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脚长的路初一作文

2024-05-11

没有比脚长的路初一作文(精选8篇)

篇1:没有比脚长的路初一作文

没有比脚长的路初一作文

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题记

近日,读到了约翰的故事。他参加了一支由24人组成的探险队,到亚马孙河上游的原始森林去探险。原始森林中危险重重,随处都会遇到死亡的威胁。再加上热带雨林的特殊气候,有23人因为疾病、迷路或是饥饿等原因,不断得在森林中遇难。在悲痛和恐惧之余,约翰挺住了,他坚持到了最后,创造了生还的奇迹。

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是的,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更没有我们不能克服的困难。

路是走出来的。我们亲爱的祖国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从毛茹饮血的原始社会到漫长的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再到大放光彩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被侵略者称笑的“东亚病夫”到八国联军侵略的耻辱,再到壮烈的辛亥革命,再到“神七”的飞天、亚运会的盛况、世博会的成功……一切的一切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正在大踏步的前进,没有比中国更高的山!

一千多年前的贞观时期,唐玄奘只身到古印度游学,从长安出发后,他历尽了艰险,最终抵达了成功的彼岸。从中亚到阿富汗、巴基斯坦,从沙漠走过戈壁、翻过峻岭,从登上帕米尔高原到闯过铁门关天险……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玄奘克服了重重困难,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古印度迈进,最终他成为了第一个周游古印度的中国人。他渡过了滔滔不决的金沙江,穿过了杳无人烟的大沙漠,跨过了茫茫的大草原。他在用他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呐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或许,我们在生活中常被一些困难打倒,常被一些挫折击败;或许,望着眼前高耸的.大山,望着眼前不见边际的路;或许,别人的嘲笑与讥讽,别人怀疑的目光,会讲我没吓到。但是,我们应当立刻站起,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们证明: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不会被击倒的!

朋友,记住这句话吧: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长的路,在我们的脚下都微不足道;再高的山,在我们面前都无比渺小。不要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不要再去哀叹困难的烦忧,用自己的脚去征服一切的路吧!毕竟路是脚踏出来的,没有脚征服不了的路!

篇2:没有比脚长的路初一作文

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走路――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两个旅人,结伴旅行。路途中,遇到一条长长的山路,崎岖不平。如一条游龙,蜿蜒于群山之中。山间刮着劲烈的风,在二人耳边呼呼作响。如同招魂的恶灵发出的咆哮。二人吓得呆呆地立在那里,身体僵直,一动不动,如同死了一般。好一会儿,两人似乎都下定了决心。其中一个拄着手杖,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另一个,转了回去,不一会儿,他租借了一辆越野车,向山路开去。几天后,走路的那个人走出了那段山路,只是身心疲惫,衣衫褴褛。他的衣服被山间的岩石划出了一道道口子。可是那位开车前行的旅人,大家再也没见过他......

他,只是想快些经过山路,可是,这却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什么是快?“走路”,就比其他的方法慢吗?有些事情,也许只有“走路”,才是办法。

我的老家在乡下。有一天,看到家乡的人在用渔叉从小溪里捕鱼,我十分好奇。于是,叫上同从城里来的远房堂弟,拿起大人们用的叉子,学着他们的样子,到了池边。见到里面的鱼时而上升,时而下沉到视线所不能及的地方,我们都很渴望像大人一样,在这水池边“试试手”。一看到鱼,我们就立即把绑了绳子的叉子投过去。渔叉入水,发出“扑、扑”的响声。然而,每次当我们满怀期待地拉回叉子时,叉头上总是空空如也。一次次的失败,让我们不禁开始怀疑我们的办法。于是,我开始想着鱼儿“会怎么游”。也许,我们该向鱼的前方刺吧,因为鱼会向前游的......我就这样不停地想着,而我那位“愚笨”的堂弟,还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着。日渐西沉,当“聪明”的我始终百思不得其解时,惊讶地看到,堂弟正把刺中一条大鱼的渔叉,一点一点地拉出水来......

事后,我们因在私人鱼池中叉鱼而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然而,我与堂弟的做法,却引起了我的思考:“走路”,真的是慢的吗?

一年后的一件事,让我找到了答案。

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填空题,并要看看谁能更快给出正确答案。大致题意是:比较不同重量、不同数量的两组牙刷的轻重。为了达到老师“快”的要求,同学们拿出了“千奇百怪”的“估计”方法,然而,却始终没有一个人,能够肯定自己的答案。终于,一个“大胆”的同学站了起来,说出了正确答案。当老师问他是怎么做的,他的答案几乎是“吓倒”了众同学:“计算!”老师赞许道:“对!你们其他同学的方法也许可以找到答案,但没有一个人肯定自己是对的。只有脚踏实地算出来的结果,才既快又准!”

老师的一席话,让我顿时了结了一年的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有“飞机”“飞”不到的地方,有“汽车”“开”不到的地方,有“轮船”“游”不到的地方。但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没有“走路”“走”不到的地方。有时,“走”也许是最快的。

篇3: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直到两个月以后, 才彻底搞清了这支探险队的全部情况:在他们24人当中, 有23人因疾病、迷路或饥饿等原因, 在原始森林中不幸遇难;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创造了生还的奇迹, 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探险家约翰·鲍卢森。

在原始森林中, 约翰·鲍卢森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 饿着肚子在茫茫林海中坚持摸索了整整三天三夜。在此过程中, 他昏死过去十几次, 但心里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 继续顽强地垂死抗争。他一步一步地坚持, 一步一步地摸索, 生命的奇迹就这样在坚持与摸索中诞生!

后来, 许多记者争先恐后地采访约翰·鲍卢森, 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唯独你能幸运地死里逃生?”

他说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的话:“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小故事大道理: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脚, 就会有路。这就是支撑约翰·鲍卢森死里逃生的信念。

篇4: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一天,国王将四个王子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我打算将国都迁往美丽而富饶的卡伦。”

“卡伦离这里很远很远,要翻过崇山峻岭,要穿过草地、沼泽,还要涉过很多大河,但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国王说。

国王看了看他们继续说:“我决定让你们四个分头前往探路。”

四个王子都惊异于国王的决定,但他们还是服从了命令,带上充足的物品出发了。

大王子乘车走了八天,翻过四座大山,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地,他一问当地人,才知道过了草地,还要过沼泽,还要过大河、雪山。他想到路途如此艰难和遥远,于是停止了前进。

二王子策马穿过一片沼泽后,被一条宽阔的大河挡住了去路,望着奔涌的河水,他也掉转了马头。

三王子漂过了两条大河,却又走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漠,在茫茫的沙漠中,他不知所措,于是开始搜寻着回来的路。

一个月后,三个王子陆陆续续回到国王身边,将各自沿途所见报告给国王,并都再三特别强调,他们经历了很多艰难,也在路上问过很多人,也都告诉他们去卡伦的路很远很远。

又过了六天,小王子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他兴奋地向父亲报告——到卡伦只需十八天的路程。

国王满意地笑了:“孩子,你说得很准,其实我早就去过卡伦。”

几个王子不解地望着国王——那为什么还要派我们去探路?

国王一脸郑重地说道:“我只想告诉你们四个字——脚比路长。”

篇5:哲理故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那是一支24人组成的探险队,到亚马逊河上游的原始森林去探险。由于热带雨林的特殊气候,许多人因身体严重不适应等原因,相继与探险队失去了联系。

直到两个月以后,才彻底搞清了这支探险队的全部情况:在他们24人当中,有23人因疾病、迷路或饥饿等原因,在原始森林中不幸遇难;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创造了生还的奇迹,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探险家约翰·鲍卢森。

在原始森林中,约翰·鲍卢森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饿着肚子在茫茫林海中坚持摸索了整整3天3夜。在此过程中,他昏死过去十几次,但心底里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继续做顽强的垂死抗争。他一步一步地坚持,一步一步地摸索,生命的奇迹就这样在坚持与摸索中诞生!

后来,许多记者争先恐后地采访约翰·鲍卢森,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唯独你能幸运地死里逃生?

他说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的话: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篇6:经典朗诵散文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然而,学校竟然决定组织一次很阳光的活动---徒步20公里,从学校出发沿运良河到七里庄本网!一时师生雀跃,老早的就备好轻便的鞋子,单等这天到来。

集结号吹响了,八点零分。天照旧阴阴的,空气照旧湿湿的,凉飕飕的,有点小北风,却正适合五中校旗猎猎招展,那鲜红欲滴的颜色仿佛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未启程,我们已是热气蒸腾,豪情满怀。

校长振臂一呼,出发!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嘹亮的校歌,喊着铿锵的口号,浩浩荡荡,迤逦前行,穿马路,过大桥,上河岸。河岸全部是小碎石子铺就,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无数双脚踩上去,就成了一部雄浑有力的交响曲,它是在为我们呐喊助威么?河里的水全部结冰了,结成了一块巨大无边而平整闪亮的镜子,仿佛要映照出青春的面庞,它静默着,收敛了喧嚣躁动,收敛了浮光掠影,又仿佛在认真捕捉那镗镗鞳鞳的节奏。“斗志昂扬,我心飞翔!”队伍中有个声音开始领喊班级口号,嗯,是个女生,我掉转头一看,竟然是班里向来比较羞答答的一位,上课回答问题声若蚊蝇,怎么今天竟然可以如此大气,我不禁投上惊讶和赞许的一瞥。“斗志昂扬,我心飞翔,二十四班,乘风破浪——”其他学生立马异口同声用极为高亢的呐喊响应她,那么默契,那么心照不宣。

校长趁热打铁,回眸一喊:“跑两步,跑起来,跑起来”,校长坐镇,谁敢偷懒,于是更加精神百倍,队伍就又如一阵浪头奔涌向前。我趁着这群情激昂的当儿,赶紧停下,将他们矫健的英姿收入相机,将这长长的笔直的道路连同笔直的运河一起存入心底。一程又一程,一村又一村,不知越过了多少路口,不知经过了多少河闸,途中偶遇劳作的农人,施工的师傅,他们全都停下手中的活计,兀自端着工具,睁着充满好奇而又艳羡的眼睛,目送我们而去。而路,也随着我们的脚步寸寸延伸,我们走到哪里,路就伸向哪里,我们唱到哪里,道旁的杏树,梨树,苹果树就含情脉脉的陪我们到哪里。向远处望去,田野碧绿无边,小麦刚浇过冻水,土壤酥润。它们喝饱了,打着嗝,,开始在最严酷的数九天里蛰伏,修行,温度降一分,它内心的坚韧就多一分,风级增高一分,它骨骼的力度就长一分,雪下一分,它胚芽中的蛋白质就增一分。它憧憬的明年的饱满与金黄,为此,它向着世界宣言|:让雪来的更猛烈些吧。

“老师你看,到了!”顺着学生的手指望去,本网的尖顶已隐现树梢。“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才算走了一半,谁能返回去谁才是好样儿的!”我兜头泼了一小杯凉水。“老师你放心,路再长,长不过人的脚!”果然,被我激过的几个速度丝毫不减,而整个队伍的速度仿佛更是稳中有升,我们越走越欢快,竟比去路用时少了二十多分钟。

篇7:没有比脚长的路初一作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表明改革开放的信心无可动摇、步伐无可阻挡,再次向世界宣示:共产党人的激情与梦想长存,决心和勇气仍在

英国《卫报》不久前曾发文感慨,正像100年前的1913年,全球秩序变化的种子在2013年开始显现,不过现在的焦点是中国。

随着世人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落下帷幕,似乎是35年前初冬时节那次重要会议的历史共鸣,澎湃的改革潮音再次响彻神州大地。在改革声浪的上下激荡和交响之中,这次会议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而中国在新起点上的再次出发,也必将汇聚起改变历史的力量。

虽然一个表述的改变——如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性”变成“决定性”,或是一项制度的存废——如劳动教养制度,会引来众多关注。但要读懂改革,无疑需拉开更广阔的视野。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新思想、新论断形成,时间表、路线图划定,新愿景、新目标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宏蓝图,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起共识和智慧,更鼓荡起勇气和信心。

所有对中国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否认近30多年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也只要对中国稍有了解,就能看到未来改革的道阻且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预测,1个农民工变成城市居民政府要花2.4万元,2.6亿农民工哪怕1/10“市民化”就要花6300亿元,相当于中国2012年GDP的1.2%。这才是中国改革巨大成本的九牛一毛,从教育、医疗到住房、养老,哪个成本低廉?而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创新能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体制机制,更不是“靠人民币就能解决的问题”。

面对多元的利益格局、复杂的矛盾冲突、巨大的风险挑战,有人担心改革者的决心和勇气,有人怀疑改革者的立场和态度,甚至散布不敢改革、不愿改革、不应改革的言论。但正如总书记不断强调的,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除了横下一条心、杀出一条血路,没有选择;除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坚克险,没有他途。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高高举起改革开放的大旗,再次表明信心无可动摇、步伐无可阻挡,再次向世界宣示:共产党人的激情与梦想长存,决心和勇气仍在!

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行动最有说服力。改革开放之初,贵州省委书记曾以“拔河比赛”比喻包产到户的推广,“那一边是千军万马的农民,这一边是干部”,干部的认识落在了群众的后头;而为了说明盖楼出租并非“卖国”,深圳罗湖的干部都会背列宁语录: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35年改革开放的征程,无时无刻不需要与陈旧的观念、僵化的思想、冒进的冲动、小富即安的懈怠宣战。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无论简政放权还是调节收入,仍有部门、地方的利益掣肘,仍有保守、畏难的观念藩篱。方此之时,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难以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难以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既跟不上中央的改革步伐,更会有负于人民群众的期待、愧对历史赋予的使命。

篇8: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在父母忧虑的目光中,她一天天长大,因为不能说话,双手也不能做任何活动,只能呆在家里。对她来说,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看着姐姐趴在桌子上写作业,听姐姐大声朗读课文。

一天,她终于按捺不住想要学习的冲动,费了好大的劲,试图用脚夹住铅笔来写字。折腾了整整三个小时,累到所有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她终于可以在地板上画下歪歪扭扭的数字“1”。正当她无比兴奋之际,父亲下班回来了,一向迷信的他,发现了她在地板上写的字,认为这会给全家人带来噩运。她非但没有得到一句夸奖,反而被父亲恶狠狠地打了几巴掌。

擦去委屈的泪水,她没有放弃学习的欲望,只是从那次以后,总是要等到父亲不在家时,她才会练习写字。最初,因为动作不熟练,她学得非常辛苦,一个最简单的字,她都要趴在地板上,反复写上几十遍,左脚写累了,就换右脚来写,然后再换回去,往往写着写着,双脚都被磨破了皮,留在地板上的,是一行行带血的字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苦苦练习了一年之后,她的字迹已经变得十分工整,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了。

姐姐被她这种好学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每天都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悄悄教给她。一次,老师要求写一篇作文,姐姐想了半天,还是愁眉不展,实在不知如何动笔。这时,她自告奋勇,干脆替姐姐写了一篇。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姐姐把作文本交了上去。不料,老师看过作文以后,立刻大加赞赏,不仅拿它在课堂当范文朗诵,还在作文本上写下了鼓励的评语。

当姐姐把作文本带回家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自己的第一篇“作品”,竟然可以赢得老师的赞赏,这真像做梦一样呀!

从此,她迷恋上了写作,想办法借来一切能借到的文学书籍,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然后“拿”起笔来,在姐姐用完的作业本反面,不停地写啊写,有诗歌,散文,也有小说。

2011年9月,她凭借着一部自传体的小说《生命是刺还是花?》赢得当地最高荣誉的“Madan Puraskar”文学奖,在全国文学界引起轰动。她就是出生在尼泊尔的脑瘫女孩吉米雷。

上一篇:小学德育科研课题内容下一篇:高考物理功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