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数学组评课稿

2023-01-06

第一篇:教研活动数学组评课稿

数学教研活动评课稿

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我们再一次的学习提高的机会,本次“现场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在学点的精心组织和几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学点的统筹安排,现在就彭、廖老师的片段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彭、廖老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在座的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用三个词“常态”、“扎实”、“巧妙”谈谈感受

常态,是因为这几堂课与我们每天上的数学课一样,朴素实在,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课堂活动的展开、课件的利用,都是我们平常上课时可以办到的。

扎实,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的目标,这几堂课都很好地达成了这个目标,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学得主动扎实,每一个问题都是扎扎实实解决。同时,重视学生的课堂常规的落实,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巧妙,是指这几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数学问题设置到位深入,数学材料的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几位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更是“驾轻就巧”。如叶老师的《小数的大小比较》,用3张卡片与4张卡片以整数的形式和小数的形式进行大小比较来导入课题,用翻卡片比大小而逐步推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以2.

48、2.43这两个小数为素材变换题目进行比较方法的练习,设计新颖,一题妙用。

现在就彭、廖老师的《》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课堂激情高,教态亲切,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整堂课给人的感受是稳重、老练。)

主要呈现四点:

1、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学就是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引入教学,

2、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3、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4、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小小的提议:

1、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2、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只顾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3、课堂预设不够细化,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4、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的使用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彭、廖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片段教学研讨课,从这彭、廖老师课中我们既看到了课改以来学点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又领悟了彭、廖老师积极践行新课程的有力步伐。我想,参与此次活动的全体教师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探索片段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第二篇:《数学活动课》评课稿

冯彩艳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本节课的数学活动是将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进一步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用整式的加减运算进行化简,是整式与整式加减的应用。

两个数学活动综合运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活动一,由于观察图形是入手角度不同,规律的呈现方式不同,所得到的表达形式也不同,但经过整式的加减运算后的结论是唯一确定的。活动二,应用字母表示数,充分挖掘月历中数字排列的各种规律。

具体来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数学活动不能等同于解题活动,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教师充分理解了课标对数学活动的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注重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二、两个数学活动的展开线索都是由“问题情境——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合作探究——概括提升”的方式。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三、活动课虽以活动为主,但同时教师注意数学知识的传递。比如:由特殊——一般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逐步建立起来的符号意识的渗透等等。

四、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以游戏环节导入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为结课时的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五、教师的个人魅力,与学生之间没有距离的亲切感,是值得我们很多教师学习的。 最后再谈点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商讨: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对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加以点评。比如其中一个学生是以一个三角形为基础图形,之后每增加一个图形就增加两根火柴棍,这时教师可以点评并渗透此种方法是以图形的角度为入手点的。另外有学生以图形的摆放位置为切入点等等,这样在总结活动一时,教师可以再放手一点,交由学生总结,效果会更好。另外本节课稍有点超时,但看到学生那么精彩的展示,我想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忍打断吧。

总之,这节课上学生的收获无疑是最大的,这是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篇:生物组评课记录

时间:2009年9月29日 地点:C楼生物办公室 主持人:蒋勤红 评课过程:

主持人:昨天有范海红、徐东升两位老师为我们上了示范课,今晚我们一起来评课,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优质课堂教学的模式。下面先评高三范海红上的一节课。

樊红娟:能围绕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教学设计合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刘 强: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对教材内容作灵活处理,深入浅出,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讨论“遗传病调查”让学生的知识有了升华。但在部分问题讨论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再多些。

陈 赛: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每个知识点教学完成后,能用形成性练习完善并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

朱凯燕:设计的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否还应加一些系谱图问题。

黄燕红: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原有的基础水平上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如:遗传病的预防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使知识活起来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殷燕华: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陆曙华: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堂好课。但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黄海鸿: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郭丽娜: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主持人:这节课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有前提测评,预习指导、归纳总结和当堂检测,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有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合作探究,但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过低,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需关注。下面来评徐东升的一节课。

黄海鸿: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恰当的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级目标。但如果板书设计更美观些,可能会课堂效果会更佳。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郭丽娜:内容编排合理,教材处理得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但有些问题提得过深。

朱凯燕: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陆曙华: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殷燕华: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黄燕红:特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问题穿插在相应的知识后面,也许效果会更好。

范海红:创设生活化情境,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物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从生物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樊红娟: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和带有开放性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欲望很强,参与程度很高。但有些问题因设问难度过高,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不能适当对学生加以启发诱导,最终结果是时常是自问自答,难以起到开启思路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作用。

陈 赛: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但时间分配欠合理,有些前松后紧。

刘 强:在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去获取生物科学的理论知识方面为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教学很有热情和激情,课堂充满民主、尊重,学生学得轻松、自主,但时间没把握好,未能完成课堂检测。

教研组综合评价:两位老师的课,都能按照有关要求,取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比较深层次的互动,在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去获取生物知识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教学过程实施流畅,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恰当,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教学效果明显。但在某些问题的设置深度和广度上需进一步完善,课堂时间的分配上应进一步把握好,还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四篇:语文一组评课会议记录——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专题

语文一组评课会议记录

时间:2013.8.2

地点:文登市实验中学会议室 参加人员:团队全体成员 记录人:宋晓燕 会议过程: 管红丽:

大家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打磨,我们的课终于完成了。但这不是终点,今天我们一起结合课前制定的观察量表对王老师的这节课进行分析评议,希望能够继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不断完善备课,形成“三备”。先请观课一组谈谈你们的观课情况。 王伟波:

我们小组观察的维度是学生学习·互动,选择的观察点是“互动能否推动学生深入品味语言”。

本节课,生生互动解决问题9次,师生互动12次,可以说互动贯穿了整节课;有98人次参与到互动中来,人均参与互动3.2次,学生参与互动的比例极高。教师对互动进程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教师分别通过口头引导(26次)、屏幕呈现(4次)、评价激励(2次)对互动过程进行推进,互动效果非常理想。在“举例子品语言”和“指定句子品语言”环节,教师多次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帮助学生习得品味语言的方法,为学生“自由品语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自由品语言环节,教师和学生互动频繁,在互动中,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越来越深入,精彩频频出现,很好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陈晓英:

我来谈谈对今天这节课的整体感受:在今天的观课中,我注意到王老师在课堂各个环节都采用了互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并通过互动来深入品味文中言平意远的语言。通过班级、小组讨论实现师生、生生等各种形式的互动,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上不仅仅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有机会向老师和同学提问。通过互动,学生深入品味语言,主体性的得到很好的体现,生生互动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宋晓燕:

确实是这样,像在“质疑标题”这个小环节中,三位学生互相补充,针对课题提出了“开出了一朵怎样的百合花”、“百合花是怎样开放的”、“为什么是开在心田上”三个问题。王老师敏锐的发现了这三个问题的价值,顺水推舟,将这三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主问题。生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主问题设置,体现了这一互动的高效度。 王伟波: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师引导学生用想象手法对野草蜂蝶到百合谷地的描写,第一位同学交流说“对野草感到无奈”,第二个学生不同意他的观点,说是“野草理解了百合”,第三个同学完全被百合感动了,“因为百合谷地的美触动了人们最纯净温柔的一角,蜂蝶野草也被这种正能量感化”。3位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学生通过生生互动更加透彻地理解衬托的作用,也更深刻地感悟百合的形象。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全体同学选择观点,学生一致同意第三种观点,一股正能量在学生心中升起,将生生互动推向高潮,学习目标在生与生的碰撞交流、师对生的引导提升中得到很好的达成。 陈晓英:

生与生的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像“整体感知”环节中,学生依靠小组合作找出来百合花的形象特点。他们抓住关键词“努力地”、“深深地”、“美丽”、“不是,而是”去品味,还抓住了“排比”的修辞去品味,生与生的碰撞,让他们对百合形象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避免了老师的无效指导。 王伟波:

纵观王老师的课堂,互动情况很好,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两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长时间的沉默,互动情况不是很好,最后在教师的口头引导下,几名学生才陆续举起手来,我觉得这样的互动状况应该算作低效的互动。 宋晓燕:

我不这么认为。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互动状况有延迟现象,或许是教师提问的方式、难易度与学生的接受程度不相符,也可能是教师匠心独具,在互动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频频举手,百家争鸣的互动状况并不一定是高效的;静静等待,延迟回答,这样的互动也不一定是低效的。王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暂时的消极互动是为了后续积极互动做铺垫,我认为这样延后的互动也是高效的。 陈晓英:

我也感觉这份精彩确实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独具。我们要想真正将课堂的精彩交给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也要有勇气允许学生出问题。耐心等待,笑看生成,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智慧是我们课堂宝贵的财富。 宋晓燕:

我注意到今天课堂上有一处影响互动的小细节。

在“出示例子品味语言”时,一位男生采用换词法,将“断崖”和”悬崖”进行比较,品味出百合处境的艰难,品味的非常深刻。但在感受环境描写对塑造百合形象的作用时候,一位学生再次品到了“断崖”这个词语,王老师引导他“什么叫断?”时,这位男生回答道“断崖”就是“悬崖”。此处的互动效度就受到影响。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是学生课堂上的倾听不到位。而这一点,正是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一个关键点。 王伟波:

确实,师生倾听的质量是有效互动的重要保证。课堂互动需要了解他人的观点,关注他人的观点。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否则课堂上就不能呈现高效的互动。 陈晓英:

高效的互动离不开师生的有效倾听,更离不开教师高效的激励。我想给王老师提一点建议,本节课中主动发表个人观点,补充他人看法的学生很少,生生互动的主动性较差,学生都是在教师的口头引导下参与互动的。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推进互动,相信生生互动的效果会更好! 王淑芹:

非常感谢三位观课老师的点评,我一定会认真思考,积极改进。 管红丽: 上面三位老师从学生学习·互动的维度,结合结合观察量表对本节课的互动等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客观中肯,并提出改进建议,相信对授课老师和在座的各位能有所启发。

下面,请观课二组老师谈谈你们小组的观察情况。 孙忠莲:

我选择了“教师教学”维度中的“教师机智”这一视角进行观课。我和王老师是同校同事,经常随机性观察王老师的讲课,素来对王老师在常态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追问”艺术深感敬佩,而这又正是我的弱项,所以我选择了“教师如何设置追问链推动学生思考”作为本节课的观察点。

依据课前会议王老师的课前说课,我判断王老师最精彩的追问会出现在“品味语言魅力”环节中,因此我便把观察的重点聚焦在这一环节。在观课时,我捕捉、记录了四次追问,分别出自教师预设中对“灵性”的品味、对“直立地挺着胸膛”的品味、对“一朵一朵地开放着”的品味、对“几十年、千里迢迢”的品味;这四个预设问题,学生在教师追问前的回答与预期目标的吻合度均呈现为明显偏离;学生因素中的不吻合原因,思考不深刻占1次,思考不全面占2次,既不全面又不深刻占1次;经过教师追问之后所达成的追问效度,四次均为A,既高度吻合。 张英红: 我的观课感受是王老师的有效追问,大部分出现在“品味语言魅力”环节。如在品味“灵性”时,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轻声的朗读一遍原句和改句,体会“灵性”的妙处,读完后同桌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全班交流。这种建立在自主思考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有效的。当学生把灵性理解成智慧时,王老师先表扬学生能结合语境来理解,而后提醒还需要补充。此时学生没有思考的方向,一时教室里安静无比。几分钟之后,王老师微笑地说:“我们平日会说,这个孩子有灵性,这里饱含着对这个孩子怎样的情感?”学生茅塞顿开,立即喊出喜欢。此时,揣摩作者的情感,进一步理解灵性的内涵,学生就找到了切入点。王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之间,轻松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孙忠莲:

这一点咱们是不谋而合。我认为王老师最精彩的追问,也的确出自“品味语言魅力”环节。当学生品味“千里迢迢、几十年”这一句子时,王老师以追问将学生的深度思维推向高潮,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对百合形象的理解,也达到了层层深入的目的——

“千里迢迢”和前文中哪个词呼应?(以此引出和前文“遥远”、“偏僻”、“断崖”的对比性分析);

什么叫“断”?百合的道路,真的断了吗?她是怎样开辟出道路的? 当她在断崖上“开出第一个花苞”,开出“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的时候,百合有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当她不满足“第一朵”而开出“一朵一朵”从而遍布山野的时候,百合有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当她不满足“一朵一朵”从而形成“百合谷地”的时候,已经是课文的结尾,作者没有继续往下写,但请同学们大胆的想象,百合会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

在这里,王老师极尽追问,用两个“有没有”带出一个“会不会”,来调动学生进入深度的思考,从而深度领悟百合的“执著”精神。

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的追问,并没有就此停止,她接着“断崖”“偏僻”等词语进一步发难“这些环境描写对塑造百合形象有什么作用”引出学生对衬托手法的习得;又以“作者的衬托手法,还表现在哪里”引出蜂蝶的作用;更以“想象法在第六段处描写蜂蝶”来纵深推进对文本的理解。一环扣一环,一环比一环更加有层次感和梯度性,极具追问的实效性和艺术性。 张英红:

这一连串的追问对学生的启发是巨大的。我还观察到在教师出示例句,品味“灵性” 和“断崖”时,王老师最后一次追问分别是 “刚才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赏析句子的?”“同学们,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赏析‘断崖’和‘悬崖’的?”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追问中注重方法的引领和总结,学生就会品尝到自主探究的喜悦。 张春晓: 就像你们所说,教师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读课文,不只停留在读表面的文字,而是通过追问调动学生的思考,真正深入文本。有效追问引导学生透视了平实文字的灵魂,将此铺展开来,品味出文字的灵性与力量。如此一来,学生就明白原来文字是需要细细咀嚼的,只要留心,便会发现,直白中也可以蕴含智慧和能量。无论是在个性化解读文本方面,还是在借鉴学习写作表达方面,学生都将受益。不过,大家有没有关注到在“品味语言魅力”之前的初识作者魅力、感知标题魅力环节,王老师基本上没有设置追问? 张英红: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理解的。追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当“追”则“追”。学生交流“百合是怎样开花的”这一问题时,第一位学生回答的不完整,王老师并没有直接进行方法的指导,而是放手给学生:“谁能补充?”第二位学生补充了时间和地点,把百合的经历表述的非常完整。王老师的评价注重了方法的引领,让学生明白如何完整地表述问题。在此基础上,王老师继续抛出问题:“心头是不是有一株别样的百合在开放?”自然地引出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开在心田上的百合花,有着怎样的特点?”由此可见,王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总结,去超越。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这种“不作为”恰恰是最好的“作为”。 孙忠莲: 纵观整节课,王老师在学生能够自己习得时,真是“惜字如金”不设置一个追问;而在需要问时,又真是“泼墨如水”,一问再问。这种收放自如的追问机智,真让观课者受益匪浅。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缺陷。比如通过对“秀挺”的品味,学生习得了“增词品味法”,而在课文中却没有进一步的运用。如果抓住“谨记”一词,通过“增词法”进行品味,那么既巩固了学生对品味方法的理解,又丰富了百合的形象内涵。 王淑芹:

各位老师的分析与建议,给我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学习课标,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好第三次备课的修改。并继续深入扎实钻研文本,历练自己的课堂教学本领。 管红丽:

各位老师观察分析的很细致,提出的建议都很好!感谢王老师和大家的付出。但是我们的教学并不是完美的,希望我们能够不断改进,逐步提升!

第五篇:数学评课稿

首先感谢四位教师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提高的机会。这四节课我们的观课点侧重于有效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生有效的学习探究。

先说两节《秒的认识》。

一、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秒的认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抽象,这两位老师设计上是独具匠心,引导上细腻灵活。

本节课把鲜活的数学事例带入课堂,把时间观念与数学文化紧密结合。 “秒的认识”一课开始,张老师就借助物质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非物质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地语言描述,引领学生重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倒计时的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自然引出时间单位秒。这一设计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了情感上的共鸣。震撼的画面,激情的导语,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春晚倒计时,学生通过看秒针转动、听声音、身临其境的体验1秒,并自主认识秒针,说说1秒1分等等,这些都是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完成的,于传统教学相比,教法上做到了 “指而不明,启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时空去探索、经历、感悟、体验,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在体验1秒的乐趣中放飞思维,这种主动而富有个性的体验活动,正是在教师的适度指导下,对新课程新理念的诠释。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秒这一环节,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感受1秒创造的价值,先后列举了火车、飞机、火箭、宇宙飞船1秒飞行的距离,某港口1秒装运货物重量、造纸厂1秒生产纸张数量,包括红绿灯转换、新闻联播倒计时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这种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注重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知识的建构

两位老师强调体验,重视估计 。1秒到底有多长?它看不到,摸不着。郭老师把对秒的体验为重点,让学生描述1秒,自由体验5秒,闭眼睛估计10秒,估测有几秒,估测娱乐节目持续的时长,快乐的60秒等有效活动,一段1分钟闭眼感受秒针的脚步的时间估计,将教学进一步深化,通过观察分针与秒针走动的关系,研究得出1分=60秒这一结论。从1秒、几秒、10秒到1分=60秒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眼看、耳听、口说、手动,脑思,用心灵去感悟,令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从而建立秒的概念。

三、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张老师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郭老师设计了小组活动体验1分钟 ,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教师就要全心全意的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张老四设计学生们发现了 “钟面上最长的是秒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四、练习设计,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本课以学生已有认知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使教学充满经历、体验、观察、思考等探究性学习活动,使知识在体验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感悟中融会贯通,既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又唤起了学生珍惜时间,快乐向上的精神,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理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于整堂课教师都在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情绪高涨,这种交教材为学材,把静止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体验课程”的教学活动,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落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两节《一个除以小数》

抓住商不变的性质这个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大胆尝试,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机会和讨论空间,使学生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使学生步入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发现问题——能动解决问题”的学习轨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整堂课自始至终充满了活力,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一、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找准练习的着力点

本课的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而要理解这一计算法则的准备知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杨老师的出示口算题作复习铺垫,直接进入纯数学的研究氛围,通过练习,表明了商不变性质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但同时也明显的暗示了学生新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用商不变性质可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解决。这组复习了解了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新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又在哪里,为下面探究新知做了良好的铺垫。

练习过程由浅入深。首先进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单项训练,再通过笔算出现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几种不同情况,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穿插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练习,以加强新旧对比,注意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接着又出现学生易错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以防患于未然,既概括了易犯的错误,又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最后出现被除数和除数的数字相同,而小数点位置不同的两组除法式题进一步对本节的知识点强化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

二、创设有效地学习探究活动

例5教学上把重点定位在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上也是恰到好处的。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除数0.85变成85?”,“为什么被除数7.65也要跟着移动相同的位数呢?”。以两个关键问题为载体,唤起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教师紧扣学习重点,难点设置疑问,引发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对的,也就是掌握了本科的教学重点,学生知道了什么是错的,也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挥,得到锻炼,学习是有效的。

由于受年龄、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本课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思考自学例5。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认识中,在教学中我们总认为阅读看书属于语文和英语教学,但实际上,数学教学更离不开阅读。我们有一些偏见,认为仅依靠听讲和做大量解题练习就可以学好数学,而忽略对教学语言的理解,以至于很少有学生能得到有关数学方法的指导,而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和习惯,所以在教学中实施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

杨老师从例题读起,把当天所学的内容“读一遍”。一方面加深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读书”、“看书”的好习惯,这是学会自学的前提和基础。

三、注重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 课堂的精彩,不是老师表演得多好,而是学生的精彩。能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总是那么的耀眼。而在教学中能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需要老师长期的坚持和引导,从而让孩子乐学、善学、好学。整堂课中,张老师就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孩子在课堂表现上自信一点,勇敢一点,在课堂中张老师也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孩子的价值观去理解孩子,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灵中去。

课堂练习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充满平等和谐。每位参与交流的学生,都能充分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有不够完整处,张老师也能及时给予点拨让他们很好表达,同时听的同学也能认真倾听老师同学的发言。其实,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也是培养学生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

以上是对四节课的理解,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记忆里的芬芳初三作文下一篇:教育局计财科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