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运输主要统计指标

2022-11-27

第一篇:公路运输主要统计指标

主要卫生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一、卫生资源

1.卫生机构:指从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从民政和工商行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取得法人单位登记证书,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或从事医学科研和教育等工作的单位。包括医院、疗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村卫生室、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监督机所(中心)、医学科研机构、医学在职培训机构、健康教育所(站)等其他卫生机构。

2.医疗机构:指从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包括医院、疗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村卫生室、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 、急救中心(站)和临床检验中心。

3.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

4.营利性医疗机构: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弥补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5.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和护理院,不包括专科疾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和疗养院。

6.中医医院:包括中医(综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

7.专科医院:包括口腔医院、眼科医院、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胸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皮肤病医院、结核病医院、麻风病医院、职业病医院、骨科医院、康复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美容医院等其他专科医院,不包括中医专科医院、各类专科疾病防治院和妇幼保健院。

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指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的基层卫生机构。

9.卫生人员:指在医疗、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学科研和在职教育等卫生机构工作的职工,包括卫生技术人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一般按支付年底工资的在岗职工统计,包括各类聘任人员及返聘本单位半年以上人员,不包括临时工、离退休人员、退职人员、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和返聘本单位不足半年人员。

10.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检验技师、影像技师(士)、卫生监督员和见习医(药、护、技)师(士)等卫生专业人员。不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如院长、副院长、党委书记等)。

11.医生: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医士。

12.医师: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13.执业医师:指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及其“级别”为“执业医师”且实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实际从事管理工作的执业医师。执业医师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和公共卫生。

14.执业助理医师:指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及其“级别”为“执业助理医师”且实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实际从事管理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和公共卫生四类。

15.管理人员: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学科研与教学等业务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从事党政、人事、财务、信息、安全保卫等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

16.工勤技能人员: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人员。分为技术工和普通工,技术工包括护理员(工)、药剂员(工)、检验员、收费员、挂号员等。但不包括实验员、技术员、经济员、会计员、统计员和研究实习员等,这部分人员分别计入其他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

17.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口数X1000。

18.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数+执业助理医师数)/人口数X1000。

19.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注册护士数/人口数X1000。

20.床位数:指年底实有床位数,包括正规床、简易床、监护床、超过半年的加床、正在消毒和修理床位、因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床位。不包括产科新生儿床、接产室待产床、库存床、观察床、临时加床和病人家属陪侍床。

21.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院床位数+卫生院床位数)/人口数X1000。

22.设备配置率=配置某种设备的机构数/同类机构总数X100%。

23.卫生总费用:反映全国当年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量,用筹资来源法测算。分为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三部分。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指各级政府用于卫生事业的财政拨款。包括:卫生事业费、中医事业费、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费、计划生育事业费、医学科研经费、预算内基本建设经费、卫生行政和医疗保险管理费、政府其他部门卫生经费、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补助经费。社会卫生支出指政府预算外社会各界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包括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费、社会其他保险医疗卫生费、商业性健康保险费、非卫生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办医支出、企业医疗卫生支出、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经费、卫生预算外基本建设支出、私人办医初始投资、公共卫生机构预算外资金投入等。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指城乡居民用自己可支配的经济收入,在接受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时的现金,包括城镇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和农村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

24.人均卫生费用=某年卫生总费用/同期平均人口数。

25.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某年卫生总费用/同期国内生产总值X100%。

26.每一职工年业务收入=年业务收入/年平均职工数。

27.每一医师年业务收入=年业务收入/年平均医师数。

28.年内病人欠费率=年内病人欠费总额/年业务收入X100%。

二、医疗服务

1.总诊疗人次数指所有诊疗工作的总人次数。诊疗人次数按挂号数统计,包括:①病人来院就诊的门诊、急诊人次;②出诊人次数;③单项健康检查及健康咨询指导人次;④未挂号就诊、本单位职工就诊及外出诊疗不收取挂号费的,按实际诊疗人次统计。 患者一次就

诊多次挂号,按实际诊疗次数进行统计,不包括根据医嘱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处置工作量。 2.急诊病死率=急诊死亡人数/急诊人次数X100%。

3.观察室病死率=观察室死亡人数/观察室留观人次数X100%。

4.出院人数:指所有住院后出院的人数,包括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及其他人数。其他人数指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

5.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入院人数/(门诊人次+急诊人次)X100。

6.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人次数/住院危重病人抢救人次数X100%。

7.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包括消毒和小修理等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病床。

8.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人数)总和。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 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9.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10.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11.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X100%。

12.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13.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14.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15.治愈率=出院人数中的(治愈人数+其他人数)/出院人数X100%。

16.好转率=出院人数中的好转人数/出院人数X100%。

17.住院病死率=出院人数中的死亡人数/出院人数X100%。

18.观察室病死率=观察室死亡人数/观察室留观病例数X100%。

19.急诊病死率=急诊死亡人数/急诊人次X100%。

20.急诊抢救成功率=急诊抢救成功人次数/急救抢救总人次X100%。

21.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人数/(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人数+入院与出院诊断不符合人数)X100%。

22.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人次数/(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人次数+住院手术前后诊断不符合人次数)X100%。

23.病理检查与临床诊断符合率=病理检查与临床诊断符合人数/病理检查人数X100%。

24.医院感染率=院内感染例数/出院人数X100%。

25.无菌手术感染率=无菌手术丙级愈合例数/无菌手术愈合例数X100%。

26.无菌手术甲级愈合率=无菌手术甲级愈合例数/无菌手术愈合例数X100%。

27.CT检查阳性率=CT检查阳性数/CT检查人次数X100%。

28.MRI检查阳性率=MRI检查阳性数/MRI检查人次数X100%。

29.医师人均每年担负诊疗人次=诊疗人次数/平均医师人数。

30.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诊疗人次数/平均医师人数)/251。

31.医师人均每年担负住院床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医师人数。

32.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医师人数)/365。

33.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又称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医疗门诊收入+药品门诊收入)/总诊疗人次数。

34.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又称出院者人均医疗费用)=(医疗住院收入+药品住院收入)/出院人数。

35.出院者平均每日住院医疗费=(医疗住院收入+药品住院收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

36.居民两周就诊率指调查前两周内居民因病或身体不适到医疗机构就诊的人次数与调查

人口数之比。

37.居民两周未就诊率指调查前两周内居民患病而未就诊的人次数与两周患病人次数之比。

38.居民住院率指调查前一年内居民因病住院人次数与调查人口数之比。

第二篇:主要环境统计指标名词解释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指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外排的间接冷却水(清污不分流的间接冷却水应计算在内)。

〖直接排入海的〗 指经企业位于海边的排放口,直接排入海的废水量。直接排放是指废水经过工厂的排污口直接排入海,而未经过城市下水道或其他中间体,也不受其他水体的影响。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 指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包括经过处理后外排达标的和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两部分。排放标准见GB 8978—1996。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百分率。计算公式是: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100%。

〖工业废水处理量〗 指经各种水治理设施实际处理的工业废水量,包括处理后外排的和处理后回用的工业废水量。虽经处理但未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废水量也应计算在内。计算时,如遇有车间和厂排放口均有治理设施,并对同一废水分级处理时,不应重复计算工业废水处理量。

〖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 指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所含汞、镉、六价铬、铅等重金属和砷、 挥发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一般无机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本身的纯重量。它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其中污染物的浓度相乘求得,也可以通过物料衡算或经验计算公式求得(可参考《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手册》)。 污染物纯重量=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报告期工业废水排放量

污染物的浓度,均以在企业排放口所测的数字为准(含有一类污染物的废水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测定),无论测出的浓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均应统计在内。 〖废水治理设施数〗 指企业用于防治水污染和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实有设施(包括构筑物)数,以一个废水治理系统为单位统计。附属于设施内的水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 指维持废水治理设施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

〖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去除量〗 指企业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经过各种水治理设施处理后,除去废水中所含挥发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等一般无机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本身的纯重量。计算公式是:

污染物去除量=(处理前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处理后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处理的工业废水量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指企业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的气体的总量,以标准状态(273 K,101 325 Pa)计。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燃料燃烧过程废气排放量+生产工艺过程废气排放量

〖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 指燃煤、油、气锅炉、锻造加热炉、退火炉及其他工业炉窑在燃烧过程中所排废气的总量(即燃料和物料不混合的燃烧纯加热过程所产生的废气量)。 〖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 指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总量。如化工、冶炼、建材、化纤、 造纸等行业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指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量。 〖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 指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二氧化硫量。

〖工业烟尘排放量〗 指企业厂区内的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夹带的颗粒物的量。 〖工业烟尘去除量〗 指企业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烟尘量。

〖工业粉尘排放量〗 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颗粒物重量。如钢铁企业的耐火材料粉尘、焦化企业的筛焦系统粉尘、烧结机的粉尘、石灰窑的粉尘、建材企业的水泥粉尘等。不包括电厂排入大气的烟尘。它可以通过排尘系统的排风量和除尘设备出口排尘浓度相乘求得,计算公式是:

工业粉尘排放量= 排尘系统排风量×除尘设备出口气体含尘平均浓度×除尘系统运行时间 除尘系统出口的含尘浓度,均以所测的数字为准,无论测出的浓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均应统计在内。

〖工业粉尘去除量〗 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 去除的粉尘重量(不包括电厂去除的烟尘)。

〖废气治理设施数〗 指企业用于减少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向大气的污染物或对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的废气治理设施数。附属于设施内的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脱硫设施数〗 指在治理设施中有专用(或兼用)的脱硫设备(或系统),其脱硫效率要达到40%及以上,脱硫后不再释放出二氧化硫,比如使系统中有足够的碱性物质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稳定的盐类物质或采用活性炭吸附制酸等方法进行脱硫的设施数。

〖燃料煤消费量〗 指企业用作燃料的煤炭(非标准煤)消费量。包括企业厂区内生产、生活用燃料煤,也包括砖瓦、石灰等产品生产用的内燃煤,不包括炼焦等行业的原料用煤。 〖原料煤消费量〗 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用作原料并能转换成新的产品实体的煤炭消费量。如转换为焦炭、水泥、煤气、碳素、活性炭、氨氮等的煤炭称为原料煤。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状、半固体状和高浓度液体状废弃物的总量,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废物等;

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酸性或碱性废石是指采掘的废石其流经水、雨淋水的pH值小于4 或大于10.5 者。

〖危险废物〗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易氧化性、毒性、腐蚀性、易传染疾病等危险特性之一的废物。 〖冶炼废渣〗 指在冶炼生产中产生的高炉渣、钢渣、铁合金渣以及有色金属矿渣等。 〖粉煤灰〗 指燃煤电厂锅炉、煤粉炉在燃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

〖炉渣〗 指企业燃烧设备从炉膛排出的灰渣。不包括燃料燃烧过程中去除的烟尘。 〖煤矸石〗 指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低、比煤坚硬的黑色岩石。通常由煤矿开采、洗煤及耗煤单位排出。

〖尾矿〗 指选矿厂和水冶厂排出的废物,包括赤泥。赤泥指以铝土矿为原料的氧化铝厂的生产废料。选矿厂包括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石的选矿厂。

〖放射性废渣〗 指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并其比活度大于2×104 贝可/千克的尾矿砂、废矿石及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指放射性浓度或比活度或污染水平超过规定下限的固体废弃物)。

〖其他废物〗 指工业垃圾、污泥及燃料燃烧过程中去除的烟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垃圾, 指机械工业切削碎屑、研磨碎屑、废砂型等;食品工业的活性炭渣;硅酸盐工业和建材工业的砖、瓦、碎砾、混凝土碎块等。污泥指工业废水处理中排出的固体沉淀物(以干泥量计)。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指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如用作农业肥料、生产建筑材料、筑路等。综合利用量由原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统计。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00%。

〖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 指以综合利用或处置为目的,将固体废物暂时贮存或堆存在专设的贮存设施或专设的集中堆存场所内的量。专设的固体废物贮存场所或贮存设施必须有防扩散、防流失、防渗漏、防止污染大气、水体的措施。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 指将固体废物焚烧或者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场所并不再回取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处置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

处置方式如: 填埋(其中危险废物应安全填埋)、焚烧、专业贮存场(库)封场处理、深层灌注、回填矿井等。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指将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量。

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指利用“三废”[废水(液)、废气、废渣]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产值(现行价),已经销售或准备销售的,应计算产品产值;但留作生产上自用的,不应计算产品产值。

〖工业锅炉数〗 指企业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大于1 蒸吨(含1 蒸吨)的蒸汽锅炉、热水锅炉总数,不包括茶炉。

〖工业炉窑数〗 指企业生产用的炉窑总数,如炼铁高炉、炼钢炉、冲天炉、烘干炉窑、锻造加热炉、水泥窑、石灰窑等。

〖生活及其他污染〗 指除工业生产活动以外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及公共设施的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染。

〖本年施工项目数〗 指本年内正在施工的,以治理污染、“三废”综合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其他(如电磁波、恶臭等)环境污染的治理工程的总数。不包括“三同时”项目。

〖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合计〗 指企业实际用于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和其他环境污染(如电磁波、恶臭等)的资金总额。

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合计=治理废水资金+治理废气资金+治理固体废物资金+治理噪声资金+治理其他污染资金

〖本年完成投资及资金来源〗 指在报告期内,企业实际用于环境治理工程的投资额。投资额中的资金来源,是指投资单位在本年内收到的用于污染治理项目投资的各种货币资金,包括排污费补助、政府其他补助、企业自筹。各种来源的资金均为报告期投入的资金,不包括以往历年的投资。

本年污染治理资金合计=排污费补助+政府其他补助+企业自筹

〖排污费补助〗 指从征收的排污费中提取的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源以及环境污染综合性治理措施的资金。

〖政府其他补助〗 指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源以及环境污染综合性治理措施的除排污费补助以外的政府其他补助资金。 〖企业自筹〗 指除排污费补助、政府其他补助资金以外的其他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包括国内贷款(不包括环保贷款)、利用外资、银行贷款等其他来源资金。

〖银行贷款〗 指企业向银行借入的用于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投资的贷款,属于企业自筹资金。 〖本年竣工项目数〗 指本年竣工投入运行的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治理其他污染的环境工程项目的总数。

〖本年竣工项目新增设计处理能力〗 指本年竣工的污染治理项目设计文件规定的处理、利用“三废”的能力。其中:“治理废气”为治理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含工业粉尘)废气的能力之和。

〖办理设立的建设项目数〗 指当年经各级有关主管部门依审批权限批准开工的建设项目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 指当年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设项目数占当年开工建设的建设项目总数的比率。

〖应执行“三同时”项目数〗 指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中规定应有环保设施的当年投产建设项目数。

〖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数〗指竣工验收(或已经运行)时环保设施已全部建成的项目数。

〖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 指实际执行“三同时”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实际投资额。

〖“三同时”合格率〗 指“三同时”的合格项目数占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数的比率。 〖“三同时”合格项目数〗 指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数。

〖“三同时”执行合格率〗 指“三同时”合格项目数占应执行“三同时”项目数的比率。 〖交纳排污费单位数〗 指所辖区域内已交排污费的排污单位的总数。

〖排污费收入总额〗 指当年按规定征收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四项收入总额。收入中包括超标排污费,小型、三产排污费,二氧化硫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等。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受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和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特大事故〗 指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 万元以上,人员中毒死亡,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或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事故。 〖重大事故〗 指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 万元以上,10 万元以下(不含10万元),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因污染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或捕杀、砍伐国家

二、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事故。 〖较大事故〗 指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万元以上,5 万元以下(不含5 万 元),人员发生中毒症状,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事故。

〖一般事故〗 指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不含万元) 的事故。

〖自然保护区〗 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以县及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为准。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不计在内。

〖生态示范区〗 指经省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以省、地、县政府为主按批准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的行政区域。包括已经过国家或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的和正在开展试点工作的。__

第三篇:统计能源专业年鉴用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综合能源消费量

指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扣除能源加工转换和能源回收利用等重复因素)的总和。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时,需要将各种能源品种的消费量换算成按照标准计量单位(如:吨标准煤)计量的消费量。不同工业法人单位的计算方法见《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205-1表)的说明。

能源购进量

指能源使用企业(单位)在报告期购进的各种能源数量。 购进量的核算原则是:

1.计算购进量的能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已实际到达本单位; 二是经过验收、检验;

三是办理完入库手续。但是,在未办理完入库手续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或已经销售的,要计算在购进量中;使用多少,计算多少。

2.“谁购进,谁统计”。

凡属本单位实际购进的,符合上述原则,不论从何处购进,均应计算在内,包括作价的加工来料。

凡属本报告期实际购进的,办理完入库手续,即计算购进量;什么时间办理入库手续,什么时间计算购进量。

购自省外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外(包括进口)购进的能源产品数量。

能源消费量

指能源使用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数量。能源消费量分实物量和标准量两种。能源消费实物量是按照报表规定的、体现物质形态属性的计量单位(如:吨、立方米)计算的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标准量是按照能源标准计量单位(如:吨标准煤)计算的能源消费量。

工业生产能源消费

指工业企业为进行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费的能源。主要包括: 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的能源,包括用作原料、材料、燃料、动力;作为能源加工转换企业,还包括用作加工转换的能源(这部分能源不能理解为用作原材料,用作原材料的概念见后面的解释)。

2.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 3.生产工艺过程使用的能源。

4.新技术研究、新产品试制、科学试验使用的能源。

5.为了工业生产活动而在进行的各种修理过程中使用的能源。 6.生产区内的劳动保护用能等。

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

指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除“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以外的能源消费,即非工业生产用能和工业企业附属的不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非独立核算单位用能。比如本企业施工单位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维修等过程用能,非生产区的劳动保护用能,科研单位、农场、车队、学校、医院、食堂、托儿所等单位用能。但是必须注意,上述单位如果是独立核算的,其用能既不能包括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亦不能包括在“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中。

生产交通运输工具的企业(如造船厂、汽车制造厂),向成品轮船、汽车中添加动力用油,应算作企业的非工业生产消费。

运输工具能源消费量

指在厂区内、外进行交通运输活动的交通运输工具所消费的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工具的企业(如造船厂、汽车制造厂),向成品轮船、汽车中添加动力用油,应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消费。

如果工业企业所属的车队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其消费的能源既不能包括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亦不能包括在“运输工具消费”中,它的消费应为交通运输业企业消费。

几种产品的单位换算系数:

(1)1千克液化天然气=1.38立方米天然气;1立方米天然气=0.7256千克液化天然气 (2)汽油,1升=0.73千克,1千克=1.3699升 (3)重柴油,1升=0.92千克,1千克=1.0870升 (4)轻柴油,1升=0.86千克,1千克=1.1628升 (5)煤油,1升=0.82千克,1千克=1.2195升 (6)燃料油,1升=0.91千克,1千克=1.0990升 取水量

指工业法人企业(单位)从各种水源实际提取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包括提取的地表水、地下水、自来水、污水处理达标水、未达标污水、雨水收集利用、企业从市场购得的其他水或水产品(如纯净水、矿泉水等),还包括采盐企业所取的海水、地下卤水、盐湖水,海水淡化企业所取的海水,自来水生产企业所取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

取水量不包括重复用水量;不包括企业采自河流、水库、湖泊、海洋,用于冷却,不重复使用,又排回到河流、水库、湖泊、海洋的水(这部分水应填报“河湖海冷却直排水量”指标);不包括水力发电厂的发电动力用水量。

取水量按取水企业和供水企业(单位)商定的水表结算流量计算。如没有水表,按取水企业和供水企业(单位)商定的、或有关管理部门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

重复用水量

工业企业重复用水量是指在企业内部,对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水直接或经过处理后回收再利用的水量,不包括企业从城市污水处理厂购买的中水和符合企业用水标准的废水。企业废水在报告期每重复利用一次,计算一次重复用水量。重复用水量不包括河湖海冷却直排水量。

重复用水量的计算原则:

1.开放原则。即水的循环在开放系统进行,循环一次计算一次,封闭式循环系统的循环水不计算重复用水量。

2.“源头”计算原则。对循环水来说,使用后的水,又回流到系统的取水源头,流经源头一次,计算一次。循环系统中的中间环节用水不得计算重复用水量。

3.异地原则。对于非循环系统,根据不同工艺对不同水质的要求,在一个地方(工艺)使用过的水,在另外一个地方(工艺)中又进行使用,使用一次,计算一次。在同一地方(容器)多次使用的水,不得计算重复用水量。

4. 企业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水重复再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可按照重复用水计算。

单位GDP能耗

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创造)一个计量单位(通常为万元)的GDP所使用的能源。能源消费的核算范围既包括全部三次产业的生产、经营及其他活动用能,也包括居民生活用能。计算方法:

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GDP(可比价)

第四篇: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1.单位编码:指企业组织机构代码。

2.企业性质:填报国有独资、国有控股。

3.完好仓容:指能保证储粮安全或经过简单维修以后能达到安全储粮要求的仓容。

4.统计对象:指从事粮食储藏、中转、收购及加工业务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且自有仓房容量超过1000吨的企业。

5.仓容的计算:统一以储存标准中等质量小麦(密度750kg/m3)为计量标准。小麦与稻谷仓容比例按1:0.75计算。

散装仓容计算公式:建筑面积×装粮高度×粮食密度×93%(标准中等小麦750kg/m3)。

包装仓容计算公式:建筑面积×70%×堆包高度×粮食密度(750kg/m)。

平房仓的仓容建筑面积:指外廓建筑面积的总和。

楼房仓的仓容建筑面积:指外廓建筑面积的总和,但不包括室外的楼梯、滑道和平台。

6.平房仓:指满足仓储功能的单层建筑物。

7.浅圆仓:一种仓壁高度与内仓直径比小于1.5的圆筒式地上仓。

8.立筒仓:一种仓壁高度与内仓直径比大于等于1.5的圆筒式地上仓。

39.地下仓:指地下喇叭仓、洞仓和半地下仓。

10.低温准低温仓房:指具有隔热密闭设施、具有人工制冷源(包括空调、谷冷机等)的仓房。

11.待报废:指已经不能安全储粮的仓房。

12.需大修:指需进行防水、防潮、结构、地面、墙体、门窗等维修比例达50%以上才能保证储粮安全的仓容。

13.简易仓:指封闭式的用于储粮的简单建筑物,包括罩棚仓、拱棚仓、钢化玻璃仓、钢板PVC仓等。其中,罩棚仓是指四周经过封闭而成的简易仓。

14.罩棚:指无墙身或无完整墙身,仅有防日晒雨淋的货棚,包括铁路罩棚。

16.地坪:指库内已硬化的地面面积,包括库区道路、晒场、仓间地坪等。

17.占地面积:指企业长期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

18.从业人员:指在企业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等。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19.保防员:指保管员和防治员。

20.储粮药剂:指在储粮的特定要求条件下,适合用于防治危害储粮(包括食品及副产品)及其仓厂建筑、设备的害虫、螨类、鼠类和有害微生物的药物,包括用于防治储粮害虫、霉菌及储粮防尘的添加剂。本栏目填写本内使用储粮药剂总量。

21.铁路专用线:指为粮库配套建设的向外与国家铁路运输网相连,向内延伸到库内的专门用于粮库调运的铁路线。

22.有效长度:指能够进行粮食装、卸作业的铁路专用线长度。

23.专用码头:指隶属本单位或由本单位使用的且单个泊位在100吨以上的码头。

24.烘干设备能力:指烘干设备设计烘干能力(折算成吨/小时填报)。

25.移动式设备:包括清仓机、打包机、补仓机以及输送机等各类移动式输送、清理、计量设备。

26.运粮设备:包括汽车、火车和船舶。其中汽车指5吨以上载重量的汽车。

27.接收能力:指企业通过卸粮坑等固定设施或吸粮机等固定及移动设备将粮食从交通工具卸载入仓的能力;

28.发放能力:指企业通过备载仓或装车(船)机等固定设备装载粮食的能力;

29.检化验仪器台、套数:指企业拥有《粮食购销企业和质检机构粮食检测仪器配置指导目录(试行)》(国粮管[2001]194号)中的检化验仪器数量总和。

第五篇:主要指标解释

部分指标解释及说明

2014年国企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工作中,“上年”指2012年,“当年”指2013年。

金额单位为万元,保留两位小数;百分比保留一位小数。

1、企业增加值: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按收入法计算或生产法计算。生产法是指,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收入法是指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之和,即按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单位:万元/年,填报时可保留两位小数。

2、企业负责人:指企业领导人员,包括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总裁、行长等)及其他由上级考核并确定工资的领导班子成员(薪酬水平由上级考核并确定的人员)。

3、高层次紧缺人才:指企业因经营发展需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所引进特殊人才,其薪酬水平参考市场标准经双方协商确定(不执行企业内部统一的人事、薪酬管理办法和分配方案)。

4、离岗人员:包括本企业协保人员、本单位征地人员等其他不在岗人员。

5、特殊用工:指企业使用的外单位协保人员、内退人员、停薪留职人员、离退休返聘人员,以及出租车驾驶员。

6、应发工资费用:(应发工资情况)根据当《企业工资增长结算

1 表》填写,应发工资费用总额对应结算总额。(没有做过预结算备案的企业不用填写)

7、发放工资费用:(发放工资情况)根据当企业实际发放情况填写。

8、住房、交通、通讯等补贴:按照财企[2009]242号文规定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节日补助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等补贴。

9、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指本企业劳务派遣人员当工资总额,包括本企业和劳务派遣公司发放的工资。

10、职工福利性收入:指企业发放给职工个人的除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和补充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各项货币性补贴。

11、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补充公积金:指企业缴纳部分,不包括个人缴纳部分。

12、各类商业保险:指企业为职工个人购买的各类商业保险,不包括集体医疗保险等。

13、工资薪金税前扣除数:指企业所得税前列支的工资薪金总额。(小于或等于核定数)

14、《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情况自查表》中:

“最高”栏填写年薪合计最高的那位负责人对应薪酬;“最低”栏填写

2 年薪合计最低的那位负责人对应薪酬;“平均”栏填写企业负责人平均年薪有关数据。

15、本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本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计算: 本企业从业人员,包括在岗职工、特殊用工、劳务派遣人员。离岗职工不计算在内。

本企业在岗职工,包括企业负责人、高层紧缺人才、其他在岗职工。

16、根据市监督检查工作小组统计口径,企业自查表中不涉及社会保险费的企业缴纳部分,因此,社会保险费的企业缴纳部分不用填,不要计入“

七、工资外收入总额

(七)其他”。

(2014年7月18日)

上一篇:过年吉祥话四个字成语下一篇:革命先烈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