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苹果产业报告

2022-07-05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静宁苹果产业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静宁苹果产业报告

赴甘肃省静宁县学习考察苹果产业建设的报告

10月13日至17日,**县组成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团长,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团长,县委办、政府办、财政局、农业局、果业办及12个乡镇(管理区)党委书记为成员的党政考察团,赴甘肃省静宁县就苹果生产、管理、销售、技术服务等进行了考察学习。

考察团一行受到了静宁

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乡镇的热情接待,先后在静宁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铎、县委常委路韬等领导的陪同下,深入静宁县李店镇常坪村山地果园示范点、治平乡胡家塬果园示范区、静宁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通达果汁静宁分公司、城川乡东山梁果园示范区、鼎元纸制品有限公司、工业品公司纸箱厂等地进行了现场考察。随后,考察团全体成员与静宁县有关领导和部门工作人员举行了座谈会,在认真听取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的详细介绍后,双方就苹果产业发展和扩大教育合作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大家踊跃发言、畅谈感受,加深了相互了解,建立了良好友谊。这次考察活动,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时间紧凑,既使全体考察人员亲自感受到了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也使大家深受启发和教育、深受震撼和鼓舞,进一步深化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为全县坚定不移地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静宁县基本县情

静宁县位于甘、宁两省(区)交界处,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中线重镇,素有“陇口要冲”之称。312国道和平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比较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传说中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建县已有多年的历史。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静宁,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曾在界石铺宿营,策应红

二、四方面军北上,完成了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全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39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2319个村小组,总人口48.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7万人。全县海拔1340米—2245米,年均气温7.4℃,无霜期159天,日照时数2252小时,年均降水量423.6毫米,可靠值285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静宁是国家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a产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和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证四张国家级名片,红富士苹果被评为“中华名果”、“中华金果”和奥运特供果品一等奖,先后被评为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苹果二十强示范县、全国教育、文化、科技、经济林产业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全县生产总值16.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5亿元,财政总收入596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34万元,财政总支出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79.5元。全县有5000多人参加高考,其中二本上线2319人,超过了甘肃的高考状元县——会宁县,成为静宁在甘肃省又一张靓丽的名片,真正实现了穷县办出了富教育、强教育的目标。

二、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

静宁县苹果产业建设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探索起步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至1987年)、示范推广阶段(1988年至)和产业化经营阶段(至今)。目前,全县果树经济林总面积达7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6%;其中苹果总面积60万亩,挂果面积30万亩,红富士品种占总面积的95%以上,全县户均果园面积达7.4亩,人均1.6亩,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发展格局。,全县农民人均从果品中获得纯收入89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2%;今年预计人均果品纯收入1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8%,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0%,收入5万元以上的约占20%。全县先后有14.5万人依托果业脱贫。静宁县发展苹果产业的做法,有关领导介绍时将其概括为“五动”,即行政持续推动、干群协调联动、项目和典型牵动、科技推广驱动、建办龙头拉动。结合一路看、一路听的情况和考察人员的感受,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突出主导地位,行政持续推动。静宁发展苹果产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学习了我们陕西延安、礼泉发展苹果的经验之后起步的,与陕西、山东等苹果老产区相比,应该属后起之秀。静宁人经过探索总结后,认准了果品产业这条路,并且毫不动摇地走了下去。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静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果品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第一产业来抓,倾注全县之力,凝聚全民之志,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始终不变调

、不松动、不停步。县委、县政府根据苹果产业发展阶段,及时作出一系列促进果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夯实目标责任,从严督查考核,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动了苹果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二)精心谋划布局,突出规模经营。静宁县县长陈铎说:“通过多年来发展苹果产业,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个产业的提升靠的是规模效应,没有规模就谈不上产业

,小规模小效应,大规模大效应。”也正是认准了这一“制胜法宝”,静宁县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突出规模经营,精心谋划布局,在做好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整村整乡的扩大面积。,农业部将静宁县划定为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后,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全力加快苹果产业面积扩张,每年以5万亩速度大上苹果。以来,甚至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扩张。静宁的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8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2亩左右,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3000元,龙头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20%,建成全国优质果品大县、全国果品出口创汇基地。

(三)依靠科技支撑,主攻质量效益。苹果产业在上规模的同时,静宁县坚持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做到了“三个突出”,即突出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广大果农的技术培训,在精管理、细服务上做文章、求效益,有力地提升了果业生产效益。坚持把果树栽植与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同步走,现在每家果农都至少有1名技术人员。“一年定杆、两年重剪、三年拉枝、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幼树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和“树形改良、测土配方、均衡施肥、保肥节水、综合防治、单果管理”等挂果园提质增效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果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盛果期果园最高亩产达1.2万斤,商品果达到95%,优果率达到60%,亩收入可达3万元。静宁县瞄准国际高端市场,全面加强产品和基地认证,先后建成30万亩绿色果品、3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和3.8万亩出口基地,基地认证面积达到34.1万亩,占全县果园总面积的49%。与此同时,静宁县积极参加各类重大农产品展览节会,持续加大果品营销力度,使得静宁苹果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不仅畅销国内大中城市,而且走出了国门,先后出口到俄罗斯、东南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甘肃省果品直接出口创汇第一县。

(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静宁坚持走“以农业产业化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有效整合各种农业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思路,尽最大可能减免各项税费,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带动产业整体优化升级。通过招商引资办龙头、吸引民资办龙头、扶持能人办龙头等方式,不仅有力地延伸了产业链条,加快了地方特色工业发展,而且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逐步形成了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产业体系。目前,静宁县已建成了通达果汁、常津公司、恒达纸箱等40多家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年贮藏能力达15.8万吨,加工转化能力7万吨;发展各级各类协会组织33个,初步形成了种苗繁育、技术推广、贮藏增值、加工转化紧密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目前,静宁全县一半以上苹果可以就地贮藏,实现了季产年销,确保了高价出售,有效规避了苹果集中上市带来的市场风险。

(五)坚持典型引领,实行干群联动。静宁苹果从起步到现在,走过了20多年艰辛历程,也同样经历了曲折和反复。据治平乡党委书记介绍,1988年全县苹果发展起步时,该乡胡家塬作为全县的示范点,发展的500亩苹果曾经是静宁县的一张名片,让当地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胡家塬发展苹果的成功经验在全乡、全县大面积的推广以后,由于大多数群众认识不够,果树栽了毁、毁了栽,几经反复后才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这也是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静宁始终将典型引领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懈的抓点示范,建成了一大批苹果产业“万亩乡”、“千亩村”和果品收入“万元户”,在反复算账和深入宣传下,“以果兴农”的方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目前,全县已建成7个果园化乡镇、60个专业村及一大批示范户,这些典型有力地促进了苹果产业由点上突破向面上拓展的跨越。就在我们考察途中,静宁北部苹果发展缓慢的乡镇用大轿车拉着干部群众也到南部乡镇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在发展苹果产业过程中,静宁各级干部勤学苦练、埋头苦干,深入田间地头,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以良好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与配合。在静宁考察每到一处,无论是县级领导还是乡镇、部门领导,无论是行政干部还是专业人员,向我们作介绍时,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在苹果产业建设方面,个个都是行家里手,对苹果生产管理的各项技术都十分娴熟,这足以看出静宁县各级干部在推进苹果产业建设中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付出的艰辛努力。有这样一批干部做支撑,有全县群众齐参与,静宁苹果产业能够做大做强可想而知。

三、考察启示

(一)必须坚定发展山地苹果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静宁县与我县同属黄土高原地貌,同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县年平均气温8.1℃,年均降水量520毫米,可靠值474.2毫米,日照时数2332小时,三项指标均高于静宁县,特别是降水量高出静宁县100-190毫米;无霜期142天,略少于静宁县。我县山地果园多处于海拔1300-1600米之间,而静宁县苹果园处于海拔1340-1800米之间。以上物候指标对比表明,我县多项指标都优于静宁县,也就是说,我县的气象条件较静宁更适宜于发展苹果。静宁县苹果产业的发展成就再一次雄辩地证明,在类似我县这样一个相对于我市南部塬区而言的高海拔、低气温、少降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完全可以发展苹果,而且能够生产出好苹果。因此,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紧盯建设二十万亩山地有机苹果基地县的目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把苹果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一项骨干产业来培育,努力做大兴果富民这一惠民“蛋糕”,全力加快产业富民进程。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思路不动摇。要认真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既不急功近利、盲目冒进,也不瞻前顾后、裹足不前。要充分借鉴静宁县发展苹果产业的经验,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全力加快我县苹果产业建设步伐。一要充分发挥山地梯田优势,按照“近村、近路、近水源”的要求和“三类地、三类农户不栽”的原则,做好选地、定户工作,确保苹果产业起步好、站得稳、走得远。二要大力推广挂果园大改型、强拉枝、有机肥、网覆盖“四大关键技术”和幼园修剪、拉枝、追肥、间作、灭鼠“五大基本技术”,全面提升苹果生产管理水平。三要坚持典型带动、效益驱动,把培养典型作为推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完善“三长办点”机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批不同生产阶段、不同类型的苹果专业村、专业户和示范园,用身边的典型引领带动苹果产业发展。四要认真借鉴静宁县砾石覆盖、等冠扩盘、孔填秸秆等节水保墒的好经验、好做法,立足水保措施,积极引进推广旱作农业先进技术,进一步加大果园集雨水窖建设力度,尽最大努力化解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必须坚持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不动摇。一是要优化布局,扩张规模。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支持和帮助基础好、有积极性的乡镇村组率先发展,以建设苹果产业万亩大乡(镇)、千亩产业带和专业村、专业户为抓手,推动苹果面积迅速扩张;要围绕实现“一业致富”的目标,适度把握农户规模,倡导户均栽植苹果10—20亩,人均3—5亩,进入盛果期后,户均年收入达到4—5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二是要健全体系,优化服务。要结合我县苹果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尽快建立和健全“五大体系”,即技术服务体系、苗木繁育体系、贮藏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防雹减灾体系,努力形成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分级包装、贮藏增值、加工转化紧密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促进苹果产业健康成长。三是要扶持龙头,延伸链条。要按照工业化理念推进苹果产业建设,遵循《**县山地苹果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全面推广苹果生产管理集成技术,做到各个环节环环紧扣、有效衔接,不断提升果品产量和质量。要积极扶持建立一批与苹果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高产业效益和附加值。四是要加强营销,打造品牌。要充分借助“刘**将军故里”和“中国革命红都”的特殊政治优势、地域优势和品质优势,加大对所产苹果的包装和宣传力度,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打响叫亮“**南岭苹果”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

(四)必须坚持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不动摇。任何一项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行政强力推动都是必不可少的。静宁县发展苹果产业也经历同样的阶段,行政推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之一,即使是发展到了目前的水平,行政推动仍然是县上抓苹果产业的主要措施。我县苹果产业有着近30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双河乡南岭苹果最为典型,这也是**能发展山地苹果的最有力证明。之所以苹果产业几经周折后,没能发展成长起来,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持之以恒地狠抓实抓。以来,我们抓住全市“苹果北扩”的战略机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苹果产业确立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经过近3年的艰辛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县苹果产业建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全县上下务必将苹果产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紧盯目标不动摇、强化措施不松懈、科学发展不折腾”的要求,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抓落实。要切实强化行政推动各项措施,全面推行苹果产业建设目标责任管理,进一步调整优化扶持政策,加强领导,严格考核,明确奖惩,努力推动苹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

3月7日至10日,本人以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和关陇民俗研究会理事长的名义,取得静宁县文化局的同意并受牛永琪局长的委托,对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进行了全面调查。4天以来,在周岔村党支部书记周文勤 、周岔村小学教师周永忠、庙管会负责人周建财等人的大力协助下,深入农户,走访文化大户3家,访问村民50多人,发掘民间文化内容、民俗事象70多种,发现民间艺人50多人,拍摄照片500多张。

周岔村民间文化现象突出,内容十分丰富,事象传承脉络清晰,保存完整,具有保护和发掘的一定价值。保护、开发、利用周岔村民间文化,发展静宁文化产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都有具有特别的意义。静宁的传统文化事象像周岔村这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村社,在平凉全市是很少有的。加之,红军长征路过周岔,红色革命遗迹尚存,红色故事在村民中广泛流传,这更给周岔村民间文化增添了色彩。因此,周岔村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就尤显得十分重要和及时。

周岔村概况

周岔村位于静宁县南部45公里,南接四河乡的古湾村;东连该乡的上寨村;北、西临该乡的郭岔村。周岔村民世代为农,现有农户130户人家,人口600多人。全村有耕地面积2580亩。是一个纯农业的山区地方。

该村建有村小学校一所,在校学生80多名。医疗站一所。百货销售点2个。据考,周岔村有清代举人2人,秀才3人。1949年以来,共有大中专学生86名,研究生3名。

村中有古树5棵,都逾一百多年树龄。

该村周姓人为主户,传说元代向西北移民时,周祖先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到现在的仁大乡周家峡口,又由周家峡口迁移到这里。大约有300多年的时间。据说,300百多年前,这个村的人口也有现在的人口多,同治年间兵燹,村民在村子的两个深洞里躲避灾祸,一个洞子里的200多人被残害了,只留下另一个洞子里200多人。这是现在的所说的上庄里的人。下庄里有一个人,因为当时和邻居不和气,村子里人不要他在一起躲兵祸,这个人于是跑到上庄人的洞子里躲起来,结果活下来了。后来这个先人结婚生子,繁衍了如今这么多的周姓人口。现在上下庄周姓人分为两头份。即上庄和下庄。民国18年灾荒,跌了年馑后,分了主案。上庄的主案1974年因“破四旧”葬入火海,下庄的主案至今还保存在周志杰家中。

周岔村历史悠,这次在村中发现的3处人类遗址证明,远在秦汉时期,周岔村的先民就开始在这里居住,并开始繁衍生息了。两千多年来,周岔村的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其源远流长,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特别是近现代的历史文物,诸如清代古堡、民居、作坊遗址、200多年前周祖的影碟(主案)、门尺、102年的舞台、藏于村民家中的清代、民国时期的书法、挽幛、牌匾和清磁器,以及近百本戏剧手抄本、和200多唢呐曲牌,足以证明周岔村传统文化的丰厚历史。

据村人追述,130多年前,周岔村就有唱大戏(大社火)、耍灯火社火(小社火)的习俗。由于村人喜爱民间文艺,每逢过年,家家扎纸灯笼,人人学唱小曲,排练秦腔戏,吹唢呐,学演牛皮灯影、顶旱船、舞狮子、耍武术等。从正月初三送纸以后,整个村子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到了正月十五点了明灯,最后一场演出后,就在庙前面举行烧社火仪式。乡人称其为“卧将”。社火“卧将”后,说明一年的农事活动就要开始,村民们又要忙碌一年的生产活计了。

周岔村民间文化形式

周岔村民间文化形式主要有以下内容:

1、大社火。即唱秦腔。1949年前后,村子里有

3、40人参加大社火的演出。健在的老艺人主要有周志杰(77岁)、周志清(70岁)、周仁忠(68岁)、周德仓(60岁)、周杰仓(57岁)、等。在周志杰老艺人家里完整的保存着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的手抄剧本近百本。剧目有《七人贤》《剪红灯》《竹子山》《武当山》《大香山》《双背鞭》《牧羊卷》《岳王卷》《宝莲灯》《二进宫》《祭灵》《长坂坡》《回荆州》《过沙江》《过玄关》《倒打毛炳》《鸡鸣山》《吉家山》《万寿山》;现代剧有《白毛女》《沙家浜》《三世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血泪恨》等70多本。 现在,村里还活跃着两班秦腔自乐班,吹风下雨或农闲时节,他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吼一段秦腔,为村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2、地社火。即灯火社火。周岔村耍社火的历史可追溯到150多年前。据周岔老一代传说,由于他们的先人爱“唱戏”,喜欢小曲小调,在祭祀的大王庙前筑了土台子,唱大戏、唱牛皮灯影,娱神娱人。那时,在村民中能演唱小曲小调的人就有

3、40人。流传在周岔村的小曲小调有《进门曲》《十道黑》《十炷香》《摘棉花》《十采花》《赶嫁妆》《绣荷包》《十绣》《十对花》《十杯子酒》《放风筝》等百余首。每年春节,在老艺人的鼓动下,村民组织起来玩灯火社火。家家花灯高挂,灯火通明,悠扬的民间小曲从周岔的山窝里飞出来,传向远方。

到了光绪年间,戏班子发展壮大起来了,1907年(光绪32年),村民们集资修建了六檩四暗卷两马悬蹄飞檐式的舞台。

周岔村清代舞台长7.5米,宽7.5米,占地面积56.25平方米。前檐至地面高为4.15米,脊至地面高6.5米;舞台暗卷高4.15米,宽3.5米;耳子1.5米,宽3.8米;前台左右栅栏1.6米,侧宽1.8米。舞台共有立柱8根,前后梁22根,有椽109根。前有拱斗9个,左右各有2个,共有13个。属于清代斗拱建筑,2挑檐,舞台两侧有木栏。民间称其为六檩四暗卷两马悬蹄飞檐式。当时,由于修建者技术问题,“两马悬蹄”没有悬成,简化为通柱落地式。

周岔村古舞台为全木结构,筒板瓦屋面。正脊、垂脊均砖塑,饰有鱼龙、鸟兽。正脊中央置一雄狮,脊之前后砖雕塑龙凤、花卉,垂脊均饰浮雕童子戏莲和缠枝花卉图案。前面2边垂脊翘角飞檐,翘角下皆悬挂风铃。文化大革命时期,雄狮、脊兽、龙凤皆被捣毁。

设计和建造者为甘肃陇西西川冯师(名讳不详)。关于修建年代,据周岔村小学教师周永忠说,他大伯父周志良生于光绪32年,此年正是农历丁未年,这年村人集资修建了这个舞台。当时周岔村有24户人家,其中4户因为家庭困难,给有能力的大户人家拉长工,修建舞台时没有出资,而靠出工顶资,其他20户每户各出10担粮。所有建筑木材从周边的树林里砍伐,皆靠人力肩扛、抬运来。当年为修建舞台,烧制砖瓦和脊兽的砖窑遗址清晰可见。该村戏楼是一座集戏曲、建筑、泥塑等艺术于一身的古代建筑,秀气玲珑,别具一格,对研究静宁古代舞台形式及戏剧、泥塑艺术的风格流派,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3、牛皮灯影。周岔村演牛皮灯影戏的历史也很长久了,最兴盛时,村里有2付皮影箱,每个班子能演皮影戏上百本。老艺人周志杰肚子里能装成百本戏剧。老艺人有周志杰(77岁)、周杰仓(57岁)、40多岁的有周保科、周清、周仲飞等。主要剧目有《金山寺还原》、《火焰驹》《茶壶记》《游西湖》《白蛇传》等40多本。两个皮影戏班经常到周边的村社演神戏。

4、吹呐唢。在周岔村能吹唢呐的艺人就有20多人,年龄最大的77岁,年龄最小的13岁。现在村里有4个唢呐班,常年活跃在民间,吹白事,吹红事。流传在唢呐班里的100多唢呐牌子曲中,有好多曲牌令都是他们周姓先人自己的创作的。唢呐艺人们大都能吹出

6、70种曲令来。如《上下眼将军令 》《大小开门》《藩王令》《大悲对》《汉登山》(下眼子)《寿江南》《侯七倒关门》《想调》《豆板悲》《小导板》《哭黄莲》《马到令》《进水令》《朝天子》《闹元宵》《元令号》《耍杯子》《水龙王》《八棱子》《钻草》《望北藩》《滚头子》《下小楼》《哪咤令》《状元令》《推江令》等。60岁以上的老艺人有4人,40岁以上的有10多人。

5、武术。武术是周岔村传统文化中的又一个灿烂的内容,很早以前就被周祖先民所看重。周岔村武术可以说是静宁独有的民间传统文化现象。传承人有周志杰(77岁)周富治(77岁)、周仲勤(50岁)等人。年届古来稀的周志杰从祖上传承下来的刀、枪、棍、棒等套路有

6、70种。他们的祖上追求侠义文化理念,从护身和保一方平安的基本思想出发,练就一身好武功,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至今已经相传了5代人。他们的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都具有极其广泛的武功基础﹐是周祖先民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6、玩灯笼。灯笼与周岔人生活息息相连,每逢过年庙宇中、院里、房里,处处都挂灯笼。据本村70岁以上的老人仔细推算,周岔村人爱挂灯笼习俗应该是汉以后的事。这种推断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中国有纸灯笼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以前,周岔村村民作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其中有许多民俗意义在里面。老先人作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白事场合;伞灯(姓字灯),因“灯”与“丁”谐音,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姓字灯,悬挂在屋檐下和上房里。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周岔村的灯社火了。每年春节,为了庆祝国泰民安,周岔村家家户户扎糊花灯,过了初三,大人小孩打着花灯笼为夜社火照明,看社火,整个社火场里闪烁各种形式、各种色彩的的灯笼,真是“彩灯兆祥,民富国强”,周岔村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周岔村灯笼的材料,纸和竹篾,后来变成布、纱帛、铁丝,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听老年人讲,周岔村的灯笼习俗除了照明以外,以前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古代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意为启迪聪明智慧。后来就由此演变成春节提灯笼看社火的习俗,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7、剪纸艺术。周岔村人把剪纸叫“窗花”。实际上,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北方贴窗花还盛行。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窗花是由剪纸演变而来的。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周岔村的妇女人人都会剪窗花,她们的窗花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周岔村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最具传统性。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还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这些民间艺术的主题,造型优美,刻画粗旷、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周岔村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窗花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这次调查中,周岔小学教师周永忠老师从学生家长那里一次征集来了200多幅剪纸作品。由此可见,周岔村民间剪纸艺术的普及性和基础性。

8、编织艺术。周岔村的民间编织地方特色和风格也很突出。有草编、绳编、线编、柳条编、纸编等。虽然缺少艺术性,但是编织品的实用性强。

9、民间文学。周岔村是南丝绸之路的驿站,从天水、秦安、甘谷等地通往会宁、定西至兰州之地的一条商贾大道;古代在这条大路上,产生了许多商旅文化内容。由于这条大路的贯穿周岔村地界,各种文化形式,都会传入。诸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这次调查所获得的红色革命故事就是很有力的说明。

发生在周岔村的革命故事,十分感人。村民抢救和收养红军战士的事迹,至今流传在乡间和村民的心中。

1936年10月17日,六军到达通渭县境内的陇川到田堡乡的大庄坪、马家岔、刘家岔、谭家河、田堡,进入四河乡的周家岔村时,国民党胡宗南、毛炳文、王均等部队驻扎在四河。周岔村村民周建财(今年60岁)的祖父去四河赶集,因在那里驻扎着部队,他半路折了回来,正巧碰上红军,红军问他,前面有没有部队,他说,四河镇子上军队黑压压一片,你们不能过去。红军的一位首长说,我们专为消灭这股敌人而来,你给我带路。这时,红军分3路分别向四河镇的敌人包剿而进,周建财祖父领一路红军径直向四河前进。走了大约

3、4里路,他们和四河镇上的国民党守军打了起来。

在红军路过周岔村的后湾时,敌人的飞机丢下了两颗炸弹,正好在红军部队中爆炸。当时有许多战士受伤,有好几人炸死了。5个受伤严重的战士被村人抢救到自己的家里进行医疗养伤。

周志明(周永忠父亲,1993年病故,享年73岁)听说红军炸伤后在后湾没有人管,很残忍。他约了同村的几个人去看情况,到了后湾,围观的村民很多,他和约来的几个人,一人背了一个回到了家。

当时抢救伤员的村民有周建财的爷爷,周大伟的三太爷周维珍,周大伟爷爷周满仓(1989年病故,享年86岁),周富治的父亲周尚贤,周满禄的父亲周信(上世纪70年代过世,享年70多岁)等人。

村人周建财的爷爷护理的一位战士,听说是一位连长,或者是营长的职位。他在周建财的爷爷的精心照料下,恢复的很快,不到10天,伤养好了,他坚决要找部队去,临走时执意给周建财爷爷一把手枪,但他不敢要,就推辞了。红军连长说,以后如果我能活着,我一定来看你们一家。周建财的爷爷流着眼泪把他领到窦河村,看见他走后,自己就回到家里。 周志明护理的一位战士由于头和腿多处受伤,无法走动,经过家人的精心护理,月余后痊愈,家人极力挽留,但也没有留住,他也找自己的部队去了。

周大伟爷爷周满仓和周满禄的父亲周信护理的伤员,伤好后也都去找自己的部队去了。

周大伟的三太爷护理的一位伤员,3年多才离开周岔村。那时,因为周大伟的三太爷无儿无女,想把这位伤员收养为义子,所以一直没有要他走,才推迟到3年多时间离开周大伟的三太爷的家。

当时炸死的是一位营长,死体埋在了现在的舞台后一片空旷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整修土地,坟墓被夷为平地,这位战士的坟堆再也看不到了。村里有些人说,红军战士的墓葬被沟水冲刷走了,有人说还在那个地方,说法不一。

后来,村子里有人犯癔病,胡说乱喊,说他是红军营长罗(雒)某某,说他没有衣服穿,没有钱花,找不到部队,给我给一些钱,我找部队去。现在还有这种事情发生,这事在村子里传的纷纷扬扬,神乎其神。

还有一位红军战士被敌人的炮弹炸死在周岔村上湾社祁岔的上大路,被乡人掩埋在这个地方的一个地头上。由于修建水平梯田,他的坟谷堆早铲平了。后来,周岔村好心者,便在那里壅起了坟堆,以纪念他献身中国革命,洒血静宁土地的事迹。那位村民说,今年清明节,他还要为这位睡在周岔村黄土地下72年的先烈扫墓祭奠呢!这真叫人由衷的感动啊!

听说,当时,在这座舞台上召开了一个简单的追悼会,追悼在祁岔上梁被国民党飞机炸死的这位红军战士,一位首长在舞台上宣读了催人泪的悼念词。

据78岁的周富治老人回忆,他那时只有

6、7岁。已经懂事了,村子里的大人喊说“共产”来了,村子里仅有的百多人都躲起来,都跑进了堡子里。有些人怕跑进去被敌机炸死,就跑在两面山沟里了。敌机不断的在这里盘旋搜索,飞的很低,黑洞洞的像一扇耱。他当时趴在石枣树下,看着敌人的飞机丢炸弹。红军部队当时被炸散了,躲在地埂暗处,那时是秋天,地里全是割倒的荞麦、胡麻捆,他们就顶在头上作掩护。部队断断续续在周岔过了3天时间,最后几天零零散散的也从周岔的大路走过。三三两两红军,大多是伤病员。由于红军战士都是南方人,进入西北后,不习惯这里的饮食,开始闹肚子。许多人就这样掉队了。晚上常常有红军战士向村民讨要吃喝,并打问大部队前进的方向。红军部队在上庄周维琦家的堡子里支起锅灶,还做饭吃。

飞机在周岔周边丢了

4、5颗炮弹,一颗落在祁岔上梁上,正好落在红军部队中间,炸伤了

4、5个战士。炸死了2个。都被村民掩埋在山梁。炸伤的战士都被村民抬回自己的家收养起来。 周富治老人的父亲背来一个,藏在家里养病。两个月以后伤好了,就离开了他家,去找红军主力部队。他父亲给了路费,把他打发了走。这人是四川人卢至县人,姓江。

周大伟的三太爷周维珍,收养了一位伤势严重的战士,藏在一个油坊窑洞了,用盐水洗了两个月伤,伤痊愈后,就说,爸爸,你救了我的生命,我把你养活到百年(即过世)后,我在回湖北老家。周维珍说,那不行啊,你年轻,还要娶妻生子,你坐在我跟前干啥呢!最后,红军战士坚持坐了3年多,周维珍坚决不要他在坐在自己家里,给了好多路费打发红军战士走。听说这位红军战士流落在平凉,成了家室。1951年还来周岔看望周维珍。后来,再没有见过面。

10、民间习俗。

传统农业习俗在周岔保存完好,如磨房、油坊以及生产形式,诸如试犁、祭虫、求雨、献天、中秋祭月、重阳节尝秋、十月一送寒衣、腊祭、年年祭等。

生产内容,诸如打草鞋、捻麻线、织口袋、打绳、擀毡、推磨、碾米、染坊、醋坊、酿酒(黄酒)、粉坊、作豆腐、作麻腐、作豆酱等。

传统饮食习俗,馓饭、撕拨糊蛋、搅团、烤花馍、面花、长面等。 民间游艺,诸如打秋千、踢毽子、打毛蛋、打牛、抵牛、连狗娃、藏马马虎虎、打隔、抓五子、狼吃娃娃、捉鳖、掐方、打花花棍、绊跤、跳绳、拔河、打弹弓、打水枪、扳弓、射箭等 节日习俗,诸如清明拜祖、端午节燎高山、插杨柳、绑花绳、带荷包(香搐)、顶鸡蛋、吃花馍馍(馉卷、赖蛤蟆)、六月六晒衣服、晒皮鼓、八月十五吃蜂蜜等。

结论。周岔村是静宁人类较早生息的地方,这里是静宁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缩影,至今保留着古代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山地风俗文化独特、原始。周岔村人勤于耕读,乐施好善,豪爽耿直,不良的自然生态环境,铸造了他们勇于吃苦耐劳的性格;受传统风习的涵养,周岔人在继承、创造、发展传统文化上,一代一代不懈的追求、创新。

几点意见。周岔村的民间文化发掘开发大有远景,积极保护周岔村民间的文化势在必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因此,我有一些意见,妥否,说出来请参考。目前,应从以下方面做工作:

一、县上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专业力量,对四河乡周岔村的民间文化进行全面的普查,更深层次的进行发掘、保护、研究。

二、县文化局应组织一次专家考察论证工作,请专家探讨周岔村民间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开发利用的价值。

三、在发掘、整理、研究、开发的同时,选择具有一定价值的民间文化形式,诸如周岔唢呐、武术、民间花灯、灯社火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积极申报国家名镇名村,建立民间文化大村,争取国家文化项目的资金,对该村民间文化形式、传承人进行保护。

五、开发静宁西部民俗文化旅游点,与甘沟马嘴村、司桥乡、曹务张屲、古城北兴隆寺等民俗文化旅游点连线,吸引国内民俗文化旅游者,发展静宁旅游经济。

六、建设静宁西部红色革命纪念地,与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并存的红色旅游景点。

七、邀请省内外新闻媒体,大量报道宣传周岔村原生态民间文化。编辑出版周岔村原生态民间文化资料,拍摄周岔村民间文化专题,进行广泛宣传。

八、动员社会力量,全力打造周岔村民间文化内涵,创立静宁民间文化经典。

九、以县文化局为牵头单位,组织成立“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保护领导小组”,对周岔村民间文化形式、内容、传承人进行调查登记,并制定保护意见。

10、建立“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陈列室”。

11、表彰、命名周岔村优秀民间艺术家、周岔村民间文化之村。

12、邀请国内一些大学民间文化学、民俗学研究人员申报专题,对周岔村民间文化进行专题研究。

分享

0

第三篇:静宁二中2015

静宁二中2015-2016学年播音主持社团活动计划

指导教师 李同相

一、培训目的

1.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说话的艺术,并具有良好的演讲和主持能力,培养出一批校园大型活动主持人,校园电视台主持人。

2.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普通话会话水平,并开发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说话胆量,出众的舞台主持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3.受训人员能基本掌握广播、电视主持的要求和常识,可以承担班级、广播站、电视台、学校大型文体活动的主持任务。

4.提高主持人口语表达及口头作文水平,培养小主持人的应变能力。为学校宣传阵地输送人才,为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5.以点带面,扩大我校学生主持人的队伍,为我校,乃至我区大型文艺活动提供一批小主持人,提高我校的社会知名度。

二、活动安排

(一)培训方式

1.本校优秀教师讲课

2.师生、生生互动活动

3.观摩少儿文艺活动主持录像等

(二)培训时间

每周五下午第四节课

(三)培训内容

1.学习普通话语音、发声技巧。

2.学习舞台上、镜头前的表达技巧。

3.学习即兴演讲技巧。

4.会场基本主持知识、技巧等课程。

(四)阶段总结

播音主持社团从开办至今已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大型活动主持、电视台主持的后备人才。学生在社团能够开开心心学习,快快乐乐成长。由于各学生的自身条件和训练时间有限,我们还将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来调整我们的教育方式,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学有所长。

(五)教学宗旨 学主持、练口才、增自信、懂礼仪、长才干、会社交。

1 / 10

播音主持基础教程 普通话语音知识

一、理论基础

普通话是我们国家通用语言,青少年朋友们能用准确、清晰、规范的普通话表达与交流,那可是非常自豪的事情呢!随着中国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现在好多外国人都在学习汉语普通话!如果套用广告语形容普通话,就是“普通话,语言中的战斗机!”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要注意的是,虽然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就其整个语音体系来说,并不包括北京的一些土语、土音的,比如北京方言说“老师”,常说成“lǎoer”,说“吝啬”是“抠门儿”,这都是不规范的,朋友们可不能理解为北京话就是普通话啊。

汉语一般分为八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他们与汉语普通话在语词、语音、语调方面存在差异。大家都学习过汉语拼音,知道普通话有:声母21 个,韵母39 个,声调4 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声调是构成音节非常重要的成分,即使声母韵母相同,如果它们的声调不同,就成了不同的音节,代表不同的意义呢。

(一)声母

声母21 个,按照发音部位分为七类:

(1)双唇音:b、p、m (2)唇齿音:f (3)舌面音:j、q、x (4)舌根音:ɡ、k、h (5)舌尖前音:z、c、s (6)舌尖中音:d、t、n、l (7)舌尖后音:zh、ch、sh、r 其中,n 又叫鼻音,l 又叫边音;z、c、s 又叫平舌音,zh、ch、sh、r 又叫翘舌音。 发音部位分别为: 1. 双唇音

b 双唇紧闭,气流经口腔破唇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气,如“玻”字开始的发音。 p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将气用力尽量送出。

m 鼻音。紧闭双唇,嗓子用力,气流经过鼻腔,由鼻孔透出。 2 .唇齿音

f 上门牙轻触下嘴唇的边缘,气流从唇齿间摩擦而出。

2 / 10

3 .舌尖中音

d 舌尖抵住门牙后的上牙床,猛把舌尖离开,气流冲出;但不是用力送气。 t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将气流用力送出。

n 尖抵住上门牙后的上牙床,气流经过鼻腔,由鼻孔透出。 l 舌尖抵住上门牙后的上牙床,嗓子用力,气流由舌的两边透出。 4. 舌根音

ɡ 舌根抵住软腭,猛然离开,气流冲出,但不是用力送气。 k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将气流用力送出。 h 舌根接近软腭,气流从中间摩擦而出。 5 .舌面音

j 舌尖下垂,舌面前部向上隆起,贴紧硬腭前部,然后微微放松,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气。

q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将气流用力送出。

x 舌尖下垂,舌面前部向上隆起,接近硬腭前部,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 6 .舌尖后音

zh 舌尖翘起抵住硬腭最前端(上牙床之后),然后微微放松,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气。

ch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将气流用力送出。

sh 舌尖翘起,接近硬腭最前端(上牙床之后),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 r 部位、方法同上,但发音时嗓子用力(浊音)。 7 .舌尖前音

z 舌尖向前伸,抵住上门牙背后,然后微微放松,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气。

c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将气流用力送出。

s 舌尖向前伸,接近上门牙背后,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气

(二)韵母

韵母39 个,按结构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1 .单韵母

单韵母10 个,分别是ɑ、o、e、i、u、ü、ê、-i(前)、-i(后)、er(儿化韵)。 2. 复韵母

复韵母13 个,由两个或三个元音复合而成。有: ɑi、ei、ɑo、ou iɑ、ie、uɑ、uo、üe

3 / 10

iɑo、iou、uɑi、uei 3. 鼻韵母

鼻韵母(16 个):

ɑn、en、uɑn、iɑn、en、in、un、üɑn

ɑnɡ、enɡ、uɑnɡ、iɑnɡ、uenɡ、inɡ、onɡ、ionɡ 韵母发音要求分别为:

ɑ 口大开,舌下降,嗓子用力,气流放出。

o 口半合,舌后部半升,嘴唇略圆,嗓子用力,气流放出。 e 方法同上,嘴唇不圆。

i 上下齿相对,口略闭,嘴唇扁平,舌前部上升,嗓子用力,气流放出。 u 合拢,嘴唇收缩最圆,舌后部上升,嗓子用力,气流放出。

ü 舌前部上升,和i 一样,但是口合拢,嘴唇收缩最圆。嗓子用力,气流放出。 ê口半开,舌前部半降,嗓子用力,气流放出。如“诶”。随i u ü 之后,构成复韵母:ie、üe。

ɑi 先发ɑ 音,舌的位置稍靠前(舌尖抵下门牙背后),声音较长,较强,然后把舌向上移

动,到能发接近i 的音时停止。

ei 先发e 音,位置向前,略高,然后把舌向前向上移动,声音较长,较强,到能发接近i 的音时停止。

ɑo 先发ɑ 音,位置稍向后(舌略后缩),声音较长,较强,然后把上移动,到能发o 音时

停止(嘴唇更收敛些)。

ou 先发o 音,但是嘴唇不太圆,声音较长,较强,然后把舌向上移动,到能发接近u 的音时停止。

iɑ 先发较短的i 音,然后把舌向下移动,发较长较强的ê音。 ie 先发较短的i 音,然后把舌向下移动,发较长较强的e^ 音。 iɑo 先发较短的i 音,然后移动舌头发ɑo 音。 iou 先发较短的i 音,然后移动舌头,发ou 音。

uɑ 先发较短的u 音,然后把舌向下移动,发较长较强的ɑ 音。 uo 先发较短的u 音,然后把舌向下移动,发较长较强的o 音。 uɑi 先发较短的u 音,然后移动舌头,发ɑi 音。 uei 先发较短的u 音,然后移动舌头,发ei 音。

üe 先发较短的ü 音,然后把舌向下移动,发较长较强的ê 音。

4 / 10

ɑn 先发ɑ 音,舌的位置靠前,舌尖抵下门牙背后,然后把舌尖转向上,抵住上牙床,发纯粹鼻音n。

en 先发e 音,舌的位置不在后,而在中央,然后把舌尖抵住上牙床,发纯粹鼻音n。 ɑnɡ 先发ɑ 音,舌的位置稍靠后,然后把舌根抵住软腭,发纯粹鼻音nɡ。

enɡ 先发e 音,舌的位置不在后而变得稍前些、低些,然后把舌根抵住软腭,发纯粹鼻音nɡ。

onɡ 先发o 音,嘴唇稍稍收敛,然后把舌根抵住软腭,发纯粹鼻音nɡ。

iɑn 先发较短的i 音,然后移动舌头,发ɑn 音。但其中ɑ 音有变化,舌的位置下降不太低,

发音接近ê音,口形半开。

in 先发i 音,然后把舌尖转向上,抵住门齿背后的上牙床,发纯粹鼻音n。 iɑnɡ 先发较短的i 音,然后移动舌头,发ɑnɡ 音。 inɡ 先发i 音,然后把舌根抵住软腭,发纯粹鼻音nɡ。 ionɡ 先发较短的i 音,然后移动舌头,发onɡ 音。 uɑn 先发较短的u 音,然后移动舌头,发ɑn 音。 uen 先发较短的u 音,然后移动舌头,发en 音。 uɑnɡ 先发较短的u 音,然后移动舌头,发ɑnɡ 音。 uenɡ 先发较短的u 音,然后移动舌头,发enɡ 音。

üɑn 先发较短的ü 音,然后把舌位降到次低前元音[u] 略后就开始升高,接续鼻音n。 ün 先发ü 音,然后把舌头转向上,抵门齿背后的上牙床,发纯粹鼻音n。

(三)声调

声调4 类,分别见:

(1)阴平(如ā),念高平调55。 (2)阳平(如á),念高升调35。

(3)上(shǎnɡ)声(如ǎ),念低降升调214。 (4)去声(如à),念高降调51。

调值的描写,一般采用五度标记法。就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竖线作标尺,自上而下分为高、半高、中、半低、低等五度。然后分别用横线、斜线、折线按声调的实际读法标明它们的升降起止度数。

(四)语流音变

在语流(句子)中,由于受到相邻音节的相邻因素的影响,一些音节的声母、韵母或声调会发生语音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语流音变。

5 / 10

普通话中最典型的语流音变是轻声、儿化、变调(上声变调、去声变调和“

一、“不”、“啊”的变调)。 1 .轻声

在句子里失去了原有的声调念成较轻、较短的调子,叫做轻声。如“妈妈”、“能耐”、“你们”等。但是,重叠名词绝不能读轻声,如:家家户户。 普通话中的轻声往往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如: 东西(xī)——方位词,东边和西边的意思。

东西(xi)——名词,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还特指老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 2. 儿化韵

儿化韵起着修饰语言色彩的作用。儿化韵不是在音节之后加一个单独er 的音节,而是在音节末尾最后一个音素上附加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发生变化。如:宝贝儿beir、豆芽儿yɑr、送信儿xinir 等。 3 .变调

音节在连续读时,相邻音节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 (1) 上声在跟上声相连或跟别的声调相连的时候,都要念变调。

* 念半上——上声在阴平、阳平、去声前面念半上,调值由214 变成21 或211,也就是只

降不升,由于上声的起音就低,所以近似低平调。例如: 广播喜欢美丽宝贵暖流

* 念直上,像阳平一样——上声跟上声相连,前面的上声变成升调,跟阳平一样(或近似阳平)。调值由214 变成24 或35。例如:美好奖品手表勇敢演讲。

(2)去声变调规律:去声音节在非去声音节前一律不变。在去声音节前则由全降变成半降,调值由51 变成53。如:救护、制胜等。 (3)“一”的变调规律。

*非去声音节前变去声。如:一年、一般化。 *去声音节前变阳平。如:一部、一个人。 *夹在重叠词中间念轻声。如:看一看、想一想。 *单念或数词中不变调。 (4)“不”的变调规律。

*单用或在词句末尾,以及在阴平、阳平、上声前念本调——去声。如:不能。 *在去声音节前变阳平。如:不露声色。 *夹在词语中间念轻声。如:好不好。

6 / 10

(5)语气词“啊”的音变。

*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u(包括ɑo、iɑo)的,读作“哇”(wɑ)。 你在哪里住啊(zhùwɑ)? 他人挺好啊(hǎowɑ)! 口气可真不小啊(xiǎowɑ)!

*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ɑ、o、e、i、ü、ê的,读作“呀”(yɑ)。 快去找他啊(tāyɑ)! 你去说啊(shuōyɑ)! 今天好热啊(rèyɑ)!

*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 的,读作“哪”(nɑ)。 早晨的空气多清新啊(xīnnɑ)! 多好的人啊(rénnɑ)! 你猜得真准啊(zhǔnnɑ)!

*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ɡ的,读作“啊”(nɡɑ)。 你可真行啊(liànɡnɡɑ)! 注意听啊(tīnɡnɡɑ)! 最近太忙啊(mánɡnɡɑ)!

*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i(前)的,读作“啊”(zɑ);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i (后)的,读作“啊”(rɑ)。 今天来回几次啊(cìzɑ)! 你有什么事啊(shìrɑ)! 你怎么撕了一地纸啊(zhǐrɑ)!

掌握“啊”的变读规律,并不需要一一硬记,只要将前一个音节顺势连读“ɑ”(像念声母 与韵母拼音一样,其间不要停顿),自然就会念出“ɑ”的变音来。 (6)词的轻重格式。

词的轻重格式是指多音节词的几个音节有约定俗成的轻重差别,轻与重是相对而言,短且弱的音节称为轻,长且强的音节称为重,介于中间的称为中。两字词多为中重格式,如:播音、汽车等;三字词多为中中重格式,如共产党、航空港等。发音是听和说的结合,词的轻重格式的练习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听辨能力,由于轻重格式是约定俗成的规律,学习的途径是多听、多积累。

二、实践练习

我国于1998 年推出了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此后每年9月第三周成为固定的推广宣传周,而且还有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呢,先是邀请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小丫担任,

7 / 10

后来又邀请了知名演员王刚和王小丫共同担任,提高了推普工作的贴近性和吸引力,有了更多的青少年朋友们参与到了普通话的推广和应用中来。大家的普通话水平那是相当得好呀!现在只是针对学习普通话常见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进行训练。

(一)平翘舌音不分——z、c、s 与zh、ch、sh 1 .词语

z—zh 辨音对比训练

造势—肇事栽花—摘花自力—智力支援—资源 阻力—主力自愿—志愿钻营—专营赠品—正品 c—ch 辨音对比训练

彩铃—拆零从简—重睑曾经—乘警惨淡—产蛋 擦车—叉车蹭课—乘客超迷—糙米出拳—促全 s—sh 辨音对比训练

素菜—蔬菜森林—身临三角—山脚私教—视角 塑身—束身私塾—时蔬搜集—手机素有—书友 2 .绕口令 天上有个日头

天上有个日头,地下有块石头, 嘴里有个舌头,手上有五个手指头。 不管是天上的热日头,地下的硬石头, 嘴里的软舌头,手上的手指头, 还是热日头,硬石头,软舌头, 手指头,反正都是练舌头。 山里有个寺

山里有个寺,山外有个市, 弟子三十三,师父四十四。 三十三的弟子在寺里练写字, 四十四的师父到市里去办事。 三十三的弟子用了四十四小时, 四十四的师父走了三十三里地。 走了三十三里地就办了四十四件事, 用了四十四小时才写了三十三个字。 就是小丽小齐学捏梨

盘里放着一个梨,桌上放块橡皮泥,小丽小齐学捏梨,

8 / 10

眼看梨,手捏泥, 一会儿捏成一个梨。 比一比,真梨假梨差不离。 老奶牛

你能不能把公路柳树下的老奶牛, 拉到牛南山下牛奶站的挤奶房来, 挤了牛奶拿到柳林村, 送给岭南乡托儿所的刘奶奶。 妞妞牛牛

牛牛要吃河边柳,妞妞赶牛牛不走。 妞妞护柳扭牛头,牛牛扭头瞅妞妞, 妞妞扭牛牛更拗,牛牛要顶小妞妞, 妞妞捡起小石头,吓得牛牛扭头走。 方幌子,黄幌子

方幌子,黄幌子,方幌子是黄幌子,黄幌子是方幌子。 晃动方幌子,是晃动黄幌子,晃动黄幌子,是晃动方幌子。 画凤凰

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 红凤凰,粉凤凰,红粉凤凰,花凤凰。 化肥会挥发

化肥会挥发。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黑化肥发灰挥发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严眼圆与严圆眼

山前有个严圆眼,山后有个严眼圆,二人山前来比眼,不知是严圆眼的眼圆,还是严眼圆比严圆眼的眼圆? 陈和程

陈是陈,程是程,姓陈不能说成姓程,姓程也不能说成姓陈。禾旁是程,耳朵是陈。 程陈不分,就会认错人。 小金和小京

小金到北京看风景,小京到天津买纱巾。看风景,用眼睛,还带一个望远镜; 买纱巾,带现金,到了天津把商店进。 买纱巾,用现金;

看风景,用眼睛,巾、金、精、津、睛都要分得清。

9 / 10

妈妈妞妞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妞妞轰牛,牛拧,妞妞拧牛。 扁担长,板凳宽 扁担长,板凳宽,

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黄毛猫偷吃灌汤包

王家有只黄毛猫,偷吃汪家灌汤包, 汪家打死王家的黄毛猫,

王家要汪家赔黄毛猫,汪家要王家赔灌汤包。 (五)声调练习

大家在练习时可以假设标有5 个刻度的竖线移到自己的前胸,最高处[5]在锁骨窝处,最低点[1]在腰带上方。你在这5 个刻度之间上下滑动,从[5—[5]是阴平,从[3]—5]是阳平,从[2]—[1]—[4]是上声,从[5]—[1]是去声,体会一下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

10 / 10

第四篇:赴静宁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10月25日,在学校的安排部署下,我们赴阿阳实验学校、静宁三中进行了为期1天的参观学习。

通过参观,我亲眼目睹了各名校软硬件设施的配备及校园文化等,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名校的办学特色及校园文化魅力所在,通过课堂,侧面领略了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基础,看到了一线教师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夯实有效的课堂导学过程。通过本次参观学习,收获很大,体会如下:

1、都有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

参观每所学校,一走进校园都会被各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所包围。身入其中不难发现这两所学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已进入他们的血液,渗入他们的骨髓,我们想复制都很难。

2、细节成就完美,务实造就辉煌。我们所参观的学校,尤其是阿阳校园环境优美,建筑设计布局合理,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名人画像、雕塑、格言警句随处可见。学生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工艺品等在细微之处体现着教育者为学生才能的展现和拓展所做的努力与良苦用心。这些做法对我们都是一种启发和提醒,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进入了一种常规教育的话,那么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才能的展现无疑是一种促进。几所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做的很细,通过翻阅资料我们看出他们从备课、上课、考试整个过程突出了细、实,学科备课组、年级学科备课组对教师的日常备课督察指导,教案作业的检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

3、朴实的教风,扎实有效的学风

所听的几节课,都再现了教师朴实的教风,学生扎实的学风,课堂上教师引导得很纵容,很平淡;但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学的、记得很忙碌。课堂上教师引导得轻松,学生学得迫切、学重忙碌。

4、办好教育离不开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

几所学校办学条件都很好,学校校舍充裕,教学设施齐全。每个学校的教室内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些都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极大的物质基础。从侧面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静宁社会各界对教学的大力支持。

5、科学的管理和教研兴校蔚然成风

无论是阿阳学校还是三中,在学校管理中都实行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育人”做为学校管理的重点,细化责任,责任到人。学校教研是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使学校处处呈现教研兴校的新风尚。

二、我的感悟和启发

(1)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和个性发展

名校都十分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学生的才艺展示塔建平台,努力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在德育教育中,不再是单纯古板的批评、说教、体罚,而是将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校园广播站、文学社团,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德育教育,既创新了手段,又保证了成果,很值得我们借鉴。

(2)继续践行集体备课和自编习题

两所学校每个年级都是平行分班,教研组集体研究教案和习题,每个班所用教案所选习题全部一致。我们学校这方面做得也很好,要坚持,还要细化。例如:讲完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知识后,应该是习题课,那么以怎样的专题顺序讲授效率更高,学生的能力提升更快呢?这就得老师们共同研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统一制定讲授内容。另外,由于我们的班级层次较多,要针对不同的自己班级制定不同的教案和授课方式。

(3)加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物理教师要有随时随地做实验的观念和能力。 第一,要多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做实验;第二,学校要鼓励老师自制教具;第三,要把实验室建成教室;第四,适当引进先进试验设备。

(4)积极探索有效的“培优补差”方法

提高教学成绩和效率,“培优补差”已成为重中之重。但“培优补差”的方式和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要提高效率,要纳入教学评价,要有奖惩措施。我个人认为,“优生”缺少的并不是额外的压力和学习负担,而是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做的应该是进行指导、答疑和点拨。所谓“学困生”实际上困难的是基础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及习惯,所以“补差”先得从思想上入手,要帮他们寻找学习的动机和乐趣,要让他们看到学习成功的希望,并适时分享成功的乐趣。

第五篇:静宁二中校园安全整改方案36

静二中字[2013]36号签发人:胡稳勤

关于上报《静宁二中校园安全整改方案》

的报告

县教育局:

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我校召开行政会议,经认真讨论研究,制定《静宁二中校园安全整改方案》,现随文上报,请审查。

二Ο一三年九月三十日

主题词:静宁二中 安全整改报告

静宁二中办公室2013年9月30日印

上一篇:节能认定所需资料下一篇:纪念刘和珍君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