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法官观影后感

2022-07-29

第一篇:知心法官观影后感

知心法官观后感

电影《知心法官》观后感 --学志丽法官,做知心公仆

观影前,黄志丽于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观影后,黄志丽法官于我,是一个不普通的时代的楷模!

影片以全国最美基层法官黄志丽为原型,讲述黄志丽法官长期扎根基层审判一线,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感人故事。21年间,她坚持用责任和爱心诠释法律尊严与温度,被老百姓亲切称为“知心法官”。

黄志丽是一名普通的法官,讲起话来快言快语、办的案件鸡毛蒜皮,但也是一名不普通的知心法官,百姓放心、领导放心,因为2002年至今,她办结各类民事案件5000余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撤销改判,无一申诉信访,无一投诉举报。“普通”与“不普通”之间,距离到底有多远?这之间其实就是多了一份心,一份责任与担当的为民之心。这是社会对每一位公职人员的呼唤与期盼,也是每一位公职人员对社会应有的态度与反馈。 今天,在感动她的普通与不普通之余,我想我们更应该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学习与传承她的公仆精神,做一名知心公仆。

学习与传承她的一心为民、心系群众,做一名知心公仆。黄志丽坦言,“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当法官。不是因为有权力,而是因为它在群众心目中意味着最终的公正。”她长年扎根基层审判一线,真情倾听每一项诉求,真心解决每一起纠纷,真诚对待每一名群众。今天,我们要学习她的不忘初心,牢记为民宗旨,心中装着人民,始终饱含深情为民,倾心为人民群众化解矛盾、排忧解难。

学习与传承她的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做一名知心公仆。1995年,文秘专业出身的黄志丽放弃高薪,报考芗城法院。经历了苦行僧式的“修炼”,半路出家的她,终于从一名政工科科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法官。领导交待她工作,觉得放心,因为没有她办不下来的;群众找她打官司,觉得放心,因为一定是公道合情的结果。今天,我们要学习她的责任与担当,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的岗位,始终胸怀公平正义,坚持行政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持续发光发热。

学习与传承她的忠诚于党、奋斗终生,做一名知心公仆。黄志丽同志是模范践行“四讲四有”要求的优秀共产党员,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要学习她的忠诚与执着,牢记“三严三实”,秉公办事,审慎用权,始终坚守廉洁底线,树立起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体现一个党员干部的职业操守,实现人生的尊严,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今天,黄志丽法官榜样在前,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向她学习,向她看齐,自觉对照先进典型查找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争当“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为加快推进活力诏安、生态诏安、魅力诏安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知心法官》观后感

观影前,黄志丽于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观影后,黄志丽于我,是一个不普通的时代楷模。

以“全国最美基层法官”“全国劳动模范”黄志丽为原型的电影《知心法官》,塑造了一位扎根基层审判一线,心系百姓、忠诚敬业,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的优秀女法官。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位透露着知性之美的当代女性,也看到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岁月中践行着入党誓词的尊严,更看到了共产党员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而其中,我对黄志丽法官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记忆尤其深刻,那就是“责任在心中,就永远不会累”。

在影片中,黄志丽法官为了帮一群打工仔讨薪,艰难地周旋于打工仔和包工头、开发商之间,倾盆的雨夜不顾自身安危,站在吊车顶也要竭力劝解、安慰情绪失控的农民工们,阻止了一场即将酿成的恶性群体事件、结果自己不小心摔下吊车在医院住院;为了给猝死青年刘金洲讨回公道,她身负刘金洲家人的全部期望,一次次奔忙在家属和台商商会会长与台企董事长之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向台企董事长解释大陆法律与台湾法律的差异,让台商心服;为了帮助本可以直接定案的因送货而撞伤老人的阿峰,她一次次敲开受伤老人家的门,即使吃了多次的闭门羹也不放弃,最终换得家属实地了解阿峰家的实际困难而放弃索偿。她始终坚持原告和被告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调解优先,尽量将矛盾化解在庭外。黄志丽法官在十几年间,办结各类民事案件5000余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撤销改判,无一申诉信访,无一投诉举报,这种情况在全国的法官身上都是不多见的。普通与不普通之间,到底相差有多远?关键就是要有责任心、肯担当。

今天,在感动之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学习与传承黄志丽心系群众不忘初心的公仆精神,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虚心学习、尽职尽责,争当“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责任在心中,就永远不会累”,这,就是我今后的工作信念!

2017年10月11日

第三篇:知心法官心得

“衙寨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36岁未嫁,母亲病故,唯有老父相依为命;法官的身份,为民的信念,掩盖了她身上的女儿情怀。

4月14日下午,省地信中心组织全体党员到和平影院观看电影《知心法官》。黄志丽——原本普通的姓名,在观影后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楷模。

“她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办、她为化解矛盾纠纷日夜奔波、她为解决群众诉求不辞辛劳”只要一提起她,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市民言语间满满的都是钦佩和信赖。“一次温情的调解远胜过一份冰冷的判决。我们法官要努力把刚性的法律条文和人性化调解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黄志丽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为此她走出法庭,换上布鞋、挽起挂包、深入乡村,细致入微地观察、熟悉群众的说话方式、思维方式,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调解办法,不厌其烦地给案件当事双方做思想工作,让法律变得温热起来。

影片的开端,我们看到:为了给孙满意等一群打工仔讨薪,黄志丽艰难地周旋于打工仔和包工头、开发商之间,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中不顾自身安危,甘愿摔下吊车也要竭力劝解情绪失控的农民工,阻止了一场即将酿成的恶性群体事件。 为了给猝死车间的青年工人刘金洲讨回公道,她身负孤儿寡母的全部期望,一次次奔忙在家属和台企董事长之间,努力向台企董事长解释大陆法律与台湾法律的差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了帮助本可以直接定案的因送货而撞伤老人的阿峰,她一次次敲开受伤老人家的门,即使吃闭门羹也坚持不懈,最终换得家属实地了解阿峰家的实际情况……她始终坚持原告和被告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调解优先,尽量将矛盾化解在庭外。每次看见双方经过调解——开庭——调解,我们油然而生的只有敬佩。 伴随着影片临近结尾,打工仔及时获得欠薪的欢喜雀跃、包工头现场发放欠薪的亲力亲为、刘金洲家属获得赔偿的热泪盈眶、台企董事长对大陆政策的心服口服、受伤老人家属看到阿峰家不易的于心不忍、阿峰母亲的感激涕零和阿峰父亲大呼“好人啊!”原本盈满温热泪水的眼睛再也抑制不住了。冰冷的法律被黄志丽的一腔热血焐热,为了工作,她不顾自己的身体不适;为了工作,她没有赶上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面;为了工作,她无暇照顾自己孤独年迈的父亲。做基层法官再苦再累,她也无怨无悔,脸上总带着温暖的笑容,时时传递着法律的正能量。

《知心法官》给我的震撼久久不能忘却,其实有一颗负责任有担当的为民之心是每个公职人员所必须的,只有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利益当作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热情温暖民心,才能收获坚定有力的群众基础。

今天,在感动之余,作为江苏测绘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学习与传承黄志丽心系群众不忘初心的公仆精神,以局“责任落实年”为契机,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强化服务质量,忠诚于党、敬业奉献,争当“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为我省测绘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陶然乐

观影前,黄志丽于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观影后,黄志丽法官于我,是一个不普通的时代的楷模! 影片以全国最美基层法官黄志丽为原型,讲述黄志丽法官长期扎根基层审判一线,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感人故事。21年间,她坚持用责任和爱心诠释法律尊严与温度,被老百姓亲切称为“知心法官”。 黄志丽是一名普通的法官,讲起话来快言快语、办的案件鸡毛蒜皮,但也是一名不普通的知心法官,百姓放心、领导放心,因为2002年至今,她办结各类民事案件5000余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撤销改判,无一申诉信访,无一投诉举报。“普通”与“不普通”之间,距离到底有多远?这之间其实就是多了一份心,一份责任与担当的为民之心。这是社会对每一位公职人员的呼唤与期盼,也是每一位公职人员对社会应有的态度与反馈。 今天,在感动她的普通与不普通之余,我想我们更应该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学习与传承她的公仆精神,做一名知心公仆。 学习与传承她的一心为民、心系群众,做一名知心公仆。黄志丽坦言,“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当法官。不是因为有权力,而是因为它在群众心目中意味着最终的公正。”她长年扎根基层审判一线,真情倾听每一项诉求,真心解决每一起纠纷,真诚对待每一名群众。今天,我们要学习她的不忘初心,牢记为民宗旨,心中装着人民,始终饱含深情为民,倾心为人民群众化解矛盾、排忧解难。 学习与传承她的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做一名知心公仆。1995年,文秘专业出身的黄志丽放弃高薪,报考芗城法院。经历了苦行僧式的“修炼”,半路出家的她,终于从一名政工科科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法官。领导交待她工作,觉得放心,因为没有她办不下来的;群众找她打官司,觉得放心,因为一定是公道合情的结果。今天,我们要学习她的责任与担当,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的岗位,始终胸怀公平正义,坚持行政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持续发光发热。 学习与传承她的忠诚于党、奋斗终生,做一名知心公仆。黄志丽同志是模范践行“四讲四有”要求的优秀共产党员,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 典型代表。今天,我们要学习她的忠诚与执着,牢记“三严三实”,秉公办事,审慎用权,始终坚守廉洁底线,树立起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体现一个党员干部的职业操守,实现人生的尊严,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今天,黄志丽法官榜样在前,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向她学习,向她看齐,自觉对照先进典型查找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争当“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为加快推进活力诏安、生态诏安、魅力诏安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6月2日下午,观看了电影《知心法官》,感受到了时代楷模、全国最美基层法官黄志丽的先进事迹,朴实而感人,感受到了一名法官是怎样用工匠精神去办理案件的,感受到一名基层工作者是怎样用“三个贯穿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的我来说,应该见贤思齐,努力对照学习。

把责任放在心中就不会感到累。黄志丽和同事一起加班,同事问她感不感觉到累,黄志丽回答同事说,“把责任放在心中就不会感到累”。多么质朴的回答,生动的诠释了责任担当、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一具体就生动,黄志丽的言行见证一名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在于高谈阔论,重要的在于把对人民的挚爱、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笃定转化为工作中责任感的落实,把责任装在心上。

调查研究贯穿始终,让裁判符合客观事实。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研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工作,实事求是掌握事情原貌、来龙去脉的基本工作方法,事情是变化发展的,一次的调查研究不能够“一语以蔽之”、完全掌握全貌,一次调查研究不能一劳永逸、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把这种调查研究的方法贯穿整个事情、每个环节,才能让我们愈发接近客观、掌握清楚事实。黄志丽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是工作心思细腻,逻辑审慎的表现,更为她公平公正裁判奠定坚实基础。[转自第一公文网:gongwen.1kejian.com] 亲和调解贯穿始终,让群众感受司法温情。在外界看来,法官是个很冰冷的职业,只有法律条文的约束而没有温情,但黄志丽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调解办法,让法律变得温热起来,也显得更加人性化。给予我的启示就是,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但作为法官的黄志丽不是机械般冰冷的执行,而是积极开动脑筋,独创的开展工作,同理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是政策的落实者,不能生硬的去做、成为冰冷的执行机器人,而要赋予人文情怀,微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黄志丽所说“只有尊重和理解当事人,只有让他们明白你是真心诚意为他着想的,他才相信你给他指出的路是对的”。

释法析理贯穿始终,让社会认同法治精神。黄志丽没有单一的做审判的工作,而是把法治宣传工作融入其中,润物无声的影响人,引领树立法治精神。目前,各地都在广泛深入地进行“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中办、国办也印发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对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着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树立和培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自觉做到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

5月11日,电影《知心法官》在漳州首次放映,党工委组织各党委机关、企事业单位观看影片,再现了黄志丽同志扎根基层审判一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法官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迅速掀起向黄志丽等先进典型学习高潮。

电影《知心法官》用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艺术再现了黄志丽同志的感人事迹,是一部“两学一做”的生动教材。全国优秀道德模范黄志丽,漳芗市人民法院民庭法官,36岁还未婚嫁,这在南方的小城显然并不多见。母亲已经病故了,她与父亲相依为命,然而法官的忙碌却遮掩了大部分女儿的色彩。身为法官的她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基层法官兼具修补受损的社会关系,召唤社会道德回归的职能。这一信念,促进她在繁杂的民事案件中总是细致入微,不温不火,逐渐成为当地老百姓无限钦佩和信赖的“裁判”。影片中从世纪花园工地中农民工讨要开发商拖欠工钱,漳芗知名台商王兆华桩基工程中刘金洲猝死于工作场地等情节展现了芗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黄志丽公平办案的感人事迹。5000多件案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撤销改判,无一申述信访,无一投诉举报,黄志丽以她的精神和成绩,摘取了“全国最美基层法官”的殊荣。

黄志丽长年扎根基层审判一线,始终饱含深情为民,倾心为人民群众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始终胸怀公平正义,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始终坚守廉洁底线,树立了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受到了当事人和广大群众的爱戴。我们身为基层干部,应该清风正气、勇于担当,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电影《知心法官》作为生动教材,以黄志丽同志为榜样,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深入学习弘扬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昂扬锐气和奋发朝气,争当“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6 月 13 日 ,学校党支部又一次组织全体党员去苏州开明影院观看电影《南平红荔》,和观前想象很不吻合,影片带给我的感动不是一点点,很多情节让我们男人都激动、流泪,多情善感的女性就不用说了,大多也泪湿衣襟,泣不成声,詹红荔效应成功了,真的成功了!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呼之欲出,让人们引起强力的反响和共鸣,是因为红荔法官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在当今的法律战线不多见,老百姓看来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她是咱们的的贴心法官。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最震撼我的是方超。方超出狱后,经过詹红荔的劝说,他决心不再犯错,重新做人。当他在饭店打工被冤枉拿了顾客的手机时,任凭他怎么解释,没人相信,因为他前科,在别人眼里,手机就是他拿的。一气之下,方超决定去福建,他觉得只有离开这个地方,才不会一直戴着偷窃的帽子,他信心满满的跟“詹妈妈”说他一定会干出一份事业的,“詹妈妈”十分支持他,让他好好的,方超当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只说了一句:“詹妈妈,你放心,再也不会了!”当詹红荔再次接到方超的电话时,方超已经站在了高层楼的楼顶,脸上再没有了往日的笑容与信心,取而代之的是绝望和凄凉。他说:“我只是想听听詹妈妈的声音,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很久都没有妈妈的关心了,直到遇见了您,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詹妈妈,我只是好奇偷了一台电脑,只是我没想到这台电脑这么贵,贵到我用一生都还不清……”。方超说出这句话后詹红荔震惊了。詹红荔的车在高速路上疾驰,但最终慢慢停下了,她想和时间赛跑,想抓紧最后的时间挽留住那个鲜活的生命,但是她的爱心只是根纤细的线,终究拉不过社会这把锋利的大锯。那样鲜红的生命,那样花季的少年,最终没能打败社会的势力与无情。从16 楼上跳下去的方超一定想不明白,为什么社会告诉我们有错就改还是好孩子,他改了,再也不会了,而社会却又不认账了?

方超之死坚定了詹红荔呼吁建立未成年人轻度犯罪前科封存制度的决心。在她和一大批法官的努力下,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其犯罪记录予以封存。除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和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以外,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经过她不懈的努力,终于拉动了社会这把锋利的大锯,她胜利了,这不是一般的胜利,是法律的进步,更是社会的进步。

是她那充满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不放弃、不抛弃,为迷路的少年指引方向。相信,随着这些法律的修订和改进,不久的将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会逐渐下降,我期待看到中国未成年人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为教师应该借鉴是:我们面对的也是广大青少年这类群体的教育成长,与詹红荔等一大批法官的职能是异曲同工的,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应值得研究、反思、实践、探索,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来,更要在平时的教育中“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恒心,多一点责任心,多一点包容心”,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来。

近日,在单位的统一组织下,我们来到锡山区党委大礼堂,观看了电影《南平红荔》。电影讲述了南平市延平区法院少年庭的法官詹红荔用尽一生心血,为拯救失足少年的灵魂四处奔波,倾心帮扶失足少年面对错误、及时悔悟、积极改造,以及出狱后挽救家庭、融入社会的全过程,展现了新时代法官的精神风貌。在剧中,那个一手拿红色水杯,穿着平底鞋,徒步走向每个破碎家庭的背影始终在我脑中回荡,犹如那远处的红霞,虽未遍及整个天空,却浸染了我的内心。

“教育重于惩戒。”

回观此剧,以往的许多观念都被改变了。任何事物都是发展性的,我们往往错误地从一个犯罪分子当时的状况去界定好坏,当他们走出监狱的那一瞬间,他的决心和悔悟已经净化了心灵,接下来便是塑造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讲,社会大讲堂的教育尤为重要。刑满释放人员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往往让他们举步维艰。

詹红荔亲眼看到从少年庭判刑出狱的少年因为母亲的纵容,因为学校的歧视,因为狐朋狗友的唆使,再一次触碰了法律的高压线。如果有任何一方的教育,如果懂法知法,或许他将不会陷入新的迷途,悲剧便不会发生。

“要用法律给孩子们开辟这样一条路。”

失足的人们,当服刑结束后,外面的未知社会在等着。如何正视所犯的错误?如何有效地融入日常生活?如何防止再次触碰法网?这三个问题很难回答。詹红荔也正是在寻找这样的路子,只是当时的她还没有找到。她试过“心理咨询师”式的疏导融合,试过“社会工作者”式的家庭介入,试过“人民教师”式的思想引导,可面对社会的漠视和歧视,一切都于事无补。

为什么我改正了依旧得不到理解?为什么别人不愿意跟我在一起?为什么都不相信我?……这是许多刑满释放人员的心声,当信任的大门关闭时,他的心门也就关闭了。法治社会需要抹去思想意识上的芥蒂,带着有色眼镜看这群人着实是不公平的。我们要用法律给孩子们开辟一条路,通向公平、理解、认同的意识之路。

“他们没有回头,就这样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找不到。”

回到法律层面,从立法者到执行者,都希望社会正气和公平长存。曾经的过错就像一个包袱一样永远背在身后,甩都甩不掉。迷途的人们活在过去的阴影中如履薄冰,甚至走向深渊。詹红荔建议,对轻微犯罪记录的永久封存给那些真心悔过的迷途人带来了真正的公平,当看到孩子们如释重负的微笑,互相拥抱道别融入人群中时,他们真正自由了。我们法律的执行者,愿与他们不再相见,不认识彼此,但都知道彼此的存在。

相信通过提供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那些曾经犯过错的人能够更好的重新融入社会,活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于下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全体党员活动,观看电影《南平红荔》。

影片故事感人至深,情节催人泪下,法律和社会教育意义深刻,对詹红荔精神作了很好的诠释,也给我们各位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懵懂无知的何刚在一次打架斗殴中不慎刺死了另一名少年,两个家庭遭遇了灭顶之灾。一方面对丧子之痛,另一方面对巨额赔偿款和独子的牢狱之灾。两方都是崩溃了的父母,游走于他们之间忍受歇斯底里的责难和谩骂的是看起来颇有些忍辱负重的詹红荔。一个小小女子,却是承载着法律的正义和权威,负荷着生命的尊严。

所幸的是,在多方爱心的浇灌下,何刚积极接受改造。只是出狱后的李成龙和方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个是再次锒铛入狱;()另一个是再怎么努力也没逃脱社会中歧视的大网,最终无法忍受他人的排斥,从十六层的高楼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花季的生命。

他最后留下的一句话是那么清晰:“我只是好奇偷了一台电脑,只是没想到这台电脑这么贵,贵到我用一生都还不清”。是啊,有时候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不近人情”。联想到我们现实中,我们是一名人民教师,每个教师都面对这几十个孩子,难免会遇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在这时候,我们就要放正心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就如影片中詹法官说的“桥是跨越障碍的建筑”,在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就是这座桥,我们要尽我们所能,帮助孩子从桥上走过去。

结合我们当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常常照照镜子、洗洗澡,先做好自己,为孩子们树立起一个好榜样!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每当我站上三尺讲台,面对我的学生,我会以最饱满的情绪和最认真的态度上好每一堂课。课上,我和孩子们之间是师生关系,我们彼此尊重,互相友爱;课下,我们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亲人,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包容。教好书的同时还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在我看来和育人相比,教书是次之。

一个人,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这两件事情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我认为,人可以没有学问,但不能没有道德。这是一名教师的沉甸甸的责任!

大爱无声,大象无形,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虽然每天做的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坚信唐代大诗人杜甫所说过的一句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过岁月积淀的小爱,终将会汇聚成大海!

第四篇:观影后感

电影﹤郭明义﹥观后感

今天,单位组织我们全体党员观看了电影<郭明义>,起初以为既然是电影,又是单纯的要表现一个当代活雷锋的感人事迹,肯定得经过很多人为的升华渲染加工,可是看过电影后不得不说这部影片拍的就如同郭明义本人一样朴实无华,又扣人心弦! 对待工作,郭明义可谓是矜矜业业,任劳任怨,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电影开场是他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老外对话,当时我自以为自己英语好歹也过过六级,还特意听了一下,惭愧的是很多单词我都没接触过。回家后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他原本连“ABC”都不识, 但是 在矿里急需英语人才时,郭明义硬是通过自学考入英语强化班进修一年。“想集体利益所想,急集体利益所急”在郭明义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与外商据理力争,为矿山争取了巨额赔偿,还是在深夜顶着暴雨,组织帮助年轻的工友,将可能的损失降至最小„„

第五篇:党课观影观后感

苏联解体观后感

1991年,拥有93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宣布解散,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周四晚,全体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课观影,观看苏联解体解密纪录片,我们深刻了解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仿佛亲眼目睹了整个庞大的联盟土崩瓦解。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震撼并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二战后苏联一直沿用“斯大林模式”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集权体制在二战中为应对战争,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年间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陷入了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二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苏联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后经过几代领导人上台,由于其盲目改革,不切实际,不顾国家状况与西方国家进行军备竞赛,使得国民经济状况苦不堪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野心家丧失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主张放弃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全盘照搬西方的理论和制度模式,背叛了党和人民,全面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彻底背叛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导致苏共74年执政地位的丧失,使国内经济严重下滑,政治动荡不已。几代领导人改革措施不力,发展方向不清,经济私有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瓦解。

通过苏联的解体,来反思中国,我们必须引以为戒。改革始终要切合实际,以人民群众出发,而中共也确实这样做的,所以才有了现在富强的中国。要想有一个稳定,强大的中国,我们必须要加强党的建设,苏联的解体是在和平时期,并不是由于外部的敌人侵略,而是因为内部的腐败和分裂。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所以我们要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积极消除一切腐败因素,使党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保证一切从人民群主的根本利益出发。另外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苏联的后几代领导人不断建立强大的军事体系,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军备竞赛,使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并没有得到实在的实惠,生活反而更加困难,人民生活的困难使得人心背离政府,不得人心的政府是不可能久存的。所以中国的建设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不可盲目发展,不顾人民。

上一篇:政协调研汇报材料下一篇:最新离婚协议下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