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2022-07-14

第一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简介

本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国际大学生联合会就已开始计划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923年5月,在巴黎召开了世界大学生体育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次年举行第一届国际大学生运动会。1924年,首届国际大学生运动会在华沙举行。1925年至1939年期间共举办了8届。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运动会被迫中断,恢复和平后,法国重新举办了国际大学生运动会。

自1959年在意大利都灵开始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国际大学生体联为促进各国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增进世界大学生之间的友谊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性综合运动会,每两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了25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为世界综合性运动会,其影响日益增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从近几届的发展趋势看,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运动员参加,因此又有“小奥运会”之称,其规模和影响是十分巨大。

1975年中国大学生体协加入国际大学生体联成为其会员国之一,此后中国参加了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纵观前20届大运会,亚洲仅举办过3届,且都是由日本承办。它们分别是1967年的第5届、1985年的第13届和1995年的第18届。中国北京曾经承办过2001年第21届的大运会,这也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亚洲国家承办的大运会。第25届大运动会在赛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办。

2011年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办权的角逐,是大运会有史以

来主办权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2007年1月17日凌晨2点45分,国际大体联宣布深圳获得2011年第26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办权。深圳将累计投入近1800亿元用于新建翻修54个体育场馆建设和一百五十五公里的地铁干线、三百公里以上的城市快速干道及交通主干道、十座以上的污水处理厂等相关配套市政设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前期筹备工作。

第二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投标中标分析

当时落选的“春茧”方案。

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要分会场——深圳湾体育中心设计方案去年底揭晓,“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的“心水之作”——“海之贝”中标,按此方案,一个贝壳形状的巨大建筑将在2010年镶嵌在深圳湾。

今年2月15日,李兴钢所在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突然收到通知,要求参加由深圳市规划局组织的会议,与已经落选的一家日本设计公司设计方案“春茧”进行再深化、比选、审定。近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又收到深圳市规划局通知:日本方案将被确定为实施方案。对此,李兴钢高呼不公,声称此事在深圳历来国际建筑设计招投标活动中绝无仅有,且将给深圳国际招标活动的公信力和政府形象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李兴钢说,“海之贝”方案的中标通知书已经下发,并且产生法定约束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其后进行的“海之贝”、“春茧”两个设计方案的深化、比选,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招标程序的规定,构成对原定招标条件和法定招标程序完成的中标结果的实质性推翻。 尽管29日就要到雅典参加参加奥运火炬传递和圣火交接仪式,但是,“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仍比较烦,为在深圳已中标的项目“海之贝”行将被废而坐卧不宁。去年底,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要分会场———深圳湾体育中心设计方案揭晓,李兴钢的“心水之作”———“海之贝”中标。

深圳湾体育中心选址于深圳湾滨海休闲带中段,占地约30.77公顷。承担“大运会”足球预赛、乒乓球决赛、游泳训练等比赛训练功能,赛后还将作为南山区群众体育锻炼及健身场所。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深圳市发改局于去年5月23日完成立项。

风云突变“海之贝”遭弃用然而,尘埃落定却又再起波澜。今年2月15日,李兴钢所在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突然收到电话通知,要求参加由深圳市规划局组织的会议,与已经落选的一家日本设计公司设计方案“春茧”进行再深化、比选、审定。

2月29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却又收到深圳市规划局的口头通知,“春茧”方案将被确定为实施方案。对此,李兴钢倍感意外,更感到不平与愤怒。他说,这种行为对整个招投标程序不尊重,违规也违法。

2月下旬,深圳市规划局“超常规”地组织了专家评审会。李兴钢说,在此次会议上,已经落选的日本公司方案“春茧”虽然经过深化,但仍被与会多数专家认为结构超大、体系不清、制作、施工存在极大风险,特别是造价之昂贵将无法预料和承受。

深圳市规划局专门就“春茧”方案的结构可行性问题单独组织了专家论证,结论是在其结构改为空间网架结构而非原来的薄壳结构、屋顶在靠近体育场部位断开加柱而非原来的一体化大空间结构的条件下勉强可行。李兴钢称,如果作此改变,“春茧”结构体系、材料、建筑空间外观效果已经发生颠覆性变化,这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设计方案。

■各方说法

1.李兴钢:原落选方案为何再上?

●质疑一:是否有干预评审、出尔反尔、崇洋之嫌?

●质疑二:无视招投标条件、程序和结果是否违法?

李兴钢说,包括始终参与“深圳湾体育中心”方案的招标、设计评审过程的深圳市规划局在内,之前并未有任何人对招标条件、评审程序等提出任何异议,而日本方案在落选后又被强行拉回来与中标方案进行比选和进行“最后的审定”,令人费解。

李兴钢说,“春茧”方案在深化比选后因存在致命硬伤和风险实际上已被多数专家基本否定。即使进行了第三次专家论证,结论也是在进行颠覆性变化的前提下勉强可行,在上述情况下,日本方案却依然被仓促确定实施,不能不令人蹊跷、诧异和震惊。

“由这件事,使我感到我们国家建筑设计招投标领域越演越烈的干预评审、出尔反尔等

不正之风、崇洋之风即使在以往给我留下良好印象的深圳也不能幸免;同时,对中国建筑师自主创新、自信自强之路的艰难坎坷和面临令人痛心的不平等竞争更有切身体会。此举不但让我为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莫名侵害而担心,更为在这样一个国际性招投标活动中无视招投标条件、程序和结果的做法遗憾,对所可能引起的恶性影响和政府信誉形象蒙受损失而感到担忧。”李兴钢说。

有关部门:弃用是为深圳负责

●弃用中标方案“海之贝”是否违法,需要按照法律法规认定。

●不会影响政府公信力,能留下更有“地标”性质的建筑。

深圳体育中心建设指挥部有关人士表示,指挥部确实于去年底给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下发中标通知书,“海之贝”方案被确定为中标方案,业已产生法律效力。2月份临时组织的评审会是由深圳市规划局牵头,再对“海之贝”、“春茧”两方案作比较,可能是规划部门认为“春茧”好。

专家:评审时多认可“海之贝”曾参加2月底评审会的专家刘文光、黄楠楠均不愿评价今年2月评审会的合法性。

李台然认为,弃用中标方案“海之贝”而选择“春茧”,不会影响深圳政府的公信力,反而是为深圳负责的考虑,理由是能为深圳留下一个更有“地标”性质的建筑。李台然表示“两个方案都非常优秀,肯定李兴钢的劳动价值,会在协调中体现李兴钢的劳动价值”。

专家:评审时多认可“海之贝”曾参加2月底评审会的专家刘文光、黄楠楠均不愿评价今年2月评审会的合法性。

刘文光说,“海之贝”方案造价低,占地较大:“春茧”方案比较简约,占地少,对项目所在地有利,但也存在造价高、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刘文光明确告诉记者,自己是非常支持“海之贝”方案的。

“当天的专家评审会共有9名专家参加,大部分和我观点相同”,刘说,政府在早有方案中标的情况下,再召开这样的专家评审会,最起码也是一种过失行为,是不正当的。但他也认为,政府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是从整个地区大的环境出发作出的一种再思考行为。 黄楠楠说,可能政府要考虑很多方面,作为专家,她认为两个方案各有优点。

律师:改变中标结果违法违约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军表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中标行为合法有效,除非经过法定程序,否则不能撤销。

李军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有关规定,深圳湾体育中心项目确属招投标项目。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李军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有关规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权向招标人提出异议或者依法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投诉,这是法定的途径。

第三篇:林肯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

林肯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

作为世界三大权威排名,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共评估了965所全球大学,结果基于过去5年全球100多个国家顶尖的75000名学者和40455家用人单位的同行评议,以及对全球最大论文数据库Scopus/Elsevier中过去6年1231万学术期刊和6630万论文引用的数据分析。

全球大学的排名竞争越来越激烈,所有国家的大学都在争夺最好的教师资源、科研人才和最好的学生资源。新西兰八所大学的排名,较往年比,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攀升。

林肯大学,排名319,去年是373名。 林肯大学始建于1878年,为新西兰历史最悠久的学府之一,是世界闻名的综合性学府,被QS评为世界五星级大学。

林肯大学是南半球第一所提供大学农业课程的大学,第一所开设景观建筑专业的大学,第一个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研究葡萄栽培和酿酒的科研机构,新西兰拥有最高的师生比例的大学,唯一以土地为基础核心的大学。

根据经合组织(OECD)一项研究显示,新西兰对教育的投入资金所占全国生产总值(GDP)和公共开支总和的比例几乎超过所有其他的OECD国家。

以上就是林肯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最新情况,各位学生如果想申请新西兰林肯大学,可咨询文都国际教育留学顾问老师详细情况。

文章来源于文都国际教育:http:///liuxue/20170726/10845.shtml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

第四篇: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50大学里没有德国的大学?

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专业覆盖不全上,那 MIT 怎么解释?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不在英联邦国家,那 ETH 怎么解释?说 专业排名高,不妨自己去看看哪怕是机械工程,德国大学的排名是不是如想象的那么辉煌,电子和计算机就别提了。产研结合=发不出 paper 都拿来当个理由说„„更别说日本,中国,一票欧洲小国,甚至北朝鲜都在榜单上有一些令人骄傲的纪录或进步,难道放眼世界,凡是搞排名的都是仇恨德国人的? 难道全世界就德国大学最委屈?

德国大学的现状是,拥有大量世界一流~二流的院校(看 top50 很难看,看 top500 可就风光无限了),但是缺乏顶尖院校,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德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模式所必然导致的。这一情况未必就是耻辱,但如果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必然意味着整个高等教育界的大改革——对,德国已经着手在做了。

影响德国大学在各类榜单上竞争一线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平均主义

这里一个是指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平均主义,一个是指学校内对学生的平均主义。

前者体现在: 缺乏对个别大学的重点扶持,官方资源过于平均地流入许多所一流大学,亦使得其中任何一所都缺乏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实力。这一点德国官方已经有所认识,并且 开始推行精英大学的计划。(其实真想拼顶级大学的话,有精英那么十所八所的力气,集中精力砸一砸 LMU 和 TUM,新一代的牛剑都砸出来了。)

后者体现在:学校给学生分配的精力非常平均,耗费了大量精力和中等学生死磕,一方面淘汰率极高导致中上等学生缺乏精力和底气自由发挥,另一方面师资大量花费在折腾中等学生到底过还是不过上面,缺乏对优等生的重点栽培。

不得不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全世界的顶尖大学,学生质量上的 reputation 都不是靠中等生打出来的,而是靠优等生„„许多顶尖大学给予优等生的资源之丰富是难以想象的,楼上许多说德国大学教育好的,我不得不说,对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德国大学的教育确实扎实一些,相对比较少出现“水过”的现象,毕业生更有保障,但对于有余力的优等生,其重点培养的力度远远低于一二流的美国大学。 平均主义的好处是,德国的大学生 in general 质量是不错的,这也是德企喜欢要德国毕业生的原因——相对有保障。

但平均主义的坏处是,顶尖的人才很容易就被虚耗掉,甚至埋没掉了。而一所学校要出成绩,总是要指望这些顶尖人才的作为的。 我想通过楼上一些同学的描述,大家已经能够看出来,包括一线投行在内的工作单位,要人是倾向于美国 ivy league+top10 这样的配置(最好的那些研究生院也有这个倾向,当然他们的 short list 和投行不完全重合),这里面一部分的原因是:那些投行和研究院要的是顶尖学生,他们在乎的是一所大学能把尖子生拔得多高,而不是一般的毕业生质量有没有保障。 2)自我封闭

总的来说,德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并没有太惨不忍睹。但相比于这个国家应有的学术实力,国际地位,意识形态来讲,就有点低得令人发指了。

国际化程度偏低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削弱德国大学的学术影响力: 2.1)语言不通 + 旧学制变态 = 国际生源不足 = alumni 网络在国际舞台上极其薄弱

语言不通这个没办法,学制这个现在德国已经在拼了老命地改了,真是可喜可贺。旧学制不仅仅是吓退了许多留学生,逼疯了许多留学生,最糟糕的是,导致德国的基础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博士)的衔接模式完全无法和国际接轨,严重伤害了国际学生参与德国科研,以及德国学生参与国际科研的热情。反倒是 post-doctor 这个级别的人才流动要上规模得多。

alumni 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了,令我惊讶的是,“国际化对大学的重要性”这么人尽皆知的事实,对德国很多大学生来说都不是常识。我不止一次在和很优秀的德国学生交 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仍然认为大学国际化仅仅是人才短缺的国家补充人才的方式,而不能意识到人才的全球流动本身带来的巨大积极意义。

2.2)晋升制度坑爹 + 年轻教授缺乏助力 = 对青年科研领袖缺乏吸引力 = 科研活力下降 + 后备力量薄弱

这 个(前一半)不是我说的,而是德国人,堂堂正正 LMU 出身,最后投身 MIT 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Wolfgang Ketterle 公开表示的„„K 教授当年被 MIT 看中,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起步上的帮助,使得他迅速搭建起需要的实验设备,并且做出了辉煌的成果。后来 K 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到德国和美国的科研环境哪个好,人家直接说了,美国的 AP 制度确保大量活力充沛的年轻人能够获得领导科研小组,自由选择课题的机会,同年龄段的德国科研生力军绝大部分没有这么好的机遇。当然机遇也意味着压力,实力强大的 K 教授喜欢 AP 制度,换了另外一拨人,又不会这么想了。

不 要说美国是怎样丧心病狂地用 AP 制度挖掘各国科研人才并榨取他们的价值,连近在咫尺的 ETH 也没有松手啊,稍微对科研圈里的动向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 ETH 从德国挖人下手有多狠吧?同样的,地处欧洲的 ETH 还能从美国吃进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但德国大学即使吃进来了,也腾不出位子留人家。在我的领域,我不止一次听到优秀的中青年教授表示“ETH 如果有机会去,非常值得考虑”,德国呢?目前还没有听到任何一所学校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这里面有经费的差距,但绝不止经费的差距。 2.3)经费短缺 + 思维惯性 = 不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 国际影响力下降 + 科研活力下降

关于经费很多人都吐槽过了,这里主要说德国大学的思维惯性。 很 多教授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他们不是没有好成果,也不是抗拒发 paper,实在是跟不上形势。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无论哪个领域,想加入国际学术交流,必须养成英语作为第一工作语言的习惯;同样的,学术交流 的主要媒介也是英文的学术期刊。德国有很多大学 paper 数不高,并不是像楼上有些人说的,做的都是工厂的东西发不出来(工业中使用到的技术,一般是比科研晚的,如果一个国家某个领域绝大多数的“科研成果”都是工业成果,那„„),而是还有大量的 paper 发在了德语圈子里。

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学校,文章喜欢发在本国期刊上,自己数得不亦乐乎,国际上基本搞不清楚数的都是些啥。很悲剧的是,德国很多大学也在干类似的事情„„虽然可以想象德语期刊的质量比国内的期刊高,但„„你发在那里,外人看不到啊!!!

除 了少数交流能力极强的组,大量的德国科研组都很习惯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德语圈子里玩,最多跟附近几个国家一起玩,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参与国际交流的欲望。其中 最无奈的工科,由于德国长期以来在工业上的领先地位,很多人甚至认识不到自己和世界前沿有差距,进而不觉得自己需要跟歪果仁玩„„ 而与此同时,英语世界的大学马不停蹄地组队出去满世界扫荡,传播自己的名声,吸取别人的新想法,把自己的毕业生卖出去,把别人的好生源买回来„„

我 可以想象,当年德国科研雄霸全球的时候,在德语圈子里玩是多么高大上的一件事。如爱因斯坦当年应邀去德国的段子所说:全世界才几个人读得懂相对论?可是, 他们中大多数都在德国。但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同,德语圈子再高贵,再严谨,再血统纯正„„也必须承认自己只是世界科研圈子里的一个分支,而在地球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今天,无论科研还是经济,都必须从自己的 comfort zone 走出来才能照亮前方。

3)差钱,但差的不光是钱。

楼上很多人都提到了,德国的大学不收学费,所以科研经费短缺 blabla。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然后发现自己大大地错了。谁家科研经费从学生的学费里出啊„„真要算起来,德国起码工科很大一块科研经费都找几家巨头公司报掉了,比美国 AP 们苦哈哈地投 NSF 宽裕多了。 钱差在哪里呢?或者不如问,美国大学抢了学生那许多学费,都花哪去了呢?除了奢侈的 gym 和 dorm(dorm 还是另外收高昂的住宿费的,花不了学校太多钱),除了傻闹傻闹的本科生活动,我能够回忆起的有几项德国大学不太花,但美国大学花得很爽快的开销: 本科生发 paper 的版面费; 学生开国际会议的差旅津贴; 招博士生时发放的安家费; 邀请外校 / 外国教授来访的费用; 举办 seminar 的 catering;

定期为研究生举办的,旨在促进跨组 / 跨学科交流的茶话会; 校内学术交流活动(poster session)费用和奖金; 各类奇奇怪怪,用于招揽学校心仪学生的奖学金; 宽裕的 administrative 人手; 完善的校园信息服务; „„

说句难听话,美国大学可能更懂得利用人的欲望和需求去刺激和推动人们去交流去工作。这些钱花下去,不是直接作用于科研的,但却极大地刺激了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相比之下,我德国的母校连给博士生们添个咖啡机都要挨骂„„

除了少数圣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想过好日子的。 除了少数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能够被一些特定的手段驱动的。

而美国大学深谙此道。 4)总结

你可以说美国大学功利,实际,奉行精英主义„„

但仍然没有办法否认,要催生“世界顶级大学”,必须执行这一套——本来就是么,所谓“顶级大学”,就是精英主义的东西,你要是真看不上这一套,就别盯着自己年年下滑的排名伐开心啊。 是挤上精英的赛道,还是做好原来的自己,是整个德国高等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选择。而且看起来,这次他们已经选好了。

关于题主的另外一部分问题——为什么排名不高,但工业和科技仍然很逆天,在前面我其实已经部分回答了,但在这里不妨再说得清楚一点:

首先,工业(尤其传统工业)不是单兵作战,它需要的是一个成熟优质的系统,和系统里大量靠谱的螺丝钉(人力)。比起单个精英人才,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质量更依赖大量的合格人才。德国大学无力冲进顶级的圈子,并不妨碍他们贡献出大批量合格的毕业生。 其次,工业技术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我开口喷自己母校“吃老本”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所以请原谅我用这样的委婉的方式说:除了积累成分很重的传统工业,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中,德国真的还如传统工业一般所向披靡吗?

第五篇:世界一流大学

著作

1 孙威《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 王琪 程莹 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家战略与大学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 钱理群 高远东 《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论文

1 冯倬琳,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第6期).

2朱善璐.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J].中国高等教育,2013,(第6期).

3张新培,赵文华.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联盟的组织管理特征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3,(第4期).

4 周凌.如何打造世界一流大学[J].看世界,2013,(第15期).

5 陈吉宁.全面提高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2,(第22期).

6希拉姆·拉马克里斯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加坡的经验[J].世界教育信息,2013,(第5期).

7郭婧.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会议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世界教育信息,2013,(第4期).

8刘育光.中国台湾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政策分析[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3,(第2期).

9刘春荣,李红宇.“质量”抑或“一流”:从“985工程”透视中国式“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性与竞争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2,(第1期).

10刘慧梅.休闲价值观与世界一流大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第y5期).

上一篇:手机常见故障维修下一篇:十佳歌手大赛流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