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会让坏人变好

2022-07-04

第一篇:检查会让坏人变好

创业,环境变好了吗

3月23日,桔子水晶酒店CEO吴海的一封名为《做企业这么多年,我太憋屈了》的公开信,这篇文章痛陈企业经营的困难,历数了土地使用费、办理开工证等多个环节存在的政策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营商环境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那些外资企业及中小企业,这是它们做出投资决策的考量指标。在简政放权的浪潮中,政府至少已经下放或取消了400项行政审批权。伴随而来的是市场活力的激发,2014年上半年新登记注册外资企业数量达到1.77万户,同比增长6.31%,成为连续两年负增长之后的首次正增长。

但中国的营商环境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世界银行刚刚公布的《2016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衡量监管质量和有效性》中,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位列全球189个经济体中的第84位,营商环境的总体评价指标仅为新加坡的62.93%,这其中潜藏着近40%的较大差距。

评价各国营商环境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在复杂的情况下,世界银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在这份报告中,世界银行从政府监管的层面系统评价了全球总计189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

这已经是世界银行连续第十三年公布《全球营商报告》,这一报告主要考量政府在商业经营领域颁布的法规,并从10个方面评测经济体的营商环境,涵盖了从开办企业、财产注册、保护少数投资者,到纳税、合同履行等多个层面。

在过去一年,有122个经济体通过颁布法规来提升本国的营商监管质量,高达231项的商业改革让全球创业者感受到了营商环境正趋向友好。

其中表现最明显的领域是开办企业。2003年,全球范围内创建一个新的企业需要耗费的平均时间为51天,而这个数值在过去这一年已经缩减至20天。

而低收入经济体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位于非洲南部莫桑比克的创业者开办新公司的时间,已由2003年的168天大幅缩短至今年的19天。数据的背后显示出,全球经济体之间创造优质营商环境的竞争正变得日趋激烈。

这场竞争中的胜出者是新加坡,得益于完善的法规及优质的商业生态,新加坡连续第十年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最好的经济体,其在办理施工许可证、保护少数投资者、执行合同3个小项中也都位列第一。

与去年相比,全球排名前20的经济体变化不大,其中欧洲占据了12席,亚洲地区则包括了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马来西亚。

虽然全球范围内,仍然是欧美发达地区的营商环境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但相对落后地区由于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因此在营商环境的改善方面步伐更大,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过去一年推动的法规改革,占到了全球所有法规改革的30%。

虽然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的创业氛围史无前例的浓厚,但中国的营商环境在总共10个评测维度上,只在办理施工许可证以及纳税2个方面有所提升,跨境贸易与执行合同的排名没有变化,而其他6个指标的排名均有所下滑。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对创业者非常重要的“开办企业”维度上,中国的排名下滑了9名,在“获得信贷”这一评价指标上也下降了8位。看相应的具体分数,能够发现,中国这两个维度的表现并没有出现波动。因此,下滑的排名意味着过去一年,更多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在营商环境上有了长足的改善。

如果从更为微观的角度切入去审视各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可以发现中国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北京和上海,开办新企业都需要经历11道程序,而耗费的时间分别为33天和30天,这与全球平均的20天有不小差距。对比其他经济体的数据更能够凸显这种紧迫感,在新加坡境内开办一个企业需要经历3道程序,耗时仅为2.5天。即使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越南胡志明,开办一个新企业的时间也仅为20天左右。繁琐的程序可能会挫伤创业者的积极性,有潜力的创业公司也许因此胎死腹中。

另外一个可供观察的维度是纳税。新加坡企业每年耗费在纳税上面的时间仅为83.5小时,而北京和上海的企业需要耗费261小时,是新加坡的3.12倍;新加坡企业应税总额占毛利润的百分比仅为18.4%,而位于北京和上海的企业,应税总额占毛利润的比例却高达68.5%以及67.2%。较高的赋税压力对于快速发展的初创企业,显然不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消息。

当然,受到人力成本逐步提升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外流和外资出逃的话题在今年频繁出现,外流目的地涵盖了印度以及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但根据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可以判断,虽然营商环境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但比起这些所谓的外流目的地,中国仍然具有竞争优势。

在所有分项排名中,中国在“执行合同”层面的排名位于全球所有经济体的第7位,相较其他经济体而言更完善且有效率的商业纠纷解决机制,让中国遥遥领先。当遭遇商业纠纷时,北京和上海的企业解决争端的成本一般只占到标的额的17.5%和15.1%,这一数值在越南胡志明和印度德里则分别高达29.0%以及39.6%。

在衡量司法体系效率和质量的“司法程序质量指标”上,北京和上海也分别达到了13.5和14.5的的高标准,而印度德里和越南胡志明的指标分数分别仅为7.5和6.5。除此之外,中国企业每年纳税的次数为9次,而位于印度德里和越南胡志明的企业纳税次数高达33次和30次。低效的司法体系和繁冗的程序,将使企业承担较高的运营成本。

对于制造业而言,相较印度和东南亚国家,中国依托庞大的消费市场和较好的营商环境,仍然不用过分担心制造业外流的问题。但是这绝不代表中国可以高枕无忧,毕竟相对落后经济体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正在采取更为积极的努力,留给中国的时间已经不多。

第二篇:阅读让教育变好 读后感

《阅读,让教育变好》读书心得

韩愈在名篇《师说》中写道:‚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在阅读严重稀缺的当下,这句话既适用于如今的家长,也适用于如今的教师。套用韩愈的话来说:爱其生,择书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我虽然喜读如《师说》这样的经典作品,但是韩愈的文章穿越一千多年之后依然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极其尖锐的现实意义,显然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的生命力,只会让我更深切地感受教师之不读书所带来的苍凉与悲哀。我多少次设想着,当不读书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授着《师说》的时候,不知他们是否想到了因不读书而故步自封的自己?

幸而,在教师群体中,有像朱煜这样孜孜不倦地推广阅读的爱书人。如果把《阅读,让教育变好》比作一道精神盛宴的话,朱煜就是这道盛宴的总召集人,他携手赵志伟、窦桂梅、周益民、倪峰、张小兵五位教师,共同为读者奉上了一道令人久久回味的大餐。《阅读,让教育变好》之最可贵处在于,谈论书籍与阅读之时并不高高在上、正襟危坐,而是娓娓道来、极具亲和力。六位教师在追溯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时,并不以专家学者的身份示人,而是从一个爱书人的角度来进行论述,无形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如果教师的思想与精神是一潭死水的话,那么其工作状态的怠惰,是可想而知的。而改变这种毫无活力、没有斗志的状态,最便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阅读。便捷在于,阅读于现实中轻而易举。直接在于,通过阅读让思想与精神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死水当中,激浊扬清,除旧布新,给人生的进取带来源源不断的助推力。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是实现突围,挣脱自囚之牢笼的有效手段。

朱煜细数《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在他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所产生的持续且长久的启发与影响。朱煜说:‚每次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百余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进步没有?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没有?每次这样想,惭愧焦灼便油然而生。‛

窦桂梅因阅读《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而写成的《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令我强烈而鲜明地感受着一个阅读者所能拥有的思想厚度与人性深度。窦桂梅告诉我,身处苦难中的人们可以倚靠忏悔获得灵魂的救赎,阿米尔、阿米尔的父亲、玛丽雅姆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窦桂梅的书写并不是置身事外地冷静剖析,而是把自我安放其中的炽热表达。她说:‚回望我们这个民族,走过的路,不也曾血迹斑斑、遍体鳞伤?我们是否懂得,忏悔,是寻找一条自我救赎的路?‛

在周益民眼里,《小王子》给人们带来的启发也许是‚享受星光、清泉和日常的平凡才是最为美丽的事‛。所以,孤独的小王子启迪我们重新打量人生中的爱、美与诗意。换句话说,小王子提醒我们要把生活节奏放缓下来,注视身边原本就拥有却一直被忽视无视的种种美好。 阅读,到底可以让教育变得有多好,这是一个谁都无法提供标准答案的问题。阅读之美,滋润了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灵,所带来的好外化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之中。心灵的不同,必然决定了‚变好‛的程度差异。

《阅读,让教育变好》有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

这个学期,我读到《阅读,让教育变好》。让我学习到传道受业之时并不应高高在上、正襟危坐,而是娓娓道来极具亲和力。六位教师在阐述了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时,并不以专家学者的身份自居,而是从一个爱读书的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讲述,无形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有经验的读书人,一般比较看重个人的阅读体验,每个人的读书经验和趣味不同,每个人从同一本书中学到的思想也有所不同,但是增益是肯定的。把你的阅读和阅读中的思考,放入到教育中去。书籍只会成为教育进步的基石,不会成为教育道路上的绊脚石。

朱煜老师在‚吃包子只有一个理由‛中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他喜欢吃包子,走在路上看见有卖包子的摊铺,向妈妈提出要买包子。可是妈妈已经在家里准备了蛋糕、海鲜,还说昨天已经吃过包子了。小男孩和妈妈辩论非要吃包子,妈妈最后妥协了原因是妈妈也喜欢吃包子。为什么文中的小男孩喜欢吃包子,原因就是妈妈喜欢吃包子。那么妈妈为什么喜欢吃包子,原因是外婆喜欢吃包子。那为什么外婆喜欢吃包子,可能是外婆的妈妈也喜欢吃包子吧。全书以外婆的形象结束,加上毛毛爱吃包子的情节,让读者由此感悟到家庭的温馨,故土的滋味。当然换做小朋友来读这篇文章是读不出这种滋味的,那么小朋友就不值得读这个文章了吗?答案是不是的。每一篇文章被人们读,每个人读到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享受在读书的乐趣中,足矣。

读书有助于提高教师们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增强教师们的自信心。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做到及时阅读充实自己,就会被时代的巨轮所淘汰掉,这种教育生活也是毫无活力、没有斗志的状态。阅读是最廉价的高贵,不断地阅读就像是电脑系统的不断更新,只有每时每刻的全新自己才能在教育的大流中做先行者。

有的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但是我觉得书不管买还是借都有必要读一下,借来的书必定是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这个时候一定要快快的读,不快快的读都感觉是对不起借来这本书。买来的书呢,一定是细细的读,越品越会发现其中滋味。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读书就像练功,一时不读书就要破功。所以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结下深厚的友谊,小溪潺潺,每日不断,才能汇聚一片汪洋大海。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谁或者什么活动,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的生活会因为读书儿更加精彩,相信教师会因为读书而不断成长,走向成熟。

《阅读,让教育变好》有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书籍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人类文明延续千年的承载物,是人类文明逐渐开化乃至高度发达的见证,更是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的结晶!阅读,便是我们亲近历史,传承文明的不二法门。

翻开《阅读,让教育变好》这本书,我不禁感受到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畅快。朱煜老师携手赵志伟、窦桂梅、周益民、倪峰、张小兵五位资深教师为我们准备了一场关于阅读的饕餮盛宴,六位教师分别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笔记,使我进一步领悟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真谛。最令我感受深刻的地方是,这几位教师谈及自己阅读的经验和感悟时,皆从一个爱书人的角度出发,平易近人,话语极具亲和力,完全没有端着架子,正襟危坐,高高在上。这一点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真正读书人魅力。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书的首章便是赵志伟老师的专辑,赵老师对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的解读可谓入木三分,对‚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这个观点的阐述,引起了我的共鸣,学习知识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它来改变生活、改变世界,而不是为了应付小范围的限制性的考试,不是把知识束之高阁,仰望它们。

从窦桂梅老师的文字中,我切实感受到一个读书人所拥有的敏感与细腻。在阅读中,这两种优秀的品质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信仰。比如,窦老师读完《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后,写下了《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文中准确无误的抓住了作者想要传递的一条重要信仰:苦难中的忏悔。

从而反思我们民族、我们自身是否会忏悔,引出‚忏悔应该是个人终极关怀的自省话题‛和‚忏悔与救赎之路与当下我们对‘幸福与满足’之路的探寻有重叠性‛这样的思考。

《小王子》是周益民老师心中的至爱,同样也是我最爱的童话。都说这本书是写给大人看的童话,的确,小王子的许多话许多行为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击中我的心灵。例如‚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虽然,只有很少的大人记住这一点。‛尽管这本书我读了许多遍,但周老师的这几篇文章让人眼前一亮,许多观点新奇的很,于是我又拿起这本书重读了一遍。最喜欢周老师的《这一天,小王子看了多少次日落》中的这一句话,‚地球人的四十三年,对小王子来说,只是一天‛,这果然是‚一个极其简单的谜底,可也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谜底‛。

本书中还有许多精彩之处,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几位老师的写作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精彩,都指明了一个道理:阅读是教育慢慢变好的‚根‛。

古人常讲‚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呀,书中藏着无尽的宝藏,我们要用心寻找,耐心挖掘,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教育者。

第三篇:家乡的环境变好了四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在六圩镇,那里的卫生环境很好,可是以前的家乡却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以前的家乡,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垃圾,有塑料瓶、塑料袋,还有牛粪。村子的河水是黑色的,河面上漂着许多垃圾。因为村里没有公共垃圾桶,所以村民们都是把垃圾拿到空旷的地方进行焚烧。正是因为如此,在村子里经常能看到浓浓的烟升起,还伴有刺鼻的气味。村子周围没有树木,不能净化空气,所以村子上空经常有小范围的雾霾。

然而今天,我跟爸爸妈妈回家乡。一走进村子,我还以为走错了!道路干净整洁,到处都种满了小树和花草,河水变得清澈见底,还有小鱼在游动。空中有小鸟在飞,村里还安放了“分类垃圾桶”,用来分类回收生活垃圾。我感叹地说:“村子好漂亮啊!为什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里的变化那么大?”爸爸告诉我:“现在到处都在搞‘美丽乡村’建设,全民动手打扫卫生,植树种花,科学养殖家禽家畜,所以我们的家乡才变得这么干净美丽!”

原来如此!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从我做起,爱护环境”,那我们的家园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1 / 4

2 / 4

3 / 4

4 / 4

第四篇:用坏人造句

坏人拼音【注音】: huai ren

坏人解释

【意思】:(1)品质恶劣的人。(2)坏分子。

坏人造句

1、我们对坏人是决不容情的。

2、别和坏人结交。

3、我不想让我的儿子与坏人混在一起。

4、不要受坏人拉拢。

5、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既是黑暗也是光明、既是好人也是坏人、什么都不是抑或什么都是。

6、我们是好人,他们是坏人。

7、我们都听说过汽车修理工欺片你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汽车修理工都是坏人吗?

8、主人过去是阴郁得无法和任何人来往的;不论是好人或坏人;他现在仍然如此。

9、然而现实中,坏人却常常成功,而且不用付出代价。

10、“人太多了,”他解释说,他的脸色一时沉了下来,“尽管他们不是坏人,但是很没劲。”

11、其一,是看到坏人得到应有下场的满足感,无论这种满足是源于正义还是报复。

12、毕竟,我们的长项是把不端行为视作需要治疗的精神病理学行为;其中并没有类似‘坏人’这种定义,而只有病人之说。

13、如果坏人得到你的密码,而那又是唯一保护你账户的密码,那他们就能为所欲为了。

14、罗马统治者只对坏人来说是威胁,而对好人来说不是?

15、虽然在很多生活圈中我们会遇到“坏人”或“糟糕的经历”,这不能阻挡我们生活。

16、现在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是坏人了,但仍然被认为是另类。

17、一位他在纽约时投靠过的熟人称,阿桑奇的心态是先假定“你是坏人,直到你能证明自己不是”。

18、你知道的,这些狱警不是良善之辈,因为他们在这里见过太多阴险的坏人,如果逮住一个机会,他们就会痛打你一顿。而你又能做什么呢?

19、不管怎么说,查尔斯·狄更斯没有赞扬克鲁奇但对福利国家的原则立场,他将克鲁奇写成某种坏人。这种写法到底有多么左?

20、在电视和小报上招摇的多种人物中,其中的坏人会将同性恋思想带到主流社会。

21、可是,即使是坏人,在美国仍享有接受公平审判的权利。

22、这其实就是好人会突然变成坏人的原因,尤其是当它们的价格收费跟非专利药物或普通书籍进行比较时。

23、密码包含不规则的信息,它把我们正常人能读懂的东西转化为,希望坏人读不懂的东西。

第五篇:远离坏人

远离坏人,亲近好人,这是每个人的生存本能。人们花在辨识好人坏人上的时间恐怕是最多的。有的人凭直觉就能解决问题,有的人却一生都在为此大伤脑筋。

“积将近九十年的经验,我深知世界上确实是有坏人的。”这是东方学学者季羡林先生在晚年做出的第一个判断。坏人当然是有的,而且不会少。他何以言之凿凿地作这个近似于公理的论断呢?在我看来,一生逍遥于象牙塔的学者,文革中被揪斗的遭遇郁积于心,他对性本善的人性论产生了深深的疑虑。一个人只有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才会将萦绕心怀的东西彻底吐出来,如此他方可卸下尘世的包袱。

这是一个无人会反对的结论,问题在于“谁是坏人”?不同价值观的人都有自己的坏人观,只有同一阵营的人才会产生共鸣。就我的经验而言,一些内心刻毒阴毒之徒,在好多人眼里却是正义之士,甚至被引为人生导师。我看见了虚伪与奸诈,于别人而言却是儒雅和有范儿。我所知道的,别人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故每人心中的坏人是绝不相同的。比如英雄纪念碑,你尊奉的英雄,就是另一批亡者后代的仇人。当你希望亡灵的后代与你一样深情仰拜英雄时,你不会想到这是世界上最荒唐的事情吗?

“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这是指人际关系而言,其实,坏人的含义更广泛,那些人类的敌人和自然的敌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死敌,甚至胜过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损人其实还是个问题手,损何人?若损坏人,岂不正确也否?损我们共同的坏人而利己,岂非乐事?损人又不利己,未必就是坏人之尤者,或许是大好人也未可知也。损我们共同的坏人而不利己,与圣人何异哉!

人们为何分辨不清好人与坏人呢?因为若无价值观做标尺,仅以人际关系而论,往往是难以成立的。坏人对自己的父母很孝敬,对妻子忠诚,对自己的女人非常照顾,在自己的人际关系圈里,完全可以是讲义气好担当的汉子。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这是大实话,也是人间真理。坏人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是坏人,他们不会否定自己生存的正义性,他们甚至以好人自居,顾盼自雄。他们惟其不知道自己是有毒的,反而会以善示人,以真示人,以义示人,使尚无辨别能力的庸众信而服之,误以为遇到了好人。有毒的坏人,往往更有蛊惑力,他们自以为在干好事,其滔滔能量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乃是一个确定无疑的好结论。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坏人,就不存在改的可能性。季羡林先生的这个发现,可称之为季氏“坏人定律”。如果一个社会任由带毒的坏人招摇,传播所谓的美德,无异于认同了坏人的价值观,人们更难识别是非,坏人的变也就无从谈起,庸众倒容易变成坏人,吸吮坏人的毒汁长大,他们变成了暧昧不清的物种,坏人的拥趸。

在一个终生与坏人相处的社会,我们要学会的是远离坏人。辨别上流社会里的坏人其实也不难,只需看他对死亡的态度如何:凡是人过中年,仍旧孜孜于名利,坚持不说人话,或假意教人良善而行邪恶之事,而且自以为是上帝特选子民,万物皆有一死唯独朕贵人不死的,大都可疑。当众所周知的坏人招摇于世时,善恶颠倒,美丑错位,真假莫辨,温顺的良民也蠢蠢欲坏,邪恶之徒愈加张狂,整个社会呈现一幅末日征兆。奸佞横行,良善低眉,更多善恶莫辨之人暧昧而行,生活于此间的好人,因保有端正品行而孤独。坏人的天堂,好人的炼狱。对庸众而言,无道德的社会可谓半天堂半地狱,因为他们蝇营狗苟,伸缩自如,能遵法,亦乐于放纵。把他们装入善的制度性瓶子,则欣欣然清水也;若任其自处,则近污秽而自臭也。

上一篇: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下一篇:钣金车间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