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文献综述

2022-07-23

第一篇:校园文化文献综述

校园节日 文献综述

大学校园节日文献综述 一研究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大学学生在卸下了身上繁重的课业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支配自己的校园生活。此外大学生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群体。这使得如今校园节日的形式与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校园节日作为校园文化的缩影,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塑造更加浓厚学校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等。 二,相关选题回顾。

根据目前查找到的资料可以发现,校园节日虽然是一个存在已久的校园文化现象,但是专门针对校园节日的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

(一)关于“校园节日”的定义。

1.蒋志群在论文《谈校园节日文化活动》①中将校园节日定义为:“ 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就是指节日期间, 大学生在校园领域内开展的特定主题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凭借的校园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制度, 所反映的校园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

②2.汤志华和曾小曼《论校园节日文化与大学生德育》一文,将“校园节日文化”定义为:“在较重大的节日期间,有学校组织,以大学生为主体,围绕特定节日主题而展开的系列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方式反映出来的校园价值观,师生的精神风貌等。”

③ 3.在方曙光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作用》中将“校园节日文化”概括为:“校园节日文化指学校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其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学生参与的文化体育、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二)校园节日的分类。

在汤志华和曾小曼的文章中将校园节日大致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由国际组织和国家设置的节日。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和植树节等。第二类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如汉族的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等。第三类是

[1]各具特色的校设节日,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文化周等。并且认为第三种文化节日最受校方重视,是校园节日文化的主流。

(三)校园节日文化的特殊性。

蒋志群指出校园节日与一般节日文化活动有共同特征,并将这共性的特征概括为四点:一是认同性,二是群众性,三是时间性,四是节日文化活动的独特性及复合性。同时又提出了校园节日的特殊性:“首先, 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 他们既具有青年的一般心理特征, 又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有较灵活的创造性思维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青年文化的创造性和超前性特征。其次, 学术气氛浓厚, 以育人成才为目标。在这

[2]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校园节日文化必须重视学术、高雅艺术、育人成才等精神方面的追求。”

(四)校园节日存在的意义。

“校园节日”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表现出各种各样具体的形式,在前边说过校园节日分为了三种,而前两种校园节日不仅仅在校园中有,在社会上也同样流行。所以在此主要就校园节日的第三类,即学校所特有的校设节日进行论述。通过对具体个案的分析,我们希望可以找到校园节日的共同特征,这里着重归纳出校园节日存在的意义(即校园节日的作用与影响)。

校园节日可以说是一个新兴话题,关于校园节日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2000年之后。并且近两年来成为热门话题,涌现出大批主体论文。首先是校园体育节。这个方面的文章有黄松峰; 朱林的《高校田径运动会改为体育④⑤节的可行性研究》。富嘉贞的《校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研究》。张卫军的《 以体育节取代普通高校传统田径运

思想 道德 教育》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会1995年第S1期 ① 《② 《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1年04期(总第337期) 广西社会科学院

③ 《当代青年研究》 2009年08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

④ 《体育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年02期 ⑤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动会的改革构想》方杰的《关于运动会融入学校文化艺术节的探索》等等。其次是校文化艺术节。有关校园文化

⑧艺术节展开论述的文章有《开展主题模式校园文化艺术节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郑毅;《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中

⑨快乐成长——校园文化艺术节有感》任永红等等。第三类是校庆。校庆可以看做是校园节日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对于校园精神的弘扬与学校价值理念的推广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许多知名高校都对校庆格外重视。关于校庆的

⑩学术论文与作品有:《挖掘校园文化弘扬校园精神——对校庆活动的几点探析》李茜;《香港理工大学校庆活动对1112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吴岸晶;《校庆的实然与应然——大学文化建构视界下的校庆探究》姬智明等等。

由以上文献我们发现校园节日之所以被学校大力推广与流行开来,与校园节日对学校产生的影响与其带来的效应密不可分。首先它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体育节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艺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陶冶情操升华艺术修养。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团队的协作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增强,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基础。再次可以将校园节日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最后是校庆的举办,学校的校庆一般会与学校精神的与价值体系的推广紧密结合。“通过校庆活动,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扩大学校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

13力,为学校未来的发展谋求更多的社会资源,以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五)校园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校园节日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二者是部分与整体,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想要了解校园节日,就必须了解校园文化是什么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校园文化的内含。

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校园文化的定义有诸多版本,在此仅举其中一个进行说明。陈于仲、李正华和钟黎川14的《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定义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表现为一定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这种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

以大学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等为物质基础, 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核心, 以具有大学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以及报刊、讲座、社团和沙龙等文化活动为表征。” 2校园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

15在田保传、陶国富和黄晞建主编的 《中国大学生百科知识》 中将校园文化分为了:校园精神文化、节日文

[3]化组织文化、生活文化、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等等。将校园的节日文化单独列出作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状分析以及趋势展望。

首先是关于“校园节日”及“校园节日文化”的定义,校园节日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种节日但更是一种精神与文化。在前文提到过的三种定义中,方曙光的定义较之蒋和汤的更加全面,但无论哪种都不能完全囊括校园节日的真正内涵,只是试图从校园节日的某些特征来概括校园节日的含义。而“校园”节日究竟是什么也只能从具体的方面如形式、内容与时间等等入手进行描述,没有办法有一个一致性的定义。

关于校园节日的类型,汤志华和曾小曼将其分为三大类。然而校园节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所以汤和曾的关于校园节日的类型划分并不全面。比如按是策划的主体可以划分为:校方举办的校园节日和学生策划的校园节日。按照是否是民族节日可以划分为:民族节日和西洋节日。按照是兴起时间可以分为传统校园节日与

⑥⑦⑧⑨⑩⑥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

4年01期

《体育科研》003年04期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

2《 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04期 中国宇航出版社

《 音乐时空》 2011年09期 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24期 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

11 《中华护理教育》 2011年04期 中华护理学会 12 《云南电大学报》 2007年04期云南开放大学

13 《挖掘校园文化弘扬校园精神——对校庆活动的几点探析》李茜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24期 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

14 《 理论与改革》 2007年06期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新兴校园节日。如体育节文化节属于常规校园节日,而动漫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就可以划分为新兴校园节日。按照是否有大型的宣传与推广可以分为:显性校园节日与隐性校园节日。比如端午节与愚人节这些众所周知的大部分人都去庆祝的是显性的,而四六级、期末这些大型的考试我们虽然没有把它定义为节日,但是这个期间,相关的话题会在学生中流行开来,用我们作为学生的方式去“庆祝”,会为考试而努力,这可以看做是校园的一种隐性节日。

民族节日对学生的教化作用来看。班华对民族节日对学生的作用进行了阐述,认为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一个

[4]重要载体,民族节日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家对于民族节日愈发重视,并将其列为法定节假日。民族节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正文将对民族节日对大学生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除了传统节日,西洋节日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魏绪涛曾探讨过感恩节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5]影响。那么西洋节日对我国大学生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产生怎样的问题以及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西洋节日值得讨论。还有近些年来随着网购的兴起,“双十一”和“双十二”这些网购节日会对学生的消费方式与和消费心理产生如何影响也将在下文中展开

第二篇:中国酒文化文献综述

湖 南 农 业 大 学 课 程 论 文 学院:

工学院

班级:机制专业3班 姓名:

学号:201040614312

课程论文题目:中国酒文化文献综述

课 程 名 称:中国饮食文化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中国酒文化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酒

酒文化

文化载体

一、中国酒的起源

关于中国酒的起源,晋代文人江统的《酒诰》中有段的介绍:“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这段话说酒的起源是由于把剩饭倒在桑树林,粮食郁积,久蓄则变味成酒,而不是由于某个人发明的。

那么酒到底是怎样、何时酿出来的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仪狄酿酒

仪狄是夏禹的一个属下,《世本》相传“仪狄始作酒醪”。公元前二世纪《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的《战国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但《黄帝内经》已有黄帝与医家歧伯讨论“汤液醪醴”的记载,《神农本草》又肯定神农时代就有了酒,都早于仪狄的夏禹时代。

二、杜康酿酒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杜康也是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杜康造酒”

经过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咏唱,在人们心目中杜康已经成了酒的发明者,也有了各种传说。

陕西白水县康家卫村,传说是杜康的出生地;河南汝阳县的杜康矾、杜康河,传说是杜康酿酒处;河南伊川县皇得地村的上皇古泉,传说是杜康汲水酿酒之泉。

三、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黄帝与医家歧伯讨论“汤液醪醴”的记载,《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但《黄帝内经》一书是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可信度尚待考证

二、中国酒的种类

中国酒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黄酒、白酒、葡萄酒、啤酒等。下面说说其各自的酿造工艺及其特色:

黄酒是中国的民族特产,也称为米酒,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其中以中国绍兴黄酒为代表的麦曲稻米酒是黄酒历史最悠久、最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以稻米为原料酿制成的粮食酒。不同于白酒,黄酒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20%。不同种类的黄酒颜色亦呈现出不同的米色、黄褐色或红棕色。山东即墨老酒是北方粟米黄酒的典型代表;福建龙岩沉缸酒、福建老酒是红曲稻米黄酒的典型代表。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按香型可分为酱香型、浓香型、兼香型、蒙牧型。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代表种类有茅台 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特曲、洋河大曲、西凤酒等。

葡萄酒是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发酵酿成的酒精饮料。通常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两种。前者是红葡萄带皮浸渍发酵而成;后者是葡萄汁发酵而成的。医学研究表明:葡萄的营养很高,而以葡萄为原料的葡萄酒也蕴藏了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这些物质都是人体必须补充和吸收的营养品。目前,已知的葡萄酒中含有的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大约就有600种。葡萄酒的营养价值由此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据专家介绍:树龄在25岁以上的葡萄树树根在地下土壤里扎根很深,相对摄取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也多,以这种果实酿造出来的葡萄酒最具营养价值。典型代表有:张裕、长城、王朝、威龙、香格里拉等。

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酒精饮料,是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饮料。啤酒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属外来酒种。1904年,中国人自己建造了中国的第一家啤酒厂—哈尔滨东北三省啤酒厂。啤酒是以大麦芽、酒花、水为主要原料,经酵母发酵作用酿制而成的饱含二氧化碳的低酒精度酒。 典型代表有:青岛、燕京、德国黑啤等。

三、中国酒与中国文化

中国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融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神祭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普遍遵行的礼法习俗。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要祭祀祖先,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敬仰。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勇士出征,要用酒来激励斗志;战士凯旋,要用酒来洗尘庆功。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酒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礼”和“德”。

酒礼突出体现在古代酒宴上,其中一些礼仪、礼节延续至今。如中国大部分地区还保留“三巡”的习惯,无论待客还是朋友相聚,首先要通喝三杯;酒宴上晚辈或下级要主动敬长辈或上级酒,敬酒时,晚辈或下级在碰杯的时候,酒杯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又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这些其实都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的礼仪要素,这是一种不成文但力量强大的礼仪。这些礼仪要素的重复、强化最终会对人在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酒桌上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以敬为礼、谦和礼让既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反过来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强化。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有独特的功效,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嗜酒豪饮,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自称“酒仙”,欧阳修自号“醉翁”,辛弃疾“总把平生入醉乡”(辛弃疾《添字浣溪纱》),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鹪鹩庵杂诗》)。

酒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文人借酒宣情、借酒言志、借酒浇愁,品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孟浩然“把酒话桑麻”,范仲淹“把酒临风”,苏轼“把酒问青天”。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轼有《前后赤壁赋》。“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萧统《陶渊明集序》);李杜诗文中,写到酒的,李白有170首(篇),占其诗文的百分之十六强,杜甫有300首(篇),占其诗文的百分之二十一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学史就会黯然失色。

酒后幻觉中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命得到升华的“超然”境界,成就了一批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大师的精典之作。酒给文人以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杜甫《饮中八仙歌》)。

总之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以酒为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中国的酒文化必能和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

第三篇:企业文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单位代码03学号080245514分 类 号C93密级

毕业论文

企业文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商贸学院管理系 工商管理

2012 年 5 月 10 日

文献综述

引言

21世纪的人才思想意识活跃,企业应该更多地要求员工用头脑创造性地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与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通过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精神,培育市场价值观,规范职工行为准则,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文化的力量、创新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和开拓的精神探寻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推动矿井的长足发展。

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和阿索斯、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80年代,对它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如企业文化的概念、要素、类型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等。

进入 90 年代以来,国外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展,企业文化研究在80年代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迅猛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 (1)企业文化应当把对人的研究,如何重视人,以人为本的研究放在首位,以区别于那种忽视人,以物的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2)企业文化应与企业经营业绩相联系,应把对市场环境的适应程度作为验证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志。(3) 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才能、领导艺术和风格,作为企业文化的研究内容。

2、国内研究现状:

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传入我国以后,我国企业界、文化思想理论界和社会有关

人士,逐渐开展起企业文化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活动,积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我国企业文化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的创建和形成过程包括是一个由浅及深的企业文化创建过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深度模式和共同的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于企业现代化。我国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探索时,莫不是出于企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开放化的今天,企业现代化的程度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国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都有明确的企业目标。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特色化。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学说、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三是具有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时代的鲜明表征。亦即追求和体现爱国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的时代目标。其中突出的两条经验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尊重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四是行业化与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模式。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的独立经济核算单位,所以,企业形态是各种各样的,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宗旨、重点、目标也就有不同的对象和内容。

总而言之,我国的企业文化研究缺乏严谨、科学、务实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在落实过程中又不能很好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广泛来看,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企业文化研究人才断档改革开放和中国进入WTO以来,我国的确涌现了一批有胆有识的企业家,在学界也有一批经济学者,对企业文化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述。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中,尚且没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门学院,经济类院校对于企业文化的教育也非常缺乏。甚至在各大图书馆中,也鲜见关于企业文化有着权威性论述的国内专著。这种状况从而进一步导致企业文化研究衰退,研究人员断档的恶性状况。

3、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六大发展趋势:

(1)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

公司进行联盟。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的现象。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2)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随着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

(3)将更注重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

(4)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海尔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给予不断鼓励,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度,责任感无形中得到加强。

(5)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升华出来,更重祸于人

著名学者杨振宁说:“2l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是中国超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况且,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

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所以,企业不能再受商业化的束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

4、总结

很多人说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花很多钱和精力,其实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的,很多公司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就是员工着装统一,印一些宣传资料。另外,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平时工作中时时刻刻、点点滴滴中体现,也不见得非得花很多时间专门建立企业文化,关键是企业应该花点时间想明白,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想明白了然后就结合日常的工作,传达下去,传递下去,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权汉川: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 2003

[2] 李 强:刍议中小企业文化建设〔J〕. 经济师,200407,179-297, 《商场现代化》2007年6月(下旬刊)总第 507 期

[3] 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 孙静,郑琳娜:《浅谈新创中小企业如何建设企业文化》,《企业观察》,2010

[5] 崔元丽,董瑞兴:《论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改革与开放》,2010.7

[6] 刘思强等,《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02

[7] 程全性等,《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3

第四篇: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社会的进步,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大学教育的支撑。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髓和灵魂,在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在增强院校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形成办学特色中,在培育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发挥创造力,从而实现院校发展战略目标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为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大学校园文化,它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所以,本次研究,从实地调查资料入手,来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一些建议。

二、主体: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渊源: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称学校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 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以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王林的《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内涵》中提到“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沃勒1932 年提出的。他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年青人体现出来的;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教师代表成人文化。两者常常发生冲突。到了20 世纪50 年代,研究校园文化的人逐渐增多,因此看出每一所学校都有一种娱乐亚文化,它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作用。我国自1985 年以后也有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对“校园文化”予以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 社会大文化就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此, 校园文化也是由这些方面所构成的。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环境与建筑的景观和特色以及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室内外的布置和氛围等。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教学及其各种管理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勤工俭学、科技制作等等。校园制度文化包括教学和管理制度及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文明公约、社团章程等等。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各部门的工作作风等等。

也有国外的学者Carson R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 超前于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

(二)关于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1. 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较高。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职工, 知识分子占多数。知识分子的文化素养相对于其他阶层的人而言要高; 即便是大学里的职工, 由于他们和众多的知识分子长期共处在一个较小的地域圈内, 彼此接触频繁、耳濡目染, 文化素养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2.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校园文化的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它具有特定的文化创造的主体、环境、方式与记录文化成果的手段, 而且还体现在它与社会文化或其它亚文化系统的交流过程中。正是这种独立性, 使得校园文化自成系统, 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演化和继承的规律以及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渊源。 3.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目的。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二场所。这决定了校园文化的教育性。而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在教育性上的区别, 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有意识的,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4.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选择性。大学校园提倡开放性, 它通过传授知识、发展科学而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它必然要面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进行批判地继承, 有选择地吸收, 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5. 饶国宾、刘剑斌等学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首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确定正确校园价值观, 弘扬高尚的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多样性。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引导着学校领导班子在实践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引导着广大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引导着莘莘学子奋发向上,努力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因此,学校决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6. 黄科认为校园文化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特殊的教育环境,因此校园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征为实践性。在校园活动中有目的、有组织地创造条件,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可使全校师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与价值,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精神。同时,可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社会知识和交际能力,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olborn T, Dumanoski D两位美国学者也持这种看法。

(三)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朱玲萍,庄小金,王征认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步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化。据调查,大学生当中,部分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少并非索取,部分人赞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也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由此出现了个人主义思想泛滥,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化,不讲原则,只讲实用,一切以有用性和功利性为标准,认为对自己有用的,就是好的;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前途,就是有钱就图”,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再受到推崇,花钱大手大脚,堂而皇之地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超前消费,追逐时髦,人际关系淡漠,或互不关心,或相互利用,相互攻击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存在。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作为单一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划一的文化整体而存在。

2.朱柏学认为它主要表现在: 1.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使个别学生接受网络上的一些消极的信息,使原有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倾斜。2.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和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完全跟着感觉走。3.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久而久之,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导致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对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3. 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念空虚。他们中有一部分已经失去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判断能力,甚至判断标准, 以至于失去精神支柱。

4. Downs A.认为当今的大学生道德水准下降。无需做深刻的透视, 不难看出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已侵入大学的肌体, 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和违法犯罪现象正侵蚀着被称作“ 净土” 的大学校园, 打架盗窃、赌博抢劫、凶杀吸毒、男女混居等现象在一些高校时有发生。

5. 大学科学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的缺失。大学要研究学术, 并以学术本身为前提, 不受外力支配以达到学术独立境界。但现在的大学似乎找不到科学理性和独立自主精神的踪影。在科学研究上, 功利主义盛行, 唯书、唯师的现象处处存在, 批判精神匮乏。更有甚者, 在堂堂高等学府中出现了同盗窃并无两样的剽窃他人成果的恶劣行为, 并以此骗取本该被良心谴责的名誉地位, 学术的神圣惨遭践踏,,令学术的前景令人担忧。

(四)对策研究:

1.范爱菊提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成效。目前, 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 而且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很少把这类文化活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 这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 削弱其作用, 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

2.彭萍提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反映着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信念,也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即便走出校门,师生也会为自己身为该校的一员而骄傲,会处处维护学校的声誉,为校争光。大学通过校训、校风、校歌以及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和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刻而长远的。

3. 高度重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在校园网上开辟“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建设网络思想阵地, 在网上唱响主旋律。

4.周钟铭认为大学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它包括办学特色、活动宣传、文体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也是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折射。

5. 要尊重个性价值, 彰显人文关怀。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教育与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最终目标恰恰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丰富人性的教育和自由完美的人格的塑造。人、人性是人的世界和教育世界最基本的概念, 它们构成了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

6.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一是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专职队伍; 二是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兼职队伍, 校园文化建设兼职队伍主要包括教师骨干和学生骨干两个部分; 三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队伍。

7.李静静提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大力开展各项校园文化中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融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创造自我的平台,促使广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善于创新。比如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科技活动、竞赛活动、娱乐活动等,培养其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最终能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8.国外的教育学家Jørgensen MS, Po ¨yry S, Huisingh D, Borup M,认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一定时期的校园文化总是借鉴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各种成果为滋养,社会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趋势,面对网络普及对校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合拍以发挥其感召力,要顺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络校园文化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其“隐性课程”的作用,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应做到:1.主动构建网络环境的安全管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2.利用网络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3.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校园正确的价值导向;4.充分利用网络本身的优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5.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

三、小结: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化和完善。而且不是一成而不变的,是动态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融通时代精神的精华。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培育校园里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文化氛围,服从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身心和谐、有创新精神、个性自由、人格完整的新时代大学生。

校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与文明的载体,对社会的文明与人类进步起着突出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四、参考文献:

[1] 郭安海, 郭英著. 校园文化建设[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23-25 [2] 朱柏学.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9,(02) [3] 占丽芳.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 2009 :42 [4] 王林.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内涵[J]. 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院. 2009,(01) [5] 刘巧芝,葛建伟,胡卸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微[J].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9,(01) [6] 陈秀华.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 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 2010:24 [7] Gerald H Gaither. The Multi-campus System: Perspective on Practice and Prospects[M] .New York: Stylus Publishing, 1999, :23-25 .

[8] Barbara Sporn. Managing university culture: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management approaches[J]. Higher Education, 2006,32(1) :41~61 [9] 赵玺,苟世祥,陆婧. 论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创新[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10] 吴永满.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11] 敬菊华.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4:36 [12] 刘登科. 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评《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7,(07)

[13] 杜志明,刘玉娥. 论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2,(12)

[14] 徐禄新. 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J] . 教育现代化, 2002 ,(10) [15] 陈秋燕.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 . 教育论坛,2004 , ( 4) : 43- 45. [16] 薛文治. 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J] . 中国高教研究, 2003 , ( 5) : 20- 22. [ 17] 李硕豪. 大学形成学术风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高等教育研究, 1997 , ( 2) : 70 [19] 朱立新. 论合并院校校园精神的塑造[ J] . 江苏高教,2004 , ( 1) : 100- 104. [18] 张文显. 把核心要素凝练当代中国大学精神[J] . 中国高等教育, 2004 , (1) [19] Carson R. Silent spring. Boston: Houghton Miffin, 1962. [20] Jørgensen MS, Po ¨yry S, Huisingh D, Borup M, Leskinen A, edi- tors. Inventory on cleaner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Hel- sinki: UNEP, UETP–EEE, IACEE, TEK, DTU, 1995. [21] 常丹. 合并后高校校园文化整合问题探讨[D].湖南:中南大学, 2006:30-35 [22] 梁建忠. 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5:37-42 [23] 彭枚芳,姜超. 如何建设高品位的高校校园文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07) [24] 刘德宇. 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198 [25] 杜晓红.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5:19 [26] 赵宏中,龚纯. 高校合并与校园文化整合创新[N]. 光明日报, 2005-12-19 [27] 王红. 高校校园文化的探索、建设与创新[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9,(02) [28] 潘崎峰. 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5:14-19 [29] 张喜桃. 论高校多校区条件下校园文化的融合[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0] Downs A. Up and down with ecology — the ―issue–attention‖ cycle. The Public Interest 1972;28:38–50.

专业:09社会工作 姓名:渠海龙 学号:0970148107

第五篇: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建设企业文化文献综述

姓名:曾小平 学号:08423202班级:08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摘要】中竞争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都受到严峻的威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非 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所以,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刻不小企业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一直都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它们在大企业的阴影下,举步维艰。当前在激烈的市场容缓,是中小企业发展和我国经济强大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本文对国内外的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资料和研究进行归类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供大家参考。

【关键字】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一 导言

中小企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说它是一个世界性的 课题,是因为不论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中 小企业那么,中小企业是如何界定的呢?中小企业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一方面它有决定自身本质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也有量的界线。确定企业规模。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界定标准范围的弹性,避免僵化,选用双指标较为合理。目前主要以企业资本金和从业人员数为准,只要任何一个指标符合规定划分标准,即可认定为中小企业。小企业标准为凡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3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800万元以下者为小型企业,非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2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者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标准:凡工业企业雇用人数10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下者为中型企业,非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5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下者为中型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突出,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部分,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石。

二 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动态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

美国加州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1984)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仪式以及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

海能(2006)认为:“企业文化是有关企业的、通过象征传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观念可以成为催化剂,使人类的潜能发挥出来。”(王荣成,2000)

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认为:“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重轻的因素。同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文化的哺育(((国家的穷与富)))。(罗长海,200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和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因此,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必须建立信用文化。”(刘光明,1999)

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的研究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由于国情和发展基础不同,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这些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大,

进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

.2国内研究动态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

郝镇华(2000)等主编的《企业文化论》一书写道:“不同于某些理论问题抑或具体实践问题的地方在于,企业文化研究本身把映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它所揭示的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问题,体现的是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作为企业管理理论中组织、管理文化的形态出现和存在的,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

罗长海(2001)编著的《企业文化学》认为,企业文化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的文化现象”。但“企业文化现象”又是各具特色的。因此,企业文化的第一个研究任务,就是把文化建设中,将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将更加受到关注;企业文化的独特性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和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陈耀,1995)

王勇(2003)等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使得企业文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人性文化、创新文化、速度文化、学习文化、团队文化等 观念文化以及扁平化、分权化、重性化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唯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其生命活力。(((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陈传明(2005)认为:在新世纪,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趋势:在理念文化方面, 被动性借鉴理念将逐渐为主动性创新理念所取代;在管理文化方面,将由传统的管理向知识化管理转变;就经营文化而言,竞争合作型模式将取代恶性竞争状况;在服务文化方面,以顾客为中心提升服务品质将成为每个企业努力的目标;在形象文化方面,专注于企业形象对外功能的局面将被打破,对内的功能会日益强化;在营销文化方面,将逐渐挣脱“营销+文化”的单一方式而展现营销行为本身的文化底蕴;

(二)关于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对策的研究

刘思强(2002)在《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初探》一文中指出传统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的特点:没有体现出人本思想,大多表现为个人权威、英雄主义;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市场上往往背离顾客;讲形式,但忽视内容;讲文化,但不服务管理。他指出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要摆脱事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创造以经营灵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要突破短期目标管理思想与硬约束、硬规范的管理方式,转而实现在长期目标的指导下,注重以塑造为主体的管理行为;要体现诚信,诚信是中小企业立业之本。

刘强(2007)等人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 特色的精神文化,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能为绝大多数员工信守的 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和经营战略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

三 结论

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应抓住目前有利时机。对外开放,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国际、国内的竞争环境,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经济利益的自主追求成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吸收传统企业文化精华,应正确地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信奉“诚信为本”、“薄利多销”的信念;遵守价实、货真、量足、守义的中小企业伦理道德;福好行德,周济贫民,吸纳古代丰富的中小企业经营哲学。借鉴西方

先进中小企业文化,应树立自尊、自信、自主的主体意识;树立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树立开放意识;树立忧患意识。同时,应抓形象,树品牌,培育企业精神、建塑企业共有价值观。总的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1 中小企业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2要招聘优秀的管理人才,并且要培训员工。塑造优秀的团队。3要有企业的标识,表达出企业的远景、使命、核心价值观。4 要有自己的品牌,注重质量,诚信经营。

四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周培红.浅析21世纪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2

〔3〕(美)威廉·大内.2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李庆善著.企业动力资源—企业文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5〕王成荣.企业文化.北京,中央广括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6〕罗长海.企业文化学(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8〕刘思强等.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02.5

〔9〕郝明道等主编.中国企业文化概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10〕王成荣编著.企业文化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陈耀主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12〕秦梦华.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构建方略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3.

〔13〕王成荣,周建波.企业文化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3〕郭向祥.浅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

上一篇:校园体育传统项目下一篇:校园文化节闭幕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