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教案范文

2022-06-04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诸葛亮的教案范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诸葛亮的教案范文

诸葛亮教案

《诸葛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诸葛亮的生平,搜集诸葛亮的相关材料。

2、理解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书信。

3、学习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意。 难点:诸葛亮生平介绍, 收集诸葛亮的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的文材料、了解诸葛亮的品质、精神。 教学准备:

收集的与诸葛亮相关的材料 。 诸葛亮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诫子书》。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理解文章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4、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介绍诸葛亮的故事、资料。

六、活动广角:“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启示。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

七、成长阶梯:第3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附:《诫子书》释意: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及。

第二篇:六年级传统《诸葛亮诫子书》教案

基于小组合作的自主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诸葛亮》之《诫子书》教学设计

郭宜敬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借助预习案,读通“人物剪影”和《诫子书》的内容;结合文意,提出疑问,培养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为上课打好基础。)

2.通过“解说人物”的方式,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并且激发《诫子书》的兴趣。

3、通过诵读,研读《诫子书》,基本理解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的文意,提高诵读能力。

4.反复练读,积累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预习,培养自学的习惯。 2.在练习中,提高诵读诵读能力。 3.在探究中,质疑,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古代名人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在探究中,加深对文段的理解和感受,受到启发,领悟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中华经典诗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难点: 对文段的理解和感受,受到启发,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补充材料)”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主要采用 “读,诵,记,背”等学法,辅以讨论交流。 四.教学安排:2课时。

基于小组合作的自主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正姿,齐颂《列子 汤文二则》。(2分)

二、复习导入(3分钟)

1.复习导入:东汉著名军事家马援告诉他的侄子,要效龙伯高敦厚周慎。 生:诵读《诫兄子严、敦书》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名人——诸葛亮2分

三、人物剪影(8分) (1)指名读《人物剪影》 (2) “诸葛亮”留在我心中。

要求: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诸葛亮”。 (3)“我的感受,我的好奇(质疑)”?

三、《诫子书》(20分钟) 1.检查预习:齐读《诫子书》 2.自学《诫子书》

(1)自学提示:(小组内学习,10分钟完成学习目标: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理解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交流展示

小组比赛:背诵一人得一分;发言一次得一分 (3)教师点拨,补充材料,适当深化

四、温馨点击

出示温馨点击,了解知识点。

五、作业——活动广角

读《三国演义》,评说诸葛亮。

第三篇:《诸葛亮和小皮匠》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有关描写乌江特点的句子。积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

2.读懂课文,能根据板书和图片用几句完整、连贯的话来简单介绍课文的部分内容。 3.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能简单地说一个聪明人的故事。 2.积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

3.读懂课文,能根据板书和图片用几句完整、连贯的话来简单介绍课文的部分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引读法、自我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其他学生评价。

2.认读生字。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真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诸葛亮和小皮匠》 3.展示学生课前的朗读录音,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回顾生字同时,唤醒孩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激起孩子学习兴趣。)

二、新授

(一)学课文第二段。

1.同桌读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师引读,出示图,看图总结过江的办法。并板书:架人桥,架不成;用木筏,学“筏”——竹子头,撞坏了。 3.了解了这两个办法,你能不能借助板书,看看图片,完整、连贯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小组准备)

4.讨论。

5.小结:是呀,相信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并不是第一次遇到渡江的问题,也许他曾经也用?或?这些办法轻松过了其他的江河。但是这一次,他遇到的乌江——?(板书:过江失败)但是,如果不抓紧时间过江,敌人可就跑远啦,聪明绝顶的诸葛亮这次——(发愁)了。

6.引读第3段,随即穿插想象说话。

师:但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聪明过人的他马上想出了第三个办法,那就是?(词卡:张贴布告),去向老百姓们(词卡:征求办法)也就是广泛收集过江的办法。当时他可能会想:我想不出过江的好办法,但也许……他可能会想?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是呀,人多力量才?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不同需求,选择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7.出示布告

老师帮你们拟了一份布告,但不完整,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 布告

我军要过乌江( ),但是乌江( ),( ),我军过不去。我军已用了( ),可是( );也用了( ),可是( )。

特此张贴( ),征求( ),有办法者,( )。 四人小组完成布告。

(四)、学第四段。

1.师: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谁揭了布告?原来是小皮匠(动作:揭),瞧,我们曾说过:用口喝,没水渴,现在还可以加上一句那就是用手?你们知道吗?在那个时候,揭布告可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因为如果揭了布告却又想不出好主意,可是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的,弄不好还会丢了性命。小皮匠敢去揭布告,说明什么呀?

2.引读第四段。现在你知道了小皮匠们想出的妙计就是做?(板书:用牛皮筏) 看图理解“牛皮筏”。

师:牛皮筏作为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一直沿用至今,瞧,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在中国的兰州地区,人们坐着它渡黄河的情景。仔细看,一整张牛皮被缝合在一起,充上气后就像救生圈那样有了浮力,加上牛皮有韧性,有弹性的特点所以不怕?最终帮助诸葛亮和他的士兵们(板书:成功过江)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整天和皮革打交道,深知牛皮?充上气后还有了?所以想出了连聪明过人的诸葛亮都没想出的过江好办法。难怪课文中这样写——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是呀,诸葛亮虽然聪明绝顶,但他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难题,但是他能广泛征求别人的意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三、练习

1.课文内容我能填空。

三国时,诸葛亮带的兵被乌江挡住了追击敌人的去路,他让士兵(

)、(

)都不行,只好叫人(

),征求(

)。三个小皮匠(

)布告,帮诸葛亮想出了过江的办法,那就是(

),这真是:“(

)。”

四、总结

1.读完本课,你有什么想法?

2.实际上三个小皮匠在才智上是不如诸葛亮的,但长期的生活经验让小皮匠给诸葛亮提供了过江的办法,他们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解决过江问题上胜过了诸葛亮,因而就有了这样一句俗语: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现在人们常常用这句话也来说明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

五、作业

学了课文,大家一定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更感兴趣了吧,是呀,关于他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比如《空城计》,比如《草船借箭》……有兴趣的小朋友不如去找来读读,相信一定会对你很有启发。

六、板书

诸葛亮和小皮匠

聪明过人

平凡普通

用牛皮筏(不怕撞)过江成功

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

第四篇:诸葛亮的

诸葛亮的“空城计”并不空!

读《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这个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什么是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空城计就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后世认为,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那么疑问出来了,诸葛亮如此谨慎之人,连魏延要率5千人马出子午谷的险也不冒,怎么会冒指挥机关被端掉,自己被俘的危险呢?单纯视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博弈,未免太小看空城计的合理性。

实际上空城计并不空,并不是完全靠虚来退敌的。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尽失时,正着手安排北伐军撤兵事宜:所以一开始就安排关兴及张苞各引精兵三千人往武功山,又令张翼先遣剑阁以备妥归路,再命马岱及姜维殿后准备埋伏,最后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而诸葛亮亲率五千兵马运粮,这些分拨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开始。

并不是诸葛亮打算只用一座空城吓司马懿,或者毫无准备之下被迫迎战,事实上诸葛亮在事前的分拨安排,却鲜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这与事前没有准备,赌运气冒险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有人认为司马懿“养敌自保”,或是诸葛亮“走险棋”,不如仔细落实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比较具体根据而不沦于幻想迷惑。

从火烧新野及博望用水开始,屡被吓得惨败的魏军官兵,在其心目中,诸葛亮是个善用诱兵的奇兵专家。而且魏军亦向来善用诱兵,从早年的濮阳之役诱取吕布,以及官渡之战诱斩文丑等,魏军早知贪饵受诱的下场──壮烈牺牲地重创负伤。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集结大军来袭,不管是移动三郡居民或是节度蜀兵诸将的行动,都不会是小活动而不为人所知,纵使司马懿不知蜀兵虚实,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规模的移动。但是司马懿等魏军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军,却无任何大规规重兵,这些蜀军怎会消失不见呢?移防的蜀军人在何方呢?会不会是埋伏准备袭击呢?是不是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诱兵引导魏军入城受死,以诸葛亮为蜀军的最高领导,谁敢掉以轻心看扁?

司马懿再冒失也要盘算诸葛亮的麾下大将,像关兴、张苞、马岱、王平及魏延等蜀兵诸将,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还是隐匿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或是研判蜀兵诸将悉数逃亡,仅剩诸葛

亮一人落单,眼中没有蜀兵诸将存在,除非司马懿得意豪赌,自认逮到没有护卫兵团的集团主帅,这若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诸葛亮设下陷阱,以诱兵请君入瓮。

司马懿原本不信哨兵报情,亲自探敌求证后,于是采取谨慎的措施。先行后退,再缓徐图:若有埋伏,则顺势引退;若无埋伏,则再兴战事。从司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盘问当地居民有关蜀军虚实,便可得知司马懿的确有卷土重来的军事行动,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魏兵一路吓回长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再另谋主意,而非惊吓大逃。

后来就在武功山的小路,关兴及张苞杀声盈谷,更兼魏军心疑,岂敢久停。曹真本想贪功追杀,不意却半途中伏,被诸葛亮事前所分拨安排的姜维及马岱拦截,不得不引兵鼠窜而还。司马懿若不早退,差点就落得曹真的下场。随着司马懿撤兵暂退,诸葛亮趁机撤回汉中。事先有“分拨安排”,事后有“埋伏交战”,遂使诸葛亮以风声鹤唳的静肃,巧设空城疑计而圈套司马懿。

演义中魏军有十五万,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暂出,而关兴及张苞各领三千,这里已有一万一千名,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各军未计,若再把街亭战场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等残军计入,还有赵云及邓芝的箕谷疑军合并计算,恐怕兵不见得少。

《汉晋春秋》中诸葛亮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人数不少。若是司马懿大军以众凌寡,又何需在意区区万名蜀兵呢?事实上诸葛亮也不是仅带万人就敢北伐,连南征南蛮都不只动用万人,北伐又怎只用万人。司马懿的对象不仅是诸葛亮的直属本队,更应考虑全体北伐大军。人数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战国时长平之役,赵卒虽以四十余万人之众,仍落入秦军包围而挨饿,最后还被迫投降坑杀。汉中一带的山岳地形,满布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及天隙等险要,以石穴丛林等障碍,最怕身陷死地而无逃生余地。山林还不利于魏军骑兵的奔驰,山谷中的关隘其中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兵卒虽多,忽略地形的限制,岂不大意。

诸葛亮已有大军,兼有地利,司马懿虽有二十万,但仍未必占尽上风。司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诸将的所在,面对只剩诸葛亮一人的军队,除非司马懿目中无人,看不见魏延、高翔、赵云及王平等蜀将。否则司马懿则应推敲这些蜀兵诸将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诸葛亮在后来善用诱兵斩杀张合及王双等人,更证明魏兵冒进的下场,自食轻敌的恶果,恐将遭身死败亡之途。

第五篇:诸葛亮的故事

在路上

卧龙岗上卧龙起,旷世奇才一布衣。巧借东风烧赤壁,尤凭妙策解重围。三分天下终如愿,六出祁山竟不归。长恨鞠躬空尽瘁,中原未换帝王旗。

———题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诸葛亮于博望坡一战成名,从此,诸葛亮在帮刘备一统天下的道路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东汉末年,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在这时,南蛮孟获举兵犯蜀,于是诸葛亮带兵踏上讨伐南蛮之路。为使孟获服输、不再为敌,孔明七擒七纵,使得孟获发誓:以后绝不再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但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

在路上,虽在千里之外,也不忘蜀国大事;在路上,虽有重病在身,也不忘三顾之恩;在路上,虽已无力回天,也不忘汉家基业。

上一篇:中国移动品牌范文下一篇:中国清洁生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