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议论文范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关于成语议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看似简单的一个词语却蕴含着较强的情节性和趣味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的提高,幼儿对新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这些生动、顺口、独具表现力的成语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

第一篇:关于成语议论文范文

浅析成语故事的教育作用

摘 要 成语故事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涵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本文即是谈成语故事所蕴涵的教育价值,以及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各种方式充分挖掘成语故事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 成语故事 教育价值 基础教育

汉语有丰富的词汇和各种形式的固定语词组,成语就是其中一种,并长期被广泛地使用。成语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是历史文化和智慧的凝聚,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民间成语故事大都是从古代寓言、故事、俗语、古诗文、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言中产生的,其中一些成语还有美丽动听的故事。如果我们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看法,陈述一种观点,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暗示,从中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成语故事,不仅能够掌握语言,同时能够学习故事的深刻意义。

1 成语故事的教育价值

1.1 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词汇

一个好的成语故事,语言规范,简洁明了,都是经过提炼、净化后的语言,能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对儿童有着艺术感染力量。学生在听故事中学到大量的新词和优美的语句,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料”发展他们连贯性语言。使儿童能规范地、系统地学习语言,丰富词汇,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让故事成为孩子的“语言教师”。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学生不断地学习着故事中的规范语言,学习把话说清楚并富有表现力,这对他们清楚、准确的发音,连贯性的独白语言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1.2 继承祖国文化,汲取祖国文化深厚的营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让年轻的一代继承祖国优秀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成语故事是祖国文化的精华,传递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和信念。语文教学是祖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要通过语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和热爱祖国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这个角度说,语文教学中渗透成语故事,能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3 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成语故事蕴涵丰富的“情商”教育材料,能够对孩子进行“情意教育”,有助于形成孩子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大部分成语故事通过典型的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孩子,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渐渐形成真善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标准。尤其是一些励志故事,能够激发孩子磨砺意志,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目标。一个独立能力强的孩子,在他未来生活道路上,往往敢于拼搏、有创见、意志坚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相反,一个缺乏独立能力、缺少毅力的孩子,则常常表现出意志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一般来讲,孩子的自制力较弱,意志相对脆弱一些,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往往容易退缩不前。因此,需要我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独立、坚强的意志品质。但是空洞的说教不能打动孩子,孩子需要的不是苍白无力的语言说教,而是那些富有形象、鲜明感人的具体东西。成语故事能提供生动、深刻、丰富的教育材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1.4 通过讲成语故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故事是人类的存在方式,通过讲述和分享彼此的故事,不仅可以使我们彼此联结在一起,而且使我们尊重内在于我们的多样性和公共性。Jerome Bruner(1996) 说:“讲故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一种方式,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讲故事是最古老的教育形式,它是保存、分享和纪念我们所有成员的智慧的一种方式。我们生存的意义亦嵌入故事之中,因为已讲过的和正在被讲的故事形塑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1.5 教学中运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在一个逻辑和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图景中,教学更多地沦为一种被专家管理的技术过程,而不是在社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每个人所应承担的充满故事的旅程和富有挑战性的寻求。在教学领域,故事的被驱逐只能迫使儿童保持缄默,因为他们的故事在遭到拒绝的同时,他们的学习热情也随之受到抑制。故事能够保持儿童对世界的惊奇与兴趣,因为故事不会自动把儿童引向现代科学的自然秩序,儿童在一定的年龄也没必要去理解有关自然现象的众多因果关系,因此正如范梅南所言:“对某个独特儿童的恰当的回答应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一个好的故事提供了一个使儿童对问题感兴趣的回答。一个机智的教育者能够使儿童保持对问题的鲜活的兴趣。”生动、有趣,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故事教学的一个重要功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一个好的故事将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的兴奋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妙用故事,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妙用故事巧导入;巧用故事引背景;采用故事解含义;妥用故事揭题旨;借用故事悟情感;活用故事激思维;引用故事怡品性等。

2 成语故事的运用

2.1 读(讲)故事

首先让学生每天回家读一个成语故事,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每天上课前五分钟一个学生讲他读的成语故事,其他同学做简单的评论和补充。这样每个同学都有表达的机会,每个同学都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通过这样固定性的活动形成学生自觉读书、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每天上课前,同学自觉站到讲台前,大家也都期待着一个故事,讲完之后,有的同学进行补充,有的同学进行评论,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整学习状态,激发求知欲,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故事表演

模仿和表演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个体个性成长、社会性培养。教学中开展一些表演故事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故事所蕴涵的深刻内涵。一方面,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去表演,锻炼了学生的再现文本和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表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成语故事传递的文化内涵。

2.3 编(改)故事

在读了一些故事后,让学生尝试自己改编故事,如进行“扩写”、“补写”、“读后感”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从而激发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此外,平时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巩固成语知识。比如“成语接龙”、“成语聚宝盆”、“成语造句”等。采取“故事明星”以及成语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故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每一所学校都应重视并发掘故事的价值与力量,使学校成为充满故事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充满故事的学校才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借助成语故事进行教学,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让孩子从小在凝聚祖国文化精华的故事中成长,必然造就有文化素养、精神品位和思想内涵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安桂清,顾薇.论故事的教育价值.当代教育科学,2007(2).

[2] 欧阳玲.民间成语故事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智慧城网,2007-09-23.

[3] 陈立.小学高年级阶段英语故事教学[J].基础英语教育,2005(4).

[4]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张小芸

第二篇:成语儿歌:虎头蛇尾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看似简单的一个词语却蕴含着较强的情节性和趣味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的提高,幼儿对新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这些生动、顺口、独具表现力的成语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的少量成语内容深受孩子们欢迎,让孩子们在语言交流上有新的突破,这也同样引起了幼儿园的关注。何不有选择性地以幼儿能接受的形式学习成语,将成语中的善与美、礼仪与智慧的思想传授给幼儿园的孩子们,让幼儿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递中华之美德,这是当今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为此,我园围绕《中国古代寓言和成语在幼儿园中的应用研究》市级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成语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运用的实践研究,其中我们在语言领域做了一些尝试。考虑到幼儿太小,对于长篇累牍的经文式解读成语并不感兴趣,而且容易疲倦,为此,我们运用儿童化的语言改编和创编了一些成语进行了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所谓“儿童化语言”即是指符合儿童心理、儿童语言習惯、儿童易于接受的规范化口语。幼儿园语言领域中,儿歌、幼儿故事是适合幼儿口语表达的语言,因此,我们在小、中、大班年级组分别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成语并将其“童”化成琅琅上口、浅显易懂、生动有趣,适合幼儿朗诵讲述的儿歌、童谣、故事,运用到语言教学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以成语《虎头蛇尾》为例,我们将它创编成儿歌进行了教学。儿歌如下:虎头蛇尾

李小华,学画画,一心想当大画家。

山中老虎威风大,今天我就来画它。

先来画个老虎头,眼睛瞪得圆又大;

额头正中画个王,张开嘴巴尖尖牙。

哎呀呀,哎呀呀,老虎身子真难画;

不好画,算了吧,画条小蛇代替它。

刷刷两笔就完成,画好不知它是啥?

做事不能怕困难,虎头蛇尾惹笑话。

《虎头蛇尾》这个成语的寓意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学习中和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如何利用这个成语的学习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做事和学习习惯?我们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创编活动。我们以幼儿熟悉的绘画为切入口,通过角色“李小华”小朋友的画虎故事来阐述《虎头蛇尾》这个成语所蕴藏的含义,知道做事不能开始时很认真,到后面遇到困难就马虎了事,做事要始终如一。儿歌创编中我们注意每句韵脚的谐音押韵,如:“华”“家”“大”“它”等等,句式比较工整,语句尽量生动化,富有情趣,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朗诵、学习。儿歌创编好以后,我们进行了原创的教学设计在中班组进行了教学活动,根据中班幼儿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不仅让幼儿感受到这个儿歌的韵律感,还帮助幼儿更好地更清晰地感知、理解了儿歌内容,体验李小华的画虎经历和心情、态度的演变,并结合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从而通过儿歌《虎头蛇尾》的学习,既学会了儿歌,又会说这个成语,同时还理解掌握了这个成语的含义,知道做事不怕困难,要专一要坚持的道理。有了这样的意识,再将它随机引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对幼儿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避免做事虎头蛇尾惹笑话。整个活动中朗诵的儿歌给人的画面感、情境性以及代入感都很强,幼儿保持着良好的倾听兴趣,愿意听,喜欢学,喜欢念,因为内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浅显易懂,幼儿有感悟,所以能大胆表达和表现,回家还朗诵给家人听,知道做事要坚持,不放弃,不怕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活动的成功,完成了作为语言领域的活动目标。

琅琅上口的成语童谣和成语儿歌充实着我们的教学内容,津津乐道的成语故事和大量的成语积累会让我们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再上一个新高度,让幼儿能感受到古今文化的不同魅力和色彩。

作者:黄立琼 李琼 侯振红

第三篇:广告成语的语言规范问题探讨

【摘 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改造成语的争议,阐述广告成语的语用效果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进而探讨广告成语的语言规范问题。

【关键词】广告语 成语 语言规范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广告语牵手成语,引起语言学界较多的关注和争论。语言学家们从语言学的广阔视角探讨广告成语的结构形式及表现方法,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等理论都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在广告语对成语的改造是否合乎语言规范的问题上仍难有定论。

广告语牵手成语,其实绝非偶然。其一,成语短小精炼,讲究韵律和谐、辞藻典雅、结构整齐,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和传播,再加上汉语抑扬顿挫的特点,与广告语“简明、爽口、易记易诵”的要求非常吻合;其二,成语多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往往带有浓厚的寓言式说理色彩,而广告语为了吸引顾客,同样带有浓厚的说教色彩,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因此,对成语的改造成为广告语最为活跃的手段。

一、广告语改造成语的争议

(一)广告语改造成语的消极影响。 成语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千锤百炼而成,一是形式比较固定,二是意义内涵相对固定。广告语对成语的改造,很难维持成语固有的严整性,詹伯慧先生就曾批评“这类为追求市场经济利益而不顾语言规范的行为”,认为“千百年来形成的成语和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俗语是凝固性的、不容随意改动的语言精华, 广告词的设计决不能在这上面耍小聪明, 打小算盘”。还有学者站在维护语言纯净的立场对广告语任意改造成语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特别是从少年儿童语言学习的角度考虑,担心广告成语滥用别字容易造成语言污染,不利于少年儿童学习成长,甚至认为“编这类广告词的人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幽默,殊不知糟蹋了祖国纯洁而严肃的语言文学,尤其是给孩子学习语言带来不可小估的影响”。

(二)广告语改造成语的积极意义。广告语通过对成语的谐音改造和翻造等形式,可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广告产生新奇的效果,也使成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产生别样的价值。谐音改造,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牌汽车),此“东风”非彼“东风”,凸显出购置东风汽车的必要性;精益眼镜,贵在求精,“精益”求精,精无止境(精益眼镜店),第二个精益是指精益眼镜店店名,显示出精益眼镜店的品质追求;身在“伏”中不知“伏”(科龙空调),把“福”改成“伏”,突出空调的制冷效果。另外,还有“闲”妻良母(某洗衣机)、默默无“蚊”(某电热蚊香)、乐在“骑”中(某自行车俱乐部)等许多通过谐音改造成的广告成语,让人耳熟能详。成语翻造,如“六神”有主,一家无忧(六神特效花露水广告语),“聪明不必绝顶”(生发剂广告词)。

诚然,广告中对成语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成语固有的严整性,但是却也提供了丰富汉语的可能性,至少在语用上达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江南指出广告成语的优点,并结合受众心理对广告成语的效果进行了肯定性的分析评价。他认为,广告成语的优点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多数汉语成语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们早已深入人心,为人们所熟悉。因此对成语的部分改造,或者说在成语整体不变的情况下,将某一局部成分作些变换,让其挟带一些自己的“私货”(广告意图),就很容易收到一看即知、一听就记住的效果。其二,虽然成语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改造性,但是一些高明的广告人往往能够对其巧加变动,创造出非常理想的宣传效果。对于那些成功的仿成语结构,人们的接受过程是这样的,即初看惊讶,因为改造后的成语在原来的基础上总有些变化,但细看以后又拍手叫绝,因为大多数成功的仿成语结构都有一语双关的效果,即表面上仍是原来的意思,但实际上其意义已经指向了另外一个方面,正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其实,詹伯慧先生在批评不合规范的改造的同时,也承认“成语并不是没有活用的余地的”,认为“在不改动成语组成成分的前提下,通过原来含义的延伸活用, 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语言效果, 例如用‘不打不相识’作为打字机的广告词, 用‘口服心服’作为一种食品( 八宝粥) 的广告词, 不就产生了很好的广告效果吗? ”

由此可见,广告语改造成语并非全是糟粕。成语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渊源,因此其固定的结构,一般不能任意扩展、替换或颠倒。但是,广告对成语的改造并非是要另造一个成语,而是要在充分理解并尊重成语原义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变形将其置于特定的语境下,从而达到特殊的宣传效果。因此有人也将改造过后的成语称之为“伪成语”。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广告语对成语的改造可以视作成语的一种活用而非词语的滥造,“改造后的成语,其意思经常在原义与新义之间闪动,两种意思经常叠合在一起,显得既巧妙又非常幽默。这种广告词对人们的智力通常构成一个小小的挑战,但人们看懂了以后,总会报之以会意的一笑”。这也许就是成语对广告语最大的吸引力。

二、广告成语的语用效果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自我调节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它具有能产性,能够不断地自我增殖——产生新的要素;二是在变动中总能够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约束着整个体系不要走向破产和毁灭。任何语言的能产性都是巨大的,汉语更是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不断出现,语言世界不断从显性的世界向隐性的世界开发,这样就为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X吧”形式的不断利用和充实。再如,汉语词汇本没有“无聊”和“有聊”的对立,“有聊”在语义上是不成立的,但是在语用上却可以成立,对话中,甲:“你真无聊!”乙:“你有聊!”在语用中出现的这种特殊现象往往可以达到一种“反唇相讥”或“交相辉映”的效果。

其实,成语的改造并不局限于广告语中,在日常交际甚至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见到通过翻造的方式,创造出陌生化的成语和词语,从而达到含蓄、幽默、深刻的语用效果。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意思是恭敬谨慎,用尽力量,至死而止。青岛医学院沈福彭教授为医学事业奉献一生,临终时留下遗嘱捐献自己的遗体,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骨骼做成骨架标本放在教室门口,以便永远为后代学子服务。沈教授说:“想以此实现自己‘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夙愿。”从“死而后已”到“死而不已”,虽改一字,但其奉献精神得到彰显,精神境界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鲁迅先生也曾经用“人生识字糊涂始”翻造“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成语。他说:“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在他的作品中翻造的成语举不胜举,如:

殊不知那一面,何尝不“疾善如仇”呢?(《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N日不见,如隔M秋。(《集外集拾遗·补救世道文件四种》)

所以皇帝和大臣有“愚民政策”,百姓们也自有其“愚君政策”。(《华盖集续编·谈皇帝》)

这些更换现有词语中的个别成分,创造出一个新形式的翻造,非但没有对汉语语言规范产生威胁,反而都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新奇效果。当然,这些形式只适用于特殊的语用环境。同样,广告成语只适用于固定的一则广告中,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比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不能改成“只欠宝马”。

三、广告成语和语言的规范化

周一农先生曾区分了语言规范和言语规范,并且以“自行车的制造与驾驶”来说明“语言规范是一种工具的规范, 而言语规范则是技能的规范”。不可否认,广告语对成语的改造有悖语言规范,可能对人们产生误导和其他不良影响。但是,“不合语言规范固然会给交际带来麻烦, 但生吞活剥、死搬硬套语言规范的某些条条框框也同样会闹出许多笑话”。我们不能因为部分广告语成改造技能拙劣,就全盘否定广告成语。从本质上讲,广告语对成语的改造属于“技术问题”或者“道德问题”,不是“法律问题”。广告语中对成语的改造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规范,例如通过加引号或者改变字体字号等方法进行提示和规避,这样不但不会误导受众,反而会加深人们对成语本身的探求和理解,更有效地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对于那些涉黄、涉暴,影响语言纯净的广告以及那些夸大其辞、欺诈消费者的广告,则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坚决制止和打击。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规范性其实存在着合语言规律性与合社会规范性的差别。合语言性是属于语言自身的,是语言内部的事情,合规范性是从社会文化角度观察问题的结果,它虽然是建立在合乎语言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却又有自己的非语言的标准。我们不可以把它们混为一谈。比如汉语中“副+名”现象,一度被认为是不符合规范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并习惯了副词修饰名词这一用法。广告语中的变异成语打破了成语的固有结构,引起了部分人的恐慌,但是从社会大众的接受心理来看,大多数人对广告语中的变异成语并不排斥。所以我们要“在语言规范化的实践中,加强对其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研究, 以做好它与言语技能的衔接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广告业日渐兴盛伊始,广告语对成语的改造呈现有增无减之势。这也许是对市场最为敏感的广告业在充分了解民意之后做出的明智选择。维护语言的纯净和规范,指出有悖语言规范的语言现象,是语言学家的责任和职责。但是,语言是动态发展的,对于新的语言现象不宜一棍子打死。广告语对成语的改造对于当代汉语言的规范化发展,不是阻碍,而是一种促进。

【参考文献】

[1]詹伯慧.当前一些语言现象与语言规范[J].暨南学报,2001(7)

[2]刘颖.谐音杜撰词的修辞功能试析[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江南.广告仿成语运用正误之标准[J].修辞学习,1995(5)

[4]王希杰.汉语的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5]周一农.语言规范与言语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1996(3)

[6]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作者简介】彭 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职业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彭敏

上一篇:北京师范大学论文下一篇:关于农药的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