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思路

2023-01-27

第一篇: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思路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有哪些原则和思路?

一、 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1、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2、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基于观光农业生态园缺乏拳头产品,难以深度开发的现状,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3、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二、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现代化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应该是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1、 生态农业示范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设计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目的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并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示范,体现生态旅游特色。

2、观光农业旅游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将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

3、 绿色食品生产园

在“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下,生态园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的规划,以有机栽培模式采用洁净生产方式生产有机农产品,并注意将有机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转化,形成品牌。

4、 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

通过在园区内建设农业博物馆、展示厅等,对广大游客和中小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时应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园区规划成农业技术交流中心和培训基地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体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科普功能,进一步营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形象。

第二篇: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2009年5月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有效政策工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可见,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抓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契机,扎实深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于促进垦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编制好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是做好今后五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编制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去考虑,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垦区当地实际情况,发挥本地资源、规模、产业、区位等优势,在广泛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五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十一五”垦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垦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重点,以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种植、养殖、加工、设施农业发展,建设优质粮食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是“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增长率保存10%以上,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不断增加,扶持范围不断扩大,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二是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近300万亩,改造中型灌区8处。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中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和对生态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近5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区域主导产业,共建设和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40个,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加强科技推广,增加农业发展科技含量。

虽然“十一五”期间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投资总额有限,扶持范围和扶持力度小;无专职人员和机构;投资分散、重点不突出、工程建设标准低,开发前后效益不明显;过分依赖中央财政资金,配套资金落实不好。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

我国做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随着人口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需求将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耕地和水资源十分短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将使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加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保障生活、稳定物价、安定民心的

效应更为明显,农村在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增长中作用更加凸显。在我国面临的不利条件和特殊经济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农业综合开发,大有可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

三、“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垦区实际,“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的方针和政策,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根据本地特点,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促进职工收人稳定增长和农垦经济快速发展。

根据“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走以内涵开发为主的道路,提高现有农田的产出效益;二是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做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四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和特色农业;五是坚持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贡献率;六是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龙头项目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增加职工收人;七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统筹各项资金集中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的良性循环;八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

四、“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根据回副总理讲话精神,明确“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耕地规模大、耕地资源多的重要产粮大场,要继续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投资标准,加强田间小型水利工程和项目区库房、晒场农田路、输变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中积极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加强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在平原地区,重点搞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在丘陵山区,重点搞好项目区周边地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在生态脆弱和土壤沙化地带,重点搞好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机的补贴政策,引导职工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提高机械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示范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提高开发科技含量,加快科技进步。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兴建小

型蓄水水源工程,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重点建设衬砌渠道、输水管道,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改善项目区外部灌排条件,为改造中低产田提供水源保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田抗灾能力,推动粮食产量再上新阶。

(二)、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创新开发体制机制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达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农业基础完备、农机配备先进、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

高标准农田规划和建设要达到以下要求:

1、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园田化。

2、项目建设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充分尊重项目区职工群众意愿,主动让职工农户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职工农户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发率不低于80%(高标准农田与耕地面积比),充分利用水资源。项目区经济效益显著,职工农户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高于农场平均水平。

(三)、以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强对基地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2、扶持特色种植养殖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龙头+基地+农民”形式,进一步加大产业化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围绕总局制定的“两牛一猪”总体战略布局,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促进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转化增值;围绕米、面、油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垦区自然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无污染、优质粮食基地;围绕大中城市、矿区和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亚麻、马铃薯、蔬菜、经济林、花卉等高效特色种植基地。通过农业综

合开发扶持,扩大农业标准化和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规模,提高种植、养殖科技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壮大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四)、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依托农业部部门项目中的科技推广和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大力推广应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利、设施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产品新技术,加快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努力实现种子工程产业化,提高开发科技水平,使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2、加强对职工的科技培训。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改善项目区职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增加职工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职工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水平。

3、扶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种子、种苗、和种蓄繁育体系建设,支持和完善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调动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五)、区域布局及重点项目安排

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规划目标,“十二五”其间,要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力争投资总额比“十一五”增加30%,并根据地域的不同、主导产业的不同,充分发挥各农场独特优势,努力建设一批区域骨干性、示范指导性项目,改善和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稳定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促进垦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五、实施“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的完成,必须落实相应措施。

(一)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确保开发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广辟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的需要。要积极宣传农垦系统的成就和优势,,争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中央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逐年增加;足额及时落实配套资金,保证项目投资无缺口,发挥投资效益;积极引导职工和专业合作组织投资投劳,调动职工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二)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减轻农场企业和职工自筹配套压力,要根据垦区没有地方财政、规模大、特色主导产业明显的实际情况和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减少自筹配套比例、加大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为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三)完善和创新管理机制,依法进行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水平。“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逐步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报账制、轮停制、竞争立项制等现代管理方式,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依法明确项目的投入主体、产权主体和管护主体。切实解决配套资金难落实和资金管理违纪违规问题,努力探索项目建设有效益、项目竣工有人管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充分发挥专家和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与监督作用,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

“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设立专门机构、固定专职人员,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健全农发部门的职能,理顺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为顺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组织保证。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0年7月

第三篇: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思路探讨

陈艳 孙萍 穆晓杰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河北承德 068466)

塞罕坝森林公园是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载体上建立起来的,根据原林业部批复其原隶属关系、山林权属和经营范围不变。公园的经营范围与林场范围一致,与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公园以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凉爽的气候,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浓郁的满蒙风情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属国家一级旅游资源,1999年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生态旅游示范区”,2002年,经过国家旅游局验收,跨入AAAA级旅游行列,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

一、塞罕坝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

根据现有的森林资源、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优势,合理利用,高起点地对公园进行规划和建设,本着以旅游收入发展旅游,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建设原则,继续遵循“以招商引资、合资合作为主,以自我投入为辅,以职工集资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健全AAAA级旅游景区功能,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实现森林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三大效益的良好发挥,努力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旅游格局,把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北京的后花园和全国的生态旅游胜地。

二、森林公园发展目标

依据现在的发展速度,入园游客以每年32%的幅度递增,到2015年,实现入园游客达到《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的标准,达到150万人次的公园环境饱和度,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亿元,使公园的森林旅游业成为带动林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主导产业,形成一个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三、森林公园景区(景点)开发建设规划

根据《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部署,将森林公园按功能区划为木兰景区、龙泉景区、亮兵台景区、塞罕塔景区、梨树沟景区。到2015年重点开发的景点有44个。五个景区分布情况如下:

1、木兰景区:位于园区中部,属千层板林场,面积7890公顷。

2、梨树沟景区:位于园区西南部,属大唤起林场,面积1096公顷。

3、龙泉景区:位于园区西北部,属三道河口林场,面积1431公顷。

4、塞罕塔景区:位于园区南部,属三乡林场,面积3181公顷。

5、亮兵台景区:位于园区东南部,属阴河林场,面积5442公顷。

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五个景区为核心,以林区公路为纽带,将景区范围内和公路沿线地区划定为景观林区。

根据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目标,在本次经理调查期内,将公园建设分为两个阶段:

1、近期完成建设内容:重点是强化公园内景区之间的道路建设,实现景区之间的道路贯通,加强生态景点的开发建设,不断完善旅游行业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开发完成龙泉景区、梨树沟景区、亮兵台景区等建设内容,基本具备“两日游“和”三日游“的条件。主要是:一龙泉、二色补血草观赏园、草甸观鱼、逍遥亭、枕云听涛亭、民族文化村一期,塞罕灵验佛庙等37个景点。此阶段共需资金1819万元。

2、远期建设内容是,重点建设大型的旅游景点,形成完善的旅游体系,使塞罕坝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旅游胜地。主要建设的景点有:二道河口木兰秋狝文化园、七星湖湿地公园、文化广场、乌兰布通古战场微缩、民族文化村、皇家狩猎场等7个人文景点。

四、 旅游环境保护

1、公园环境现状

塞罕坝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山区,人烟较少,周围无工业污染,森林植被良好。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大面积的森林为野生动物的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森林的制氧功能、除尘功能、防风护土功能、涵养水源功能、降温消暑功能、保健功能等,都对公园的良好生态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公园境内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的气候,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景观资源,高含量的空气负离子等对游客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随着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公园人口增加,客流量增大,加之管理措施滞后,公园资源、环境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1)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公园的宝贵财富,是公园的生命线和旅游的物质基础。保护好这些资源,不仅是当代的需要,而且惠及子孙。

(2)资源的开发要做到适度,要在生态环境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达到资源永续利用,公园持续发展。 (3)公园的各项规划和建设必须服从保护规划,保护与建设同步进行。

3、环境保护规划

(1)森林植被保护: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森林为基础的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森林公园的基础,保护好森林植被,才有丰沛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和高含量的空气负离子,才能形成变化无穷的气象景观,才能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育地。森林植被是公园的命脉,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切建筑必须与公园的环境相协调,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匹配。

(2)大气保护规划:在森林公园内,不准在公园境内和附近建立污染严重的工厂,同时,公园境内生活、取暖、锅炉房烟筒应达到环保规定的高度,排放废气浓度要符合环保标准。

(3)水环境的保护:公园境内的生活污水、厕所污水经过严格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之后进行综合利用或排放;不准随意将垃圾、纸屑、塑料袋等废弃物丢入湖泽湿地中,污染湿地。

(4)垃圾治理:扩大卫生清洁队伍,对城区垃圾进行综合治理,逐步规范,使公园卫生状况得到大的提升。

4、环境保护具体措施

塞罕坝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森林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园的命脉,在今后的森林公园开发建设过程中,由原来的“开发与保护并重”向“保护第一,合理开发”上转移,使环境开发与旅游发展相协调、互相促进。

(1)将环境保护纳入护林员的工作日程。健全环境保护体系,针对塞罕坝森林旅游的特点,旅游旺季一般在夏季,而林场的防火期在春秋两季,与护林防火不发生冲突,积极发挥护林员的作用,采取分段包片负责制,实行一定的奖惩措施,利用护林员向游人宣传。

(2)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严格保护珍稀植物和国家级、省级保护对象,狩猎场要严格按规定捕猎,同时成立由公安部门组成的执法队伍,加大打击力度,对一切乱采乱捕行为予以严惩。

(3)规范停车场地。随着公园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入园车辆的逐步增多,为了有效地保护森林植被,在公园旅游沿线和主要景点建立停车场6300平方米,一切车辆必须在规划的停车场或停车带停车,沿路不准任意停车。

(4)在公园入口处向入园游客发放入园须知,通告旅游注意事项,特别是保护工作的几不准,给每位游客发一个垃圾袋,保证垃圾不乱丢,并在游道、广场、景点、度假村等公共场所,根据需要设立垃圾箱300个,垃圾要分类收集,垃圾箱要美观大方。

(5)在旅游环线旁及景区景点设立100个环保告示牌,提醒游人随时不忘保护、爱护环境,在公园内主要旅游沿线及主要景点旁建立旅游厕所10个。

(6)创造精品旅游小城镇,实施公园净化工程,扩大卫生清洁队伍,购置垃圾车两辆,公园内选定合理位置设立集中处理场两处,实行垃圾集中销毁。

第四篇:农业公园开拓农旅融合新模式

□高雯雯董磊解党先

前些时候,山东临沂苍山县代村的农展中心里,显得格外热闹,来参观的市民、游客摩肩擦踵。这是因为首届中国(苍山)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开幕,同时酝酿已久的农业公园——兰陵农业公园正式开园。

农业公园引爆农业观光游

“农业公园”,这个词对于生长在有着“山东南菜园”美誉的苍山县人民来说还真是新鲜,“只听说过塔山公园,儿童乐园,还真没听说过农业也有公园。”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村民王大爷说。

没听说过的人还不止一个,苍山农村信用社的李佳妮很惊奇地看着展馆里无土栽培的生菜,心想,这可比自家菜地里的干净多了,“还有那些小西红柿,一个个的跟葡萄似的,真是喜人,看着就想摘了尝尝。”大厅里不时有人对展出的一人多高的西红柿树、足有一尺长的辣椒发出惊叹。

作为兰陵农业公园的一个主要部分,新天地现代农业示范园里种的菜都是自产自销,供给旁边的新天地酒店。短短一周时间,示范园共迎来了7万多游客,“尤其前四天人最多,每天都在1万人以上,而且这只是买票的游客数量,”经理刘建永说:“在其他地方参观的游客因为不用买门票,所以也无法统计,估计在十

二、三万人左右。第一天就有河南、费县的客商提出想跟我们合作,建生态温室,具体的细节正在进一步商谈中。”来参观的游客以苍山本地和临沂各县区为主,也有来自上海、河南、安徽、济南、青岛等附近省市的游客。

要做“大菜园、大花园、大乐园、大公园”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山东这个农业大省,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推进农旅结合有利于让三大产业互相带动,这和农业公园的理念不谋而合。

规划界人士郑建平认为,“我国现代农业已经不仅是做一个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所能涵盖的,我们急待产品升级、产业升级,急待一个旅游创新时代的到来”,他认为,过去对农村的改造无非就是将农村变为又一个城市,而没有真正解决农业发展的长远之计,“中国的乡村问题绝非简单的惠民这么简单,也绝不是做一个农家乐就能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格局,这迫使我们从更深层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构方面来考虑农村的变革”,“国家现在有森林公园、矿山矿业公园,为什么没有农业公园呢?”基于这些想法,郑建平提出了“农业公园”的概念以及“庄+园”的规划理念——“庄”就是新农村变成了度假村,农村直接变成观光度假目的地,农民就地转型,农居变成度假物业;“园”就是把原来农业的农地、农产品种植养殖直接变成城游基地。即农业加度假再加观光这种模式,其发展理念就是一产带动二产再带动三产,以此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

2012年5月份,山东省委农工办、省旅游局联合下文,决定在革命老区临沂市建设山东省首个农业公园。临沂市旅游局经过申报、考察、论证等程序,对提出申请的19家县区、单位进行了考查论证,最后确定将农业公园项目落户苍山代村。

代村社区党委书记、兰陵农业公园经理王传喜告诉笔者,2003年他到南方的浙江和宁波考察时受到启发,回到代村后开始发展农业旅游。2005年,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陈国忠的一句“苍山发展农业旅游条件成熟、资源丰富,可以填补临沂农业旅游的空白”鼓舞了他,更加坚定了他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的信心。至2012年,代村旅游收入已占全村经济总量的10%以上。

为打造农业公园项目,苍山县整合代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营农场2万亩土地,规划了“一心两村一带五区”的空间格局——即西汶河生态农业景观带、农业生态休闲轴、农业文化体验轴和绿意兰陵、兰陵温泉、五行田园、中国知青园、兰花(郁金香)园等五个园区。特别是中国知青园,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综合性知青文化体验园。兰陵农业公园项目规划总面积62万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50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整个试点项目分解成十个功能区:农耕文化及科技成果展示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花卉苗木展示区、现代种苗培育推广区、农耕采摘体验区、水产养殖示范区、微滴灌溉示范区、民风民俗体验区,休闲养生度假区和商贸服务区,整个项目的重点落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营农场上。以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建成之后,整个代村将成为山东省生态观光农业旅游的一个典型,并有望成为“大菜园、大花园、大乐园、大公园”。

农业公园任重道远

“兰陵农业公园的开园,是苍山旅游产业发展史上乃至临沂旅游业发展的一件喜事”,临沂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它进一步丰富了苍山生态休闲旅游元素,在山东省旅游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相关专家认为,把建设兰陵农业公园项目作为新时期推动农业发展、加快乡村休闲旅游的有效载体,必将对促进临沂市乃至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参观时,一些游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来苍山谈脱水蔬菜生意的徐州市民史先生说:“因为工作关系,去过很多蔬菜温室大棚,苍山这个大棚面积不大,但是管理还行,菜长得不错,也很新鲜。茄子树是无土栽培的,挂果率还不低,不像有的温室大棚光长叶不结果。南瓜长得也不小”,史先生接着说:“不过,这里旅游商品的种类还不多,应该把全苍山的旅游商品全集中过来,游客想买什么有什么,最好是高档的、深加工农产品,像日本的有机大米似的,一斤能卖到一百多。”

一位在代村百姓菜园工作的大爷说,“平时给外来游客管理菜园,没租出去的空地里结余的菜可以分给全村的人,像大葱、茄子、土豆什么的,每人能分

6、7斤,一到过年都不用买菜了”。他的老伴儿媳也都在景区工作,“这就很好,年纪大了能干什么?这就不孬。”但是走在代村,像这位大爷家里这样围绕景区、围绕旅游做生意的村民还不是很多,很多村民对于农业和旅游关系的认识也还不够充分。“农业旅游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提高”,代村任重而道远。

兰陵农业公园总经理王传喜也总结分析了目前代村农业旅游发展的不足:一是旅游点散落,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不强;二是

苍山旅游资源整合还不到位。王传喜计划,借助农业公园这个平台,做几个项目:一是完善现有的示范园,扩大蔬菜、花卉、种苗、养殖面积,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兰陵温泉度假区,建设一批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科普性,现代和传统结合的游乐设施;三是体现传统大田农业风光,大面积种植高粱、油菜花、向日葵、谷子、水稻等。在执行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以面向市场为主,走市场化道路,面向大众旅游消费。“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发挥农业公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的生产加工、科技研究、示范推广、带动辐射、观光旅游等功能,以农业促进

二、三产业尤其旅游业的发展。”

相关链接:

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国忠指出,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其必须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一个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提到农业公园和以往的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区别,郑建平认为最核心的是两个变化:一是主体不同,原来乡村旅游依靠农民,现在依靠企业;第二是以消费为带动的农业增长的方式,“根据城里人的消费需求来定制农业生产”。“整个乡村就是一个大公园,有菜地、有花圃、有苗圃、有养鸡场、有奶牛场,有大棚设施、有水景、有垂钓,一切这些东西都是按照旅游的特色打造的,不是按照生产要素来组织的”。

第五篇:农业工作思路及春季农业工作打算

落实惠农政策创新工作思路

努力实现农业工作开门红

——新洲区2006年农业工作思路及春季农业工作打算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政府

(2006年2月25日)

各位领导: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新洲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近

几年来,新洲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都市农业大区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市场,尊重规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加快了都市农业建设步伐,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月16日召开了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2005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今天,市政府又召开全市农村工作座谈会,这对各区做好“三农”工作是一个较大的鼓舞。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将新洲区2005年“三农”工作思路及春季农业工作打算向在座的各位领导作一个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市领导批评指正。

一、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两大市场,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突出板块基地(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统筹各类要素,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加快都市农业大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奋斗目标

无公害蔬菜常年园18.5万亩,总产150万吨;双孢蘑菇800万平方米,总产7万吨;生猪65万头,肉类总产5万吨;良种蛋鸡860万只,总产6万吨;无公害水产品7万亩,总产7.4万吨;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达到50;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率达到50;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力争农民打工收入占纯收入的40;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达到40;农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21.03亿元增加到21.97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由2004年的3590元增加到3841元。

(三)工作措施

1、落实三农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央1号和省委1号文件,这两份文件含金量较高,有很多惠农政策,作为农业大区的新洲,我们将认真贯彻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加大以良种补贴、粮食直补、购机补贴和粮食最低保护价等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严格规范涉农收费,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认真落实化解村级债务政策,加快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全面总结徐古改革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街镇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国有农场改革,促进农场更好更快的发展;严格农村基本农田保护,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确保5月底以前全面完成,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2、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构建都市农业大区框架。一是围绕六大产业抓调整,在蔬菜产业方面,以双柳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为主,逐步带动李集、邾城等地蔬菜产业的优化升级;在食用菌方面:以武汉长华公司为龙头,以徐古为核心,推进东北部山区和丘陵岗地农民种植双孢菇。在畜禽产业方面,以阳逻升阳公司为龙头,引导农民饲养肉牛、水禽和特色动物,兴建专业化、集约化的养殖小区。在鱼类产业方面,以三大水产板块为重点,大力建设“三带(周武线、新施线、阳大线)三区”(涨渡湖生态旅游园区、武湖休闲园区、特色加工区),做强做优鱼类产业;在林竹产业方面,以东部山区和丘陵岗地为主体,引导农民发展公益林、商品林。二是围绕市场需求抓调整,瞄准鲜食型、加工型、专用型的农产品,积极引进和开发新品种,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和企业的需求;三是围绕粮食自给抓调整,继续调减小麦、中稻等作物,扩大双季稻和粮经兼用型作物,确保粮食安全;四是围绕避灾节本抓调整,压缩高耗水作物,扩大节水型、耐旱型作物,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避灾,发展节水避灾减灾农业;五是围绕特色产品抓调整,着力提纯复壮旧街的药材、阳逻的扁豆、汪集孔埠的土豆、李集的小香葱等;六是围绕文化底蕴抓调整,突出民俗文化之旅、农家休闲之旅、孔学文化之旅,引导区内外资本开发道观河、将军山、涨渡湖、桃花湖、七仙湖等重点景区;突出发展农家乐,重点抓好以阳大、新施、新道公路沿线为主的农家乐项目建设,发展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构建都市农业大区框架。

3、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连接农民和联系市场的桥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区优势产业带和重点建制镇的布局实际,以实施“四个一批”(引进、扶持、改造、发展)为重点,以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为取向,优化区域环境,发展龙头企业,扶持以双柳农产品加工、升阳食品、徐古长华、涨渡湖中创

上一篇:平安保险的服务单服务下一篇: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