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特色

2024-04-26

校本培训特色(共8篇)

篇1:校本培训特色

随着教育形式的变化及一些其他因素,我们学校的孩子在逐年减少,“自然小班”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们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教育的目标已从知识、技能的学习扩展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要求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些在大班里是很难做好的,我们学校有这个天然的优势。所以就有了我们学校特色的错题集。

我们学校的错题集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收集的,首先是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做这项工作,让他们将平时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并记录然后上交,并且学生可以对题目进行合理的修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老师在错题集上做标注,然后收集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可以有效的加强作业面批面评的全面性。把老师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去尝试。

一下是几点利用错题好处

1、能较好地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人数少,加上教师整天和学生接触、相处在一起,能够较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一个学生情况开展有效的教育。这样在教学的设计时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因材施教。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课堂上能够及时的给与关注、指导。

2、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创造的空间和时间,开展能动的创造。

在错题集上学生获得更多的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能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能更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开展能动的创造。

3、错题集的使用让课堂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一方面是与老师的交流增多,愿意积极参与思考并发言;另一方面老师能够针对学生容易错的知识点进行精讲、细讲。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总是会精力比较集中。

总之经过这一学期的努力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很多。相信这样坚持做下去会会让孩子们的成绩得到提高。

篇2:校本培训特色

在培训中,通过经验交流、听名师讲座、主题论坛等形式,帮助教师在师德体验中,获得职业的幸福感,树立教师的“师表、学者、示范”三种形象。通过培训,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师德的楷模,如z老师被评为“省师德先进”,z为市先进班主任”,z为“州温市教坛新秀”,z被评为“州温市骨干教师”。

一,分层推进313教师成长计划的工作

为了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基本素养,本学年学校在校本培训中特分层推进313教师成长计划的工作。其中包括:1.“明思路、善创新”:我校的教师队伍培养思路是以“313”教师培养模式为指导,把全体教师分成三个层次培养,即适应型教师、提高型教师、特色型教师,从中分别评选三个层次的骨干教师,即校教坛新星、校优秀青年教师、校领军教师。对第一层次适应型培养,重点实施师徒结对各项活动与考评,zz和z老师在20xx学年教学师徒结评比中荣获优秀徒弟奖。积极推荐、鼓励、培养和指导骨干教师参加市三个层次教师的评选,使教师们不断完善自我,更快成长,更快发展。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研讨,教师们收获满满,zz和z老师在20xx学年名优教师中期考评中获优秀奖。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学习、校本教研、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研究、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全员拓展性培训。20xx年我们委托浙师大理工学院对我校60位教师进行90学时的培训,拓宽了我们培养教师的途径,丰富了一个“拓展”的内容。

创新活动方式,即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校长对话教师、教研组长对话校长活动、名优教师培训班活动,师徒结对活动,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开设“教师的课堂执行力”课程,对教师进行90学时培训、校“教坛新星”和“优秀青年教师”评比活动等,为教师的成才指明方向,帮助他们确定五年发展目标,努力为他们提供奋发向上的条件,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2.“抓主线,求突破”:立足课堂研究,促进课堂变革。今年我校申报了课堂变革项目,倡导课堂教学中“学为中心”的理念,要求“主题主讲讨论式”教研活动围绕着“课堂以学为中心”来展开,各教研组通过实践研讨制定出各学科的课堂听课与评课的量表,进行细致的研究。学校期中调研和诊断性调研均围绕着“学为中心”,要求全校教师认真领会精神,从自己的课堂开始进行实践与研究,走出八中特色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3.“搭台子,深教研”:我们学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校长治校的头等大事紧抓不放,“搭台子”即通过“学、考、研、秀”的四字方针,促使教师们迅速地成长起来。

“学”: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名优教师的培养,经过自愿报名和审核,我校组建了“名优教师培训班”,今年对申报第一层次的教师进行“与名师结对活动”,对申报第二第三层次的教师与“市三坛”进行结对活动,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学习。继续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考”:上半年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学科专业知识的测试(参加市高考一模或二模考试),并把考核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中。按照教师教育院的要求,8月底和9月初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全市素养考核,同时由各教研组确定教学技能比赛的项目和细则,各教研组同时举行各项技能的比赛,由各组三坛以上的教师担任评委,全员互评,场面大影响好,老师们都积极投入。之后,所有学科组积极组队参加市直教师素养比赛。

“研”:校本研修活动正常开展。为提升我校教师的研究实践能力,3月7日与3月8日分别举办了信息技术录播教室使用的培训;3月6日邀请市教研室主任陈素萍做关于选修课开发的讲座;组建教师研究共同体,研究“基于学生课堂行为观察的课堂教学”,评出“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课堂观察案例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加强教育科研指导,12月9日邀请我校教坛中坚李先明老师结合学校评出的“学为中心”为主题的优秀课例和案例做关于《从案(课)例研究到教育创新的跨越》的讲座。积极组织和指导教师参加州温市3月份课题申报,在校级评比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参加4月份论文评比,12月19日以“关注学生促进有效学习”为主题案例和课例评比,共评出初中案例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7篇;高中课例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1篇。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参加明年1月份的市高中课例评比。

篇3:校本培训特色

为了能够扎实有效地做好校本德育课程工作,我校领导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经过研究,确立了“琢玉”主题,并将其渗透到教学、德育等方面。校长室负责“琢玉”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2011年,编写了第一本《琢玉》校本教材。为了更好地凸显铜小的琢玉特色,2014年,德育处集我校全体班主任的智慧编写了《琢玉班会校本课程》。

一、班会课程设计,凸显琢玉理念

1. 在顶层目标下设计班会课程思路

“各因其材,琢玉成器”是我校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基于“琢玉”理念,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努力使学生都能成长为有玉之品德的人。

2. 以“玉之五德”为主线编写教材,细化目标和内容

围绕“玉之五德”这条主线,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和“新中小学生守则”的时代主旋律,我校最终确立了以“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内容为主题班会课程框架。根据各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课程又分为三个篇章:璞玉篇———低年级,培玉篇———中年级,琢玉篇———高年级。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标原则,各年段围绕同一个主题,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班会课程实施,传承琢玉文化

1.加强队伍建设,是实施班会课程的关键

班会课程能否实现其教育目标,关键在于班主任。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班主任队伍不够稳定。因此,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端正思想,让班主任认识到班会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学校成立了青年班主任发展班,为青年班主任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搭建平台,让他们多锻炼展示。发扬“琢玉”精神,让他们在精雕细刻中获得成就感。

2.打造常态班会,是落实班会课程的载体

怎样才能让班会课程成为班级管理的常态化工作?首先,定制度。在班主任每月的考核中,德育处会将班会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区级“先进班主任”和学校“十佳班主任”评比中,也要将班会观摩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其次,定时间。每周五的班会,不仅有年级组自查,德育处和校长室都要定期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再次,定内容。每月至少上两节“琢玉”班会课。在实践中,班主任要及时总结经验,反思课程中的不足。最后,定观摩。每学期,各年段都要分别安排两节班队观摩课,课前,德育处会组织相关教师讨论班会课的主题、内容及形式;观摩后,要及时总结班会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三、班会课程评价,彰显琢玉特色

1. 以赛促研,不断提高

为了提高班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本学期,德育处精心策划并组织了班会校本课程大赛。本次大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目的是引导班主任深挖教材,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真正提高班会课程的质量。比赛中,我们不仅关注活动内容,也会关注活动形式。使我们对班会课程的实施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2. 专家引领,不断完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材,以及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往往看得并不是很清楚。去年,我们特别邀请了德育研究室的姜主任为我们举办了“如何上好班会课”的专题讲座。上学期,我校申请了片级德育现场会,会上,我们安排了两节班会课,两人分别做了班级和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会后,德育研究室孙主任和所有听课的领导和教师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也指出了我们的不足。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将两节班会课拍成了视频,制作成了光盘,作为重要的班会课程资源。有了专家的指点,我们对“如何搜集整合班会课程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

3. 深化课程,规范言行

篇4:特色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发展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从深度、广度扩大培训的范围,专注学科发展。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校的品牌专业。我校聘请到相关职业学校中有多年授课经验的教师为我校的教师做辅导;有多年政府接待工作经验的郭处长结合工作实际为酒店专业教师讲授了酒店、餐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长春市电教馆的老师为我校做了《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报告等。通过这些培训,使广大教师了解到前沿的专业发展的理论;加深了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在情感上促进了教师对本专业的热爱,使教师们更加热衷于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和研究,对实践课程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可见专家和同行的引导和帮助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解决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了校本培训的重要作用。

3. 开展教师自主学习的活动模式是校本培训方式的手段之一。校本培训模式的个体是每一位教师,动员全体教师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坚持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在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我校的校本培训才能取到良好的作用。

4. 重視学校教师中年轻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和主题的教学开放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例如,开展的 “教师专业成长主题汇报说课大赛”、“每人一课,每周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题的教学开放课及“骨干教师示范课”、“校教学能手及教学新秀引领课”等主题教学开放活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能力的彰显及学生课堂满意率的普及。

5. 注重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我校现在已选派50余名教师参加国家级、省市区级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刘艳秋、侯颖、刘迎春等教师分别获得了去北京、石家庄、山西等地参加国家级培训的资格,刘迎春老师并获得了 “优秀学员的称号”。刘艳秋老师还参加了去德国学习考察的机会。可以说学校为教师创造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也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学校安排外出学习的教师回到学校后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把学习成果与全体教师分享,让培训后的教师进行交流汇报,为全体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也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学以致用”。最后教师们每人要写一份学习报告反思。下面是我校一位教师的心得体会:“能力为本位,职业为导向”。

6. 通过组织教师研发校本教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了加强我校各专业的课程整合、满足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我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找准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学校的实际,有针对性编写校本教材。目前,我校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职教分社合作,正在组织编写的《礼仪》、《旅游概论》、《饭店管理》、《中国旅游地理》、《公共关系》、《前厅》、《客房》、《餐饮》等八本教材。

7. 通过校本培训,带动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及学生的进步。我校于2007年获得全国导游证考试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合格率达到88.7%;2008年的导游证考试我校再创辉煌,取得合格率94%的好成绩,获得全省第一名。我校的王秘同学获得全省成绩第一名。09年,10年我校的导游证考试仍然保持较好的态势。这与教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教师们早出晚归,带病工作,为了学生导游证考试取得过关率,教师们可以说付出了巨大的精神代价和感情付出,是他们用真心和实际行动唤醒了学生们学习的意志,是他们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觉得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教师们的努力没有白白付出,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8. 抓梯队建设,为校本培训增加活力。以不同层次教师为目标,分名师、精英教师、骨干教师、青年优秀教师和教坛新秀五类名师培养梯队,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互动、看课评课、名师讲堂、个人反思、成果汇报等有效形式进行培训,力争通过3年时间完成第一轮培训。

9. 主题研训,带动校本培训全面发展。我们遵循“学用结合、突出实效”的原则,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校级领导,中层领导、班主任、新教师等群体的集中研讨和学习。

篇5:强化校本培训,加快特色办学

——华店乡蓝天小学校本培训特色简介

2011—2012学,在本学年的校本培训工作中,我校以师德为首,将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提升贯彻到校本培训的全程之中,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初步构建以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记事、教学反思为载体,将理念和专业的引领与行为的推进有机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意识与水平。我校紧紧围绕“读书认识世界,习惯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和“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创建了“书香蓝天,养成教育,环境育人”的办学特色。2011年12月22日,我校顺利通过了德州市市级规范化验收。2011年12月学校已建成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程我县唯一的中央级乡村学校少年宫,推动了我校的特色办学进程,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我校在校本培训方面的工作。

一、搭建校本培训平台,形成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领导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和以骨干教师为教研组长、教科研组长的学科教研组、学科教育科研小组,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校本培训中长期规划、校本培训计划、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和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考核细则。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校本培训档案,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专业书籍等,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

(一)读书中寻求教育源泉:

观念的改变、理念的提升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为此,学校积极开展“研读教育教学理论,学做齐河名家名师”读书活动,我们采取以各年级组、各办公室为单位集体向学校图书室借阅的方式,师师一本读书笔记,每月一次督促检查的读书策略。《陶行知教育文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做最好的班主任》《当堂达标教学理论与策略》《放飞梦想》《跟孔子学当老师》等人手一册;学校公共邮箱里为教师展示学校图书室藏书目录共老师们选择书籍,每两周一次更换。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征文活动或读后感比赛,让教师在多元交流中感悟,在多元感悟中思考,见证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在阅读中不断成长。一学年来每位教师读书5—8册,记录读书笔记近两万字。

(二)研究中探索教育科研:

学校以“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学”课题为先导,以“实施高效课堂”等课题为主体,以各个教育科研小组为单位,构筑起学校课题研究体系。课题实行专职教科室主任全程跟踪管理,做到“三个同步”,即课题实施与资料整理同步,与学生发展同步,与成果表达同步。我们还致力于突出小课题、抓细节,确立了“以学为主,当堂达标”、“以练为主,当堂达标”、“以读为主,当堂达标”的语文、数学、英语当堂达标教学等几个子课题,让教育科研真正步入正轨。

(三)多形式启迪教育智慧:

我们围绕教学基本功、学科知识与班级管理三大校本培训主题,构建了校本培训模式。将专题讲座、视频观摩、论坛讲座、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内容同实际教育教学相联系,说课、讲课、课件制作、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中老年教师普通话、计算机操作、博客论坛、师德演讲、师德征文、读书心得等方式拓宽了校本培训的道路。

(四)反思中回顾成长步伐:

我校不但重视教师教学工作的反思,还重视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反思,不但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还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体现“学生的发展就是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发展才是学校的成功”的办学管理思想。本学年教师听课节数平均64节以上,参与评课30节以上。青年教师与学校骨干教师结成“青蓝”对子,师徒一起研究课堂教学;在校本培训活动中,我校教师执教的课堂教学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也较大程度地促使全体教师对自身课堂进行反思,从而促使骨干教师更加成熟,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本学年中张丹丹、广俊青、马丽娜、王秀兰、陈静、曹海燕、李龙梅等七位教师被选评为齐河县十佳精品课候选人,代表学校到县教育局教研室讲课。张友华、广俊青被选评为齐河县百佳教师候选人,并代表学校到县教育局教研室参加讲课,收到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的好评。学校共有16名教师入选齐河县千名骨干教师。

对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我们主要采取任务驱动式,每位教师都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内容包括每学期教学反思8篇,教育教学案例2篇,教学随笔2篇,个性发展记录8次,每节课后均有教后感1次,每次作业后均有批改记录1次,每个单元检测后均有讲评记录1次。

三、强化校本培训机制:

(一)教师分散自主学习:

由教师依据自身教学实际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我培训计划,并逐一实施,以结合读书和培训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每位教师做到自主读书,自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为自由分散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为学校统一规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理论。

(二)教师集中培训学习:

在教师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我校还以教研组和学校为单位集中进行培训。教研组、教育科研小组、年级学科备课组一般每周活动一次。每周星期五下午放学后为集中培训时间,学校安排收听收看专家名师讲座讲课。我们观看了魏书生、李小凡、窦桂梅等教育名家的讲座讲课和齐河县师德标兵李杰、王桂荣的师德报告。

(三)请进走出听专家讲座:

我们学校每年都邀请教研专家依据学校的教育实际和教师的教学疑惑问题进行主题性的讲座,让全体教师集中参加,认真倾听和研讨讲座、报告的信息,从中接受新知,用于实践。2012年3月21日,我校邀请了齐河县教育局教育科研所王敬泽所长作了《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报告,同时邀请齐河县第三中学杨玉明主任作了《双课时当堂高效作文研究》的报告。学校还定期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本学

年外出学习的教师有张友华、广俊青、姜其奎、张丹丹、张昭君、曹海燕、王秀荣等。

三、优化校本培训评价机制:

为保证校本培训工作有序有效,学校组织教导处、教育处、学科教研组、学科教科研小组等力量,由一名副校长张友华负责,调动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和群体的合作性。我们不断完善具有创新性、有活力的制度体系,包括课程制度、教学制度、教研制度、教科研制度、校本培训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等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和研究的保障。

四、立足本校,特色办学:

1、书香蓝天特色:

为贯彻落实我校“读书认识世界,习惯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中的“读书认识世界”,我们确立了“书香蓝天”特色,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设立“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自2011年9月学校以“传承民族文化,诵读中华经典;继承华夏文明,营造书香蓝天”为主题的“书香蓝天,经典诵读”作为学校校本文化课程,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主要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清代李毓秀著的《弟子规》及语文教师自选的一种经典诗文。具体诵读时间定在每天上下午预备铃各提前十分钟进行诵读,每周每班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由各个语文老师具体安排诵读、讲解。学校教导处、语文教研组、各语文老师每学期都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经典诵读教学计划,经典诵读背诵计划。各个语文教师给每一位学生都建立了《中华经典诵读档案》、《学生经典诵读背诵记录》。语文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计划的同时,还在班集体内分组督促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并记录在案。每学期结束对于经典诵读的背诵情况、参与诵读学习情况都要进行一定的评价,评价形式分为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具体评价内容以记录《中华经典诵读档案》,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成果手抄报》展示为主。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主要内容为检阅校本课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上学期我校于2011年11月10日举办了我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所有班级把经典诗文诵读同动作表演、体操表演、武术表演融为一体,真正呈现出一片书声琅琅的壮观景象。

(2)开展读书活动:自2011年9月我校在全校师生中开展起读书活动,学校图书室藏书由于资金问题近几年未能补充新书。那么如何开展读书活动呢?学校一方面抽出一部分资金购置了3000多册适合当今发展形势的、适合小学师生阅读的书籍。一方面学校在每个班级建立了一个图书角,发动全体学生人人捐献一本书,班级向学校图书室借阅一部分充实班级图书角。班级设立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借阅、图书管理。每个班级成立一个读书社团,建立借阅图书读书公约,每位同学、每个班级都制定读书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阅读、月读、悦读”活动,为让学生读有所得,由语文教师指导每位学生每天写一页读书笔记,每两周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读后感,语文教师每两周一次检查批阅。学生利用三个饭后的闲散时间,按照老师的安排和个人制订的读书计划阅读红色经典和中外经典,“读经典书籍”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还在教学楼二楼的楼道文化中设立了中外名著导读宣传画板,为八

部中外名著内容简介,分为红色经典和极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名著意在引领学生从小精心阅读红色经典和中外名著,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在全体教师中我们开展了“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好书”活动,要求全体教师每学期读一本书、每天记一页读书笔记、每学期写一篇读后感。目前我校全体师生人手一本由我校自行设计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读书笔记,学生书写已超过万字。此举已经受到了市县级领导的认可和好评。

2、养成教育:

为贯彻落实我校“读书认识世界,习惯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中的“习惯成就未来”,我们确立了“养成教育”特色,在学生行为养成上,我们强调工作要“细”,从坐立行走、课堂纪律、学习常规、礼仪常规入手,对学生进行养成性教育。好的秩序是一个集体进步的生命。为此,我校在学生新学年入学,无论哪个年级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入校、集合、上下楼、楼道楼厅活动、教室活动、餐厅就餐、上下课、离校、请假、宿舍睡眠、洗手间大小便都要进行细致化、正规化的教育和训练。

凡集体集合秩序,如入校、升旗、上操、活动、就餐、星期五离校、进入宿舍,一律全员整队,要求各个班级集合要快、静、齐、响,行进要求学生走直道,拐直角,挺胸抬头,昂首阔步,口号响亮,立定有声,动作一致。在教学楼内上下楼时东西楼道分开,东楼道上楼靠杆、下楼靠墙,西楼道上楼靠墙、下楼靠杆,两排并行(全部体现行人要向右边走的常规交通规则);上楼时前面同学离不开台阶,后面同学不能踏上这个台阶,下楼时前面同学离不开台阶,后面同学不能踏下这个台阶,上下楼时要高抬腿、轻迈步,脚下不能出声,嘴上不能大声喧哗;自由上下楼,人少时不跨台阶,人多时自然成对,切实保证学生上下楼的安全和安静。进餐厅楼就餐、入宿舍楼就寝,同进入教学楼相同。

楼道楼厅活动和教室内活动要求不快跑,不出声,不追逐,不打闹,不随意挪动桌凳。餐厅就餐时,进入餐厅后,依次走到自己桌凳旁坐定,学生位置定组、定位、定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饭、舀菜、匀菜、传粥,安排值日清扫饭桌卫生。进入宿舍楼就寝时,除站队进楼遵守以上秩序外,我校在每一层楼安排了学生楼长,每一个宿舍安排了舍长,每一个宿舍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安排了组长,分层管理,责任到人,确保宿舍楼的就寝秩序井然。教学楼、宿舍楼的洗手间运用,我校做了细致的规定,要求学生无论大小便都要小便到池、大便到坑、手纸到篓,积极倡导“靠近方便一小步,贴近文明一大步”的文明理念。真正做到了洗手间地面整洁,无污物,无尿液,无便迹,无纸屑,绝大多数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养成了自觉维护公共使用厕所的良好习惯。

教学楼、餐厅楼、宿舍楼秩序得到保证,同时也形成了学生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美德。走近我们的校园,只要是在课间或是饭后,你自然会发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红领巾文明岗”。“红领巾文明岗”是学校教育处通过一定章程在各个班级里选拔出来的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相貌端正的优秀学生组成的管理岗位。他们是各个班级的文明标兵,他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帮助学校教育处管理学生课外秩序,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别站立在教学楼门口、各层楼梯口、宿舍楼门口、餐厅楼门口,依照《学生文明礼仪守则》对所有学生的言行予以监督检查记录,按照守则规定进行量化扣分,督促全体同学在教学楼内活动、上下楼梯、楼厅活动、操场活动的言行确保合乎规范和要求。随着“红领巾文明岗”的建立以及文明岗执法力度的加强和普及,我校文明礼貌蔚然成风,打仗骂人现象皆无,脏话脏字已经无处藏身,初步形成了“文明蓝天”的局面,“红领巾”文明岗养成教育的监督检查机关。

学校在教学楼二楼楼厅两侧北墙设计了《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小学生道德、生活行为习惯》,对于学生在校、离校期间的学习行为、道德行为、生活行为做出了具体规定,引领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道德、生活行为习惯,切实践行“习惯成就未来”。学校认真开展各种形式主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等。我校一直以来都把培养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生活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德育的主旋律。我们一直认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生活行为习惯,即为孩子收获良好命运播下了一颗未来发展的优良种子。

学校还对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通过电子屏幕每周做出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对于自己的习惯养成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并写出学习、道德、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总结,学校记录学生成长档案。

3、环境育人:

为贯彻落实“环境育人”的办学特色,我校首先打造了以“蓝天文化”为主题、内涵丰厚的教学楼文化,热爱祖国,山东名人,中外名人,传统文化,孝亲尊师,古典诗词,名著导读,中华精粹,古人苦学故事,情系蓝天等蓝天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画板悬挂于教学楼楼道墙壁之上,使墙壁成为教育学生的另一阵地,充分体现文化育人。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已广泛开展,已经建立了新羽广播社团、新羽文学社团、葫芦丝社团、乒乓球社团、篮球社团、舞蹈社团、腰鼓社团、书法社团、绘画社团、校园风铃手工制作社团、健美操社团、军乐社团等主题实践活动团体都已经开展得轰轰烈烈。截止2012年5月,我校新羽广播社团共播音500多次;新羽文学社团组织写作指导活动20多次,并于2012年3月编辑出版了第一期校刊《蓝色梦想》,现正准备出版第二期;书法社团、绘画社团联合举办书画展览三次,并有数件作品上交参加比赛;校园风铃社团制作各种手工制品数百件,由剪纸、折纸、粘贴画、玩教具等;健美操社团、葫芦丝社团、军乐社团均在我校春季田径运动会上大放光彩,军乐社团的鼓号齐鸣,极大的渲染了运动会的欢乐气氛,葫芦丝社团的团体演奏三支傣家乐曲令人称赞,健美操社团的两组分别为160、180人的大型团体健美操表演把运动会推向了高潮,在场的领导、师生无不啧啧称赞。

五、培训效果

通过加强校本培训,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广大教师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其次,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阵地,第三,广大教师的终身教育理念已经初步形成,教师们深切地认识到,接受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自身生存的需要。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已经转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

(二)探索出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目前,我校构建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校本培训模式:“集中培训、个人自学、教研培训”有机结合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三)推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进程

篇6:宣威六中校本培训特色和亮点

1.加强教育教学培训的教研论坛和班主任论坛,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2.开拓培训渠道,开阔教师视野

3.扎实有效集体备课,促进高效课堂建设

4.教研相长

篇7:以特色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1-1-

31课改的主体是学生,课改的成败系于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已成为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此,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师“五·五成才计划”为途径,以师德修养、心理健康、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等内容为核心,努力发展教师的专业个性,构建三级管理培训体系,探索参与互动式、发展性的特色校本培训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基于教师发展目标,整体构建培训蓝图

我们在学校发展规划中,鼓励每一名教师“做一名教育家”,努力成为师德高、理念新、业务精、科研强、有责任、有爱心、有魅力、有贡献的新型教师。这种高品位的教师发展目标,成为我们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基点。

为此,我们对校本培训进行了整体规划与设计。我们借助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校本培训的管理与考核工作。我们以“三重”——重师德、重师能、重师范——为培训导向,致力于“三真”——真问题、真实践、真反思——的研究。每一项培训都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展开。培训内容包括项目培训、专业培训、基本功达标、技能应用培训等;培训形式有专家讲座、教学观摩、交流展示、教师经验分享等;培训方式灵活,有集中培训、分组培训等。

二、建立有效运作机制,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1.建立规范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

我们非常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专人负责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明确了校本培训的三级管理制度——以教学副校长为首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管理制度、教研组长组内管理制度和教师个人自主管理制度。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提升了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行为跟进的能力。

2.在培训中注重过程性管理

计划有依据:每学年初,我们都依据海淀区教委的工作重点,分析学校发展状况,确定发展计划,并围绕学校总体目标和教师的需求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学习有策略:2008年初,学校把对工作计划的学习宣讲由传达模式转变为参与互动模式。各部门根据本学期的工作重点,设定问题情境,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研究,提出实施策略。我们还将学期工作计划公布在学校门口的宣传栏和校园网站上,向学生家长公开。落实有要求:我们很重视过程性管理,重视校本培训每一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并加强阶段性评价,确保培训计划顺利实施。

结果有反馈:每学期末,学校都要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校长和各部门业务负责人对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诊断、分析与反思,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并部署下一阶段培训的重点工作。

3.保障充足的培训经费

在分配制度中,学校明确规定了参与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培训的奖励方案,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认可。学校还用每学期的“校长奖励基金”,对在培训中表现突出或个人专业成长有显著表现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学校还拨出专项经费,支持教师自主购买图书,提升文化素养。

三、研究师生需求和发展目标,以多种方式开展校本培训

1.明确校本培训的价值追求,以学定训

进行校本培训设计之前,我们就明确了校本培训的价值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为

1了让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课堂还学生”,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互动、参与式校本培训。

(1)让教师理解关注学生的意义

通过培训,教师懂得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教育者的天职。他们鼓励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确立学习进步的标准,制定“学习小计划、小目标”,学会“规划学习”。

(2)学会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开展“师生问题超市”双主体活动,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备课前分析学生情况、课上研究学生的主体活动、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的要求,鼓励教师建立“教学问题记录单”。

2.夯实教师发展根基,明确教师专业责任

(1)提高学习力,为终身学习奠基

学校以“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基”为办学理念,提出教师“悦读计划”,鼓励教师爱读书、乐读书、善思考。国学课程的开发,不仅让经典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还使广大教师在阅读中积淀了文化底蕴,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2)提出教师发展路径,明确教师专业责任

学校提出了教师“五·五成才计划”,明确了教师的专业责任。

五个途径:教师要在五年内接受一次专家跟踪式指导,至少进行一次外出学习交流,录制一个“魅力教师”宣传光盘,举办一次教学思想论坛,出版一期教育科研专刊。

五项任务:教师每学期出一份学生试题,写一份教学反思,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上一节优质研讨课,参与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

3.整合培训资源,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整合培训资源,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成立了“专家导师团”,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聘请教学名师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还成立了本校的“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学科带头人专题讲座”活动,通过“教学互访——教研组活动”、“圆桌会议一一参与式培训”、“学科联动——跨学科交流”等形式,搭建研修培训平台。

在活动中,我们做好“三结合”,即培训与研修相结合、培训与课题相结合、培训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结合。

(2)发挥本校骨于教师作用,建立立体的教师培养体系

学校对骨干教师队伍不仅是依靠使用,更重要的是信任、培养和提高:一是让骨干教师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加强梯队建设,构建师徒网络,为不同层次的教师设计生长点,实现“人人为师、人人为徒”的纵向培养方式;三是建立考核机制,促进市、区、学区骨干教师成长,通过引路课、示范课、案例交流等活动,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带动全体教师成长。

4.抓住教师需求,确定校本培训的重点关注范畴

(1)提升教师德育水平,破解德育难题

学校重视德育队伍建设,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和辅导员例会;坚持德育培训专题化,做到期期有主题,有针对性,有反馈,有效果。我们先后邀请著名教育专家徐刚、王宝祥、吴凯等做专题讲座或教学报告;组织班主任参加《学会沟通》专家讲座,听取学区内优秀班主任的经验介绍,参加“如何设计班会”主题培训、班级文化布置研讨、班主任基本功考核验收、观摩主题队会等一系列主题突出和内容丰富的培训。

(2)聚焦主阵地,引导教师创建特色课堂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研修平台,培训教师学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创建具有特色的课堂:一是自主的课堂,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和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二

是合作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中相互启迪,分享学习的快乐;三是探究的课堂,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四是情感的课堂,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充满情趣和魅力;五是平等的课堂,课堂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六是开放的课堂,教师努力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融入生活的大课堂。

(3)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学科整合研究

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学校开始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校本培训。我们相继组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数字化系统的使用,展台与液晶投影器的使用,校园网的使用,防电脑病毒、杀毒、多媒体系统的使用,Flash、演示文稿等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博客的建立与使用,智能出题系统的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与实践研究,互动教室的使用等内容的培训;编辑了《信息技术培训教材(教师读本)》,使教师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自2003年开展“个性化教学策略”校本培训以来,每一位教师都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分层教学策略,相继开发出阅读、健康与运动、艺术、科技等4个系列的校本课程。学校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挖掘其内在的教学潜力,教师们相继编写了《心理健康读本》、《心理咨询百例》、《小学曲棍球》、《小学生缝纫技术》、《单片机》、《艺术》、《国学读本》等校本课程读本。其中,《心理咨询百例》获得海淀区科研成果创新奖。

(5)在教育科研培训中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

学校坚持以教科研工作为龙头,积极探索课改新思路,先后承担国家级、北京市和海淀区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聘请专家担任教科研顾问,利用每年的“教科研年会”总结、交流、固化教科研成果,增强课题意识,规范科研管理。

“教科研年会”使校本教研开展得深入而富有实效,已基本形成了“确立专题——教案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评价反馈——积累案例”的链接式校本研究模式,从独立的每一板块研究链接成学校的研究主体框架。

5.“三个举措”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我们通过“三个举措”激发了教师成长的热情。

举措一:落实三次诊断。校长带领干部坚持“周诊断”,深入教研组进行“月诊断”,利用“教科研年会”进行“年诊断”。大家根据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状况、课程中反映的普遍问题、重点的教学内容等,进行有主题的讨论、答辩、研讨„„

举措二:提出五种研究方式。在培训实践中,“常态式”、“案例式”、“反思式”、“专题式”、“课题式”等五种有效的研究模式一一诞生。教师们立足“小目标”,切入现实中的“小问题”,支持教学中的“小策略”,有针对性地构筑“大研究”,共同营造一个平等、合作、关爱、分享的培训氛围。

举措三:搭建五个发展平台。学校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分配适合的教育教学任务、设计教师培训计划、提供课堂教学的日常指导、支持教师同伴互助、支持教师在专业团体中成长,让所有教师感到“人人都在支持我”。学校以发展性评价策略为支撑,鼓励每一位教师确立个人发展规划,建立个人《成长记录册》。学校还为教师建立《自主发展档案卡》,从学期目标、参与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等方面记录个人的专业成长。

学校将校本培训成效与管理水平相联系,教师发展性培训成效与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教师业绩相联系。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我们提出“评价看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思路。针对参与式培训鼓励教师合作分享的特点,我们提出要考核教师的参与程度和教师在团队中的贡献值。

总之,要让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校本培训是一个良好的载体。它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了教师的学习能力。学校的骨干教师比例因此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一支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学校课改的中坚力量。

篇8:依托地域文化,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大溪镇是国内闻名的“文化之乡”“特产之乡”。历史上名人辈出,王居安、谢铎、赵大佑等历史名人为当地留下了许多诗词佳作。大溪是古代东瓯王国的国都,有古代东瓯国遗址,有古道、古城、古窑,堪称一绝三古,颇有回味之处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区方山南嵩岩景。仰天湖的茶叶,大溪岙的芋头,名闻遐迩的煎假银竹笋,“中华名果”方山蜜橘,“特产之乡”的美誉一点都不为过。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环境、独特悠久历史,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根据这一精神,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我们以具体行动,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大语文教育的和谐结合。

一、建立理论框架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认为,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把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的目标,让每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我们在保证学科教学的同时,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乡土课程教学。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我们科学地设计课程,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创拟课程模型

在专家指引下,我们认为,创拟课程一定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融合科学和人文双重内涵,以活动促发展。课程内容由“乡土文化、社会热点、人与自然、村镇建设、农业水利、商贸工业”等六大领域中相应的资源构成,以《我是大溪人》为正式文本呈现。每个单元内容以“图文欣赏——活动提示——素材链接——交流互动”四块组成,每“块”内容用有趣的“动物卡通形象”加上几句亲切的人性化导语作标记,以此隐性地把每篇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导语口语化而内容乡土化。下面就以乡土教材三年级的一个单元内容作为例子来具体阐述。

1.“图文欣赏”部分,开篇导语是这样的:“大溪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代代的大溪人,在这片秀美的土地上,勤劳的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着新的生活。一件漂亮的毛衣、一幅精致的刺绣、一顶别致的草帽……无不表现大溪女人的心灵手巧。其中,麻草编织是大溪女人最喜欢、最擅长的一门手工艺,不信,请欣赏——”看着这激情四溢、引人入胜的言语,还有谁不产生一种蠢蠢的阅读欲望来呢?

编织美好的生活

大溪草编以编织精细、款式大方、体轻质软、透风凉爽而驰名中外,是传统特色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草帽编织技术传入大溪已有80多年的历史。

在过去,勤劳的大溪女人,在操持家务之余,大多喜欢编织麻草帽,以赚取微薄的收入来贴补家用。

她们细心地用手指梳理好头发丝一般粗细的麻草,抓一把叫“海带粉”的东西,用水调成糊状,再用这糊糊把细细的麻草粘成一根根细细的、扁扁的、像面条一般细长的帽草,然后开始编织。

在大溪,不管是镇上还是乡下,你随处可见围坐在一起编织帽子的女人,一边闲话家常,一边编织帽子。嘴里说着话,手却不闲着,只见帽草在她们手上轻快地舞动。帽草一根压下去,另两根又抓在手里了,帽草在不停地交换位置,简直让人眼花缭乱了,不知不觉中,一个帽顶子就织好了。

女人们利用闲暇时间编织草帽,每月织上10多顶,得到百来元的收入,这在那时的农村,也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每逢大溪集日,市场上的草帽成品收购站总是人声鼎沸,前来交货领料的妇女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如今,大溪经济飞速发展,每月百来元收入在大溪女人的眼里已不算什么,但她们仍钟情于编织草帽:一闲下来,就手痒痒的,会领些帽草来织——在她们看来,看着一把把细细的麻草,随着自己的劳动变成了一顶漂亮结实的帽子,就是艺术的享受。

心灵手巧的大溪女人,除了能编织出精巧细致、图案丰富的草帽,还能用麻草编织草席。用麻草编织成的草席,质地柔软,吸汗性强,便于携带,和草帽一样畅销国内外。

选入文章文质兼美,像一首悦耳的乐曲,更像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读来琅琅上口,令人百读不厌。

2.“活动提示”部分,这部分导语意在唤起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哈哈,手有点痒痒吧?心动不如行动哦!咱们就找个时间,坐在外婆、奶奶或妈妈的身边,看看她们是怎么做的,看明白了,就大胆地动手尝试吧。学会了,我们就来一场‘手艺大比拼’看看谁的本领大?”活泼、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有了这样的机会,谁不想跃跃欲试呢?

3.“素材链接”部分:“大溪的女人除了擅长麻草编织,还会其他很多手工艺活:传统的花边刺绣,新近流行开来的十字绣、毛衣毛裤的编织,都是她们的拿手好戏。”这样的导语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有了这部分内容的有效拓展,学生的目光看得更远,知识储备更广泛,内涵更丰富。这不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吗?

4.“交流互动”部分:“看了、做了、问了、查了,咱们也该写一写、说一说了。把你精心准备的图片、文章、实物都拿出来交流吧!评一评:谁是真正的大溪人?”这一部分主要展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成果。通过交流活动,提升认识水平,达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这无疑又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

三、构建教学模式

我们把建立“四自”教学模式,给学生开展更多的自由活动天地作为加强“大语文教育”的突破口。所谓“四自”教学模式,就是“自主阅读→自觉实践→自我探究→自发交流”。

自主阅读。通过学生在阅读第一部分图文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增加学生乡情意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观念,把教师的主导变为学生的自律,极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认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精神。

自觉实践。读罢图文,学生的求知欲、实践欲被充分地燃烧起来。组织去乡间小路上走一走,领略乡村风光,体验田间劳作,了解企业发展,询问乡土传说……学生凭兴趣、凭条件,有选择地参加‘溪之乐’活动乐园、清清溪流环保小队、小记者专访队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乡情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爱乡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自我探究。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求知欲时时激发学生内在热情,探究奥秘便成了乐趣。考察、实践、研究,对于整天在学校学习的孩子真是求之不得,因此探究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潜能得到发挥,也满足和实现主动发展的要求。

自发交流。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开展活泼多样的交流活动。如:汇报探究成果、展示探究成果、讨论探究过程中发现又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等等。

上一篇:最美忠孝少年评选方案下一篇:【热门】用工合同模板