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课后反思

2024-05-13

五年级音乐课后反思(共16篇)

篇1:五年级音乐课后反思

五年级音乐课后反思

现在上高年级音乐课很没意思,为什么?学生兴趣不大,自顾自的讲话,讲他几句,还和你顶嘴,五年级音乐课后反思。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我也没听过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我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什么原因呢?可能是我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教学反思《五年级音乐课后反思》。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我想以后上高年级的音乐课也应该让它动起来,少坐琴凳多挪窝,让学生自己触摸乐器,感受音乐,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成为他们喜欢的音乐课!

篇2:五年级音乐课后反思

《故乡的小路》是小学五年级教材中的一首歌曲,表现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感受,怎么样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呢?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歌曲教学。

一、节奏

这首歌曲与以前所学歌曲最大的不同是歌曲中同时存在两种拍子,这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变拍子。我想让学生自己发现,于是在初听歌曲的时候,利用节奏游戏,我跟着歌曲拍节奏,让学生模仿节奏,然后让学生说出节奏型有哪些不同?最终,大家发现两种拍号在歌曲中是以小节交替的形式出现的。(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明白节奏的反复性)与此同时,老师弹琴,学生来伴奏,帮助学生熟悉歌曲,更好地把握这种结构上的相同性,为歌曲的演唱奠定了基础。

二、歌曲的意境

因为歌曲中乐句很相似,很多同学在歌曲演唱过程中都唱得没有什么变化,缺少歌曲意境的表现。我先让孩子们将歌曲按旋律分段,明白歌曲的前半段重在叙述,后半段重在抒情,歌曲的高潮在后半段。但是,后半段的这两个乐句在演唱中力度也是不一样的。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区别不同的力度?

我先让学生用朗读的方法体验文学朗读中的高潮。我先朗读,学生跟读,有些同学的处理是前一句强,后一句弱,有些同学处理是前一句强,后一句更强,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先强后弱,能更好地表现这种对故乡的意犹未尽的思念,先强再强,表现自己对故乡无比强烈的思念。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见解,接着说:“同学们,刚才是我们在朗读中的处理,音乐中的高潮不一样,它必须借助旋律来表现。我们想一下,歌曲高潮处的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怎么样的旋律才有助于我们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情?我们再来看这两个乐句的旋律,你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的处理能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最终,在我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一致认为先强后弱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演唱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创编活动

这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创编歌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小组合作精神。

篇3:五年级音乐课后反思

一、【教学过程】

师:“这是一首由森林小动物的鸣叫声组成的歌曲, 乐曲优美动听, 是运用各种乐器来演绎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在聆听前对作品向学生作了大量的介绍。) 在聆听期间, 课件播放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图片, 想以“音画同步”的方式提高学生聆听的专注性。

在两遍结束后, 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的小耳朵, 你们听出了有多少种动物在歌唱, 有几种主奏乐器?”

学生一脸茫然, 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师:“你听出了哪几种小动物在歌唱啊?”教师问一学生。生1:“老师, 我……没听清楚。”他摸摸头, 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

师: (非常无奈) 我们再听一遍, 这次还特地在关键处停了一下音乐, 又动用肢体语言和“必要”的补充介绍, 唯恐语言不到位, 学生不能全面感受, 以此强化学生的“听后感”。这一次特地找了一个平时发言还算积极的学生。

生:“嗯……好像有小提琴的声音, 又好像不是……我也不清楚?”

师: (随即迭生出了无奈与近似歇斯底里的索问) 你们怎么还没听清楚啊?老师都播放了好多遍了, 已经很明确了啊!……

生:一脸无辜的样子……

尾声:最后只好接着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听, 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最终没有完成预期目标, 整堂课在无奈反复的听赏中以失败结束……

二、【案例分析】

课后回忆课堂中失败尴尬的情景, 我不禁沉思起来, 《森林的歌声》欣赏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教师的指导多了, 学生的聆听少了

在这堂音乐欣赏课中, 作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我生怕学生难以听懂、理解老师的要求和引导, 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讲解、引导、激励孩子们的积极参与, 可是更多的是随潮流般“一边倒”的宣泄而没有真正的聆听、欣赏和理解。或者说是孩子们跟随着老师的指导“踏步走”, 而缺少了可贵的课堂细细聆听欣赏的时间, 到真正需要学生理解反馈表达的时候, 显得一无所知了。

(二) 教学的激情多了, 学习的静思少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老师所具有的是高涨热烈的教学激情, 一味地加大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而对学生的聆听、欣赏和理解的关注却不够, 给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少了, 缜密思维的空间窄了, 学生听不出效果、欣赏不到音乐所表达的蕴意。

(三) 欣赏的手段多了, 感受的时间少了

在教学组织中, 为了能使学生加深欣赏的力度, 理解音乐表达的丰富蕴意, 我采用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 但是课堂效果的变味让我大跌眼镜, 不知所措。仔细想来, 我越是用上了丰富的教学手段, 挤占学生的时间越长, 学生感受内化的时间也就越少,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感知感悟, 又何来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 知识的分解多了, 意境的完整少了

欣赏教学中, 我把知识进行了分解剖析, 其本意是让学生更简单明了地欣赏曲目, 听懂乐曲, 加深感悟理解。殊不知, 割裂了音乐的整体之美, 破坏了音乐整体意境, 因而出现尴尬失败的课堂结果也是不难理解的!

三、【教后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 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而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带领的作用。《森林的歌声》一课原本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赏听时有所帮助, 获得准确的音乐审美体验, 结果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局面。从这堂课的反思中, 我也认识到为了能有效达成课堂目标, 可以从下述途径入手, 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欣赏之美, 培养起有效欣赏的综合能力。

(一) 应重视音乐作品的完整意境之美

任何艺术品都具有完整性, 任何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音乐的赏析过程中, 我们不能仅仅注重理性的分析, 把音乐肢体从乐句、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各方面进行“大卸八块”, 而忽略了完整的作品才具完整的艺术形象这一音乐审美原则。在欣赏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音乐作品实际、根据音乐作品表达的整体意境之美, 来进行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 保证音乐欣赏的完整和谐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音乐的魅力来自于情感交流的和谐与融洽。音乐课堂中具有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最重要的是追求师生与作品之间的和谐完美——让学生通过仔细聆听理解音乐的情感性。在课堂上,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艺术不能容忍说教, 审美不能依靠灌输”。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 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 自然地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诚然, 必要的讲解也不能少, 但更要注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音乐本身, 因为好的音乐作品是“听出来”“唱出来”“奏出来”的, 而不是“说”出来的, 也不是用课件“演”出来的。

(三) 应关注学生欣赏的完整感受之美

对于欣赏音乐作品, 我们要指导学生像欣赏别的艺术作品那样, 追求艺术欣赏的完整完美的感受, 即对整个艺术作品的具体、圆融、完整、充实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享受, 不能聆听到音乐作品的哪句旋律、哪段乐曲或者是哪些节奏韵律等就要求学生强为感悟、生硬地说出自己的欣赏感受。因为这样的欣赏和表达是欠缺不完整的, 是片面孤单的, 是狭隘单调的。

因此,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 作为教师, 应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表达出整体的感觉和领悟, 甚至有时可以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悟, 表达时既可允许学生通过语言传输意蕴, 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肢体语言、节奏态势等来传输, 不必拘泥于某一表达方式。

(四) 应调动师生探究的完整协调之美

篇4:音乐课后反思探讨

关键词:教育;音乐;课后反思

一、反思先进的教育理念

随着音乐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音乐课改使音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生活,走出学科本位,实现了教与学的变革,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新课标倡导把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但过于淡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意境、活动氛围的创设上,学生们或编创、或律动、或探究,人浮于课,结果却没能很好地掌握教材上的歌曲。在这点上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二、反思教学中对音乐学科本体功能的认识和把握

音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只能通过音乐的手段来实现。课堂上运用一种学科和领域的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素养,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时,却出现一些偏差: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现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成了喧宾夺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并未真正注意音乐并使用音乐,只是在营造一种积极踊跃的气氛,但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学生的描述、表达和表现并没有围绕着音乐的要素,他们的语言更多的是文学,而不是音乐;课堂活动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这样的音乐课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音乐的本体功能和学科特性,到最后学生也没有准确地掌握一首歌曲和学会欣赏音乐。这种状况说明我们对音乐本体价值和教育功能认识模糊和体现不平衡的现象。教学中对音乐的体验和把握应贯穿在活动的始终,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不能舍本求末,这点也应该值得我们反思。

三、反思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課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允许学生标新立异,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把学生的独到见解记录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四、反思败笔之处

审视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分析,把教学的败笔之处,记录在课后反思中,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只有注重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作用,牢牢把握住音乐审美情感这条主线,才能提高音乐审美目标的达成。

五、反思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否准确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自主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其真谛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挖掘他们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潜能。在自主学习与交流的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文化与知识技能已不是学习的最终结果,而收集、实践、交流与探索这一自主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学反思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提炼,发现问题,学会研究,积累经验,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己成长。

篇5:五年级音乐课后反思

音乐课是今天早晨的最后一节课,该放学了,可是迟迟不见吴思远回来。过了大约十五分钟,音乐老师才把他带他回班,我忙问是怎么回事,老师只是很生气地说:“太不像话了,我就没有见过这样的学生。”“他做了什么坏事?”“没法说,气死我了。”我看到音乐老师气得满脸通红,想说什么又似乎很难说出口,一时我也不知道这个吴思远到底做了什么,能让老师这样生气。

中午午休时间到了,我决定利用这个时间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这之前,吃饭时已经有同学告诉我,吴思远在这节音乐课上说老师的坏话,到底说了什么坏话,我一定要调查清楚。

大家都去午休了,教室里只剩下了我和他,看到我把前后门都关了,他收起了脸上我常见的满不在乎,低着头站在我面前,我说:“现在没有人了,你能不能告诉我,今天音乐课上你说什么了?”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

他依旧低着头,时不时地用眼角瞟我一眼,但是不说话。

“说吧,没关系。”说这句话时,我也在心里设想了很多答案,到底会是什么话,让音乐老师和他自己都说不出口?

终于,他在嗓子眼里嘟囔了一句:“我说音乐老师穿的衣服是纱的,能看见里面的内衣,一弯腰,我看见内裤也是黑的。”

原来如此!

站在我面前的还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孩子吗?他的脑子里到底想的是什么?我能想象得到在音乐课上,他说这句话时的神态,一定是坏笑着,指指点点着……看着他,我有一种陌生的感觉,一时之间,我不认识他了。

我给他搬了个凳子,让他坐下来,我想走进他的心里去看一看,我问他:“你怎么会关注到别人的内衣内裤呢?给老师说说?”看到我并没有大发雷霆,他稍稍有点放松,不像刚才那样拘谨,他说:“我的表哥经常给我说这些,我跟他学的。”“表哥?他多大了?”“我的表哥比我大五岁,有时候我家里没有人,我就和表哥一起玩,我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大人都不在,表哥就带我在家里看录像。”“什么录像?”“就是那些不穿衣服的录像。”

天哪!我的内心翻江倒海,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个孩子,竟然这么小就已经接触过如此的画面,如此的场景,这让我说什么好?人们都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这张白纸上,已经画了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画上的图案,现在我该怎么办?面对他,我陷入了沉默。

我的思绪一刻不停,想到了他的家庭,他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妈妈比爸爸大将近十岁,父母感情不好,近五年来一直在闹离婚,爸爸有时呆在外面就不回来了,他妈妈有一次让吴思远将近一个星期都没有上学,带着孩子去妇联上告,带着孩子去华山要寻短见。在平时,孩子的学习是爸爸在管,妈妈几乎不过问,如果有段时间父母闹得比较凶,那孩子常常是自己定闹钟起床,自己在外面买早点,自己管自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有问题是正常的,是可以想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现在思想里的一切东西,都是这个家庭的必然产物,不管他的父母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作为老师,我可以去教育孩子,我也可以去影响他的父母,但是,我无力去改变现状,现实点说,我无力让这个孩子在一个正常的家庭氛围下生活,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对他说:“作为一个男孩子,老师希望你做一个堂堂的男子汉。第一要刚强,第二要宽宏,第三要进取上进,第四要自尊。今天你做的这件事,你之所以不愿意对老师说,那是因为你自己都觉得你说了不该说的话,你做的事不是一个真正男子汉的行为,作为男子汉,我们的所作所为要能拿到阳光下晾晒,如果整天说的做的,都是阴暗的,见不得光的事,你的心灵必定也没有透进阳光。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心灵是不会感到快乐的,对吗?”他肯定地点点头,告诉我,他的好朋友鲁焯蘅最近不愿跟他玩了,就是因为鲁焯蘅的妈妈说吴思远会把他的孩子带坏的。“每个人都想在集体中得到他人的尊重,有更多的朋友,但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前提是要自尊,说简单一点,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要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心存高远的目标,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你交往,同时,要学会对不好的东西说不,要抵制诱惑,不该说的,不该看的,不该想的,坚决不说,不看,不想。”他在我面前点点头,表示愿意照着去做。其实我的心里知道,人最难改变的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单凭这一次谈话,要想彻底的改变他,是不现实的。还需要做很多很多。

第二天,我把孩子的妈妈请到学校长谈,听到孩子思想深层的东西,这位母亲泣不成声,她说:“孩子现在能成这个样子,跟我和他爸爸有很大的关系,我现在真后悔。我自己人生已经过得很不幸福了,我还影响了孩子。让孩子这么小就接触到了他不该接触到的东西,我真是个不称职的妈妈。”她还说她要努力给孩子一个平静的家,如果孩子的爸爸真的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她也愿意放手。应该说,这次和他母亲的谈话是比较成功的。后来,我还和他爸爸进行了一次谈话。对父母表现出来的痛心我感同深受,当听说孩子的问题的时候,他的父母都表示愿意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理性地思考自己对待家庭的态度。

【反思】

再次提起这件事,我的心中还和当天一样五味杂陈,我不由得想起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他们所经受的来自于内心的人性的诱惑和来自于外部的诱惑,又何止九九八十一个,让孩子健康成长,说说容易,做起来何其难!父母要注意什么?朋友要交往谁?老师要怎样引导?铺天盖地的媒体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以上问题,每个大人是不是都应该驻足深思一番。

中国的教育,对性教育一直是规避的,隐晦的,而孩子接触到的一些影视作品,却是开放的,张扬的,这种现实存在的矛盾,就使得一些孩子好奇心更重,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更多的吴思远。

吴思远的现象,是个个例,但其折射出来的思考,关于家庭的,关于性教育的,却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每位教育者、父母深思。

篇6: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反思:

这都得益于我校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在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中使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断提高,才能在最短时间内作出有时效性,实用性强的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在集体教研活动和校推门课、研究课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在“四项精炼”、“三个反思”中形成了课前二次备课、课后反思的良好教学研究习惯。运用现代教学思想主动调整旧教材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教学目的;这次尝试,使学生获得了欣赏音乐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了解了更丰富的世界艺术遗产,为其今后享受音乐打好基础。

(二)同行意见:学生对音乐课充满兴趣

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这首要得益于学生在音乐考察、研究活动中对学生较全面的评价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闪光点及时、恰当的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地评价,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和学生的发言特点,有针对性、精心设计的评价,体现对音乐素养的提高,体现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提高;这样的评价将使学生从中受益。

在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全面,这堂课上也丧失了不少教育学生的有利时机,这种时机转瞬即失,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育的智慧,才会更好的把握时机,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使更多的学生对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充满兴趣。

(三)同行意见: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反思:

学生对音乐活动充满兴趣,这对其终生享受音乐很有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有助于音乐素养的提高,如何使学生拥有一幅动听或自然的歌喉,让他们终生在使用音乐中感到快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体的发育期,声音变化将会很大,所以尤其要注意学生声音的训练;在与隋老师的交流中我感受到训练学生轻声演唱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学校合唱队输送人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声音训练中亲身体验到音乐的美,并逐步掌握用自然、甜美的声音表现美的能力。在声音的训练中还可以从感性到理性的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术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篇7: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一、案例实录

1、问好,组织教学(结合节奏律动)

师:同学你好(拍手)

生:老师你好(拍手)

师:请你们跟我跳一跳……

生:我就跟你跳一跳……

学生模仿教师有节奏的做跳一跳、飞一飞、坐坐好等形体动作

(学生表现:注意力集中,认真积极,在愉快的形体动作中比较自然的进入了音乐学习状态)

2、认识春天

(1)复习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出美丽的春天。

(2)美丽的春天会有些啥?

(3)节奏练习(结合律动表演)

(师)我们一起来骑马(生)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师)我们一起来放风筝(生)嗖O嗖O

(学生表现:积极主动,乐于表演,在愉快的形体律动中完成了双声部的节奏练习)

3、春天的舞蹈(学跳蒙古舞蹈,感受蒙古舞蹈特色)

(1)学习舞蹈分解动作。

师:适当示范歌舞。

生:学习体验蒙舞蹈的动作。

(学生表现:注意集中,积极主动,都学习的特别认真,很多学生都举手上来表演他的学生舞蹈动作,课堂气氛活跃)

(2)教师舞蹈表演。

(学生表现:有的跃跃欲试,有的拍拍手欣赏,的有干脆就在下面学教师做,学习兴趣很大)

(3)师生共同舞蹈表演。

(学生表现:积极热情,兴趣极大,乐于学习表演,并有学生通过学习的动作编出了新的表演动作,同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简单的舞,培养学生对歌舞的体验感受,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及继续学生的兴趣)

(4)由舞蹈引入歌曲,教师范唱歌曲。

4、歌唱春天

(1)熟悉歌词

(2)学唱歌曲教师用舞板伴奏范唱。

(3)指导学生演唱。

5、创编表演《春天来了》(创编舞蹈表演)

(1)师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表演。

(学生表现: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还会连说带表演,很有主见)

(2)学生自编表演。

(学生表现:都能认真愉快的跟着音乐创编表演,有的学生用刚教师教的动作组织创编表演,有的学生还能自创动作进行创编表演。)

(3)学生表演。

篇8:五年级音乐课后反思

去年, 利用放寒假的空闲, 陪老公带着孩子到乡下去看望老家的亲人, 正巧赶上下了一场雪。虽说雪下得并不厚, 但下雪天成了孩子们在冬天的最爱, 地面上的积雪才没过鞋底, 他们已按捺不住性子飞奔到外面。有用脚使劲踏雪的、有用脚踢飞雪的、有捏两把雪使劲一攥然后扔向别人的……看见这群最大不到八岁的孩子们追逐嬉闹的热烈场面, 我们大人也被感染了, 但那是他们的乐园———我想他们大概是不会允许我们大人“分享”他们的快乐的。

正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观战”的时候, 已上小学二年级的侄儿看着我说:“麻麻 (我们这儿对大伯母的称呼) 我们一块做游戏, 行不?”他的话招来其他孩子的不满, 这时只听他说:“我麻麻是幼儿园老师, 她可会做游戏了。”“可会做游戏?”我一愣, 这小家伙可真能吹!想反驳但转念一想只是微笑了一下接受了他给我的这顶高帽子———作为长辈或老师我想应该给予孩子尊严的, 其他的小朋友显然被他游说同意了。于是, 我走过去对他们说:“谢谢你们同意我加入, 成为你们的一员。今天下雪, 那我们就做个与雪有关的音乐游戏活动, 好不好?”“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这儿有一首好听的与雪有关的音乐叫《雪孩子》, 我们边听音乐边玩吧!”“好!”又是不约而同的声音。我有点感觉自己犹如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上课, 我不愿在这美好的时节约束自己、约束孩子们,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我对他们说:“我不是你们的老师, 我是你们的新朋友, 我和你们一块来玩游戏……”这样一说他们少了拘束, 显得自然了。我打开手机, 放音乐, 然后和他们一同在雪天里打闹。

飘飘洒洒的雪花映着孩子们可爱的笑容, 空旷的乡村上空传递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声。和孩子们互动了近一个小时候, 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但我不得不结束这场快乐的游戏, 因为天气渐渐地黑了。我招呼他们:“听我说, 孩子们, 你们看天快黑了, 夜幕就要降临了。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你们, 让我们再从头边听歌曲你们边回答, 然后就回家, 好吧?”在欢快的音乐声中, 我蹲下身子问他们:“你们今天玩得开心吗?”“开心。”“今天的游戏和你们幼儿园的游戏有什么不同呢?”我知道一般的幼儿园是不会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去玩的, 因为大多数幼儿园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和师资力量。他们纷纷说道:“在幼儿园老师对我们很好的, 但没有今天高兴, 今天自由。”“在幼儿园我们都得听老师的, 老师让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一点不好玩。”“做错了, 有的时候老师不高兴, 甚至还要批评的。”……听着孩子们的诉说, 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我们一味地强调“把空间还给孩子”“教师只是参与者”, 可在实际的操作中又有多少老师放弃了主导的权利呢?教育的功利化依然制约着我们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我没有再问下去, 转换话题, 想看看他们对其他知识了解多少, 我问道:“那你们说说雪花像什么?”“像鸡的绒毛。”一个只有四五岁的邻家小女孩脱口而出。“鸡的绒毛?”我惊诧于孩子们的想象力了———对于他们来说, “鹅毛般的大雪”确实不如“鸡绒毛般的大雪”贴切, 因为对于甘肃的小孩子来说鹅是不常见的。“还像什么?”“还像柳絮, 书上说的柳絮因风起。”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表侄说道。“还像白砂糖, 春天时下雪就像白砂糖。”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姑娘说。“哦?对, 确实如此……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我赞扬道……

篇9: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花儿”是回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之一,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其特点是高亢、奔放。相对于以前的课而言,学生对这节课相对来说兴趣就少了很多,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对这个体裁的歌曲不喜欢,其实根本是在于我引导的不够。其实这首歌曲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歌曲,可以说是西北民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功之处:在欣赏之前,我首先给他们介绍了这首歌曲,然后就让他们进行听赏,听完以后并能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这首歌曲的特点是什么,多说学生还是能体会到奔放这一点的。

不足之处: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注意听,他们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也和学生的性格有关系,有些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活动就来就相对积极一些,有一些同学性格比较内向,活动起来就比较被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想出一些办法来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够达到最大化。

篇10:五年级体育课后反思

五年级体育课后反思范文1

本课以体育新课程为理念,结合五年级同学的特点,在教案的总体上以求实,创新的思路来展开。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既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同时也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练习手段,练习难度和评价标准,这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不同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本着全面提高,突出个性发展的思想,力求不同层次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不同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本着全面提高,突出个性发展的思想,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体育游戏,通过游戏规则的要求,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实事求是,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和优秀体育道德作风。

根据四年级学生特点和学生需要,我安排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形式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我这堂篮球课就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篮球运球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这堂课主要围绕着篮球的运球练习,提高学生的球性和控球能力,最后安排了游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高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上完课后学生的反应是有点累,但是却很快乐,原因是他们每个人都在课堂里通过学习有所收获,体验到篮球运动的兴趣,所以他们很快乐。

整堂课学生练习的积极非常高,在对篮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可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年级体育课后反思范文2

在这次课中,首先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的培养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为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我通过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所采用的引导、鼓励、表扬、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共同参与。从整体看课前的教学目标,计划、教材的选用、设计,都很成功。

在游戏部分教学内容的合理达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游戏中安排了同学们特别喜爱的跳绳运动和跳过人索桥游戏。用竞技的形式,将这两项结合起来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牵引着四十几位同学的心,这样让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都吸引过来。将复习内容安排在游戏中:一是起到巩固的效果;二是辅导个体差异的学生;三是无形中形成了积极的练习作用。其次师生的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的练习欲望。在游戏、学习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相长,让学生也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在游戏和放松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主动、积极地和同学们共同练习,主动参与,既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又发挥其引导学生的作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时间增加,练习密度加大,这样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再者我注重学生“三基”的培养。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注重学生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而且更要让他知道为什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是直接关系到动作质量的好坏,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至关重,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也不容复视。第四学生对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加强:

1、教师的语言应接近学生的年龄,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加强课堂的组织。

五年级体育课后反思范文3

在最近执教的五年级体育课《篮球》后有了点滴感受:

首先我觉得,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发现现实中正规的体育课和他们头脑中一种欢乐的、玩的体育课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当然,体育课是教育,应有一些较正规的教学内容。(如队列和一些技术学习等),这无可非议,如果此时教师教学方法呆板、生硬就会使这种落差徒然增大。于是有些学生就会慢慢地疏远体育,上课处于被动状态,越是高年级越明显。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客观存在的“厌学”现象呢?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意识和能力呢?

其次,转换教师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上,我大胆地做了师生角色的转换,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做课堂小主人的特点。教师则是指导者,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帮助者。整个40分钟,90%是由学生支配,学生去参与课堂上的问、谈、议、实践,学生们三人一组,五人一伙,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不仅对于具体技术动作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也很是融洽,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似乎一下子缩短了很多。这也无疑给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了寻求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篇11:五年级音乐《游击队歌》教学反思

本堂课重点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因此,在课时流程上着重体现“情感”二字,通过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尤其在学唱歌曲时,同学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不懂的地方学生会主动向同学们和老师请教,师生合作非常融洽,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故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尝试,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精神。

篇12:一节五年级复习课的反思

1. 复习内容过于随意

[片断一]

教师在刚上课时, 设计了复习环节, 采用自由谈话的形式, 与学生交流前面四个单元所出现的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

T:Hello!What's your name?

S1:My name is XX.

T:How old are you?

S2:I'm thirteen.

T:Is there a desk in the room?

S3:Yes, there is.

T:Can you dance?

S4:No, I can't.

反思:这一段师生间的自由谈话比较杂乱, 教师的提问过于随意。虽然学生回答得很流畅, 看以师生间热闹非凡, 实质并没有起到复习前面几个单元知识的作用。

对策:教师在设计复习内容的师生谈话时, 应该要有针对性、创新性。另外, 每句话之间应是自然、无痕的过渡, 而不是想到哪说到哪。这样, 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旧知识, 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片断二]

在小组练习中, 该教师主要采用同桌二人组合练习对话, 主要内容是“Is there…in/on/under the…?Yes, there is/No, there isn't和I can…I can not…”教师先和同学示范对话, 教师问:“Is there a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教师摇头暗示学生做否定回答, 学生说:“No, there isn't.”教师又问:“Is there a piano in the classroom?”并点头暗示学生做肯定回答, 学生说:“Yes, there is.” (教室里没有钢琴) 接着教师说:“你们就这样仿照我练习对话。”并直接叫同学站起来说, 优秀生说得很流畅, 但困难生结结巴巴, 有的甚至不知如何说。这一句型练完之后, 教师又对学生说:“你们同桌再练习句型, 一人说I can…另一人说I can not…”同样, 教师刚讲完要求就叫同学站起来练习, 结果课堂气氛很沉闷, 很多学生说不出来, 教师显得很着急。

反思: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小组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来不及讨论。这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权, 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违背了教学原则。

对策:其实只要教师引导学生选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问题, 就能再现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 就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3.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难驾驭课堂

[片断三]

在本节课中, 学生的活动量大, 有很多都是在小组中合作练习句型。教师在检查效果时, 让学生站起来向全班练说, 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开火车, 即某一组的同学, 一排一排的按顺序来回答。由于学生回答不熟练, 教师只顾帮助该同学纠正错误, 其他组的同学由于没有练习任务, 注意力不集中了, 便做起小动作来, 很多人注意力不集中, 班上甚至有点乱。而即将被检查到的该组的同学, 由于要准备发言的内容, 只顾在座位上小声地练说, 也没听别人发言。这时教师既要维持秩序, 又要倾听、纠正同学的发言, 有点难以驾驭课堂了。

反思:该教师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课堂结果, 是因为他机械的回答方式让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一看检查第一组了, 于是第二、三、四组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早已熟知教师的提问方式, 可见该教师还缺乏教育智慧。

对策: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避免机械的“开火车”, 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发言的同学, 让每一位同学都处在一种准备状态, 这样学生就能注意听并且不再小声讲话了。教师的眼睛应随时环视全班, 偶尔看看发言的同学, 但耳朵一定要听同学的发言, 以便随时纠正错误, 让每位同学都觉得教师在注意他们。班级秩序就井然有序了。

一堂课成功的因素有很多, 如果能选择好复习内容, 就为一堂成功的课打下了基础。若教师能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灵活地驾驭课堂, 那么, 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闵晓颖.对一节复习课的反思[J].数学之友, 2012 (3) .

篇13:小学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跳吧!跳吧!》的节奏、旋律、速度、情绪等特点;能用热烈、欢快的情绪和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歌唱中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音乐的美好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该目标。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过程流畅,组织形式比较多样,渗透了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但是还有许多的不足,在教学语言方面,把握还不够到位,语速、音量都可以有所变化,特别在重点部分可以重复几遍;在开始的导入部分,播放视频的时候,时间都空白了,应该适当的提示学生看这段视频要关注的地方;在气氛调节方面,可以更好的利用音乐(如:打击切分节奏)来调动课堂气氛;此外,重点的突破还需加强。

篇14: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后反思

一开始上课,我先让学生谈论对桂花的了解,然后补充让大家明白桂花不仅香气袭人,而且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花,并且还会下雨。由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做到读通、读顺、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直奔课文的主要段落──第三自然段。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乡情。因为这节是重点段落,所以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篇15: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苹果丰收

《苹果丰收》

1、一道彩虹挂天边/挂呀么挂天边/七彩缤纷真鲜艳/真呀么真鲜艳/一个个苹果惹人爱/惹呀么惹人爱/人人欢庆丰收年/丰呀么丰收年/ /苹果丰收/稻谷丰收/全面大丰收/农村提纲年年开花/红呀么红一片

2、累累的苹果万万千/万呀么万万千/千车万船装不完/装呀么装不完/水果飘香飘万里/飘呀么飘万里/祖国的苹果美名传/美呀么美名传/苹果丰收/生梨丰收/水果大丰收/辛勤劳动结出硕果/香呀么香又甜

3、精心育果忙一年/忙呀么忙一年/送给人民尝个鲜/尝呀么尝个鲜/ 家家桌上有苹果/有呀么有苹果/男女老少笑开颜/笑呀么笑开颜/苹果丰收/万物丰收/思想大丰收/祖国江山鲜花开遍/幸福呀万万年

这首歌曲表现了朝鲜人民在苹果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喜悦的情感。在范唱时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情绪效果后,必需放慢速度让学生来学习旋律与歌词。

在学习中运用竞赛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小组自学提高了学生对歌曲旋律掌握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基础也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带领学习也培养了他们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来看,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能力去进行初步的自学歌曲的能力,当然这也是要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的,而并不是学生完全自学。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吧。本节课我也是从这点出发来考虑的课程安排,因为这首歌曲是一首朝鲜民歌,所以首先是进行反复听歌曲,让学生自己来感受歌曲的情感以及歌曲唱法上的区别,在这里学生们都很快的就能抓住歌曲情感上的主题思想。通过课件了解朝鲜得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以感受本歌曲的异国风格。在学生们抓住歌曲的特点之后便很快学会了第一部分的齐唱,而难点是后半部分的二声部合唱,学生们不容易形成和声的效果,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的教学设计上有些不足,没能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让学生演唱时达到和谐的效果,在此还有待经验的吸取和教学的磨练,并且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篇16:五年级音乐课后反思

1.通过本课的教学, 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 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 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 (教师出示两枚骰子) , 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 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并说出理由。

生1:它们的和应该在2-12之间。

(教师板书:2-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 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 12 是最大了。

生3:它们的和大于2 或等于2。 因为1 个骰子最小是1, 2 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 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12 之间的任意一个数。 (板书:大于等于2, 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 亲历认知过程,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 假如和是5, 6, 7, 8, 9 这五个数, 就算老师赢;如果出现5, 6, 7, 8, 9 以外的数, 就算你们赢, 这样好吗?

生:好!

师:你们猜猜, 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 老师选了5, 6, 7, 8, 9 是五种可能;5, 6, 7, 8, 9 以外的数2, 3, 4, 10, 11, 12 是六种可能, 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这要看运气, 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学生动手投骰子, 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 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 兴趣浓厚,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 从发现问题中, 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 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 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我选了5 个数的结果, 你们选了6 个数的结果, 但是, 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 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师: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 不是老师幸运, 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 下面, 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我们知道每粒骰子有6 个面, 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 1-6 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两枚骰子出现2-12 这11 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 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 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验证开始的猜想

学生每4 个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 一名同学负责记录, 其他3 个同学轮流抛骰子。

生: (活动开始) 抛骰子。

……

通过小组动手操作——研讨——总结, 根据师生的共同活动, 记录结果发现11 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师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板书 (每次的结果分析) :

从直观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掷出的和是5、6、7、8、9 的次数相对较多, 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 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了吗?

生:明白了!

师: 请同学们自己再动手操作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会跟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 老师选的5, 6, 7, 8, 9 这五种可能的机会明显多。

师:这就是老师赢的机会多的原因。

教学心得:通过简便、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现的结果, 会更直接感受实验的结果。 使动手操作从表面现象延伸到深层次的内涵。

(四) 小结

师: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 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 但是, 通过今天的活动, 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 只要善于动脑, 善于探究, 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简单的实验, 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无论是做实验, 还是做游戏, 不能只看表面, 应该善于动脑子, 多思考。

生3:再简单的动手操作, 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以后还要勤于动手, 善于思考, 动手动脑, 会越来越聪明。 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 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 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 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 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 但是环环相扣, 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 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 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 亲历认知过程,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 引起了认知冲突,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 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 的次数相对较多, 而和是2、3、4、10、11、12 的次数较少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 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 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 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 过程很简单, 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 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 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 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2008 (8) .

上一篇:中学蹲点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如何写一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