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美丽乡村

2022-06-26

第一篇:党建引领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 引领乡风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引领乡风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们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富裕,不仅是洁净,乡风文明,邻里和谐、彬彬有礼,才是宜居乡村。近年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全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揉合在一起,整合力量,整体推进,在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引导农民努力构建乡风文明的精神家园,倾力打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品牌,并以此为引领,推动全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优化设计规划引领美丽乡村

XX年,全省“绿满荆楚”试点项目落户我镇。镇委、镇政府抢抓机遇,谋定而动,坚持抓好顶层设计,从高处起点,从大处着笔,统筹谋划,统一推进,把绿色乡村工程融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盘子中谋篇布局,确定以***、***、***、***、***等5个村为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全镇美丽乡村建设。并组织试点村主要负责人赴江苏高淳、吴中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拓宽思路,提升境界,涵养崇优尚 美的精神品位。请上海清境集团派出精英团队,实地勘察地形物貌,借鉴江浙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作法,结合我镇人文历史和自然风貌,精心编制了《***镇绿色乡村建设规划》。规划以感悟田园乡村文化、构筑乡村绿色梦想为主题,在试点区域内着力打造“八卦桔林区、名人故居区、风水村落区、梯田竹林区、民间工艺区”和串联多个村落的邻里休闲互动散步道的“五区一带”,实施十大工程,全镇美丽乡村建设画卷徐徐展开。

在***村的***湾、***村的***、***村的***……,随意走进这些充满浓郁乡村气息的自然村落,都会沉醉于眼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之中。宽敞洁净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道路两旁新植的香樟、栾树等景观林木舒枝展叶,生机盎然;竹树掩映之下的一幢幢小楼,一色的青砖黛瓦,斗拱飞檐,全是按“民国风情”特色改造而成;门前花园、绿色斑块倒映在清澈见底的门口塘里,与水面上的“人工浮岛”相映成趣;孩子们三五成群,正在村前小广场的儿童娱乐器材上嬉妈玩耍……。村庄净了、绿了、亮了、美了,从大伯、大娘那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上足以看出群众的顺心、放心和舒心。今年,我们又乘势而上,将王家岗、李家湾、范家岗3个村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示范效应。

环境塑形新风引领美丽乡村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村庄的文明变化,最先的突破口同样是村容村貌。

***村的日间照料中心,由50多米的仿古廊道导引而入。廊道的天花板上绘着精美的二十四孝图和书画作品“仰头至孝”,王家岗村人的传统美德,如今成了最新的风景。

***的山墙上,昔日满眼的“牛皮癣”广告墙变成了靓丽精美的“文化墙”。“农民画”画的是“家庭和睦人增寿,老少健康合家欢”,“笑脸墙”展示的是“种田不交税,上学免学费,看病有农合,物资真实惠”的幸福生活。

邻里互动散步道旁,矗立着一根根如华表般精美的标识杆,“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和”等传统文化元素篆刻在标识杆上,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

***的一溜空地上,安放着24节令墩,“立春”、“雨水”……,相关的节令常识都彩绘在上,让人们重拾日渐淡忘的24节气,适时提醒人们按季节安排农事,依时令调节生活。

“我孙子昨天非要给我洗脚,说是跟墙上的娃娃学的”。龙老汉得意地和同伴闲聊。“以前到了忙时,满湾到处堆满草堆,现在村子这么漂亮,谁都不好意思乱堆了”。保洁员***赞不绝口。

几年来的环境整治功到自然成,全镇26个村村容村貌 变化巨大,农民不仅从整治中提升了生活质量,更明显的变化是从村庄环境的变化中,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环境整治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塑造了村美业兴民富的新气象。XX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7976元,同比分别增长22.4%和23.2%,

道德润物,新风植根美丽乡村

外化于形,更需内化于心。

近年来,我镇流行着“四多四少”新气象:活动健身的人多了,烧香迷信的人少了;关心集体事情的人多了,发牢骚讲怪话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人多了,打牌搓麻将的人少了;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多了,争争吵吵邻里纠纷少了。“四多四少”新风背后有一套润物无声的法则。几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是:硬说教不如巧润物,送文化不如“种文化”。

彰显红色文化,以党的创始人,革命烈士***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全省红色旅游景区,新建占地180亩的“两园一区”公园景观,修通了1200米红色旅游公路。依托故居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烈士事迹展览和历史场景重现等,加强红色文化熏陶。

彰显乡土文化,成立“农民诗歌协会”、“孝亲协会”、“腰鼓队”、“舞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健身娱乐活动,把风俗民情融入到文化大院、文化礼堂建设,让农村道 德建设植根乡土,广接地气。

彰显文明新风,在全镇连续10年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酿造了浓厚的争星夺星氛围。全镇8187户,已创建十星级农户3718户,占总户数的45.4%,其他各类星户遍布全镇,同时广泛开展“评家风”、“评村风”活动,在“孝亲”、“明德”上深下功夫,评选身边的“微典型”,为凡人善举立传,让农民群众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感受文明的新力量。

就是这套深挖特色,因地制宜的办法,使我镇26个文化礼堂和11个文化大院成为了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让文明新风接上芬芳地气,让乡村群众共建文明,共襄盛举。

第二篇: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来源:红旗文稿 2014年02月12日11:58 收藏 打印 字号

海南省澄迈县城镇化之路调研报告

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没有“三农”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总书记在今年考察海南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朴实的话语,揭示的是最深刻的道理。“三农”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抓手,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抓手,则是走好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提出并践行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的理念,正表明中国已坚定决心,要走出一条避免重蹈国外城市化建设中反复发生的“城市病”覆辙的新路。这条新路,最理想的结果,就是使海量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尽可能做到“离土不离乡”。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深刻的城市化运动,堪称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宏大的城市化运动,成功与否,不仅事关中国的前途命运,而且事关世界的繁荣发展。近年来,海南省澄迈县坚持“就地城镇化”理念,对破解“离土不离乡”问题进行深入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有益经验,值得重视。

一、城镇化的基点在县域小城镇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究竟以哪里为基点?国外通常的办法,即转移出来的农民向大城市聚集,这是各国的必由之路吗?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踏上了澄迈调研之途。

在和澄迈县领导座谈时,围绕城镇化问题,大家热烈讨论总书记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同时讨论了习总书记今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提出的“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的问题。县委书记杨思涛对总书记的这些思想高度认同、心得很深。他对我们说,中国的城镇化一定不能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不能把农民都往大城市赶,转移出来的农民,还是要按照“离土不离乡”的原则就地安置,不然,走国外过度城市化的老路,必然导致国外那种“城市病”,一边是萧条败落的乡村,一边是富人区与贫民窟并存的畸形大城市,人满为患、治安不宁、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生活质量却越来越低,经济、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的成本和代价难以预计。

澄迈县、镇两级领导形成共识,认为,从澄迈的实际情况看,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澄迈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上,这些小城镇是城乡的连接点,有利于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如果以这些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农民就可以像城市人一样享受现代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实现“就地城镇化”。

在“就地城镇化”的思路下,澄迈人理顺了城镇化发展思路,即: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农民在家门口自主创业或以土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等固定资产入股合作,开发乡村公园、农家乐、乡村旅馆、休闲养生馆、放心菜园、果园采摘、劳动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服务业,提高农村常住人口中从事非农生产人员的比例,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就地转化。为促进“就地城镇化”,澄迈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各地的自然禀赋,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

澄迈县历史悠久,是海南历史文化古县,海南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县,至今已有2123年历史,是西汉时期海南三大历史名邑(即玳瑁、紫贝、苣中)之一,史脉久远,人文炽盛,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古村落遍布县域各地。位于金江镇美榔村的美榔双塔建于元朝初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位于老城镇的罗驿村,是世界上最大的用火山岩建造的古村落,自南宋1256年建村延传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海南省有名的历史文化古村;该村走出了一位古云南丽江的知府,他返乡后,依照丽江古城样式再建了古罗驿村,罗驿村堪称海南的丽江城。澄迈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融入对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中,城乡统筹,有力带动了这些古村落及周边的发展。如今,像美榔村和罗驿村这样古朴天成的美景,每天都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目前,澄迈正在实施对这些古村落集中连片整治修复的工程,并筹划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彩亮点。

位于澄迈县北部的福山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是种植咖啡的理想基地,也是海南省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当地农民以传统方式种植和炒制的中粒咖啡为咖啡上品,享誉海内外。澄迈以咖啡为抓手,打造咖啡文化,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这一我国首家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风情镇项目,总体规划范围约76平方公里,集世界咖啡种植文化观赏、咖啡交易中心、世界咖啡口岸、咖啡制作观摩品尝区、陶艺制作创意体验区、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今年1—10月,来到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品咖啡的游客约有89万人次,省外游客25万人次,境外游客 10万人次。咖啡文化风情镇的建立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周边村庄的“就地城镇化”进程。例如,毗邻的向阳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村庄与咖啡文化风情镇一体融合,环境优美,风韵独特,游人如织,多种产业和家庭旅游收入可观,68户村民过上了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很高的城镇化生活。

在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同时,澄迈还打造了台湾风情小镇、欧洲文化风情小镇、地中海文化风情小镇等,这些风情小镇各具特色,绿色、低碳、宜居、宜业、文明、富裕。这些小镇将用小火车连通,小镇及周边的村庄,连片形成就地城镇化的美丽风景,使澄迈成为海南新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澄迈县旅游接待人数125.9万人次,同比增长114.4%;旅游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147.5%。

澄迈就地建设小城镇,既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依托这些小城镇发展起了专业市场、特色市场,也带动了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目前,澄迈已重点打造出三条“美丽乡村”带,以此为纽带,计划串连县域内的村、镇、开发区和农场,使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之间,形成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空间格局。按照计划,澄迈到2015年要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并力争到2018年,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就地城镇化”,农民离土不离乡,必然要求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相应地带来了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旺盛需求,路网、供水网、供电网、通讯管网、垃圾处理网、污水处理网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了城市建设的统筹方案。

二、关键是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

人往哪里去,也就是转移出来的农民,如何留得住,有保障,生活好,也是调研组的问题。我们意识到,“就地城镇化”问题,说到底是使人就地“转型”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要有新的产业承接兜底,使惯于务农的农民,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转型为新产业的自食其力者,从而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澄迈的实践令我们鼓舞。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正是注重产业带动和支撑,帮助传统农民转型。“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让“美丽乡村”成为一个“整体性可经营的商业品牌”,这是澄迈的雄心壮志。为此,澄迈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千方百计发展新型农业,振兴农村经济。

在《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中,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很多。比如,发展新型农业。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基础,重点培植特色农业、包装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彩色农业、外向型农业。以澄迈火山岩红土地罕见富含微量元素硒为亮点,建设“开心”农场,开展消遣性农事活动,农民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生产生活设施,即将土地作细致切割,每块农田占地 0.1—0.2 亩,由周边市县游客和外地游客认领种植,也可以由当地农民有偿代为种植,成熟瓜果由地块所有者自由支配。再如,发展特色林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种植珍贵树种或果树,在三条“美丽乡村”带上打造出一批咖啡村、福橙村、槟榔村、椰林村、花梨木村、沉香村等。又如,发展长寿产业。借助澄迈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品牌,开发长寿康体休闲项目、长寿康体休闲旅游线路、老人用品和富硒保健品等。提升城乡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养老中心、敬老中心设施建设,等等。

根据“以发展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原则,澄迈持续加强农业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2009年至今,坚持“围绕品牌抓农业”工作思路,把注册商标与品牌打造作为农产品销售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商标品牌做精做强,努力走出“打造一件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品牌发展之路。经过4年“商标富农”探索实践,累计有效注册涉农商标1033件,其中著名商标18件,成功打造福山咖啡、澄迈福橙、澄迈福牛等一系列优势特色农业品牌,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如今,澄迈的沙土地瓜、福牛、白莲鹅等特色农产品的种养示范点已全省开花,成为广大海南农户的致富法宝;福山咖啡、福橙等也成为澄迈周边市县农民的摇钱树。由此形成的整个农业——工业——商业——旅游——消费的产业链,成功吸纳了大量转移出来的农民,“旧式”农民在转移中成功转型,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可以说,切实推动农业现代化,并将特色农产品销售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新型农业——通过

一、

二、三产业的全面带动,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做好产业承接这篇大文章,以多种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正是澄迈的成功之道。

同时,澄迈注重推动大中城市优质资源向中小城镇乃至中心村延伸。例如,澄迈积极打造海南生态科技新城,开出了一片新天地。海南生态科技新城走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通过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新城内建设农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既为新城提供服务配套,又解决部分农民就业。对原土地上的农民进行就业培训,成立服务公司吸纳农民就业;为下一代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使他们成为新城重要的后备人力资源。目前,园区凭借日渐凸显的环境、政策及服务三大优势,吸引了包括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印度NIIT集团、浪潮、惠普、东软、中软、长城信息、久其软件、展创光电等294家企业落户园区,初步形成数字医疗、地理信息、旅游信息化、物联网应用、高端电子制造、服务外包以及动漫创意等七大业务板块的产业格局,产业集聚快速形成。2011年园区实现产值33.9亿元,2012年实现产值和软件外包服务收入超65亿元,今年将努力实现生产总值超100亿元,力争容纳4-5万软件工程人员,向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目标迈进。位于澄迈的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的发展也令人振奋,这是我国唯一能够生产飞机机窗玻璃和高铁车窗玻璃的国有控股企业,填补了国内玻璃生产的重大空白,就是这样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其物流、包装、检测、运输等业务,也为吸纳当地农民转型就业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硬指标

据统计,201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2.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35%,两者相差17.6%。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城里的人,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诸多公共服务方面,并未真正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处于被城市边缘化的状态。因此,调研组认为,是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衡量“就地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子。“就地城镇化”后,农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特别是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有没有一个可以评估的指标,是调研组十分关注的问题。

可以明确地说,澄迈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有这样的硬指标的,澄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电力通讯、金融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统筹建设,并将之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和基本前提。

澄迈从2008年起,就开始实施并持之以恒地抓“8+2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文化建设、电信服务、金融服务8个方面,以及富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个工程),作为澄迈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举措。

“8+2民生工程”覆盖澄迈全县城乡,并注重向“三农”倾斜,取得了重要成果。比如:

率先全省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政策,从2010年秋季起,将“三免二补”升级为“三免四补”,即免除十二年义务教育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补助学生作业本费、职校和中技学生生活费、住宿贫困生生活费、贫困生助学金;

率先全省实现村村有标准卫生室目标,2012年,全县投入1179万元建设142家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3.7%,医疗健康信息化项目全面实施,建成了连接177家村卫生室、20家乡镇卫生院、3家县级医疗机构以及卫生局的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健康信息化网络,创造了农村卫生试点改革县镇村一体化的“澄迈健康模式”;

率先全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农村“两场一室”(标准篮球、排球场,文化室)覆盖所有行政村和500人以上自然村,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

率先全省实行分散供养和社会供养相结合的养老体制机制,对建省后被征地农民实行养老保险政府财政全支付,同时由政府财政予以老年生活保障补助。此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240元,新农合参合率99.8%,城镇居民养老参保率99.6%,新农保参保率95.6%。60周岁以上人口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每月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补贴。最近,当地又把100—104岁老人长寿生活补贴费提高至800元/月,105—109岁老人长寿生活补贴费提高至1000元/月,110岁以上老人长寿补助提高至1500元/月;

率先全省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宽带,从2010年起,在全县11镇、177个村(居)实施推进宽带村村通工程,2012年继续投入2380万元,加快实施工程进展, 有线宽带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居委会和半数以上自然村(463个),基本实现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城乡全覆盖;

率先全国实现金融便民服务延伸到所有行政村,截至目前,累计安装823部POS机(刷卡消费终端),发放借记卡8万多张,通过“一卡通”的方式将47项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直接划入补贴对象,惠及8万多户农民;等等。

同时,澄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注重新能源(生物质能源、风电等)、绿色建筑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在乡村基础建设上的应用,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作为产业运营资本,以“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经济与环境治理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立足对“绿色崛起”的正确理解,澄迈扎实推进“生态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创新思路保护生态,狠抓以生态林业、生态海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家园、生态人生为内容的“八项工程”,强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注重在乡村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产业,以加强农村“造血功能”,通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林业、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既美化人居环境,又推动农民致富。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示范典型。

目前,澄迈人均预期寿命77.79岁,分别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4.77岁、6.59岁;百岁以上老人215人,占总人口的38.05/10万,超出中国和联合国“长寿之乡”规定存活百岁老人7/10万、7.5/10万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澄迈广泛开展创建亲老敬老活动,帮老助老、敬老爱老蔚为风气。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问题。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的荣誉,不仅是澄迈生态环境优良的有力证明,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好标志。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澄迈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的理念和实践,无疑是符合中央城乡一体化建设总布局精神的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

第三篇:“党建+”引领 打造美丽**

“党建+”引领

打造美丽**

**村位于岢岚县城东13公里处,209国道和忻保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是**乡党委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641户1408人,党员74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近年来,**村党支部牢记领袖嘱托,运用“党建+”模式,致力打响“新农村”品牌,先后被评选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忻州市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等,党建已成为带动全村工作的一面旗帜。

“党建+阵地”,筑牢先锋“新堡垒”

作为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1+8+N”规划的8个中心集镇之一,**村整合了2个撤并村、3个易地搬迁村,人口从原来的578人增加为1408人。如何选好“头雁”,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融合服务发展成为新村的首要任务。乡党委选派1名有着多年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副乡长任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吸收易地扶贫搬迁、撤并村的45名党员重新组建党支部,四名搬迁和撤并来的原村“两委”成员分别担任了新村支部委员、村委委员,分设了5个党小组,插花编成5个村民小组,支委委员任组长,党员带头帮扶,促进新旧村民更快更好融合;建立乡村人才库,吸纳50岁以下的有知识、有能力的村民,

实行定向培养,定点使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对40岁以下的党员进行能力提升,进一步厚植基层创新土壤,更新干部理念,使“党建+阵地”成为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保障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提供了基底保障。

“党建+产业”,架起发展“双赢桥”

**村党支部立足本村实际,围绕大棚、小杂粮、土豆、沙棘、蘑菇、经济林等特色产业,探索出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支部建在致富项目上、让党员示范在创业岗位上的“一区三联”党建扶贫新模式,构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先后引导山西薯宴食品有限公司、新大象养殖有限公司带动46户贫困户增收,户均年增收4348元;扶持**功能食品有限公司带动78户农户采摘沙棘果增收,人均年增收8000元;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共带动农户28人,人均年增收4000元。依托一系列文旅项目、园区种植养殖项目、扶贫企业带动增收项目等,使支部、党员和村民之间构成了共创美好家园的“共同体”,有效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实现了由“单打独赢”到“发展共赢”的战略性转变。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2.7万元,同比增长11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16元,同比增长11%。

“党建+颜值”,实现村貌“新蝶变”

围绕“城乡一体化、三年大变样”目标,**村党支部扎实开展创卫、美丽乡村和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等工作。按照“政策支持、乡村主体、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等相关政策为支撑,以统一补偿标准、统一建房标准、统一建筑风貌、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四统”为向导,对旧村和新村进行了风貌整治,同时对所有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绿化景观等进行新建或改造,提升乡村“环境美”;开展“洁家净院”、流动红旗评比活动,在村民中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增添乡村“人情美”;党员带头帮助村内孤寡老人、五保户打扫卫生,定期对村内公共服务场所进行清扫,凸显乡村“精神美”;进行了乡村旅游专项规划、景区发展总体规划,健全了旅游管理、服务、宣传相关制度和标识标牌系统,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演出舞台等基础设施,实现乡村“产业美”。**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巾帼乡村旅游双创示范基地、忻州市精神文明创建先进集体等。

如今,青砖灰瓦,木屋黄墙的**村班子强、干劲足、产业实、蓝图美,发展如火如荼、势头正旺。我们相信,在“党建+”的引领下,**村的各项工作将同心同向、同频共振、联动互补。

第四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汇报发言

2020 年,我镇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逐步实现基层“党建强”“乡村美”“产业强”“农民富”的良好发展状态。现将有关工作向调查组领导汇报如下:

一、党建+基层组织,让乡村振兴“党建强”

0 2020 年,我镇创新“党建+”模式。一是积极实施“党群连心工程”,全面推进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有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目前全镇打造了 2 个高标准非公党建示范点,1个廉政教育基地;2 个统战基地,党群服务中心在 12 个村(居)委实现全覆盖。二是出台《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试行)》,要求党组织书记带头“规矩上班”,确保村级党群服务中心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同时开展村级代办服务,实现镇村屯三级无缝衔接。

二、党建+乡村风貌,让乡村振兴“乡村美”

我镇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提升农村形象、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一是优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等群众中选出了 146 名有劳动力、能干事的保洁员队伍,对集镇及 153 个自然村全覆盖,做到“全天负责,一日两扫”。二是我镇从四站组、城管、居委等抽调 17 人组成“党员先锋队”,集中整治集镇秩序、卫生检查,要求城管坚持每天全天候执勤维持集镇秩序、疏导

交通,并且每月至少进行 4 次无死角清洗街道,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三、党建+产业调整,让乡村振兴“产业强”

我镇按照绩效考评细则,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扎实做好耕地地力保护工作,强力推进撂荒田整治,今年全镇整治复垦 7000 余亩,新增粮食产量 600 多万斤,共投入 60 余万元修建了 2000 多米灌溉水渠,1 座电排灌溉站,解决了 3 个村委 8 个自然村 5000 余人“挖水难”问题,并且作为全县撂荒田整治示范点,在 8 月份迎接了区市县三级核验,并获得上级认可。同时我镇狠抓“一产+三产”融合发展,集中发展以茶花、沃柑、金槐、莲藕等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建设形成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目前全镇种植金槐 3000 余亩、油茶 1000 余亩,柑橘 10000 余亩、莲藕 2100 余亩。共创建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 1 个、乡级 2 个、村级 8 个,成立专业合作社 27 个。

四、党建+脱贫成效,让乡村振兴“农民富”

为解决农村贫困户、零就业家庭户、长期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难问题,我镇开发保洁员、基础设施抢修员、护林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按照“自愿报名、驻村干部+村干部推荐”的原则,安排 169 人实现就近上岗。同时积极引导家乡致富带头人成功创建木材加工、绿云沃柑种植 3 个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 400 余人次,发放工资 39 万余元。并且强化金融扶贫,鼓励群众自主创业,截至10 月底,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 147.6241 万元,今年全镇小

额信贷任务数 403.62 万元,目前已完成新增 425.5 万余元,完成率达 105.42%,居全县前列。目前我镇 2020 年预脱贫户 28 户 97 人已顺利完成“双认定”,将如期圆满脱贫。

第五篇: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全国稿201502.13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2013年、2014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两年来,各省都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落实城乡统筹、提升城乡品质的重要部署,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来抓,并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精品规划、精品建设”的原则,出台了各类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实施意见,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科学规划指导;规划成果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还有的村庄多次规划,各有侧重,实施起来无所适从等情况。为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幸福美好家园。针对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作用提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美丽乡村的建设,缺不了规划的定位和引领。如果缺乏

1

规划或者规划不科学,致使部分村庄建设得古不象古,新不象新,缺乏乡村特色,盲目建房、修路、建学校,大量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无论对农民还是对政府都是极大的浪费。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地方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立足实际、循序渐进的优化村庄布局。一要依次制定产业规划、村庄规划、土地规划、生态规划、公共服务规划,做到五规合一。二要注重与县(市)总体规划和镇乡村有关规划相衔接,提高规划的协调性、可实施性。三要认真编制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环卫、乡村旅游、学校布点、医疗卫生、环境整治、产业布局各专项规划,真正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管理,逐步形成建设有序、风格统

一、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村庄建设新风貌。

二、美丽乡村规划要分类编制

地域广、人口多是我国的显著特点,涉及行政村近70万个,各类村庄地域位臵、地理条件等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要凸显个性设计,因地制宜,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归类,在美丽乡村的特色上下工夫,不搞千篇一律,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新常态。在做规划时要有针对性的分类编制规划。对县驻地、产业集聚区驻地、镇驻地的村庄结合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等,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编

2

制城市社区规划,城镇周边的村庄应当逐步融入城镇社区。对乡镇中的中心村要突出注重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益事业,采取扩建、改造等方式吸引周边村庄向该地集聚。对基层村要重点突出村庄整治和生产生活设施配套,编制整治规划,不宜迁村并点,大拆大建。对特色村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产业发展状况,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存在价值、保护模式,科学合理确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的保护发展内容、优势产业、发展形态,编制具有特色的村庄规划。

三、美丽乡村规划要突出重点

美丽乡村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做到既符合农民实际生产生活,又要突出特色、完善设施突出重点。一要注重挖掘文化特色。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规划编制中要注重挖掘乡村文化,注意乡土味道,不断赋予乡村更多的文化内涵,将各种文化因素渗透到村庄布局、道路、广场、绿地、建筑和公共设施之中,让乡村的各个构件饱含文化元素,体现乡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二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要真正实现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必须切实解决好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从有利生产、节约资源、低碳高效、减少污染等方面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用地布局,避免有污染的三类工业进驻美丽乡村;完善污水管网布局、妥善处理医疗垃圾、防止污染源扩散;倡导使用绿色低碳节能建筑。

3

三要注重产业发展布局。在编制美丽乡村规划时,要充分分析现状产业特点,认真论证,找准切入点,科学布局产业,将种植业、养殖业等纳入产业规划,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四要注重完善设施配套。在规划中必须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合理安排村庄的道路交通、绿化、给排水、垃圾处理、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文化健身场地、商品流通等公共设施用地布局,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四、规划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目前,大部分村庄规划编制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行为,过于强调领导的发展意志,忽视了村民的发展诉求。在村庄的规划编制过程中,从规划提出、经费申请落实、规划设计到规划的审批各环节经常由县级的规划部门或乡镇政府主导,村民很少参与其中,从而造成政府和规划师不自觉的主导了村庄未来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民是受益者,更应该是直接参与者。在强化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责任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美丽乡村建设获得不竭动力。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环境的整治,都要以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原则,充分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调动村民对美好家园建设的热情。尤其在近期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中要解决农民最关心、最急切、最有可能实现的问题,使农民在短期内看到规划的成果,提升对规划的认识,为今后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规划的

4

编制成果也要通俗易懂。参与规划编制的技术人员要“接地气”,真正扑下身子,扎根到群众中去,解民情知民意,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要做群众看得懂、听得懂,乐于接受的规划。

五、加强规划的宣传力度

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美丽乡村规划的实施主体是群众。现在的乡村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妇女,他们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认知度低,参与感不强,认为美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与自己无关,存在“政府热,农民冷”、“干部干,农民看”的现象,造成政府既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导者,又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建设者、参与者,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农民的主体作用“错位”,美好乡村建设中主体“缺位”的现象极大了影响美好乡村建设的进程。针对这一特殊现象要加大对规划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农村干部群众认识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指导各项建设、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策宣讲、参观学习和播放美好乡村建设宣传片,激发村组内群众参与家园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和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的热情,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从“要我搞规划”转变为“我要搞规划”,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上一篇:杜绝小学化家长会下一篇:党建资料档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