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优秀原创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想北平优秀原创范文

《想北平》补充材料《动人的北平》教案

《动人的北平》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林语堂笔下的北平又是一番什么模样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动人的北平》。

二、作者介绍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三、检查预习 (学生分析自己画出的句子,集体讨论)

四、把握课文内容

1、梳理文章的思路。

(一)(

1、

2、3)概写北平老成的性格特点:豪爽、宽大、包容新旧两派。

(二)(

4、5)北平是一棵老树:古老、深厚。

(三)(6)北平是一个朱玉之城:富贵高雅、风景优美之地。

(四)(7)北平是一个国王的梦境:政治、艺术文化、消闲之地。

(五)(8)北平是一个清静得城市:有院落、新鲜蔬果,悠闲自得。

(六)(

9、10)北平有多样的人,多样的色彩。

——小结:前面的部分主要写了北平的古老深厚、宽大包容、自由闲适的特点。

(七)(11—22)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

1、(11—15)是皇城,极其宽阔,舒适可爱。

2、(16)生活程度很低,生活颇富意味。

3、(17—20)兼容并包,自由闲适(消闲的去处很多)。

4、(21—22)北京平民容易满足、达观、爱调侃。(淳朴、善良) ——小结:交代北平是个理想的居住城市的理由。

2、提问:北平的动人之处在哪里? 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风光动人。(有很多游览的去处) 二是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消闲购物的天堂)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3、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文章写得很散,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北平的古老、多杂、包容;二是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但是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归类)

1、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赏析:

(1)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

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2)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2、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审美情怀。 (1)“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落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细节,又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他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

(3)“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两个“就是”,让读者去尽想这种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爱与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也感染了读者!

3、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阅读文章第三段,请说说这一段的语言特点

(1)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有几个短句,有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 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4、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总结: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板书: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六、拓展探究

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明确: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

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写作角度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所以全文的描写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合、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

作品意义

首先,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家,对五四以来白话散文的创作理论、创作实践,对白话散文的文体开发与建设,对白话散文的风格追求和倡导,都有过一定的贡献,他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是理所当然之事;其次,阅读本文可以感受那个年代经受新旧两种文化熏染陶冶的知识分子的优雅情怀、高尚品格,从文章中可以读出作者对故都的自然地理、人文风物的热爱,读出对平民生活的热爱,读出作者的一种“泛美主义”的倾向(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无处不有美的内蕴、美的灵光);再有,阅读本文可以感受中华文化、故都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文化从来就守旧融新,不断发展,如今故都已经蜕去旧衣,换上新装,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市,当我们体认新北京的雄姿与活力的时候,也从过去的作品中寻察她的旧影,会感到过去的一幕幕历史景象非常珍贵,也为今天国家的发展和首都北京的进步而高兴。 板书设计

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情怀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第二篇:想北平

《想北平》教学设计三则

教学设想:

牵一发而动全身——爱的真情诉说。

老舍对北平的爱是炽热而真诚的,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还是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然而,爱到深情时往往意塞笔滞,千言万语凝于毫端而难以成文。老舍又该如何表达这浓烈的爱意呢?这是个有趣而有价值的命题。老舍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这份情感:首先,爱的深沉——承认这是说不出的爱,知道得太少无法说,爱得浓烈无从说,言语贫乏无能力说;然后,爱的表达——对比中突出北平的特点,选择平凡的事物表达深沉的爱意;最后,爱的极致——意犹未尽,黯然落泪。鉴于此,本次教学试图以“爱的真情诉说”为纽带带动对全文的赏析。

打开思想的重门——对话中感悟故园之恋。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漂泊的游子对故乡深沉的爱恋,而剖析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北平主要特点为教学重点之一。故乡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名词,而且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编者设计了对话栏,留给学生去写些他们阅读的感受、理解、评价,可以充分利用,并指导学生在作者、文本以及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对话。 教学目标:

1、紧扣老舍爱的表达方式,结合具体字词、语句、段落进行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真实浓烈、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掌握本文采用“类比”、“对比”等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揣摩作者字里行间透出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与漂泊的旅人的乡愁。

2、教给学生与文本、作者、他人对话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乡愁也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人揉碎信纸无数,也无法寄去对故园的问候。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他也曾漂泊海外多年,回国后一段时间又在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工作,对北平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北平》,透过他的双眸,和他对话,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板书:想北平。

2、课型简说:昨天晚上我到了咱们班,向大家询问上课的建议,有同学建议我不要总是老师讲,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比较好。我听了很受教诲,同学们认真地预习了课文,并且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二、文章结构梳理

1—3小节——说不出的爱 4—7小节——爱的表达 8小节——爱的极致

三、交流对话

1、王铭同学课前问我,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而文章中多处提到“说不出”,或者改成“说北平”,不也挺好吗? 为什么想?爱的特点? 提示:

“想”的背后是无尽的爱,深沉的爱,是情感的表达。“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情味淡了,“说”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因为“想”才说的。

2、讨论对话栏中的问题

(1)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说不出来,请结合1—3小节进行思考。 板书: 说不出的爱 知道得少——无法说 爱得深沉——无从说 言语贫乏——无能力说

(2)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提示:

和什么比较——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

比较什么——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 特点概括——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完全舒适 人为之中显自然——使人自由 花朵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3)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要写出她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老舍是北京的匆匆过客,会不会有这样的文字? 提示:

作者选取了最具有日常生活的特点的画面和事物:如“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这些描写展现了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是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是整日坐在书斋里的作家写不出的,同时也渗透着他极为自然、极为深刻的对北平的喜爱与思念。

小结: 老舍表达爱的方式和角度是独特的,没有大声呼喊,再次大段抒情,而是在比较中突出爱,在近乎琐碎的日常事物中流淌爱意。 板书:爱的表达 比较手法 平凡视角

3、问题探讨

(1)文章是写对北平的思念,为什么要写母亲?对全文有没有特殊的作用? (王超、张恒溥) (2)“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怎么理解,为什么说这种爱“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 (李志、李毅、张亚庆、魏星等11位同学)

(3)第

1、

2、3小节全是作者的抒情,意思无非是说“这种爱无法表达”,这样写太浪费笔墨,空洞而直白,不如删去,留下一句话“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样简洁明了,岂不更妙?

(吕欣等同学从不同角度提出,归纳得出的问题)

提示:说不出是有层次的:说不出的客观原因——说不处的内在原因——想说的冲动。 这样写情感跌宕起伏,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为下文作了铺垫。 (4)“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为什么会寂苦?

(张楠、高银、李勇斌、王涛)

提示:两个层次:A、安全感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巴黎太过空旷,似乎没有依靠感,而北平既复杂又有边际,有安全感,还能触摸到她的文化和诗韵;B、同时巴黎过于喧闹,使人疲乏,而北平动中有静,使人完全安适。 附加:“北平像太极拳”这种说法是不是太离谱了?(李扬) (5)关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的理解 A、“落泪”能不能删掉,直接写流泪是不是太做作了?

B、我仔细读了这句话,感觉到情感十分强烈而厚重,可能不单纯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那么简单,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魏星、陈亚蓓等8人)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华北危急,北京危急。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老舍《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板书:爱的极致 落泪

三、感悟升华

1、美读文章:朗读作者爱的诉说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语段,品味其中的情感。 (陈梦之、李毅、束安新、张楠)

2、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漂泊的旅人深沉的乡思吗?

四、课堂总结

1、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2、对话是打破作者和读者、作品和读者隔膜的最好方法。而对话离不开对文章字、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

3、爱的表达是一种艺术。

附录板书: 爱的真情诉说 想北平

说不出的爱 爱的表达 爱的极致 知道得少

爱得深沉 对比手法 落泪 言语贫乏 平凡视角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冯兴龙 文本简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教学重点:对比手法,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教学难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3.品味老舍散文天然成趣直白如话的语言特点,对语言进行评点交流。 设计理念

主要采用互动交流、评点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达到真正读懂文本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的目的。 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预习:了解老舍的生平,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它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外国的荷马奥得赛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学习了“古典的乡愁”和“漂泊的旅人”这两个板块,我们对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比较充分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第三个板块“恒久的烙印”中的《想北平》。 【PPT显示作家介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们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这五句话就是老舍――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二、文本研习

1.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从“想”字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北平每一景每一物都融人眷恋之情了,强调的是故园之思;而如果是“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罢了。“想”强调的是思念,是主观情感的表达;“写”是描写,更强调客观性。

2.老舍先生对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与他对那个人的爱相提并论?

明确:对母亲的爱。老舍先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其中的爱可见是多真切和深沉了,确实要超出常人几分。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当然这说不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于是,老舍先生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3.何为“我的北平”?请同学找出书中文段来品读。 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第2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3节) 尽管老舍先生说他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他又不是诗人,他将永远道不出他的爱。但所幸我们还是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我的北平”和他平凡、淡泊的平民气质。 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 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主要是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写的,用欧洲四大历史都城和“我的北平”进行比较,衬托北平特点。

衬托手法:巴黎未免太旷——北平复杂而有个边际 巴黎太热闹——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 巴黎也匀调——比起北平来还差点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梨

伦敦有冒烟的工厂——北平更接近自然 (3)点评老舍先生的“我的北平”。 4.“说不出”三个字出现了多次,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说不出”?先反复朗读

2、3两节再回答。 明确:

因为爱得刻骨铭心,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言有尽而爱无穷。

出现了四次,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因为老舍认为自己不是诗人,不能够“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一切语言都是无力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5.“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文章的最后一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 【学生自由读,彼此讨论揣摩,尝试把情读出来】 明确:“落泪”两个字要满含深情,应该重读;“想念”两字要包含一些无奈,节奏要慢。还要突出“真”字,把“呀”的语气读出来,稍微拖长一些。五个字整体上节奏要缓慢一些。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三、品味语言

老舍的文字就是这样明白如话,天然成趣,读来则又情深意长;他的话又京味十足,让你倍感亲切。

【学生轻声诵读,修改评点文字,组内交流讨论,尊重个性化理解】 学生朗诵课文,选取文本中的一两处语段进行品味,修改并小组交流预习时写在对话栏里的评点文字。

四、布置作业

1.拓展性阅读。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和孙犁的《乡里旧闻》(见“读本”)。

2.选取你家乡给你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事物,写一篇热爱家乡或思念家乡的文章。 教学反思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参照进行编排的,《想北平》是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一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重在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它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一角度选取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体味文本的对比手法,学习文本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理解远离故乡的游子的深深的乡愁。

2、研习文本是这一专题的学习方式,其操作模式所运用的方法自然成为难点。

四、教学方法

1、以学生阅读思考为课堂教学主线,以教师启发点拨为主导,以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训练为主要课堂活动,评点、交流、朗读、讨论。

2、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的老舍。(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二)研习课文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画出来加以 体味。

2、请大家用一个字概括这些语句的情感。

3、老舍反复说他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爱?你是怎样理解这种爱的呢?

分析:老舍对北平的爱就像孩子对母亲的爱,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爱。北平对于老舍来说就像母亲一样给与了他生命,北平孕育了老舍。所以老舍说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 同时北平给与了老舍最初的知识和印象,“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给所赐给的。”老舍和不北平已经融为一体,老舍对北平的爱深入骨髓,融入血液。

4、那么在老舍的眼里,他所深爱的北平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在原文中找到吗? 分析: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人为中显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爱北平→赞北平→想北平)

5、可以说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那么老舍先生主要采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凸现北平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分析:对比。凸现特点,体验真切。

6、“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老舍如此的想念北平,要落泪了,为什么不回北平呢?

分析: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生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三)深入探究 请大家再读文章,将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这个环节较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取舍,学生无法深入研究老师可以设计下列问题引领探究:

1、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分析: (1)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 (2)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是他的“平民意识”体现。

2、人与自己的故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结合你与家乡的关系谈一谈。

分析:故乡是将来我们要回望的家园,她是连接我们过去的纽带。故乡有我们生命的印记,我们对自己的故乡总会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四)仰望大师——结语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

北平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欢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爱北京,爱北京的一切,当他远离北京之时,北京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乡;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局势中,北京是作者感情的慰藉与寄托。

第三篇:想北平

“想北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想北平”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问题导学——研读文本——归纳总结,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带着问题利用课前准备好的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巩固已学的生字和生词,了解作家生平,接着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文本,最后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这版块的第一课,本专题重在家园情感与“根”意识的培养,是试图建立学生与家园的生命关联。

《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把分析北平主要特点及作者感情设计为教学重点之一。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沿用“评点”之路,编者设计了对话栏,留给学生去写些他们阅读的感受、理解、评价,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刚入校不久,也就意味着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离开家,独自一个人在外生活,因此他们对家园的感情还是很浓烈的,有一种特殊的含义。但是对于走读学生来说,这种情感的体会,也许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心智与经验的关系,即便是有这种家园之思的同学对于这种难以言说的感觉的捕捉也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如何建构其学生的“同感”,并利用好这种感觉,是教学设计中值得思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能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通过学习能了解散文对比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三、学习任务分析

(一)、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发掘作者描写思乡之情运用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出发抒写自我情感的写法和对比手法。

3、通过朗读,感知作者质朴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难点

1、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体验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揣摩语句法、小组讨论法、问题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梦驼铃》,设置情境

(一)、导入:

1、思乡情结,打自人类第一次辗转他乡,便开始纠结。它似一位多愁善感的姑娘,牵动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愫。 从遥远的古代到时尚的现在,思乡情结一路款款走来。它始终伴在时间的左右,永远霸占着游子心中那一方神圣的净土。于是,千古文人墨客都拜倒在“乡愁”之下,他们或用诗,或用歌,或用文章表达着对故土的热爱。那些深情优美的旋律和文字,总是让我们感动不已。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从外国莱蒙托夫的《祖国》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

同学们知道哪些抒写思乡之情的诗句吗?大家交流交流,积累一些素材。

好,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老北京”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他对比平所寄予的深情,看看他是怎样抒写、诠释他的思乡之情的。

(二)、预习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niàn) 粘合(niān) 什刹海(shí chà) 菜圃(pǔ) 空旷(kuàng)

橘子(jú)辜负(gū) 匀调 2.字形

拆 拆断

仓 仓皇

辟 开辟

柝 木柝

沧 沧海

避 躲避

折 折本

怆 悲怆

癖 怪癖

苍 苍茫

僻 僻静

(三)、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两部作品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四)、文本研习

1、题解“想北平”

为什么说“想”北平,而不是“说”、“谈”北平,用“想”字有什么作用呢?

明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想”作为一个常见的动词,它在老舍的《想北平》中主要是“想念”和“怀念”的意思,更表达了对北平的爱。这一“想”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日思夜想般的眷恋。

背景介绍:老舍的《想北平》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一九三六年。一九三六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而写下了这篇散文。

2、具体分析

(1)、那么让作者朝思暮想、无比眷恋的北平是怎样的,她有着怎么样的特点。(可以放几张老北京的图片让学生先感受一下)

明晰:第4—6小节

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在老舍的眼里,中国的上海和天津不能与它相比,欧洲的伦敦和巴黎等城也与它不同,它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家”的感觉。它的布局“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不但能使人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能让人心中感到快乐与安适;它在人为中又显示着自然,既有完全的设备,又给人以空闲和自由;特别是这个都城中的园林菜圃、花草瓜果,不仅使贫寒的老舍能够享受到物质上的“清福”,而且还使他得到了“悠然见南山”的精神之乐。这样的一个“家”,多么可爱,又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惬意<可是它,它即将遭到倭寇的践踏,就要失去它原有的情调和“健康”,这又怎能不让人担心与痛心呢;所以,当老舍最后发出“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的时候,我们不仅感到了作者感情的浓烈与急切,而且还看到了他心灵的颤栗与伤痛。那里有泪,也有血。

(2)家乡的草木、人情,连同那古老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叶圣陶先生“偶然被藕与莼菜说牵,就怀念起故乡来了”老师想知道提到“家乡”,你们所想到的是什么,被牵绊的是什么,请大家来分享一下。

A、作者写了哪些令他难以忘怀的是北平的事物呢?

长者红酸枣的老城墙 、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香片茶、胡同、花、菜、果子等

B、写的都是什么啊?

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

C、北平的风景名胜也很多呀,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作者为何只字未写,却写了这些平凡的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过渡到人,通过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提示: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曾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弃世)。

(3)作者是怎样去写她心目中的北平的呢?

A、运用比喻的修辞:“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令人回味无穷。

衬托手法。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巴黎热闹——北平安静(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B、细节描写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52页对话栏)他没有从北京的悠久历史出发,也没有描写追寻那深厚的文化积淀,相反,作者多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入手,从大处着眼,小处入口。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C、 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

例:“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例:“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平淡似水如菊,不矫情,不故作姿态,没有激情昂扬的赞美,也没有自怨自艾,仅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

(4)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北平的那种喜爱情感,那么文章中他又是怎样说他与北平的情感的呢?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 齐读1-3小节( 主要集中在:1-3小节和第8小节)

第一节:①“捡”——信手拈来,唾手可得②“我的北平”——把北平据为己有,这样的主观论述更能体现出我对北平特有的情感

第二节: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从上文知道不多转折而来,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所在,统摄全文②“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对北平的爱又很含蓄③“我爱我的母亲„„”——人间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母子深情,以此作比较,可见我跟北平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朴素而真诚④“我的爱不是„„而是„„都„„”——我与北京已经融为一体,深沉而热烈

第三节: ①“真愿成为诗人„„”——诗人是最会表达感情的,而我内心对北平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有用诗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杜鹃啼血”刻骨铭心。 ②“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悦耳,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把爱的情感可感化③“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像孩子与母亲,血浓于水的情谊④“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的内心已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点评:准确到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3、小结:那么老舍是如何“想”北平的,这个问题解决没有?

提示: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回顾三小节内容即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在

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有落泪;或是对于某种感情,太珍视了,常常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有时,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的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

北平的爱。老舍是这样深爱着北平,可是他却无法找到恰当的语言去表达,我想,所谓大爱无言,真爱无声就是这种境界吧。

(五)、推荐阅读:

《乌篷船》

周作人

《藕与莼菜》

叶圣陶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乡里旧闻》

孙犁

《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

(六)、作业:结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写作启示: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写写那些让你永久难忘、深深回味的人和事。择推荐阅读文章中的一篇,与作者、作品展开对话,在阅读中随时写下心得,记录下你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七)、板书

想北平

老舍

1-3

我真爱北平

说不出

对比

4-7

北平的特点和我的爱

复杂有边际

动中有静、温和平静----------- 巴黎热闹

我的北平

布局合理

匀调

人为中显出自然----------------

差点儿

贴近自然

闲雅享受-------------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 8

真想念北平

落泪

六、教学设计后记

1 .教学目标基本明确,但是课堂上的“收”与“放”还没把握好,尤其是学生的朗读时间还不够充分。

2.语言的分析把握和体悟还不够,老舍是语言大师,语言的运用很有洗尽铅华的质相。如果从这方面来切入,对理解平白如话的语言中包含的令人心碎的情感会更有帮助。 3.本文的解读还不够深入。

第四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并概括总结“老舍的北平”的特点。

2、学习比喻、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

1、2 教学难点:目标2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大家对文本的点评,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系统地研读文本。

上节课最后我们提到《想北平》写于1936年,当时老舍不在北平而在青岛教书。当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时期,“何梅协定”签订。华北危急,北平危急。老舍先生满怀对故乡的挚爱写下了这篇散文。结尾“要落泪了”不仅有对故乡的眷恋,还有对故乡的担忧。现在我们来听一首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1938年,当时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已被日本占领,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大家在听的时候注意《我爱这土地》与《想北平》在结尾上有什么相似点?

听朗读带《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与《想北平》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结尾处都满含泪水。

诗人艾青是直接抒发了他对故土的那份深沉的爱,那么老舍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对北平的什么样的情感?

下面我们来齐读前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二、研习文本

(一)、老舍对北平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明确:“说不出的爱”

“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

爱到极致往往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了他对北平“说不出的爱”,作者与北平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已融为一体。

(二)、老舍对北平有如此“说不出来”的爱,那么老舍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学生分别读4~7段,讨论老舍的北平是什么样子: 明确:

1、动中有静

2、布局合理

3、贴近自然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北平与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进行对比(在文中具体明确那些对比语句),不仅形象而突出展现了老舍的“我的北平”,而且以“家”作为对比的标准,突出了老舍对北平的一种“家”的偏爱。

像北平这样的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要写出她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分别在第四至第七段中明确老舍都写到了那些具体日常事物)。这体现了老舍不是北平的匆匆过客,而是真正地与北平融为一体,北平是他的家,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从而照应文章第一部分所写的作者与北平已融为一体。

(三)语言美

分析完文本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文本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过的《获得教养的途径》的说理性的严谨语言风格、《乡土情结》的大量引用古诗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风格进行对比。

学生讨论后明确:舒缓、平淡、质朴且富有感染力;体现了浓郁的“京味儿”特色。(在文中明确具体的体现“京味儿”特色语言的词句)

三、作业

1、完成《课堂新坐标创新作业》P96~98

2、课后搜集我国古典诗词中思家的作品。

第五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热爱眷恋和思念之情。

2、学习作者所用的对比衬托手法,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情的技巧。

3.品味老舍直白平实而生动的语言,对其天然成趣的语言进行评点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情感,体会家园之思是人类成长的精神滋养。

2. 学习作者所用的对比衬托手法

教学设想:

这堂课整体思路是:谁想北平——为什么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如何表现想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相声大师侯宝林有一段著名相声《关公战秦琼》,说的是山东军阀韩复榘的老爹。有一天这位老爹过生日,儿子韩复榘请了一个戏班子到家来唱戏堂,唱的是“千里走单骑”,大家喝彩声不断。这位老爹傻乎乎的没啥反应,听完后问旁边的人:那红脸的家伙是谁啊?人家告诉他是大英雄关老爷。这位老爹有点生气,什么大英雄,有啥了不起,难不成比我们山东好汉秦琼还厉害啊,叫他跟秦琼比比。戏子说,两人差好几百年呢,怎么比?这位老爹更不高兴了,说怎么没法比,饿你三天不管饭,看你比不比!谁让他是韩复榘的爹呢,只能大战一场。这位老爹为什么要让关公与秦琼PK?因为他不相信关公比我们的山东好汉秦琼厉害。说明这位老爹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

2、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思念故乡、热爱故乡方面的散文《想北平》。

3、“想北平”是什么类型的短语?(动宾短语)请同学们补出主语。谁想北平?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我”——老舍(师板书)

二、为什么想北平——对故乡北平的刻骨铭心的爱

(1)请同学们从刚才读的“有关作者”知识短文中筛选重要信息。——北平是老舍故乡。

(2)老舍想北平,是因为老舍什么北平?加哪一个字?——爱。爱北平,爱前面再加一字——真爱。老舍是真爱北平,他有没有说: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没有)老舍是怎么说的?——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两句话文眼,统摄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我说不出来”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四次,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的勇气。

(4)如果面对面地对一个大活人说:I love you,确实有点难为情,但是老舍面对的是自己的故乡,为什么爱你在心口难开?

——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难以用语言表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你不善于表情达意,感情上便秘了,也够你受的。轻则抑郁症,重则神经病。你们有没有看极个别人几乎赤身裸体地在大街上闲逛?这些人就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方面出问题了。

(5)老舍是怎样表达对故乡北平的刻骨铭心的爱?

1、赏析第二段:与母亲的爱的对比

①请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

②在这一段里面老舍脚踏两只船,哪两只?——北平和母亲

③老舍是怎样爱自己的老母?——微笑着讨母亲喜欢,为母亲的健康而落泪。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老舍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的母亲是个乐于助人 ,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喜欢吃亏。受母亲的影响老舍也喜欢吃亏,从哪儿可以看出?

(他的字),他的字很有特点,是把自己的姓拆开了,他的字有什么含义?

(希望自己有一种“舍我”精神。)像母亲一样有一种吃亏精神。他的笔名“老舍”含义与他字的含义是一样。在1966年,为了人格尊严,老舍先生把自己的命舍弃了,跳水自杀了。

“七七”事变以后,老舍从山东去了西南,他很想受到家信,了解母亲的情况。但是每次收到家信以后又不甘马上拆开,他怕看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说: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由此可见老舍十分爱自己的老母,但是他没有唱:老妈老妈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而是用微笑、落泪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动作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他对母亲深沉的。

你想过自己的母亲吗?想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1:(略);生2:(略);生3:(略)

去年浙江年仅7岁的一年级学生郦思哲写一篇107个字的小文章《妈妈回来了》,这篇文章竟然从从5万多篇参赛作文中胜出,获得了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这是篇怎样的文章呢?我用季氏普通话读一遍: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温暖,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

如果你是评委,会给这篇文章投上一票吗?

生1:(略);生2:(略);生3:(略)

据说在评奖时,评委们“拿”不准,觉得作文篇幅太短,内容太单薄,甚至不像是一篇作文。但是这篇文章里面有一颗童心,“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温暖,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写出童趣;“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写出纯真的感情。这篇文章是以纯真的感情和宝贵的童趣,打动了评委们。小思哲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老舍想母亲的感觉也是一种想哭的感觉,人类所有的感情都是相通的。

④在这一段老舍写自己爱老母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对母亲的深沉的爱来类比自己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爱,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

故乡北平无法言说的爱。

2、赏析第三段:

①老舍觉得用老母类比,还不能体现自己对北平的爱,于是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什么人?成为可爱的兵哥哥?——真愿成为诗人。

②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多情种,都是抒情王子,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柳宗元,柳王子的一首抒情诗:思乡是我国文学的一大主题,古往今来思乡方面的文章多如牛毛,下面我们来看一首:(自由朗诵,齐背)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地球人都知道诗歌最的特点是抒情,这首诗抒发的是哪一种情?——思乡之情

谁来点评前两句?——四周陡峭高耸像一把把利剑,割断了我的愁肠,通过比喻来抒发自己思乡时愁苦的心情。

继续点评后两句,可以吗?——周围的每一座山都可以望见故乡,诗人想象自己有分身之术,分出千亿个自己,每座山上站一个都望故乡,通过幻想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诗人柳宗元用生动的比喻,奇异的想象和构思来抒发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使诗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③可惜老舍不是多情的诗人,不能像柳宗元这样十分艺术地来抒发自己的故乡的爱。“但我不是诗人”,请问我老舍是什么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老舍又哪些主要的小说和主要的剧本?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龙须沟》。

生:(记)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龙须沟》。

④我老舍没有诗人的基因,成不了诗人,但是我变成鸟总可以吧?老舍想变成爱情鸟?

——杜鹃。为什么不变成乌鸦呢?(别傻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生:(略)关于杜鹃还有一个传说。周代末年,杜宇在蜀地称帝,号称望帝。望帝委派鳖泠到巫山治水,大获成功。杜宇觉得自己无德无能就把王位让给了鳖泠,自己归隐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啼叫,嘴角流出了血,所以民间有“杜鹃啼血”之说。杜鹃鸟的叫声听起来好象是:不如归去,因此在古诗词,杜鹃经常被用来抒发游子的思归之情。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就应该明白,老舍为何想变成杜鹃,而不变成乌鸦。

⑤不管是想成为诗人,还是想变成杜鹃,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3、理解“我的北平”

①老舍爱谁北平?从第一段里面找个短语。——我的北平,我的北平应该指我所知道的北平,我所爱的北平。老舍所爱的是怎样的北平?老舍在哪儿做了明确的交代?

——第二段: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只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件小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一个北平,这只是说不出而已。

②齐读这几句。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词是“相黏合”,如胶似漆,谁与谁如胶似漆?

——北平的历史、北平的一些地方,北平的风景名胜与老舍如胶似漆。所以老舍所爱的是与他血肉相连的北平,深深影响了他性格和脾气的北平。

三、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达这种爱的?到底爱北平的什么?

(1)老舍爱北平的什么呢?“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在老北京老舍看来,北平有哪些可爱之处呢?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

4、

5、6段。

(2)赏析第四段

1、请男同学齐读第四段,女同学思考这一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

——热闹但动中有静,空旷但有边际,不令人疲乏。

2、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个特点呢? ——对比和比喻。主要用世界名城巴黎与北平对比,用巴黎的热闹来衬托北平动中有静,空旷但有边际,不令人疲乏。巴黎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之一,人称“花都”。如果与巴黎比漂亮,比热闹,比繁华真的自取其辱。老舍很聪明,与巴黎比安静,这样比巴黎必输无疑。

(3)赏析第五段

1、从第五段来看,与世界名城相比,北平的特点是什么?——布置匀调

2、其实原文在“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这种分配方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老北京的城市布局真的是天下第一。老北京的主体城市规划的是一条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有天安门、紫禁城的午门、故宫、神武门、鼓楼和钟楼等十分重要的建筑,标志性的建筑,中轴线上两边的建筑左右严格对称。老北京的这种布局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4)赏析第六段

1、请女同学齐读第六段节,男同学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花多菜多果子多。

2、花多菜多果子多说明北平虽然是大都市,但接近什么?——接近自然(第七段)

3、接近自然是北平的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特点。北京是封建帝王之都,不管是皇家建筑,还是百姓人家的房子都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北京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是什么?

——四合院,四合院由两部分组成,四周的房子和中间的小院子。院子比较宽,用来种树栽花,养鱼养鸟。这样不仅可以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以感受大自然,使人人生活在一个和大自然非常亲近的环境里面。四合院的这种布局是由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决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是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所以传统的中国人都追求一种自然、闲适的生活。

4、这一段里面哪些地方使体会到了一种自然、闲适、惬意的生活。自由的朗诵第六段,体会体会。有谁体会到了一种自然、闲适、惬意的生活?生(略)

(5)赏析第八段

1、“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作者是在哪一年写了这篇文章呢?——1936年,这一年,作者当时在青岛教书。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在旦夕。“真想念北平呀!”这句话除了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外,还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什么?——担忧

2、小日本是否把母亲养的鸡抓走了?小日本是否砸坏了姐姐、哥哥的家?小日本是否把慈嬉睡过的床抬走了?小日本是否把故宫放火烧了?北京沦陷炎黄子孙是否要做亡国奴?作者忧心如焚、忧心忡忡,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

3、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点明题意;照应开头

,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四、学习老舍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感情的技巧。

1、公元938年,辽国统治了中国的北方的,以北京(时称燕京)为陪都;从此以后,金、元、明、清各代都以北平为首都,前后达650多年。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有天坛、有长城等等,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有数不清的题材可以挖掘。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观看2008申奥短片)

2、在4分钟的申奥短片里,除了紫禁城大门、太和殿长城、北海、胡同、钟鼓楼等北京的几大标志性建筑之外,张艺谋还选用了哪些题材?——京剧、石狮、体育场馆、舞蹈表演等。短篇里面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哪个镜头?——微笑

3、2008年奥运会由哪个城市举办,是由奥委会委员投票决定,当时绝大数的委员没有

到过北京,他们就是通过这个短片来了解中国,所以申奥短片十分重要。投票的结果说明这个短片拍得很成功。下面请同学从选材的角度来讲,来点评这个短片。

生1(略);生2(略);生3(略)

4、张艺谋选用了紫禁城、太和殿、长城、北海、胡同、钟鼓楼、京剧、石狮和人的微

笑。老舍选用哪些题材来写北平?

——北平的安静、北平的匀调、北平的青菜、毛豆角和黄瓜。

5、老舍偏偏喜欢北平的安静、北平的匀调、北平的青菜、毛豆角和黄瓜。 这是为什么呢? 生1(略);生2(略);生3(略)

6、刚才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北京是帝王之都,封建思想浓厚,受北平文化的熏陶,老舍的性格平和、中庸,连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都没有参与,做事有秩序,喜欢清静和悠闲。

7、作者说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大款吗?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

——老舍这样说不是捋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他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期的生活确实很贫寒。他出生的第二天是农历的立春,父亲图吉利就给取名庆春,庆贺春天的到来,希望他一生像春天一样美好。谁知道老舍一岁多一点的时候,父亲被洋人的炮打死。哥哥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老舍才一岁半,全靠母亲独力抚养。为养活几个孩子,母亲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服。在老舍的记忆中,母亲的手终年是红肿的。当老舍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朋好友一致的劝他去学手艺,帮助母亲。但是,老舍希望继续上学,就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衣服、吃饭、住宿、书籍全免费,但是要交十块钱的保证金。为了这笔钱!母亲辛辛苦苦地做半个月的苦力。老舍青少年时期生活在一个贫寒的家庭,所以对普通人的生活环境很熟悉,能够以平民的视角来审视北平。

五、品味老舍直白平实而生动的语言

1、有人曾问过老舍的舒乙,你爹与中国其他现代作家相比有什么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A、他是北京人;B、他是一个满族人;C、他是一个穷人;D、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E、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从文章的语言可以看出他是北京人吗?

——北京方言里面儿化音特别多,课文里面儿化词也比较多。例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草花儿”、“挤得慌”等。课文的语言有“北京味儿”,俗白、凝练、纯净。

2、“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齐读这几句。

——老舍说:“我尽量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从我们刚才齐读的这几句来看,老舍

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还是说话当钱用?。

短短几句,普通的几句,既描写了自然景物、环境氛围,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

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令人回无穷。

板书设计:

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我的)北平

想什么

布置匀调人为中显自然

为什么想

花多菜多果子多

(真)爱(故乡)

景致自然

怎样想

比喻

对比衬托

以小见大

上一篇:首诊负责制医院范文下一篇:手足口病例分析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