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硕士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应用统计硕士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术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现在国家硕士研究生培养门类中列于数学大类之下属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方向的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术型硕士,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两类。

第一篇:应用统计硕士论文

工科硕士生设立《数理统计》课程的必要性刍议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 数理统计 数据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工程技术领域对数据分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在具体的应用之中,工作者基本是利用已有的统计软件或数学软件的统计包来进行数据分析工作。目前有大量的通行统计软件,比较著名的是SAS、SPSS两种,另外常用的Excel数据表格软件也可以进行日常的统计分析。这些软件给出的结果基本就是数值、图表和直接的结论,如是否相关、回归系数是否显著等等,没有很详细的统计解释与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统计知识的话,很难对这些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解释。因此,对那些需要在将来的研究和工作中需要大量使用统计软件的研究生,有必要在其硕士学习阶段专门开设课程,进行统计学基本知识的训练,我们建议单独开立一门公共必修课《数理统计》。

我国的工科研究生在本科时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法》等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在数理统计部分讲授点估计包括极大似然估计、矩估计,区间估计的概念,针对正态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理论,对非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没有任何介绍,因此本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没有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化。而工科研究生在后来的工程实践中却要大量用到各类较为深入的统计方法,如最小乘估计法、核估计和局部线性估计等非参数估计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单(多)因素方差分析、拟合优度检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等内容,需要了解最好线性无偏估计、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偏相关系数、复相关系数、因果序列、P一值、平稳序列等很多概念,这些内容都是在本科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是不可能介绍的。因此,为了适合后续学习与工作的需要,工科硕土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开设进一步介绍现代应用统计方法的《数理统计》课程。并有专门的配套教材供讲课使用。

《数理统计》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本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数理统计内容继续和深化,不宜重复,应该是将其中的思想方法延伸发展,以那些内容为基础,介绍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方差分析、多元统计等统计方法如何应用。课程的着力点应该有两个:一是各种方法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了解这些统计方法的直观意思,体会其科学合理性;二是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训练,要求学生们对各种方法的适用对象、使用步骤、中间量的计算公式有很好的了解。

对于工科硕士生而言,重点在于正确地使用统计方法、正确地通过数据分析结果给出统计结论。至于那些统计证明与推导过程并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反映到具体操作过程就是某位同学会针对自己要处理的问题决定应该使用的统计方法,进一步在他(她)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对软件给出的数值结论能做出正确的统计解释与分析,这两点做到了,那么《数理统计》课程的目的就达到了。实际上很多应用面广泛的统计结果会用到很深入的矩阵演算理论、复变函数理论、现代概率理论,让工科硕士生去学会这方面深奥的数学理论是基本不可能的。

大连理工大学为工科硕士研究生开设《数理统计》课程有十余年,面向全校土木水利、机械材料、电子电工、能源动力等各个工科学部,并把本课程设为工学博士入学必考科目。经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受到了工课师生的欢迎。

本文系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基金资助。

作者:王晓光 鲁大伟 冯敬海 宋立新

第二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向学术型硕士与统计专业学位硕士概率论基础课程的研究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学术型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

现在国家硕士研究生培养门类中列于数学大类之下属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方向的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术型硕士,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两类。两类硕士生的来源均是四年制本科生,学术性硕士生源的一般要求是数学或统计学专业毕业,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则只要求是理工科及相关专业即可,二者差别较大,专业知识的起点高度有差距。

在培养目标上,两类硕士差距就更加明显了。学术型硕士要求可以进行基本的专业理论研究,有继续进行高等理论研究的素质和潜力,其中的一部分人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及相关金融、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学术性的硕士生更强调理论学习和理论基础的训练。专业学位硕士则要求较好的专业知识实用能力,了解掌握常用统计方法的思想和软件应用,实践能力强,具有分析解决带复杂数据分析背景的实际问题的潜力,强调的是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各种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及实战能力。在国外发达国家,目前均有应用统计专业学位博士,就是说将来在我们国家,优秀的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可以进一步攻读专业学位博士,这类博士应该对实际问题有敏锐的眼光,对各种实用的统计方法有全面的了解,知晓其长处与不足,可以解决复杂的实际数据分析问题,因此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的概率理论基础训练应更加倾向于实际,倾向于在统计学中大量用到的概率论知识。这就决定了对两类硕士在概率论基础知识要求方面有很大不同。在概率论基础方面,由于两类生源的本科知识体系中都是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起点,概率论部分基本相同,内容是:概率基础及公式,随机变量及分布,随机向量及分布,数字特征及计算。在硕士生阶段应在此基础上考虑两类硕士的培养目标的差异,分别在概率基础课程中安排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对学术型硕士生,通常开设《高等概率论》课程,以测度论为起点,具有一定的抽象度和深刻性,讲授一般观点下的积分、可测变换,随机变量及向量,概率理论、基本公式独立性,不等式和极限定理,数字特征与相依关系,讲述高度抽象的测度控制理论、拉冬一尼古丁定理、抽象的条件期望理论,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论证基本功。对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开设《概率论基础课程》,不涉及测度论等抽象内容,但是要把在实际应用中所有数据类型所对应的概率密度形式及演算作为重点加以训练,内容应该集中在常见随机变量的回顾,特殊类型的随机变量(既不是离散的也不是连续的)的引入和背景,条件概率演算一特别是连续变量对离散变量、离散变量对连续变量的条件概率计算,复杂情况下随机变量数字特征的计算等等,强调学生的动手推演能力和问题归类能力,例如要求学生会计算贝叶斯理论中常用的二项变量与贝塔变量的联合分布,通过这个联合分布来来计算相应的广义条件概率密度及条件数学期望。另一个例子就是给学生们详细介绍对连续型随机变量进行截断以后得到的截断随机变量的分布推演过程,讲述清楚该类型随机变量所对应的广义密度函数与原来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之间的关系,这类随机变量既不是连续性的也不是离散型的,使二者的结合体,在生物统计、工程试验的数据集合中经常会出现。

实际上,站在较高的专业角度来看,两种内容的知识建构是共同的,差别是一个为用抽象描述来讲授,另一个是通过具体刻画结合例子来讲授。分别按不同侧重点来进行教学可以得到更好的专业训练效果。

本文系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资助。

作者:鲁大伟 冯敬海

第三篇: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培养策略优化研究

摘 要:分析当前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界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内涵;基于应用性视角,围绕创新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集成环境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培养目标;策略优化

一、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心理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1],应用心理学(MAP,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技术、方法和理论对心理行为进行干预或影响,以改变心理行为、提高心理生活质量的一门新兴学科[2]。国外非常重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在不同的时期就存在着不同的培养模式,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模式有“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实践者-学者”模式、“临床心理学家”模式、“当下的临床心理学家”模式以及“循環实践者”模式等五种[3];在德国,同样非常注重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成为学校心理学家(Schulpsycholoe/in)必须同时拥有心理学硕士文凭(Diplom)和教师毕业文凭(Lehramt)[4]。国外关于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发展路径和成功的操作模式,具有规范实效的专业化和应用性特色,对我国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很积极的借鉴意义。

国内院校从2011年开始招生培养,自此,国内很多学者围绕应用心理学学科发展、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了系列研究,如许燕教授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提出了“6+1”的架构[5];沈模卫教授在其研究中建议通过结合导师制与核心课程来建立良好的培养模式[5]。近年来,国内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呈现出以实效性和职业化为导向的发展趋势,更强调其应用性(解决问题)和实用性(心理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本研究通过对培养对象的评估、用人单位的反馈等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上普遍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培养目标趋同化

目前很多培养单位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培养基本套用学术型应用心理学培养模式[6-7]。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基本是学术型应用心理学的浓缩和翻版,或者把其视为学术型应用心理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衍生品、次生品,出现了与学术型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培养的趋同化现象[8]。

(二)培养质量降格化

首先,有的培养单位把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等同普通的职业教育,走培训化模式[7];其次,很多普通高校由于师资结构(以学术型为主)和培养条件等影响,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自身特征挖掘不够,专业性特征不明显,学生应用性能力不强,出现培养方向局限、模式单一、核心竞争力缺失的现象,致使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培养出现降格化现象。

(三)学位体系构建不完整

应用心理专业学位体系构建目前还缺失其最高层次——应用心理博士专业学位,缺失其对应用心理硕士教育的积极引领作用,缺乏集聚专业高端人才的环境与机制。

(四)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8]

虽然随着我国心理学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与转型升级,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传统的重学轻术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从管理层、培养单位、生源、用人单位到整个社会对专业学位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公信力还不够强,其社会认可度还有待提高。

二、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构成

本研究从角色、职责、对象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体系。本研究认为,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在从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为理论技术创新者、外部实践者和内部体验者;其职责主要为学习心理学、运用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其对象主要为面向个体、家庭和组织。遵循能力培养与发展的规律,根据新时期所需心理学人才规格要求,本研究认为,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系统思维与专业认知、实验素质与模拟技能、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三个层面。

(一)系统思维与专业认知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必须具备的心理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对心理现象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专业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和掌握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的能力以及认知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的能力。

(二)实验素质与模拟技能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必须具备的实验素质主要包括心理实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技能主要包括对心理实验的模拟设计和模拟实施的操作能力。

(三)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必须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量化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能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心理语言、心理行为干预等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心理现象的监控、监督与评估等能力[10];需具备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跨界、跨专业综合知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

三、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培养策略优化

(一)创新应用性能力培养理念

瞄准时代和社会对应用心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准确定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既不能简单复制也不能随意降低培养规格,与时俱进,注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把对“应用性能力”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创新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的培养理念。

(二)创新应用性能力培养模式

1. 积极探索与推进面向职业的培养模式。一是牢固树立职业背景意识。在国际上,专业学位被称为职业学位,职业性是专业硕士培养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本质特征,是其立身之根本。二是实施规范的职业教育。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中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充分体现国内外该职业的需求和变化趋势、充分满足社会和时代对应用心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快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面向应用心理专业的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三是在人才出口上体现职业性[7]。实施资格证书制度,健全持证上岗的入职制度,把应用心理硕士学位作为获取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师等资格证书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EAP等心理职业的准入门槛。

2. 积极开辟多元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是一种面向职业的教育,要切实提高和深化其培养过程中的实践侧重,积极开辟与企事业单位、司法部门、心理咨询机构与教育培训机构等社会多元力量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使其培养的形式与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活力、更有特色。首先,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是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条件保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学生前往实训基地参与实践,让学生有机会深入职业前沿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其次,要多途径开辟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一是校研联合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心理研究机构优越的科研资源和平台,使学生通过参与研究机构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和课题,使应用性能力从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二是定向联合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定制的共育共享的培养模式,也是一种精细化的个性培养模式,即面向职场对应用心理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个性化定向培养的一种模式,如校企联合培养,学校根据专业要求以及企业实际需求确定学生培养计划,采取刚性要求和彈性植入相结合的方式,如品牌、广告与消费心理方向(BAC)就是心理学在商业领域的经典应用学科方向,是行业顶尖公司招收相关人才的首选专业之一。对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等认知领域的课程,如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与心理统计等由学校做出刚性要求,部分选修课,如营销管理、国际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心理学、品牌研究、新产品开发研究、价格与定价策略研究等由企业依据实际需求弹性植入,甚至可以由企业的专家授课。此模式直接为企业定制培养,为消费者研究、新产品开发、品牌管理、营销、广告、社会/民意调查等行业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实战技能的专业人才。通过联合培养的模式,充实了校所、校(行)企等合作的内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入职培育为导向、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多元协同育人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新模式。

(三)创新应用性能力培养的集成环境

1. 在招生上注重生源的质量。通过奖、助学金等激励措施吸引优质生源,通过优先录取等措施吸引有职业背景的生源、有专业基础的生源,从招生环节保障生源质量。

2. 在导师队伍建设上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培养与引进,改变单一的学术型导师队伍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导师承担应用性课题研究、将应用性成果融入实践教学;鼓励导师开展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引进既有应用心理实践经验和职业背景、又有深厚心理学学术造诣的双元知识结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引进具有双元知识结构又有一定指导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这些高层次人才通过授聘为研究生导师,增加了他们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在共同培养研究生工作中,他们也可以紧密跟踪国际上应用心理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理论和创新方法,进一步拓宽他们实践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学校与联合培养单位的双赢。

3. 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性。教学设计上注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例如,针对心理学课程理论体系庞大、专业学位学制相对较短、理论学习学时有限的状况,可以引入微课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性微课教学的设计,实现向应用性教学的转型,大大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层次。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特点,除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咨询实践法、角色扮演法、心理训练法等教学方法。

4. 在教学管理与评价上注重实效性。创新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实施目标管理制度,发挥评价机制的引导作用[10]。对学生的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有利于学生通过校外导师的引导创造更多机会接触职业前沿,提高其应用性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侧重考察和体现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能力;同时做好社会跟踪调查与反馈,并以此为引导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评价侧重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成效和后续影响的评价,以此促进与提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硕士2015年招生简章[J].人民教育,2014(17):78.

[2]贾文华.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2):101-105.

[3]杨文登,等.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演进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5):741-751.

[4]崔景贵,等.德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模式与课程模块[J].比较教育研究,2010(03):36-40.

[5]张晶.聚焦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J].心理学探新,2012(32):287-288.

[6]刘春惠,等.基于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2):9-13.

[7]于东红,等.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49-51.

[8]冯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5:18.

[9]张祖洲.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62-165.

[10]汪普庆,等.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8,37(01):111-114.

作者:陈向阳 喻小红

上一篇:社区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内部审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