不过这种词语比用逗号隔开的并列词语更简短.它表示最小的

1 停顿.

例:他引用了传说、民谣、古诗.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八点.

(一)、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例:我国科学、文化、文艺、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用顿号.例: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其它如“工农业”“中外记者”“甲乙丙丁“等都是这样.

(三)、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

例:我家住北京朝阳区、和平里.(此句顿号前后是领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中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

(四)、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

例:老刘病了.昨天小张给他送去点心和水果.

(五)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一群年轻人在唱歌,跳舞.

例: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六)如果要把简短的并列词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词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世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七)邻近的两个数字(

一、

二、三„„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是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例:

三、四米十之

七、八

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

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

(八)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例(略)

顿号 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说明:

一般为词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用顿号。顿号一般表并列,考试大多考查层次关系。

作者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松、古松、洞天和云海。

注意:

1.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距这里二三里

他三十六七岁

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今天做值日的是

四、五组

2. 太短的并列成份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省市领导

工农兵

中小学生

城乡交流

调查研究

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分析:“中”、“小”是极短的并列关系,仅凭读音自然停顿便可区别,故不用顿号。“德”等五个方面看似极短,但是“德育”等得缩略,应用顿号。

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 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我们有了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4. 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而有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 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6. 并列成份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如何正确使用顿号

顿号,是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用顿号。顿号一般表并列,考试大多考查层次关系。 作者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松、古松、洞天云海。 注意:

1.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例: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C.这瓷器有五六百年历史了。 再如:

三五天 十五六岁 五六十种 十之八九( 表概数) 他三十六七岁。 距这里二三里

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全文共六部分,却有三四个部分意思含混不清。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例: 全文共六部分,其中第

三、四部分意思含混不清。 退居

二、三线的老同志 今天做值日的是

四、五组。

2.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生员工/风马牛不相及 / 男女老少/ 中小学生/ 大专院校/ 科学技术/省市领导/城乡交流/工农兵/调查研究/指战员/关停并转/甲乙丙丁/中外记者/听说读写/大专院校,其间就不能用顿号。例:

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b.这个县有30多所中小学。

也可这样理解,停顿较小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 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较小,又不会产生歧义,这时,中间就不必加顿号。“风、马、牛”三个词语之间停顿较小,不应该用顿号。正如平时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并列,中间并不需顿号。

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 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这类连词一般用在只有两项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顿号不能和“和”“或” 等同用。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 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此句用了“和”,前面的顿号应该删去。)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3 4.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即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

A.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B.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C.她衣服新潮夺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D.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当并列的介宾短语做状语,一般用逗号。但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成分做定语时,一般都用顿号。

5.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新不水平。 市一中学的校长、主任、第三中学的校长、 主任都来开会了。(此句混淆了并列词语的大小层次。第二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6. 并列成份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操场上响起了拉拉队响亮的声音:“加油!”“加油!” 7. 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8. 并列的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伊犁苹果啊、库尔勒香梨啊…… ,走到哪儿都闻得见诱人的香味。

哥哥经常给我讲他的游泳啊、放牛啊、捉麻雀啊。 (顿号应改为逗号) 小红的课桌上堆满复习参考用书,《物理精编》啊、《数学同步》啊、《政治大课堂》啊、《英语天天读》啊...... (顿号应改为逗号)

9.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如: 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再如:

我家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

这个例句中的顿号不能用,因为顿号的前后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领属关系。

10.并列的成分如果完全是带引号或带书名号的短语或文章、书籍组成,那么并列成分之间不必用顿号。如:

①课文(《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姨太太”等,分别比喻什么? ②第五册中的《阁夜》《旅夜书怀》《客至》《咏怀古迹(其三)》《登岳阳楼》都是杜甫后期著名的律诗代表作。

但是,如果在这类并列成分之中,还有其它的词语,则仍需要使用顿号,如:

①斯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狄更斯的《双城记》、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都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②请结合文章(《说“木叶”》)说说古典诗歌中“木”与 “树”、“落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并列成分已用书名号、引号,不再用顿号,但句子较长就用逗号。

4 例 教室里布置简单,只有三幅标语挂在墙上:“学贵有恒”,“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百川归海”。

11.分句之间不用顿号。如: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实际上三个分句,即“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和“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应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

12.如果把简短的并列短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短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如: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东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13.叠词间一般不用顿号。

例如: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练习: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使得句子脉络不清,应用逗号以显示层次。上例,“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二者之间都用顿号就显示不出层次的区别,所以应将“淮剧”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关于顿号使用的口诀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怎样使用逗号

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1.主谓之间的停顿。

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需要停顿,但是下列四种情况需要停顿,使用逗号。

第一 强调主语时,主语后面要用逗号。如:

他,就是北京大学的校长。

她,就是这次比赛中唯一的冠军。 主语较长的,主语后面要用逗号。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他击倒了。 这个演员表上排列在最后一名的小角色,却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第二 复杂短语做主语时,主语后面要用逗号。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的许多同志,立即放下了别的工作,办理这件刻不容缓的事。

每人交一份总结,是校长明确要求的。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

第三 主语后面有语气助词,语气助词后面要用逗号。

他呀,还是改不了这个坏毛病。 你啊,真不争气。

第四 谓语是主谓短语时,主语后面要用逗号。如:

你的申请,校长已经同意了。

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

2.句子宾语较长时,宾语前面要用逗号。例如: 我记得,她那时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姑娘。

我记得,他当时只有十五六岁。

他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打半个小时的太极拳。

3.倒装的成分间(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提前或后置等), 或某些特殊成分间,用逗

5 号。如:

(1)我们的祖国正高速度地向前进,沿着前进的道路。(状语后置)

(2)眨眼间,岗尖岗尖的四大堆柴草已经准备好!(状语前置)

(3)他走进教室,轻轻的。 (状语后置) (4)轻轻的,他走进教室。(状语前置)

(5)忽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了急促的铃声。(状语前置)

(6)在那间破旧的小屋里,父子俩生活了三十年。(状语前置) (7)出来吧,你们!(主谓倒装)

(8)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主谓倒装) (9)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定语后置)

(10)老李,我们的班长,昨天进京受奖去了。(同位词)

(11)王川,我们的班长,昨天病倒了。

(12)这位是我校校长,全国劳动模范。

(13)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插入语)

(14)我们,包括领导同志,明天都要去植树。(插入语)用在独立语后 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注意:据说后面不能用冒号) 我来北京,往少里说也有十几次了。 4.并列短语中的逗号。

并列短语作谓语或补语时,并列短语之间一般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

①这篇文章真实,感人。

②这篇文章写的真实,感人。

较长的并列短语之间一般用逗号。如:

政治的黑暗,阶级的矛盾,人民的疾苦,在他的作品里都充分地反映出来。

用在并列词组之间(有时可与顿号互换)。 例如: (1)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

五大哨口。 (表强调)

(2)铅笔,橡皮,电子计算器,各式圆规,大大小小的塑料三角尺,占据了半张办公桌。(因并列的各个成分有的较长,停顿大)(表强调)

(3)水稻、小麦、棉花,化肥、石油、煤炭,这些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因各项之间有不同的层次分别,逗号用来区分不同的并列层次,顿号用来表示同一层次中各个成分的并列)

若并列的是词语一般用顿号,但并列的是词语后有语气词则一定要用逗号。 例如:

(场长)介绍给我们看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箱子、水獭、野猫……种类实在不少。 (场长)介绍给我们看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呀,箱子呀,水獭呀,野猫呀……种类实在不少。

反复的词语之间要用逗号,如:

水,水,我要喝水。

4.复句中,分句内部或分句之间,经常用逗号。例如: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2)今年春节,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 6 任务重 、工程难、规模大。("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不是句内成分并列,而是三个分句并列,应用逗号)

某些句中关联词后面有时也用逗号。这往往是出于强调的需要,一般关联词语后是不必停顿的。 (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只能用在后一个关联词的后面,如:如果……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如: 但是,我还有话要对你说。 劳动很艰苦,可是,我们根本不怕。

5.有些并列的宾语之间,既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顿号。

如: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 6.用在次序语后面。如:

第一,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加劲干; 第二,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逗号”使用错误的试题

1.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干红的灿烂春光。(04江苏省)

2.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04湖南省)

3.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04山东省等)

4、张依朋把自己的烦恼,苦闷,一股脑儿地向王校长倾诉着,说话中间还不停地叹着气。(05湖北卷)

5、“是谁找我们来凿墙的?是您老人家吧?先凿哪面墙呀,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 (05湖北卷)

【分析】1句中“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总括性的话语,其前面应该用冒号;而现在用了逗号,显然不正确。

句子之间的并列,可用逗号,也可以用分号。如果其中表示并列的一个意思已经用了两个以上的句子来表达,那么表示并列就该用分号了。这样,2句中“用力大了”、“用力匀称”的前面都不该使用逗号,而应该使用分号。而词语之间的并列可用顿号,4句“烦恼,苦闷”间应改为顿号。

3句中所引为独立引用,说话人在前,所以“表示”后面应该用一个表示提起下文的冒号,而现在用了逗号,显然不合适。5句“先凿哪面墙呀”显然是个问句,后面应用问号。另外“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是选择问句,“哇”后应加逗号。

第五篇:儿科患者中常见的用药错误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王晓玲 刘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张晓乐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4-13

儿科及新生儿患者有一些独特的疾病,且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也较成年人有所增加,因此,儿科及新生儿患者用药时更易产生错误。

处方适应证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男,2岁,主诉:呕吐2天,腹泻1天。患儿先吐后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脓血,无腥臭味,约10次/天。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4次/分,腹软无触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 6.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 51.9%,大便示轮状病毒阳性。诊为:秋季腹泻。医师给予头孢孟多酯钠抗感染治疗。

分析 儿童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除非患者有细菌感染的指征,不应使用抗菌药物。从病历提供的信息看,并未找到细菌感染的依据,但医师使用头孢孟多酯钠静点抗感染。结合本例情况,认为属于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处方错误。

■ 小贴士

1.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法规和指导原则培训。

本案例既可能是属于规则基的错误,也可能是属于知识基的错误。但无论基于哪种类型的错误,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

2.在电子处方系统中建立“防火墙”。

防范上述错误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在电子处方系统建立“防火墙”,在医师开具相关药品时提示医师注意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避免用药错误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用药交待失误

典型案例

患儿,女,3岁,哮喘发作期。由于哮喘患儿需要使用吸入性激素控制症状,鉴于其年龄小无法单独使用布地奈德粉吸入剂的装置,医师让家长购买储雾罐并交代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和储雾罐配合使用。但储雾罐不属于药品,不在门诊药房发放,门诊药师交代用药方法时仅仅教育患儿家长各项药品的使用方法,并未告知家长储雾罐应当怎样和激素吸入装置配合使用。患儿再次复诊时,医师发现患儿按照成人和大孩子的吸入方式使用激素吸入装置,并未使用储雾罐,导致激素吸入量不足,哮喘控制不理想。

分析 儿童医院全部是家长取药,药师见不到患儿,而儿童的用药方法、剂量是按照年龄、体重决定的。由于门诊咨询药师工作繁忙,若未注意患儿年龄,则很容易按照最常规的方式进行用药交代和咨询,而忽视一些少见情况。

■ 小贴士

1.充分地掌握信息与良好沟通。

做用药交待的药师应充分掌握患者信息。在本案例中,患儿年龄信息应显示在处方上,发药药师或咨询药师可能忽略了患儿年龄,未提醒家长购买并使用储物罐,导致患儿用药方法的错误,治疗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药师在发药交代时,应该确认患儿家长已完全理解,这才是良好沟通的目的。

2. 用药交待应规范。

做好用药交待对药师的专业技能和经验都有较高要求,窗口发药的药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没有足够时间交代全部药品用法用量,加上经验不足,容易遗漏重要注意事项。因此,对药理作用剧烈、有特殊使用方法、有特殊使用注意的药品应规范用药交代的内容,以保证患儿正确、安全使用药品。

处方给药途径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男,1个月,主诉:鼻出血1天。查体:鼻衄,四肢淤点淤斑。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100 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100 s。诊为维生素K缺乏。医生给予静脉注射维生素K1治疗。患儿用药1分钟后出现气促、喘憋,15分钟后出现红色皮疹。停药后,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消失。

分析 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本品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时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 mg/min;静注过快(超过5 mg/min)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病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结合本例情况应属于错误的给药途径。

■ 小贴士

1.学习掌握药品知识。

医师对药物知识(尤其是用法用量、禁忌及适应证、注意事项等)的不完全掌握,可能导致处方错误。

2.完善并加强电子处方系统建设。

医院应设有电子处方集、患者特殊信息警示等处方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的帮助和提示信息可减少此类差错发生。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给药剂量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女,4岁,体重15 kg,主诉:咳嗽7天,发热1天。入院查体:体温38.8℃,呼吸30次/分,咽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细湿音。实验室检查:WBC 14.03×109/L,NEUT 85.2%。提示细菌感染可能性大,处方给予头孢氨苄颗粒500 mg/次,一日3次,抗感染治疗。

分析 头孢氨苄为半合成的第一代口服头孢菌素,口服吸收良好,半衰期仅为0.6~1小时,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应采取一日多次给药形式。头孢氨苄(说明书)成人剂量:250~500 mg/次,每6小时一次;儿童剂量:按体重一日量为25~50 mg/kg,每6小时一次或一日2~4次。根据年龄推算,患儿4岁体重约15公斤,上述处方的一次用量已达到成人剂量(一次500 mg),结合本例情况属于超剂量用药。

■ 小贴士

1. 学习掌握药学相关知识。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特别是新生儿,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药物代谢水平方面,和成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儿童的药物清除率较低,药物中毒的风险更大,因此用药剂量较成人更须准确。

儿童用药剂量应按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每千克或每平方米用量),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

2. 采用具有错误检识和限制措施的用药管理系统。

合理用药相关知识信息量巨大,仅依靠个人记忆很难保证完全正确。管理系统应提供药品信息获得途径,对用法用量等严重错误能检识并提供限制措施,如医师工作站可以提供电子说明书或电子处方集等。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给药技术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男,4岁,主诉:咳嗽5天,发热1天,体温39℃,伴流涕,诊为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医师处方肺炎合剂20 ml,一日3次;阿司匹林泡腾片200 mg/次,需要时服。家长回家后将阿司匹林泡腾片掰成四份,让患儿配合白开水吞服,造成患儿恶心、上腹不适。

分析 由于对胃刺激,阿司匹林一般被制成肠溶片,用水冲服。在用于发热或镇痛时,为迅速发挥疗效,可制成泡腾片,用温开水溶解后服用。泡腾片中柠檬酸钠的缓冲作用以及碳酸氢钠的中和作用降低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副作用较普通片剂低。而本案中患儿家长的服药方法显然错误。

■ 小贴士

1. 加强特殊药品的用药交代。

有些药品用法特殊,需要药师特别叮嘱患儿家长用药注意事项,以防患儿家长按照习惯性用法给患儿服药,出现用药方法错误的情况。如果时间允许,用药交待后还应请患儿家长复述主要内容以保证其正确理解。

2. 根据用药交代的需要,药房可制成适用的不干胶标贴,在用药交代的同时贴上标贴,以提示正确用药。

儿科临床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1 严格掌握适应症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方面比较娇嫩,组织器官尚不成熟,生理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外界侵袭的能力极弱。因此选择药物时应充分了解患儿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严格掌握适应症,精心挑选疗效确切、安全、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药物。特别要注意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尽可能少用或不用。选用抗菌药物时,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急需治疗的患儿在未获得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前,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感染部位、发病场所、发病季节、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认真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的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待获得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应立即给予调整。

2 根据儿童生理特点,选择适当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也关系到药物的分布和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作用持续时间。应根据儿童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慎重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常用给药途径可分消化道给药和非消化道给药两大类。

2.1 消化道给药 (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安全的给药方法,除了作用于胃肠道局部的药物外,都要经消化道粘膜吸收以产生预期的药理作用。口服给药的吸收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易溶解及吸收慢的药物可能吸收不规则、不完全;刺激性的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易被胃酸或消化道酶破坏的药物不能口服给药;食物等胃肠道内容物的量和性质可影响药物吸收;此外还受pH与肝首过作用的影响。由于影响口服吸收的因素较多,剂量不如注射剂准确,特别是吞咽能力差的婴幼儿,口服给药受到一定限制。(2)口腔给药:口腔粘膜上皮为多层扁平上皮细胞,仅舌表面及口唇部有角化现象,粘膜由脂质构成,能允许脂溶性药物通过。口腔粘膜分布有许多血管,口腔吸收药物通过颈内静脉到达心脏,不存在首过作用。口腔给药有舌下给药与颊粘膜给药。对于易在胃酸中灭活或存在首过作用而不适宜口服的药物可考虑口腔给药,如用于哮喘的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等。(3)直肠给药:直肠在大肠下部,适用剂型为栓剂与部分灌肠剂。药物从直肠下部吸收后,不经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可保证那些易在肝脏代谢的药物的有效性。脂溶性的药物在直肠易于吸收,即分子型比离子型容易吸收。

2.2 非消化道给药 (1)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不存在吸收问题,且可准确调节剂量,还可用于注射大容量及有刺激性的药物,尤其适用于急救,但较易发生不良反应。油剂或不溶性药物不能静脉注射。(2)动脉注射:药物可直接到达作用部位,适用于某些肿瘤化疗药物,但操作复杂,不常使用。(3) 肌肉注射:水溶性药物很快吸收,其吸收与局部血流量有关,可注射中等容量药物,但不宜注射矿物油剂。(4)皮下注射:水溶液易吸收,也可用混悬液。不宜用于大容量药液,其吸收亦与局部血流量有关。(5)椎管内注射:药液直接进入脑脊腔,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可由此途径给药,也用于某些局部麻醉药,操作也较复杂。(6)呼吸道给药:经肺泡毛细血管吸收,吸收面积大、速度快,主要用于某些麻醉药与哮喘治疗药。如为固体药物,其吸收与颗粒粒径关系较大。(7)透皮给药:药物经皮吸收与药物分子量大小以及脂溶性等有关。透皮吸收比较安全、方便、病人痛苦少,但这种制剂工艺较复杂。目前已上市者不太多,但发展迅速。 3 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儿科用药剂量的计算,历来是儿科医务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用药后总希望病人体内的血药浓度尽快达到并保持在治疗浓度范围之内,为此需要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制定给药方案。积极开展血药浓度监测,根据测得的血药浓度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是最有效的科学用药方式,但目前在我国一般医院普遍开展血药浓度监测还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故主要还是以经验用药为主。由于儿童机体发育不够成熟,其药动学、药效学、药物感应性与成人相比都有它的特殊性,个体差异大,许多药物儿童剂量的计算,需视药物的性质而定。

常用药物剂量计算方法种类很多,可根据药物的特性选用。

3.1 根据儿童体重计算用药剂量 许多儿科常用药物的儿童与新生儿公斤体重剂量是已知的,对这类药物剂量的计算,比较简单,以公斤体重剂量乘以体重公斤数即可。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实用,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儿童用量=儿童剂量×体重。

(1)体重的估算:进行实际称量,结果准确,故为临床所常用。但对大多数门诊病儿,特别在冬季脱衣不便,实施称量有一定的困难,可根据年龄,对体重进行估算,视儿童营养状况适当增减。

(2)公斤体重剂量的选择:有些药物用途或给药途径不同,公斤体重剂量可能不同,需根据用药目的、给药途径选择相应的公斤体重剂量。有些药物,公斤体重剂量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择,一般情况可选择中间平均值计算所需剂量。计算结果不一定是整数,为了方便用药需根据该药物制剂规格,稍加调整。年长儿,特别是学龄儿童,算出的剂量往往稍微偏高,可采用公斤体重剂量偏下或下限值。有时算得的剂量可能比成人剂量还大,实际给药时不得超过成人剂量。幼儿按公斤体重剂量计算所得结果,往往稍为偏低,可采用公斤体重剂量偏上或上限值计算。此外还需结合临床经验或病情适当增减,例如营养不良,对药物敏感性增加,应酌情减量,Ⅰ度营养不良者减15%~25%, Ⅱ度营养不良减25%~40%。有些药物,其公斤体重剂量在不同的文献有一定出入,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法不同或个体差异所致,可进行比较研究后选用,一般情况可以近期国内权威性的文献为准,必要时可测血药浓度后选择。

3.2 根据成人剂量折算 新药或其他缺乏儿童或新生儿公斤体重剂量资料的药物,可根据成人剂量按体重比例折算方法计算儿童剂量,但方法比较粗糙,仅适用于一般药物的计算。计算结果对幼儿往往偏小,应用时宜结合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儿童用量=成人用量×儿童体重/100。

3.3 按体表面积折算剂量 按体表面积折算,更能反映全身体液和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计算方法,可适用于各年龄段包括新生儿及成人的整个阶段。

按体重折算剂量与按体表面积折算剂量,存在一定差异。一般认为体表面积法计算儿童剂量比较合理,但计算起来比较麻烦,其前提是需要准确的儿童体重与身高数值。实际工作中,对每一病人特别是门诊病人测量体重与身高较难做到,只能根据年龄估算,所以按体表面积计算剂量,不大方便,故临床上目前仍然较普遍采用按千克体重剂量计算剂量。

3.4 利用小儿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剂量 近年来,随着临床儿科药学特别是儿童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儿童血药浓度测定的开展,利用儿童药代动力学研究得到的参数来设计临床给药方案,计算用药剂量,并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进行调整,使患儿体内药物浓度尽量达到有效治疗范围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水平上,并在此浓度范围内维持一定的时间,结果令人满意,使经验用药提高到科学用药的水平上。血药浓度测定普遍开展目前尚有一定难度。有些药物具有可测的治疗作用指标,如血压或心率变化等,可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来计算或调整剂量,不一定需要测定血药浓度;还有一些药物的作用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密切或系局部用药,也没有必要测定血药浓度。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及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还可受到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情况较复杂。用药时如能运用药物动力学研究成果和参数,例如有效药物治疗浓度范围、半衰期等计算用药剂量,估算用药后某一时刻体内所剩药量或体内药物浓度,即使比较粗糙,亦有助于科学用药。

3.5 其他 有些药物剂量适应幅度较大,如复方甘草合剂、驱蛔灵、硫酸镁等可按年龄递增。有些药物,如消化药、蓖麻油等仅分婴儿与儿童剂量,有些药物的剂量对整个儿童期都一样,如甲苯咪唑、大蒜素等,甚至和成人一样。有的药物应用目的不同,剂量亦不同,如阿司匹林。有的根据病情,剂量有所不同,如肾功能受损时,应根据受损程度减少剂量。所以,计算药物剂量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小儿生理特点、病情轻重、药物作用及适用范围,结合临床经验,酌情应用,不可机械地千篇一律。

4 根据儿童和药物特点,注意给药方法

4.1 根据儿童生理特点,注意给药方法 给儿童用药,应因势利导。根据儿童年龄不同阶段生理特点和自主能力不同,采取适当的给药方法。特别是口服药,新生儿、婴幼儿吞咽能力较差,吞服片剂有一定困难,且大多不愿服药,稍有不慎还可误入气管。因此新生儿和婴儿最好给予滴剂,幼儿可给予糖浆剂、合剂、混悬剂等液体制剂,学龄儿童可给予片剂、胶囊等,并注意色、香、味,以减少或避免婴幼儿服药不合作等情况。喂药时还要耐心、仔细,防止药物的溅洒、量取误差等引起的给药剂量不准。同时口服给药要防止呕吐,切不能采取硬灌等粗暴方法,以防意外。

4.2 根据药物特点,注意给药方法 (1)给药时间:特别是口服药,很多药物的吸收可受儿童生理变化和食物影响,因此根据药物的特点,制订给药时间非常重要。(2)给药次数:药物都有各自的半衰期,应该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制订给药次数,必要的话还应明确告知两次用药的间隔时间。(3)给药浓度和速度:应严格按药物要求配置适当的浓度和给予适当的注射速度。(4)给药方法不少缓释片是不能分割或磨碎使用的,特别是儿童应用时应注意。(5)药物相互作用

5 严密观察儿童用药反应,防止药物不良事件发生

儿童应激能力较差,对药物较敏感,极易发生药物不良事件,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变化,以免由于药物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

上一篇:电力安全小词典下一篇:mba的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