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十三五规划纲要

2023-05-24

第一篇:中山市十三五规划纲要

县十三五规划纲要

xxx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xxx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 3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 3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 8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9 第二节 发展原则 ............................... 10 第三节 战略定位 ............................... 11 第四节 总体目标 ............................... 12 第三章 产业发展重点 .................................................................. 13 第一节 夯实基础,发展现代农牧业 ............... 13 第二节 壮大总量,推进工业优化升级 ............. 15 第三节 集聚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 ............... 19 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 .................................................................. 22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 ............................. 22 第二节 城镇化建设 ............................. 24 第五章 基础设施建设 .................................................................. 26 第一节 交通 ................................... 26 第二节 水利 ................................... 27 第三节 信息基础设施 ........................... 28 第六章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 29 第一节 加强环境保护 ........................... 30 第二节 加强生态建设 ........................... 32 第七章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 34

1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 35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 ........................... 35 第三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36 第四节 推动科技事业发展 ....................... 36 第五节 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 37 第六节 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 ................... 37 第七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 38 第八节 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 ..................... 39

第九节 加大人民防空工作力度................... 40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40 第一节 保持投资增长 ........................... 40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 41 第三节 加强开放合作 ........................... 42 第四节 增强组织保障,促进规划实施 ............. 43

2

“十三五”时期是全盟实现到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2020年与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经济跨越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根据国家、自治区、兴安盟“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综合经济指标顺利完成。“十三五”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74亿元,年均递增15.5%,比“十五”期末增长10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76亿元,年均递增13.4%,比“十五”期末增长87.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3.93亿元,年均递增1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9亿元,年均递增11.5%),比“十五”期末增长130.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05亿元,年均递增15.6%,比“十五”期末增长106.6%。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期末44.6:32.1:23.3调整到40.7:36.0:23.3。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7.0亿元,年均递

3 增37.2%,比“十五”期末增长386.8%,累计完成投资93.83亿元。财政收入实现8617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0510元,年均增加813.6元,年均递增10.3%,比“十五”期末增长63.1%,农牧民纯收入实现3388元,年均增加246.6元,年均递增9.5%,比“十五”期末增长57.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36亿元,年均递增19.4%,比“十五”期末增长142.9%。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立足“农畜产品、矿产、风能”三种资源,培育风电、矿产开发、农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链,架构新型工业框架。风电产业方面,引进了龙源、华能、大唐、和风、天洁等国内重点风电企业,累计并网发电10万千瓦。风机设备制造项目正式投产;矿产开发产业方面,两铜企业的尾矿回收项目建成投产,外围探矿进展顺利,实现提质增效。三家煤矿整合技改正式投产。长春岭铅锌矿选矿厂正在积极建设中。蛇纹岩综合开发项目已与鄂尔多斯乌兰煤炭集团签定开发协议;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方面,引进江苏雨润、吉林安大等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安达牧业“一企四厂”全面运营,福润禽业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泰达纸业、华泰酒业等一批老企业改造盘活。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增至2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9亿元,同比增长24.2%,招商引资2010年完成26.5亿元,增长30.5%,年均递增15.6%,“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76亿元。

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现代农业破题起步,“禽类养殖、设施农业、脱水蔬菜”三大产业初具规模。五年来,新建肉鸡

4 养殖小区64个,养殖专业村32个,鸡舍总面积达到58.8万平方米,养殖能力达到3000万只,构建了种禽、孵化、饲养、饲料、屠宰、培训六大板块完整产业链;新建设施农业小区54处、专业村16个,设施农业达到1万亩;落实蔬菜基地6万亩,生产脱水蔬菜干品4.2万吨,蔬菜脱水、保鲜同步发展,实现了蔬菜脱水、保鲜两条腿走路;三大产业拉动农民就业40000余人。农业基础不断加强,粮食产量稳定在10.5亿斤以上,牧业牲畜存栏70.3万头(只)。五年来,累计投入农建资金29934万元,完成北河堤防、蛟流河灌区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建设现代农业玉米产业带11.1万亩、旱作基本田15.7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1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0.7万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8.8万亩。投入科技资金1930万元,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和服务体系建设,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134万亩。落实农机具补贴650万元,新增农机具6400台。投入生态建设资金4192.5万元,治理水土流失40.1万亩,退牧还草170万亩,植树造林29.56万亩,封山育林9.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8%。完成三大产业基地、沼气、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治理、小型农田水利等农建项目;投入生态资金4300万元,实施三北四期、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5774万元,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扶贫互助金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受益村63个。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乡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切实改善。2010年,启动了新热源一期工程,完成污水处理厂建

5 设,推进人工湖综合开发。五年来,房地产开发79万平方米以上,亮化楼宇104栋,新建、改造城区道路37.3万平方米,铺设排污排水管道52147延长米,新增绿化面积42.3万平方米,城区绿化179.8万平方米,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7%。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7.2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4.3万平方米,完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6个水冲公厕、6个垃圾中转站建设,水源地保护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新建社区办公场所2处,醴泉广场、青年游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基层组织等方面快速发展。建设县、乡水泥(油)路257公里、通村水泥路42公里、通村砂石路72.9公里,新建乡镇标准化车站9座。建设户用沼气池10500 座、无害化厕所7000 座。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县级配送中心1家、农家店148家。落实家电下乡补贴243万元。完成饮水安全工程131处,解决6.5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启动客运站搬迁工程,完成宝石镇小蛤蟆岬至前旗阿力得尔通乡水泥路建设。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保障等民生事业快速发展。五年来,校安工程新建校舍128525平方米,维修校舍5万多平方米。撤并教学点171个,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由87%上升到91.9%。建设乡村文化站6个,安装无线插转台3个,村村通卫星直播接收设备 8100套,建成文体活动中心15735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10所、村卫生室13个。建成村计生服务室4个,人口出生率12.5‰,人口自然增长

6 率控制在7.5‰以内。劳动力转移培训累计25万人次以上,其中有组织转移输出10万人次以上。培训焊工1114名,“突泉焊工”成为区级劳务品牌。农村低保人数达到29370人,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438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054元,城镇低保达到7535人,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78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47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到50852人。启动县人民医院迁址工程,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6011人,享受待遇人数23011人。完成县人口计生服务综合楼建设,改善计生技术服务条件,全面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完成6个乡镇体育综合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健身环境。

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时期共改造完成了危旧草房6815户、残疾人危房100户和235户移民搬迁,建设了廉租住房1130套、50129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495万元、受益居民5589户。城乡低保年均分别增加794人和5512人,达到7535人和29730人。社保“五险”参保人数接近20万人。

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得到深化。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实行了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完成了农村土地排查清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落实了草原“双权一制”。劳务输出25万人以上。

总体上看,我县“十三五”计划的执行情况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达到了预期目的,几项主

7 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为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素质性深层次问题明显。农牧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工业规模偏小,第三产业发展乏力。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仍然突出。三是生态环境问题面临挑战,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现象虽然得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但草原沙化、退化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有效治理。四是区域性贫困和农区贫困人口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扶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五是就业、再就业、城乡住房等社会保障工作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一、“十三五”面临的机遇

从国家层面看,“十三五”期间,中央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即将出台的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为我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自治区、盟市方面看,自治区政府制定了扶持兴安盟发展的相关政策,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向我盟倾斜,我县也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应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8 从我县自身看,通过近年来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从区位来看,东距吉林省洮南市100公里,南与通辽市相距230公里,北与乌兰浩特市相距100公里。通过有效地资源整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县有条件在“十三五”期间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产业集聚区。

二、“十三五”面临的挑战

从市场环境看,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国际市场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外贸出口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受到很多制约。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成为新的发展约束。伴随能源和化工产业的发展,我县必然要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清洁发展、节能减排将成为我县工业化首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从自身来看,虽然“十三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基础还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环境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围绕盟委“一个牢固确立、一个坚定不移、推动四个转

9 变、打造四大基地”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着力在“突出工业主导、加速城乡统筹、主动开放融入、加强基础建设、高度关注民生”五个方面实现突破,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科学转型、跨越发展,快速推进富民兴县进程,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突泉。

第二节 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集中发展。从xxx发展的全局出发,统一规划,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合理配臵各种资源,处理好三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关系,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交通干线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推进集中、集聚、集约开发,提升地区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支持先行先试,促进企业及要素向工业园区有序转移、集聚。

——技术创新,优化升级。认真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技术创新与调整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

10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产业延伸与多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节能环保水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树立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理念,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发展战略,克服短期行为。既要加快优势资源开发转换,实现快速发展;又要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立足我县肉鸡、肉羊、奶牛、肉牛、蔬菜、玉米、杂粮、秸秆等农畜产品资源,积极打造东北及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有机绿色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立足风能、矿产等主要资源,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和发达地区非资源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

——立足近期开工的铁路建设,依托锡盟、霍林河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双城水库、明星水库、大青山水库及大、小额木特河、蛟流河等水资源,建设东北经济区清洁能源及化工循环经济集聚区

第四节 总体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0.2%以上;到“十三五”期末,全县GDP预计完成14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0.0亿元,年均递增13.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6.0亿元,年均递增43.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9.0亿元,年均递增26.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20.7:59.3:20.0。

——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5%以上,到“十三五”期末,财政收入达到20132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0%以上,到“十三五”期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35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8.0%以上,到“十三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45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6.9%以上,到“十三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97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25.0%,到“十三五”期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6亿元。

——城镇居民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第三章 产业发展重点

第一节 夯实基础,发展现代农牧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坚持把发展农牧业生产力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确立畜禽业的主导地位,推进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畜禽业方面,确立生态效益型畜禽业为畜禽业基本发展方向,采取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天然草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牲畜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人工种草总量达到50万亩,退牧还草总量达到50万亩。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大畜禽改良力度,优化畜禽业品种结构,提高畜禽个体质量,增加畜禽业总体效益。到2015年,全县优质、优良畜禽饲养量稳步增长,新建肉牛肉羊育肥场100处,肉羊存栏66万只,出栏40万只,肉牛存栏4万头左右,出栏8万头,奶牛存栏达到5万头、日产鲜奶750吨,生猪50万口,肉鸡饲养量达到1亿只,优质冷配率达到90%以上,舍饲喂养的牲畜达到总头数的100%,大力建设奶源、肉鸡、肉牛、肉羊、生猪、肉鹅、绒毛、皮革等到产业化基地,推广利用牲畜改良、秸秆转化等适用增产技术,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方面,以转变传统耕作方式,发展现代节约型农业为目标,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提高 13 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加速建设现代农业标准田,推进“双百”工程,即100万亩标准水浇地,100万亩高标准旱作基本田。实施黑土地治理、土地整理工程,提高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到2015年,建设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15万亩,新建玉米产业带5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8万亩、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区10万亩,实现旱作基本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新增水浇田15万亩,达到10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6亿公斤以上。

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围绕创建“农畜产品定品牌”的目标,按照“做大基地、做强企业、做亮品牌”的思路,重点推进有机肉牛、有机肉羊、有机米等主导产业。到2015年,完成认证绿色肉鸡基地8000万只,绿色生猪生产基地20万口,绿色肉牛肉羊基地60万头(只),绿色玉米、高梁生产基地100万亩,绿色马铃薯15万亩,有机绿豆、小米、杂豆生产基地43万亩,有机蔬菜基地20万亩,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扶持力度,盟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个,自治区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个,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个。积极培育和打造名优产品,提档升级现有有机系列产品,高标准引进和开发一批新产品,创建国家、自治区驰名商标。

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等服务体系。整合涉农涉牧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推进农牧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发

14 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巩固提高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推进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建设xxx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六户镇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促使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发展农村超市和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培养新型农牧民。加强农牧民培训体系建设。整合农业、教育、人事等部门教育资源,建立各具特色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基地,健全乡镇农牧民培训网络。重点围绕精种精养、牲畜改良等实用技术,加强实用农牧业生产技术培训,抓好农村科技示范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使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牧业实用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建立培训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的服务体系,打造劳务品牌。通过加强农牧民职业培训、创业培训,提高我县农牧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劳动力由无序转移向有序转移,临时性转移向长期性转移的转变,真正使劳务经济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鼓励支持返乡务工人员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第二节 壮大总量,推进工业优化升级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能源工业为龙头,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电力、采选矿、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升我县产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新型工 15 业格局,走生态工业的路子。提倡清洁生产,明令禁止国家淘汰的“十五小”企业和“三高一低”企业,扩大产能,提高投入产出比。到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4.0亿元,年均递增47.9%,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1%左右,融入大东北经济圈。

(一)开发资源。就是在“地下、地表、空中”全方位开发利用“矿产、农畜产品、风能”三种资源,在资源转化上集中用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地下资源开发利用上,对现有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统一规划,加快资源转化。抓好现有铜、煤等矿山企业管理,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改,扩大产能。抓好铅、锌矿探采、蛇纹岩综合开发等项目,使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强化现有探矿企业排查治理,对占而不探、只探不采等垄断资源的企业,严肃整治。在地表资源开发利用上,立足全县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上项目,抓好食用菌加工、脱水蔬菜加工、肉鸡屠宰加工项目达产达效。抓好百万吨生物质改性燃料项目建设,使项目尽快落地投产。打造蒙东地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抓好禽类养殖、设施农业和脱水蔬菜三大产业。聘请专家教授指导全县农民趋利避害闯市场,推进产业做大做强。在空中资源开发利用上,要立足风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风电产业。完善风电产业发展规划,抓好投产风电企业的运行服务,强力推进后续风电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太阳能,力争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开辟空中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渠道。

(二)建好园区。我县已初步规划了两个园区,突泉经

16 济园区和牤牛海工业集中区。2011年在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工业园区,三个园区将成为我县发展工业的主要载体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集中度。

(三)打通通道。电力通道方面,积极争取和建设500千伏变电站,将风电入网能力提升至120万千瓦。铁路通道方面,争取长太乌铁路(突泉段)项目早日开工,打破突泉没有铁路的历史。公路通道方面,重点抓好出口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经贸联系。通过三大通道,加强与鄂尔多斯等对口帮扶地区、“长-吉-图”经济带为重点方向的东北地区、“呼-包-鄂”为重点方向的华北地区、“江浙”为重点方向的华东地区经贸往来,强化招商引资,推进区域合作,促进对外开放,实现借力发展。

(四)培育产业。一是依托全盟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煤炭加工业。以牤牛海三家煤矿年产的90万吨煤炭为基础,借助拟建的长太乌铁路,谋划引进外地煤炭400万吨,总量达到500万吨,建设20万吨乙二醇项目、20万吨PC项目、20万吨有机玻璃项目,预计年创产值58亿元;建设年产500万吨褐煤低温热解项目,力争年创产值40亿元,煤炭加工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二是依托全盟新型能源基地,培育新型能源产业。风电装机规模预计达150万千瓦以上,风机设备制造生产能力达到500台(套)。三是依托全盟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培育有色金属产业。预计“十三五”期末,莲花山、禧利多、鑫旺尾矿、利资尾矿“2个铜矿、4个选场”铜产量达到2000-4000吨,加快中铁华金矿业有限公司

17 探采矿进程,九龙长春岭、学田小西沟和莲花山“3个铅锌矿”预计铅锌年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启动蛇纹岩综合开发项目并达产达效。四是依托全盟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培育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预计“十三五”期末,禽产业方面,在做大做强福润、安达等龙头企业基础上,继续谋划引进域外禽产业集团兴建禽产业链条,着力打造蒙东地区重要的禽产业基地。脱水蔬菜方面,脱水、保鲜同步发展,全县脱水蔬菜企业干品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保鲜蔬菜收储能力达到10万吨,力争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蔬菜出口基地。特色农畜产品方面,扩大杂粮杂豆、肉牛肉羊等绿色农产品基地规模,积极培育外资外商出口企业,在绿豆、小米等粮食深加工上,扶持、培育、发展一批出口型企业,扩大我县外贸出口。

大力发展“碳汇经济”。碳汇经济就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为了实现低碳,停止发展与低速发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发展,同时提高我县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不仅仅是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必须在转型、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万元GDP能耗。

18 继续开展质量立县活动,带动质量兴镇、兴企业活动,创建名优品牌。建立质量立县重点工作制,在突泉经济园区开展质量兴企活动。继续实施名优品牌战略,确立争创区级名牌产品2个,培育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名优企业3个,努力实现名牌产品零突破。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资源开发、服务业等,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照顾扶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全民创业的市场经济氛围。结合“放小”和“扶小”,鼓励社会各类投资者投资创办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加大传统产业、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深挖潜力,发挥优势,培育壮大。

第三节 集聚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突泉镇中型物流园区,推进乡镇级物流节点建设。

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功能, 19 提高服务质量。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积极引进商业银行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发展网上金融服务。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力争发展农业再保险体系。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发展网上保险等新的服务方式。扶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扩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机构经营、服务行为的监管力度,规范金融服务。

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推进电子政务。实施并完善政府网络平台项目,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构建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数据交换中心、数字认证中心,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依法开放政务信息,促进办事程序规范。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展无纸化办公。改善邮政和电信基础业务,发展增值业务,开发新兴业务。发展互联网产业。加快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信息服务业,扩大网络资源共享范围。大力发展职业介绍、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完善邮政网络,加快发展速递业。

促进建筑业健康稳定发展。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提高建筑质量。引进和推广各类现代化新型建筑技术,积极发展绿色建筑、节能

20 建筑和特色建筑,实现建筑业的创新和升级。严格执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制度,加强勘察、设计、监理和材料设备采购等招投标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建筑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规范发展商贸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业,鼓励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围绕便民服务,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社区安保、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

大力发展旅游业。树立发展大旅游理念,打破行业阻隔,加快旅游资源整合重组,融合我县独有的历史、民俗、文化、体育等要素,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强化区域合作,打造区域品牌,形成景点连接、景区配套、多业发展的旅游事业发展格局。改善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积极争取并实施自治区级老头山旅游景区、土地历史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完善并扩大明星湖生态旅游规模,加大太东农业观光景区、双城水库景区开发建设,治理双城水库引水渠清淤及周边生态环境。深挖民族文化遗产。加快培育旅游企业,引进旅游中介组织,融入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

21

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

一、改进农村基础设施

完善村内道路。硬化村内道路、修建排水沟,安装路灯。 安全饮水入户。“十三五”期间,完善全县所有具备条件村庄的改水、饮水安全工程,更新机井,更换老化设施,完善水质监测制度,全县农牧民安全饮水达标率达到100%。

加强环境整治。完善垃圾处理系统。农村垃圾开始逐步集中处理,完成改厕工程。分期分批完成村的户厕改造工作,完成村镇公共厕所的卫生改造,2015年村镇户厕和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配合农村道路改造、排水沟建设等工程实施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推动村容村貌整治。合理规划安排村民的生产生活用地,做到村庄无乱堆乱放、乱排乱倒、乱搭乱建现象。开展拆除翻建清理工作,村庄内断壁残垣、破旧房屋全部拆除,村容整洁,无乱贴乱挂现象。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液化气的供气比例,发展和推广规模养殖场粪污沼气化处理,对秸秆等自愿企划,生成气体燃料,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绿化美化村庄。配合道路改造实施道路绿化工程,建设公共绿地、街头绿地,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

二、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2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设施,农村居民平均15-20分钟可到达卫生服务设施。建立以村、居委会为单位,以健康教育、医疗护理为主要内容,覆盖城、镇、村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积极稳妥推行农村合作医疗,逐步推进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强化教育设施及中小学改建撤并工程,统一建设镇区住宿学校,2015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部达标。

根据村的规模和等级不同,建设不同规模和内容的村级文化大院,包括村委会、技术推广站、图书活动室、文娱活动室等。

发展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探索发展多种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活动组织和形式,所有行政村全部配建全民健身设施。

三、加强农牧民培训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健全组织,拓展方式,完善科普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普遍提高。抓好农牧民转业转岗培训,使每个农牧民掌握1~2门劳动技能,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

加强农民培训中心建设,改进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改善培训手段,推进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建设科技书屋,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23

第二节 城镇化建设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综合考虑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并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要延续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十三五”期间,全部完成乡镇总体规划,详规完成80%,行政村总体规划完成50%。实施突泉镇桥北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成休闲、观光、旅游一体的城镇生态公园。

扩张城镇规模。要以城关镇即突泉镇为核心,形成以六户镇、杜尔基镇、水泉镇、永安镇、宝石镇为重点的城镇发展格局。完成老城区、新城区控制性详规。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扩张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对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加快扩张城镇人口规模。到2015年,突泉镇人口力争达到15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

推进城乡统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依托。推进工业化,必须搞好城镇化。我们要坚持规划优先、量力而行、急用先建、改善民生原则,以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为基本方法,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统筹发展。重点做好县城所在地和五个镇发展规划编制,加强道路、供

24 暖、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功能,提升承载能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要求,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点,大力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抓好“水、电、路、房”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集聚。重点加强突泉镇的供水、供电、供热、排水、排污、绿化、亮化、美化、通信、道路、消防、人防及公共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60万平方米,城镇道路达到96万平方米,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2平方米,集中供热实现215万平方米,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9%,完成突泉镇供水扩建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等工程。继续争取突泉镇水源地保护、小城镇建设项目,保持突泉地区供水安全,增强安全供水能力。加强中心镇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六户镇、杜尔基镇、水泉镇、永安镇、宝石镇路面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市政公用事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发展规范出租车行业,方便群众出行。规范房地产开发。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供给、稳定房价,促进住房梯次消费。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加强资本金管理,规范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和保险。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高市场化程度。

加速推进人民防空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步伐,重点推进融入城市建设,融入重要经济目标建设,融入公共安

25 全建设,融入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国防实力,促进经济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必须兼顾防空需要。

第五章 基础设施建设

以建设区域工业中心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公路、铁路、水利、信息为主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第一节 交通

加强公路及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通畅能力和水平。

一、公路建设

“十三五”期间,重点完成进入自治区交通厅农村公路数据库的项目445个,其中各类公路建设项目307个,总里程1876公里。

1、完成148个建制村通畅工程项目94个,建设里程740公里;

2、完成县、乡级水泥路(沥青路)升级改造项目13个,建设里程386公里;

3、完成自然村公路建设项目101个,建设里程332公里;

4、完成乡村道路连通公路建设项目53个,建设里程161公里;

26

5、完成农业产业区、厂矿公路建设项目26个,建设里程77公里;

6、完成农林牧场、旅游景点等公路建设项目20个,建设里程180公里;

7、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及新建桥梁项目133个;

8、完成林场客运站建设项目5个。

“十三五”期末,达到干线与干线之间、干线与支线之间、支线与支线之间连接顺畅的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由以建设为主向“巩固、提高、完善”方向转变;由提供基本出行条件向保障安全便捷出行、提升整体服务能力转变;由“树状”路网向“网络型”路网转变。

二、铁路建设

1、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早日开工建设长太乌铁路(突泉段)项目,力争在三年内全线贯通。

2、积极谋划乌白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力争进入国家铁路规划。

第二节 水利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继续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供水规模,全面推进农田节水灌溉、工业用水开发、防洪工程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臵,形成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新格局。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供水能力。按照“煤 27 跟水走”的战略布局,加大煤化工产业发展力度,打造煤化工基地。提高工业用水供给能力,发挥水资源优势,重点加强全县八座水库的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工程性蓄水、调水能力,确保工业用水需求。

加强农田草场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实施节水改造工程、节水灌溉工程,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水源工程体系、节水灌溉工程保障体系和灌溉管理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优化生产格局。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控制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行为。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确保防灾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水资源综合调配能力建设,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实施城乡饮水工程项目,进一步提高城镇饮用水供给能力和水质,着力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十三五”时期解决8.8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县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第三节 信息基础设施

以互联网、宽带、物联网、应急通信体系为重点,做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大力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促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继续建设光纤骨干传输网、宽带综合接入网, 28 提升网络整体水平。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安全支撑能力,基本建成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无线网络系统,实现通信普遍服务,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实现政府、城乡社区服务、教育、企业、交通等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通信网络和农村电信、广播影视、远程教育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实施电话和电视“村村通”、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以及高速宽带网络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宽带接入,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形成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文化卫生、餐饮旅游及金融保险、为农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村村通光缆和有线电视,鼓励广大农民信息消费。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网络、广播电视综合网、无线电网络、公共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第六章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确保建设项目”环评”的准入关,狠抓污染源治理,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之路。全力抓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促进生态平衡,确保自然生态系统良 29 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加强环境保护

一、加强水环境保护

加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加大《水土保持法》的执法力度,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管理程序,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做好农业生态污染源的防治。科学使用农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逐步减少农药用量,推广有机肥,减少农药污染。加强对禽畜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农村河网的富营养化。加大农村垃圾的收集、输送与处理力度,采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加强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巩固已经取得的治理成果,杜绝“反弹”现象出现。在水环境治理中,要有效削减有机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时要注重控制氮、磷排放量,结合农村环境保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完善生活污水处理场及配套措施,推动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防止地下水污染和工业废水、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溪流,保证水系的总体质量。鼓励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合理配臵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到2015年,全县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二、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实施对企业废气和烟尘排放的监测和管理。鼓励清洁生 30 产技术,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企业生产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限制高硫煤生产和使用,推广洁净煤技术,制定城市燃煤和燃料油含硫量限制。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的扬尘。对餐饮业要进行合理选址,并做到油烟达标排放,减少餐饮油烟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到2015年,突泉镇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达到311天以上。加强制度建设与执法检查,加大对声环境的治理。切实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力度,全县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5%-30%,氮氧化物排放量保持2010年水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0%-20%,氨氮排放量保持2010年水平。

三、加强人居环境保护

加强城市环境绿化工作。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合理组织生态绿地、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和道路绿化,提升绿地植物养护水平。结合重点工程项目或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配套绿化建设步伐,进行有计划的造林增绿。

加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投入,建立布局合理、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粪便的收集、处理、处臵系统。合理分布和设臵垃圾收集点、废物箱和生活垃圾中转站,逐步实现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袋(桶)装,完善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系统。搞好公共公厕的建设和改造。搞好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搞好噪声污染综合治理。控制交通噪声,严格执行拖拉

31 机禁入市区和城区机动车禁鸣喇叭等措施,减少交通噪声。扩大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对旅游度假区、高级宾馆区、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所在区域的各类噪声严格控制,完善建设施工噪声的申报登记,严格控制夜间施工。鼓励选用低噪声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建设厂区周围绿化隔离带,治理工业企业噪声。强化饮食服务、娱乐场所等生活噪声控制。

倡导绿色消费。加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安全检测和监督,大力治理“餐桌污染”,禁止买卖、食用、穿戴国家野生动植物或其制品,严格控制公共场所吸烟,逐步降低烟民比例。倡导住房适度消费,鼓励使用环保装修材料,积极推广建设生态住宅区。鼓励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节水、节电产品和用品,推行垃圾分捡和废弃物回收利用。

第二节 加强生态建设

一、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

积极调整突泉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严格控制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入驻。工业园区建设要坚决杜绝污染严重的企业入园生产,鼓励和培育生态环保型产业的发展。对引进或建设的重大项目,要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建立公众参与制度,举行有关听证会,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凡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都必须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实行评估,坚持环境 32 影响评价制度,做到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推动制造业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发展服务性环保产业,建立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加强环保信息网络化建设,建立环保产业信息数据库,推动以环保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为主的服务向环保技术、投资、管理、信息、监测、风险评估与环境影响评价综合性的服务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环保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生态综合治理区

继续坚持“封山禁牧”。采取封育、退耕、种树(草)、禁牧四项措施,实施已垦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增强草原自我修复能力。以退耕、禁牧为切入点,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工程,防止过度开垦和水土流失。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加强草原监理、监测和科技支撑建设。

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水土保持的科技支撑能力。“十三五”期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00万亩。

三、生态恢复治理区

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全面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大力营造沿铁路、公路干线绿化林、水土保持林、

33 护岸林和护路林,建设农田保护林和道路绿化带。沿境内国、省道干道形成绿色生态长廊,切实改善通道沿线生态环境。

以严格控制乱开滥垦为重点,积极争取以封代造项目,切实保护耕地、林地、草地,促进生态修复。

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对耕地、草原、水资源进行综合规划,节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农用地,严禁滥用耕地和宜耕地,保护耕地资源;节约利用非农业用地,严格划定工业、城镇、绿化用地,分类规划,用途不变,节约利用;珍惜水资源,按资源分布、总量,合理规划城镇、工业、农牧业用水。按照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控制用水总量,实施定额管理,执行万元产值用水限额标准。加大利用洪水资源效益,减少洪水危害,有效利用洪水资源。

“十三五”期间,围封200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水土保持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以上。

第七章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动科技,健全医疗卫生体系,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构建和谐xxx。

34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引导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就业作用,促进劳动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合理分配。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以及县外转移就业。鼓励有创业基础的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当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妥善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再就业问题。“十三五”期间,力争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万人左右。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重点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提高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继续推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城乡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健全低收入群体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强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35

第三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的机会公平和效果公平。推进中小学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因残因贫的辍学率。加强学前教育,改扩建、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创建村办幼儿园(班)。加强普通高中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实行联合办学、工学互助、长短结合,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保证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5%以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20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

第四节 推动科技事业发展

全面贯彻国家科技方针政策,加大科技投入,确保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用于科技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拓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广度和深度,发挥科技在工业、农业、社会事业领域中的强大支撑和引领作用。支持引进和开发核心关键技术,发展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引进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特色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拓展社会事业领域科技渗透能力,加强软科学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6 第五节 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难题,大力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巩固提升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地位,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养,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强化生殖健康服务,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加强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五项改革,抓好县医院迁址工程,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5人、每千人医院床位数达到2.5-3.0张、适当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人口计生服务网络,提高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能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继续巩固低生育水平成果。

第六节 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

以丰富全县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为导向,加快建设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设施和群众体育设施,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合理开发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37 和历史文物古迹,培育以《荒草滩》、《十五的月亮》等为代表的民族艺术品牌。建设乌兰牧骑排练厅、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项目。加强城乡基层和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规范发展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以及多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和经营实体。健全农村文化网络,到2015年,每个乡、镇都要建设一个标准文化站(室)和电影放映院,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和档案馆功能建设,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大力改善档案工作基础设施条件。档案馆功能建设达到自治区一级标准。

第七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加大扶贫投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效率。借助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优势,积极向上争取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村的投入。积极争取和实施生态移民、扶贫移民项目。规划实施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等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继续做好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和“贫困村互助金试点”项目,着重落实“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扩镇”项目,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试点工作,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对象,对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力争做到“应扶尽扶” 38 和“应保尽保”。注重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扶助,在寄宿学习、职业教育等方面给予贫困生照顾,通过学校教育创造就业机会,最终实现脱贫。到“十三五”期末,全县5.5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完成我县廉租房建设工程、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到2015年,建设各类棚户区(危旧房)10万平方米以上,受益居民1000户以上。

第八节 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

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引导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日常预防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有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系统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强化政府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第九节 加大人民防空工作力度

以新时期军事斗争方针为统揽,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防空袭需求为牵引,以提高xxx城市综合防护能力为目标,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坚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统筹、立足长远、结合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易操作的原则,保证人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疏散基地

39 “十三五”期间,重点完成疏散基地的基础建设,xxx500亩疏散基地,距城区5公里,“十三五”期间可规划建设,计划投资500万元,在2015年前投入使用。

(二)通信警报建设

1、完成全盟无线台组网建设。

2、按城市面积增长需求,“十三五”期间新增各类警报器2台。

3、购臵移动应急通讯指挥一台,遇突发事件时,移动通信指挥车作用车内多种通信手段现场指挥,与指挥中心和盟移动指挥平台保持联系。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保持投资增长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实现投资规模较快增长和投资效率持续提高,有效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提档升级,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健全投融资体系。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投资决策程序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透明化、中介服务社会化的新型投融资体系。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投资权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各领域建设,通过政府

40 配套政策和配套投入带动社会投资。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重以园区建设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支撑扩大投资规模,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及兴安盟资金扶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项目,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以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建设为重点,切实强化社会事业薄弱环节的投资与建设力度,夯实“和谐突泉”的发展基础。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完善价格调节机制,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内外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以开放和创新加强土地、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基本要素保障体系建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的坚实支撑。

土地保障。加强土地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与保护,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效保障基础设施用地需求,重点保障园区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探索农牧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宅基地流转途径,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41 资金保障。强化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基础设施融资难问题。加强与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及商业性银行的合作,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吸引更多金融单位进驻我县。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完善产权交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积极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人力保障。完善用人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管理、配臵、使用及流动的良性运转机制。充分发挥本地人力资源总量优势,结合党政人才、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强化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作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提高普通劳动力技能水平。

技术保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重视关键技术的引入。增加财政投入,增强税收、金融政策对技术创新和引进的支持力度。强化与区内科研院校和大企业的合作,通过积极引入技术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

第三节 加强开放合作

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加快“走出去” 和“引进来”步伐,以大开放、大协作促进大发展。

强化区域协作。强化与自治区周边以及东北等经济相对 42 发达地区的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积极发挥地处自治区和东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全面融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瞄准东北和京、津、冀地区产业市场,加强与鄂尔多斯市企业协作,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促进产业发展。

优化开放合作软环境。从完善政策、提升服务、健全法制等方面,不断优化开放合作环境。简化审批程序,转变服务态度,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严厉打击破坏投资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为投资者提供安全舒心的投资环境,并营造安商、扶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资源、区位等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煤化工、物流等重点项目策划和包装,及时更新项目库。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利用好自治区对兴安盟的产业差别政策,积极承接区内外产业转移。围绕全县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招商、项目招商、园区招商和专业队伍招商。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区域性重点企业,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节 增强组织保障,促进规划实施 加强县委、县政府对“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加强规划实施的考核,将其纳入县级部门及乡镇领导班子业绩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班子评价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43 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总体规划,进一步细化总体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目标与任务,编制重要的专项发展规划,确保全县“十三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44

第二篇:学校十三五规划纲要

神山乡初级中学赵家营学校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我们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市、县有关精神和教育法律法规,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立足本校实际,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开发资源,努力创建特色学校。神山乡中、赵家营学校在“十二五”规划发展基础上,特制定本校十三五(2016年——2020年)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现状分析

始建于2008年的神山乡中、赵家营学校,秉承“以德促教、以教促学”的办学理念。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为目标。立足繁荣家乡经济,弘扬家乡文化。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扎实神山乡教育的每一步,谱写“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时代新篇章。

学校有教职工22人,专任教师22人,其中小学9人,初中13人;本科学历17人,专科学历5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3人;40岁以上教师8名,40以下教师14名。全校共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3人,其中小学123人,初中70,寄宿生64人,入学率、毕业率、巩固率都为100%,辍学率为零。

二、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有效德育;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建设规范高效课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开发校本课程,彰显校本特色。旗帜鲜明抓质量,一心一意促发展,实实在在抓教学,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2、办学理念:学校积极践行“以德促教、以教促学”的办学理念,着力形成“不上一节没准备的课,上好每节有准备的课”良好教风;努力营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学风。坚持“管理至上、德育为先、教育为本”的校风。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狠抓常规管理和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多次中心校和县教育文化局的表彰,为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为“办适合自己的标准化乡村学校”这一目标而不懈奋斗。

三、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1、总体目标:

(1)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推动基础教育事业持续、科学发展。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力争高水平高质量的通过山西省、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检查验收。

(2)扎实践行学校育人理念,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注重学生的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3)深化特色学校建设,不断营造师生读书氛围,促进师生共同学习,以“诵读经典,打造书香校园”为主题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2、发展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改革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学

校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高扬改革这面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育改革中的政策优势,做优、做强学校品牌,使学校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具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三五”期间,学校借助国家实施学校“薄改工程”建设的快车道,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学校具体目标规划如下:

(1)完成校园网络化工作,让班班通进入教学课堂,使最新的网络教育资源应用到课堂教育第一线中。

(2)2017年规划完成学校的均衡发展,使各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特的“书香校园”气息,实现校园环境净化、亮化、美化、生态化,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

2、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1)通过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省市县各级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平台,培养1至3名省、市、县优质课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改善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的现状。(3)通过师德教育月活动、学校管理激励机制,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教师敬岗爱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表现,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满意度达到98%以上。

3、精细化管理逐步做到精致化。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增强管理实效。坚持依法治校,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施“118”工程,即一个学校五年规划和8项学校考评机制(绩效工资考核、职称晋升考核、教育质量考核、岗位设置考核、班主任考核、教学成果考核、出勤考核、教学常规考核),学校从精细化管理开始,逐步实现精致化管理,创建成为县级家长学

校示范学校、平安校园,中心校级示范学校、书香校园、文明单位。

4、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让校园有朗朗的读书声、动听的歌声、悠扬的琴声和运动的呐喊声,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身影。培养一批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达99%。

5、后勤服务意思进一步增强。以服务教育教学为中心,建立高效的后勤服务运行体系,强化财务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建设绿色生态校园,争创“文明小餐桌”和“美丽乡村校园”,为师生创造一个温馨的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吉建荣

副组长:赵文开 朱彦泽 赵首文 组 员:其他所有教师

领导小组负责征求广大教师意见,制定实施规划,并不具体目标分配到各科室、各教研组。每学年结束,开展一次自查自纠,及时总结实施的成效,对没有落实好的项目,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2、制度保障。坚持依法治校,积极实施“118”工程,建立完善一系列教师、学生考评机制和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落实每一项规章制度和考评办法,从精细化管理到精致化管理,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更符合法律规范、学校的各项考评机制更能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3、师资保障。落实定襄县教育文化局《关于教师队伍管理的办法》,实施教师聘任制改革,严明纪律约束机制,清理整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

工作生活待遇。抓好校本培训和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开展“一课一名师”课例研究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抓好教师出勤考核和师德教育月活动,每年评出5位优秀教师,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水平。

4、教学保障。认真落定襄县常规教学管理意见,加大常规教学检查力度。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开展小课题研究,每学期举办一次优质课大赛,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

5、后勤服务保障。层层签订校园安全常规管理责任制,落实门卫管理,配齐安保器材,坚持校领导值班制度,校园安全一天一检查一记载,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实现学校安全“零事故”目标。规范财务管理,勤俭节约,实行财务预决算制度,民主理财,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经费保障。加大食品安全、传染病预防工作,强化后勤为教师教学的服务意思,努力打造“规范后勤”、“满意后勤”和“平安后勤”。

以今天的改变走向明天,以明天的梦想激励今天。新的五年规划即将开始,美丽的画面已经展开。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我们心中美丽的梦想,让我们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用我们勤劳的汗水和聪明的才智,去开创神山乡中、赵家营学校崭新的未来!

第三篇:十三五规划纲要目录(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发展理念 第五章 发展主线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六章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第七章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八章 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九章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第十章 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二章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第十三章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四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十七章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十八章 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九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二十章 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第二十一章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十二章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二十三章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十四章 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二十五章 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 第二十六章 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 第二十七章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第二十八章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二十九章 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十章 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第三十一章 强化水安全保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三十二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十三章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三十四章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第三十五章 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第三十六章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七章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三十八章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三十九章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第四十章 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第四十一章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十二章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第四十三章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四十四章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第四十五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第四十六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十七章 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第四十八章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四十九章 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第五十章 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 第五十一章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第五十二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第五十三章 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五十四章 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

第五十五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五十六章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五十七章 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第五十八章 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五十九章 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六十章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六十一章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第六十二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六十三章 缩小收入差距

第六十四章 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十五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六十六章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十七章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第六十八章 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六十九章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七十章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七十一章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第七十二章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七十三章 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七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七十六章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七十七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七十八章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七十九章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八十章 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49351元(折合7924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居民消费率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经济体制继续完善,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高标准自由贸易体制挑战。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尊重规律与国情,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继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第四章 发展理念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第五章 发展主线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第六章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第一节 推动战略前沿领域创新突破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实施已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部署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城镇化、环境治理、健康养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强化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基础前沿科学研究。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若干国际创新合作平台。

第二节 优化创新组织体系

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深入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科教融合发展,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在重大关键项目上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第三节 提升创新基础能力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加快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和部分多学科交叉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先进设施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

第四节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七章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 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双创”行动计划,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城市。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更好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第二节 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依托互联网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创新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推广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发展公众众扶、分享众扶和互助众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

第八章 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计划项目生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科技报告、创新调查、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增强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体系中的话语权。市场导向的科技项目主要由企业牵头。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实行中长期目标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注重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自主探索,包容非共识创新。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第二节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全面下放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激励。

第三节 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清理妨碍创新的制度规定和行业标准,加快创新薄弱环节和领域立法,强化产业技术政策和标准的执行监管。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政策,强化对创新产品的首购、订购支持,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包容创新对传统利益格局的挑战,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第九章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第一节 建设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讲政治、懂专业、善管理、有国际视野的党政人才。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第二节 促进人才优化配置

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完善工资、医疗待遇、职称评定、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开展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工程。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放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永久居留权的条件。加快完善高效便捷的海外人才来华工作、出入境、居留管理服务。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留学生结构,完善培养支持机制。培养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完善配套政策,畅通回国任职通道。

第十章 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共进的高效循环,增强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促进消费升级

适应消费加快升级,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大众消费预期,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着力扩大居民消费。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支持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新型消费,稳步促进住房、汽车和健康养老等大宗消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新模式发展。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营造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以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依托,优化免税店布局,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

第二节 扩大有效投资

围绕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社会投资主力军作用,营造宽松公平的投资经营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和潜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有利于供给结构升级、弥补小康短板、城乡区域协调、增强发展后劲的投资,启动实施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投资工程。

第三节 培育出口新优势

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推动高端装备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服务出口,健全售后保养维修等服务体系,促进在岸、离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出口支持力度。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第一节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保障能力考核。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差异化薪酬制度和创新激励。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着力推进农垦改革发展。

第二节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资本回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第三节 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进公有制经济之间股权多元化改革。稳妥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

第四节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

第十二章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依法合规界定企业财产权归属,保障国有资本收益权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健全规则、过程、结果公开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全面完成农村承包经营地、宅基地、农房、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决策程序。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确定产权主体,创新产权实现形式。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公平分享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深化矿业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性权益交易制度和平台。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和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第十三章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

第一节 健全要素市场体系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健全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收程序,完善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开展宅基地融资抵押、适度流转、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制度。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各类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技术市场交易规则,鼓励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第二节 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全面推行居民阶梯水价、气价。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政府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制。规范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推进成本公开。

第三节 维护公平竞争

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健全竞争政策,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严格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的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健全社会化监管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强化互联网交易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第十四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第一节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增强简政放权的针对性、协同性。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便捷便利服务。深化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政事分开。

第二节 提高政府监管效能

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健全监管责任制,推进监管现代化。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推进综合执法和大数据监管,运用市场、信用、法治等手段协同监管。全面实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执法人员、检查结果公开。强化社会监督。

第三节 优化政府服务

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服务项目的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加强部门间业务协同。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第十五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围绕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

第一节 确立合理有序的财力格局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完善增值税划分办法。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资金分配办法,提高财政转移支付透明度。健全省以下财力分配机制。

第二节 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制度。实施跨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和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税费制度

按照优化税制结构、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的要求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现代税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全面完成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逐步扩大征税范围。清理规范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开征环境保护税。完善地方税体系,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完善关税制度。加快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建立科学规范、依法有据、公开透明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征管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推行电子发票。

第四节 完善财政可持续发展机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修正不可持续的支出政策,调整无效和低效支出,腾退重复和错位支出。建立库款管理与转移支付资金调度挂钩机制。创新财政支出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提供,使财政支出保持在合理水平,将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

第十六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机制,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一节 丰富金融机构体系

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机构等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二节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完善债券发行注册制和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稳妥推进债券产品创新,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健全利率、汇率市场决定机制,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推动同业拆借、回购、票据、外汇、黄金等市场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创新。加快发展保险再保险市场,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实施国家金库工程。

第三节 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明确监管职责和风险防范处置责任,构建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相协调的金融管理体制。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强化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完善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建立针对各类投融资行为的功能监管和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优化外汇储备运用。有效运用和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健全监测预警、压力测试、评估处置和市场稳定机制,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第十七章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第一节 强化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各类宏观调控政策要服从服务于发展全局需要。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

第二节 改进调控方式和丰富政策工具

坚持总量平衡、优化结构,把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高质量效益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取向,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采取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政策基调,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定向调控的支持作用。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调控框架和传导机制,构建目标利率和利率走廊机制,推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

第三节 完善政策制定和决策机制

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提高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研判水平。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完善政策分析评估及调整机制。建立健全重大调控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有效形成调控合力。建立现代统计调查体系,推进统计调查制度、机制、方法创新,注重运用互联网、统计云、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加快推进宏观调控立法工作。

第四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更好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精简投资审批,减少、整合和规范报建审批事项,完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企业投资项目并联核准制度。进一步放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完善财政资金投资模式,更好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作用。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十八章 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一节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研究探索重大建设项目国家统筹补充耕地办法,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

第二节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积极引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大豆、林果等生产基地建设。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四节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产地安全管理,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治理。严格食用农产品添加剂控制标准。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行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强化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支持品牌化营销。

第五节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主产区深耕深松整地,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重点灌区全面开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广旱作农业。在南疆叶尔羌河、和田河等流域,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吉林白城等严重缺水区域,实施专项节水行动计划。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第六节 开展农业国际合作

健全农产品贸易调控机制,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在确保供给安全条件下,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建立规模化海外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跨国公司。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支持开展多双边农业技术合作。

第十九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一节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节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健全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

第三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第二十章 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一节 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推广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品种和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改善农业重点实验室创新条件。发展现代种业,开展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健全和激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第二节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

第二十一章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

第一节 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整合统筹,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逐步扩大“绿箱”补贴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政策。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

第二节 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和市场体系。继续实施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和吞吐调节机制,引导流通、加工企业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收储。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和节粮减损。

第三节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省级联社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多形式农村金融机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二十二章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 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瓶颈。引导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支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系统解决“四基”工程化和产业化关键问题。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支持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设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

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明显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强化智能制造标准、工业电子设备、核心支撑软件等基础。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技术验证和示范推广,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鼓励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推进制造业集聚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中心。

第三节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并购,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集中度高、分工细化、协作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支持专业化中小企业发展。

第四节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全面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国家级检测与评定中心、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五节 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实现市场出清。建立以工艺、技术、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为约束条件的推进机制,强化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盘活资产,加快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分类有序、积极稳妥处置退出企业,妥善做好人员安置等工作。

第六节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规范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适当降低缴费比例,降低企业人工成本。降低增值税税负和流转税比重,清理规范涉企基金,清理不合理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持合理流动性和利率水平,创新符合企业需要的直接融资产品,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完善国际国内能源价格联动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企业能源成本。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规范公路收费行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改进工艺、节能节材。

第二十三章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围绕重点领域,优化政策组合,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空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第一节 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第二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

加强前瞻布局,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新型飞行器及航行器、新一代作业平台和空天一体化观测系统,着力构建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联网,加快发展合成生物和再生医学技术,加速开发新一代核电装备和小型核动力系统、民用核分析与成像,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第三节 构建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支持产业创新中心、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建设,支持创新资源密集度高的城市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推动新兴产业链创新链快速发展,加速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实施新兴产业全球创新发展网络计划,鼓励企业全球配置创新资源,支持建立一批海外研发中心。 第四节 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构建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条件、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鼓励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采用创新产品和服务。设立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领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

第二十四章 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第一节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

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发展工业设计和创意、工程咨询、商务咨询、法律会计、现代保险、信用评级、售后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推动传统商业加速向现代流通转型升级。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二节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加快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领域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支持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推进从业者职业化、专业化。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放心行动计划,推广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培育知名服务品牌。

第三节 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

面向社会资本扩大市场准入,加快开放电力、民航、铁路、石油、天然气、邮政、市政公用等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扩大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互联网、商贸物流等领域开放,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清理各类歧视性规定,完善各类社会资本公平参与医疗、教育、托幼、养老、体育等领域发展的政策。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动竞争性购买第三方服务。

不知不觉,2017年就要过去了。年底回头看,中国都发生了哪些大事?网友最关心哪些新闻?什么样的事件令人激情澎湃?日前,百度发布了2017国人搜索榜单,细分国内、国际、科技、娱乐、人物等18个领域。其中,热度最高的话题可集中概括为“中国骄傲”“人工智能”“人群时代焦虑”“创意化社交”四大类,成为解读2017年中国网民“社会集体记忆”的最佳窗口。

搜索热词凝聚了时代的缩影。所谓“中国骄傲”,既有“一带一路”论坛开幕、雄安新区设立、十九大成功召开等重大话题,也有国产客机C9

19、海域“可燃冰”试采、复兴号高铁、国产航母下水等科技领域的“成绩单”,标注着这一年国人如何砥砺奋进。“人工智能”榜单中,Alpha Go对战柯洁、首列智轨列车上路、智能音箱热卖,记录着这一新兴领域从萌芽走向成长,从概念走向产业,成为各方竞争的角力点。“中年危机”“油腻”“第一批90后”等词语所描绘的“人群时代焦虑”,正是源于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人们备感物质和身份的焦虑,以期用“自嘲”“自黑”的话语调整心态。而体现“创意化社交”的种种表情包,则隐喻着网民对新型社交方式、表达方式的期待,成为人们在网络世界中触摸彼此的密码。

关注热词,也关注热词背后的变化。对比2016年列举的搜索榜单,“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神州十一发射成功”“邹市明摘拳王金腰带”等成为“国民骄傲”。这一年,让公众迸发自豪感的来源中,科技成果的比例显著提升,背后指向中国正在进入科技成果“井喷”的阶段,很多甚至在国际上取得了领先地位,一句“厉害了,我的国”,表达的正是这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在2016“十大关键词”中,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单独词语,排列在房价、户籍和全民二孩之后,如今单独形成类别,映射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誉为一项新的“工业革命”,前一年,人们还为自动写作机器人震惊不已,现在,机器已经轻而易举地打败人类棋手,人脸识别已经大规模应用,无人驾驶已经走出实验室,智能时代比想象中更快更强。 关注热词,也要体会热词背后的情感。曾经流行的“十大流行语”,主要有“蓝瘦香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感觉身体被掏空”“葛优躺”等,其中,可初步窥见“丧文化”的端倪。而进入2017年,“90后步入中年”“胃垮了”“头发秃了”之类的表述,则将“丧文化”推高到了极致。这里面,既有互联网空前扩张的原因,人们的情绪可以随时随地表达、无边无界放大,而自我嘲笑的语体更契合互联网的传播特点。此外,也有当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的原因,特别是竞争和创新层出不穷,无论是行业生命周期还是个人竞争优势的红利期,都前所未有地缩短,人们时刻绷紧神经,危机感前所未有地加重。在一定程度上,“表情包”中弥漫的也是这样一种情绪,那些“网红猫”“单身狗”“我爱加班”“扎心了老铁”的搞笑表情,无一不是借用一种调侃的话语模式,以达到纾解内心焦虑的效果。

生活中,每天都会涌现大量新词、热词,这些凝练个性的词语,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记载着本人们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也传达着人们对事件和生活的态度。自有互联网以来,热词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新景观,构成了非常深刻的公众记忆,其背后折射的大众社会诉求和集体心理,值得思索和回味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文)

(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 (1)中国共产党自从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光辉战斗历程。为了总结党在建国以来三十二年的经验,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九一一年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无论是当时的国民党,还是其他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给人民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五十多个党员。党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很快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3)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不顾以宋庆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背叛了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党当时还比较幼稚,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已经发展到六万多党员的党只剩下了一万多党员。

党仍然顽强地继续战斗。周恩来等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后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朱德同志领导的起义部队不久就到井冈山会师。随着斗争的发展,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

一、第

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部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红军各个方面军曾连续击败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一方面军不得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转战到陕北,同在那里坚持斗争的陕北红军和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相会合。第

二、第四方面军也先后经过长征转战到陕北。红军主力撤离后的一些南方根据地,坚持了艰苦的游击战争。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失败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极大损失,红军从三十万人减到三万人左右,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减到四万人左右。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决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的强大群众斗争。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及我们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反共反人民,消极抗战,因而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我们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政策,紧密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地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在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这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才能够坚持八年之久,并同苏联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互相支援,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党从一九四二年开始在全党进行整风,这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收到了巨大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一九四五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接着举行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政府依赖美国帝国主义的援助,拒绝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党在全国各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在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各阶层人民斗争的有力配合下,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合作下,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消灭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4)二十八年斗争的胜利充分说明:

一、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这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任何私利的政党,是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百折不挠地向敌人作斗争的政党。中国各民族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这个事实,从而在党的周围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政治团结。

三、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没有这样一支人民的军队,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四、中国革命在各个阶段都曾得到各国革命力量的援助,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但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依靠中国各族人民自身的力量,经历千辛万苦,战胜许多艰难险阻才取得的。

五、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我国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革命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前进的信心。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和全党同志、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牺牲奋斗的结果。我们不应该把一切功劳归于革命的领袖们,但也不应该低估领袖们的重要作用。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毛泽东同志居于首要地位。早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前,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在这个问题上的右倾危险。革命失败后,他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主要代表。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二十二年中,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一道,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制定和领导执行了使革命由惨重失败转为伟大胜利的总的战略和各项政策。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同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一样,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

(6)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7)建国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一、建立和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它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二、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了五十多个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爱国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通力合作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在内的广泛统一战线。

三、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胜利地进行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

四、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剥削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五、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九八○年同完成经济恢复的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二十六倍多,达到四千一百多亿元;棉纱产量增长三点五倍,达到二百九十三万吨;原煤产量增长八点四倍,达到六亿二千万吨;发电量增长四十倍,达到三千多亿度;原油产量达到一亿零五百多万吨;钢产量达到三千七百多万吨;机械工业产值增长五十三倍,达到一千二百七十多亿元。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逐步建设起来。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邮电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六、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灌溉面积已由一九五二年的三亿亩扩大到现在的六亿七千多万亩,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大江河的一般洪水灾害得到初步控制。解放前我国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机械、化肥和电力,现在农用拖拉机、排灌机械和化肥施用量都大大都加,用电量等于解放初全国发电量的七点五倍。一九八○年同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国粮食增长近一倍,棉花增长一倍多。尽管人口增长过快,现在已近十亿,我们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

七、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一九八○年与一九五二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商业收购商品总额由一百七十五亿元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三亿元,增长十一点九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二百七十七亿元增加到二千一百四十亿元,增长六点七倍。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总额,一九八○年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七点七倍。随着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九八○年,全国城乡平均每人的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比一九五二年提高近一倍。

八、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一九八○年,全国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二亿零四百万人,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二点七倍。三十二年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出近九百万专门人才。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方面的成就,表现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文艺方面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作品。群众性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少运动项目取得出色的成绩。烈性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九、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壮大和提高,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加强,部队的素质和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在保卫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解放军发挥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作用。

十、在国际上,始终不渝地奉行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倡导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全世界一百二十四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得到恢复。我们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支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的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积极作用。这一切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促进了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世界人民的方向发展。

(8)新中国建立的时间不长,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初步的。由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忽视错误、掩盖 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但是,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忽视或否认我们的成就,忽视或否认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同样是严重的错误。我们的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党和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基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我们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过去采取这个立场,曾使我们的事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今后继续采取这个立场,必将引导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 (9)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五六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10)建国后的头三年,我们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我们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一九五二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11)一九五二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它们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在它们和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棉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地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12)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我们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到一九五六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项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1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同样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起来。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六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九点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四点八。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4)一九五四年九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九五五年三月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总结了反对野心家高岗、饶濑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增强了党的团结。一九五六年一月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和随后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规定了对知识分子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正确政策,促进了这方面事业的繁荣。由于党的正确政策、优良作风和崇高威信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青年和知识分子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项革命和建设工作,在全国形成了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社会道德风尚。

(15)一九五六年九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得很成功。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大会坚持了一九五六年五月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大会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一九六六年同一九五六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从一九六五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 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 用量都增长六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七十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四点九倍。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党在这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接着,他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一九五八年,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刘少奇同志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同志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同志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同志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等同志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党中央在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陆续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有关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至今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17)这十年中,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九五七年的经济工作,由于认真执行党的八大的正确方针,是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这一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在这次会议前后,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从一九五八年底到一九五九年七月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曾经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是,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一九六○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同志的主持下,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重要转变。一九六二年一月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此外,还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大多数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的措施,从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六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在一九六二年九月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进一步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间,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在一九**年下半年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在一九六五年初又错误地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不过,这些错误当时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由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主要注意力从一九六○年冬以后一直是在贯彻执行调整经济的正确方针,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地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对内克服了自己的困难,对外顶住了苏联领导集团的压力,还清了对苏联的全部债款(主要是抗美援朝中的军火债款),并且大力支援了许多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一九**年底到一九六五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号召由于“文化大革命”而没有得到实行。

(18)这十年中的一切成就,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集体领导下取得的。这个期间工作中的错误,责任同样也在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毛泽东同志负有主要责任,但也不能把所有错误归咎于毛泽东同志个人。这个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林彪、江青、康生这些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他的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这实质上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以后还要进行多次。这些论点主要地出现在作为“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和党的九大的政治报告中,并曾被概括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从而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一语有了特定的含义。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这些左倾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至于毛泽东同志所重用过的林彪、江青等人,他们组成两个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背着他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性质的问题。他们的反革命行罪已被充分揭露,所以本决议不多加论列。 (20)“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

一、“文化大革命”被说成是同修正主义路线或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这个说法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并且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了是非。“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批判的许多东西,实际上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原则,其中很多是毛泽东同志自己过去提出或支持过的。“文化大革命”否定了建国以来十七年大量的正确方针政策和成就,这实际上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包括毛泽东同志自己在内的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工作,否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奋斗。

二、上述的是非混淆必然导致敌我的混淆。“文化大革命”所打倒的“走资派”,是党和国家各级组织中的领导干部,即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党内根本不存在所谓以刘少奇、邓小平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确凿的事实证明,硬加给刘少奇同志的所谓“判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完全是林彪、江青等人的诬陷。八届十二中全会对刘少奇同志所作的政治结论和组织处理,是完全错误的。“文化大革命”对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批判,使许多有才能、有成就的知识分子遭到打击和迫害,也严重地混淆了敌我。

三、“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运动开始后,党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并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广大党员被停止了组织生活,党长期依靠的许多积极分子和基本群众受到排斥。“文化大革命”初期被卷入运动的大多数人,是出于对毛泽东同志和党的信赖,但是除了极少数极端分子以外,他们也不赞成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残酷斗争。后来,他们经过不同的曲折道路而提高觉悟之后,逐步对“文化大革命”采取怀疑观望以至抵制反对的态度,许多人因此也遭到了程度不同的打击。以上这些情况,不可避免地给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以可乘之机,其中有不少人还被提拔到了重要的以至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在我国,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革命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同过去根本不同。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1)“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分为三段。

一、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一九六九年四月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六六年五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八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这两次会议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对所谓“彭真、罗瑞卿、陆定

一、杨尚昆反党集团”和对所谓“刘少奇、邓小平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对党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错误的改组,成立了所谓“中央文革小组”并让它掌握了中央的很大部分权力。毛泽东同志的左倾错误的个人领导实际上取代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对毛泽东同志的个人崇拜被鼓吹到了狂热的程度。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主要利用所谓“中央文革小组”的名义,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一九六七年二月前后,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政治局和军委的领导同志,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但被诬为“二月逆流”而受到压制和打击。朱德、陈云同志也受到错误的批判。各部门各地方的党政领导机构几乎都被夺权或改组。派人民解放军实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在当时的混乱情况下是必要的,对稳定局势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党的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二、从党的九大到一九七三年八月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七○年至一九七一年间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这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机智地粉碎了这次叛变。周恩来同志在毛泽东同志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一九七二年,在批判林彪的过程中,周恩来同志正确地提出要批判极左思潮的意见,这是一九六七年二月前后许多中央领导同志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这一正确主张的继续。毛泽东同志却错误地认为当时的任务仍然是反对“极右”。党的十大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并且使王洪文当上了党中央副主席。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势力又得到加强。

三、从党的十大到一九七六年十月。一九七四年初,江青、王洪文等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同有的地方和单位清查与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活动有关的人和事不同,江青等人的矛头是指向周恩来同志的。毛泽东同志先是批准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在发现江青等人借机进行篡权活动以后,又对他们作了严厉批评,宣布他们是“四人帮”,指出江青有当党中央主席和操纵“组阁”的野心。一九七五年,周恩来同志病重,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同志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和解决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等方面问题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着手对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使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但是毛泽东同志不能容忍邓小平同志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又发动了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国因而再度陷入混乱。一九七六年一月周恩来同志逝世。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同年四月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这个运动实际上是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它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当时,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同志对天安门事件的性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并且错误地撤销了邓小平同志的党内外一切职务。一九七六年九月毛泽东同志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同年十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起了重要作用。

(22)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同志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毛泽东同志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毛泽东同志是经常注意要克服我们党内和国家生活中存在着的缺点的,但他晚年对许多问题不仅没有能够加以正确的分析,而且在“文化大革命”中混淆了是非和敌我。他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他在全局上一直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保护过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使一些负责干部重新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对江青、张春桥等人也进行过重要的批评和揭露,不让他们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这些都对后来我们党顺利地粉碎“四人帮”起了重要作用。他晚年仍然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顶住了社会帝国主义的压力,执行正确的对外政策,坚决支援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并且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正确战略和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党没有被摧毁并且还能维持统一,国务院和人民解放军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有各族各界代表人物出席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能召开并且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国务院人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我们的国家仍然保持统一并且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这些重要事实都同毛泽东同志的巨大作用分不开。因为这一切,特别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长期的伟大贡献,中国人民始终把毛泽东同志看作是自己敬爱的伟大领袖和导师。

(23)党和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是艰难曲折的,是一直没有停止的。“文化大革命”整个过程的严峻考验表明:党的八届中央委员会和它所选出的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书记处的成员,绝大多数都站在斗争的正确方面。我们党的干部,无论是曾被错误地打倒的,或是一直坚持工作和先后恢复工作的,绝大多数是忠于党和人民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是坚定的。遭到过打击和折磨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华侨以及各民族各阶层的干部和群众,绝大多数都没有动摇热爱祖国和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立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而牺牲的刘少奇、彭德怀、贺龙、陶铸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其他一切党内外同志,将永远被铭记在各族人民心中。正是由于全党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和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在国家**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尽管遭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但终于战胜了他们。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历史再一次表明,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24)“文化大革命”所以会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除了前面所分析的毛泽东同志领导上的错误这个直接原因以外,还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主要的是:

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著作是我们行动的指针,但是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从领导思想上来看,由于我们党的历史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级斗争,并且面对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习惯于沿用过去熟习而这时已不能照搬的进行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同时,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例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资料分配中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权利,即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应该限制和批判,因而按劳分配原则和物质利益原则就应该限制和批判;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小生产还会每日每时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因而形成一系列左倾的城乡经济政策和城乡阶级斗争政策;认为党内的思想分歧都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因而形成频繁激烈的党内斗争,等等。这就使我们把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当成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此外,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正义斗争。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我们在国内进行了反修防修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日益深入到党内,以致党内同志间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也被当作是所谓修正主义路线的表现或所谓路线斗争的表现,使党内关系日益紧张化。这样,党就很难抵制毛泽东等同志提出的一些左倾观点,而这些左倾观点的发展就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持续。

二、党在面临着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因而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毛泽东同志的威望也达到高峰。他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这种现象是逐渐形成的,党中央对此也应负一定的责任。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这个复杂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如果仅仅归咎于某个人或若干人,就不能使全党得到深刻教训,并找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步骤。在共产主义运动中,领袖人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和不容置疑的。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由于没有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而出现过的一些严重偏差,对我们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我们党对封建主义特别是对封建土地制度和豪绅恶霸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在反封建斗争中养成了优良的民主传统;但是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肃清的,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这就提供了一种条件,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 历史的伟大转折

(25)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这时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两年中,广大干部和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各项革命和建设工作。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清查他们的反革命帮派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党和国家组织的整顿,冤假错案的平反,开始部分地进行。工农业生产得到比较快的恢复。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也开始走向正常。党内外同志越来越强烈地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是遇到了严重的阻碍。这固然是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同时也由于当时担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同志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了左的错误。华国锋同志是由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七六年“批邓”运动中提议担任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国务院总理的。他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有功,以后也做了有益的工作。但是,他推行和迟迟不改正“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方针;压制一九七八年开展的对拨乱反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拖延和阻挠恢复老干部工作和平反历史上冤假错案(包括“天安门事件”)的进程;在继续维护旧的个人崇拜的同时,还制造和接受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一九七七年八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揭批“四人帮”和动员全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华国锋同志的错误的影响,这次大会没有能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反而加以肯定。对经济工作中的求成过急和其他一些左倾政策的继续,华国锋同志也负有责任。很明显,由他来领导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是不可能的。

(26)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一九七六年十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这次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会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此,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有步骤地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

一、在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下,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

为了正确地贯彻解放思想的方针,党及时地重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重申民主和集中不可偏废的原理,并指出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基本事实。党的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同志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既充分肯定了建国以来党和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又对党在过去工作中的错误作了自我批评,对国家的光明前途作了论证,加强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认识统一。一九八○年八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和肃清政治思想上的封建余毒的历史性任务。同年十二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批判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打击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反革命活动,对全国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良好影响。

二、党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党指出经济建设必须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必须量力而行,循序前进,经过论证,讲求实效,使生产的发展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结合;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在这些方针指导下,轻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内部结构正朝着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恢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财政分级管理等在内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正结合经济调整有步骤地进行。党认真补救农业合作化后期以来农村工作上的失误,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推行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恢复并适当扩大自留地,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农村副业和多种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两年的粮食产量是建国以来最高的,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的生产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由于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三、经过大量切实的调查研究,为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志以及遭受冤屈的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族各界的领袖人物恢复了名誉,肯定了他们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党和人民建树的历史功勋。

四、在全国复查和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宣布原工商业者已改造成为劳动者;把原为劳动者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从原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为现已改造成为劳动者的绝大多数原地主、富农分子改订了成分。这一系列工作妥善地解决了大量党内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五、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得到加强,省、县两级人代会增设了常设机构,县级和县级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正在普遍实行。党和国家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正在健全。地方和基层组织的权力正在逐步扩大。取消了不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所谓“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恢复、制订和施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令和条例,包括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制订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加强了司法、检察和公安机关的工作。打击了各种严重的刑事犯罪分子。依法公开审判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名主犯。

六、党大力调整和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五中全会增补政治局常委委员,成立中央书记处,有力地加强了党中央的领导。中央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建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其他有关党内法规的制定,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和纪律检查机关为纠正不正之风所做的工作,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党的舆论机关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并在这些方面着手做了一些工作。由于调整了国务院的领导成员和实行党政分工,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作得到加强。

此外,党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工作,民族工作,统战工作,侨务工作,军事工作和外交工作等方面,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总之,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和党的正确政策在新的条件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重新蒸蒸日上。我们的工作中还有失误和缺点,我们的面前还有许多困难。但是,胜利前进的航道已经打通,党在人民中的威信正在日益提高。 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27)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8)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理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29)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其基本点,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有可能和必要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用先进思想、组织性和纪律性来提高农民群众的觉悟水平,建立农村根据地,长期进行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就成为革命的“三个法宝”。以上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并且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据。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民内部还存在着各种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他提出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等一系列正确方针。他多次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他还强调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要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他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主要著作中。

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同志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他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中,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把游击战争提到了战略的地位,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他论述了要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正确地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他为革命军队制定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他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些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在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

四、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同志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他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他指出: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在反动统治地区,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在组织上采取荫蔽精干的方针;对被打倒的反动阶级成员和反动分子,只要他们不造反、不捣乱,都给以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等等。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表现在他的许多著作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不要四面出击》、《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等著作中。

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他根据这个基本观点,在这方面提出过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例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

一、政治和技术的统

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毛泽东同志关于思想政治文化的许多著名的著作,例如《青年运动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六,关于党的建设。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他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他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倾错误,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他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30)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 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不仅表现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重要著作中,而且表现在毛泽东同志的全部科学著作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一、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从来反对离开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早在一九三○年,他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在延安整风运动前夕指出,主观主义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这些精辟论断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大解放。他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毛泽东同志着重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特别强调充分发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动性。他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的目的、真理的标准的理论;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的反复;指出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认识的是非即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最终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解决。毛泽东同志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指出不仅要研究客观事物的矛盾的普遍性,尤其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特殊性,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因此,不能把辩证法看作是可以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加以灵活运用。他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特别是他论述中国革命战争问题的重要著作,提供了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最光辉的范例。毛泽东同志的上述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必须永远坚持。

二、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所压倒。他还指出,领导群众进行一切实际工作时,要取得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这就是说,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使领导的认识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样,毛泽东同志就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了。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是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党要坚持革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互相支援。但是完成这个事业,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于本国,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本国的革命事业做好。毛泽东同志一贯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己找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前进道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尤其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我们一定要有自己奋斗到底的决心,要信任和依靠本国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否则,无论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胜利,胜利了也不可能巩固。当然,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不是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争取外援,特别需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以及任何大国主义的思想行为都是完全错误。但是,尽管我国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我们对待世界上任何大国、强国和富国,都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决不允许有任何奴颜婢膝、卑躬屈节的表现。建国以前和建国以后,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没有动摇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心,没有在任何外来的压力面前屈服,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我们主张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平等互助。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也尊重别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权利。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创造和决定,任何人都无权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国际主义,否则就只能是霸权主义。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我们将永远坚持这样的原则立场。

(31)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培育的党的领导者和大批干部,过去是我们的事业取得巨大胜利的基本骨干,现在和今后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宝贵中坚。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有许多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写的,但仍然是我们必须经常学习的。这不但因为历史不能割断,如果不了解过去,就会妨碍我们对当前问题的了解;而且因为这些著作中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是有普遍意义的,现在和今后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我们应该把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著作结合起来。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 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32)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还要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我们总结建国以来三十二年历史经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进一步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伟大目标上来。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党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一切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一切否定和破坏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动都是不能容许的。

(3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各族人民从一百多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也是建国三十二年来最基本的历史经验。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了旧中国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成就,初步地但又有力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各种困难,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当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努力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具体制度,并且坚决地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的活动作斗争。随着我们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必将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34)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不会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历史使命的,有严明纪律和富于自我批评精神的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没有这个党的领导,没有这个党在长期斗争中同人民群众形成的血肉联系,没有这个党在人民中间所进行的艰苦细致的有成效的工作和由此而享有的崇高威信,那么我们的国家就必然由于种种内外原因而四分五裂,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就只能被断送。党的领导不会没有错误,但是党和人民的亲密团结必定能够纠正这种错误,任何人都不能用党曾犯过错误作为削弱、摆脱甚至破坏党的领导的理由。削弱、摆脱和破坏党的领导,只会犯更大的错误,并且招致严重的灾难。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我们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状况、领导制度以及同群众的联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缺点,必须坚决加以克服。只要我们认真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巨大的责任。

(35)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是它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

一、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个战略转移,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竟然提出了反对所谓“唯生产力论”这样一种根本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荒谬观点。今后,除了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那时仍然必须进行为战争所需要和容许的经济建设),决不能再离开这个重点。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党干部特别是经济部门的干部要努力学习经济理论、经济工作和科学技术。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们过去在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就是离开了我国国情,超越了实际的可能性,忽视了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和各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从而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损失。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情况,认真听取各方面干部、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努力做到各经济部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这个基本事实,同时又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及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扩大等国内国际的有利条件,并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既反对急于求成,也反对消极情绪。

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实行适合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四、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分子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社会生活上进行的各种破坏活动,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和进行有效的斗争。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采取不同于阶级斗争的方法来正确地加以解决,否则也会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五、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建国以来没有重视这一任务,成了“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必须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各级国家机关的建设,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特别要着重努力发展各城乡企业中劳动群众对于企业事务的民主管理。必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法制成为维护人民权利,保障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制裁犯罪行为,打击阶级敌人破坏活动的强大武器。决不能让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在任何范围内重演。

六、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坚决扫除长期间存在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登峰造极的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念,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要在全党大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中外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对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发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切的艰苦创业精神。

七、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在民族问题上,过去,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犯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伤害了许多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在工作中,对少数民族自治权利尊重不够。这个教训一定要认真记取。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要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努力培养和提拔少数民族干部。坚决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言论和行为。要继续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不要求宗教信徒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只是要求他们不得进行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要求宗教不得干预政治和干预教育。

八、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同国家的经济建设相适应。人民解放军要加强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工作和军事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战斗力,逐步把自己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要恢复和发扬军队内部和军政之间、军民之间紧密团结的优良传统。民兵建设也要进一步加强。

九、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的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十、根据“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党的现状,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一定要树立党必须由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德才兼备的领袖们实行集体领导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一定要维护党的领袖人物的威信,同时保证他们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谦虚谨慎,和群众同甘共苦,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必须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克服离开党的正确原则的各种错误思想,根除派性,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纠正特殊化等不正之风。必须整顿党的组织,纯洁党的队伍,清除那些欺压人民的腐化变质分子。党在对国家事务和各项经济、文化、社会工作的领导中,必须正确处理党同其他组织的关系,从各方面保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各种经济文化组织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职权,保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等群众组织主动负责地进行工作。党要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在国家事务的重大问题上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认真协商,尊重他们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党的各级组织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36)我们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中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口号的错误,这绝对不是说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不需要坚决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不但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而且要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逐步消灭一切主要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直到共产主义的实现。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我们现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进行的斗争,正是这个伟大革命的一个阶段。这种革命和剥削制度被推翻以前的革命不同,不是通过激烈的阶级对抗和冲突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这个转入和平发展时期的革命比过去的革命更深刻,更艰巨,不但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完成,而且仍然需要许多代人坚持不懈、严守纪律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在这个和平发展的历史时期中,革命的道路决不会是风平浪静的,仍然有公开的和暗藏的敌人以及其他破坏分子在伺机捣乱,我们必须十分注意提高革命警惕,随时准备挺身而出,捍卫革命利益。我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一定要继续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把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底。 (37)经过建国三十二年来成功和失败、正确和错误的反复比较,特别是经过近几年来的思考和总结,全党同志和我国各族爱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是大大地提高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程度,显然超过了建国以来任何一个时期的水平。我们党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有决心有能力防止重犯过去那样严重的错误。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观点看问题,我们党的错误和挫折终究只是一时的现象,而我们党和人民由此得到的锻炼,我们党经过长期斗争形成的骨干队伍的更加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更加显著,要求祖国兴盛起来的党心、军心、民心的更加奋发,则是长远起作用的决定性的因素。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伟大的前途,我国各族亿万人民有伟大的前途。

(38)党的团结,党同人民的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夺取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只要全党紧密地团结一致,并且同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一致,那么,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虽然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总的趋势必然会日益兴旺发达。

一九四五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所一致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经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促进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迅猛前进和伟大胜利。十一届六中全会相信,这次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必将起到同样的历史作用。全会号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同时同德,排除万难,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第四篇:奉贤十三五规划纲要

奉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4日

(2016年1月21日上海市奉贤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

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上海市奉贤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审议了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提出的《上海市奉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决定批准《上海市奉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言

瞬息万变的大时代中,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对奉贤立足新的阶段变化、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至关重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奉贤“十三五”规划既要紧紧围绕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使规划更加符合时代潮流、响应群众期待,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开门编规划的理念,深入实际调研,进行广泛讨论,听取各方意见,汇聚全区智慧,并委托专业机构给予支持。《奉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关于制定奉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奉贤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奉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经上海市奉贤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

第一章稳中有进奠定发展新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奉贤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把社会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全区经济社会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综合实力稳步提高。2015年,全区三次产业增加值达到685.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6.8%;区级财政收入达到84.9亿元,年均增速16.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45.7亿元,年均增速12.2%;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39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85.9%。结构效益持续改善。服务业领先发展,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2%,比2010年提高9.3个百分点。以推进“三个一百”工程和培育“四新”经济等为抓手,推动工业向集约化、高端化迈进,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7.1亿元,累计有10家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99家企业在“新三板”、E板、Q板挂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积极参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千人计划”创业园、张江高新区奉贤园、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桥园等一批平台载体茁壮成长。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2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严格落实“批项目、控能耗、核总量”双控制度,“十二五”期间,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1%左右。持续推动减量增效,加大对“三高一低”企业淘汰力度,“十二五”期间,共调整淘汰劣势企业398家,腾出土地11195亩。

(二)城市建设管理上新台阶

新城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两优先、两同步”,集聚全区之力,推动新城功能性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上海之鱼”综合开发,中企联合大厦交付使用,宝龙城市广场等商业综合体项目顺利营运,百联商圈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区域对外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轨道交通5号线全面开工建设,虹梅南路—金海公路越江隧道工程建成通车。启动南桥新城—东方体育中心快速公交(BRT)建设。城市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深化“大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开展联合执法,有效整合热线服务平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坚持减排增绿,“十二五”期间,区域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PI)优良率均维持在92%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均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2015年,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8.85%。

(三)城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奉贤区统筹城乡发展专项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获市政府批复同意。加强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宅基地归并。组建“百村公司”。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三资”管理方式,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区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明显。深化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51家,粮食生产家庭农场达到344家。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促进农民增收,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88元,年均增速11.8%。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以村庄改造为重点,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不规范畜禽养殖专项治理,推进生猪养殖减量提质行动。加强农村林网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四)社会民生事业加快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各项就业举措稳步实施,“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4%以内。加大为老服务力度,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老社会保障制度平稳衔接。积极构建租售并举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在全市率先实施民生保险工程。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政策。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稳步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步伐加快。格致中学奉贤校区等建成使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顺利完成中心医院迁建升级、奉城医院改扩建、精神卫生中心迁建等工程,实现中医医院、妇保所、血站整体搬迁。全面完成村级家庭计划指导室建设。完善区、镇(社区)、村(居)三级文化设施规划布局,成功举办海湾森林公园湖畔音乐会等重大活动,“贤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事业稳步发展,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档案、合作交流等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引导来奉人员有序导入,在全市率先试行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管理办法,2015年,全区实有人口控制在112.99万人。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创新社区管理,“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11家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82家社区居委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非建制镇社区管理水平。

(五)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成效

整改落实“四风”突出问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积极对接学习自贸区经验。在全市率先推进实施“三集中、三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产业项目审批流程,成为全市承诺审批时限最短的区县之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全面启用。大力推进绩效管理。成立区绩效办,建立“奉贤区区级机关电子绩效考核系统”。制定实施《行政效能监察访谈制度》,强化问责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奉贤区国资国企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努力提高国资国企效能。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账户,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满意率不断提高。

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奉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瓶颈,制约奉贤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和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增多,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的动力、活力不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更为凸显,土地减量化压力增大,人才瓶颈亟需突破;南桥新城形态开发稳步推进,但与之匹配的功能开发相对滞后,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需要大力提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依然较重,民生保障面临逐步抬高底部的要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活环境等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第二章抢抓机遇谋划发展新蓝图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奉贤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环境。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全球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各类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上海“四个中心”进入冲刺期,创新转型进入攻坚期,发展内涵、动力和条件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用好各种有利条件,着力破解前进中的问题,要努力做到“三个融入”:

——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施的关键期,在发展中将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深入推进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财税体制、产权制度、金融体系等领域的改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将继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步伐加快。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绿色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孕育大量机会。

——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时期,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快实施,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重点发展长三角等城市群,长三角地区交通、能源、信息、产业等领域一体化步伐将进一步提速。上海将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将郊区新城打造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和综合性功能城市。随着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的通车以及沪甬跨海交通通道规划建设,杭州湾区域C型的交通网络将变成O型网络,奉贤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将成为上海辐射长三角南翼地区的桥头堡。

——融入上海发展战略。“十三五”时期,上海将围绕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等目标,实现经济稳速提质增效。将以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塑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着力提升“上海智造”、“上海服务”水平,构建外环和郊环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力争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在25%左右。将以《关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市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阶段特征

“十三五”期间,奉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四个方面的特征。

1、创新转型的加快推进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实现转型的关键因素,面对产业领域“散、乱、低”的突出矛盾,在未来城市建设用地减量化的背景下,“十三五”时期奉贤要用好存量资源,更加关注质量和效益,更加关注科技创新、更加关注“互联网+”产业和“四新”经济发展,积极对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上海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

2、城市功能的着力提升期。基于南桥新城城市框架建设基本成型的条件,面对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集聚辐射效应明显不足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将更加突出“功能强,则新城强”理念,以功能性项目建设为引领,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不断增强奉贤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环境优化的重要凸显期。随着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隧道、轨道交通5号线延伸段等项目建成通车,新城建设的累积效应充分发挥,奉贤基础设施和基本交通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空间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等更加凸显,“十三五”后期,奉贤必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探索与良好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产业发展路径。

4、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接轨期。“十三五”是上海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时期,已形成了“1+21”的政策文件体系。奉贤要按照全市战略部署,深化市级统筹城乡发展专项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功能性项目、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等向奉贤倾斜,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好城乡发展中不平衡、不均衡问题。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的总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抓牢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聚焦新城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治理,加快建设上海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上海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示范区,全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性节点城市、杭州湾北岸综合性服务型核心城市。

按照指导思想,“十三五”奉贤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放在奉贤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把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加快科技产业发展,加大创新资源引入,加强创新环境营造,统筹推进科技、文化、制度、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坚持城乡一体。突出发展的协调性,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实现全区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以深化统筹城乡市级专项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新城建设为引领,着力推动城乡规划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一体化,走出一条具有国际化大都市郊区特征的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坚持生态特色。把多样化的生态资源作为奉贤最具辨识度的特色,突出环境承载力底线思维,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高水平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大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使生态优势成为奉贤发展的重要竞争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开放经济。把扩大开放、融入区域发展,作为奉贤集聚资源、提升能级的重要战略,以开放促改革,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作用,主动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坚持成果共享。在增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建设,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机制,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四)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建设上海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上海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示范区,全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性节点城市、杭州湾北岸综合性服务型核心城市,迈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格局,成为上海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

——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新体制。统筹城乡改革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体系布局进一步优化,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南桥新城功能带动效应加快释放,成为上海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示范区。

——基本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探索形成生态环境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生活宜居优势的路径,不断提升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水平,营造诚信法治的社会环境,产业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环境吸引力明显增强,全力打造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性节点城市、杭州湾北岸综合性服务型核心城市。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左右,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区增加值比重达到4.5%左右;生态文明水平继续提升,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十二五”末降低1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社会民生加快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第三章创新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增实力

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积极落实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把握“四新”经济和“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充分发挥民营企业集聚、市场经济活力充沛优势,打造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

(一)加快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级或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主体、投入主体、知识产权保护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质量竞争力。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关注支持小微企业、草根企业发展。瞄准“四新”经济发展方向,聚焦大健康、智能制造及相关服务业、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创新型产业体系,促进新兴产业集聚。深化区校联动,创建产学研常态化互动交流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设立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产业研发促进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新型研发组织。到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以上。

加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围绕建设“紫竹园区升级版”的总体要求,统筹谋划和推进奉贤黄浦江沿岸滨江地区开发,积极引入科技创新资源,打造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功能拓展区。做强张江高新区奉贤园、“千人计划”创业园、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桥园、漕河泾科技绿洲奉贤园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加快优质企业、优质项目集聚。支持上海现代农业与生物医药孵化器、奉浦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海湾科创园、光明村孵化基地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构建完备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服务链。借鉴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模式,在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段沿线、南桥新城核心区和整体转型的江海园区等区域,引进优秀管理团队,建设一批模式新颖、形态多样的众创空间。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加大政府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法律服务、人才服务、技术交易、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信息技术企业、通信运营商等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强化科技服务支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完善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等创新服务体系,营造促进创新资源快速集聚、创新合力快速形成、创新成效快速凸显的发展环境。加强金融服务,探索运用多元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等挂牌上市。建立和引进各类创新基金,满足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需求。

(二)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跨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推动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金融产业基地等一批现代服务业特色功能区建设。聚焦产业链高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研发设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总部经济。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快剥离生产制造环节,集聚研发总部、营销总部、管理总部等头脑性机构。吸引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及采购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等具有贸易营运和管理功能的贸易型总部,形成中小型民营企业特色总部集聚地。

——平台经济。聚焦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第三方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制造业集成服务、专业服务提供商等平台,鼓励和扶持一批重点平台类企业发展壮大。

——研发设计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研发机构,完善融资担保、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等服务功能,形成集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创新协作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创新服务链。积极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围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等重点领域,鼓励优势制造企业设立设计中心,引进国内外优秀设计机构,积极发展设计服务外包,提升创意设计产业能级。

——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外包,鼓励信息技术服务应用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各环节,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与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发展,提升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力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供应链协同水平。

——专业服务业。集聚国内外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认证等中介企业机构,重点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经济鉴证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中介咨询服务等。

——金融服务业。依托金融产业基地等载体平台,重点发展财富和资产管理、风险投资、科技金融、文化金融、互联网金融、物流金融、金融后台等新金融。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连锁零售企业和品牌,加快培育本土特色品牌和老字号品牌,适度发展购物中心、时尚百货、时尚品牌专业专卖店等专业类、综合类大型商业设施。大力发展大众化特色餐饮、商务休闲餐饮等,促进餐饮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加快发展家庭服务、康复养老、旅游健身、体育赛事等新型消费服务业态。完善基础性居民服务网点建设,促进生活服务设施便捷化、网络化发展。

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把握上海构建外环和郊环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工业园区转型为抓手,推动园区自主创新和品牌化发展,提升104工业区块等园区能级。加快星火开发区、江海园区等整体转型,推动综合工业开发区、生物科技园区等发展“四新”经济,努力构建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创新要素集聚地。深度融入生物医药、文化创意、都市时尚、总部经济等多种业态,通过“产品+服务”形式实现高端应用和价值链延伸,结合消费需求升级,推进化妆品产业集聚,逐步形成融化妆品研发、生产、市场营销于一体的“东方美谷”。着力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率先突破,进一步推动先进装备、智能电网等产业发展,到2020年,努力形成5个产业链较完整、配套体系较完善、产值超200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力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到45%。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电动车锂电池、风力发电机关键零部件、核电站配套装备等领域,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建设成为上海新能源研发创新、装备制造、示范应用的重要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化学药物、生物制品、抗体药物和现代中药制品,加快培育医疗器械、养生保健品、康复护理等领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做强上海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环保节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扶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上下游产业链集约化程度高、市场应变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成为上海市新材料产业的重要基地。

——先进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大型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精密仪器仪表、食品加工装备、3D打印设备、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依托临港奉贤园区等产业基地,进一步集聚龙头企业,建设成为上海市先进装备产业的重要基地。

——智能电网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发电并网系统和大容量储能系统、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分布式能源接入、智能化变电站、电表和管理软件等领域,建设成为上海市智能电网产业的重要基地。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推动精细化工、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细产品领域,丰富产品内容。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提升招商引资规模效益。按照实现商贸型和实业型招商“一体两翼”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全力以赴推进商贸型招商。围绕做强做大重点产业,以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和以“四新”经济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产业突破发展、跨越发展。按照“三个五”标准,严格项目准入,提高项目质量。突出特色园区招商,加快推进张江奉贤园、“千人计划”创业园等专业平台建设,引导投资项目向特色园区集中集聚。做好存量土地、存量厂房、存量商务楼宇等资源的招商,提升二次开发能级。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打造专业化服务型招商队伍,完善招商引资的激励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招商主体的积极性。不断改进招商手段,积极探索会展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定向招商、专题招商和委托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开展各类招商推广活动,搭建一批项目信息交互平台、专家人才联谊平台、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互动平台等招商平台。创新市场化招商方式,加强与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推动产业链招商,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等集群式招商,积极引导外来投资从产品开发向产业开发转变,从产业培育向产业集群构建转变,从引资为主向引资引技引智并举转变。加大招商优惠政策整合力度,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创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升投资促进水平,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第四章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统筹添活力

以市级统筹城乡发展专项改革试点为抓手,贯彻落实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发挥新城核心带动作用,完善城乡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级和城乡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把奉贤建设成为上海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示范区。

(一)聚焦新城建设

提升新城开发建设品质。坚持“低碳、生态、智慧、宜居”发展理念,把握开发节奏,把南桥新城打造成为相对独立、产城融合、功能齐备、集约紧凑、生态良好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性节点城市。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优化“一核联四片,一环串两带”的城市空间布局,打造“一湖一园一中心”的新城核心区,高起点推进“上海之鱼”周边商旅文体综合性开发。坚持产城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商务、高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南桥水网发达的生态基底,推进生态绿化和低碳城市建设,凸显南桥新城特有的“蓝绿交融”的城市风貌。合理配置大型居住社区安置房与商品房比例,推动大居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大居纳入新城一体化建设、管理。

推进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完善南桥新城对内对外交通体系,规划建设浦南运河与金汇港的水上交通旅游系统,启动城区电车项目,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加大非机动车道及步行廊道等慢行系统建设。启动建设分布式能源北站建设。引入知名开发商,建设高端甲级写字楼,打造市级商业综合体,促进商业商务地产发展。适度引进五星级酒店,引入会展项目,吸引商务客流。全面提升文化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大剧院、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工人俱乐部等文化设施项目。坚持公共交通引导开发(TOD)的理念,全力推进轨交站点的综合开发。

加快老城区城市更新。加大新老城区联动发展力度,推动南桥、西渡等老城区公共要素有机更新,改造商业商务设施,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城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推进老城区沿浦南运河水系生态绿化建设,加大周边水系的整治改造力度。重点结合浦南运河西段滨水开发,构筑具有现代江南水乡特色,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水街和滨水空间。

(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战略谋划城乡空间布局。围绕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性节点城市和杭州湾北岸综合性服务型核心城市的总体定位,统筹考虑产业、功能、人口、土地等要素的合理配置,着力形成“一核两轴两圈”的城乡空间布局。

“一核”为大南桥核心区,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展现的核心区,是奉贤作为上海郊区独立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体现。“两轴”为通江达海的服务功能联动轴和三生融合发展轴。

——服务功能联动轴。重点是利用跨江交通优势,围绕S4公路、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段和金海路沿线,发展地铁站点经济和交通沿线经济,吸引高端商业商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三生融合发展轴。加强S

3、G150

1、团青公路沿线地区开发,沿轴西部地区突出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功能,沿轴中部地区发挥浦南运河区域生态环境、商务环境优势,突出高端产业、高端生活融合发展;沿轴东部地区对接浦东和临港,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两圈”为沿黄浦江南岸纵深的科技创新圈和沿杭州湾北岸纵深的现代化产业圈。

——科技创新圈。对接全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谋划和推进奉贤黄浦江沿岸滨江地区开发,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功能培育,形成与北岸紫竹园区功能互补、合作配套又具有特色、相对独立的科技创新圈。

——现代化产业圈。依托临港奉贤园区、杭州湾开发区、海湾旅游区等重点区域,联动迪斯尼旅游度假区、上海临港产业区、上海化工区,以生态底线为约束,优化交通布局,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聚焦休闲旅游、商务会展、教育文化创意、战略新兴产业四大功能,打造成现代化产业圈。

组团式构建“1+2+5+X”城镇发展体系。围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加快构建“1+2+5+X”的城镇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新城、节点城镇、新市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互进的新型城镇体系框架。加强对城镇发展的分类指导,按照“多规合一”创新理念,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人口等要素资源,强化特色城镇建设。

“1”即指南桥新城。建设南桥新城成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成为带动上海南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强化新城与庄行、金汇、青村等镇的协同发展,组团式配置公共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

“2”即指奉城镇、海湾镇两个功能性节点城镇。奉城地区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科技型、创新型、创意类产业,提升公共服务配置水平,辐射四团镇、临港奉贤园区和海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成为奉贤区东部综合服务节点城镇及先进制造业基地。海湾地区突出滨海特色,着力发展旅游休闲、知识创新、金融会展等高端产业,成为上海南部以滨海活力为特色的休闲度假中心。

“5”即指庄行镇、柘林、四团、青村、金汇五个新市镇。加强区域性公共配套服务,服务周边城乡地区,成为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

“X”即指部分非建制镇、104工业转型社区、农村集中居住区、特色自然村落等。稳步推进西渡等析出街道建设,进一步改善部分非建制镇、农村集中居住区、特色自然村落等发展环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三)打造区域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强化对外连接和内部连接,全力推动“1517”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交通区位优势。加强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完善国省干线,完成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段工程、南桥新城至东方体育中心BRT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建设昆阳路-浦卫路越江通道、S3高速(浦东区界-G1501南奉公路接口)新建工程、大叶公路(松江区界-浦东区界)改建工程、G228(金山区界-浦东区界)新改建工程、瓦洪公路(大叶公路-团青公路)改建工程、金海公路(大叶公路-新沪杭公路)改建工程、S4奉浦东桥新建等重大工程。改善区区对接,建设西闸公路(金海公路-闵行区界)、六奉公路(浦东新区-小荡中心路)、新林公路(浦卫公路-金山区界)等项目。打通区内断头路,建设运河北路-泽丰路改造工程、望园南路(南港路-平庄公路)等项目。依托沪乍铁路、浦东铁路复线及金山铁路支线,规划建设上海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着力推进南桥新城交通枢纽、齐贤交通枢纽、奉浦交通枢纽建设,提升城市交通的衔接水平。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坚定不移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区内公共交通出行比率,到2020年,公共交通出行率达到21%。在完成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段的同时,继续积极争取对接全市的其他轨道交通资源。打造公交站点最优服务半径,整合公交线路资源,完善“最后一公里”公交线网,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优化公交专用道建设和管理,保障公交路权优先,提升专用道公交运营效率。探索发展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进一步提升出租车服务水平。

提高交通管理科学化水平。综合应用经济、法律、行政、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提升交通组织管理和道路交通管控服务水平,规范交通秩序和提高交通文明程度。加强信号、指示系统等设施建设和维护,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保障设施高效运行。深化细化运营服务标准,优化完善运营组织,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加强静态交通建设和管理,提高停车设施利用效率。推进交通出行和公共停车信息服务。积极倡导文明出行,运用现代化手段依法管理交通违法行为。

着力推进集约化供水。全面建成闵奉原水支线工程,加快原水管网复线建设,确保供水水源安全。推进区域供水连通管建设,实现供水管网模块化。加强供水管网和泵站的更新改造,推进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更新。改建奉贤第一水厂。从源头到龙头持续加强供水水质管理。加快城镇、乡村水质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

加快公用事业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泛在、高速、融合、灵活的新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和超前布局。全面完成网络设施IPv6改造。实施全区传输网络超高速宽带技术改造,提供千兆到户接入能力。建设服务于大数据应用发展的网络基础设施。理顺地下空间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综合管理,优先实施南桥新城地下空间开发。适度超前,总量平衡和应急保障并重,进一步提升天然气和电力供应保障水平,确保供气供电安全稳定。加强景观灯光工程建设和日常管理维护等,增强户外广告与店面招牌管理。合理布点设置公共厕所,规范公共厕所导向标志,加强可识别性和导向性。加强生活垃圾清运车辆、道路保洁车辆等市容环卫装备配置。

(四)加强城镇综合管理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体系,严格食品生产准入。拓展食品监管领域,逐步覆盖到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方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巩固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建设成效,按照“五个最严”及监管体制改革“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要求,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有序、可控。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安全信息公布制度和安全应急体系,完善监测评价体系,加强证后监管,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防、应急指挥、应急救援“三位一体”架构,加强危化品仓储物流等重大危险源监控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认真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健全层级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撑作用,不断推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提升防汛排涝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加强城镇地区雨水排水工程建设,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着力推进海塘、堤防全面达标建设,完成北沿黄浦江一线防堤、南沿海塘达标改造及保滩工程建设,完成浦南运河、金汇港三期、航塘港南延伸段等堤防工程建设。加快南门港避险水闸的改造重建,增加航塘港出海口门。提升气象预测预警和服务能力,完善气候灾害风险管理措施和应对方案,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打造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完善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协作网、虚拟社会防控网等“六张网”组成的社会治安防控网。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平安奉贤。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对违法建筑、违法用地、违法建墓、无序设摊等城市顽症问题的治理。加强城乡网格化管理与“12345”市民热线以及大联动、大联勤的联动,提高问题发现和处置效率。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指挥调度、应急响应和现场协同效能。建立制度化、常态化、全覆盖的安全隐患排查制度,重点加强对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等领域的隐患排查。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强化城市应急物资装备的统筹使用。进一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抵御火灾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力。

全面深化智慧应用。大力提升城市智慧化服务和治理水平,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提升公共服务智慧化普惠化水平,实现信息惠民。营造智慧生活,重点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社区、智慧文体等,促进民生服务集成化、智能化。深化智慧管理,加强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与协作,借助物联网、信息物理系统(CPS),加强对城市运行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分析,提升环境治理、建筑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政务,拓展政府门户网站、网上政务大厅等服务功能,面向市民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五)推进强村富民发展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土地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大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多渠道创造农民就业机会,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规范农业生产性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不断增加农保退养金标准,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增添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大对农田流转财政补贴力度,推进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化改造,盘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到2020年,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农村综合帮扶工作,以上海百村实业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全区性集体全资百村集团,到2020年,力争百村公司每村分红水平达100万元左右,全面消除薄弱村。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升村委会管理服务水平。建立村两委班子人员和大学生村官培养体系,探索农村干部外部引入的新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机制,确保村干部选得出、留得住、可提升、有保障。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调整完善村域规划,优化村庄布局。推进城市化地区村组撤制工作,加强空壳村治理。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建设生产高效、生态优美、生活安康的农村新型社区,提高农民居住质量。整治不规范畜禽养殖和种植,稳步推进生猪减量提质行动,减少农业污染面源。推行农村林网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水环境为重点,推进中小河道轮疏和城镇化地区直排污水点截污纳管。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特色化、品牌化、科技化、规模化水平。做强做优青村黄桃、庄行蜜梨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基地、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等建设。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低洼圩区达标改造为重点,全面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建设农业循环经济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确保农产品上市合格率达到100%。深化与上海农科院的合作,进一步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加快发展种源农业,推进杂交水稻制种、南美白对虾生态繁育等项目,提高种源农业对奉贤现代农业的贡献度。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快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系统布局“互联网+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超对接”和“农电联合”,组建规模型“田头超市”,设立“社区超市”,建设“农游超市”。大力实施农业旅游工程,打造“上海休闲走廊”产业带、景观综合产业带、农家乐旅游产业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发展“田头研究所”和“田头学校”等。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推动实施“一村一网”工程,建设村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农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成立“上海市三农服务热线”奉贤分中心。

(六)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全面落实“三倾斜一深化”要求。贯彻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市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三倾斜一深化”政策措施,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公共服务改善、镇管社区改造,鼓励农村集体资产做强做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基本形成城乡空间融合、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城乡生产布局优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城乡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格局,努力在区域融合度、城乡融合度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地推进村庄改造、宅基地归并等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柘林镇等建设小城镇综改试点,围绕人的城镇化,进一步集聚人口到集镇。加大土地整治和闲置宅基地妥善利用,推进危房改造。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切实做好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建立健全公开的土地流转市场。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加快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化改造。

完善农村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参与”的原则,重点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承包地经营权、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加快构建合理高效的资金扶持、农业生产、生态建设、耕地保护等支农政策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动纯农地区可持续发展。完善上海农村要素交易所的运营管理,发挥其要素市场平台的作用,积极拓展生态补偿费、排污费以及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新领域。加大金融创新支持农村发展,鼓励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及其他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探索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争取农村住房产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林权等抵押贷款试点。通过PPP、融资租赁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产和建设。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大农村地区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气象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优秀人才服务农村地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危桥改造工作,逐步落实与优化农村公交布点,稳步提高农村薄弱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第五章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显魅力

把生态环境作为奉贤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禀赋优势,最大限度保护好、利用好生态环境资源,形成良好生态运行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土地资源减量化高效利用,积极探索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道路。

(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点源、面源相结合,以源头截污为根本,建管养并举,到2020年,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水体,全面消除河道黑臭,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显著提升。提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和水平,新建奉贤西部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完成奉贤东部和西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加强污水管网建设,结合南桥新城、大型居住社区等重点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同步配套污水管网,到2020年,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加强水系保护,加快骨干河网连通工程建设,合理扩大和优化河道空间,增加水面积,增强河道的“引、排、蓄、供”和自净的能力,严控河道非法填堵。继续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削减陆源入海污染。

着力提升空气质量。突出源头防控和末端治理,实施最严格的标准执法和过程监管,明显降低PM2.5等主要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保持市郊领先水平。深化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深化扬尘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工地和扬尘污染控制区创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减少大气污染。推进社会生活源整治,加强餐饮油烟气治理。

加强土壤和噪音污染防治。优先实施耕地和水源保护区土壤保护,逐步改善土壤质量。加强化工石化、医药制造等工业企业场地监管监测,促使企业加强污染物治理,落实土壤污染主体责任。以工业用地退出转性为重点,有序开展污染场地修复治理,试点推进原塘外化工区土壤生态修复。全面推进区域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加强交通噪声污染、工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等防治。

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置。坚持源头有效分类和提升设施处理能力并重,到2020年,全区封闭式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基本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面建成生活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并投入运行,加强生活垃圾小型压缩站建设。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积极探索和创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健全危险废物区域监管联动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全面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

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整合现有执法和政策资源,聚焦环境污染严重、违法情况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区域,重点打击违法排污、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等五类违法行为,切实加大整治力度。加强对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奉贤区部分)及黄浦江沿岸、金汇港两岸、主要道路沿线、市场整顿、畜禽养殖、河道黑臭等重点领域的治理,实现环境质量稳定持续改善。

(二)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科学优化生态空间。按禁建区和限建区严格实施分类管控,完善生态补偿、空间管控、建设引导、新建项目负面清单等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推进生态用地可持续增长。以“两道、两网、两园”建设为重点,构建“万顷林地、千里绿廊、百座公园”的生态空间格局。保护好海湾地区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黄浦江生态涵养林建设。加大沿江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有效保护生物栖息地。

大力推进绿化建设。聚焦南桥新城,重点建设“上海之鱼”配套公共绿地,金汇港、浦南运河十字水街河滨公共绿地以及大型居住社区结构性公共绿地等,打造新城生态核心。完善区、镇、社区公园体系,改造提升中央生态公园,建设上海牡丹文化公园和14个镇、社区公园,规划建设庄行农业公园。开展道路河道防护绿地建设,重点推进S

3、S

4、G1501等公路两侧以及浦南运河、金汇港等河道的生态廊道建设,形成“四横四纵”的生态绿道廊道网络。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绿化及农田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

(三)构建低碳生产生活体系

积极推进节能低碳。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到2020年,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5%以上。加大能源结构低碳绿色转型,大力发展天然气、光伏和风电等低碳能源。在工业、建筑、交通领域推进实施一批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工程。培育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习惯,推行绿色出行方式,推动市民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深入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综合开发区、生物科技园区、星火开发区、化工奉贤分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优化建设项目审批联动机制,严格项目准入,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重组和低碳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并全面完成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五大重点行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坚持走低碳循环农业发展道路,推广一批粮食、蔬菜秸秆综合利用、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等循环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

强化土地和水资源集约利用。坚持“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原则,创新用地政策和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深化土地利用生命周期管理,从环境影响、安全生产、亩均效益、诚信体系等指标入手,实施企业ABCD分类管理制度。推进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开发和闲置土地处理。落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减量化指标挂钩、新增土地出让与闲置土地处置挂钩、经营性用地出让与公益性设施建设“三个挂钩”机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完善取水许可、用水总量控制等制度,推广普及高效用水技术和设施。到2020年,全区单位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二五”末降低10%以上。

第六章开放发展深化改革突破挖潜力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充分借鉴和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和高效、规范、透明、廉洁的政府运行模式。

(一)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成果。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落实批次进出、集中申报、集中汇总纳税、卡口智能化验放、加工贸易工单式核销、保税展示交易、融资保税租赁等海关制度创新。加快推进闵行出口加工区转型为综合保税区。推进检验检疫制度创新,探索推进进境食品检疫审批制度、进境食品、化妆品存储企业分类监督管理制度等。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支持区内金融机构参与自贸区金融创新,探索研究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争取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个人双向跨境、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等改革举措在奉贤试点推广。扩大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积极创建市级出口化学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快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

营造国际化的发展环境。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能级。创造国际化的生活和生产服务条件,提高教育、医疗、居住、语言等服务的便利化程度,吸引国际人士和国际组织入驻奉贤。探索建立适合奉贤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与国际尖端产业项目对接,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营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人才、信息、金融服务环境。

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加强奉贤与浦东、大虹桥、闵行等本市其它区县的联动发展,形成在功能上互相对接、在产业上互相促进的格局。不断提升奉贤自身集聚和辐射功能,发挥南桥新城的综合性服务型节点功能,积极参与、主动服务杭州湾区域发展、长三角地区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跨区域互联互通。深化与港澳台之间的合作,积极鼓励港澳台企业来奉贤投资发展。全面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规划化、社会化,进一步提升对口支援工作实效。

(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国资监管规范化、国企能级规模化、国企经营市场化”为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国资国企布局,完善国有企业分类管理模式,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系。加快国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集聚。加快竞争类企业集团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推动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国有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坚持公众公司为导向,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拓宽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领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分类完善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国有资产的盈利能力。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统筹联动、放管结合的原则,加快形成依法合规、主体多元、渠道通畅的投融资体制。拓展投融资渠道,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优化区与镇事权与支出责任关系。改进预算管理体制,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推进存量债务置换工作,调整优化债务结构。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原则,全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清单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大平台作用,以群众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高标准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建设,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深化“证照分离”等制度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人员配置从审批环节向监管环节转移,优化监管流程、规则和方法,提高监管透明度。深化欧盟中小企业园区审批改革试点。

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加快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有序共享,建设网上政务大厅,基本建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共享的电子政府。加强政府内部机构和职能的优化整合,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职能配置,形成精干高效的组织体系。健全政府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政府部门效能评估制度,加强效能监察,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公务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公务员制度。

第七章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汇合力

坚持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和解决民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同步发展,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一)加强人口综合调控

优化人口结构。科学确定各镇、社区、开发区人口调控目标,到2020年,力争实有人口总量控制在125万以内。坚持“减人增智”,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人口结构优化,逐步缩小与全市人口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差距。强化中心城区和人口密集地区的“疏导效应”,合理引导人口区位分布,避免人口的“一极集中”。加大对“群租”、违章搭建、违法从业、非法经营、“六小”场所等顽症综合打击和整治力度,调控管理无序流入人口。

完善人口服务管理。坚持以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为基础,严格落实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推进全覆盖的人房信息动态巡查系统建设。加大“城中村”、来沪人员“倒挂”地区突出问题的集中排摸、滚动排查和综合治理。在持证享受和积分入学模式基础上,探索建立覆盖全体来奉人员的积分管理体系,及时跟进相关管理制度的配套设计,有效规范来奉生产经营方式和居住行为。稳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符合条件的外来常住人口。深化民族宗教工作,优化宗教场所布局,切实维护少数民族、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积极扩大和稳定就业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就业结构优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建立政府投资建设带动就业的联动机制。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零就业家庭人员、长期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到2020年,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低于3万个,每年帮助450人成功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

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大培训补贴力度,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推进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支持企业以新招用的青年劳动者和新转岗人员为重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完善社会化职能技能培训机制。支持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高校资源与职业培训对接。到2020年,力争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7.5万人(次),其中农民工培训3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0.6万人。加强和改善公共就业服务,设立就业服务站,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员队伍配备。运用大数据,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按照依法依规、互利共赢、协商求同原则,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机制。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加强规模控制,促进同工同酬。进一步扩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覆盖面,提高工资集体协商有效性,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内部工资增长幅度。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依法打击违法用工行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调解机制。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协同互补。进一步形成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核心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完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持续加大财政对城乡居保的投入,逐步提高城乡居保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实施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制度。动态调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适时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扩大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面。

健全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区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五位一体”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与财政投入同步增长的资金保障机制。全区各街镇(社区、开发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与居民人数达到万分之一配比。完善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机制。进一步做好困境儿童、优抚对象等群体的保障。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加强福利彩票销售和公益金使用管理。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样化住房需求,加快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供应体系。积极构建租售并举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坚持集中建设和分散配建相结合,多渠道筹措住房保障资金和房源。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住房保障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保障性住房居住使用管理。创新改造模式和融资渠道,推进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整治,着力解决老旧居住小区配套标准偏低、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支持居民的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促进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呼应“1+2+5+X”城镇体系,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形成优质多元的教育资源格局。通过合作联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好市委托管理项目,深化中小幼紧密型办学资源联盟建设,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促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创新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进一步完善激发学校自主办学活力的机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点推进“人文蕴育”德育创新项目、“人文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七彩成长”学生发展项目、信息化环境下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创新项目,探索凸显“贤文化”特色的整体育人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乡镇农村学校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推进区域内教师柔性流动和全覆盖、多层次的教师表彰激励机制。加强国际学校建设,拓展各类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内容、路径,提高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理顺财政性教育投入机制,完善区域协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机制。

持续提升卫生计生服务品质。在资源规模上升能级、建平台,中心医院建设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奉城医院创建三级专科医院。在资源配置上调结构、补短板,积极引进优质高端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创建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结构,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三甲医院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在资源利用上建秩序、促效率,深化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和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医疗;实施“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分级诊疗制度;创建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稳步落实计生新政,全面实施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促进工程。

加快体育事业全方位发展。完善多层次体育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南上海体育中心建设,布局一批中小型体育主题公园,加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绿地体育,实现体育设施与绿地、园林结合,积极促进郊野公园和滨海绿地等重大项目的体育功能开发。推动学校等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进“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大力发展与区域实际相适应的运动项目,争创“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积极组织承办各类体育赛事,加大体育场馆综合开发,不断扩大居民体育消费。

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优化妇女发展环境,充分保障妇女享有充分就业、参与政治、安全生活、提高健康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权利,促进女性人才脱颖而出,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加大儿童在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福利保障、安全保护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不同儿童群体公平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促进儿童事业全面发展。聚焦“幸福、健康、快乐、发展”主题,进一步完善妇女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妇儿发展中心建设,努力建设妇女儿童友好型文明城区。到2020年,本区妇女儿童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市郊领先、全市先进”。

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加强农村残疾人综合帮扶。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增收,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扶持政策,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帮助残疾人与全区人民共同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五)推进民政福利事业发展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应保尽保。加大养老服务供给,推进区第二福利院和基层敬老院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力争新增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和“长者照护之家”10家,新增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100家,养老床位占户籍老年人口比重达到3.5%。加快推进区第二福利院、区社区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建立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和区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系统平台。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应对老龄化,支持老有所为。进一步支持社会化、市场化养老服务发展,推进养老服务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提升民政专项事务服务水平。加强婚姻(收养)登记管理标准化建设,争创国家5A级婚姻登记机关。发展节地生态葬式,加强农村公益性埋葬地建设和农村散埋乱葬整治,推进区殡仪馆迁建工程。健全和完善抚恤优待保障机制,规范待遇标准。发挥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做好烈士褒扬工作。

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思想,立足实际,积极在军民深度融合上创新发展。打牢基础,全面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军民共建“五个一”体系。完善部队随军随调家属安置“四位一体”模式,探索创新军人退役安置工作管理和服务机制,提升接受安置工作水平。加强双拥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双拥活动,四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好格局。

(六)提升文化软实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全过程,突出思想引领,坚持以文化人,强化敦风化俗,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充分发挥特色“贤文化”基础作用。巩固提升“好家训好家风”培育成果,深入推进“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持续开展以“学贤、齐贤、践贤”为主要内容的“市民修身”系列主题活动,精心打造文明“微”品牌传播矩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中小学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家风建设各环节,努力形成以学校为龙头、社会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合力推进工作机制。

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常态运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指挥部领导架构和运行机制。夯实基层文明创建基础,激发基层创建活力,市、区两级文明村、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总数每届递增10%。坚持市民需求和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城市管理的痼疾顽症。围绕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的“五美”目标,切实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探索志愿服务社会化管理机制和社会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党员志愿服务行动,加强志愿者服务基地、雷锋驿站、窗口行业及公共场所服务点等阵地建设,促进志愿精神在全社会更加广泛地传播和普及。依托各类学习平台,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建设。

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构建区、镇(社区)、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形成“一核、两轴、三区、多点”均衡分布的空间结构。在南桥新城核心区域建设一批上海南部地区的标志性、多功能、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以“十字水街”(金汇港、浦南运河)两大水

第五篇:金山启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调研

根据金山区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今年11月,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本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报告。为科学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纲要,为金山下一轮发展夯实基础,金山区人大常委会将开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专题调研列为本一项重要工作,拟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对“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监督,履行好人大法定职权,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服务金山改革发展大局。

3月上旬,区人大常委会召开本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专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讨和部署“十三五”规划纲要调研事项。会后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专题调研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及具体调研安排等,并成立了由常委会主任为组长,其他副主任为副组长的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经济、民生、城建、代表、协调五个工作组。各工作小组明确了职责、任务、分工。各工作组根据实际,以学习、考察、走访、座谈等方式,积极参与纲要编制的调研活动,并及时反馈调研意见,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杜治中指出,作为引领金山经济社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科学编制显得尤为重要。区人大常委会要在正确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紧紧抓住制约“十二五”发展的瓶颈问题,聚焦“十三五”时期对金山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和长远影响的重大问题,关注代表、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充分反映各方对“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的意见建议,为确保常委会高质量地听取和审议规划纲要打实基础。

为确保调研取得实效,杜治中强调,区人大常委会要立足实际,着眼大局,根据市委、区委对金山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人大特点,依法开展调查研究,做深、做细、做实调研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反映社情民意,突出重点难点,为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他要求各工作组一是要主动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与市人大有关专委会和工作机构的沟通,争取工作支持和指导。三是要注重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区、镇两级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使得规划纲要编制的过程成为一个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增强规划纲要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四是要形成各组工作合力,确保调研工作顺利进行。

根据调研方案总体部署,各工作组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前期准备,列出学习清单,拟定调研议题,建立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工作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及时了解和掌握编制工作的推进情况。4月上旬,各工作组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召开专题工作推进会进行部署,落实相关工作的时间节点。从5月开始,各工作组开始分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开门”听意见的方式,深入基层,广听民意,集智凝力,寓依法监督于有效支持中,并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提交到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汇总后分送区有关部门。此外,各工作组还将加强与市内其他兄弟区县的联系交流,学习借鉴兄弟区县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立足金山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意见建议,助推政府更加科学、完善地编制好规划纲要。9月,各工作组起草完成本组调研报告。10月,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汇总各组的分报告,起草完成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调研报告,为常委会更好地审议这一规划纲要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根据审议情况,督促政府再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为明年初人代会审查批准这一规划纲要作好充分准备。

据了解,金山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已完成规划申报立项和编制工作方案,已于3月下旬全面启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表示,区人大开展的这一专题调研,将与区政府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保持“三个同步”: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完成。通过我们的努力,将为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一篇:遵守政治纪律规矩情况下一篇:招商引资工作存在问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