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六单元作文诗歌

2023-05-03

第一篇:语文第六单元作文诗歌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500字:心中的诗歌

篇一: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500字:心中的诗歌 毕业诗歌

我们曾在一起2190天 我们曾在同一个教室上课 我们曾共同外出旅游12次

我们曾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玩,一起唱歌,一起上课,一起。 但这些,都即将成为我们的过去 看,49颗不同的心灵 看,49个不同的愿望 看,49个不同的面貌

他们都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永志不忘。 我们6年来的童年时光,就像是个放映带 这个放映带正在播放最后的影像 1秒、2秒、3秒。 放映带正在迅速地放映中

也许,现在我们还不懂得珍惜,珍惜相遇的每一秒,每一刻,每一钟 如果今天是毕业的最后一天 如果是放映带放映的最后一天 我们还不懂得珍惜吗 其实,我们不用等到最后一天 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珍惜 不要浪费放映带每放映的每一秒 牢牢记住我们的笑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面容。 我想放映带能重新倒流 让我的童年重新开始

让我再好好记住陪伴我年以来度过那么多难题的朋友 还记得吗

二零一二年的教师节是什么样度过的吗 还记得吗

“六一”是什么样一起度过的吗 还记得吗

上数学课时的欢笑吗 还记得我们之间的欢笑快乐吗 在毕业那天 我们不掉眼泪

用我们最真诚的笑,最后一次互相道别 最后一次说声“再见” 最后一个拥抱 最后一次握手 最后一声。“道别” 还剩下1月零9天 时间在飞讯留失

好好珍惜每一天,每一位同学吧 也许以后再见,已经成为梦了

篇二: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200字:心中的诗歌 我的心 是个孵化场 温暖洁净的地方 每一天 都会有几只 爱唱歌的小鸟 从这里起飞 有的唱着快乐 有的唱着哀伤 有的唱着过往 有的唱着盼望 和憧憬 它们能飞到 很远很远的地方 一路歌唱着 我的心

我给我的这些小朋友 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它们都叫作诗歌

第二篇:诗歌改写现代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

改写《木兰诗》作文指导课堂实录

朱玉萍

一,激趣导入 据说,在清朝有位秀才,书法极好,被召入宫,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诗中的“间”漏掉了,慈禧阅后,认为秀才讽刺自己没文化,不由大怒,喝令把秀才推出斩首。秀才急中生智,忙说自己写的不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说完当场高声朗诵了出来,慈禧一听转怒为喜,放了秀才,还给了不少赏赐,同学们知道秀才是如何朗诵的吗?(讨论后课件展示)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秀才的聪明机智令人称赞,同时也启示我们:古代诗歌的内蕴丰富深邃,而且各种文体相互贯通。今天我们也来尝试一把,给众人熟知的《木兰诗》该换容貌。

二.改写知识

明确概念:

改写是以原文为基础,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用不同于原文的表现形式,将其内容重新表现出来。

区别概念:

改写不同于缩写,缩写只概括各紧缩内容,而改写在内容上允许调整,取舍,形式上鼓励创新。

改写不同于扩写,扩写需要增添内容,允许想象,而改写虽允许想象,但实质上是以原作作为题材进行再创作,重在一个“改”字上。

改写不同于翻译,翻译是扣住句子来的,意义上要落实到字词;改写则允许学生在原有人物、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改写不是文白直译,它需要我们依据诗歌原文的内容展开联想,将一些合理的有机成份(如诗中压缩了的内容或弦外之音等)扩充或补写出来。具体要求有以下四点:

(一)、忠实原文,把握重点。改写虽不等同于翻译,但也是基于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分析文章的重点要点,人物性格,创作意图-----,准确把握重点,是改写成功的关键。注意把握两个不变:

1.中心不变(包括主要人物形象)

中心思想要忠于原作,但可作适当的深化、引申;也可对原文中心从一个方面加以强调。

2.主要情节不变

人物、情节可做必要的增、删、改,酌情变动,增加细节,但不能另外编造情节,改写绝不是另外写一篇文章。

思考:1,《木兰诗》主要叙述了什么故事?

2,课文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木兰? 3,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二)、再现情景,填补空白。

诗歌以凝练跳跃的语言见长,古代诗歌一般只有二三十字,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改写现代文时,则必须将这些精炼的语句进行扩展充实,把减少的成分补充上来,把省略的过程连接起来,还要注意还原或者扩写诗中那个时候那个地点的各个意象的方位、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填补当时环境下各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例如改写《木兰诗》,第二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一句,显然是父女对话,但诗歌没有提及父亲,改写时就应该添加进去。有同学是这样改写的:木兰皱着眉头,轻轻叹息着。满头银发的父亲走过来,问:“木兰啊,你怎么啦?”木兰低声回答说:“征兵书上卷卷都有爹的名字,可是您没有成年的儿子,我也没有哥哥。爹,就让女儿替您出战吧?”父亲叹了口气,安慰说:“唉,木兰呀,爹爹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功夫不老,就让我这把老骨头去陪敌人周旋到底罢。”当夜,木兰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后来,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女扮男装,替父亲上战场厮杀。

思考. 《木兰诗》中有许多情节都写得简略,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哪些地方应该进一步想象和扩展?(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可补充的情节:

①木兰在家织布体现她的勤劳的情节。

②木兰见到军贴后的忧虑和如何作出替父从军的决定,体现女儿的孝顺和爱国的情节。

③木兰为出征作准备的情节。

④出征时行军神速,思念父母的情节。 ⑤木兰在战场上英勇善战的情节。 ⑥胜利后,天子召见木兰的情节。

⑦木兰的家人得知木兰要回家高兴的情景。 ⑧木兰回到家时和家人团聚的情景。 ⑨木兰以女儿身份和战友相见的情景。

(三)、巧妙选点,浓墨渲染。

诗歌改写现代文不是简单的翻译。如果说补充原诗中压缩了的情节是给改写文章添枝长丫的话,那么恰如其分地扩充渲染则是给改写文增叶着色。我们不妨根据自己对诗歌个性化的阅读理解,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把最精华的部分突出在文章里,使改写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木兰诗》中很多情节都写得很简略,如木兰在家织布的情节、见到军帖后的忧虑和决定替父从军的情节、出征前准备的情节、行军途中思念父母的情节、战场上英勇善战的情节、凯旋后天子召见的情节、回到家时亲人团聚的情景以及以女儿身份和战友相见的情景等等。当然,以上不需要也不可能一一详尽的叙述和描绘出来,我们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重点,其余则可以一笔代过。

如有同学就重点描绘了木兰回来见天子的情景:皇上紧走几步,紧紧握着木兰的手,感激地说:“辛苦你了,这么多年来,你带领军队英勇奋战,保住了朕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朕要重重赏你。”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木兰这时臊得满脸通红,赶紧抽出手来,说:“皇上不必记怀,保卫江山是臣下应尽的责任。”皇上又说:“你立下了屡屡战功,朕的江山也有你的一半。你想要什么,尽管开口,朕全部都答应你。”木兰赶紧回答:“谢谢皇上对我的恩赐。不过我现在什么都不想要,只想尽快回家见到我的亲人。”皇上大为赞赏,说:“是啊,这么多年了,远离父母兄弟,现在也应该回去看看了。朕赐你千里马一匹,黄金五百两,你回乡省亲去吧!”木兰赶紧下拜:“谢皇上!”

你认为哪些场面应该浓墨渲染?穿插什么描写?(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1)木兰见到军贴后的忧虑和如何作出替父从军的决定,体现女儿的孝顺和爱国的情节。

(2)胜利后,天子召见木兰的情节,表现木兰的淡泊名利的美德。 (3)木兰回到家时和家人团聚的欢乐情景。

(四)、去伪存真,圆满细节。

由于押韵的需要、时代的变迁或者流传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古典诗歌中可能有一些初看起来有误解和争议的地方,在改写成现代文时就要灵活圆满,使其合情合理。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就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经过千百次激烈的战斗,将军和壮士们有的壮烈牺牲,有的胜利归来。我们在改写时就要结合这个意思进行,而不能理解为将军牺牲了,壮士回来了。同样,诗中还有东南西北市买武器装备等句,也要灵活处理,不能死扣书面字眼。

过渡:除内容外,还可以做形式上的哪些改变呢?

1.可以改变体裁: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把古诗改成现代文等。

2.可以改变表达方式:如把记叙改为描写,把对话形式改为记叙形 式等。

3.可以改变语言:如文言文改为现代文等。

4.可以改变记叙顺序:如顺叙改为倒叙,把倒叙或插叙改为顺叙等。

5.可以改变人称:如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用亲身经历的口吻来叙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记述等。

6.改的最多的是增加细节描写。

我们相信,只要注意了以上内容和形式的改变,你的改写文就必定能够新颖独特,情趣横生。不想试试吗?

大屏幕:改写作文的基本步骤: 1.明确改写的要求。

2.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

3.想象发挥,重新构思。想想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补充什么,删去什么。同时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注意故事的完整性。

4.补充细节。注意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将人物具体化。

5.在动笔改写的过程中,不要受原文语言的束缚,尽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写,注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

作文讲评:

明确批改标准:

1,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错别字,病句。 2,圈画出优美的词句,并写出批注。 3,写好评语,从以下角度入手: (1).“木兰是女郎”的中心鲜明突出 (2).记叙的要素清楚,有一定的顺序。 (3).主要情节没变,并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丰富原有情节,想象合理新颖。 (4).有生动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 (5).构思精巧、语句流畅。 (6).书写工整、美观。

4,优秀作文推荐,或局部亮点展示。师生共评 [例文]:木兰还乡

近了,近了。只需半个时辰,就可以再见阔别多年的亲人了。木兰的眼睛湿润了:娘啊,女儿十年疆场冲杀,今天,终于回来了!一时间,过去的一幕幕,又闪电般的从她眼前掠过„„(“近了”开篇,抛弃原诗结构,起点不凡。“从她眼前掠过”自然引出后文的回忆。)

怎能忘记,离家前夕的那次父女长谈。“孩子啊,让你一个女儿家上战场,是爹无能啊,爹不放心„„”老父亲须发皆白,老泪纵横。“爹,女儿自幼习武,你又教导我行军布阵。这次代您从军,正好让我一显身手,您应该高兴才对啊!再说,只要打败了敌人,我们不又可以团圆了吗?”(涉及诗歌直至“北市买长鞭”的内容,“父女长谈”更显亲情绵绵。)

怎能忘记,夜宿黄河边的绵绵思乡之情。军情紧急,一整天的急行军,让宿营的军士们一搭好营帐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只有木兰毫无睡意,她信步走出营帐。夜幕下的黄河显得雄壮而又安静。听着河水冲刷两岸的声音,木兰不觉想起了家里的父母兄妹:他们在做什么呢?是在灯下谈心?还是默默的祈祷和祝福?(细写“暮宿黄河边”,“不觉想起”其情确是,毕竟,木兰是一个代父从军的女子啊,远离家乡,怎能不深切思念!)

怎能忘记,两军阵前智取敌先锋。我军两员大将啊,都被敌方那黑塔一般的先锋用狼牙棒砸得脑袋开花。悲痛不已老元帅就要催马上阵。木兰一咬牙上前请令。“小伙子,那可是敌营第一猛将,你能行吗?”木兰点点头。上阵后一交手,发现那人果然力大棒沉。十余回合,木兰回马便走。敌将紧紧追来。马头马尾相衔之时,木兰回身就是一箭。弓弦声响,敌将赶紧俯身躲避。不过,当他直起身子时,木兰的枪尖刚刚扎进他的咽喉。(联系“百战死”、“十年归”的合理想象,突出木兰智勇双全,也为后面的“倚赖器重”铺垫。)

怎能忘记,老元帅的谆谆教导和倚赖器重。乱世出英雄,木兰凭着一身武艺赢得了将士们的尊重。特别是老元帅,木兰越来越觉得他就像自己的老父亲。元帅呢,对木兰的称呼由“小伙子”变成了“花将军”,又变成“花贤侄”,并且视她为心腹爱将,参赞军机,制定战略。一次,老元帅居然说:“战争结束,老夫定会奏请皇上,这帅印当由你来掌管!”(作者的即兴发挥,充满了人情味。)

怎能忘记,凯旋回京后的依依惜别。十年征战,敌人终于递交了降书顺表。在京城的庆功宴上,木兰婉拒元帅的挽留、皇上的封赏,只求早日还乡。皇上、元帅、将士们好不敬佩和惋惜。他们哪里知道:这位温文尔雅却又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年轻将军,其实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孩儿„„(依据诗歌第五节改写,“哪里知道”巧妙对应“不知木兰是女郎”,颇有情趣。)

“花将军,快看,你的亲人来接你来了!”随行军士的声音将木兰从回忆中唤醒。可不是,黑压压的人群!“爹,娘,孩儿回来了!”木兰从翻身下马,扑向人群最前面那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戛然而止,余音袅袅。)

[总评]: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改写。小作者抛开原诗的结构层次,从木兰还乡切入,将十年征战的思亲与柔情、惨烈与悲壮融入片刻的回忆之中。这样从时间、空间上高度浓缩,体现出作者高度驾御课文和大胆创新的能力。作文撷取了诗中“暮宿黄河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因素进行了合理的虚构和想象,并增添了一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增加了作文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另外,每一段回忆都由一个“怎能忘记”引起,文章层次明晰,读来一目了然。

板书

改写《木兰诗》

一,忠实原文,把握重点

二、再现情景,填补空白。

三、巧妙选点,浓墨渲染。

四、去伪存真,圆满细节。

第三篇:九上语文第六单元同步作文

第六单元: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题解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古到今,历史上就有许多杰出的人物,有文学

家、著名的将军、学者、领袖等。请你以“风流人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要求,发表你对所选择人物的看法,或者对他的生平作介绍等,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在500字以上。 范文

忧劳可以兴国 ——读《周恩来》

读罢《周恩来》,掩卷沉思。周总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不朽贡献,这不禁让我想起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的名言:“忧劳可以兴国。”

平日,常听老人们谈起总理,谈他对人民的挚爱,谈他卓越的才干、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威望,内心里充满了对他的尊敬和仰慕。我似乎觉得他是神圣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然而读完此书,以前听来的散乱的片断终于渐渐连成片了,清晰了,完整了。周总理活生生的神姿风采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走下圣坛的周总理,内心的那份震撼真难以言表。

总理的一生堪以“日夜忧劳,殚精竭虑”来形容。从他年轻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起,他一刻也没有停止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一刻也没有停止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操劳。大革命期间,他才26岁,就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身兼数职,既要从事军事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又要领导工农运动,还要在统一战线内部进行各种斗争。每天早晨,他步行到码头,乘船到黄埔军校工作,傍晚又返回广州,晚上还要参加各种会议,过党的组织生活。在他的筹划、组织、安排下,各方面的工作井井有条,他过人的才华和敏锐的头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又亲自指挥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虽然得了疟疾,脸色铁青,但炯炯有神的眼睛依然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总结了经验教训,有条不紊地对善后工作做了安排。那时他高烧达40℃,有时烧得神志不清,还喊着“冲啊,冲啊”,但一当清醒之际,依然从容镇定,和贺龙、叶挺同志一起指挥对敌人的反击。为了组成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不顾生命危险,在国民党内做了大量宣传工作。日寇投降后,为了和平建国,他不顾身患伤寒,几次与蒋介石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他夙兴夜寐,日理万机,为使疮痍满目的祖国大地变得美好富裕而呕心沥血。“文革”后期,他身患癌症却为保护我党的优秀干部而奔走操劳,直到停止了呼吸。就这样去了啊,总理,您为祖国人民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生的忧劳,对您的无畏的拼搏,对您的无私的奉献,整个中华民族将永远感谢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以忧劳而修身齐家平天下,以忧劳而兴家兴邦兴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们的传统美德。从越王勾践、唐太宗到孙中山一脉相传,代代相续,在总理身上又得到了新的升华,他赋予这传统美德以新的含义,它被继续发扬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排除万难、奋力前进、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让这种精神永远放射出灿烂神圣的光芒,指引着我们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感受鲁迅

小时候,曾学过很长时间的简笔画,画过的物品各式各样,头像只画过两个:一个是大眼睛的小姑娘,另一个是嘴上有着“一”字胡的瘦削的中年人。

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个中年人的侧面像画的是鲁迅,只知道他的胡子很像一个隶书的“一”,如果把“一”字画得直一些,圆满一些.老师就会用红笔在下边批一个挺高的分数。于是便整天练着画中年人的胡子,精雕细刻地描画着一个个“一”。 后来读了《一面》,就在每次画画的时候,将中年人的嘴角画得翘起来,很夸张的样子。因为我猜他是喜欢孩子的,会对我笑。每每有人看了这样的画,都不相信画的是鲁迅,信了的就怪怪地看着我,然后一言不发地走掉。“他经常骂人的,很严肃。”另一些人笑嘻嘻地说,纠正我的错误。于是我就抱起画册,一言不发地走掉。

至今没有成功地画出鲁迅的样子。面部线条的逼真被直直的胡子和夸张的嘴角掩盖了。感觉到鲁迅的锐利和其背后的悲悯,我却只能用有些造作的胡子和虚伪的嘴角来表达,笨拙地希望别人能理解他,说不上崇拜,而是一种升华了的尊敬。因为记得一句话:“没有见到过星空的民族不会想到要探索宇宙。”所以一直固执地认为鲁迅是他那个时代少数仰望过星空的人之一,因为比别人看得更高更远,才有别人体会不到的深刻和悲凉。总觉得他对待祖国如同对待自己一个走上歧路的至亲,即使狠狠地鞭笞对方,仍然饱含着深沉的爱。或者,正因为有爱,所以才有尖锐的目光和评判吧。

很多文人“活着”,靠着鲁迅死后人们转托在他们身上的尊敬,这股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养活这许许多多的“文人”。鲁迅的嘴角依然微微地上扬,“一”字胡仍旧直直的,夸张地微笑,夸张地严肃,用瘦削的手点一枝烟,用锐利的目光看着这个世界,“笑到咳嗽”,笑人们的愚蠢和冷漠,躲在严肃的外表后面,慈爱地笑,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怜爱。

校友袁隆平印象

袁隆平,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公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中国股市惟一的一支以人名为名的绩优股。然而,我们第一眼看见我们的这位校友,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太普通了,普通得有点儿像从某个山村里走出来的一个农民!你看他肤色是那么的黝黑,身材是那么的精瘦,皱纹是那么的深刻。

记得有一次,一家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给误配了“农民获得丰收后的喜悦”的文字。这虽然是出版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说明:袁隆平,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确是属于很快会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种人。

“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来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挤在两间用木板从澡堂隔出的潮湿发霉的小屋里,还要不时承受“不安心教学,专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吗?

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平,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他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个普通人„„”

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校友袁隆平给我们的最主要感受,的确这就够了。

永远的贝多芬

贝多芬,作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被人们冠以“乐圣”的头衔,并不为过。人们敬仰贝多芬,这不单单是因为他短暂的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音乐财富,更多的是他那坚忍不拔,敢于同命运相抗衡的非凡品格所给予我们的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的命运极其坎坷,甚至可以说“一开始,人生对于他就只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战争”。当他还是孩童时,就被父亲剥夺了原本可以尽享欢娱的童年时光,在严酷体罚的压迫下,苦学提琴。然而,痛苦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叩门。在他30岁时耳聋又无情地对他施以酷刑,这对贝多芬内心深处无疑是一个惊天霹雳,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也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绝望之际,他几乎好几次寻求自杀。于是,他从内心深处发出惨痛的哀号:“我躲避一切交际,我不能对别人说‘我是聋子’!倘若我干别的职业尚可,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

但与此同时,他又发出另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完全屈服!”这斩钉截铁的不屈誓言,怎能不令人惊服、振作、讴歌呢?究竟是什么力量拯救了这颗趋于毁灭的心?还是让贝多芬自己来回答吧:“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还是道德!”可见,贝多芬强忍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摧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神圣使命的执著追求。他把对音乐的追求,对人类的奉献视为比生命更可贵的灵魂。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抗拒生命的不竭动力,永不干涸的生命之泉! 贝多芬的耳疾和他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恐怕在许多人眼中仍是一个谜。最难以置信的是,一个聋子是如何创作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英雄交响乐》?又何以能谱写出豪放宏伟的《命运交响曲》?更是怎样去神话般地弹奏柔和明澈的《月光曲》的?翻阅他大量音乐作品,更令我惊奇的是,他的大部分音乐巨作都是在耳疾之后以靠咬着木杆来感觉音符所完成的。贝多芬从何而来如此非同凡响的灵感,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激昂的性格?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久久翻腾,无不让人感奋不已,并使我油然想起奥里森·马登的一句名言:“纵观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杰出人物,他们当中一大部分人曾经有过艰辛的童年,甚至备受命运的虐待,但强者总是善于找到生命的支点,及时调整心态,并承受艰难困苦,用恒久的努力去打破重重围困,铸就卓越与伟大。”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40分,在狂风暴雨中,贝多芬结束了他57年的人生旅程,孤独地死去了。死时拳头紧握,或许在最后的时刻,他仍然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让贝多芬他那高贵的品格,善忍的德行,升华的灵魂,以及稀世的人生价值亘古永存!让贝多芬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去勇攀知识高峰,共创辉煌人生!

我喜欢三毛

我爱三毛的书,我喜欢三毛的写作风格,更佩服三毛这样的作家。

三毛所写的书全都是她的真实生活经历。有些同学不爱看别人的自传体文字,可我不然,对陈平女士的作品十分喜爱。她的性格、脾气无一不在文章中表露出来,让人看了有喜有悲有笑有泪。三毛19岁离家,49岁回国定居下来,30年来在外行走江湖,饱尝酸甜苦辣,如没有坚强的意志,怎能走完这30年。她每一本书都是用乐观的语调写成的,可见三毛这个人十分乐观豁达。她曾说过:“我惟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从三毛的这些话里,我们不正可以受到乐观主义人生观的启发吗? 我不知大家看过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没有,这本书记叙了三毛以极大的毅力和苦心,背井离乡,远到万里之外的荒漠中居家谋生,以血汗为代价,执著地换取特殊生活经验的经历。

初看这本书时,我不时被三毛那幽默的语言弄得哈哈大笑,可看第二遍时,我哭了,可以说为三毛而哭,三毛能写得如此幽默。但若细细体会,你才会觉得生活的不易,而在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生存下去,更为不易,何况跟一群性格、风俗、文化上有着很大差异的撒哈拉人住在一起,真是吃不消。要是换了我,只怕住不上两天,就要拍屁股“拜拜”了,但三毛用她那坚强的毅力,宽阔的胸怀,别具一格的人生观克服了种种物质、精神上的困难,一住数年。并和当地人关系很好,我真是自愧不如。别具一格的人生观我至今还没有,坚强的毅力我只好说以后再锻炼,宽宏大量那我可说不上,常常为一点小事跟同学吵得翻天,看来我得向三毛好好学习。

三毛的14部书,《撒雨稻哭温背梦》、《万送倾谈随我闹》等,同学们有兴趣,不妨读读,会对你的写作有很大帮助的。这里,告诉你们一个三毛的小秘密:她19岁出国后所写的文章有不少写错的国文,但她敢于投稿,还叫编辑找出她文中的错字。平鑫涛先生慧眼识英才,发现了她这匹千里马,才使她成为一位鼎鼎有名的作家。

三毛有好的方面,也有她的短处。别的且不说,就在上世纪最后一个马年(1991年元月4日),她撇下年迈的父母,无数喜爱她的读者,飘然而去——自杀。她为什么要自杀,至今是一个谜。我不想讨论这个伤心的话题,也不想揭开这个谜,但我想用三毛自己曾说过的几句话写给冥冥墓中的三毛:“三毛你曾对别人说:‘你的失败,比你的成功,对你更有用。’三毛你还说:‘在生活上,我是一个赌徒;从小,冰淇淋我是不买的,我一定要打出一个天霸王来,而我发现的一点是,你做的事情,只要尽力去做,就能做到。你要移山,山不过来;你说,过来!它就会过来。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比喻,但是,我始终对自己有着信心„„’”三毛的二分之一的人生,就是不停地在赌,她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这需要大家共同思考。

最后,我告诉大家向三毛学习写作的心得:我之所以写作,也只是有感而发。我的习作文章,往往也就是我的生活,我最坚持的一点是我不放弃赤子之心,至于文章的好坏毫不在意。

说不尽的乔丹

也许你不喜欢运动,也许你不会打篮球,但你一定会知道一个伟大的名字——迈克尔·乔丹。

曾几何时,扣篮大赛上飞燕掠空,技惊四座,人称:“飞人乔丹”;曾几何时,一柱擎天,六合诸侯,雄霸天下,扶公牛王朝走上世纪之巅;曾几何时,三进三出,壮心不已,宠辱不惊,堪称一代豪俊。

战斗!球场如战场,在球场上要想生存下去,惟一所能做的就是学会战斗。后仰跳投、三分、从罚球线起跳的精彩扣篮、决定胜负时最后时刻的绝杀,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球技使乔丹在球场上游刃有余,独步天下,高山仰止,无与争锋。

智慧!霸王何等英雄!40岁的乔丹体力江河日下,精力大不如前,但他却能“读懂”场上的局面,知道如何破解对方的防守,统帅三军,转战四方,震慑诸强。

博大!乔丹的个人技术绝对一流,时常在关键时刻扮演“终结者”的角色。但乔丹并不专横,一旦出现机会,他便会毫不吝啬地把最后一投交给科尔或皮蓬,送队员到光辉中央。霸业为重,为队让功,侠之大者。

执著!一个人的成功源于他对自己的事业的热爱与执著。“我能够接受失败,但是我不能够接受不去尝试。”奥尼尔宁愿用40岁时的赋闲时间投入来追溯和缅怀昔日的光荣与梦想。但40岁的迈克尔·乔丹愿意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对无限的追求之中,他想把缺少真正中锋和控球后卫的华盛顿奇才托升到季后赛。完成又一次有意义的挑战。为了这个目标,拖着不再年轻身体的乔丹,愿意以一代球王的尊严作为代价。40岁的乔丹至少体现了巨大的勇气,40岁的乔丹胸中仍然勾勒着两个字:天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乔丹之风,山高水长! 有了永不放弃的战斗精神,有了运筹帷幄的智慧,有了无私博大的胸怀,有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迈克尔·乔丹无愧为伟大的绝世英雄! 今天,当40岁的乔丹将要告别篮球,告别比赛,告别球迷的时候,当光头、23号、飞翔、掌声、欢呼都成为过去的时候,乔丹终将无愧于自己、篮球和这段峥嵘岁月。

从此球场上没有自由飞翔的身影,只有无数孩子在父母膝头聆听关于一个伟大的篮球巨星的不朽传说„„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500字: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

篇一: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500字: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

在童年中,我们都读过无数首诗。诗歌伴着我们一起成长。每首词,每句诗,都有着诗人独特的情感。每个人,品诗、读词,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一篇让人朗朗上口的诗,好的不仅是它的音律,而更多的则是它的色彩与情感。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首首诗,我们的童年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我爱诗词。我爱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让人想到了: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阳光照在那里,诗人小心翼翼地踩过了小径,生怕弄坏了这宁静、优雅的地方。再往里走,只见眼前出现了一座禅院,向前一看,原来是几个小和尚休息的地方。周围繁花似锦、绿树成阴,听不见什么喧杂声,只有几只布谷鸟在轻声叫唤着,这可真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个与世无争的天堂啊!

我爱诗人常建的“天堂”,也爱诗人马致远的“肠断天涯”。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为我们展现的,是与常建截然不同的。他没有常建的闲情逸致,没有常建的“天堂”,也没有常建的宁静。他有的只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有的只是满心的伤感。虽然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让人不禁眼前朦胧,但他也为我们描绘的确实十分淳朴。“小桥流水人家”这句中,他为我们所描绘的,让我们不禁联想起:这一个幽静的山谷中,没有马蹄的声音,有的只是几声清脆的鸟鸣,再向里看,远处升起了袅袅轻烟,原来是有户人家在做饭啊!他们家门前,有着一条小溪,溪里有着几条小鱼,几个孩子在溪里捉鱼,这可真是一副农家风景画啊!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虽宁静,但《天净沙·秋思》却让人又悲又喜。这两首诗,不但让人惊喜,又让人觉得有几分伤感,这真可谓是各有所长啊! 正是因为我的童年有诗歌相伴,所以,我的童年生活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篇二: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350字: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

月儿挂上了树梢发出一丝丝冷冽的光,正如人们悲伤地心境。古人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今昔却是思亲之日,杜牧所写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诗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同而也表现了人们的情深义重,难舍难分之情。 夜随着时间迎来了新日。

火红的太阳散发出强烈的光芒直射大地,田地里的人们还在辛勤的劳作着,手中的锄头不停的挥舞着,汗珠似水般倾泻下来。这一景象不禁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清风一拂,望我国大好山河。

一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它们就是我们的骄傲—长江、黄河。桂林山水之所以甲天下是因为‘行舟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如此境域怎堪不绝?‘水管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女子般的西湖。 „„

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寻觅着无形无影的诗韵。

第五篇:初一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马1500字

无垠的草原,不只是谁在飒爽英姿;硝烟的四起,不只是谁在驰骋疆场;夕阳的西下,不只是谁载着思乡的游子,浪迹天涯。动物中的俊雄,草原上的健将,人类无言的朋友---马。

它,从小生化在碧波荡漾的草原,与群马角逐奔跑,欢快的撒欢,亦或是躺在草地上沐浴阳光,它无忧无虑的过了一段日子。有一天,一批人来到这块神圣的土地上,牵走了许多马匹,包括它。

懵懵懂懂的它跟着马群和那群人,来到一个奇怪的地方。那里没有草,是属于一种单调的色彩,很狭窄,像是被禁锢了一样。它反感,很不喜欢,它怀念草原,它想离开。可是四周的东西,像是把天包住了,无尽的黑暗用来,一点点吞噬掉它的愿望。

一群人渐渐向它逼近,它恐慌,它后退,嘶声长鸣。它抬起前蹄跃起,可是很快,它被制服了,那群人太熟悉它的反映习性了,它的鼻子上被套上一条绳子,很痛。它被拴在一根柱子上,它知道它已经失去了自由。

有一个人经常来看它,穿着很不一样。他经常带它出去玩,它感觉他很好,对他也很温顺。她进场对它说话,渐渐的,它明白了他话语的意思,知道了他是一名将军。

这段时间它和战马放到了一起,进行战场演习训练。它知道,它将带着它的主人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它的血液在体内沸腾,它专注的训练,因为它的主人正驾驭着它。战争的脚步已经来到,它现在已是一匹高傲的战马,屹在疆场。身上披着城中的马甲,脚上很不自然的订着蹄铁,它忍受着超越极限的痛苦,只是为主人二战。

战火已被点燃,两路兵马对峙。它在那里看到了许多它的同胞,它兴奋,但更多的是痛苦。它们的背上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它们背上的,是他背上的人的敌人;而它背上的,又是它们背上的敌人。它现在是一匹战马,它的最高宗旨是保护主人,冲锋陷阵。它悲怆的轻鸣一声,冲进了战场,

狂沙飞扬,天昏地暗,四周充斥着浓浓的血腥味。厮杀声,马鸣声,混成一片。每看到一匹战马倒下,它的心都在滴血,巨大的痛苦笼罩在心头,它将悲痛化为力量,化为仇恨,它载着它的主人,在生与死的边际,它跳到了生的彼岸。

它记得回去的路,郁郁葱葱的大树,有一条小溪汨汨而过,清脆的鸟鸣听得很是悦耳。路上,再熟悉不过的景象浮现,有它最熟悉的气味。不远处,军帐的顶棚在丛林中若隐若现。

它兴奋的嘶鸣,鸣叫声,唤出了士兵,他们抬走了将军,它也被牵走了。

军帐中,有人替它清洗腹部,蔷薇色的血液滴淌下,它才明白它受伤了,只是现在隐隐有些疼痛。

一段时间的修养,它的主人渐渐康复,它也能像从前那样撒欢的跑了,主人的微笑依然会对它绽放,夕阳西照下,依然有他们的身影被拉着很长,很长……

后来,这一仗,打得很激烈,但是笑到最后的,是他们。虽然他们受伤了,但是,最后的王者,是属于他们。

他们胜利了,它被授予了勋章,它的主人,也提升了,铠甲变得更辉煌,鞍鞯变得更华丽,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对彼此的情感。

而后的岁月,在生与死之间奔波。明明死神的呼吸已在耳际,生的希望却又在前方亮起;明明硝烟刚刚熄灭,却又在另一个地方,重新燃起。

峥嵘的岁月里,它生命之中的朝阳,早已隐去;午后的阳光,也不知跑向了哪里,只剩下,夕阳无限好的近黄昏。它的主人,头上,也已挂上了雪凌。他们老了,为国家也已做不出什么贡献了。又是在哪再熟悉不过的夕照下,两个身影:一匹老马,一位老叟。

它再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欢快的奔跑;它的主人,再也受不起那样的颠簸。他们就这样,颤巍巍的,走着,踩碎了夕阳。

河边,老将军需要休息了。席地而卧,望着无限好的夕阳,人老多情,不禁老泪纵横。而他没有发现,他的那匹跟了他十多年的老马,也是像他那样望着夕阳的的,望着他,爱怜的望着他,眼里,噙满了泪水。摇晃的,滑落了,滴进了土壤里,净化了这一方的土地……

上一篇:英文电子邮件自我介绍下一篇:运维服务质量保证措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