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分析及行业

2022-08-16

第一篇:经济形势分析及行业

2013年石化行业经济形势分析

刚刚过去的一年,石油和化工行业以实现“稳中求进”总体目标划上了句号,平稳增长之中,也留下一系列待解难题。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定调“稳中趋好”,一个“好”字,预示着这一年,全行业将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上取得新突破,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跨上新台阶。

当前,石油和化工行业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5年期的“十二五”规划即将过半,在这一时间节点上,梳理行业在规划执行中的表现,评估发展机遇,谋划发展。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这一年,石化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在逐步增加,发展仍具备难得的机遇:宏观经济总体向好,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已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未来页岩油、页岩气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将成为行业投资的重点领域;内需代替外需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能源和主要大宗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有所增加。但风险和挑战也不容忽视:今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

在机遇与挑战共存,风险和困难较多的新形势下,需要全行业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抓住战略发展新机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改革创新,实现“稳中趋好”的经济运行局面。

保持平稳,稳中趋好,必须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据专业协会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尿素产能过剩约1800万吨,磷肥超过国内需求1000多万吨,聚氯乙烯装置利用率仅60%。值得关注的是,已经严重过剩的行业,目前产能还在继续扩张;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过剩苗头,如有机硅单体装置利用率只有55%。因此,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事关行业全局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求快求大不是发展目标,必须要严格准入条件,避免同质化产品重复建设,控制产能总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早见成效。

保持平稳,稳中趋好,必须推动行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做好行业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在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结构中实现增长。2012年,尽管全行业预计实现总产值增长

1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但利润下降6%。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存在不足,我们的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绿色低碳的集约化发展之路,必须统筹能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过度依赖传统化石能源,逐步转变到更多依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源可接续、生态可承载的基础之上,将经济运行重点放到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上来。唯有更加注重增长质量,行业经济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空间。

保持平稳,稳中趋好,必须依靠改革创新。当前,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弱。比如,成果转化率不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等。在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新情况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事关行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央明确提出,今年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扶优汰劣等。而行业的落脚点应该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大装备制造等方面,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制高点技术,同时,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2013年,全行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行业经济的目标任务上来,努力做到想明白、干明白,抓好落实,开创石化行业发展改革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中国铁路行业形势分析

(一)铁路发展形势分析

铁路建设投资是我国经济刺激措施的重要一环。2009年全年我国铁路建设完成投资6000亿元,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按照此轮铁路建设的计划,2010-2012年我国平均每年的投资额高达7000亿元以上。

铁路建设投资的大幅增长将全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铁路产业链涵盖土建、铺轨、车辆购置和运营四大阶段。按照行业受益顺序,本轮大规模铁路建设将首先惠及铁路基建行业;铁路机车设备行业将随后进入高增长期;铁路运营行业则最后获益。目前来看,铁路基建和铁路设备行业正在进入高景气周期,发展前景看好。

同时,铁路相较公路和航空,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优势,在低碳经济趋势下有望享受政策倾斜。另外,目前各国都开始掀起高铁修建高潮,我国铁路企业有望凭借成熟的技术开拓国外市场。

铁路基建行业2009年已经开始步入高增长,预计2010年和2011年将达到增速高峰。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这两大铁路基建巨头,均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建设任务饱满,为业绩的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

机车的配置是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因此铁路机车制造业受铁路修建热潮拉动的持续时间更长,有望延续到2015年。2010年上半年,四方机车有450亿元的合同交付,中国南车的动车组业务提前进入高速增长期,2012年业绩将呈现 爆发性增长;与此同时,大功率机车、城轨地铁以及其它技术延伸产品也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并成为未来几年高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研究表明,在等量运输下,铁路、公路和航空的能耗比为1:9.3:18.6,因此,铁路是较为节能的运输方式。另外,铁路也是环保的运输方式,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公路运输的50%,是短途航空的25%;并且,在过去的15年间,铁路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22%,公路运输下降了8%,而短途航空运输则上升了5%。

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铁路相对于卡车的长途运输成本优势将变得越发突出。目前全球同时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长期来看石油价格呈上涨趋势,铁路运输热度有望持续升级。在全球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选择铁路这一清洁、低成本的运输方式,正在被认可;同时,铁路的节能环保优势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整个产业链有望享受政策的大力扶持。

虽然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仍是公路,但是大规模的铁路网建设以及铁路客货运的高速化,将使铁路对公路和航空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在经济迈入低碳模式的大趋势下,政府可能会陆续出台措施来引导交通运输模式的改变,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节约能源。铁路运输和铁路设备制造行业都将从这一趋势中受益。

铁路国际市场空间广阔。2009年以来,美、英等国纷纷提出了高速铁路的建设规划。其中,美国计划在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太平洋西北地区、美国南部,以及墨西哥湾等地区兴建10条总长1000公里的高速铁路;英国将推出连接首都伦敦与第二大城市伯明翰的高速铁路工程计划。未来5-10年内将展开一轮全球性的铁路投资热潮,铁路产业链高增长的预期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在此背景下,我国铁路企业将迎来较大发展机遇。

我国铁路技术用5年时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高速铁路发展历程,进入世界先进行业,在海外市场具有一定优势。以高铁技术为例,我国高铁通车里程及在建里程领先,从而形成从工务工程、通信讯号、牵引供电到客车制造完整的经验积累;其次,技术层次丰富,适用性广,既可以进行时速250公里的既有线改造,也可以新建时速350公里的新线路;再次,建造成本较低,比其它国

家低20%左右。目前美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纷纷表示对我国高铁技术的兴趣,未来我国铁路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拓展空间广阔。

2009年9月11日,中国北车已经与新西兰KIWIRAIL公司签署合约向新西兰出口20台内燃机车,迈出了向发达国家批量出口机车的第一步;中国建筑也于日前在美国纽约EAST SIDE ACCESS地铁工程之曼哈顿东50街地铁通风设施项目竞标中,以近亿美元获得项目第一标。随着全球铁路投资热潮的展开,预计将会有更多的铁路行业龙头公司进军国际市场、实现快速增长,并在二级市场上受到资金的关注和认同。

(二)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预测

2010年,铁道部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823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000亿元,计划新线铺轨3690公里,复线铺轨3150公里,新线投产4613公里,复线投产3438公里,电气化投产6401公里。到“十一五”末,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将超过9万公里。

自2003年以来,我国铁路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时期,一大批重点工程从南到北、由东到西全面展开。未来3年,我国铁路建设客运专线网、大能力区际干线网将基本形成,西部地区铁路网密度将大幅度增加,一大批现代化客站和路网性枢纽将投入使用,铁路“瓶颈”制约的状况将基本消除。截至2009年底,国家批准的铁路新线建设里程为3.3万公里,投资规模2万多亿元。

从2010年到2012年,铁路建设将处于加速推进时期,特点是时间紧、投资规模大、建设标准高。以“四纵四横”为重点,规划中的客运专线已经开工建设1.5万公里。根据工期安排和工程进度,到2012年底,“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将基本建成,每年投资需求7000多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瓶颈”制约状况将基本消除,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将初具规模。 到2012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以上。 其中:

——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里程达到1.3万公里,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 ——区际干线网基本形成,新增规模达到1.5万公里,区域间货物运输实现大出大入;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及其他城市密集地区的城际铁路系统基本建成,实现公交化运输;

——以西部地区为重点的国土开发性铁路达到4万公里以上,为城乡和区域

协调发展提供可靠运输保障;

——建成800多座铁路新客站,一大批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运营。

因此,未来3年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将面临三个“最高峰期”。

第一,现阶段是大规模铁路建设最高峰的时期。到2009年底,我国铁路在建新线里程达3.3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5万公里;在建项目投资规模2.1万亿元。今后3年,还将开工建设一批新线,投资规模也将大幅度增加。

第二,现阶段是大量新线投入运营最高峰的时期。我国大规模铁路建设已经进入收获季节。预计2010年至2012年,新线投产达到2.6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200公里。到2012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以上,建成新客站800多座。

按照建设进度,2010年将有4613公里新线建成投产,其中客运专线1669公里。加上2009年投产的新线,两年中投入运营的新线达到1017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3988公里。

第三,现阶段是新技术装备制造和运用最高峰的时期。适应大量新线建成投产和机车车辆更新换代的需要,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大型养路机械等新技术装备将进入密集生产、密集运用的周期。2010年至2012年,投入运用的动车组将达到800组以上,大功率机车将达到7900台以上,空调客车将占保有量的66%以上。另外,根据客货运输需要和新建铁路投产情况,未来4年计划安排机车车辆购置投资5000亿元。

这样大规模铁路建设、新线投入运营、新技术装备制造运用,不仅在中国铁路历史上从未有过,在世界铁路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未来3年铁路投资每年至少7000亿

今后3年铁路还将争取批准新建铁路2万公里左右,投资2万亿元以上平均每年投资资金都将在7000亿以上,未来3年铁路建设投资计划表已经敲定。近期以及未来几年如此多的铁路建设里程和投资规模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虽然今后几年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大、推进快,但是准备工作以及建设资金都完全有保障。

除铁路网线建设之外,在机车车辆装备方面也将有重大跨越的计划。根据客货运输发展的需要和新建铁路建设投产情况,今明两年我国计划安排机车车辆购置投资总额3000亿元左右。 在列车运营方面,客运专线列车密度大、追踪时间短、客流数量多,旅客对方便快捷舒适要求更高。未来,一方面,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等区域之间客货运输能力成倍增长,客流、货流实现大出大入;另一方面,将形成我国铁路1.7万公里以上的双层集装箱运输网络,满足高附加值货物快速运输需要。适应未来这些特点,将建立新的列车开行方式、售票方式、站车服务方式。主要干线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区域之间大通道基本打通之后,铁路货运能力紧张状况基本消除,货物运输将由内部生产型向外部营销型转变,现代铁路物流业的发展具备了基本条件。

第三篇:分析煤炭行业的发展形势

一、我国煤炭产业布局正在优化调整之中

我国煤炭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需逆向分布。东部地区多数省区煤炭开发强度较大,使矿区乃至地区的煤炭均衡生产期大大缩短,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地区煤炭需求量持续增加,供应缺口进一步加大。中国煤炭供应地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宁等主产区,“北煤南运、西煤东调”压力加大。煤炭生产与消费逆向布局的矛盾更加突出。煤炭布局的总体思路是:“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

一是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煤炭生产规模应基本稳定在现有水平。河北煤炭生产规模应保持稳定;北京的小煤矿要逐步退出市场,煤炭生产规模下降。江苏、福建、江西煤炭生产规模逐步减少;浙江资源枯竭,近期退出市场;山东的煤炭生产规模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增长;安徽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河南、湖北基本维持现有煤炭生产规模;湖南、广西逐步下降;广东煤矿退出市场。在煤炭开发过程中,要做好东部平原地区采煤沉陷区治理,保护耕地。

二是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晋陕蒙宁规划区担负着供应本区和调入区煤炭需要。规划新增产能的70%以上分布在晋陕蒙宁四省区。近年来煤炭勘查进度快,储备了大批开发的煤矿,煤炭开发条件好,适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露天矿和矿井,坑口电站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基本具备,可以扩大开发规模。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在煤炭大规模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

三是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西南区(云贵渝川、新甘青藏)的煤炭主要满足本区需要,少量调出到两广和湖南等地。重庆、四川资源不多,开采条件不好,应维持现有生产规模;贵州、云南资源量较多,但开采条件不太好,煤矿自然灾害较严重,煤炭产能过快增长受到限制。同时,两省煤炭主要用于就地转化,输出电力,因此调出量有限。新甘青距离东部消费

中心距离遥远,近期煤炭生产主要立足本区需要;青海西南部和西藏是需要重点保护的生态区,要严格控制煤炭生产开发。

二、煤炭行业的战略地位在稳步上升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过去以至未来可预见的几十年内,煤炭仍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难以改变,煤炭工业的地位空前提高。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煤炭行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不断出台,国家对煤炭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空前的重大举措,煤炭工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新的能源局及国家能源协调委员会的诞生,有利于加强煤炭行业的管理,也将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的话语权。

三、经济发展带动煤炭生产量快速增加

近五年国民经济保持了GDP两位数的高位增长,在这种大增长形势之下,作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能源生产总量76%和社会消费总量69%的煤炭产业,也必然出现了惊人的发展速度。2001年全国煤炭产量10.89亿吨,2002年13.8亿吨,2003年16.6亿吨,2004年19.56亿吨,2005年21.9亿吨,2006年23.25亿吨,2007年25.36亿吨,2008年27.93亿吨,仅7年的时间,全国煤炭产量就从10.89亿吨上升到27.93亿吨,增加17.04亿吨,平均每年增产2.43亿吨。同时应看到,我国近八年各类企业对煤矿投资巨大,一大批300万吨、800万吨乃至1000万吨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矿陆续建成投产,其产能将会逐渐释放,今后产能过剩问题对市场供需关系将会产生极大影响及压力。

四、市场需求推动煤价高低位转换

前几年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国际上煤价快速走高,2007年澳大利亚BJ煤炭现货交易价格6月份上升到90美元/吨,2008年2月31日煤价高达131美元/吨,

4月份一度达到192美元/吨。国内市场煤价今年一路攀升看好。市场供需状况决定着煤价的高低,特别是国家去年取消电煤双轨制,实行市场煤价之后,煤价得以恢复本来面貌,煤炭企业迎来煤价高升良机。一是国家加大对小煤井的关闭力度,二是近几年火电快速发展,钢铁、建材和化工等主要行业发展迅速,三是煤炭企业加强煤炭品种结构调整和质量控制,在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和推动之下,煤炭价格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华东地区,有的精煤品种每吨高达1600元,5000大卡以上的混煤每吨也达到1000元左右。全国煤炭价格创历史新高,一时间煤炭行业的利润猛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这种煤价不断上涨的势头迅速逆转调向,从2008年8月开始市场急转直下,煤价跳水回落。

五、煤基产业链发展趋同比较明显

在国际上,大部分跨国煤炭公司走煤基产业链战略,煤炭产品在企业内部直接进行消化和深加工,大幅度减少了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数额,降低了产品的综合成本,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大多跨国煤炭公司收入中煤炭收入只占30%左右。在国内,随着煤炭企业的不断重组整合、扩张发展,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率先在战略上提出了“平向产业链”——煤、路、港、航的发展思路,或提出“纵向产业链”——煤、电、化,煤、焦、化等发展思路。例如,我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提出了“实行煤、电、路、港、油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发展战略;山西焦煤集团提出了建设“煤、电、材”高耗能产业链、“煤、焦、化”高附加值产业链和“资源、产品、废物利用”环保型闭式循环经济链;兖矿集团提出“煤、电、铝”产业链;中煤能源集团、陕西煤业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都提出煤、电、路、化等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凡此种种,集中反映出一种共同发展战略趋向——通过推行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发展战略,实现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进而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但值得警惕的是,现在许多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煤化工产业,且第一个产品大多为甲醇。许多煤炭企业不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及精细深加工,盲目快速上马建设煤化工项目,有

的一个项目投资几十亿元、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规模宏大、产能巨大。目前煤化工甲醇等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凸现,风险在增大,有的项目可能投产之日也就是下马之时。

六、煤炭大基地建设势头不断加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批复了包括神东、陕北、黄陇(华亭)、晋中、晋北、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明确13个大型煤炭基地由98个矿区组成,保有煤炭资源量/储量8528亿吨,占全国的83.5%。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类齐全,在保有资源量/储量中,动力用煤占72%,炼焦用煤占16%,无烟煤占12%。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是新世纪煤炭工业建设的重点,是构筑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关键。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煤炭工业结构、促进资源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原则是:规范开发秩序;推进制度创新;优化生产结构;促进产业融合,支持煤电、煤化、煤路等一体化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加强配套建设和规划衔接,做好各矿区铁路与运煤通道的衔接和配套。最终形成稳定可靠的煤炭调出基地、电力供应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规划公布之后,各有关省区及企业高度重视,通过采取重组煤炭大集团和整合煤炭资源等措施,加快推动煤炭大基地建设。目前,绝大多数煤炭大基地建设规划得以顺利实施,进展比较快,并己初具规模。

七、煤炭资源争夺战进入了新阶段

煤炭企业是资源型的企业,没有煤炭资源作支撑煤炭企业的持续发展后劲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储量分布不均衡,开发强度及需求情况也不一样。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经济较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煤炭资源相对较少,保有储量仅有1200亿吨左右,且开发强度大,后续煤炭资源严重不足,本区内自给供应能

力会越来越差;中部地区,包括晋陕蒙三省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本地区保有储量6500亿吨左右,目前虽然开发强度较大,但仍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是我国未来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和供应基地,不仅能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而且可以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包括西南部分省区和西北的新甘宁青,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保有储量2200亿吨左右,生产规模小,开发强度不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自2001年煤炭市场趋向好转以来,各煤炭企业尤其是神华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纷纷行动起来,跨地区、跨省区寻找抢占煤炭资源储量,有的已经跨国去开发资源。目前的局面是,东部地区煤炭储量已基本被抢占完毕,中部地区煤炭储量也已大部分被抢占,西部地区煤炭储量部分被抢占。在对煤炭资源储量的争夺抢占行动中,除煤炭企业之外,鲁能集团、华电集团等电力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了其中,以致抢占煤炭资源之战更趋激烈。

现在的情况是,东部未开发煤炭资源己基本没有了,中部未开发的煤炭资源也所剩无几,西部优质丰富的成块煤田也抢占的差不多了。可以说中国境内跑马圈地抢占煤炭资源的时期己经过去了,现在要再想争占好的煤炭资源其门槛要高得多,不仅没有优惠政策了,而且肯定要付出比原来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精力。

八、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

国家提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总体发展思路,努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和产业延伸的发展格局,实现煤和与煤供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浓度加工、高效利用,促进煤矿与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发展模式是,按照企业、矿区、区域三个层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走减量化、节约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道路。

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的原则;二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整体装备水平,改善落后面貌;三是推进综合利用适当集中,克服小而分散的局面;四是建设技术先进的大中型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五是制定规范化生产和技术管理模式、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考察制度。

九、安全管理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

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但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是南非的15倍、波兰的8倍、俄罗斯和印度的6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安全生产状况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及国际形象。为此,国家对煤矿安全管理高度重视,接连出台煤炭企业安全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加大各级政府官员和煤炭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责任。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正从治标向治标与治本并重转变,从人治向人治与法治并举及侧重法治方向转变。

十、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强

新时期国家将密集出台有关煤炭产业调控政策,煤炭产业政策调控的总体方向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主要取向包括:一是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提高煤炭资源有效供给保障能力;二是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以煤炭生产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三是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四是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调整改造中小煤矿;五是开发利用煤层气,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利用;七是发展高效煤炭转化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国冶金百科全书

中国经济导报

第四篇:2012餐饮行业经济大环境发展分析

简 要 说 明

A:2012年中国经济大环境分析

一:《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认为

2011年下半年,尽管国内外经济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基于谨慎的乐观判断,《报告》预测,由于外部经济复苏缓慢,在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向常态回归后,GDP的增长将转入高位稳中趋降的态势,价格水平也将缓慢下降。2011年GDP将增长9.28%,但CPI依然可高达5.34%;2012年GDP增速可能减缓至8.91%,CPI也将缓慢回落至

4.93%,但依然高于4%的政策目标。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非常小。

与此同时,《报告》模拟了如果美国经济陷入二次衰退,其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即假设美国经济2012年全年GDP增长率为零,经济陷入“二次衰退”;同时受此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在2012年也进一步下滑至1.1%。为应对美国经济二次衰退所导致的外部需求冲击,假定中国央行在2012年第一季度减息0.25个百分点,并使货币增速在2012年全年保持在18%的水平。模拟结果显示,与基准预测相比,2012年GDP增长率预计将减少0.67个百分点,达到8.24%;CPI可降至3.95%,低于4%的政策目标。

基于上述研究,《报告》认为,在外部市场复苏乏力、国内宏观调控恢复常态后,GDP增长的减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今后一段时期里,中国GDP的增速将可能维持在8%至9%的区间内。

同时,给定生成通胀原因的复杂性,稳定物价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努力。今明两年CPI可能还将维持在4%至5.4%的较高区间内。对通胀的潜在威胁切不可掉以轻心。

《报告》认为,从政策的角度看,一是不应该为勉强保持过高的增长速度而不断刺激投资的扩张,进一步加剧结构失衡;二是不能放松对通货膨胀的管理;三是必须充分重视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阶层,尤其是城乡低收入阶层的影响,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

二:中信研究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012年CPI在3.2%左右,PPI回落在2.5%左右。

三: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大环境预测结果:

GDP在一定范围内会继续保持上涨,CPI会慢慢回落,PPI也会慢慢回落。

GDP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由于国外大环境现状,出口肯定会受一定影响;投资,像4万亿那样的大手笔不会再有了,在政策的影响下肯定会继续保持。另外两架马车贡献下降的同时还要保持总贡献的继续一定上涨只有消费总值的大大提高。

CPI指数回落指物价降低。

PPI回落指生产物价指数下降。

核心提示:大规模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速不可能持久,因为,消费这架

马车不启动,投资催生的生产能力不能最终被消化,必将出现库存上升、产品滞销、企业效益下降,最终造成生产力的大浪费和大破坏。

不要忘记以上是经济自有规律下的预测在加上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得出最终结论:消费市场有一定机遇。

B:大机遇中寻找稳定的机遇(消费市场中需找稳定的切入口)

中国人口基数大,市场潜力无穷,消费者尽管有贫富差距的影响,但是吃穿衣住行,生老病死等刚性的消费支出潜在的市场容量特别大。 比如:”安利”主要产品都是日用品和未来前景很好的保健品,再加上高层次的消费定位和独特成功的销售模式成就了安利品牌的长久不衰。

所以我们把切入点定为消费市场里的刚性消费---餐饮

根据一些信息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十大行业中就含有餐饮业。 电子商务也是其中之一:

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吸引着来自年轻人创业,网上开店是新年创业更便捷、更实惠的模式,将会受到众多网民的青睐和热宠。网上开店几乎不需要成本,网络销售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消费者点击上网非常方便,人流量大,成交概率高,利润也就水涨船高。 在电子产品的普遍及年轻消费人比重增加下,消费形式观念逐渐改变,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团购等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医疗保健和保健产品

当今社会人们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从上述众多信息中我们提取关键词:刚性消费市场,互联网电子上网,保健产品,绿色食品。

把它们组合到一块就是:实体店加网上店销售的富有保健,绿色的餐饮类 。

近几年人们对于特色餐饮有着浓厚的兴趣,餐饮业始终有市场,开家小饭店是想创业的普通人一个不错的选择。新开的餐厅主要在于特色!(简单的说别人没有的你有,别人有的你比他特点)特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饮食产品具有特色风味。特色风味能够吸引顾客,还能留住一些老食客,稳住利润源。二是特色经营。在经营理念里,经营者和服务人员,视客人如亲人,经常和客人进行自然亲切地接触,使客人感到温馨和惬意,尽情品尝美味佳肴。销售模式的特色:实体店加网店。店面装修风格特色:既要给人干净,卫生,温馨此外还要醒目有特点。

立店之本的是特色餐饮!并非自己去创造,主要是靠积累、移植和提升,再进标准化运作,形成人脉和影响力;由于现代消费者对饮食的嗜好变换迅速,要随时根据客人的口味调整菜单,变化菜式,调整口味,让客人有新鲜感。

我们把模式暂定为以经营养生粥及营养小吃的新型快餐

第五篇:中国园区经济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园区经济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园区经济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创新性、人文性、生态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而兴起的新兴市场竞争主体,是地域经济主体的现代化、特色化和社会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园区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平台。

从经济上看,集聚效应是促进企业聚集的重要原因之一。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合作或者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比如产业园区。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产业园区建设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成功模式。产业园区建设与传统房地产开发具有部分替代性。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园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金融危机之后,大约有12%的传统房地产开发商转投产业园建设项目,从2005年第一次房地产调控开始,则有约30%的传统房地产商转向产业园建设开发,二线城市比例稍低。

据数据统计,至2010年末,国家级高新区新增了13家,已达到70家之多;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新增44家,总数超过100家,产业园区的数量呈现快速飙升的态势。

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创建品牌和区域品牌,提升产业集群特色产品附加值。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产业链条集聚效应和配套优势,促进产业链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全过程延伸。 产业园区经济未来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唯

一、必然和迫切的选择。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未来的发展需要。 产业园区聚集,最主要的途径是在企业通过自由选择,通过“自发秩序”的方式,依据当地的资源、经济、社会禀赋,通过一段时期逐步形成。

上一篇:健康教育宣传栏夏季下一篇:健康教育宣传栏档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