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01

筠连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精选5篇)

篇1:筠连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

筠连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

——筠连县青山绿水茶叶专业合作社创新经营模式探索

县委农工办 谢明生 罗 勇

筠连苦丁茶,从1997年在筠连研制开发成功发展至今,在苦丁茶市场中的份额已超过50%,实现了四个第一:面积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一、产值全国之一,市场份额第一。但过去市场管理不规范,加工规模小,质量不高。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对策,给苦丁茶制定了地方标准,将苦丁茶被评为全县的“四大文化名片”之一,并引导成立了筠连县青山绿水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核心成员5人,社员500人,联结苦丁茶基地3万余亩,辐射全县18个镇乡。目前拥有厂房面积2000平方米,有规范的生产车间、包装车间、化验室、评审室、储藏室等,有技术骨干150人,去年获国家质量信得过产品称号。合作社有米芽、精品王等8个系列产品,2007年销售产量达2100担,实现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带动农户4000余户。

一、合作社经营模式探索

合作社采用了“机制+基地+市场+品牌”联动经营模式,带领茶农开始走上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

(一)推行“二级法人”负责制,规范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合作社推行“二级法人”负责制,合作社的法人代表负总责,主要依靠合作社成立后带来的规模化效益,解决了个体所不能办的事情,如申办QS认证,参加外省展览,网上宣传,办各种证书等。同时集中了各社员的产品,按照专业化分工、企业化运作、统一销售、按股分红,形成了企业性质的经济实体,逐步发展为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合作社的核心成员是第二级法人,在合伙经营的基础上,按照划分的市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并对自身经营的产品负全责。合作社通过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严格会计管理制度,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强化财务审计,保证合作社内部利益分配制度的贯彻落实,既让社员享受经济实惠,又保证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合作社的经营收益与社员实行二次分配,具体方法是:提取利润的30%作为合作社公积金、公益金,用于扩大再生产积累,其余70%由全体股东按股分红。

(二)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以小基地带动大基地发展。

――经营模式:合作社+加工户+种植户+育苗户。通过这种合作形式,把分散在全县各镇乡的种植户、加工户、育苗户联系起来。分工负责,形成专业化生产。育苗户负责良种苗培育,确保全县苦丁茶产业发展所需幼苗。种植户负责按无公害标准进行苦丁茶种植,确保鲜叶的数量和质量。加工户主要研究制作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合格产品。合作社负责全面指导,维护苦丁茶市场秩序,做好苦丁茶产品开发,为社员提供引进、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服务,提供生产技术辅导、病虫害防治服务,提供产品收购和销售服务,提供市场需求、经济信息服务。

――基地建设:在大基地中发展小基地,以小基地带动大基地发展。合作社以合同维护各方利益,合作社与加工户签订合同,加工户代表合作社与茶农签订合同,今年与1200户茶农签订了合同,在全县5万亩苦丁茶茶园中,合作社签定5000亩优质的苦丁茶合同面积,合作社的生产资料来源有了保障。合作社虽然自身未建基地,但通过合同形式获得了小基地,再由小基地运作,从而带动全县苦丁茶大基地的发展。合作社对茶农实施最低价格保护,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确保茶农根本利益。今年上半年,苦丁茶鲜叶最高达80元/千克,均价达16元/千克,同比上涨25%,基地茶农人均增收达250元以上。

(三)合作社更新经营理念,划片负责开拓全国市场。合作社的重点工作研究市场营销,其开拓市场的方式是:面向全国,整合市场;分工负责,共闯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沾。2006年10月,经国家商标总局批准注册,“筠连苦丁茶”成为宜宾市第一个地方证明商标、全国第一个苦丁茶地方证明商标。合作社通过努力,获得了“筠连苦丁茶”商标的使用权。合作社5位核心成员常年在外,加强与各地客户联系,努力促成“筠连苦丁茶”产品上各大城市超市。为避免各成员的市场恶性竞争,合作社将全国市场按区域划分,建立全国营销网络。根据成员的约定,各自到划分的区域开拓市场。同时,合作社还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准备到国外参展,并已有产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合作社的“筠连苦丁茶”系列产品已覆盖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在各地已建立稳定销售网点,产品在国内同行业市场排名第一。去年销售产量达2100担,实现产值1200万元;今年预计销售产量达3500担,实现产值2000万元。

(四)合作社“四统一”规范市场,多渠道打造苦丁茶品牌。合作社成立后,立足于规范市场,打造“筠连苦丁茶”品牌。推行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使用商标、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对外销售“四统一”经营管理模式。一是统一生产标准。针对育苗户和种植户,合作社加强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特别是使用农药方面,坚持使用无公害农药,使苦丁茶达到无公害食品的标准,去年获QS认证。合作社严把产品加工质量关,按照筠连县苦丁茶地方标准,统一了苦丁茶的配方、制作流程,准备在筠连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建产房,统一生产,并在海南大学的协助下,建全国小叶苦丁茶圃。合作社有规范的生产车间、包装车间、化验室、评审室、储藏室等,有技术骨干150人,去年获国家质量信得过产品称号,正在申办国家免检产品认证。二是统一使用商标。合作社成员共同使用“筠连苦丁茶”地理商标和“QS”产品质量认证标识,以此逐步打造青山绿水合作社产品品牌。三是统一产品包装。合作社开发出普茶、一级、特级、极品等8个系列产品,并根据消费者意愿,设计了50克、100克、250克、20公斤、23公斤的包装,以满足市场不同的需求。四是统一对外销售。制定全国市场参照价格,统一全国各地销售价格,有效地防止价格恶性竞争。在对外销售中,如果出现区域市场旺季,由合作社统一调配供货,既保障了客户的货源,又使合作社成员的产品不会被积压,成员之间利益共享。同时,合作社着力拓展市场,加强对外营销力度。合作社在湖南、浙江、云南、上海等地参加营销展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8年6月,举办筠连首届苦丁飘香“茶王”比赛,聘请知名专家讲课等。

二、合作社经营模式带来的启示

合作社通过有效联合,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形成了“机制、基地、市场、品牌”互相联动的农业产业化全新模式,解决了五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解决了广大茶农无所依靠、企业无所适从的矛盾。由于苦丁茶是一项新兴产业,在最初发展之际,因市场的需求而导致产品的紧缺,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最高时一斤鲜叶达到150元,一亩土地收益可达2万余元。在价格疯涨的推动下,苦丁茶盲目发展,加工无序,无标生产,市场较乱。因此,少数人为了追求暴利,粗制滥造,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后,社会负面影响强烈,苦丁茶产品市场迅速萎缩,给茶农造成很大损害,在长达半年的时间,筠连苦丁茶产业几近崩溃。经过政府引导和筠连县苦丁茶协会的整合,到2006年才基本出现恢复发展。2007年,合作社成立后,合作社与苦丁茶协会联手合作,对茶农以保护价保护茶农的利益,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对内部强化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对外共同整合苦丁茶市场,避免市场恶有恶报性竞争。现在,筠连苦丁茶市场基本稳定,苦丁茶产业在开始恢复发展,农民又开始满怀信心地种植苦丁茶,筠连苦丁茶干茶对外批发市场价最高可达1000元/千克以上,产业和企业发展重新呈现生机和活力。

(二)解决了传统合作模式不稳定、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利益联结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核心,参与合作是农户对利益的共同追求,好的利益联结是合作社的生命力所在。合作社推行“二级法人”负责制,在合作的基础上分工负责,注重调动社员的积极性。通过新的经营模式,让社员努力开拓各自市场,谁的市场大,谁的利益好,市场开拓效果不理想的,负责提供货源,这样,实现利益共享,合作模式相对稳定。合则两利,分则两败,特别是通过市场整合,基本避免了市场恶性竞争,同时又解决了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单家独户无法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的问题,二是当前许多农村专合组织缺乏核心利益联结的问题。

(三)解决了合作社(企业)基地难建设、原料难保障的问题。过去,企业在基地建设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波动性,使得基地农户从业热情高低无常,企业生产原料基地稳定程度不高。二是由于企业在基地建设上抓法不力,农户认识程度不高,使得企业没有基地的支撑而难以正常进行。三是以种植业作为经营项目的原料生产基地,在市场行情看好时,原料产出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四是淡薄的诚信意识,影响了企业与农户的密切合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加工户+种植户+育苗户”的模式,并通过提前签订合同的形式,避免苦丁茶鲜叶市场时高时低,使茶农利益得到保障;促使合作社加强对茶农进行补助和培训,使茶农缺少资金、技术、信息的问题得到解决;促进茶农管护好苦丁茶,使合作社所需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保障;维护了各方利益,实现了合作社(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的紧密联系。

(四)解决了苦丁茶产品质量难控、品牌难升的问题。筠连苦丁茶产业在前期的发展中,存在散、乱、杂的局面。一是“散”。在苦丁茶种植初期,没有按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苦丁茶种植一轰而起,什么地方都种植。二是“乱”。由于没有大型企业支撑,也没有合作社来规范,加工苦丁茶的农户多,苦丁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三是“杂”。苦丁茶品种多,鲜叶质量难以保证,同时苦丁茶产品在市场上形成的品牌多,但在全国市场上叫得出名的寥寥无几。合作社通过“四统一”进行规范,在统一生产标准中,对苦丁茶适宜区域进行规划,在适宜区种植,解决“散”问题;对苦丁茶品种进行选育,统一良种栽培,解决“杂”的问题。在统一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统一产品商标,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对外销售,解决市场“乱”的问题。以此打造苦丁茶品牌,促进了筠连苦丁茶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别是以整体强化对市场拓展和对外宣传上效果明显,比如在2007湖南长沙中国商标节上,引起了轰动效应,筠连苦丁茶吸引了数千人前来品尝,展销产品一抢而空。2008年筠连苦丁茶“茶王”比赛,对“苦丁茶茶王”进行现场拍卖,拍卖价达到1.38万元/公斤,苦丁茶外在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五)解决了农村“小生产”与城市“大市场”的矛盾。过去筠连苦丁茶的发展始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小生产带动新产业,小产业应对大市场。具体表现是:茶农担心茶叶无销路,有了销路又怕价格低,茶农没有实实在在的保障;经销商对价格的高低无法把握,为了拓展市场,相互之间恶性竞争,苦丁茶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合作社成立后,最注重市场开发,真正提高了茶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把苦丁茶小生产者组织起来,通过组织多次培训,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弱势变成强势,从事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为茶农进入市场建造了平台,缓解了销售难的问题,促进了“筠连苦丁茶”的流通和增值。合作社初步制定了一个五年五个1000万元发展规划,即一年销售额递增上千万,五年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实现合作社、茶农的互惠互利,促进筠连苦丁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篇2:筠连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

三农论坛

加入时间:2010-3-1 16:31:38 驻马店农业信息网

点击:224 作者:陈惠娟

文章来源:作者来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近年来,如皋市把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充分发挥其促农学技、带农入市、为农争利、助农增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积极作用,切实改善了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一、主要成绩

截止2010年年初,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98家,成员45083个,其中登记在册成员22320个。合作社总数南通第一,全省前茅。带动非成员农户近8万户,成员出资总额2.18亿元,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13.74亿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5.32亿元,培训社员12.5万人次,总收入14.87亿元,盈余2.41亿元,盈余返还成员总额1.90亿元,占盈余额的78.84%。从产业类别看,种植业222家:其中,粮食类14家、蔬菜类81家、水果类26家、花木类55家、蚕桑类40家,其他种植类6家;畜牧业136家:其中,生猪类43家、家禽类76家,其它养殖17家;水产业27家;服务业13家。从组建形式看,由种养大户或经纪人组建的295家,由事业单位代表牵头组建的16家,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29家,由村干部带头组建的43家,其它形式的15家。从发展层次看,经国家、省、市及我市认定的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南通市级33家。

如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依托花木、果蔬、畜禽、蚕桑四大特色主导产业而建,在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等方面受到了广大社员的一致好评,在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带动了产业壮大和结构调优

合作社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健全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体系,初步营造了主导产业的壮大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良性互动的氛围。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如城、桃园为核心的12万亩花木板块,以白蒲、丁堰、林梓等镇为主的年饲养120万头优质生猪板块,以搬经、袁桥等镇为主的千万羽优质黄鸡板块,以磨头、桃园、九华、搬经、袁桥、石庄等镇为主的10万亩外向果蔬板块,以高明、雪岸、柴湾、袁桥等10个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蚕桑板块。

(二)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使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获得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如城镇孙庄草坪专业合作社带动892个农户,种植草坪2600多亩、花木1200多亩,户均收入3万多元,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2009年的12000多元,由原来的帮扶村一跃成为小康示范村,并辐射到周边镇村,带动一大批农户通过种植草坪脱贫致富。

(三)推动了品种优化和技术更新

合作社把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引进实验示范传播农业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如皋市利农优质生猪专业合作社通过优良品种引进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示范,社员饲养的生猪价格比其他农户饲养的生猪价格每公斤高1.2元,每头猪多收入130元左右,合作社社员养猪规模从成立之初的1.5万头发展到现在的近7万头。如皋市张仙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草莓新品种,举办各个种植环节的生产技术讲座,种植水平大大提高,同时套种刀豆等其他蔬菜,亩均收入5800元左右。

(四)发挥了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以前单打独斗闯市场的局面,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问题,既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效益,又培育了市场竞争主体,同时也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标准、操作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和农资供应,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推广提供了组织保证。下原九庄禽业专业合作社以保护价收购鸡蛋,饲料供应统一采购,一年为成员增加经济效益136.6万元,节约成本58.6万元。合作社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目前,全市仅合作社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有25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16个,其中如皋市利农优质生猪专业合作社“天盟”牌优质猪获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优秀品牌。

二、主要做法

如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政府支持、能人引导、农民参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政府“引导不参与、鼓励不包办、扶持不干扰”的基本准则,加快公共政策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运行质量,做大合作规模,扩大合作范围,做优合作品牌,提高合作效益,增强带动辐射能力。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行政强势推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会,专题听取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发展情况,并对如何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经常深入合作社了解情况,协调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经站明确专人负责服务指导。为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市每年都召开现场点评经验交流会议,促进合作社规范运行。每年都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训会议,让合作社负责人了解农业农村经济的特点、基本要求和方向,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让会计人员了解合作社会计核算内容和办法。几年来已培训12批次,参培人数5000多人。同时,积极组织合作社参加展销会、农洽会等大型活动,展示和推销产品,加强产销对接。

(二)加强规划引导,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

市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十一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其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00家以上,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5万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通过规划,引导各镇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促进主导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社”、“一镇一业”等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广泛宣传发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发展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声势,着力提高广大干群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其发展。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7月份的第一个休息日确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日,在繁华地段和办公场所显著位置张贴、刷写、悬挂宣传标语条幅,印发宣传资料,开动流动宣传车,在《如皋动态》连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知识,在市电视台播放专题片和流动字幕,切实营造学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浓烈氛围。

(四)构筑服务平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产业中弱势群体的联合,它的成长发展需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扶持。市农工办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主管部门,按照自愿参加、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要求,大力鼓励专业市场、加工企业和专业大户发挥自身优势,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选择如皋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如皋市吴窑齐富畜禽专业合作社、如皋市九庄禽业专业合作社、搬经镇宏如蚕桑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不同类型的典型予以重点指导和扶持,助推其做大规模,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合作社通过建章立制来强化内部管理和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合作社与社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市工商部门坚持解放思想热情服务,在合作社注册登记中,第一时间与农工办联合印发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实务手册》,既依法登记,又注意方便基层。市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上强化服务,两年来本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131.9万元。市税务部门根据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开展了调查研究,目前已拿出了花木生产、果蔬生产等方面的税收征管办法,方便了一些合作社的经营生产。农林、农机、供销总社等部门也从本单位、本行业出发,积极给予指导和支持。

(五)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积极引导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各镇(区)按照产业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列入对各镇经济责任制加分考核。对经工商部门登记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数50人以上,带动农户300户或种植业基地面积30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的,由政府一次性奖励5000元。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每年按照组织规模、联结程度和带动作用等在如皋全市评选10个优秀“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指导合作社编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扶持,近年先后有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申报,获得中央、省市财政资金扶持和奖励296万元,为合作社发展壮大增添了后劲。

(六)开展“四有”创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将合作社健康运行、规范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特别是2009年,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及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抓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上来。在全市开展广泛开展争创“四有”示范社和先进镇(区)的活动,要求各镇在发展达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明确提出:以镇为单位,社员百人以上的合作社数要达40%以上,达到“四有”的合作社个数要达到30%以上。各个合作社要在增加社员人数、增强辐射带动、具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经营状况良好并有一定的自身积累等方面狠下功夫,做大做强。对全市各镇(区)争创“四有”合作社和增加成员情况按月上报,并在《如皋动态》公布,2009年9月底开展申报评比,设立争创先进镇(区)奖和优秀“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并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根据各镇上报,开展竞赛以来,全市共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29617个,新增“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8家。应该说,在其他地区还在重点抓发展的时候,我市已把工作重点放在做大做强和规范化建设上,工作部署上又走在了前列。

三、存在不足和原因分析

近年来,如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总体看来,尚处于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十个方面:

(一)从外部环境层面看

一是用地瓶颈有待突破。合作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要建设临时性用房,虽然是按农用地处理,但不得兴建构造物。省政府对我们苏中地区指导价为650元/亩,但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部分农民惜地种粮观念根深蒂固,土地流转价格节节攀升,现在一般已达到1000斤大米/年·亩,约1500元/年·亩,偏高的土地流转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模化经营。

二是融资难题亟待化解。由于合作社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押或不被金融机构认可,社员难以进行融资,运作差的合作社无法生存,运作好的合作社难以壮大。涉及农业的银行有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等,有网点优势的为邮政银行和信用社,但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对象有严格规定。邮政储蓄银行如皋支行与市农工办联合发文,加大邮储小额贷款支农、惠农的力度,并推行“借五免一”的优惠,虽降低门槛,但利率偏高。

三是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我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有小麦、油菜、水稻、种公猪和能繁母猪,目前,只有一些生猪养殖合作社和极少数的稻米合作社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之列,而其他如设施农业类、禽业养殖类、水产和特种养殖类合作社还不能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阳光的普照,在某些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在遭遇风险后恢复生产的能力。

四是政策扶持有待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税收、用电等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或者政策虽出台但实际操作难,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尽管这两年政府出台了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但力度偏小、资金偏少。五是培训指导有待强化。农业科研及有关涉农机构与合作社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难以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系统的服务支持。合作社成员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合作意识不强等情况,必须通过加强培训指导予以提升。

(二)从内部运作层面看

一是内部运作有待规范。部分合作社仍以技术指导服务为主,实质性经营尚未正常开展;有的盈利能力不强,难以对社员进行二次分红;有的内部机制不健全、不民主,虽然订立了章程,但不按章程办事;有的虽设立了“三会”制度,但重大经营方针少数人说了算,农民社员主体地位尚未真正体现;有的系基层干部“拉郎配”,属于“被发展”,而非农民自愿,主人翁的参与意识不强。

二是合作规模有待壮大。我市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拥有成员低于全省的平均数,带动非成员农户的覆盖率不到30%。合作社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合,一部分相同专业的合作社各自为战,造成不必要的低级竞争,不能获得规模效益或规模效益被打折扣。

三是思想观念有待更新。宣传发动还不够深入,合作理念未能深入人心,农民自身的市场意识、协作意识淡薄,社员缺乏持续投资的意识和能力。大多数合作社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敢发展新项目,更不敢高薪聘请专家能人。合作社大多为村干部、能人或经纪人、龙头企业创办型,有的仍采取经纪人加农户的形式,社员参与管理意识不强,合作社在“组织农民闯市场、合作生产保质量、培养造就新农民、增收致富靠合作”方面切实发挥作用不够。对社员的服务尚处于统一供苗(种)、统一肥料、统一用药等浅层次方面,有的技术还停留在经验阶段,因而吸引力不够。

四是诚信氛围有待营造。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在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销售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工作机制。社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社员重权利、轻义务,重得益、轻诚信,重眼前、轻长远,市场行情好抵制合作,市场行情差依赖合作,使合作社的诚信度受到影响。对此,合作社无有力的约束措施。

五是总体层次有待提高。合作社的“能人”是相对于普通农民而言的,但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农民绝大部分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以“老、弱、妇女”为主,合作社社员文化水平和农技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和长远发展眼光,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合作社的产品大多为最原始的农产品,基本没有初加工能力,有自己品牌的更是凤毛麟角,因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推进举措

2010年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三周年,我们将深刻领会法律法规和政策意见的精神实质,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干部群众参与的热情,促进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江苏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组织形式。

主要目标:到2012年和2020年,全市入社农户加带动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60%、80%以上,工商登记率均达100%;100户以上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占总数的60%、80%以上;以镇为单位,市级以上“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占合作社的分别比例达到60%、80%以上;每年重点培育发展具有自主品牌、产业优势明显、经济实力较强、带动农民增收显著、运行规范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支持示范专业合作社努力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产生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基本原则:(1)坚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通过推动农户联合和合作为家庭承包经营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服务。(2)发展与规范并重。在发展中加强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入,多形式发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3)实现互利共赢。以谋求成员的共同利益为根本宗旨,把发挥创办人员的积极性与普通成员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保障合作各方的利益,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和发展合作社的积极性。(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用农民群众欢迎的方式方法,实行民主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培训服务,帮助合作社解决实际困难。

对照上述目标要求,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规范发展意识,坚持做到宣传发动常态化

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普法教育,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是合作意义宣传到位。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尤其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充分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二是政策意见宣传到位。市农工办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和上级有关扶持优惠政策,以及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与程序。财政部门及时公开财政扶持合作社的项目及程序。工商部门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件、登记手续等。税务部门宣传享受税务有关优惠政策必须具备的硬件条件、具备手续及具体实施流程。三是典型亮点宣传到位。进一步加强对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带头人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的宣传,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宣传组织农民闯市场、合作生产保质量、培养造就新农民、增收致富靠合作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典型,让社会各界广泛知晓一批品牌叫得响、质量安全优的知名合作社,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社会影响。

(二)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促进发展体量规模化

鼓励龙头企事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科技人员等各类主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继续扶持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抓住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引导农民进行资本联合,引导工业反哺农业,加大技术和设施投入。加快引导和鼓励合作社从生产领域向加工领域、销售领域等整个产业链拓展,从产品生产领域的“小而全”向规模化专业服务领域拓展,从农业发展领域向非农产业发展领域拓展,从在本地合作发展向合作开发利用外地资源拓展,从合作发展经济向合作兴办农村各项事业、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根据我市优势特色产业,择优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率先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引导和带动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今年各镇(区)以增加合作社成员数为重点,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提高带动辐射作用,以确保年底每个镇经工商注册登记100人以上的合作社占镇合作社总数40%的目标圆满实现。

(三)进一步注重量质并举,坚持做到规范运作,加快促进效益提升最大化

从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入手,正确处理好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的关系、发展与规范的关系,牢牢把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狠抓总量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合作社质的提升,积极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一是增强实力,激发活力。结合关于新农村建设和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社”、“一镇一业”的部署和要求,努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和发展活力。指导部分合作社在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成熟的基础上成立合作社联合社,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以项目为载体,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加工流通收益。通过促进纵向一体化经营,走“种、养、加、服”相结合的路子,扩大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巩固和增强合作社的市场地位。合作社切实增强市场开拓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实行生产投入品采购、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培训辅导与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商标品牌销售和利润返还“六个统一”,在让成员尝到甜头的同时,合作社自身也得到发展壮大。二是依法规范,建章立制。在国家法律政策的基础上,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着重规范合作社工商登记,规范内部的股金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产品交易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坚持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规范运作机制建设、收益分配制度的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三是创建“四有”,提升档次。围绕“有组织活动、有较大规模、有组织手段、有明显效益”的“四有”目标要求,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水平,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快构筑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确保今年如皋市级以上“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达到合作社总数30%、每镇创建的示范社不少于2个。今年,以镇(区)为单位,对争创“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镇设立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对10个优秀“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2万元、1.5万元、1万元。对年内获得国家、省、南通市“优秀”或“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称号的,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

(四)进一步突破瓶颈制约,建立健全扶持机制,加快促进政策激励制度化

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化解矛盾,有效突破制约瓶颈,尽可能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和方便。一是积极化解“用地难”。对设施农业、规模养殖、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项目用地,凡不破坏耕作条件的,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对高效农业建设中的管理、仓储用房以及配套服务等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其用地指标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置换方式取得,面积控制在农业项目用地规模的3%以内。合作组织兴办加工企业所需的建设用地,由国土部门统筹安排用地计划,积极提供用地服务。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充分发挥镇(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社区)土地流转服务站的职能作用,加快建立土地流转价格自然增长机制和财政补助奖励机制,制定实施承包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和片区指导价,切实促进土地高效、规范、有序流转。二是积极化解“贷款难”。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起规范运作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资金互助组织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广泛动员和积极支持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和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组建担保公司。积极探索仓单质押、农用机械、农作物收获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手段,鼓励农民或企业主以养殖水面使用权、经营承包权、经营林权、订单作质押进行融资。加强小企业贷捷通贷款、“公司+农户”保证担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和金穗支付通等载体建设,努力完善贷款运作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三是积极降低运作成本。税收方面,严格对照《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苏政发〔2009〕13)要求,最大限度落实相关税收减免政策。用电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果场、林场、蚕场、水产养殖、花圃(电加热)、苗圃、蔬菜种植、茶叶种植以及灯光诱虫、农田排涝、灌溉、打井、打场、脱粒、积肥、育秧、防汛临时用电、现代化或专业化畜禽养殖和孵化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流通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优先申领绿色通道通行证。四是积极防控生产和经营风险。严格落实省关于农业保险的各项财政支持政策,积极稳妥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在巩固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和生猪保险成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其它经济作物、养殖项目、高效设施农业以及农机、渔船渔民保险试点。按市场化原则尝试建立小额农贷保险,使农村信用社与保险公司形成风险共担的“三农”服务主体。

(五)进一步统筹各方力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促进服务指导全程化

篇3:筠连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全程农机化,实践思考

1 前言

近年来, 楚雄州农机部门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在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涵和效益, 以点带面, 突出全程农机化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 有必要认真分析研究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建设方面的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推进全程农机化的发展步伐, 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2 楚雄州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楚雄州总面积293万hm2, 境内多山, 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 辖1个县级市、9个县, 共有103个乡镇, 总人口268.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20万人, 是典型的农业州。全州境内耕地总资源17万hm2, 面积在1万hm2以上的大平坝有5个, 面积在1 000hm2以上的小平坝共有62个, 形成多个规模不同、独具特色的农业区域, 适宜不同农作物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和连片种植。全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万hm2, 高产稳产农田6万hm2, 2014年人均占有粮432kg, 农民人均纯收入6 357元, 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3 楚雄州农机化发展现状

3.1 农机服务组织基础较好

目前, 州、县、乡三级农机管理、推广、培训、监理网络体系健全, 截止2014年末, 全州有农机管理及科技干部475人, 农机推广机构11个/68人, 农机培训机构10个/85人, 农机监理机构11个/70人, 农机经销点333个/538人, 农机修理网点927个/1 595人, 农机供油点34个/65人, 农机专业合作社28个/827人, 社会化农机服务作业组织86个/886人, 农机户15.04万户/15.6万人, 各类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到16.2万人。

3.2 农机装备达到一定规模

到2014年末, 全州农机总动力达277.2万kw, 拥有拖拉机52504台、拖拉机配套农具21 802部、微耕机103 492台、农用排灌机械89 078台、机动喷雾机械4 284台、水稻插秧机253台、谷物联合收获机458台、机动脱粒机械77 406台、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89259台、畜牧养殖机械116 461台、农用运输车3 579辆、农田基本建设机械658台, 农业机械原值15.2亿元。

3.3 机械化服务成效显著

2014年全州完成机耕面积28.1万hm2、机播面积1.28万hm2、机收面积5.96万hm2、机电排灌10.05万hm2、机械植保6.79万hm2、机械初加工农产品96.3万t、农机运输作业量47 986万t·km。全州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6%。

3.4 农机投入和经营收入逐年增加

从2005年开始, 楚雄州11年累计争取并组织实施中央及省级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 争取补助资金1.8亿元, 受益农户7.5万户, 购买各类农业机械7.8万台套, 新建设施农业 (微灌设施) 建设面积3 000hm2, 拉动农民投入购买农业机械资金4.56亿元。2014年全州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6.86亿元, 实现利润总额2.94亿元。

4 楚雄州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4.1 农机专业合作社地位和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是当前农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建设和发展农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农机化发展水平, 代表了该地区的农机化发展程度。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资源共用、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运作模式, 采取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等服务方式, 将分散的机械组织起来, 为农户提供耕耙、播种、收获、植保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 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的需要, 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对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益, 促进增收节支, 有效解决农村粮食生产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矛盾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是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服务的主要载体。

4.2 农机专业合作社现状

近年来, 楚雄州认真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在国家农机补贴惠农政策推动下, 确立了“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思路。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努力, 全州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步较好, 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雏形正在逐步形成,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了全州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截止2014年末, 楚雄州在工商部门共登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28家, 拥有主要农业机械2 500余台 (套) , 库场 (棚) 面积1hm2, 固定资产6 800万元, 社员数量827人。2014年农机作业量6.5万hm2, 服务农户25万户, 经营服务总收入6 000万元, 创收1 200万元,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4.3 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

典型一:牟定县科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有社员280户, 有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成套播种设备、水稻育秧大棚、插秧机、收割机、机动喷雾机、谷物烘干储藏设备等新型农机300余台, 服务农户3 600户。2014年完成机插秧300hm2、机耕800hm2、机收500hm2, 经营服务总收入960万元, 创收250万元,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典型二:禄丰县金山镇科甲村委会以农民技术骨干为主体, 成立了禄丰县署蝾农机农技植保专业合作社, 入社社员256人, 农机户带机入社, 向合作社提供320多台 (套) 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喷雾机等机械。2014年该合作社共完成机耕2000hm2、机插秧800hm2、机收400hm2、机械植保防护800hm2, 经营服务总收入240万元, 创收50万元, 同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和成效

楚雄州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实践证明, 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 一是有利于解决目前农机发展中存在的“散、小、低、差”问题, 提高农机利用率;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实行农业生产规模化, 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三是有利于组织抢收抢种、抗灾救灾;四是有利于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 促进水稻机插、稻麦机收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五是有利于降低农户种田成本, 稳定农业生产。牟定县科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立足本职, 坚持走市场化道路, 连续四年在牟定县5个乡镇推广机械耕耙、机械插秧、机械植保防护、机械收获技术, 探索实践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整村推进作业的模式, 四年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000hm2, 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建设效果。禄丰县署蝾农机农技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实施的机插秧连片示范样板, 三年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 400hm2, 实现了2个乡镇9个村民小组机插秧技术100%全覆盖, 带动辐射了周边村社积极应用机插秧技术, 为机插秧技术实现连片作业、整村推进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5 推进全程农机化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5.1 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

多年来, 楚雄州农机工作扶持经费投入甚少, 导致农机化服务人员少、基础弱、待遇差, 工作手段不强, 难以达到推广手段现代化、技术培训规范化、示范带动基地化、项目实施程序化的要求, 与日益增长的农机需求和国家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相关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几经变迁, 农机推广工作人员变动大, 业务素质偏低, 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差, 已严重影响了农机化工作的发展。

5.2 综合机械化水平发展程度还低

目前, 楚雄州农机作业仅限于耕耙、播种、排灌、植保、收获、运输等主要环节, 农产品加工、养殖业、设施农业机械偏少, 作业地点主要以本地为主, 跨区域作业较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土地流转不稳定、土地不连片、农田不规则, 也影响了机械作业效率的发挥, 降低了机械使用效率。2014年楚雄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虽然了达到43.6%, 在云南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但与全国相比差距还很大, 与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要求差距很大。在主要粮食作物全程化农机作业中, 除耕耙、排灌、农副产品加工、农用物资运输等环节发展较快外, 水稻栽插、小麦半精量播种、玉米精量播种、田间中耕管理、稻麦机械联合收获、玉米联合收获、谷物机械烘干等环节相对发展较慢。

5.3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较慢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不够, 扶持措施不力, 影响了农民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和发展进度。从全州情况来看, 28家合作社中只有牟定县科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禄丰县署蝾农机农技植保专业合作社、禄丰县联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姚安县春茂农机专业合作社、元谋县新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有一定的规模和组织化程度, 其余的合作社管理松散、粗放, 组织化程度偏底, 管理人员和入社社员文化程度偏低, 缺乏企业运作管理经验。目前, 楚雄州全程农机化作业服务范围窄, 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全程农机化系列配套服务示范村发展模式探索不够, 整村推进规模较小, 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未能在农机大户或种田能手中较好地体现, 示范带动效应还有较大差距。

6 促进楚雄州全程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6.1 加快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要切实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 将农机化工作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落实全额事业编制和事业单位公益一类待遇, 消除后顾之忧, 确保农机服务体系“人不散, 网不破, 线不断”, 保证农机化工作能正常发挥职能作用, 挖掘发现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 收集整理农机大户取得的成功经验教训, 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标杆和样板, 发挥示范户“领着农民干、做给群众看”的示范带动功能。要抓好现有农机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及时充实农机专业知识, 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的能力。同时, 各级农机推广、培训、监理机构要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试验示范基地和为民服务的手段, 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需要。

6.2 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综合效益

要立足粮食生产和特色产业的需要, 优先发展主要作物、主要作业环节、主要生产领域的全程农业机械[1]。要重点推广水稻、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 在现有农业机械装备的基础上, 将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向薄弱环节农业机械重点倾斜、并累加给予其他扶持政策, 要重点鼓励和引导农户购置水稻插秧机、小麦条播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 满足粮食生产农机薄弱环节的实际作业需要, 为实现农业生产主要作业环节的全程化服务做好基础性工作。全州选择2~3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县、每县选择2~3个不同类型的示范乡, 结合产业特点, 开展农机化推广试点工作, 力争在示范点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 为全州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探索推广应用经验。

6.3 树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实现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的主要载体, 是农机科技推广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因此要持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 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 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通过树立典型, 总结推广经验, 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知识的普及, 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每个县 (市) 要重点培植扶持3~5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 要出台面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使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基层农机部门开展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的后备军, 力争2~3年内全州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实现耕耙、播种、田间中耕管理、脱粒、排灌、植保、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海琴.全程机械化配套与重点作业发展初探[J].农机科技推广, 2011, (7) :48-49.

篇4:筠连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生态茶园;改造;宁洱县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16-2

宁洱县茶产业的发展一直存在农村茶叶资源分散和茶企业多、散、规模小、弱等机制问题,曾经为追求产量、产值,而忽视生态问题,超标、超量施用农药、化肥,导致农残超标等问题出现,同时茶园环境也失去了往日的青山绿水。要创新茶产业运行机制,从小而散的个体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从而提高自身应变能力。就必须要有一个利益具得经济组织来管理,这就是要组建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按一定经济区域或以茶企业为主组建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

1 宁洱茶产业的基本概况

茶叶是宁洱县的支柱产业之一,经历届县委、政府大力扶持,已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全县11.4万亩茶园,涉茶农民4.94万人,分散于七乡两镇,但由于种植水平参差不齐,通过有机茶认证只有4826亩,占总面积的4.23%;绿色认证的茶园面积只有24608亩,占总面积的21.6%。有机、生态认证率低,不符合现代化茶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宁洱县有44个村茶园面积在1000亩以上,各种规模的茶叶初制所有168個。其结构是以千家万户分散投资种植为主,茶园单产低,茶园种植环境不适应现代生态学发展和现代人的需求,所以茶产业总体产值低,茶农、茶企业生存困难的问题一直困饶着产业发展。通过近几年的生态治理,部分茶园也有改善,效益好的综合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但大部分茶园亩产值在2000元左右,还有的亩产值只有300-400元,整个产业形成大面积、大产业,而没有起到大规模作用。而是由散、小、弱的茶企业拼凑起来,生产标准、销售渠道很难统一,产品与市场很难对接,加之近年部分茶农单纯追求高产,乱施农药、化肥,给消费者带来不安全隐患,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要有一个利益具得经济组织来管理,实现生态园改造。

2 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实施方案

2.1 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组建目的

为解决宁洱11.4万亩茶园中存在的面积大、规模小、效益低、环境逐年恶化等问题。按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村或茶叶企业牵头来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茶园技术推广、质量监控和科学管理,增加茶农收入,切实转变农村茶产业发展方式,使农村茶产业逐步走上现代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企业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形成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增强茶产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农村茶叶经济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法

组建农民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坚持“尊重群众意愿,适度规摸,达到有效控制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农民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的组建步骤:

2.2.1 宣传发动 通过召开村组大会,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普洱市关于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整合茶企业,推进我市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2.2.2 入社登记 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在宣传发动基础上,认真细致做好茶农入社登记工作。

2.2.3 建章立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普洱市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章程范文本》,结合实际,制定出茶农满意的《农民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章程》。

2.2.4 酝酿领导机构候选人 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酝酿提名村级农民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人员。

2.2.5 检查验收 各项工作准备就绪之后,农民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应向上级部门写出召开茶农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的报告,进行社团登记和工商登记。

2.2.6 选举挂牌 经检查验收合格,进行社团登记和工商登记后,村级农民茶业专业经济合作社召开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选举领导机构,由上级领导机关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向经济合作社授牌、授印,工商部门向经济合作社社员颁发营业证,经济合作社向入社茶农颁发经济合作社社员证,这样经济合作社即转入正常工作。

3 茶叶专业合作社与生态茶园改造工程建设的关系

3.1 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是生态茶园改造工程建设的农村经济组织

是为解决农村茶叶经济体制不完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发展方式粗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茶业科学管理,技术推广,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社员收入,使农村茶产业逐步走上现代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维护社员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而成立的。它是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以本村(或社)从事茶叶种植农户或企业自愿联合,本社内部不以盈利为目的,切实为社员提供生产、技术、信息、营销等方面的服务,转变茶叶生产发展方式,推进茶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有利于茶园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

以经济合作社为单位,整体规划完善茶园的基础设施,有利于生态茶园的改造建设工程的进行。

3.3 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是生态茶园改造建设的技术实施者或监督者

经济合作社是每个产茶村(茶区)经济的联合体,也就是对内、对外的一种经济体,它指导本合作社的社员、社员单位实施生态茶园改造,并对生态茶园改造技术的应用进行指导、督促。并监管其一些不良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如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不科学方法。

3.4 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是茶叶区域的经济联合体

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作为一个茶叶区域的经济联合体具有一定的法人资格,可以实施组织资金的融资,茶叶招商等项目,取到了一致对外宣传,整合零散茶资源,扩大规模,提高整体茶园的生态标准,比单家独户进行生态茶园改造更具可操作性、可行性,所以是实施生态茶园改造的组织保障。

3.5 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以茶叶生产标准化,改造建设生态茶园为出发点,实现茶叶生产化的目的

专业合作社以服务茶农、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为手段,并根据宁洱实际,创绿色高品质茶叶,打响宁洱普洱茶品牌,实现茶叶增产、茶叶品质提高、茶农增收。通过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社建设,增加了茶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应用农网信息增加了外界的交流合作。

3.6 生态茶园改造工程建设具有巩固、提升经济合作社的作用,生态茶园改造涵盖着低产茶园改造项目

就是说茶园达到生态的同时,也就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茶叶经济效益的提升,也就达到茶农增收的目的,这样整个茶产业都提升,巩固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茶叶生产的领导作用,同时也为更好服务茶行业提供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5197-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S].

篇5:筠连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

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 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 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形成的畜牧业组织形式。资本以股份为主构成, 牧民以股东身份共同参加劳动, 实现按资按劳分配, 权益共享, 风险共担, 自负盈亏, 独立核算。所有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合作社承担责任, 合作社作为全部资产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它以劳动合作为基础, 吸收了一些股份制的作法, 使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有机结合, 是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新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祁连县畜牧业由传统草地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 解决牧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 促进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引进和吸纳现代高效养殖配套技术, 达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目的, 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生产方式的约束, 引入先进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 建立一套全新的畜牧业经营管理机制, 为此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 结合祁连县牧区实际, 提出建立股份制合作社建设试点的建议。

1 建立股份制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1.1 组织牧民进入市场, 有效地保护牧民利益

股份制合作社克服了当前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势单力薄、规模狭小、难以进入市场的问题, 以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提高了牧民组织化程度, 把分散的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了牧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更有利于维护牧民利益。

1.2 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有利于牧业产业化发展

股份制合作社促使多种资源, 多渠道向牧业领域配置或流动, 将资金、技术、草地、牲畜等生产要素聚集于一体, 按市场要求进行优化组合, 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牧业经济结构, 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延长产业化链条

股份制合作社能有效解决单家独户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相连结的矛盾, 实现了“企业+合作社+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在联结牧户与企业、生产与市场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把入股牧户紧紧“捆绑”在一起, 不断延伸产业链, 使牧区经济转型升级。

1.4 通过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 有利于聚集“能人”优势

股份制合作社的建立, 促使一批致富能力强、善于经营的“养畜大户”加入, 成为合作社发展的骨干力量, 充分发挥“能人”效应, 不仅带动了牧民致富, 而且提高了牧民组织化程度, 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更有利于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牧民。

1.5 有利于加速畜产品市场流通, 提高牧民收入

股份制合作社有效解决了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产品销售难、牧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问题, 合作社从市场着眼, 积极与公司签定畜产品收购合同, 发展“订单畜牧业”, 不仅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提高了牧民收入, 而且加速了畜产品市场流通, 解决了畜产品销售难题, 极大地提高了牧民生产积极性。

1.6 有利于促进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

股份制合作社的建立, 一方面带动了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另一方面促进了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

1.7 有利于加快“品牌”战略实施步伐, 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股份制合作社根据本县海拔高, 气候严寒, 畜产品无污染, 属于绿色无公害产品的优势, 推出“祁连山”牌畜产品, 发挥品牌效应。

1.8 改变了牧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增强了商品意识

股份制合作社的建立, 提高了牧民组织化程度, 牧民生产的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 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不仅保护了牧民的利益, 也改变了牧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同时提高了牧民群众的商品意识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的意识。

1.9 有利于充分保障牧民利益, 促进牧业集约化发展

股份制合作社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 引进企业经营理念, 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 按资按劳分配, 权益共享, 风险共担, 自负盈亏, 独立核算的经营机制, 可充分保障牧民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 促进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1.1 0 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提高了牧民素质

股份制合作社通过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 及时把新技术传递给牧民, 强化牧民科技意识, 加快新技术推广速度, 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 牧民综合素质也将得到全面提高。

2 有利条件和可行性

2.1 有利条件

1) 符合国家支持生态畜牧业发展和富民政策的大方针。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稳定发展时期, 国家支农资金、新农村建设、科技富民强县行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良种补贴等一大批惠农、惠牧政策项目正在实施,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为祁连县建立股份制合作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优惠政策条件, 可获得多渠道项目支持, 为合作社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

2)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祁连县地处青藏高原, 是著名的“三河”发源地,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 广阔的内地市场需求, 为绿色、有机畜牧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机, 而股份制畜牧业合作社的经营特点、规模化和生产高效率, 有利于绿色、有机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为加快畜牧产品更新换代, 培育畜牧业经济增长点奠定坚实基础。

3) 农牧民增加收入, 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需求。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低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畜牧业经济已不适应广大牧民群众增收和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需求, 急需改变生产方式, 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养殖, 普及先进的高效养殖技术, 培育畜牧业经济增长点, 来增加群众收入和保护草原生态, 股份制畜牧业和作者建设正是顺应了群众迫切的增收愿望, 易于获得群众支持。

2.2 可行性

1) 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引入企业经营理念来支持农牧业发展, 利用股份制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活动在内地发达地区已推行近20年, 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实践证明股份制管理模式适合我国农村牧区实际, 有利于凝聚群众力量, 解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成功范例可为我们借鉴, 为股份制合作社建设和各项运行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

2) 采取科学的工作步骤, 规避失败风险。牧区草原、牲畜股份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能不分条件、不分区域、不分类型地“一刀切”强力推进, 而需要结合各乡镇实际, 自主选择、有序推进。先在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 群众基础好的村社重点建设和试点, 稳妥推进, 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引导推行以草原、牲畜等生产资料为主的股份制改革, 适度规模经营试点, 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县进一步推行。

经过对全县5个牧业乡镇、21个行政村合作社建设、村级领导组织建设、基础设施、群众基础、产业结构等综合分析调研, 初步选定默勒镇多隆村和央隆乡阿格村作为全县首批股份制合作社建设试点村, 上述两村具备的优势条件:一是两村村委会组织领导能力强, 群众威信好, 全力参与和支持股份制改革试点, 有利于做好群众工作;二是试点村合作社建设起步较早, 入社群众对合作社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和改进方面均有自己切身体会和意见, 有利于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抓住问题关键;群众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三是两村支农资金和山东援建等多项惠农项目正在实施, 推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无需做大的项目调整, 便于落实各项政府支持;四是多隆村牲畜结构以养羊为主导产业, 而阿格村则以养牛为主。多隆村代表祁连县牧区生产经营体制改革 (包产到户) 较早地区, 阿格村则代表国营牧场经营体制改革村社, 群众对规模化、集体经济的优势有一定认识, 易于接受股份制生产经营改革。

综合上述, 祁连县在牧区合作社建设基础上, 开展股份制合作社改革试点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加上政府予以多方面支持和项目、资金扶持, 建成1~2个股份制合作社范例将“水到渠成”。

3 建立股份制合作社的目的

1) 全面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 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合作社的建立将提高养殖集约化规模, 进一步优化畜群结构, 有利于巩固良种选育成果和消化吸收先进养殖技术, 实现畜牧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2) 实现畜牧业管理机制质的飞跃。引入现代化经营理念, 缩小与发达地区畜牧业管理体制上的差距, 促进本地畜牧业快速、高效、稳定发展。

3) 推进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股份制合作社有利于培育畜牧业经济增长点,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延伸畜牧经济产业链条, 实现牧民群众集体富裕的愿望。

4) 培养一大批思想先进、技术优良、善于经营的高素质新型牧民, 带动全县畜牧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型。

5) 为引进、推广、转化先进养殖技术和科研成果提供可靠平台, 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 促进产品升级, 加快畜牧业经济发展速度。

6) 为畜牧业发展拓展融资渠道, 为畜牧业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 加快本地畜牧业发展。

4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4.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牧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以理顺村级集体经济分配关系为基础, 以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 以明晰村级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和保障成员权益为核心, 以推进牧区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为手段, 按照“服务牧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 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入持续增长, 推动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2 遵循原则

坚持“建设一个, 成功一个, 循序渐进, 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牧民主体地位, 成员评定, 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共同受益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社施策、循序渐进, 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坚持典型示范、注重质量原则。

4.3 主要目标

合作社建设初期离不开项目资金支持, 需要政府及主管部门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 确保合作社在较短的时间内步入正常运行, 使群众利益得到保障, 利用3年时间完成股份制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 力争5年时间在全县所有乡镇建起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合作社。

5 股份制合作社试点需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5.1 合作社规模

根据该村入社牧户数量、整合草场等级和数量、现有基础设施条件综合考虑合作社初建牲畜养殖数量和规模, 力求养殖规模与基础条件相适应, 以保证合作社运行后能取得效益最大化, 确保入股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5.2 入股方式问题

为保证合作社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效益, 并获得高速发展的基础, 必须保证畜群结构最优化, 要求入社牲畜全部为2~4岁适龄母羊, 种公羊必须为2~3岁经鉴定一级以上公羊, 其它牲畜暂不入社;棚圈、草棚、库房等可以通过估价方式折算成货币形式入股, 每年按照基础设施折旧比例折旧, 直至达到使用寿命为止;草场入股依照草场等级标准折算成一级草场入股, 也可以以“作价归户时”单位人口占有草场数量和等级折算方式入股;合作社依据入股整合草场数量推算出合理载畜量, 确定养殖规模, 以便确定入股牲畜总量, 然后再确定股民入股牲畜数量;股民只用牲畜入股而没有相应配套草场入股, 则要在牲畜折算股金时, 扣除入股牲畜草场使用消耗, 以保障草场入股牧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由经营管理部门对当前畜牧产品市场信息进行综合评估, 整合的草场按照等级、产草质量, 入股基础设施评估, 制定出详细的股金折算方法和计算标准, 确定每股资金数额, 确保入股资产质量。群众入股标准包括牧民资格认定, 入股牲畜数量和质量标准, 入股草场折算标准, 基础设施估价标准等, 将上述入股生产资料按统一折算标准计算股金, 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 兼顾“多畜户、少畜户、无畜户”利益协调, 科学确定牧民入股牲畜数量, 最大限度保障股民平等获利。

5.3 股民利益保障问题

股份制合作社在建社伊始就应该将保证股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予以重视, 在建社初期将保证股民入社牲畜年收益只增不降作为出发点, 通过改善饲养方式, 引入先进技术, 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不断提高合作社生产水平, 增加股民收入, 提高合作社凝聚力, 带动更多牧民资源入社, 扩大生产规模。建设初期可借助国家优惠政策、扶持项目、技术推广项目等获得多渠道支持, 使合作社尽快步入正常运行轨道。

5.4 合作社经营管理问题

要使合作社正常运转并取得相应效益, 建立一支高素质管理团队至关重要, 鉴于本县牧区实际, 应由农牧主管部门抽调一部分经营管理和财会专业人员承担合作社管理工作, 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育村级管理人员队伍, 实现合作社向自主管理平稳过渡。在经营管理上尽可能培育经济增长点, 通过技术引进转化、优化畜群结构、科学设计养殖模式、强化内部管理等方式实现效益最大化。

5.5 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问题

当下可能培育的增收途径主要有:一是提高母羊繁殖效率。母羊关键繁育期饲养技术集成应用, 即母羊“2年3胎”繁育, 经过试验推广已取得成功经验, 100只母羊2年间传统养殖可产羔羊185只, 而采用该项技术2年间可产羊羔270只, 多产羊羔80余只;二是良种选育技术。合作社的建立可为品种选育技术推广提供可靠平台, 通过选育配套项目支撑, 将品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发展种羊经济;三是仔畜短期舍饲培育。利用合作社基础设施, 开展仔畜短期舍饲饲养, 集中出栏, 加快畜群周转速度, 增加出栏率;四是拓展市场空间。充分发挥合作社集约化、规模化优势, 利用畜产品市场规律, 集中营销畜产品;五是延伸产业链。有条件时可开办初级畜产品加工企业, 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加养殖效益;六是建设高端产品生产基地。发挥合作社集体优势, 积极开展有机畜牧业基地建设, 为高端畜产品市场提供优质原料, 提高效益;七是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建立饲料加工场、建设人工饲草基地、有机肥料草场施肥等途径, 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八是向管理要效益。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调整养殖模式, 创新管理机制, 引进先进经营理念,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实现效益最大化。

6 保障措施

6.1 政策保障

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拓宽扶持渠道, 改进扶持方式, 提高扶持效益, 在制定各项富民政策时, 优先考虑合作社需要, 在信用贷款、招商引资等方面予以支持。真正把运行规范的合作社作为扶持的重点, 通过政策扶持, 引导合作社向股份制合作社过渡, 提升发展质量, 让农牧民成员真正受益。

6.2 组织保障

股份制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由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负责组织领导, 成立县“股份制合作社建设”工作组, 负责合作社建设各项准备工作, 协助和指导乡镇开展工作。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合作社组建工作, 同时成立相应领导小组, 负责合作社筹建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群众思想宣传工作, 落实工作责任制, 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6.3 人员保障

县农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在工作安排时, 优先满足合作社建设人才需要, 抽调业务素质过硬, 工作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组成精明强干的工作组, 和村委会一道全程负责合作社筹建工作, 保证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各类人才需求, 确保合作社如期投入运行。

6.4 经费保障

县财政部门将股份制合作社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 在工作经费方面予以支持, 保证工作组和合作社筹建以及启动阶段的经费开支。

6.5 项目扶持

县政府在支农项目、山东援建、新农村建设、科技推广等项目建设中予以支持, 保证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强化合作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满足合作社生产和经营管理需求, 确保入股群众在合作社建设初期利益不受损失。

6.6 技术支撑

上一篇:编动物寓言故事200字下一篇:加人宿管部的自荐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