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三上第二单元

2022-10-08

第一篇:部编语文三上第二单元

部编三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

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

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 穿戴不同 语言不同 共同学习 共同游戏

热爱团结

自主作业:

2 花的学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 笛 罚 假 裳 2.交流、识记生字。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段。 A.教师指名读。

B.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段。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 “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花的学校

花孩子: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真可爱

自主作业: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听写本课生字。

二、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出示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板书设计:

自主作业:

第二篇:三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课文 5

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课文 6

小摄影师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3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课文 7 奇怪的大石头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投影)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认识李四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 研究、震(zhèn)惊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4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四、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

5 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课文 8*

我不能失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

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7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

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

8 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 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1.齐读句子、体会。

2.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第三篇:部编版三上第八单元教案

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请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向别人请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玩得高兴的事。 3.明确并掌握默读课文的方法。 4.认识和“目”有关的字。

5.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学会给词语分类。 6.读背名人警句。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口语交际和习作。

2.难点:把自己玩得高兴的一件事写下来,表达出当时的快乐心情。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请教)

一、谈话导入,引出“请教”。

1.生活中,当你们遇到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时,会怎么办? 2.板书“请教”。

3.请教别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做的事,别看它简单,其实大有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请教中的学问。

二、示例引路,明白“请教”。

1.播放录像:星期天,一学生骑车去朋友家,半路上向一位老大爷问路。他没有下车,径直骑到老大爷身边大声问:“去李林家怎么走?”老大爷装着没有听见,继续在路边干活。

2.看完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学生交流,老师归纳板书。(用语礼貌表示诚意)

1

三、模拟情境,学习“请教”。

1.课件出示文中的两个情境。 2.同桌合作,选择一个进行表演。 3.学生上台表演。

4.师生结合请教的注意点进行评议。

四、总结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请教别人时应注意些什么? 2.学生交流。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那次玩得真高兴)

一、谈话导入。

你平时喜欢玩些什么?有没有哪次玩得特别高兴、印象特别深刻?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玩得高兴的事。

二、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在自己经历的事情中,选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特别高兴的说一说。 2.学生共同讨论,教师提示。

(1)游戏娱乐活动,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扔沙包、跳绳„„ (2)同家人去玩,如:和爸爸去钓鱼、一家人去动物园玩„„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相机指导。

教师在习作内容上给予指导。(例如:写出当时是怎么玩的,把过程写清楚,还要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三、引导习作。

1.习作导入。

教师:同学们描绘的事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让人印象深刻,那现在就请你们提起笔,把你们玩的过程写下来,让大家一起感受你的快乐,好吗?

2.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习作。 教师巡回指导。

2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佳作展示:

那次玩得真高兴

这几天,我们几个“狐朋狗友”只要一见面,就会津津有味地谈论上周的那场足球赛,真是太高兴太过瘾了。

上周六,我们一帮人约好一起去学校的足球场上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学校的足球场是袖珍型的,但是我们都很高兴。我们想象着自己就是罗纳尔多,就是齐达内,就是卡纳瓦罗。各自分配了任务,一场激烈的“战斗”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我把球放在地上,走上前去,猛地用力一踢,球就飞了出去。大家蜂拥而上,纷纷抢着踢了起来。我队的同学个个都非常勇敢,争着向前去抢球。足球在地上骨碌骨碌地滚动着,又传到了我的脚下,我带着足球向前冲。对方一个同学趁我不注意时,从我身后跑上来想把足球抢过去。还好被我及时发觉了,我立刻带球往旁边一带,他扑了个空。然而,我甩开了这位同学,更多的对手却围过来了。在这关键的时刻,还好我队的郑家淇同学赶了过来,我急忙把球传了过去。呀!不好,郑家淇摔倒了,这下该怎么办呢?我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赶紧冲过去补救。对方队员眼看就要抢到球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前去,对准足球一踢,好!球径直进了对方的球门,那守门的同学呆住了。顿时全场欢呼了起来,我高兴得又蹦又跳。

重新开球后,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斗„„

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一边愉快地交谈着比赛时的情景,一边出了校门往家的方向走去。 习作评析:作文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和小伙伴们进行的一场足球赛,比赛的过程叙述得具体、生动,再现了比赛的激烈和精彩,字里行间透露出自豪和快乐。

2.全班同学听完进行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1.是否扣住了“高兴”。

2.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玩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3.用词、造句是否妥帖、顺畅。

三、学生评析。

3

1.小组评析。

让学生写好后再小组内交流。 2.集体评析。

实物投影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

第四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读文中小朋友们的话。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默读的方法。

(1)默读时不要发出声音。(2)默读时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3)默读时要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文中的字、词。 2.请学生认读。

3.说说这些字词都和什么有关。

4.你还能说一说与“目”有关的字吗?(学生交流汇报)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

(1)学生读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说一说这些词语能互相调换吗?为什么? (3)分别用“陆续”“连续”“继续”再写一句话。 2.课件出示文中的词语。 (1)请学生自读词语。

(2)请给这些词语分类,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四、日积月累。

1.自由读句子,要求读准字音。 2.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一句话的意思。

4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4.引导学生再读句子。

5.总结:这些都是与“爱”有关的名言警句。爱,给予我们温暖、希望和力量。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6.背诵名言警句。

第四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计划

第二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单元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描写了秋天的美丽风景,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领略秋天的美好风光,体会古诗包含的情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记叙了“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上行走的情绪。重点是通过分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秋天的雨》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秋天的雨,重点是分析重点词句,借助图片、音乐理解体会秋雨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写日记》,引导学生学习写日记的格式和内容及好处。重点是分析例文,总结日记格式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会写日记。

语文园地 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学习用合作和探究法等方法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用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积累四季特别是秋天的成语。

单元重难点:

(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要抓住课文重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单元课时安排;

4.《古诗三首》 2课时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课时 6.《秋天的雨》 2课时 7.《听听,秋的声音》 1课时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语文园地(部编版)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懂得阅读较难的课文时,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来帮助自己理解。

2.学习一些古代小说中的词语。

3.学习赏析古代小说中外貌描写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

4.学习王维的《鸟鸣涧》,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意境,领悟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古代小说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1.体会不同的外貌描写对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作用。

2.学习王维的《鸟鸣涧》,能够理解诗意,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教材上出示的几个对话框,明白活动要求。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教材上的交流内容。

教师点拨: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如果掌握一些方法,阅读起来就能够更加顺畅。阅读时,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如《猴王出世》,“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联系上下文,可大致猜到这句话在讲猴王很有灵性。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如《红楼春趣》中“剪子股、籰子”等词语,只要知道是放风筝的工具就行了。读《景阳冈》的时候,可以借助资料对武松有更多的了解,激发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阅读乐趣。

二、词句段运用

1.你能猜出下面词语的大致意思吗?

榜文 客官 印信 驿站 伙计

郎中 店家 客舍 货郎 墨客

答案:

榜文:古代指文告。

客官: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

印信:政府机关的图章(总称)。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伙计:旧时指店员或长工。

郎中:称中医医生。

店家:指开旅店、酒馆、饭铺的人或在这些店铺中管事的人。

客舍:旅馆;供旅客住宿的房屋。

货郎:在农村、山区或城市小街僻巷流动地贩卖日用品的商人,有的也兼营收购。

墨客:指文人。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意思的。

(1)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2)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3)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答案:(1)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 (2)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受不了,形容喜悦到了极点。 瞑目蹲身:闭上眼睛,蹲下身体。 (3)拱伏无违:抱拳举到头上,弯下身体行礼致敬,没有违抗的,表示敬服并顺从。 序齿排班: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龄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列。

教师点拨:

理解词语意思,可结合句子上下文来理解,如“请勿自误”;可抓住关键字,如“瞑目蹲身”的“瞑”是“闭

上”的意思,“蹲”是“蹲下”的意思;再如“序齿排班”的“序”是“顺序”的意思,“齿”是“年纪”的意思。

3.下面句子描写的都是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读一读,猜猜写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1)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材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

(2)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3)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答案:(1)孙悟空,从“金箍棒”“怪眼似明星”“身材变化多”可看出。 (2)诸葛亮,从“纶巾”“鹤氅”可看出。 (3)武松,从“万夫难敌之威风”可看出。

三、日积月累

鸟鸣涧①

(唐)王维

人闲②桂花③落,夜静春山④空⑤。

月出⑥惊⑦山鸟⑧,时鸣⑨春涧中。

1.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2.教师讲解重点词义,逐句翻译,疏通全诗大意,分析诗人情感。

3.安排学生再次朗读,领略意境,体会情感,背诵本诗。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代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鹿柴》《竹里馆》《使至塞上》等。著作有《王右丞集》。

【词语释义】①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②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③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④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⑤空:空寂、空空荡荡。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⑥月出:月亮升起。⑦惊:惊动,扰乱。⑧山鸟:山中的鸟。⑨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古诗翻译】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古诗赏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拓展积累】

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上一篇:病毒性肺炎症状及表现下一篇: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